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近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日照峰值

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日照峰值

一类地区主要分布区域: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南部区域平均峰值:5.08-6.36地域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330O小时,辐射量在160-200千卡/cm²·年。

省份/直辖市主要城市年均日照(小时)平均日照(小时)具体平均峰值日照时间(小时)城市气候特点西藏拉萨3005.38.23 6.71 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

年日照时数30 14℃。

甘肃北部酒泉33169.08位于东经98°20'~99°18',北纬39°10'~39°59'之间年日照时数3033—3316小时,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其秒,最大风速20—34.5米/秒。

玉门3166.38.67位于东经96゜15'~98゜30',北纬39゜40'~4l゜00'之间零下28.7℃;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达36.7℃。

年日照时数降水量为63.3毫米,蒸发量达2952毫米。

年平均风速为4敦煌3246.78.90位于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

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宁夏北部银川30008.22 5.45 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温8.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3000小时,是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

新疆南部吐鲁番32008.77 东经88°5′-89°54′,北纬41°20′-43°35′。

全年日米 / 秒。

二类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和新疆南部区域平均峰值:4.45-6.36地域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小时,辐射量在140-160千卡/cm²·年。

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

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

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太阳能作为最为清洁、最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被各地政府和人民所广泛利用。

而实际上,太阳能的利用程度与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每个地区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全国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表格。

一、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构成。

由于这一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高峻,森林覆盖率高,加之冬季天气寒冷,气温一般比较低,因此东北地区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沈阳 7.8 5.5大连 7.9 5.6长春 7.1 5.0哈尔滨 7.3 5.1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构成。

这一地区一般为干旱的半湿润气候和湿润的半干旱气候,所以采用太阳能的程度较高。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北京 8.2 6.5天津 8.3 6.6石家庄 8.1 6.4太原 7.6 6.0三、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一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日照时间长,尤其是夏季,因此太阳能的利用率较高。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上海 7.2 6.2南京 7.6 6.5杭州 7.5 6.4济南 7.0 6.0四、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份,这一地区最为典型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降水充沛,非常适合太阳能的利用。

各个城市的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如下:城市旺季日照时数光照有效利用小时数广州 6.8 6.5南宁 6.5 6.2海口 6.6 6.3福州 6.9 6.7五、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省份。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一地区太阳能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但在一些高原城市则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

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

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如下:类别主要地区全年日照时数/h 年总量/(KJ/㎡)1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南部 502~670 ~30002 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419~502 ~22003 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地理纬度:南京、江宁、南京市、六合、江浦、溧水、高淳、苏州、张家港、苏州市、常熟、太仓335~419 ~1400全国各地太阳能总辐射量与年平均日照当量如下:地区类别地区太阳能年辐射量年平均日照当量1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6680-8400 1855-23332 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西藏东南部、新疆南部 5852-6680 1625-1855 3000-3200 4.45-5.08 3200-3300 5.08-6.3 MJ/m·年kWh/m·年 22与其它国家相同地区比较:地区比较结果印度、巴基斯坦北部(670~837)×10⁴相当 3200~3300于225~28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586~796)×10⁴相当~3200于200~225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印度尼西亚 ___美国 ___标准光照下年平均日照时间及年日照时数如下:地区平均日照时间(时)年日照时数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1393-1625 5016-5852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北部、广东北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黑龙江、台湾东北部 1163-1393 4190-5016江苏省部分地区的地理纬度如下:城市名地理纬度南京31°56′N江宁31°58′N南京市32°03′N六合32°20′N江浦32°04′N溧水31°39′N高淳31°18′N苏州31°19′N张家港31°52′N苏州市31°19′N常熟31°39′N太仓31°27′N本文提供了各地区的经度、纬度、太阳赤纬、太阳时角、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等信息。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南北自北纬41°——52°N,东西自东经116°——120°E,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地区。

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并与此三省的西北部同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因而两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基本相近。

1、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要素分布特征1.1 日照时间较长内蒙古东部区年日照时数在2523——3061小时之间,其地理分布规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位于赤峰市、通辽市的南部,最短区域位于呼伦贝尔市林区。

年日照百分率为57——72%,其中农业和牧业地区均在60%以上;林业地区由于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日照百分率低于60%。

各地≥0℃期间的日照时数在1220——2040小时间,约占年日照时数的48——67%,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5——9.1小时;≥5℃期间的日照时数为992——1650小时,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9——54%,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7——9.3小时;≥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630——1570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5——51%,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8——9.5小时。

除大兴安岭林区外,其余地区每日日照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日照时间较长,光资源丰富。

冬季内蒙古东部区日照时数最少,为502——661小时,占全年的20%左右,且纬度愈偏北的站点,日照时数愈少,如海拉尔12月份日照时数仅为162小时。

东部区日照百分率为63——76%,最低值出现在大兴安岭林区,最高值出现在通辽南部地区,且日照百分率均大于70%,属中国东北区域冬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春季随着太阳位置的北移,内蒙古东部雨季还未来临,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迅速增加。

东部区春季日照时数为775——846小时,约占全年的31%左右,分布特点与冬季基本相似。

高值区位于通辽南部,与东三省的松嫩平原、西辽河、辽西山地和辽东湾东侧同属中国东北区域春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全国峰值日照时数表

全国峰值日照时数表

5.75 5.78 4.28 3.64 3.73 3.63 3.94 4.99 4.99 4.98 4.95 4.51 4.45 4.69 3.96 3.96 4.05 4.26 3.9 3.9 3.9 3.8 3.66 3.77 3.92 3.92 3.47 3.54 3.45 3.6 3.6 3.28 6.76 5.29 4.95 5.96 5.86 5.81 5.75 5.75 5.75 5.75 5.73 5.71 5.42 5.63 5.39 5.3 5.39 5.39 5.42 5.21 5.18 5.1
每块 组件 占地 面积 (m )
2
每平方 米可铺 设功率 (W/m )
2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香港 澳门 台湾 台北 淮北 宿州 毫州 淮南 蚌埠 滁州 阜阳 安徽 芜湖 马鞍山 合肥 六安 铜陵 安庆 池州 宣城 黄山 莆田 厦门 泉州 漳州 福建 南平 龙岩 福州 宁德 三明 三沙(西 沙) 海南 三亚 海口 张家口 承德 唐山 沧州 保定 河北 廊坊 衡水 石家庄 邢台 秦皇岛 邯郸 濮阳 济源 新乡 焦作 鹤壁 商丘 开封 郑州
2.47 2.47 2.58 1.74 3.13 3.25 2.23 2.64 2.64 2.56 2.68 2.63 2.68 2.53 2.63 2.63 2.57 2.56 2.6 2.6 2.6 2.62 2.74 2.68 3.16 3.16 3.23 2.91 3.06 2.7 2.7 2.92 3.87 3.61 3.31 2.37 2.41 2.44 2.48 2.51 2.47 2.49 2.57 2.57 2.29 2.61 2.54 2.66 2.62 2.62 2.57 2.54 2.56 2.61
4.26 4.43 4.07 3.15 4.35 4.35 4.79 4.16 4.16 4.09 4.14 4.04 4.02 4 3.97 3.97 3.91 3.86 4 4 4 3.85 3.94 3.84 4.47 4.47 4.04 4.07 3.98 3.78 3.78 3.9 5.4 4.5 4.62 4.68 4.57 4.57 4.24 4.17 4.26 4.21 4.07 4.07 4.47 4.02 4.19 3.9 3.91 3.91 3.97 4.1 3.96 3.81

乌海地质环境特征

乌海地质环境特征

乌海地质环境特征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以煤炭、盐化工和渔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

其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构造特征乌海市位于华北地块的北缘,处于阿尔泰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蒙古高原上。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古生代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其中,花岗岩和变质岩主要分布在乌海市的南部和东部,而沉积岩则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

二、地貌特征乌海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盐湖等。

其中,盐湖是该地区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

乌海市境内有多个盐湖,其中最大的是乌海盐湖,面积达到544平方公里。

盐湖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平坦、低洼和盐碱化。

三、气候特征乌海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为5℃左右,年降水量为200-300毫米。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加之盐湖地区的盐碱化,使得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干旱、少雨、多风和高温。

四、矿产资源特征乌海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盐化工生产基地,其矿产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煤炭、盐、石灰石、石膏、硼砂等。

其中,乌海盐湖是中国最大的卤水盐湖之一,盐资源储量丰富,是乌海市盐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撑。

总之,乌海市地质环境特征丰富多样,既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又有干旱、少雨、多风和高温的气候特征,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既为乌海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

因此,乌海市应该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海市概况简介

乌海市概况简介

乌海现状及投资环境介绍一、乌海概况乌海市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

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地处大陆深处,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春季干旱,夏季炎热高温,秋季气温剧降。

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丰富。

多年平均9.6402℃,降水量159.8毫米。

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包头钢铁公司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乌海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

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原乌达和海勃湾两个县级市合并成立乌海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3个县级行政区和滨河新区管委会,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万(户籍人口44.5万),有蒙、汉、回、满等40个民族,是中国西部大开发以来,率先在国内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行城乡单一户籍制度的城市之一,城镇化率96%,全国排名第四位。

乌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拥有“黄河明珠”、“乌金之海”、“书法之城”、“沙漠绿洲”、“葡萄之乡”、“赏石之城”的美誉。

“黄河明珠”——乌海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于2010年4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开始蓄水,形成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水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20倍、宁夏沙湖的5.4倍,使乌海市成为依山傍水、水绕城中、特色鲜明的独特格局,环境更加优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明珠”。

“乌金之海”——乌海市境内资源富集,素以“乌金之海”著称。

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30多亿吨,以优质焦煤为主,占全自治区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左右;铁矿石储量600多万吨;煤系高岭土储量在11亿吨以上,约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石灰石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高品质的石英砂、石英岩总储量达50亿吨,白云岩、耐火粘土、硅石储量也很可观。

乌海自然状况

乌海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上游,毗邻宁夏,是华北与西北地区交汇处,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是新疆、甘肃、宁夏经济开发运行的东大门,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面积、人口、民族乌海市总面积1754平方千米。

除高山、裸岩等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外,有可利用土地约1282平方千米,其中:易农地200平方千米,现已开发利用农林地约70平方米千米。

全市建成区面积55.8平方千米。

乌海市现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

总人口45.9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3.01万人,占总人口的93.68%,农区人口2.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32%。

共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4个,即: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壮族、锡伯族、东乡族、布依族、藏族、苗族、土家族、鄂伦春族、彝族、侗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畲族、水族、土族、保安族、黎族。

自然环境一、地貌乌海市是3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大陆的一部分,系古地中海浸区经第三次喜玛拉雅山隆起而成。

历经沧海桑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三山两谷一条河”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

东部是绵延百里的桌子山,中部为岗德尔山,西部为五虎山,各山体均属贺兰山脉的北端余脉,三山成南北走向平行排列,中间形成两条平坦的谷地。

黄河沿岗德尔山西谷流经市区,阻断乌兰布和沙漠进入河套地区。

全市地势东西两边高、中间低。

域内地貌分为四大类:构造侵蚀中低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0%,剥蚀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山前堆积冲洪积扇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黄河冲积堆积阶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

二、水文地表水年径流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丘陵区大于平原区和山区。

山区岩石裸露,地面坡度较大,径流深较大,一般在3—5毫米。

丘陵地区植被差,地面坡度较大,径流深1.5—3毫米,宽谷沟地植被较多,地面坡度缓,其土壤多为沙壤土,径流深在1.5毫米以下,个别地区沙化严重,不产生径流。

乌海市地理环境

乌海市地理环境

乌海市能源发展现状一,内蒙古地区的能源状况(一)内蒙古地区的能源现状内蒙古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宁夏八个省区,中东部地区处于环渤海(京,津,唐)经济圈,西部地区处于呼(市),包(头),银(川),兰(州)经济带,蒙东地区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圈,区位优势明显,内蒙古资源密集,全区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人/每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的15%,内蒙古有森林3.1亿亩,草原13亿亩,耕地1.1亿亩,森林草原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位,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稀土、煤炭、天然气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能源是内蒙古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及其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能源工业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能源工业经济体系。

随着近年来内蒙古重点建设的西电东送、城乡电网改造、煤炭深加工和转换及出口煤基地、西气东输、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热电联产六大能源工程的开展,能源工业正成为拉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135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83种,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5种,67种矿产保有量居全国前十位,内蒙古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50%,年均生产量为4万吨,占全国的60%以上,截止2007年6月底,内蒙古已查明和与查煤炭资源储量6583.40亿吨。

其中,422处煤炭产地的2892.64亿吨查明资源储量已进入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库。

贵金属矿产查明岩金资源储量106.769吨、银资源储量21344.79吨,煤炭和贵金属储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

煤炭产业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煤炭资源大省和产煤大省,煤炭储量、产量、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二。

目前,已建成的煤炭基地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呼伦贝尔、赤峰市、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并且形成大、中、小相结合,以煤炭为主,包括地质勘探、设计、施工、机械制造、科研较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

乌海市的自然资源概况

乌海市的自然资源概况

乌海市的自然资源概况中广网2006-12-25[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大中小] [关闭]地理位置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上游,毗邻宁夏,是华北与西北地区交汇处,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宁蒙陕”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是新疆、甘肃、宁夏经济开发运行的东大门,在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面积、人口、民族乌海市总面积1754平方千米。

除高山、裸岩等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外,有可利用土地约1282平方千米,其中:易农地200平方千米,现已开发利用农林地约70平方米千米。

全市建成区面积55.8平方千米。

乌海市现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

总人口45.91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3.01万人,占总人口的93.68%,农区人口2.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32%。

共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4个,即:蒙古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壮族、锡伯族、东乡族、布依族、藏族、苗族、土家族、鄂伦春族、彝族、侗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畲族、水族、土族、保安族、黎族。

自然环境一、地貌乌海市是36亿年前鄂尔多斯古大陆的一部分,系古地中海浸区经第三次喜玛拉雅山隆起而成。

历经沧海桑田,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三山两谷一条河”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

东部是绵延百里的桌子山,中部为岗德尔山,西部为五虎山,各山体均属贺兰山脉的北端余脉,三山成南北走向平行排列,中间形成两条平坦的谷地。

黄河沿岗德尔山西谷流经市区,阻断乌兰布和沙漠进入河套地区。

全市地势东西两边高、中间低。

域内地貌分为四大类:构造侵蚀中低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0%,剥蚀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山前堆积冲洪积扇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0%,黄河冲积堆积阶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

二、水文地表水年径流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丘陵区大于平原区和山区。

山区岩石裸露,地面坡度较大,径流深较大,一般在3—5毫米。

丘陵地区植被差,地面坡度较大,径流深1.5—3毫米,宽谷沟地植被较多,地面坡度缓,其土壤多为沙壤土,径流深在1.5毫米以下,个别地区沙化严重,不产生径流。

乌梁素海流域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乌梁素海流域近60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图 $ 年平均气温小波变换分布图
进行分析可知: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
通过了置信度为 //的显著性检验;乌梁素海流
域年平均气温在 23 世纪 03 年代呈波动下降,之后
稳定上升,-/"/ 年 9: 曲线在置信区间外与 9; 曲
#7*
-7%!
-7&'
乌拉特中旗
%7$
-7%'
-7#(
固阳
D7$
-7&-
-7#%
乌海
D7$
-7&-
-7#&
伊克乌素
D7$
-7&!
-7#%
吉兰泰
D7$
-7&-
-7#&
白云鄂博
D7$
-7&-
-7#&
达茂旗
D7$
-7&-
-7#&
包头
#7$
-7$'
-7%#
9
8
y = 0.062 8x + 4.502 3
R2 = 0.800 6 7
2/-
/℃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的 &)" 年全球升温 ".(% 8。对某一地区气候变化特 征进行分析研究,国内已有先例。史军等J&K研究了我国 华东地区极端高温的特征及成因,利用 6788$958:7;; 检验法对极端高温进行了跃变分析。刘可群等J!K采 用气候倾向率法分析了我国中部年、季平均气温变 化的趋势。王利娜等J)K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了黄 土高原区域面雨量,采用 6788$958:7;; 检验法研究 了黄土高原近 %" 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康健等J2K 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对乌梁素海流域近 %" 年气候变 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张宇瑾等J%K采用 6788$958:7;; 检验法分析了乌梁素海东部流域的干旱特征及变化 趋势。包云轩等J*K采用 >?@ 分析法、60<;5= 小波分析 法和 6788$958:7;; 突变检验法分析了环太湖地区 气候变化特征。吕睿喆等J+K采用 6788$958:7;; 检验 法分析了乌梁素海流域内气温、降水的长期变化趋 势和突变情况。上述研究或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分 析,或是针对乌梁素海不同区域进行分析,或是选择 单一要素采用单一方法进行分析,目前对乌梁素海 流域在长时间序列上的气候变化特征的相关分析还 较少。本文利用 &'*"—!"&' 年气象数据,采用气候 倾向率法、60<;5= 小波分析法、6788$958:7;; 检 验

乌海市沙尘暴日数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乌海市沙尘暴日数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文章编号 1005-8656(2021)01-0039-03乌海市沙尘暴日数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张丽萍,杨红子(乌海市气象局,内蒙古 乌海 016000)摘要 使用乌海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9 年沙尘暴日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要素数据以及土壤水分、绿化覆盖率数据,分析了乌海市沙尘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乌海地区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以5.6 d/10 a的速度下降。

(2)沙尘暴日数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主要集中在3—7 月,表现为“春夏多,秋冬少”的特征。

(3)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面积的减少,乌海地区绿化覆盖率的增加,为沙尘暴日数的减少提供了基础条件。

(4)10~50 cm土壤相对湿度与春季沙尘暴日数的相关性较小或相关不显著;前一年年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与春季沙尘暴日数呈负相关;前一年平均风速、夏季大风日数、当年春季大风日数与春季沙尘暴日数呈正相关。

关键词 沙尘暴;变化特征;土壤水分;气象要素;相关因素中图分类号 P425.5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4174/ki.nmqx.2021.01.008引言沙尘暴的出现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是内蒙古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1]。

乌海市地处中国内陆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半干旱地区[2],其西北、东北、东南分布有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三面环沙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地。

虽然近年来,乌海地区绿化面积快速增加,沙化、荒漠化土地不断减少,沙尘暴天气减少,但仍是乌海地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沙尘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曹华等[3]对酒泉市沙尘暴的气候因子做了分析,建立沙尘暴日数的预报方程,张伟等[4]对喀什地区沙尘暴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对大气环流做了分型。

多位学者还对南疆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分析[5-6]。

特日格乐等[7]、王学强等[8]分析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气象要素与植被覆盖对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关系。

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沙子是从何而来的不惑及其危害进行自然和历史考察研究,进而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关键词:沙漠化;成因;考究;对策引言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处于毛乌素、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中间地带,黄河穿市而过105km。

地理座标东径106°02′25″~107°08′05″,北纬39°02′30″~39°54′55″。

风大沙多、气候干燥、沙漠化严重是本市的三大特点。

沙进人退、沙进城埋时刻在紧逼着乌海,若不对症根治,娄兰国的悲剧将会重演。

那么这些沙子到底从何而来?土地沙漠化究竟怎样形成的?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能否防治和怎样防治?笔者也曾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历史探究,拾零如下,抛砖引玉。

旨在引起广大社会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乌海地区沙漠化的关注,找准原因,科学根治,实现乌海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乌海地区土地沙漠化探究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踏入这片土地,就置身于这个沙漠中的城市。

因工作的原因,先后在乌海市农牧林水局、农业委员会、水产工作站、矿产资源管理局和国土资源局工作过。

几乎跑遍了乌海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也曾无数次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和乌海市的沙漠地域实地考察。

于是笔者产生了探究引言中提的问题:为什么乌海市黄沙弥漫、沙丘无数?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乌海荒漠片片?不惑的我从自然成因和历史发展进行了考察研究,期间请教过林业治沙专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借外出的机会阅读收集了大量有关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

时至今日,很想将自己零零总总的所考、所想总结一下,于是草成本篇,以飨读者,请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斧正。

1.1亘古窥乌海远在第三纪初,乌海地区还是一个温暖潮湿地区。

那时期,亚洲大陆东部还没有隆起,西部还淹没在海洋中。

乌海煤炭发展历程

乌海煤炭发展历程

乌海煤炭发展历程乌海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北方,历史上以煤炭资源丰富而闻名。

下面是乌海煤炭发展的简要历程。

乌海市的煤炭资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

早在那个时候,乌海地区就有人开始开采煤炭。

然而,由于当时的采煤技术不发达,乌海的煤炭产量一直较低。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乌海市迅速崛起为一个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当时,乌海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煤炭来为建设工程提供能源。

这使得乌海市的煤炭需求迅速增长,并且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乌海投资开采煤炭资源。

20世纪70年代,乌海市的煤炭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在乌海市设立了生产基地,大大推动了乌海的经济发展。

当时,乌海市不仅向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地区供应煤炭,还出口到国外,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乌海市的煤炭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下降。

这是由于中央政府的能源政策调整,以及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时,乌海市的煤炭开采技术相对滞后,环境保护措施也不够完善,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乌海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煤炭产量和加强环境保护。

21世纪初,乌海市的煤炭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乌海市政府提出了“绿色煤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乌海市开始投资于煤炭开采技术的改进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以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乌海市也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如今,乌海市的煤炭产量继续下降,但煤炭依然是乌海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乌海市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展煤炭多元化利用,同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实现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乌海市的煤炭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程。

从最初的煤炭开采到煤炭产量的高峰和后来的下降,再到如今的绿色煤炭发展战略,乌海市一直在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环境的挑战。

乌海市的煤炭产业将继续发展,并且将与其他能源形式共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

乌海市四季气候季节划分及特征分析

乌海市四季气候季节划分及特征分析
!0"0*! 确 定 逐 年 四 季 初 始 日 期 及 长 度 ' 按 *气 候 季 节划分+第+条款 %当 年 气 候 季 节 界 定 方 法 &对 逐 年 日平均气温进行% 日 滑 动 平 均#来 确 定 逐 年 四 季 初 始日期及长度'
!0"0/!趋势变 化 分 析 及 显 著 性 检 验' 采 用 最 小 二 乘法对四季初始日 期 及 长 度 进 行 线 性 趋 势 拟 合#分
关 键 词 气 候 季 节 +特 征 分 析 +初 始 日 期 +季 节 长 度 +乌 海
! ! 中 图 分 类 号 b/++%""+'! ! 文 献 标 识 码 .! ! 文 章 编 号 !##-)+&"!%"#"#'"/)##O")#*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和气候相差比 较大的几 个 时 间 段#通 常 根 据 天 文(气 象(节 气(农 历 (物 候 (候 温 等 方 法 对 一 年 的 四 季 进 行 划 分 ' .!!*/ 目前#一般在开展 气 候 监 测(评 价 业 务 和 服 务 中#通 常采用气象划分法1即 *!%月 为 春 季#+!O 月 为 夏 季 #&!!! 月 为 秋 季 #!" 月 ! 次 年 " 月 为 冬 季 ' 这 种
季长度增加*主要为夏季初始日期提前所致+冬季 长 度 减 少*主 要 为 春 季 初 始 日 期 提 前 所 致( $ 四 季 初 始日期 的 年 际 变 幅 较 大*初 始 日 期 比 常 年 偏 早 %晚 '连 续 " 候 以 上 的 异 常 年 份*春 季 为 ""T比 较 内 蒙 古 地 标 和 气 象 行 标 的 四 季 初 始 日 期 及 长 度 *内 蒙 古 地 标 法 对乌海市的四季划分更能满足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内蒙古通辽市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风速的关系

内蒙古通辽市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风速的关系

内蒙古通辽市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风速的关系李颖【摘要】利用内蒙古通辽市7个气象台站1957—2016年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近60年来通辽市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常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市年日照时数呈波动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2.9 h,仅冬季日照时数小幅增加,其他三季均显著减少.日照时数与气温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均通过了99.5%以上的信度检验.【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7(038)011【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化速率;相关系数【作者】李颖【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 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7日照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太阳辐射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温度、风速和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能量来源[1]。

因此,探讨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对农业生产布局、城市建设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太阳能电站设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许多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区域平均气温上升、华北干旱、东亚夏季风减弱等[3]。

在这样的前提下,了解内蒙古通辽市长期以来日照时数变化的特征及日照时数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通辽市7个气象观测站点1957—2016年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风速气象资料。

分别将逐年、逐月资料处理成为年、季节距平资料,然后进行算术平均得到逐年、逐季距平值,以便清楚看出各气象要素偏离其相应气候标准值的程度。

季节依照常规划分为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描述气象要素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对日照时数和气温、降水、风速进行相关性分析,用F检验法进行检验。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

内蒙古风能、太阳能资源
包头市风能、太阳能资源
旗、县、市
名称
年平均风
速(m/s)
年有效风 能密度
(w/m2)
年有效风 能时数 (小时)
年有效风 能藏量
(kwh/m2)
年日照时 数(小时)
年太阳辐 身寸总量
(kwh/m2)
包头市
3.1
115
4739
545.0
3115.5
1715.5
土默特右旗
2.5
90
3683
331.5
3053.0
697.7
2942.8
1555.8
科左后旗
4.2
120
5476
657.1
2874.2
1518.0
库伦旗
3.9
102
5269
537.4
3061.6
1628.1
乌海市风能、太阳能资源:
旗、县、市
名称
年平均风 速(m/s)
年有效风 能密度
(w/m2)
年有效风 能时数 (小时)
年有效风 能藏量
(kwh/m2)
赤峰市
2.5
70
3883
271.8

3993
702.8
2974.6
1546.9
林西县
2.9
116
3871
449.0
2961.1
1552.1
巴林右旗
4.1
183
5349
978.9
3055.0
1600.5
克什克腾旗
3.6
203
4612
936.2
2905.7
1534.8
四子王旗
4.1
1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海近6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作者:***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第12期烏海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乌海 016040摘要利用乌海近60年(1961—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乌海市年代际、年际及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从年代际来看,日照时数逐年代大体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是日照时数变化的转折期,四季日照时数年代际极值除冬季外均与年极值出现年代相同,均为70年代日照时数最少,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春季第二,秋季第三,冬季最少,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对全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最大。

春季与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是影响全年日照时数距平的主要因素。

(2)日照时数年距平序列和秋季、冬季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日照倾向率均0,但只有秋季、冬季逐年日照时数距平序列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两者均呈直线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年和四季距平5年滑动平均二次拟合曲线春季、秋季和冬季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以年及四季距平5年滑动平均序列作为趋势线,均表现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前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80年代呈上升趋势,80年代末又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低于70年代末期之前。

(3)日照时数年内分布规律为单峰型,5月最大,其次为6月,12月最小。

关键词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乌海;气候倾向率中图分类号:P42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2–0045–04气候变化会对人居环境、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布局、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气候因素变化趋势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使气候发生某种长期变化[1]。

日照时数是指在给定时段内太阳直接辐照度≥120 W/m2的各分段时间的总和,可以显示某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是太阳辐射的直观展现,也是区域蒸散量的主要影响因子[2]。

研究某地日照时数变化是研究该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研究区概况乌海市位于106.8°E,39.6°N,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四周被乌兰布和沙漠、库不齐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环绕,是全国沙漠化严重发展类型区;乌海深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季少雪,春季干旱,夏季炎热高温。

目前,对该地区气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温、降水、蒸发等方面[3-4]。

选取该地区1961—2020年近60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乌海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这对保障乌海的生态安全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2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2.1 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由表1可知,乌海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 107.7 h,年代际的变化显著。

20世纪70年代日照时数最少,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两者相差322.1 h;60~70年代日照时数逐年代递减,80年代日照时数急剧增至最大,随后从80年代至2011—2020年日照时数又逐年代递减,但递减速率明显低于60~70年代[5-6]。

从年代际看,总体来说日照时数逐年代大体呈减少的趋势[7]。

四季日照时数年代际极值除冬季外,均与年极值出现年代相同,均为70年代日照时数最少,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

从年代际来看,20世纪60年代全年为正距平,日照时数偏多,其中春季、夏季为负距平,秋季、冬季为正距平;70年代全年为负距平,日照时数最少,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为负距平;80年代全年为正距平,日照时数最多,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为正距平;90年代全年为正距平,日照时数偏多,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均为正距平;2001—2010全年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偏少,其中春季、夏季为正距平,秋季、冬季为负距平;2011—2020全年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偏少,其中春季为正距平,其他均为负距平。

总体可以看出,秋季、冬季距平的符号均与全年保持一致,因此全年距平变化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春季与夏季。

日照时数夏季最大,春季第二,秋季第三,冬季最少,四季分别占全年的27.1%、28.8%、23.7%、20.5%。

春、夏、秋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与全年相同之处是均为20世纪80年代日照时数最大,而冬季则是60年代日照时数最大。

夏季与秋季日照时数与全年变化趋势一致,均为60~70年代日照时数逐年代递减,80年代日照时数急剧增至最大,随后20世纪80年代至2011—2020年日照时数又逐年代递减;春季、冬季日照时数除2011—2020年较2001—2010年增加外,其他季节变化与全年变化趋势一致。

春季日照时数最大与最小相差102.1 h,夏季相差110 h,秋季相差94 h,冬季相差96 h。

由此可见,春季、夏季比秋季与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大。

综上所述,从年代际看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对全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影响最大。

春季与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是影响全年日照时数距平的主要因素。

2.2 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年和秋季、冬季日照时数距平序列的变化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日照倾向率均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近60年的平均日照时数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年和四季日照时数距平序列、日照时数距平3年和5年滑动平均序列和3种序列的变化趋势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2次拟合曲线,分析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逐年变化趋势见表2[9]。

由表2可见,上述回归方式中全年及夏季始终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季节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方法中,日照时数距平5年滑动平均序列的2次拟合曲线表现最好(图1~图5)。

年日照时数距平在-368.1~340.6 h之间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振幅较大;1971—1979年9年间除1974年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年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1976年;1980—1993年14年间除1983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年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94—2005年12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0年,振幅小;2006—2020年15年间除2011—2013为正距平外,均为负距平,是日照时数呈现波动减少的时期。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大致分为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88年日照时数波动上升,于1988年达到波峰;1989—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来看,在1991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2年之前大部分为负距平,1982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1991年之后呈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之前多数为正距平,2006年之后多数为负距平。

春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43.1~103.6 h波动,1961—1974年14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振幅较大,年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62年;1975—1980 年6年间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年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1976年;1981—1995年15年间除1985年和1993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1996—2010年15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4年相比,振幅较小;2011—2020年10年间除2017—2019为负距平外,均为正距平,是日照时数呈现波动减少的时期。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90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于1990年达到波峰;1991—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看,在2001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3年之前大部分为负距平,1983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2001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多数为正距平。

夏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56~178.5 h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较大,夏季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1961年;1971—1979年9年间除1974年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1980—1992年13年间除1981年、1983年、1989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夏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91年;1993—2012年20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0年振幅小;2013—2020年8年间除2015年为正距平外,均为负距平,是日照时数波动减少的时期。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91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于1991年达到波峰;1991—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来看,在1995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3年之前大部分为负距平,1983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1995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15年之前多数为正距平,2015年之后多数为负距平。

秋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28.1~97.9 h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较大;1971—1979 年9年间除1972年、1974年外,其他年份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1980—1993年14年间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秋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94—2006年13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但较1961—1970年相比,振幅较小;2007—2020年14年间除2012年、2013年、2016年为正距平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小,秋季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2019年。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9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于1979年达到波谷;1980—1988年日照時数呈上升趋势,于1988年达到波峰;1989—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从二次拟合曲线看,在1987年之前,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74年之前和1981年之后大部分为正距平,1987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在2002年之前多数为正距平,2002年之后多数为负距平。

冬季日照时数距平在-150.3~82.6 h波动,1961—1970年10年间,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较大;1971—1979 年9年间除1975年外,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较小;1980—1987年8年间除1982年外均为正距平,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8—2004年17年间日照时数基本在零距平上下波动,振幅较大;2005—2020年15年间除2013年、2014年为正距平外,其他年份均为负距平,日照时数小,冬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冬季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大致分3个阶段:1978年之前,日照时数波动下降,但于1969年达到波峰;1979—1987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1988—2009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下降趋势;2010—2020年,日照时数呈波动上升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