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近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日照峰值

一类地区主要分布区域: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南部区域平均峰值:5.08-6.36地域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330O小时,辐射量在160-200千卡/cm²·年。
省份/直辖市主要城市年均日照(小时)平均日照(小时)具体平均峰值日照时间(小时)城市气候特点西藏拉萨3005.38.23 6.71 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
年日照时数30 14℃。
甘肃北部酒泉33169.08位于东经98°20'~99°18',北纬39°10'~39°59'之间年日照时数3033—3316小时,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其秒,最大风速20—34.5米/秒。
玉门3166.38.67位于东经96゜15'~98゜30',北纬39゜40'~4l゜00'之间零下28.7℃;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达36.7℃。
年日照时数降水量为63.3毫米,蒸发量达2952毫米。
年平均风速为4敦煌3246.78.90位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
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宁夏北部银川30008.22 5.45 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
新疆南部吐鲁番32008.77 东经88°5′-89°54′,北纬41°20′-43°35′。
全年日米 / 秒。
二类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区域平均峰值:4.45-6.36地域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小时,辐射量在140-160千卡/cm²·年。
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

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太阳能作为最为清洁、最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被各地政府和人民所广泛利用。
而实际上,太阳能的利用程度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每个地区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构成。
由于这一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高峻,森林覆盖率高,加之冬季天气寒冷,气温一般比较低,因此东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沈阳 7.8 5.5大连 7.9 5.6长春 7.1 5.0哈尔滨 7.3 5.1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构成。
这一地区一般为干旱的半湿润气候和湿润的半干旱气候,所以采用太阳能的程度较高。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北京 8.2 6.5天津 8.3 6.6石家庄 8.1 6.4太原 7.6 6.0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一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日照时间长,尤其是夏季,因此太阳能的利用率较高。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上海 7.2 6.2南京 7.6 6.5杭州 7.5 6.4济南 7.0 6.0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份,这一地区最为典型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充沛,非常适合太阳能的利用。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广州 6.8 6.5南宁 6.5 6.2海口 6.6 6.3福州 6.9 6.7五、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省份。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一地区太阳能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但在一些高原城市则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

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如下:类别主要地区全年日照时数/h 年总量/(KJ/㎡)1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南部 502~670 ~30002 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419~502 ~22003 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地理纬度:南京、江宁、南京市、六合、江浦、溧水、高淳、苏州、张家港、苏州市、常熟、太仓335~419 ~1400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平均日照当量如下:地区类别地区太阳能年辐射量年平均日照当量1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6680-8400 1855-23332 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南部 5852-6680 1625-1855 3000-3200 4.45-5.08 3200-3300 5.08-6.3 MJ/m·年kWh/m·年 22与其它国家相同地区比较:地区比较结果印度、巴基斯坦北部(670~837)×10⁴相当 3200~3300于225~28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586~796)×10⁴相当~3200于200~22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印度尼西亚 ___美国 ___标准光照下年平均日照时间及年日照时数如下:地区平均日照时间(时)年日照时数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1393-1625 5016-5852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1163-1393 4190-5016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地理纬度如下:城市名地理纬度南京31°56′N江宁31°58′N南京市32°03′N六合32°20′N江浦32°04′N溧水31°39′N高淳31°18′N苏州31°19′N张家港31°52′N苏州市31°19′N常熟31°39′N太仓31°27′N本文提供了各地区的经度、纬度、太阳赤纬、太阳时角、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等信息。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南北自北纬41°——52°N,东西自东经116°——120°E,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地区。
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并与此三省的西北部同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因而两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基本相近。
1、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要素分布特征1.1 日照时间较长内蒙古东部区年日照时数在2523——3061小时之间,其地理分布规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位于赤峰市、通辽市的南部,最短区域位于呼伦贝尔市林区。
年日照百分率为57——72%,其中农业和牧业地区均在60%以上;林业地区由于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日照百分率低于60%。
各地≥0℃期间的日照时数在1220——2040小时间,约占年日照时数的48——67%,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5——9.1小时;≥5℃期间的日照时数为992——1650小时,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9——54%,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7——9.3小时;≥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630——1570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5——51%,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8——9.5小时。
除大兴安岭林区外,其余地区每日日照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日照时间较长,光资源丰富。
冬季内蒙古东部区日照时数最少,为502——661小时,占全年的20%左右,且纬度愈偏北的站点,日照时数愈少,如海拉尔12月份日照时数仅为162小时。
东部区日照百分率为63——76%,最低值出现在大兴安岭林区,最高值出现在通辽南部地区,且日照百分率均大于70%,属中国东北区域冬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春季随着太阳位置的北移,内蒙古东部雨季还未来临,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迅速增加。
东部区春季日照时数为775——846小时,约占全年的31%左右,分布特点与冬季基本相似。
高值区位于通辽南部,与东三省的松嫩平原、西辽河、辽西山地和辽东湾东侧同属中国东北区域春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全国峰值日照时数表

5.75 5.78 4.28 3.64 3.73 3.63 3.94 4.99 4.99 4.98 4.95 4.51 4.45 4.69 3.96 3.96 4.05 4.26 3.9 3.9 3.9 3.8 3.66 3.77 3.92 3.92 3.47 3.54 3.45 3.6 3.6 3.28 6.76 5.29 4.95 5.96 5.86 5.81 5.75 5.75 5.75 5.75 5.73 5.71 5.42 5.63 5.39 5.3 5.39 5.39 5.42 5.21 5.18 5.1
每块 组件 占地 面积 (m )
2
每平方 米可铺 设功率 (W/m )
2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香港 澳门 台湾 台北 淮北 宿州 毫州 淮南 蚌埠 滁州 阜阳 安徽 芜湖 马鞍山 合肥 六安 铜陵 安庆 池州 宣城 黄山 莆田 厦门 泉州 漳州 福建 南平 龙岩 福州 宁德 三明 三沙(西 沙) 海南 三亚 海口 张家口 承德 唐山 沧州 保定 河北 廊坊 衡水 石家庄 邢台 秦皇岛 邯郸 濮阳 济源 新乡 焦作 鹤壁 商丘 开封 郑州
2.47 2.47 2.58 1.74 3.13 3.25 2.23 2.64 2.64 2.56 2.68 2.63 2.68 2.53 2.63 2.63 2.57 2.56 2.6 2.6 2.6 2.62 2.74 2.68 3.16 3.16 3.23 2.91 3.06 2.7 2.7 2.92 3.87 3.61 3.31 2.37 2.41 2.44 2.48 2.51 2.47 2.49 2.57 2.57 2.29 2.61 2.54 2.66 2.62 2.62 2.57 2.54 2.56 2.61
4.26 4.43 4.07 3.15 4.35 4.35 4.79 4.16 4.16 4.09 4.14 4.04 4.02 4 3.97 3.97 3.91 3.86 4 4 4 3.85 3.94 3.84 4.47 4.47 4.04 4.07 3.98 3.78 3.78 3.9 5.4 4.5 4.62 4.68 4.57 4.57 4.24 4.17 4.26 4.21 4.07 4.07 4.47 4.02 4.19 3.9 3.91 3.91 3.97 4.1 3.96 3.81
乌海地质环境特征

乌海地质环境特征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以煤炭、盐化工和渔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
其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构造特征乌海市位于华北地块的北缘,处于阿尔泰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蒙古高原上。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古生代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其中,花岗岩和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乌海市的南部和东部,而沉积岩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
二、地貌特征乌海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盐湖等。
其中,盐湖是该地区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
乌海市境内有多个盐湖,其中最大的是乌海盐湖,面积达到544平方公里。
盐湖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平坦、低洼和盐碱化。
三、气候特征乌海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为5℃左右,年降水量为200-300毫米。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加之盐湖地区的盐碱化,使得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干旱、少雨、多风和高温。
四、矿产资源特征乌海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盐化工生产基地,其矿产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煤炭、盐、石灰石、石膏、硼砂等。
其中,乌海盐湖是中国最大的卤水盐湖之一,盐资源储量丰富,是乌海市盐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撑。
总之,乌海市地质环境特征丰富多样,既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又有干旱、少雨、多风和高温的气候特征,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既为乌海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
因此,乌海市应该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海市概况简介

乌海现状及投资环境介绍一、乌海概况乌海市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
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地处大陆深处,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春季干旱,夏季炎热高温,秋季气温剧降。
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丰富。
多年平均9.6402℃,降水量159.8毫米。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
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原乌达和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成立乌海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和滨河新区管委会,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户籍人口44.5万),有蒙、汉、回、满等40个民族,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以来,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的城市之一,城镇化率96%,全国排名第四位。
乌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拥有“黄河明珠”、“乌金之海”、“书法之城”、“沙漠绿洲”、“葡萄之乡”、“赏石之城”的美誉。
“黄河明珠”——乌海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0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开始蓄水,形成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水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20倍、宁夏沙湖的5.4倍,使乌海市成为依山傍水、水绕城中、特色鲜明的独特格局,环境更加优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明珠”。
“乌金之海”——乌海市境内资源富集,素以“乌金之海”著称。
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30多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全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左右;铁矿石储量600多万吨;煤系高岭土储量在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高品质的石英砂、石英岩总储量达50亿吨,白云岩、耐火粘土、硅石储量也很可观。
乌海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上游,毗邻宁夏,是华北与西北地区交汇处,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是新疆、甘肃、宁夏经济开发运行的东大门,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面积、人口、民族乌海市总面积1754平方千米。
除高山、裸岩等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外,有可利用土地约1282平方千米,其中:易农地200平方千米,现已开发利用农林地约70平方米千米。
全市建成区面积55.8平方千米。
乌海市现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
总人口45.9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3.01万人,占总人口的93.68%,农区人口2.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32%。
共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4个,即: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壮族、锡伯族、东乡族、布依族、藏族、苗族、土家族、鄂伦春族、彝族、侗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畲族、水族、土族、保安族、黎族。
自然环境一、地貌乌海市是3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大陆的一部分,系古地中海浸区经第三次喜玛拉雅山隆起而成。
历经沧海桑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三山两谷一条河”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
东部是绵延百里的桌子山,中部为岗德尔山,西部为五虎山,各山体均属贺兰山脉的北端余脉,三山成南北走向平行排列,中间形成两条平坦的谷地。
黄河沿岗德尔山西谷流经市区,阻断乌兰布和沙漠进入河套地区。
全市地势东西两边高、中间低。
域内地貌分为四大类:构造侵蚀中低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0%,剥蚀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山前堆积冲洪积扇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黄河冲积堆积阶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
二、水文地表水年径流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丘陵区大于平原区和山区。
山区岩石裸露,地面坡度较大,径流深较大,一般在3—5毫米。
丘陵地区植被差,地面坡度较大,径流深1.5—3毫米,宽谷沟地植被较多,地面坡度缓,其土壤多为沙壤土,径流深在1.5毫米以下,个别地区沙化严重,不产生径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海近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作者:***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第12期烏海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乌海 016040摘要利用乌海近60年(1961—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乌海市年代际、年际及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从年代际来看,日照时数逐年代大体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是日照时数变化的转折期,四季日照时数年代际极值除冬季外均与年极值出现年代相同,均为70年代日照时数最少,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春季第二,秋季第三,冬季最少,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对全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最大。
春季与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是影响全年日照时数距平的主要因素。
(2)日照时数年距平序列和秋季、冬季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日照倾向率均0,但只有秋季、冬季逐年日照时数距平序列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两者均呈直线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年和四季距平5年滑动平均二次拟合曲线春季、秋季和冬季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以年及四季距平5年滑动平均序列作为趋势线,均表现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80年代呈上升趋势,80年代末又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低于70年代末期之前。
(3)日照时数年内分布规律为单峰型,5月最大,其次为6月,12月最小。
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乌海;气候倾向率中图分类号:P42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2–0045–04气候变化会对人居环境、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布局、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气候因素变化趋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使气候发生某种长期变化[1]。
日照时数是指在给定时段内太阳直接辐照度≥120 W/m2的各分段时间的总和,可以显示某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是太阳辐射的直观展现,也是区域蒸散量的主要影响因子[2]。
研究某地日照时数变化是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研究区概况乌海市位于106.8°E,39.6°N,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四周被乌兰布和沙漠、库不齐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环绕,是全国沙漠化严重发展类型区;乌海深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季少雪,春季干旱,夏季炎热高温。
目前,对该地区气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温、降水、蒸发等方面[3-4]。
选取该地区1961—2020年近60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乌海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这对保障乌海的生态安全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2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2.1 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由表1可知,乌海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 107.7 h,年代际的变化显著。
20世纪70年代日照时数最少,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两者相差322.1 h;60~70年代日照时数逐年代递减,80年代日照时数急剧增至最大,随后从80年代至2011—2020年日照时数又逐年代递减,但递减速率明显低于60~70年代[5-6]。
从年代际看,总体来说日照时数逐年代大体呈减少的趋势[7]。
四季日照时数年代际极值除冬季外,均与年极值出现年代相同,均为70年代日照时数最少,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
从年代际来看,20世纪60年代全年为正距平,日照时数偏多,其中春季、夏季为负距平,秋季、冬季为正距平;70年代全年为负距平,日照时数最少,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为负距平;80年代全年为正距平,日照时数最多,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为正距平;90年代全年为正距平,日照时数偏多,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为正距平;2001—2010全年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偏少,其中春季、夏季为正距平,秋季、冬季为负距平;2011—2020全年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偏少,其中春季为正距平,其他均为负距平。
总体可以看出,秋季、冬季距平的符号均与全年保持一致,因此全年距平变化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春季与夏季。
日照时数夏季最大,春季第二,秋季第三,冬季最少,四季分别占全年的27.1%、28.8%、23.7%、20.5%。
春、夏、秋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与全年相同之处是均为20世纪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大,而冬季则是60年代日照时数最大。
夏季与秋季日照时数与全年变化趋势一致,均为60~70年代日照时数逐年代递减,80年代日照时数急剧增至最大,随后20世纪80年代至2011—2020年日照时数又逐年代递减;春季、冬季日照时数除2011—2020年较2001—2010年增加外,其他季节变化与全年变化趋势一致。
春季日照时数最大与最小相差102.1 h,夏季相差110 h,秋季相差94 h,冬季相差96 h。
由此可见,春季、夏季比秋季与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大。
综上所述,从年代际看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对全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影响最大。
春季与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是影响全年日照时数距平的主要因素。
2.2 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年和秋季、冬季日照时数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日照倾向率均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近60年的平均日照时数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年和四季日照时数距平序列、日照时数距平3年和5年滑动平均序列和3种序列的变化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2次拟合曲线,分析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逐年变化趋势见表2[9]。
由表2可见,上述回归方式中全年及夏季始终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季节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方法中,日照时数距平5年滑动平均序列的2次拟合曲线表现最好(图1~图5)。
年日照时数距平在-368.1~340.6 h之间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振幅较大;1971—1979年9年间除1974年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年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1976年;1980—1993年14年间除1983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年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94—2005年12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0年,振幅小;2006—2020年15年间除2011—2013为正距平外,均为负距平,是日照时数呈现波动减少的时期。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大致分为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88年日照时数波动上升,于1988年达到波峰;1989—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来看,在1991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2年之前大部分为负距平,1982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1991年之后呈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之前多数为正距平,2006年之后多数为负距平。
春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43.1~103.6 h波动,1961—1974年14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振幅较大,年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62年;1975—1980 年6年间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年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1976年;1981—1995年15年间除1985年和1993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1996—2010年15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4年相比,振幅较小;2011—2020年10年间除2017—2019为负距平外,均为正距平,是日照时数呈现波动减少的时期。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90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于1990年达到波峰;1991—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看,在2001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3年之前大部分为负距平,1983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2001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多数为正距平。
夏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56~178.5 h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夏季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1961年;1971—1979年9年间除1974年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1980—1992年13年间除1981年、1983年、1989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夏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91年;1993—2012年20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0年振幅小;2013—2020年8年间除2015年为正距平外,均为负距平,是日照时数波动减少的时期。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91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于1991年达到波峰;1991—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来看,在1995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3年之前大部分为负距平,1983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199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5年之前多数为正距平,2015年之后多数为负距平。
秋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28.1~97.9 h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较大;1971—1979 年9年间除1972年、1974年外,其他年份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1980—1993年14年间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秋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94—2006年13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0年相比,振幅较小;2007—2020年14年间除2012年、2013年、2016年为正距平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小,秋季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2019年。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88年日照時数呈上升趋势,于1988年达到波峰;1989—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看,在1987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74年之前和1981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1987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02年之前多数为正距平,2002年之后多数为负距平。
冬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50.3~82.6 h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1971—1979 年9年间除1975年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1980—1987年8年间除1982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8—2004年17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振幅较大;2005—2020年15年间除2013年、2014年为正距平外,其他年份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小,冬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冬季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8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但于1969年达到波峰;1979—1987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8—2009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010—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