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

合集下载

官真真特色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

官真真特色教学方法——五步教学法

小学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晏城街道中心小学官真真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钻研探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是读、思、品、悟、写五步教学法的简称。

它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读:叶圣陶指出:“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只有朗读,才能充分调动心、眼、口、耳等各种器官,眼看、口诵、耳听、心悟,各个环节协调统一,从而把文章的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学生通过朗读文学作品,进入一个色彩斑澜的文学天地。

课标中对小学生阅读有了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一般语文文本的朗读有诵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选读等方式。

语文课就要“读”出精彩。

如何做?1、教师要做好导读。

时下,语文课堂上最时髦的朗读方式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这样的朗读,学生跟着感觉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教师只有做好朗读的指导,告诉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才会使朗读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导读”。

因此我深入研究各种读的技巧,适时教给学生读的要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各种类型的“读”。

我的叔叔于勒 步根海初二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 步根海初二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初二课堂实录(步根海)《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初二年级)执教者:特级教师步根海老师:这个单元是外国短片小说阅读,这篇文章读过吗?学生:读过老师:读过多少遍?学生:两遍老师:在读的过程中是否产生过什么问题?学生:为什么这篇文章是写于勒的,却对于勒的描写很少?学生: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于勒还是约瑟夫?老师:还有吗?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点接近的,我们看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我想知道,于勒究竟在船上有没有认出约瑟夫他们,如果认出为什么不打招呼?学生: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写约瑟夫施舍给穷老头钱?老师:你是指,为什么要写施舍的行为,对吗?那么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请大家告诉我,在读小说前要读什么,怎么读?比如说,于勒写的这么少,而菲利普夫妇却写的很多,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这是需要解决的,读这篇小说还需要或者说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外国短篇小说,要看背景,像这篇文章中,有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有法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法国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读的语言是汉语,我们通过母语来读出了法国的背景,也许中间并不完全一致,但读小说总有些基本要素需要掌握,如哪些是读的时候一定要解决的问题?社会环境,人物特点,作者的经历,那是了解创作的背景。

我自己读的时候,我对情节要有梳理,既然是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故事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当然,这不一定是我们这堂课的重点,但作为你们在读小说时是需要做的。

当你们在读到发生、发展的时候,是否产生过疑惑?第二段说,这个人使我想起了……学生:一段往事。

老师:一段往事,而且这段往事是念念不忘。

这段往事,从这个故事来说,这里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我或者说我的家庭与叔叔于勒分别12年,有一次在去泽西岛旅游时终于遇到了他。

这是A。

B是指我们在去泽西岛的船上遇到了我的叔叔于勒。

那么这段往事指的是A还是B 。

(学生在猜测)老师:不要猜,要读,文中是否能找到的。

第八周教研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第八周教研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第八周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8周(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第八周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8周(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第八周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8周(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第八周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8周(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第八周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8周(
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第八周活动安排表(中学文科)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8周(
8周(3月31日至4月4日)
8周(3月31日至4月4日)
8周(3月31日至4月4日)
8周(3月31日至4月4日)
8周(3月31日至4月4日)
8周(3月31日至4月4日)。

初中作文教学“五步法”之管见.

初中作文教学“五步法”之管见.

初中作文教学“五步法”之管见西洛乡农里学校吴帷幈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就是作文。

多数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头疼,觉得无话可写。

即使能完成,不是简单、呆板、内容干瘪,层次条理不清,词汇量少,就是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

他们的一个共同感觉就是作文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思考,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这一状况如何改变呢?我想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

说是写的基础,只有能够流利地比较准确地叙述一件事,一个场景或某个特定人物的某些特征,才有可能较好地把它写出来。

记得我给初一的学生上第一节作文课时,我说:“同学们,小学时你们就开始学习作文的写法了。

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写作文吗?”几乎是全班同学一起回答:“不喜欢”。

“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

”于是,我说,既然大家不会写作文,那会说话吗?学生们都莫名其妙地看着我说:“老师,我们又不是哑巴,怎么不会说话呀?”“那我们就来一起说说话,内容就是说你今天所看到的或经历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孩子们天真烂漫,争先恐后的举手,都想把自己见到的新鲜事讲给大家听。

因时间关系,我要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个代表出来讲。

代表们不负重望,尽情的发挥,把他们所见到的新鲜事讲得绘声绘色。

我感到纳闷,这些学生这么能说,可为什么不会写呀?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发言后,问其他学生会不会讲,学生们都说会。

于是,我借机讲道,作文其实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按一定的顺序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经过一段时期的口头作文形式,学生们说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每次口头作文后,我都要求学生们将之写在作文本上,然后老师批改后讲评。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说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我认为: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

二,从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入手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3周 教学设计

第3周 教学设计

第三周教学设计周一课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为给学生减负,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会推出一些政策,比如不得补课,减少作业量,不得考试,考试不计分数等等。

有人调侃说,减负都减了半个世纪了,说明文件还是下少了!其实下文件的频度确实不算少,从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已发布了9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这不,2018年3月16日“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有一次宣示了减负的决心,他说,减负从哪些方面减?首先要“从学校减”,“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

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还有就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

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家长的焦虑感更甚。

为什么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不下来?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那些对策的始作俑者多半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因为地方政府一般都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为保证高考成绩,将学业负担层层往下压,从高中压倒初中,从初中压到小学、幼儿园。

上边明文规定小学不考试,可我高“质量调研”可以吗?哪个学校考差了,搞“诫勉谈话”可以吗?反正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都能让负担丝毫不减。

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往往还不质量抽测,而是抽测的不确定性。

我说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说抽到哪个班级、哪门学科的不确定性,而是考试题出什么内容,还真不知道。

事先不会有人跟你宣布一个标准,反正考砸了还不知道哪里教的不好。

每次考前的复习,就如玩赌博,赌对了顺利过关,赌错了自认倒霉。

我不反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任何评价,因为它们有权这么做,但是,有效的评价必须是科学的,否则只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并将这种消极情绪传导到学生身上,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海二期课改的不归路主讲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根海(笔录者:倪孟达)步老师讲课风格与前几位完全不同,语速飞快,没有一句话是重复的,大片语段组成一个语场,等你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那些内容已经如水银泻地,了无痕迹了,因此做笔记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

第一板块步老师首先回顾了上海两期课改的历史,着重评价二期课改的得与失。

一期课改的历史使命是纠正恢复高考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转化为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

它已经夯实了改革的基础。

二期课改目的在于全面落实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就语文学科而言,以阅读训练为主线,贯彻十六字方针: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希望藉此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中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学生的问为主,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但十年来,效果不甚明显,因此要反思。

步老师认为,“以阅读训练为主线”这种提法不能根本解决教学中的许多矛盾,提高阅读能力不能单纯靠训练,学生能力的提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不能把听说读写理解成静态的过程。

他提出如下的指导思想:其一,应由学科意识转变为课程意识。

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概念,二期课改依然过多强调学科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真正的课程意识,应该全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与需求。

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小学: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状态,以“阅读”为主,只要求他们能读懂;初中:这是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整合发展的阶段,不只是为了读懂。

应以阅读为基础,形成以表达能力为外显标志的各种能力,为口语表达转化成书面语表达打下基础;高中:学生已进入理性思辨阶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高一,学生应逐渐摆脱口语化表达、无逻辑化思维和单纯的感性认识,产生形象思维,关注点由语言内容过渡到语言形式;高二,形成自己的书面语,形成判断力;高三,还能自主地形成独到的见解。

以往在学科意识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知识有不必要的重复;而课程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不过分关注一堂课,而有综合意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上海市语文教研员步根海《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试行稿”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的。

“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话题一]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

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

之所以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的渠道过于单一——注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期望能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融为一体。

[话题二]“文”“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文道的关系——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文“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

精品: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精品: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_守望教育_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2014-12-07 新东方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被刘彭芝校长空降到初一,去‘加强人文积淀,涵养大家气质’,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

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人大附中于树泉老师不久前在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上详细介绍人大附中名著阅读活动开展的情况时谈到,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但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读书比什么都重要文/于树泉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应该说,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各种教学改革繁管急弦,紧锣密鼓。

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

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

譬如一棵树,如果缺失了水分营养,枝叶就会枯蔫萎黄;一个人,如果身染重病,就会面黄肌瘦。

这时,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著名学者、书香校园的首倡者朱永新先生则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学生的精神成长。

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和温儒敏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钱理群)。

阅读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是语文教育之本(温如敏)。

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首届年会暨观摩展示课大赛上课时间

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首届年会暨观摩展示课大赛上课时间

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首届年会暨观摩展示课大赛上课时间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首届年会暨观摩展示课大赛上课时间表(初中)(丰都平都中学)—)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首届年会暨观摩展示课大赛上课时间表(高中)(丰都中学)—)首届年会暨观摩展示课大赛上课时间表(小学)(丰都实验小学)—)首届年会暨教学观摩研讨课展示大会日程(2007年7月14日—17日)小学负责人:乔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成员:聂忠琼(贵州省黔西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杨莲薇(陕西省韩城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陈朝蔚(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重庆市丰都县教委教科所)毕季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张彤(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初中(一)负责人:王秋云(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成员:蒋大光(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中语部主任)生国俊(江苏省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友仲(贵州省榕江县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石荔枝(内蒙古满洲里市教培中心)(副主任)(二)负责人:孔庆河(山东省曲阜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成员:叶淑明(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刘淑莲(吉林省双辽市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张锁军(河北省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高中(一)负责人:赵大威(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中文科)(主任)成员:王世发(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研训院教研部)(高语部主任)李华杰(河南省伊川县教育局教研室)(高语部主任)张支林(贵州省仁怀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朝清(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二)负责人:步根海(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成员:刘晓伟(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郝家峰(安徽省颍上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廷忠(贵州省三穗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朱长海(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重庆市已批准的实验学校名单:1.渝中区肖家沟小学2..江北区鲤鱼池小学3.潼南县梓潼镇小学4.潼南县实验小学5.潼南县群力镇小学6.潼南县第二实验小学7.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8.渝北区翠云完全小学9.万盛区东林小学10.凤鸣山中学11.育仁中学以上共9所小学、2所中学。

整本阅读,让我们走得更远

整本阅读,让我们走得更远

整本阅读,让我们走得更远江苏省高邮市汤庄镇甸垛小学 李小倩【摘 要】 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陈道佩老师从“鱼、渔、道”三个层面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做了高屋建瓴的要求。

他说,所谓“鱼”,就是要关注孩子从这本书里汲取的知识和营养;所谓“渔”,就是要关注这本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所谓“道”,就是要关注这本书给孩子在人生观、精神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积累资源;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

美国称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综合能力”。

无论怎样的名称,都表达了对于孩子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的追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

都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爱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阅读是最美的姿态”。

叶圣陶老先生说:“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只有读整本书,才更能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新课标倡导“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如何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关注“整本书”的有效阅读,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探索的问题。

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陈道佩老师从“鱼、渔、道”三个层面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做了高屋建瓴的要求。

他说,所谓“鱼”,就是要关注孩子从这本书里汲取的知识和营养;所谓“渔”,就是要关注这本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所谓“道”,就是要关注这本书给孩子在人生观、精神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一、在整本阅读中积累资源一整本书一般都有10万~20万字,这样的一本书和一本教材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篇幅上,它的长度、宽度、深度、厚度都远远超越了单篇课文,所以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程。

创新教育以生为本——五步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创新教育以生为本——五步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2019第11期中创新教育以生为本———五步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丁永霞作为学生母语学习和基本思维发展的课程,语文教学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其在传承历史文化和提升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从基础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五步教学法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内在驱动力成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中心,从而打牢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接下来的阶段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

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接下来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跟一个人有关,大家知道是谁吗?”这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题目很好地猜到:“是詹天佑。

”教师再说:“没错,是詹天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人呢?”大部分学生摇摇头,教师再说:“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会播放一个课文朗读的音频,大家跟着音频认真地跟读课文,然后想一想,詹天佑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要将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勾画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提前设置的阅读任务下进行课文的预习,朗读音频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生字读音,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在阅读中的应用,从而使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和持久性保持在课堂之中。

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家阅读完之后,勾画了哪些生词呢,有没有同学愿意来给我们朗读一下,读错了不要紧,我们可以一起改正。

”教师可以邀请两名学生一起进行生字的朗读,第一位学生朗读到:“修筑,要挟,轻蔑,深涧。

”在学生没有说到的地方,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补充。

由此,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把握基础知识,从而为透彻地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读与写多整合,优化写作教学五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写作,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相互促进而有很大的关联和相通性地语文环节,因此,教师应当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促进写作教学。

“有根语文”五步驱动课堂教学模式例说

“有根语文”五步驱动课堂教学模式例说

“有根语文”五步驱动课堂教学模式例说作者:文朝红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9年第06期我校“有根语文”五步驱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激学”“自学”“共学”“论学”“拓学”五步,各有其教学功能。

下面笔者以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难忘的八个字》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谈谈“有根语文”五步驱动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

一、巧妙激学,兴趣助学“有根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激学”。

所谓“激学”,就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产生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学习、探究。

新课导入应先声夺人、先声服人。

本课导入重点是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并抛出问题、以问激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课重、难点学习。

操作方法:先齐读课题,再课件呈现本课学习目标(出示PPT),让学生回忆“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我愿你是我的女儿”这八个字中的“我”和“你”各指代谁。

课堂中,学生对以上问题都能准确作答,此时笔者继续抛出以下问题:这句话是伦纳德老师(“我”)对小女孩(“你”)说的,那伦纳德老师为什么要对小女孩说这句话,这句话为什么让小女孩难忘呢?该问题指向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鼓励自学,自主探究“有根语文”课堂的第二步是“自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要想学好一篇课文,就要先经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几个过程。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发现新知。

在本课自学环节,笔者主要通过抓住文本关键要素——小女孩的“与众不同”和伦纳德老师的形象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思考并找出小女孩“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句话(八个字)是谁对谁说的呢?生1:伦纳德老师对小女孩说的。

师: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能让伦纳德老师对她说出这八个字呢?书上有一个词语是形容小女孩的,看看谁最快找到!生2:形容小女孩的这个词语是“与众不同”。

从《行者大文》学习传主锤炼语言的功夫

从《行者大文》学习传主锤炼语言的功夫

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丈2020.11目光所取代,那种掺杂着男性霸占欲的不怀好意的眼光,才会让鸳鸯“不好意思起来”。

这样的文本分析,读来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有的学问家尽管满腹经纶,但在艺术面前却显得极为笨拙。

一个卓异的文本解读者,必定要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同时要能从具体的细节分析中生发理论的创见。

要知道,任何语言的大厦,都是靠一个个词语,一处处细节构筑起来的。

只有细部分析饱满有力的文本解读,才能为我们对文学的艺术领悟力加持。

《红楼梦》里因香菱苦志学诗而出了个词语,叫作“精血诚聚”。

现借用过来。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这本书中包罗的文学体式尽管多样,詹丹老师对其进行解读时,却能做到一以贯之的清澈见底。

我想,它算得是“精血诚聚”这个词语的肉体凡胎吧!张大文老师用久经锤炼的语言文字写成的关于他一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自传《行者大文》,我反复阅读,终于找到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复旦附中同事以来,一直萦绕于脑际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大文先生上课,为什么课课新鲜?原因是他从课课不同的语言文字出发,结合自己的读写实践,让学生在训练中收获为思想内容服务得极为称职、与思想内容互为表里的语言文字。

然而,我在这里着重解读的,并不是张老师课堂教学的精粹之处,那会显得十分狭隘化;也不是局限于他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的构建过程,那也会显得十分公式化。

我甚至认为这些都不是《行者大文》的要害所在。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准确,优美生动。

神话类文体教学要寻求“语文味”,就要抓住其语文的“根”,品味独特的语言“味”,点燃语文的生命“性”,丰富其人文情感之“脉”,接牢语文的“地气”。

一、朗读感悟,浸润“英雄形象”神话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每个神话故事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

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让“神”的力量转化为英雄形象永驻学生心间。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中“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在说这番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坚定、刚毅、义无反顾的)教师引读:在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生不如死的时候,他坚定地对自己说——(学生读);在普罗米修斯精神备受摧残折磨的时候,他对狠心的宙斯说——(学生读);当火神奉了宙斯之命前去劝降的时候,他斩钉截铁地对火神说——(学生读)——这里就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在教师富有激情的引导和回环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荡和升华,普罗米修斯宁折不弯的崇高品格和英雄形象就树立在学生脑海中了。

二、感受“神奇”,培植想象力神话最大的魅力是奇幻的想象,因此进入神话类文本的通道最简捷最有效的也就是想象。

通过想象进入文本,方能更好地领悟“神奇”。

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应再现文字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充分触摸语言,通过角色情境,激活内隐的想象。

如《夸父追日》一文中“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夸父追日的神速,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夸父一提腿,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迈步,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一奔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步课堂教学法-语文-论文中心_16270

五步课堂教学法-语文-论文中心_16270

五步课堂教学法-语文-论文中心[标签:来源]五步课堂教学法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彭荣辉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漫山遍野都是素质教育的呼声与实践之时,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笔者不才,结合几年来的亲身教学实践,现总结出“五步课堂教学法”,在此显丑,仅供诸位同行参考,也恳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设疑定向“有的放矢”之说,亘古有之。

说到箭,便不能不想起《关尹子教射》中的一句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仔细想想,语文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无疑已成为历史。

因为它的有背常理,因为它的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为它的不利于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蓦然回首,显然,我们已不能继续前人那种“满堂灌”的落后手段与方法。

过去,“学习目标”之类,不是总是由老师之口提出来吗?如今,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尽可能地激发、活跃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小主人,倒不如索性让孩子们自己设疑好了。

一篇陌生的课文,一堂新鲜的训练,带着些许好奇,带着些许求知的渴望,先由他们自己去设疑,然后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之上,再自发去学习,这无疑将是个事半功倍的举措。

毕竟,“路”是由他们自己选的。

譬如,学习课文《詹天佑》,稍加思索,学生们无疑便会提出如下疑问:“詹天佑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詹天佑他具有哪些令人敬仰的品格?”“作者以‘詹天佑’这个人名为题,其目的是什么?”等等。

你能说他们提的不好?你能说这里没包含着我们学习的目标?如此这般,自然为下一步的自觉自发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靶子”树好了,还等什么呢?自然是“射”了。

罗丹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然而,对于这些还不谙世故的孩子们来说,其实,并不尽然。

争强好胜的特有心理特点,加上自我表现欲望的膨胀,使得他们大有横刀立马大破敌军,不研究出个头绪决不收兵之势。

翻书也好,查字典也罢,只要是自主自学解疑,一切形式皆可不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视角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视角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视角
步根海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关键:要有理解基础上的感受,要注意文言文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

操作: 1.“知新而温故”:通过新教材带出已学过的课文,巩固学生已有知识的积淀。

2.“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梳理知识。

这种知识不是概念性的,而是能表
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知识。

3.让学生对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加以归纳:学生的情
况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背诵能力强,有的演绎思维强,有的归纳能力强,有的类比能力强,所以方法的归纳相当重要。

关键是让他们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

4.习惯的巩固: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与个体的学习风格相联系的习惯。

针对不同的风格,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指导。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步根海
【作者单位】本刊特别顾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多维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评《英语翻译多维视角新探》
2.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3.多维化视域下新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评《多维视
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4.书讯一:《多维视角下的高职教育探索与实践》《多维视角下的古都名城研究》出版发行5.新时代背景下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评《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海二期课改的不归路主讲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根海(笔录者:倪孟达)步老师讲课风格与前几位完全不同,语速飞快,没有一句话是重复的,大片语段组成一个语场,等你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那些内容已经如水银泻地,了无痕迹了,因此做笔记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

第一板块步老师首先回顾了上海两期课改的历史,着重评价二期课改的得与失。

一期课改的历史使命是纠正恢复高考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转化为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

它已经夯实了改革的基础。

二期课改目的在于全面落实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就语文学科而言,以阅读训练为主线,贯彻十六字方针: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希望藉此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中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学生的问为主,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但十年来,效果不甚明显,因此要反思。

步老师认为,“以阅读训练为主线”这种提法不能根本解决教学中的许多矛盾,提高阅读能力不能单纯靠训练,学生能力的提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不能把听说读写理解成静态的过程。

他提出如下的指导思想:其一,应由学科意识转变为课程意识。

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概念,二期课改依然过多强调学科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真正的课程意识,应该全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与需求。

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小学: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状态,以“阅读”为主,只要求他们能读懂;初中:这是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整合发展的阶段,不只是为了读懂。

应以阅读为基础,形成以表达能力为外显标志的各种能力,为口语表达转化成书面语表达打下基础;高中:学生已进入理性思辨阶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高一,学生应逐渐摆脱口语化表达、无逻辑化思维和单纯的感性认识,产生形象思维,关注点由语言内容过渡到语言形式;高二,形成自己的书面语,形成判断力;高三,还能自主地形成独到的见解。

以往在学科意识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知识有不必要的重复;而课程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不过分关注一堂课,而有综合意识。

其二,由训练为主变为体验、感悟、训练综合的教学。

这种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读懂文章,而要更加关注语言表达,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这个过程完整地表达应该是:沉浸、体验、感悟、思辨。

其三,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采取二者统一的新看法。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言形式上获得统一,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内容,更要重视语言的形式。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但此种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语言潜能,包括文学鉴赏力、语言感悟力,要不断地唤醒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这样就不能再用以往类似数理操练形式的做法。

语文教学必须完成这样两个任务:一,培养文学语言与培养逻辑思维相统一;二,给学生提供文化积淀。

光会读、会背一些东西是不够的,要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在一定量的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思考之后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获得发展提升,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其四,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应由单一的接受式转变为体验、感受、探究相结合。

学习是学生“在场”的全过程,他们应该拥有:学前的知情权和自主权;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为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指导不能代替他们的学习;学习之后的拓展。

不是简单的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而是借助已学知识有所拓展和延伸。

这些形式最终落实为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探究的结合,这也正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板块这一部分,步老师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关于写作教学,有人认为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规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训练;也有人说,写作是对生活的认识,是对生活体验的反映。

我们要思考:哪些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哪些是要他们自己去体验的;哪些是可以形成有序的知识,哪些只能去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修辞学、语法学、文章学的知识要不要教?要教到何种程度?步老师提出:“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知识。

”随文,即不单独作系统知识的解释;适度有用,指教师应明白哪些是要学的,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比如语法,这是外来的知识,但也是汉语自身的规律,只是我们不必如此繁琐地去学习。

在阅读中,学生不必死记语法的概念,但应掌握此种规律。

有些篇章对语法的分析是必要的,而且在理解文意上是必须的。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里的这段话:“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句话从语法上分析,是个单句,主干是“事实是明证”。

那么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就止于此呢?步老师认为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一个关键,主干的修饰语中暗含着鲁迅在文章里的感情起伏,三落二起,不能分析完语法就了事。

再一个是语言感受力的培养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整体感,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整体感,语言形式,即语句中特定的用语选择,对语言内容的表达是有作用的。

如《胡同文化》的第四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第二句话中的“远”字,如何把握?它带出了什么?这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心理概念,表现了胡同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由此有了“大白菜”文化,有了“四合院”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正集中体现了北京人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特质。

在知识的教学中,应尊重“有序的”规律,此一规律的体现,不是单看课文作安排,而是如何理清这个“序”,跟先学修辞还是先学语法这样的序无关。

我们不能对这些因素作科学分解,精确地给他们排定一个序。

由此我想起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中引用的一段话:“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是可以完全学会的。

”的确如此。

第三板块步老师准备谈谈语文教学的五个环节。

(由于时间的关系,他着重谈了三个环节)环节一:备课(教师读文本,或曰教学设计)问题一: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对三个维度的认识太片面。

三个维度不能割裂理解,它们是统一体,是紧密结合的,不能作分解处理。

一期课改,针对教学中目标过多过烦,不知如何确立,导致分解的状况,提出知识、能力、情感三领域。

二期课改则把三维目标整合为一体。

这样就明确了以何为载体,载体负载的是什么——一般而言,语文教学以知识为载体,负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分裂的做法,也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他们的文章里有许多口号性的东西,却没有真情实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掌握了概念,而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同时要思考:过程与方法如何来认识?如果把方法定位在某个概念上,它就是静态的,(行而上的);真正的过程与方法,就是在知识点的解析上,融合感情的感悟,不但知道它是怎么运用的,还要知道它是如何得出这种情感的。

同类文体的不同文章,感受的方法也应有不同;过程与方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应由掌握知识转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问题二:对文本的把握。

步老师说,有一年上海市优质课评比中,评奖的依据变成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误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金志浩老师也曾着重讲过)。

比如《邂逅霍金》,很多人都把解读霍金的精神作为中心,实则主题是呼唤一种产生霍金这样的人物的环境。

再如《合欢树》,主题定位在对母爱的歌颂,或对误解母亲的忏悔,这只是表面的解读。

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的希望,凝聚着母亲生命的力量,这也是作者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过程。

教师阅读文本,要读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含的思想的深邃性,以及这种深邃性中的文化内涵。

问题三:关于语言表现形式。

应该了解语言形式及其意义。

如《白莽作<孩儿塔>序》:“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如何理解“惆怅”?是因为春天将逝,还是白色恐怖,还是环境的凄凉?这样理解似乎都没有错。

但只要跟下文的六个排比句相联系,一切就都很清楚了。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作者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无须来作比方”,事实上他已经作了比方。

那些高远之物都是“别一世界”,那么“这一个世界”有什么呢?我们通过反语,读出了文字背后深藏的东西:今天的文人,他们都在卿卿我我,吟花落泪,望月伤感,令人愤而慨之。

再如《北京的胡同》:“记得贾岛在诗里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

真是,我在京城里.就常寻找家乡的种种印迹。

相同之处多了,不同之处也就鲜明。

不知不觉在心里比着。

城与城,是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说的。

城越古旧,文化的沉积就越多。

这种沉积不知不觉地渗入乡人的骨髓,成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明证。

”这一段只字不提胡同,用意何在?文章告诉我们,真正值得记取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质。

它不正面说胡同,而每句讲的都是胡同。

这就是语言的形式。

我们不但要读出文章的内容,还要读懂它的形式。

问题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确定的依据在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如何培养其语言素养和阅读的整体感,如何形成语感等等。

环节二:上课(教学展开)问题一:由预设进入实践的过程,不是考虑目标的完成的过程,而是依据学生能力形成调整的过程。

一节完整的课,不是课堂内容的完整(比如有些老教师说完“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铃声恰好响起),也不必过分关注预设的目标完成的情况,过分关心所谓的完整的课堂结构,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对预设作出调整。

问题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笑话、幽默来激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它激起的只是浅层次的兴趣。

真正的兴趣是补足,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去思考。

另外,障碍也是激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学习就是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

有教师在公开课中,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举不同的手,知道的举左手,不知道的举右手。

这种方法初发点没错,但操作起来还是有诀窍的。

如果你只叫举左手的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就失去了一次以障碍激趣并通过跨越障碍达到高潮的良机。

再一个兴趣点是,学习动机的调整。

这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动机不会一成不变,只有不断调整,才能达致最佳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