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
读《邹承鲁:我的科学之路》总结
读“邹承鲁:我的科学之路”学习总结邹承鲁作为中国生物化学的领军人物,不仅他的学术成就值得我学习钻研,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更值得我钦佩。
他的工作方法给了我很大启发,那就是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有目标,根据计划来进行一周的工作和总结,进而进行一个月的工作和总结,随时根据研究过程来调整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达到一种动态的循环。
古人也有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孙子兵法》上也有提过,那就是两国进行交战的话,一定要进行庙算,对比两国的各种情况,做出严谨的计划从而将胜算提高到最大。
我们从前人学到的知识现在都要加以运用,拿我的平时学习为例。
我们课题组会每周进行一次组会,组内的同学各自汇报一周内的科研成果,大家会在一起讨论,老师会根据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下一周的工作重点做出规划,这样我觉得效率是很高的,否则没有计划的学习就像是大海上没有方向的一叶扁舟,永远不会靠岸。
学无止境,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出来的知识,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的更高更远。
邹承鲁院士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想这对我今后的科学研究生涯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直言的科学家——邹承鲁
直言的科学家——邹承鲁近一段时间读了《中国当代科技精华生物学卷》,我认为做为一个学习生命科学的人,有必要更多的了解与学科有关的学者们,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去了解前辈们研究时的艰辛和思想,让我们对生命科学了有更浓厚的兴趣,更加勤奋努力。
《中国当代科技精华生物学卷》是由卢嘉锡主编的,其中记录了中国生命科学研究进程中各个领域,当代学者及其贡献共计38篇。
其中有一篇《邹承鲁与生物化学》勾起了我想要进一步了解邹承鲁老先生的想法。
邹承鲁,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
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祖籍江苏无锡。
1941年,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设在昆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化学系。
1946年,赴英深造。
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领军人物,在呼吸链、胰岛素、蛋白质修饰定量研究、酶抑制动力学、酶活性、荧光衍生物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一、早期呼吸链的工作邹承鲁很早就对生命现象非常感兴趣,并且相信解决生命现象的关键应该从化学入手。
因此,1946年报考英庚款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后,很自然的选择了生物化学,投师于剑桥大学著名生化家D.Keilin教授。
在国外深造期间,否定了当时的一个流行的说法,即细胞色素b和琥珀酸脱氢酶是同意物质;证明了细胞色素c在与线粒体结合及游离时的性质不同。
回国在中科院上海生理化学研究所工作后,与王应睐教授及汪静英同志合作,对呼吸链——细胞色素系统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
1983年当他重返这一领域后,又发现了细胞色素b三相还原的动力学过程,并因此而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对胰岛素研究的卓越贡献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分子A链和B链的拆合。
胰岛素是由两条肽链通过两对二硫键联结而成,此外在A链上还有一对链内二硫键。
我的科学之路观后感
《我的科学之路》观后感《我的科学之路》一本总共两万多字的书,是邹承鲁前辈对毕生心血的中肯的总结,既讲述了自己科研之过程,描述了自己多年科研经验的方法,又充分讲述了自己的科研之后的心得体会。
读完书这本书之后,我内心感触颇多......邹承鲁先生,是我国科学界的德高望重的一名科学家,曾经有人用“中国盛花泰斗,科技界真理斗士”来形容他。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他毕生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最主要的贡献是参加了中国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在三个小组中负责A链和B链的拆合,从而确定了合成路线。
并且他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式作图法,被收入一些教科书。
邹承鲁先生以“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开篇,怀着感恩的态度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教导过自己的教师,让我觉得以为大科学家能够如对此的谦虚、以谦卑的态度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这一点让我非常敬佩他,他有值得骄傲的资本,却从不以这些成功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真心的热爱科学研究,愿意把自己毕生都投放于科学研究的人怎么不值得我们去尊敬、爱戴?整本书依次介绍了经历、构思与选题、研究课题的来源、构思与选题、关于选题原则、计划.实验与小结、论文、与学生共同工作、成果的评价与宣传、科学道德问题,这八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之路。
以简易、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通篇通俗易懂,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内心表达、讲解,让我们这些对科学研究不太懂得人可以看懂,不会觉得枯燥。
从邹承鲁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
首先,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最终最在其中有所收获。
其次,做科研工作不要过分依赖先进仪器。
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是第一位的,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内因,先进仪器只能是第二位的,只能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外因和重要条件。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读完了邹承鲁的《我的科学之路》一文,自觉受益很多。
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伟人,对他我有着深深的敬佩和尊重,对他的这篇文章我感到得不仅仅是激励,更多的是对我的警醒。
文章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利用科学的态度去搞研究,更让我明白了如何运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接下来,我就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文章在一开始就提到了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研究生的导师Keilin教授对自己的帮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对于引导自己的前辈以及任何帮助自己的人,我们都应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感恩,显然这点不仅在做科学上需要,在我们生活的没一点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做科学研究,一定要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所以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
如果你要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光自己苦想,苦干,是没有用的。
你首先得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这就要求你不断地去看书,看文献。
邹承鲁院士就提到自己每周坚持看最新的相关领域论文的习惯,只有长久的阅读最新的论文,我们才能储备更多更好的知识。
当然我们不是单纯阅读了解,更需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阅读,从论文中寻找不足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科学研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大量的资金,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人的创新性思维。
先进的设备可以花钱买,但是创新性的思维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而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搞研究不能一味追求最火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创新灵感的领域,不然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创新的思维如何能做出比别人好的结果。
另外,除了知识储备以及创新思维,科学研究需要我们够坚韧足够的刻苦,并一直坚信自己,坚信不移地前行。
搞研究必须全力以赴,只有足够努力了才能获得成果,只有废寝忘食的全身心投入,才是一名真正的科学研究者。
作者回国后研究环境十分的糟糕但是还是坚持不懈的做研究,正是由于在科学上的不断努力才使得作者在之后获得研究条件后能够很快的进入状态,做出好的结果。
名家谈阅读
邹承鲁院士:如何读文献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
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
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
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
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
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
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
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王选先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文献使我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正确方向大学毕业后我就养成了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当时下了一个决心:不看翻译过来的中文书,只看英文原版书。
读我的科学之路之有感——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
作业题认真阅读我国著名科学家邹承鲁院士的《我的科学之路》,然后写读后感。
注意: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读《我的科学之路》之有感——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这学期蒋老师给我们上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研究”这门课程,课上老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会我们如何利用学校数字图书馆中各大中文和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文献。
我们不仅学会了实际的检索操作技能,尤其是SCI的学习对我收获是很大的。
在讲数据库检索的过程中,蒋老师还渗透了做学问做研究的道理和思想。
检索技能是有形的,是有限,但是做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却实实在在受用终身的。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蒋老师对我们学习研究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蒋老师在课上多次提到了邹承鲁院士的科学研究思想和巨大的科研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也认真阅读了邹承鲁院士这篇自传式的文章《我的科研之路》,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的体会和思考。
一,勤奋严谨和富于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兴趣的原动力。
在文中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在国内的学习和英国的研究阶段进行了细致又有趣得回顾。
邹承鲁院士大学期间的专业是化学,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渐渐的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有了英国留学的机会时,他坚决的选择了生物化学,这个他为之奉献终身的领域。
我认为兴趣是做事情的第一出发点和原始动力,做科研亦是如此,有了兴趣才能带动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
在英国读研期间,对邹承鲁老先生帮助最大的应该是他的导师Keilin教授。
他鼓励邹承鲁先生开始创造性的选题和研究。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们也从Keilin 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高尚品格,并且被他的一些事情所感动,不仅带病工作亲自实验,为了节省工作时间,决定退休后才出书立说,他对学生的态度甚至是苛刻的。
我们刚刚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必须要养成这种勤奋严谨,高标准严要求的科研学习作风态度。
针对当下的社会浮躁的风气,我是有很多感受的。
简单地说,我觉得做科研搞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来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切记浮夸的态度。
晋升临床医学类参考资料 (63)
chronic liver disease. :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 Nov;2(11):94756.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Mayo Clinic Rochester, Minnesota 55905, USA. ]
--金羊网 2005-12-13 09:20:30 /gb/content/2005-12/13/content_1036747.htm
美国Minnesota 州 Mayo Clinic Rochester 的Levy C 美国 等 (2007)对益肝灵等八种上市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有 ) 效性进行了科学分析后认为: 效性进行了科学分析后认为:
我国的医学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 较大差距: 较大差距:
据《国际竞争力度报告》评价,中国科技 国际竞争力度报告》评价, 竞争力在49个被评价的国家和地区中处于 竞争力在 个被评价的国家和地区中处于 中等偏下的水平。 统计, 中等偏下的水平。据SCI统计,中国论文 统计 平均被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平均被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截止
育 大夫网 /_daifumd/jsp/yartdetails_33.html
循证医学:二十一世纪临床医学的”圣经” 循证医学:二十一世纪临床医学的”圣经” 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 其核心思想是对临床中所遇到的实际问 题,进行系统的医学文献检索,经过仔 细的筛选,以获得当前最好的临床研究 证据,并结合临床的具体实际和病人的 喜好,做出医疗决策诊治疾病[病种质量管理与病种
读我的科学之路之有感——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
作业题认真阅读我国著名科学家邹承鲁院士的《我的科学之路》,然后写读后感。
注意: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读《我的科学之路》之有感——永不枯竭的创新思想这学期蒋老师给我们上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研究”这门课程,课上老师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会我们如何利用学校数字图书馆中各大中文和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文献。
我们不仅学会了实际的检索操作技能,尤其是SCI的学习对我收获是很大的。
在讲数据库检索的过程中,蒋老师还渗透了做学问做研究的道理和思想。
检索技能是有形的,是有限,但是做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却实实在在受用终身的。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蒋老师对我们学习研究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蒋老师在课上多次提到了邹承鲁院士的科学研究思想和巨大的科研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也认真阅读了邹承鲁院士这篇自传式的文章《我的科研之路》,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的体会和思考。
一,勤奋严谨和富于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兴趣的原动力。
在文中的第一部分作者对在国内的学习和英国的研究阶段进行了细致又有趣得回顾。
邹承鲁院士大学期间的专业是化学,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渐渐的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有了英国留学的机会时,他坚决的选择了生物化学,这个他为之奉献终身的领域。
我认为兴趣是做事情的第一出发点和原始动力,做科研亦是如此,有了兴趣才能带动你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
在英国读研期间,对邹承鲁老先生帮助最大的应该是他的导师Keilin教授。
他鼓励邹承鲁先生开始创造性的选题和研究。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们也从Keilin 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高尚品格,并且被他的一些事情所感动,不仅带病工作亲自实验,为了节省工作时间,决定退休后才出书立说,他对学生的态度甚至是苛刻的。
我们刚刚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必须要养成这种勤奋严谨,高标准严要求的科研学习作风态度。
针对当下的社会浮躁的风气,我是有很多感受的。
简单地说,我觉得做科研搞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沉下心来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切记浮夸的态度。
文献阅读方法(研究生必读)
根据课题研究方向,检索到了大量的文献后,如何阅读是一个问题,在大量看文献前,需要不断总结一些好的文献阅读方法。
结合一些论坛总结的经验和自己阅读文献实践,对文献阅读方法进行整理总结。
一、文献阅读的顺序:找到相关文献后,一般先看文献的摘要,看看摘要是否跟自己的研究课题方向相关;接着看参考文献,如果参考文献中80%以上不是最近3-5年的文章,该文献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阅读经典文献除外);然后再看引言,注意引言中是怎么阐述其研究思路的,是怎么得出要做所做研究的想法的。
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就可以仔细的阅读全文了。
二、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如果一篇文献看完摘要后感觉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帮助不大,仅仅能够帮助了解别人研究进展,读完摘要即存档不再继续读下去,这种文献阅读叫“略读”;除了读完摘要,还仔细看完参考文献和引言的文献阅读叫“概读”;将全文看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这种文献阅读叫做“详读”;详读了一篇论文后发现有很多的启发和思路,并且根据自己在读这篇文献时的问题和想法,展开来查看其他的相关文献和书籍,以便弄懂相关概念和问题,这样对一篇文献进行阅读叫“精读”。
在展开文献阅读时,需要将这些阅读方法结合使用,我的经验是“略读”、“概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70%,“详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20%,“精读”的文献占总阅读量的10%。
三、坚持记笔记和反复阅读:总结一套适合自己记笔记的方法,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以后参考、引用和学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几个月后一定要重新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在以后看文献过程中遇到相似的文献,可以把以前阅读过的论文和笔记拿出来对照阅读。
四、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结合看:对于“略读”、“概读”的文献可以直接看电子版,但“详读”,特别是“精读”的文献一定要找纸质文档来看,可以找期刊或论文集原本,也可以打印出来读,我大部分打印出经典的或重要的文献进行“精读”。
文献阅读技巧
•
(4)因为精力有限加之文献增长速度惊人, 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本领域相关的全 部文献的全文全部看完。
• .文献阅读:(重点) 笔记 形成word 文档 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几部分: (例如,锂离子电池领域可考虑分为:正 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研究方 法等部分。其中正极材料可以分为:层状 氧化物、橄榄石型磷酸盐、新材料、纳米 材料等)
• 因为精力有限加之文献增长速度惊人,所 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本领域相关的全部文 献的全文全部看完。所以,根据参考文献 与自己研究内容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分 类,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就 显得比较重要了。
•
(1)阅读与思考,指导的参考书要有精读、 泛读之分:基本理论著作、权威专业著作、 原始资料文献要精读,其他一般参考书可 以泛读。读书总要以我为主,边读边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带着问题查材料的 习惯。
3、勤做笔记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做读书笔记,对一 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 下来。对读书笔记要做定期总结。在平时 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会有点滴的发现, 闪烁思想的火花,这些都应该及时地记录 下来。随时记下思考论点和学习心得,往 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无论是写 在纸上,还是打在电脑里,都应该经常进 行整理。
• 对于刚刚开始接手一个课题方向什么也不 知道的情况下,所查到的头几篇文献都是 作为精读的,如果能查到一到两篇跟自己 所做方向相关的综述文章,肯定要进行精 读,力求完全吸收,弄懂这个领域内所涉 及到的概念、术语、研究现状和日后的研 究方向。
文献阅读的一些注意事项
(1)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文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大批的文献必须要仔细研读其 摘要,经过人为的筛选, 选取比较经典及更具价值的文献来进 行精读, 因为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
科研之外邹承鲁
流亡逃难入滇1931年9月18日,8岁的邹承鲁像往常一样按时入睡,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了床底下。
外面响了一夜的枪声并没有将熟睡的他吵醒,家人为了确保安全,只能把他放在床下,而床上则堆了一堆棉被以防止流弹。
战争刚开始,日本军队还没有封锁道路,大批难民涌入关内。
父亲邹东湖利用在铁路局的职务之便设法搞到了几张车票,趁着外面枪战没那么激烈时,带着家人逃往了北平。
一路上,日本的飞机扫射开往关内的火车,难民中弹的哀嚎声让邹承鲁终生难忘。
在北平只念了一年的小学,邹承鲁就因染肺结核而在家休养,随后跟母亲回老家无锡为祖父奔丧。
康复后,他到汉口继续上小学。
初中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邹承鲁辗转到湖南长沙学习,后因时局紧张又回到了汉口。
七七事变后,邹家一家人又逃往了陪都重庆。
1938年,邹承鲁考上了已经搬到重庆的名校南开中学。
也是从这一年起,日军开始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疯狂轰炸,邹承鲁三年的高中生活都在暗无天日的跑警报中度过。
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在重庆之所以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危险,是因为他听话,每次躲警报都很及时。
高中毕业后,邹承鲁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西南联大化学系,来到了西南边陲的那所虽外表“破烂”,却“有大师之谓也”的高等学府接受教育。
良好的学风和大师级的教授,让这所战火中的学校成为了传播知识的绝佳殿堂。
邹承鲁说,那是一个只要你M or e t han t he Scient if ic R esear ch编撰/张家惠科研之外邹承鲁8岁时他经历了九一八事变,随着家人一路从东北逃到西南,开始了十几年的流亡生活。
18岁他考入了西南联大,在这所缔造教育传奇的著名学府里攻读化学,也从此开始了对科学的渴求与探索。
22岁他入伍参军,被编入青年远征军207师,飞越“驼峰航线”奔赴印度战场。
24岁他远赴英国留学,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也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28岁时他开始投身科研,此后参与了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成为生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邹承鲁学术科研互动社区】邹承鲁
【邹承鲁学术科研互动社区】邹承鲁导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11月23日凌晨5时2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以下是CCTV于20XX年7月对邹承鲁院士进行的一次专访。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没有运动员不想获得奥林匹克金牌的,同样的,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没有一位科学家不想获得诺贝尔奖的,但是遗憾的是,中国近百年来,与诺贝尔奖一直无缘,但是最近一条消息被炒的沸沸扬扬,说中国的科学家在六七十年代曾经两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个件事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今天我们就为您请来了这件事的主人公,邹承鲁先生,同时他也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界的泰斗。
主持人: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在1965年研制成功的,你还记得最后测定的那一天,也就是在实验室成功那一刻的情景吗?邹承鲁:当然记得,最后的实验是在一个房间里进行的,因为房间小,所以参加这个工作的人没有很多。
主持人:当时有几个人呢?邹承鲁:当时只允许三个人进那个屋,其他人都在外头等,等他们里头实验成功了,门开一个缝,跑出来?晒α耍敲创蠹叶继鹄戳恕?主持人:那一刻,当大家都跳起来的时候,你最大的一种感受是什么?邹承鲁:终于完成了。
主持人:这项课题是1958年上马的,按当时的国情,条件应该是比较差的。
所以你是不是也遇到很多困难?邹承鲁:是相当差的,不过这个工作还是得到了领导很大力的支持,在经费上各个方面都给予保证。
主持人:所谓差的条件和国外比,当时相差有多少呢?邹承鲁:那就差得很远了,比喻来说,好像是六十年代和现在的北京比吧。
邹承鲁主持人:60年代和现在的北京,有这样将近四十多年的差异。
邹承鲁:对。
主持人: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你们当时提出这个课题的信心又在哪里呢?或者说当时是不是有新的科学发现或者见解让你有一定的把握呢?邹承鲁:没有,是一股热情。
主持人:那您觉得在这样一个年代,科研成果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邹承鲁:是努力。
我的科研选题三原则--邹承鲁(转)
我的科研选题三原则--邹承鲁(转)邹承鲁 1923年5月生,江苏省无锡人,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
1947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生化系留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英国期间,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在与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
回国后从事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与人合作首先提纯了琥珀酸脱氢酶,对呼吸链有关组分及酶作了系列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胰岛素人工合成研究中,负责胰岛素A及B链的拆合,确定了合成路线,对该项工作处于领先地位起了关键作用。
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作图法”,已被收入一些教科书和专著。
关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理论和反应速度常数测定的新方法,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用。
曾获得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发表论文200多篇。
我自从1949年研究生时期在英国Nature上发表第一篇论文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开始,迄今已近半个世纪。
在半个世纪的研究工作中,共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对如何选择研究课题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将我选择研究课题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以供青年同志们进行研究工作时参考。
我认为提出一个好的新研究课题必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重要性科学研究贵在创新。
一篇在严肃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否则就没有发表的价值。
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又必须对前人工作给以充分的评价。
在论文中必须充分回顾与本人结果直接有关的前人工作,然后再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工作中的创新之处,这就是一篇研究论文引言中的主要内容。
选择一个研究课题,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课题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简单重复前人结果不是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前进与发展。
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
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邹承鲁院士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学方面为世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前所知道的只是关于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做出的成就,对于他本人的更多的消息所知道的就几乎没有了。
第一次从媒体接触到关于他的消息是在几年前,他对学术造假等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弊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知道了他是一个讲真话、做实事的严谨的学者。
读了他写的《我的科学之路》一文,对他本人的了解更加深入,体会也更加深刻了。
从这一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他的成就来自于他的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立的创新理念、执著的.献身科学的精神、高尚的科学道德品质……这些是他一生的科学之路上闪光的印记,读过此文,使我深受启发。
邹先生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写就的文字,使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这春风化雨般的文字交流中,我学习了许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些真知灼见将指导我进行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中,邹先生求真务实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将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邹先生在文中开篇第一句就说:“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
”这句话是他对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总结,在他的一生中,他也一直身体力行,可为科学界之楷模。
邹先生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勤奋好学,基础知识牢固。
后来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就曾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
1951年,邹先生回国,组建研究组进行生物化学研究。
在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安贫乐道、热爱科学、对科学富有献身精神,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探索科学真谛,勇攀科学顶峰,为我国科学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邹先生认为:研究工作需要经常接触新事物,追踪科学发展新动态;养成自己去查阅参考书或文献的自学习惯;对任何规律性知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看到别人论文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学习,错误可以提醒自己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前人知识的积累而成的基础知识要完全弄清了来龙去脉,真正牢固掌握,为自己所用;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
开匣尤存冰雪文——邹承鲁直言录
开匣尤存冰雪文——邹承鲁直言录
佚名
【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2006年11月23日,一代科学宗师、九三学社前辈邹承鲁院士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
邹承鲁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和杰出的贡献。
多年来,邹承鲁院士满腔热情为国家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呕心沥血。
为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他多次凛然直言,一往无前。
他是一位刚直不阿的斗士,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
先生已逝,但先生的丰功伟绩与高风亮节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并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本刊选载了邹承鲁先生生前的一些言论,以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总页数】3页(P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3
【相关文献】
1.一种“密存散取”衣裤抽匣装置设计
2.对话祁美文:开发经营城市建设西部水城——重庆开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纪实访谈录
3.直言与曲笔:宋代宰相日录叙述策略述论
4.论黄侃手批《说文解字》未用“同”批录及未录的《文始》“变易”——以《文始》“歌泰寒”类的考察为基点
5.本刊登载的邹承鲁教授的“活性部位的柔性”一文获第一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科研之路
我的科研之路--邹承鲁院士【转载】邹承鲁,1923年生,江苏无锡人。
1951年获剑桥大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所研究员。
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
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二百余篇。
由于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学方面的贡献,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奖、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多次。
自传在国外出版的综合生物化学丛书•生物化学史卷发表, 对当代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经历(一)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
形成这一思想和我在从中学到研究生时期所有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时期,奠定了理科各门以及中英语文的良好基础,这些在西南联大学习时期都得到巩固和提高。
更重要的是养成自学习惯和踏踏实实勤奋工作的学风。
中学时期理科各位老师在教学和考试中,都着重强调理解,而不强求死记硬背。
对于科学上的规律性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所用。
但是,我也不是一概反对背诵,在中学时期,语文老师都强调要背诵一些语文名篇。
我至今仍能背诵一些古文名篇,如前后出师表,李陵答苏武书,和不少唐诗宋词;英文方面的一些名篇如林肯的南北战争胜利演说等。
背诵这些中英文名著,当时是一件苦事,但也不得不承认,至今对我中英文写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从我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导师,当时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杨石先教授那里学到的是要解决生命的奥秘,最好的途径是从化学入手的思想,因而决定了一生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考取了公费去英国留学,当时英国文化委员会方面安排我去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从事糖化学研究。
伯明翰大学化学系无疑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 教授由于在糖化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的兴趣已经是生物化学,当时生物化学的热点是酶的研究。
邹承鲁生物课本上说韶华易逝
邹承鲁生物课本上说韶华易逝
韶华易逝,是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最容易逝去,少年人在懵懂无知中,因为人生的阅历不够丰富,眼光也不够老辣,所以往往会错失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
邹承鲁,男,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
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
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邹承鲁院士的学术贡献
邹承鲁院士的学术贡献王志新;王志珍【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16)3【摘要】邹承鲁,男,生物化学家,江苏无锡人,1923年5月17目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45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197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委员,生物学部主任等职.1978年至1997年任全国政协第五至八届委员及八届常委.现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荣誉会员.多年来曾任一些国内外重要科学期刊编委,包括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Analytical Biochemistry(美国)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荷兰)编委,FASEB Journal(美国)及Biochemistry(美国)顾问编委等.1981年至1982年应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1990年间分期担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Fogarty研究员.【总页数】3页(P4-6)【作者】王志新;王志珍【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相关文献】1.邱式邦院士在中国草蛉类天敌昆虫利用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 [J], 张礼生;李玉艳;王孟卿;毛建军;张莹2.邱式邦院士在恶性入侵杂草豚草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 [J], 周忠实;王韧;万方浩3.邱式邦院士在中国草蛉类天敌昆虫利用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 [J], 张礼生;李玉艳;王孟卿;毛建军;张莹4.邱式邦院士在恶性入侵杂草豚草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邱式邦院士诞辰110周年 [J], 周忠实;王韧;万方浩5.沉痛悼念邹承鲁先生中国生化泰斗科学真理卫士——邹承鲁院士生平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月明19860825
吴昌19890802
初中班主任张秀云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
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
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
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
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
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
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
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
,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
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
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论坛的利用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
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 (JI)之类的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文献阅读经验之一
1。
由点到面。
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
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
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
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
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
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
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
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
由杂到精。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
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
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
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
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3。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
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
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
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
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
随时记下论
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
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4。
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
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
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
天天学习。
文献天天有。
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下载的目的是学习。
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
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
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文献阅读经验之二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
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
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
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
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
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