[精品]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史观、史料、史学课件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 专题2
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
把握题干和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哪个是因,哪个是 果。
[ 针对训练 6](2014· 江西师大附中 )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
《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 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4)理论分析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和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解答。
[ 针对训练1](2014·广东B·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
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 这类官员的有( ) B.汉朝丞相 D.明朝内阁大学士 A.秦朝御史大夫 C.唐朝六部尚书
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3)限定词法。即要正确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区
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积极影响与消 极影响、国内影响与世界影响、政治影响与经济文化影响等。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含 义,任何错误的理解可能会导致错选;二是弄清历史事件之间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理论法。题干材料中中国人“一切 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闭性
与保守性,这正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
题型7
历史比较型选择题
[特点]比较型选择题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和比较结果三 部分构成。依据考查目的的不同,比较型选择题可分为横向型 比较与纵向型比较。其中,横向型比较选择题可分为正向型和
[ 对策 ] 解答历史组合型选择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 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关系强,所以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 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有:
2015高考历史二轮单元知识整合课件02
•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 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 进步。 • ——摘编自应克复《西 方民主史》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论述西方近代 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 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
•解析:本问是开放试题,论证近代民主制 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长期动荡而又反复的过 程。要注意用史实去论证。注意条理清晰,
• 答案:
等次 第一等 第二等 论述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 结合密切。表达通顺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 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 第三等 实。表达欠通顺
•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步骤:第一, 整体浏览试题,审好题目要求,明确主题。 根据设问结合提供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充分挖掘所蕴含的有效信息,进而进行知 识迁移,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 结合题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探究该课题 的意义,确定本课题适用的探究过程和方 法,谈谈自己的认识,要注意主题必须切 题和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第三,注意解答 方式,史论结合。比如是写小论文形式还 是逐条列举的形式或者是综合谈自己的认
增分策略
• 题型解答技巧之(二)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 题
• 历史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是伴随着新 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材料型问答题,实际 上是开放型和探究型揉和在一起的一种新 型题目,也是新高考逐渐加大考查力度的 重要题型之一。
• 开放探究型材料解析题,主要是以开展 “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一般以图片、 历史地图、学生确定探 究的主题,解答设问的问题,然后由学生 说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最后由学生提供 研究该课题的办法等。题目的设问方式主 要有“判断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谈谈你 的看法”“获得哪些启示”“得到哪些认 识”“历史主题小论文”等,这种题型具 有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性、设问的开放探究 性、答案的不固定性等特点。主要考查学 生在不同知识能力水平基础上,分析、思 考、质疑、批判与探究历史问题的历史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24
• [解析]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提 出“知识就是道德”,即知德合一,认为道 德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德性。 他心目中的优秀人物应具备心地善良、富于 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分析选项,D项 符合题意,故应选D。
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 (3)三个发展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 制度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 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到顶峰。 • (4)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 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 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 础;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创立奠定了初步基础。
• [解析] 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社会契约论》发表于18世纪,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决定也具有 法律效力”可知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人 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可知C 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1.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
苏格拉底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主 张“美德即知识” 不 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同 点 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 少数人治国 智者学派 为达目的而不择手 段,忽视道德
“人是万物的尺 度”,每个人都有 判断标准
主张民主政治,所 有人都是平等的
• 2.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 (1)相同 • ①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 文主义色彩。
走向高考 ·历史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部分 Ⅰ 必修内容
基础整合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一 第4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8
[答案] C
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 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 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 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 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 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 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洞察命题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典例] (2014· 江苏单科)“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
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 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 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C.揶揄上帝 ) B.认为财富即道德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二轮备考讲义]
第二部分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十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基础记忆
思维对接
实现一二轮无缝对接
回顾一轮基础知识,迎战2015高考!
寻求规律方法,打牢夯实夺高分! 1.一条主线: 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发展和成熟。 2.四种内涵: 智者运动时期,认识的对象从以自然界为 重点转移到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突出人的自身;文艺复兴时 期,肯定人和人性,突出人的作用;宗教改革时期,否定罗马 教皇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启 蒙运动时期,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 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级,主张法治,对未来社会进行 了设想。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定位考点] 马丁· 路德的“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抓住题眼] 教皇代表 [调动知识]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 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29
A.自然法 C.公民法
B.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定位考点] 西塞罗的自然法 [抓住题眼] “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 方” [调动知识]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 念
[研析选项] 关键信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表 明“大写的法”并不是某项具体的法律规定,而是制定法律的 基本原则,这与自然法的内涵相吻合,故A项正确。
[研析选项]
[答案] D
罗马的法律
[基础盘点
主干整合]
核心词: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 1.发展历程 (1)习惯法: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解 释法律。 (2)《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是古罗马第 一部成文法。
(3)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①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有其狭隘性。 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使法律有了更大 的适用范围。 (4)《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时汇编而成,罗马法体系最终 完成。
[答案] B
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上,可以把两者看做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②都否定绝对权威。
(2)不同点 ①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 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②内容:在普罗泰格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 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普遍性的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 段,而在苏格拉底的理论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 认识的含义。
(3)突出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 识。 (4)历史评价 ①积极性: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促进了雅 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 播起了推动作用。 ②局限性: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通用)高考热点专题课件:专题1 学会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问题(五大史观)
专题1 学会运用新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
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
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
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
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
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 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
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
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
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
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示例2: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
示例1: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
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
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 远航的能力,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 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物种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 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 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
答案
C
2.(2013• 安徽高考 )“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地 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A.天主教的传播 C.罗马帝国的扩张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D.“日不落帝国”形成
解析
图一反映了欧洲通过丝绸之路和中国建立了联系,
当时所了解的世界仅限于欧亚大陆;图二反映了新航路开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整理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中国:下隋唐宋元)时代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第三部分: 14世纪-19世纪前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第四部分: 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中国:战争不断●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曲折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与潜在危机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6
[定位考点] 新思潮的萌发 [抓住题眼] 《海国图志》 [调动知识]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 的专著,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研析选项]
选项 A 对应度 × 自主分析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 综合性图书,并非主要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由材料中“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信 息可知 《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的愿望 为戊戌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的是《孔子改制考》 和《新学伪经考》
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 “ 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将 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 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 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了动 摇,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 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从历史比较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典例 ] (2014· 江苏单科 )1885 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
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 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 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定位考点] 戊戌变法 [抓住题眼] 1898 年 [获取信息]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
[研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A × 自主分析 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 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 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 B √ 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 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 社会基础
2015高考历史(安徽专用)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4 第11讲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①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
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
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 1967 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③ 1968 年,关 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
评 价
积 极
局 限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推行新经济体制, 统观念的束缚,并取 收到了一定的效 经济继续滑 得一定成效 果 坡;国内局 没有突破原有经 势逐渐失控,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 济体制的框架; 最终导致苏 制的束缚;脱离了实 后期趋于保守, 联解体 际;具有盲目性;造 改革陷于停滞; 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经济全面滑坡
税同盟建成; 1985年, 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 ④1993年,
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
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世界贸易组织 ①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 总协定。 ②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③目标: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 贸易自由化。 (2)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
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65
改革农村经营体 克服了平 制,实行家庭 均主义, 联产承包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 第一次:土地改革。 • (1)原因:地主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 • (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 民土地所有制。 • (3)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 道路。
• [答案] C • [解析] 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 特区。在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 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 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故应选C。
强化作业
(点此链接)
•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 经营转变。 •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 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 改革。 •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
• 4.20世纪世界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 类型 中国特色 斯大林模 西方欧美 社会主 式 模式 义模式
•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 需要。 •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 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 (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 (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 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 的发展。 •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家对 社会 工业化 1953 农、 主 起步, ~ 工、 义三 过渡
措 时间 施
背景
概况
结果
三年经 经济恢 济困 八 调整、 复, 难, 字 1960 巩固、 经济 纠正 年 充实、 调整 方 “左” 提高 基本 针 的错 完成 误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3
[答案] B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视发展国防科技,科技为军事 服务。主要原因: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 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改革开放后,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科技产品逐渐商品 化。主要原因:新时期党和政府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定位考点] 新中国的文学艺术 [抓住题眼] 1958年 [获取信息] 仅半年时间,出版民歌集近800种,数月内写
下诗歌 5 300 多首
[研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自主分析 1958年,中国“左”倾错误泛 C √ 滥,各行业都掀起了“大跃 进”运动,材料中的现象实际 上是文学领域的“大跃进”
[洞察命题
角度例说]
命题角度:西学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生 命力 [典例] (2014· 海南单科)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
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 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 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 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二轮备考讲义]
第三部分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及科教文化
基础记忆
思维对接
实现一二轮无缝对接
回顾一轮基础知识,迎战2015高考!
寻求规律方法,打牢夯实夺高分!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三大理论成果与中国的革 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将必修Ⅲ与必修Ⅰ内容相结合。 2.以科技为核心: 科技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内政治、经 济建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不同决定了科技发展的侧重点也有 所不同。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 专题1
(3)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
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 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的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
5.十二生肖、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的匹配
(1)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的对应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匹配
(6)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给亚非拉
人民带来灾难。
2.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 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
(2)记忆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解]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 清明,谷:谷雨。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 暑和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
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
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史料
1.史料的分类
其一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史料。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 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 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 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
2015高考历史二轮单元知识整合课件05
• (2013·海南高考)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 者在分析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 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 国家 •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 家 •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 国家 •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单元知识整合与增分策略
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要点整合
• 一、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
类别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革命领导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 在以列宁为首的比较成熟的无 者 确领导 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不 同 点
革命同盟 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 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 军 持,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农民阶级 革命结果
性质 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 不同 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 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 底的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 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宗旨 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 不同 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 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形式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 不同 到经济上的竞争 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 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 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 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 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 上的斗争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2)50年代前后发 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 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2)60年代初,社会主 义阵营瓦解(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 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 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3)《史观史学研究精讲》ppt课件
二轮· 历史(通用版)
2 ( 0 1 2 ·
热 点 探 究 突 破
新 课 标 全 国 卷
)梁 启 超 在 论 述 中 国 古 代 专 制 政 治
发 展 时 说 :
“专 制权 稍 薄 弱 , 则 有 分 裂 , 有 分 裂 则 有 力 征 ,
有 力 征 则 有 兼 并 , 兼 并 多 一 次 , 则 专 制 权 高 一 度 , 愈 积 愈 进 。 ”从 中 国 古 代 历 史 整 体 来 看 , 这 一 论 述 中 可 以 确 认 的 是 ( ) A. 君 主 专 制 是 维 系 统 一 的 主 要 条 件
专 题 对 点 限 时 训 练
高 考 命 题 视 角
菜
单
二轮· 历史(通用版)
热 点 探 究 突 破
2 ( ) 注 意 不 同 类 型 的 文 明 之 间 的 交 流 、 借 鉴 、 融 合 与 碰 撞 , 如 中 国 古 代 “东 学 西 渐 ”、 近 代 “西 学 东 渐 ”等 。 理 解 不 同
高 考 命 题 视 角
化 ; 社 会 生 活 的 现 代 化 , 即 生 活 方 式 、 习 俗 的 变 革 。 现 代 化 是 一 场 全 方 位 的 社 会 变 革 , 其 核 心 是 经 济 的 工 业 化 和 政 治 的 民 主 化 。
菜 单
二轮· 历史(通用版)
[考 题 例 析
热 点 探 究 突 破
专 题 对 点 限 时 训 练
文 明 之 间 的 交 流 与 借 鉴 、 碰 撞 与 交 融 的 特 点 , 认 识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有 共 同 的 规 律 和 趋 势 , 又 要 看 到 各 个 文 明 的 独 特 性 , 同 时 还 应 关 注 不 同 类 型 文 明 之 间 的 关 系 。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31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 清时代,②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 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定位考点] 周的发源地 [抓住题眼] “最早” [调动知识] 西周兴起于今陕西一带
[研析选项]
[答案] C
地方行政制度沿革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
[基础盘点
主干整合]
核心词:官僚政治、推恩令、宣政院、理藩院 1.史实 (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 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 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 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热点盘点
细研深究
必须回访的热点名题
分封制与宗法制
[基础盘点 主干整合]
核心词:封邦建国、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 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 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 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定位考点] 宗法制 [抓住题眼]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 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调动知识] 秦汉以后,宗法制虽然瓦解,但宗法观念影响 深远
【金版教程】2015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课件(3)
(2)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 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3)文化现代化:主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 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福利化、社会阶 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内容, 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选修部分
考前一个月•增分提能攻略
第一步
史观、史研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 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高中历史新课程主要的史学观点有:现 代化史观、全球(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革命史观、唯物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1.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也称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 为,人类历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 即现代化的历史。化进程,即从人治到 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
是: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 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 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 迅猛发展。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 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 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 响。
[解析]
第(2)问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第(3)问给出
答题思路——“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从危 害和积极影响两方面来分析影响。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 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的概括。
2015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项复习课件11
• 二、二战后的世界 • 1.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 • (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 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 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 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 • (2)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 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 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 (4)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战后,斯大林体制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经济的 发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相继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 西方国家在二战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行福利制度、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其实质 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 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 发展时期。
•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 航路开辟后,两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的重 要推动力。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 强,其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 张。尽管全球化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这一趋 势是无法改变的,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 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就能达到世界 各国的共同繁荣。
• (3)多极化趋势加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 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 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 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 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
• 2.经济上。 • (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 立,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 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 向发展。 • (2)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欧盟)、北美自 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显 示了目前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果和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能提升
史观、史料、史学
考点突破
史观
史观(史学 范式)
含义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研究历史。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
史观(史学 范式)
含义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 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 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 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 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 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其主 要内容包括:
史学常识 1.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纪年法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例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叶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
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即以甲、乙、丙、丁、戊、己、
1.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
亲贵、士大夫 ) 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也就是用一 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 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 愍、衰、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义。
(1) 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
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 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
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 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现代化史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 观 法制化进程;
史观(史学 范式)
含义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 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 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分狩猎文 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 横向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
文明史观
史观(史学范式)
含义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研究 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大 事件”,也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
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如甲子、 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4)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
《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 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社会史观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 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 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 系史等。 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 关问题。
[拓展]
1.用多元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产阶级相
(5) 民国纪年法。以公元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
方法。当时规定与公元纪年法并行。但官方多用民国纪年法, 个人档案中也用。民国年换算——公元纪年减去1911,得出民 国多少年。
2.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
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 更深入人心。
对贫困化、童工问题等)。
(2) 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
度消耗。
(3)现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的历程。 (4)整体史观: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5) 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
点。
(6) 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给亚非拉
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 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 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
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资
料和第二手资料。
2 .庙号:是中国古代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 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 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3 .年号:在古代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确定什么样的年号
纪年,是一件非常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改朝换代以后,新的 皇帝即位,需要重定正朔,以显示奉天承运,上顺天道,下 合人意,而重新确定年号纪年,正是奉正朔的一种表示。据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历代的皇帝所用的年号共有 708 个,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表示受命于天的,如 应天、天兴、天授等;②表示神圣祥瑞的,如万利、河清、 大圣等;③表示改朝换代的,如太始、开元、皇初等;④歌 颂文治武功的,如大德、上明、文治等;⑤希图安宁平顺的, 如安定、广顺、永宁等;⑥祈求江山永固的,如长久、天寿、 长乐等。
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 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史料
1.史料的分类
其一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史料。 (1) 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
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 文献 ( 文字 ) 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
(3) 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了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4) 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
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 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
人民带来灾难。
2.用多元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 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 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
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