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导学案完美版

合集下载

《老王》公开课导学案 (1)

《老王》公开课导学案 (1)

《老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 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法指导】注意紧绕文本,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

同时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理解文本。

【资料链接】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

作者的丈夫钱钟书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术权威,其主要作品是《围城》。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走近老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两题。

1.识记字词伛()攥()取缔()滞()笨镶()嵌荒僻()塌()败骷髅()()眼翳()愧怍()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二、合作释疑—评说老王(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人物分析:1.老王:请学生根据1—4段内容概括老王的基本情况:谋生手段:亲人:身体状况:居住条件:这样的一位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筛选文本信息回答问题)从这几件事中,体现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朗读8—16自然段,找到最打动自己的一两处地方品读赏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2.作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相互的,老王虽然生活的很艰苦,他依然坚持着他的善良,那么作为“幸运的人”的作者一家又是怎么对待老王的呢?作者也为老王做了这么多的事,为什么作者还会觉得“愧怍”呢?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老王》导学案导学案:《老王》【导学目标】1. 了解中国北方的农村生活和农村人们的辛勤劳动。

2. 学习理解老老实实、庄重、勤劳、能吃苦的农民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导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观察一幅图片,描述图片中的人物和环境。

展示图片《老王》通过图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对农村的生活进行描绘和想象。

Step 1 预习导读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标题和图片推测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2. 根据课文标题和自己的经验,你认为“老王”这个名字是什么含义?Step 2 阅读指导1. 请同学们扫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 课文主要描述了谁的一天?(2) “老王”为什么很老实?(3) 课文通过什么细节描写了农村人的勤劳劳动?(4) 通过描写“老王”的家乡,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5) 在“周记”中,为什么把“老王”比作一头老牛?2.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1) 《老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农民勤劳的精神?(2) 通过描写“老王”的家乡,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3) 你认为“庄重”、“老老实实”和“勤劳”是什么样的品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Step 3 文本诠释1. 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一下文章中描写“老王”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给你的印象。

2.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老王”的词语,分别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3. 请同学们观察和解读“周记”中的比喻句:“老王就像那只在田地间拖犁赶牛的老牛……”你认为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老王”?Step 4 思考发散1.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周围有没有像“老王”一样勤劳而又老实的人?你如何评价他们?2. 阅读课文后,你对农村人们的生活和辛勤劳动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吗?请写一段话。

【导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学会了理解老老实实、庄重、勤劳、能吃苦的农民精神,并通过描写“老王”的细节激发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第11课《老王》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11课《老王》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老王(1)【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①杨绛,著名的_______、_______,代表作《》、译作《》等。

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骷髅..( )( )滞.笨( )攥.着( ) 惶.恐( )侮辱..( )( ) 荒僻.( ) 取缔.( ) 愧怍.( )③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以____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来组织材料。

课文写老王,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二曰“_______”。

2、问题引领①整体感知,初识老王速读课文1-4段,从文中了解了他的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情况,你觉得老王是________(幸运的/不幸的)社会底层的的人。

②合作探究速读课文5根据课文完成下表。

事件品质老王(2)【学习目标】鉴赏描写方法,捕捉老王身上的闪光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自主学习】1、基础回顾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做了哪些事?【合作探究】活动一:鉴赏描写方法2、请写出句子中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①她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③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活动二:探究主题 3、作者的“愧怍”体现了怎样的情怀?【拓展提升】4、学校准备开展关爱不幸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策划者,你打算设计一些什么活动?请写出两个活动。

(2)你将要和同学一起完成一份以“献爱心”为主题的手抄报,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主要活动过程。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一、探究目标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一、预习案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攥惶恐滞笨塌败荒僻骷髅抄写几遍2解词:荒僻:塌败:取缔:凑合:滞笨:愧怍:3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4.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二学习案1合作探究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三课堂巩固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伛()愧怍()攥()滞()笨翳()骷髅()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荒pì()②取dì()③tā()败④huáng()恐3.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一)语段点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刘占领
学习目标:
1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 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然后抄写文后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3、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四、重点研读
阅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部分,回
答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2、老王说“我不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3、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

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身边的“苦人”呢?
六、总结你的收获和疑问。

老王导学案及答案

老王导学案及答案

滞笨( 愧怍( 塌败(【学习目标】1、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中心。

3、关注像老王这样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 深厚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将你对作者在了解写在横线上)1、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那我们是不是也献出了自己的爱了呢?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在我们身边有着很多生活艰难但心灵美好的人,他们平凡、 普通,不引人注意也不被人注意,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杨绛女 士的一篇散文《老王》。

看看其中讲了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怎样的情。

【基础部分】一、请你完成下列字音和字形。

惶恐(取缔(《老王》导学案荒僻二、整体感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思考:⑴、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两个词语概括。

(不幸、善良)(提示:从基本情况,谋生手段,健康状况, 居住条件,所做的事情等方面考虑)⑵、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B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 生活艰苦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不幸心境凄苦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⑶作者通过哪些事例体现老王的善良的?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知恩图报)C、用平板车拉人,加半寸边(善良淳朴)D、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善良淳朴,知恩图报)(善良)(4)最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老王的性格。

(要求要用整句话而不是简单的词语)(老王的性格: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在自己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还惦记着别人,关心着别人,卑微的身份下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虽平凡却不平庸,虽生活艰难,却品格高尚。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善良,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难点(1)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2)体会作者杨绛的善良。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杨绛,生于 1911 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写作背景文章作于 1984 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伛()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2、解释下列词语。

(1)塌败:(2)取缔:(3)滞笨:(4)愧怍: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2)文中写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

五、合作探究1、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2、老王的“善”又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一家的“善”体现在哪些地方?4、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六、精读品析1、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老王身体的僵直和瘦弱。

2、文中语言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赏析。

比如:“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这句话简洁明了,体现了老王的善良和朴实。

七、拓展延伸1、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像老王一样的不幸者,请你观察并描述一个这样的人物,表达你对他(她)的关注和同情。

老王导学案(通用12篇)

老王导学案(通用12篇)

老王导学案(通用12篇)文本简介:《老王》是作家杨绛所写的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精品。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教学方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认识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

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学生可以自由作答:答案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应该集中在用《老王》比较亲切,而且显得与作者很熟悉,用《王老》的话就显得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交往,不符合作者原意。

设计说明:改写题目入题,轻松自然,降低了课文的沉闷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从学识上讲,老王与杨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下面的环节接轨。

二、温故知新: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试着让学生去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老王》,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愧怍呢?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10《老王》导学案附答案

10《老王》导学案附答案

10《老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关注明星是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伟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家人是因为血浓于水……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或不起眼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但却有金子般的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探究一下老王的“苦”和“善”。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蹬.(dēng) 绷.(bēng) 捎.(shāo) 惶.恐(huáng)肿胀.(zhàng)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骷髅.(lóu) 翳.(yì) 滞.笨(zhì) 愧怍.(zuò)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凑合:将就。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3.作者链接杨绛,生于1911年,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夫人。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4.背景链接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时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老年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群体。

如何关爱老人,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而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老王》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专题进行导学分析。

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让学生了解《老王》一文,掌握文中老人处境和内心描写,理解旁观者的心态和思考,思考如何关爱老人。

二、预习导学1.阅读课文,注意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堆积人物形象中的细节。

2.理解课文主旨,明确“老王”一词作怎样的象征,抓住人物形象深层含义。

3.剖析文中语言,掌握文学技巧,强化文学理解。

4.思考旁观者的心态和对老人的看法,如何关爱老人。

三、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苏曼殊,生于1956年,浙江永康人。

中山大学文学硕士。

著有《柠檬树》、《喧园》等。

作品被收入多种语文教材,并在国内外其他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等多篇。

2.阅读文本,了解老人形象老王,年约八十,蓝色大衣,脑门高高隆起,脚手架下的鹅卵石上猫着。

老王用遮阳帽干脆利落地点了根烟,深吸一口,然后调整一下头发模样,旁若无人地发出一声长叹。

3.分析文本,理解人物形象深层含义老人形象是作者通过极细致、生动的描写而得出的,他不仅是一位坐在脚手架上抽烟的普通老人,更是一位象征着“老人”的人物形象。

他的年龄,他的蓝大衣,他身上隆起的脑门,都是老年人特有的形象,作者强调了老王这一特点。

但是,从老人的行为和内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孤独、无助、无奈和渴望得到关爱等情感,同时,他的外表、他的交流方式又给人留下了有些难相处的印象。

这些情感与印象,又是对于享有晚年的老人的一种共性刻画。

因此,当我们看着老王时,我们就会自然地代入所有的老人,这样老人形象又不难变成了所有的老人。

《老王》导学案完美版

《老王》导学案完美版

《老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现人物形象特点。

2、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学习难点: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学生所了解。

老王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这一点学生要经过思考。

另外,作者的平等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教学过程: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伛.()攥.()翳.()塌.败()取缔.()惶.恐()骷髅..()滞.笨()愧怍.()2、解词滞笨愧怍补充3、作家作品4、背景介绍学习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为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并收集课文的相关信息(1)初识老王,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2)老王生活“苦”,那精神上呢?看课文中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3)追忆老王,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4)走近老王,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4)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

提问: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三、小结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9.《老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镶嵌、愧怍”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3、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

【学习重点】1、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2、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

【学习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而培养学生爱心。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骷髅( )( ) 翳( ) 滞笨( ) 攥着() 惶恐( )镶嵌( )( ) 荒僻( ) 取缔()侮辱( ) 愧怍(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伛:________ ②取缔:_________③塌败:_______ ④愧怍:⑤滞笨:_______3、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来组织材料。

5、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读过之后你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一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这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能否美好!生活中你们又是怎样与人相处的?请位同学来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又是怎么样的?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老王。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读完这篇文章,请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读完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和作者一家人共同的品质,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二)了解老王。

《第9课 老王》导学案

《第9课 老王》导学案

《第9课老王》导学案目标导航1、掌握本课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老王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生活中弱势群体的疾苦。

预习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愧怍()伛()攥()滞()笨翳()骷髅()荒pì()取dì()tā()败huáng()恐2、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1).老王常有失群落武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2).每天清辰,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带我们放入冰箱。

()(3).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杆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3.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荒僻:塌败:取缔:凑合:滞笨:愧怍:4、预读课文,自学感知以下内容。

课题文体主要人物职业生活年代与作者的关系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人物生活片断:(仔细阅读课文,按照文章顺序将与主要人物有关的生活片断梳理出来)性格特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课堂导学一、问题导学: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3、为什么在老王死后,作者依然感到“愧怍”?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4、阅读课文第8-16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样写表明老王______________,暗示了他___________。

(2)、第10段中写到鸡蛋时,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第16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老王》导学案

《老王》导学案

关键句型结构讲解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 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老王 的悲惨处境,引发读者对弱者的同情。
“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运用夸张和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老王病重垂危的形象,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
考点预测与答题技巧
关键人物形象分析
老王
文章的主人公,一位贫穷而善良的三轮车夫。他身世凄惨,生活贫困,但性格 乐观、坚韧,对作者一家充满感激和敬意。他的形象体现了底层人物的艰辛和 善良。
作者
文章的叙述者,通过与老王的交往,展现了她的善良、宽容和悲悯情怀。她对 老王的关注和帮助,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写作风格及特点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梳理
文章背景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 文,通过描述与一位普通三轮 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了普通 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 和精神风貌。
主要情节
文章围绕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展 开,包括老王的生活状况、性 格特点、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 流等。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刻画老王这一普通人 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 物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人性 的思考和呼唤。
03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重要词汇及短语解析
01
02
03
04
惶恐
形容内心恐惧不安,常用于描 述人在某种紧张或危险情况下 的心理状态。
荒僻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 ,多用于描述环境或地理位置 。
滞笨
形容行动迟缓、不灵活,常用 于描述人或动物的动作表现。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多用于描述 政府或权威机构对某种活动或 行为的禁止。

10老王导学案(含答案)

10老王导学案(含答案)

10老王导学案(含答案)10 老王【导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课时计划】1课时学法指导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正像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么,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老王这位平凡而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惶.恐(huáng)取缔.(dì)攥(zuàn)凑.合(còu)荒僻.(pì) 骷髅..(kūlóu) 塌.败(tā) 镶嵌.(qiàn)眼翳.(yì) 愧怍.(zuò) 滞.笨(zhì) 伛(yǔ)(2)词义伛:弯(腰)曲(背)。

塌败:塌陷破败。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强笑:强颜欢笑。

愧怍:惭愧。

《老王》导学案(学生).

《老王》导学案(学生).

9.《老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镶嵌、愧怍”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3、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

【学习重点】1、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人物的生动描写,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2、体会老王的善良,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

【学习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而培养学生爱心。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假如每个人以纯真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对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我们越是要关爱他们。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杨绛是怎样善待老王的。

【合作探究一】一、作者,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将饮茶》《我们仨》等,长篇小说《》。

二、字词音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 取缔( )骷髅( ) 滞笨( ) 愧怍( ) 惶恐( ) 镶( )嵌( )【合作探究二】三.直击人物老王的职业:;老王的身体状况:;老王的家庭环境:。

由此看来,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两个方面)1-4自然段说明老王是一个人;5-22自然段说明老王是一个的人。

【合作探究三】四、.研讨老王之“苦”(1)精读课文1—4自然段,学习明确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课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况----孤苦无依课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体状况----生理缺陷课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

《老王》导学案2

《老王》导学案2

《老王》第二课时导学案课前预习完成部分:
默读课文,试填写下列表格:
课堂研讨完成部分:
思考探究:
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贫穷、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护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归纳老王形象:
四、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五、拓展延伸:看图片,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我们应如何对待身边的‘老王’?”
六、课堂小结:我来谈收获。

七、作业:将自己与身边的“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学习作者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展现人物形象特点。

2、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
的人格追求。

学习难点:
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学生所了解。

老王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这一点学生要经过思考。

另外,作者的平等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伛.()攥.()翳.()塌.败()取缔.()
惶.恐()骷髅
..()滞.笨()愧怍.()
2、解词
滞笨
愧怍
补充
3、作家作品
4、背景介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为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并收集课文的相关信息
(1)初识老王,课文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并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

(2)老王生活“苦”,那精神上呢看课文中一幅脸的特写,这是一张怎样的脸,你能描述一下吗
(3)追忆老王,本文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4)走近老王,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4)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作者。

提问: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老王》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
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2、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
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
二、拓展延伸
1、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2、当你不幸时,你得到过别人的关爱吗
三、课堂练笔
展开想像,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部分。

(要突出老王的心理描写)
答案
伍惶晨代症肝 C
2、作家作品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家。

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

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

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

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

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3、背景介绍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一、1(1)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可见老王生活之“苦”。

(2)明确:也“苦”:单干户,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老实厚道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心地善良3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知恩图报。

善。

(4)“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具体表现在: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关心老王的生活。

四、1、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详写。

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师明确: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

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

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所以要详写。

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

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明确: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

除了正面对老王进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

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3、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

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4、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5、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