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教案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土地利用阶段
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受制于土地
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受制于人地
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征服”土地
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人地协调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Vink 1975)
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3、土地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生态利益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
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内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
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
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即生产和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不能“高产”出“穷村”。
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边缘经济发展模式
很少或不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极端模式
认为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土地资源服从经济模式
土地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供给和发展要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
经济服从土地资源模式
服从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互协调模式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支持、协调、融为一体
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1)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
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的总称。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物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
(2)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3)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是把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视为系统,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评价,从而解释与系统有关的现象,预测和调控系统行为与发展的研究过程。
2.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概念: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方法。
可持续评价的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可持续评价的特点:
(1)更加注意对土地利用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价;
(2)对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要选择或确定判断标准,并以此反映将来的变化形式及其对可持续性的影响。
3、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
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持续土地利用的原则,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相当于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概念:
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监测内容
(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监测分析
(1)地类变更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监测方法
(1)选择基准点;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或采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