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案 第一课时
教案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
![教案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https://img.taocdn.com/s3/m/a33fd75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e.png)
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教案内容:一、汽化与液化1.1 教学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和条件。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汽化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表面积。
液化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压力。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蒸发和沸腾。
1.3 教学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讨论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蒸馏水和冰块的使用。
二、凝固与升华2.1 教学目标:了解凝固和升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凝固和升华的原理和条件。
能够运用凝固和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凝固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冷却速率。
升华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压力。
凝固和升华的应用:冰冻和干冰。
2.3 教学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凝固和升华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固体凝固和升华的过程。
讨论凝固和升华的应用,如冰雕和干冰的制冷效果。
三、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3.1 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蒸发和沸腾。
生活中的应用:空调和热水器。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和沸腾现象,如洗手时的蒸发和煮水时的沸腾。
讨论空调和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利用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四、生活中的凝固和升华现象4.1 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凝固和升华现象。
能够运用凝固和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2 教学内容:凝固和升华的现象:冰冻和干冰。
生活中的应用:冰淇淋和干冰运输。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冰冻和升华现象,如冰箱中的冰淇淋的凝固和干冰的升华。
讨论冰淇淋的制作过程和干冰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凝固和升华的原理。
五、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汽化、液化和凝固、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6371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8.png)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3.3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3.3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33bf6d869dc5022abea002c.png)
课时
2-1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汽化和液化是互逆过程。、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水沸腾时的现象,会画液体沸腾图象。
2、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
学点探究三:沸腾
活动:观察水的沸腾(学生分组实验)
1.对于下列问题,思考并作出你的猜想。
a.沸腾是不是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或内部发生吗?猜想:b.沸腾发生得缓慢还是剧烈?猜想:c.沸腾需要吸热吗?猜想:。。
2.设计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3)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如P59图3.3-2)以及注水沸腾时(需要/不需要)吸热,水的温度(升高/不升高)。l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课堂案
一、新课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酒精棉球在黑板上写“汽化”两个字,一会儿黑板干了。黑板上的酒精哪儿去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蒸发需要热,有致冷作用4。蒸发在温度下都能发生。(得出这个结论,还要综合前面举的例子)
活动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猜想:湿衣服要快速晾干的话,可以有哪些方法?
(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增大/减少)液体的表面积,(加快/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控制变量法)
总结: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
二、探究新知:
学点探究一:汽化
学点探究二:蒸发
活动1:观察蒸发现象
(1)在自己手背上涂些酒精,然后观察酒精的变化,手背上涂酒精处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72298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b.png)
(1)讲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实验观察蒸发与沸腾的现象,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探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3)介绍液化的方法及其原理,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验探究: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蒸发与沸腾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不断进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撰写一篇关于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小短文,要求至少包含两种汽化方式的应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以及液化方法的实际运用。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结论。
6.课后作业:
布置与汽化、液化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7.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在阳光下快速蒸发、冰箱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3)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验证液化的方法及其原理。
4.巩固拓展:
(1)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汽化与液化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理、实验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教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模板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教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bc1fa6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0.png)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篇关于《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教案的良好模板,帮助教师指导学生顺利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气化和液化。
2.学会气体的压强计算和压强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3.掌握液化时的热量交换和特点。
教学内容:
1.气体的压强计算: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或者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气体的
压强,包括气体的分子运动和撞击,压力公式,计算气压等。
2.物质气化:让学生了解气化的过程和原理,包括气态物质分子而言容器内分子撞击而使
得分子逐渐扩散,放大各种气细颗粒,从而形成气体等。
3.物质液化:让学生了解物质液化的过程和原理,包括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使得气体分
子距离变得比较近,从而形成更密集的分子排列,使得分子不断进行相互吸引和结合,最终形成液体等。
教学方式:
1.联合式授课:教师可以联合课件、实验室和例题等来讲解和演示液化和气化的原理。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液化和气化的结构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学习。
3.作业练习: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小测试和模拟题等来帮助学生检查并自我评估自己掌握
液化和气化的情况。
教学评价:
1.反馈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和期末测试等形式,来辨认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
问题和进行调整。
3.体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应用及反馈,来判断课堂教学效果,掌握教学重心
和方向。
该教案模板可以直观、理解、掌握气态物质的液化和气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067bc1a1c7aa00b52acb82.png)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学科教案编号17课题: 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主备人:何燕萍二次齐备时间10.14 三次备课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知道沸腾图像的意义。
3、知道蒸发现象,能区分沸腾和蒸发。
4、知道液体汽化需要吸热,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重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自学实验演示类比举例五、课时设计:1六、教学流程:(一)学生自学(见学案)1、将棉球蘸少许水在课桌上写上自己名字,请同学们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水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水跑哪里去了?2、汽化和液化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会看到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下去了。
解释这个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怎么解释这些变化?解释:酒精液体受热后汽化变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当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后,酒精蒸汽向外放出热量,酒精蒸气又液化成酒精液体,体积减小。
结论: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二)对学1、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汽化和液化的例子2、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水“开”的现象解释什么是沸腾?水烧到一定的温度才会“开”,水“开”时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类比于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应该怎样设计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实验?(图3.3—2)怎样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列表、作图)(三)群学1、同学分组讨论水沸腾时观察到了什么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沸腾之前,不断加热,水中有气泡产生,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一旦停止加热,沸腾就停止。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4949a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6.png)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教案
![第十二章 第三节 汽化与液化(第1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a2f63eaf45b307e87197ef.png)
问题4:水沸腾后把烧杯从石棉网上拿开,水会立即停止沸腾,再把烧杯放回石棉网上,水又会重新沸腾.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
分析与论证:
问题5:分析图像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有何特点?
液体沸腾的图像如下图:
交流与讨论:
问题6: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时的时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小结:提高热水的温度;加盖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当减少热水的质量(或体积).
小结:(1)需要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硬纸片.
(2)先点燃酒精灯,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铁圈的高度,在铁圈上放置石棉网上,将盛有热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将温度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并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固定温度计的高度.
(3)需要记录时间和温度值.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变式练习1:【解析】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扬汤止沸”是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但是一旦液体重新回到锅里,由于仍然可以继续从燃料中吸热,所以一会儿达到沸点之后又会沸腾.所以扬汤止沸是暂时性的止沸.釜底抽薪”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故应选D.
学生完成学案“课堂探究”知识点2“实验探究水的沸点”设计实验方案部分内容.
进行实验: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冷水组和热水组,并对个别组提出建议:能不能想办法缩短时间过程——让水尽快沸腾,为后续问题铺垫.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观察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23331b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2.png)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如“你觉得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何?你的同伴是如何评价你的?”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为什么说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的方法有哪些?”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规律。如“观察实验现象,汽化和液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鼓励他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的过程。”
在教学案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水烧开时的蒸汽、夏天冰棍的融化等,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最新2.2《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2.2《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80cd326137ee06eef91886.png)
二、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根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
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时机,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展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根本观察内容进展研究的根底上,由学生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进展实验和观察。
三、教学资源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
〔条件允许时,可将录像、投影片等一并做入课件〕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一样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四、教学设计吗?演示实验:将酒精缓缓滴入已盛有麻油的小量杯内,使酒精将麻油的外表全部覆盖,请学生闻气味。
搅动液体使局部麻油漂浮在酒精外表,再请学生闻气味。
理。
只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而闻不到麻油的气味。
可以闻到两种液体的气味。
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
得出结论:蒸发只发生在液体外表。
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可以看到麻油但闻不到气味,搅动后两种气味都可以闻到,这一事实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进展深入的思考沸腾的引入蒸发时液态变成气态进展的较缓慢,而水烧开〔即沸腾〕时液态变成气态进展的较快。
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沸腾现象,看谁说得全面。
板书:二、观察水的沸腾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P35中给出的根本观察内容进展研究,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应观察什么?从而有目的地进展观察实验。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02592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1.png)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和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用图像描述水的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探究水的沸腾方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沸腾现象,试着提出几个物理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2、猜想假设:就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3、明确实验目的:思考下列问题,带着问题做实验(1)水在加热过程中,气泡从哪里产生?大小如何变化?沸腾前后一样吗?(2)用温度计测量沸腾前后的水温,用描点法(坐标法)寻找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为什么?(3)归纳什么是沸腾?沸腾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4、设计并进行实验:提示:(1)为缩短实验时间:烧杯中的水以40ml为好,不宜过多,加热时,烧杯上要加盖纸板。
(2)实验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注意安全,避免烧伤,烫伤。
(3)实验中,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如记时员、记录员、观察员等)(4)实验时,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3分钟为止,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汽化)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汽化)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ce2f49bd64783e09122bc9.png)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课题§3~3 汽化和液化设计思想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探究方法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认识液化并能解释“白烟”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有较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且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法基本上已能接受,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探究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3节。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物理中的热学部分,它是本章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的继续,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
而本节内容又与自然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4.知道蒸发致冷、液化放热,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3.通过观察现象及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汽化和液化,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3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74e4e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f.png)
1.汽化的定义、分类(蒸发和沸腾)及特点;
2.液化的定义、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及特点;
3.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4.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特点;
2.掌握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原因;
3.学会运用所学的汽化和液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热学基础。然而,他们在学习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障碍:
1.对汽化和液化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清,容易混淆蒸发和沸腾的概念;
2.对液化的方法及其应用场景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压缩体积对液化的影响;
3.对热量变化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认识不够,难以将热量与汽化和液化过程联系起来。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蒸发皿、酒精灯、温度计、气压计等,用于进行汽化和液化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
3.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的奇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结合实验数据和实例,分析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4.6《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4.6《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4c5dd9b8f67c1cfad6b8dd.png)
《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含义,蒸发是一种常见的一种汽化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2)了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分析改变蒸发快慢的事例;(3)能列举并分析增大和减小蒸发的生活实例;(4)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2)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2)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液体蒸发的影响因素,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难点:实例中应用蒸发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酒精、透明塑料袋、热水、玻璃瓶、胶头滴管、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 在黑板上涂一些酒精;过一会儿观察现象。
2.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置一会儿。
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思考与讨论】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汽化与液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错,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汽化;反之,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思考与讨论】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的例子?教师展示图片:晒衣服。
提出问题: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引出蒸发的概念。
(三)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1、蒸发的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师展示图片:蒸发的实质,提出问题: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蒸发的实质吗?/学生(预设):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处在液体表面的分子,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
/2、蒸发的特点:师: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而衣服晾干其实就是一个蒸发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化和液化》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2.借助实验分析液体的蒸发的三个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次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并叙述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说出一ATM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和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及液化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三个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实验器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会变干,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
——>>>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二、新课学习
汽化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1)液体的温度越高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补充实例说明,人们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还有:水在火炉上烘,水倒在盆中比装在杯中没的快;酒精擦上,用嘴吹……
老师在黑板上分别用水和酒精写蒸发两个字
得出结论:酒精蒸发的快,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
我们感觉到擦上酒精后手感觉凉凉的,能说明什么呢?
液体蒸发要吸热,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证明。
综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的原理,结合生活蒸发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
【例】风吹蒸发快,洗完澡,冷,电风扇夏天吹,凉爽。
狗吐色头,增大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来加快散热。
【小结】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蒸发要吸热。
2.沸腾
【实验】(从温水开始加热,节省时间)
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1)沸腾前,水温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变,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
(这里让学生描述时越详细越生动
越好)
(2)归纳:(都可从实验现象中通过提示让学生归纳出来)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升温。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③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
①注意:都是在一标准大气压(atm)下的
②水的沸点,1atm下,100℃。
【讨论】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液化
【引入】观察与思考:“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压缩乙醚液化”
【实验】水蒸气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温【实验】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
日常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2.液化放热:水蒸气冒出上方,放手感觉烫。
冰箱后面会发热等。
3.“白气”小组交流讨论。
(1)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还是比较高,不会明显液化。
(2)水蒸气变成水珠液化要放热,所以,要更烫。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三、结论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理现象,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哪些心得体会,还有哪些不懂的,交流讨论一下。
四、课堂练习
1.某同学做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如图所示(标准大气压下)。
(1)图中t1=___________________。
(2)线段___________表示水在沸腾。
从加热计时开始经___________分钟水沸腾。
(3)到B点不再加热,水还能沸腾吗?说明理由。
2.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3.晾晒湿衣服时,为了干得快,人们总是把它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而且还要把衣服摊开,这是因为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晒粮食时,为什么将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把粮食摊开?
2.夏天,冰棒从冰箱内刚拿出来,冰棒周围冒“白气”,“白气”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呢?
六、板书设计
汽化(吸热)
液态←-――――--→气态
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沸腾(沸点的概念)
液化方法:降温和压缩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