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合集下载

日照分析报告(格式范本)(一)2024

日照分析报告(格式范本)(一)2024

日照分析报告(格式范本)(一)引言概述:日照分析报告是为了对某一地区的日照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日照条件。

本文将通过五个主要方面来阐述日照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经纬度与瞬时太阳高度角、太阳日照时数、太阳辐照量、对地影响和日照分布展示。

正文内容:1. 经纬度与瞬时太阳高度角1.1 确定观测地点的经纬度1.2 计算瞬时太阳高度角的公式1.3 影响瞬时太阳高度角的因素1.4 不同经纬度对瞬时太阳高度角的影响1.5 瞬时太阳高度角的应用领域2. 太阳日照时数2.1 日照时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2 日照时数与太阳升落时刻的关系2.3 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素2.4 不同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2.5 日照时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 太阳辐照量3.1 太阳辐照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3.2 太阳辐照量的计算公式3.3 影响太阳辐照量的因素3.4 区域太阳辐照量的分布特点3.5 太阳辐照量的应用领域4. 对地影响4.1 地形对日照分布的影响4.2 建筑物对日照的阻挡效应4.3 植被对日照的遮挡作用4.4 雾霾和云层对日照的影响4.5 改善地面日照条件的措施5. 日照分布展示5.1 日照分布图的绘制方法5.2 日照分布的可视化表达5.3 日照分布与地理要素的关系5.4 不同季节日照分布的变化5.5 日照分布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影响总结:通过以上对日照分析报告的五个大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日照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从经纬度与瞬时太阳高度角、太阳日照时数、太阳辐照量、对地影响以及日照分布展示的角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日照条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日照分析报告

日照分析报告

日照分析报告日照是指太阳光照射到地面的时间和强度,是影响城市建筑环境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某城市的日照情况进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对该城市的日照时间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城市不同区域的日照时间进行测量和记录,我们发现城市中心区域的日照时间普遍较短,而郊区和开阔地带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

这与城市建筑密度和高度、道路布局等因素有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段,日照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这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以考虑。

其次,我们对城市建筑环境的日照情况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城市不同建筑的日照情况进行观测和测量,我们发现一些建筑存在日照不足的问题,特别是高层建筑和密集建筑区域。

这不仅影响了建筑本身的采光和通风,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合理控制建筑密度和高度,优化建筑布局,以提高建筑环境的日照质量。

另外,我们还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日照情况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城市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的日照情况进行观测和评估,我们发现一些公共空间存在日照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市民的休闲和活动。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空间,保障公共空间的日照质量,提升市民的生活体验。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针对城市日照时间较短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体,优化道路布局,增加反射和散射绿化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日照质量。

针对建筑环境和公共空间的日照不足问题,可以通过控制建筑密度和高度,合理设置建筑立面和采光设施,加强公共空间的绿化和景观设计等方式,改善建筑环境和公共空间的日照条件。

综上所述,日照是城市建筑环境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城市日照情况的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

希望本报告能为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提供参考,推动城市日照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196 ·
中国农学通报
续表 1
日照时数( 月平均值)/ h
2 7 0 2 5 0 2 3 0 2 1 0 1 9 0 1 7 0 1 5 0 1 2 3 4 5 6 7 8 9 1 01 11 2 月份
站点编号 22 23 24 25 26 27 28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自由探索-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 “MIS5 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在陇西陈塬黄土中的记录” (Lzujbky-2014-274)。 第一作者简介 : 范莉梅, 女, 1989 年出生, 甘肃会宁人, 硕士, 研究方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信地址: 730070 甘肃省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Tel : 0931-7632922 , E-mail : fanlimei1217@。 通讯作者: 车克钧, 男, 1958 年出生, 甘肃会宁人, 研究员, 研究方向: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通信地址: 730050 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 259 号, Tel : 0931-2158722 , E-mail : bljgzb@。 收稿日期: 2014-12-04 , 修稿日期: 2015-02-13。
b 值大小表示上升或下降的倾向程度。 异常年份分析: 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常提出两 种判别标准, 一是距平超过标准差的 2 倍以上, 二是它 出现的几率为 25 年以上一遇。笔者采用距平大于标 准差的 2 倍作为异常, 大于标准差的 1.5~2 倍为接近异 常来分析甘肃日照时数的异常特征[16-18]。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照时数变化 2.1.1 年变化 1960—2013 年甘肃年日照时数呈不明 显的增加趋势, 增加速率为 1.2 h/10 ( a R2=0.0005 , 未通 过 a=0.0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即近 54 年减少了 6.48 h (图 1) 。近 54 年, 研究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724.7 h , 年最多日照时数为 2917.1 h , 出现在 1665 年; 年最少日

近50年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近50年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近50年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张立波【摘要】@@%利用1961-2010年浙江省16个气象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材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浙江省年、季、月的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同时对日照有影响的昼降水量、昼雨日、总云量、低云量和平均风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年、季、月的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特征,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年浙江省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每10年减幅为74.2 h,浙东南地区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各季的日照时数的变化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三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秋季、冬季和春季.近30年的年及夏、秋和冬3季日照时数减幅缩小,春季则转为每10年以18.1 h的速率在增加.除鄞州、衢州、玉环和大陈岛年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代中期有明显突变外,其他站点的年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的突变.近50年浙江省年日照时数减少主要与低云量的增加和平均风速的减少有密切关系,这可能与气溶胶的云、反照率间接效应有关.【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5页(P1448-1452)【关键词】日照时数;趋势系数;相关系数;低云量;平均风速【作者】张立波【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浙江绍兴 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1近年来,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气候变化会引起大气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太阳辐射状况的变化。

日照时数是太阳辐射能最直接的反映,探讨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日照变化受太阳常数、云量、降水量、大气透明度、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等许多要素的影响,区域性日照变化研究往往更具现实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1-6],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任国玉等[7]研究了1956-2002年中国年日照时数变化,指出近50年来我国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

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5):124-128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赵永强,王志伟,李海涛(山西省气候中心,太原030002)摘要:基于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笔者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M-K突变检测和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在年代、年、季尺度上都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幅度为64.16h/10a;四季日照时数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各季变化中夏季减幅最大,春季最小;月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山西省日照时数年、季都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年突变在1987年。

山西省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由南部到北部逐渐增加,南部地区少于北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表现减少趋势,个别地区为增加趋势,其中年日照时数以潞城减幅最大,减幅为207.7h/10a。

关键词: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山西中图分类号:P422.1+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6060074Sunshine Hours in Shanxi: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Zhao Yongqiang,Wang Zhiwei,Li Haitao(Shanxi Climate Center,Taiyuan030002)Abstract:Based on sunshine hours data of109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1961to2010in Shanxi,the authors used the methods of climate tendency rate analysis,M-K mutation detection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nshine hours in Shanxi.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asonal,annual,and decadal sunshine hours decreased with an average rate of64.16h/10a;sunshine hours in summer was the most,that in winter was the least,sunshine hours decline in summer was the maximum,and that in spring was the minimum;monthly sunshine hours was unimodal,the maximum appeared in May;annual and seasonal sunshine hours had mutation in1987from more to less;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de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and 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in north and middle was more than that in south;most of the reg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and some areas had an increasing trend,of which,the annual sunshine hours in Lucheng had the biggest decline with a rate of207.7h/10a.Key words:sunshine hours;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Shanxi0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日照作为重要的气候因子,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

三明市的自然环境

三明市的自然环境

三明市的自然环境【位置面积】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

全境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2个市辖区、9个县。

三明自古即为闽中及闽西北通衢,居于水陆要冲。

鹰厦铁路由北而南贯穿境内;以福银高速公路、国道205线、省道102线、212线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三泉、永武高速公路和向莆高速铁路为枢纽的陆路交通网状纵横辐射,其中公路通车里程达13000公里。

沙溪、金溪、尤溪三大水系航电综合开发投入实施,水路航道陆续开通与海运相连接。

沙县机场即将竣工,开拓空中运输航线的梦想成为现实。

从而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相配套的交通网络。

【地形地貌】三明市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

境内峰峦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全境地势总体上西南部高,北东部低,海拔最高1858米,最低50米。

主要河流有沙溪、金溪、尤溪,分别注入闽江。

【地质】三明市境域各地史时期之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形变质特征及地壳构造运动特征表明,其地史演变基本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晚元古代早期;震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新生代。

地层结构发育完整,自下元古界至新生界共有12个系,37个地层单元包括变质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四大岩类。

最古老的岩石层分布于建宁一带的晚太古代天井坪组,是华夏古陆核的组成部分,代表福建省最古老的岩石层。

由于三明地域跨福建省三大构造单元、地质结构上存在四条断裂带:沙县—南日岛北西向断裂带,途经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地;永安—晋江北西向断裂带,途经明溪、永安、大田等地;邵武—河源北北东向断裂带,途经泰宁、建宁、宁化等地;政和—海丰北北东向断裂带,贯穿尤溪、大田、永安、沙县及三明城区。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JournalofAgrometeorology)2011,32(3):350—355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1.03.006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彭云峰,王琼(1.福建省气象局,福州350001;2.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福州350001)摘要: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福建省64个站1961—2008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福建省的年日照时数呈现出显着的减少趋势,平均减速为71.7h/lOa,闽南地区减速最大.四季日照时数也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速为13.8~26.5h/10a,以夏季减速最大,秋季减速最小;最近30a夏季13照时数的减幅更大,春,秋季则呈增加趋势.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70年代四季13照充足,均为正距平;80年代夏季偏多,其它三季为负距平;90年代春季正常,其它季节偏少.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1971年,但从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年,季日照时数减少与低云量增加关系密切,而冬季13照时数的减少还与水汽压的增加有关.关键词: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异常年份;低云量V ariationofSunshineHoursandItsInfluenceFactorsinLast50Yearsin FujianProvincePENGYun-feng.W ANGQiong(1.FujianMeteorologicalBureau,Fuzhou350001,China;2.FujianMeteorologicalInforma tionCenter,Fuzhou350001)Abstract:Themeteorologicaldataincludingmonthlysunshinehoursandtotalcloudamount,low-levelcloudamount,vaporpressureandrelativehumidity,from64observationalstationsinFujianprovincefrom1 961to2008wasana—lyzed,basedonclimatetendencyrate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annualsunshinehoursd ecreasedinFujianprovinceattherateof71.7h/lOyinlast50years,insouthernFujianparticularly.Thesunshineh oursinfourseasonsdecreasedattheratebetween13.8h/lOyto26.5h/10y,ofwhichthemaximumwasinsummera ndtheminimumwasinautumn,inlatest30yearsparticularly.Fromdecadalvariation,fourseasonshadsufficients unshineduring1960sto1970s,withpositiveanomaly.Butonlysummersunshinehourshadpositiveanomalyin1980s ,whilenegativeanomalyfortheotherthreeseasons.In1990s,threeseasonshadmoresunshineexceptspring.Theannua lsunshinehourswereextremelyexcessivein1963or1971,butneverextremelydeficient.Annualandseasonalsuns hinehoursdecreasedwiththeincreasingoflow—levelcloudamount,andthereductionofsunshinehoursincreasedalongwithvaporpressure inwinter.Keywords:Sunshinehours;Climatetendencyrate;Anomalousyear;Low—levelcloudamount气候变化对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当今各国政府和科学界乃至普通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自1861年以来一直在增高,20世纪增加了0.6±0.2~C….气候变化会引起大气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近来有不少学者对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进行过研究..如李晓文等通过对中国55个辐射站1961—1990年30a问地面太阳辐射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地面总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任国玉等研究表明,近50a来中国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其趋减幅度具有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山区的特点;日照时数的变化还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夏两季趋减幅度大于春,秋两季.徐宗学等收稿日期:2011-01—12作者简介:彭云峰(1969一),福建福州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服务.E—mail:***************.cn第3期彭云峰等: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51?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2001年日照时数的长期变化趋势,认为黄河流域的日照时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张星等应用闽江流域11个测站1961—2005年日照时数资料,发现整个流域的日照时数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减幅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其次是冬季.郑礼新等利用厦门市两个站日照时数的观测资料,发现近55a厦门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变化趋势,低云量的增加以及雾,轻雾,霾等影响日照时数的天气现象13数的增多,是造成厦门市主城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日照百分率的下降表征了太阳辐射的下降,Stanhill等¨】..认为云量和气溶胶的增加是近年来全球太阳辐射下降的主要原因.福建省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脉为屏障,削弱了冷空气的入侵;东濒海洋,暖湿的海洋气流可不断向内陆输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温暖湿润为显着特色.年太阳辐射为4400~5300MJ/m,年Et照时数1530~2230h,2000h 的等值线与中,南亚热带的分界线大体吻合.目前,对福建省温度,降水等的变化特征,很多学者已从不同的时空尺度,用很多方法作了分析.,但对反映气候状况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日照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福建省近50a日照时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 以揭示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原因,对于合理进行农业生产布局,调整种植业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资料和方法1.1气候倾向率选取福建省64个站1961—2008年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按12—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生成逐季序列,并通过算术平均法建立福建省年,季日照时数,总云量等气象要素序列.多年平均值采用1971—2000年的30a平均值气候变化倾向率用线性方程拟合¨.1.2异常年份分析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常提出两种判别标准,一是距平超过标准差的2倍以上,二是它出现的几率为25a以上一遇.本文采用距平大于标准差的2倍作为异常,以标准差的1.5~2倍为接近异常来分析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异常特征.1.3空间分布在ArcGIS平台下,采用RegularizedSpline(规则样条)函数l】,将64个站点四季,年日照时数平均值,距平和趋势值由离散点值插值为面值,绘制成空间分布图,以分析其分布特征.2结果与分析2.1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地理分布特征福建省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733.Oh,其中,冬季为342.4h,约占全年19.8%;春季为320.Oh,约占全年18.5%;夏季为589.5h,约占全年34.0%;秋季为488.9h,约占全年27.7%.以夏季最多,春季最少.就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来看,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539—2225h,总体呈北少南多的分布规律(图1),以连江最低,东山最高.厦门,金门,泉州,石狮,诏安,东山等东南沿海地区在1900h以上.三明市,南平市大部,宁德市大部以及福州市大部低于1700h.2.2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图2给出了福建各站的年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1961—2008年,除南平以11.7h/10a的速率增加外,其它各地呈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减幅为9.9~134.6h/10a,以松溪减幅最大(P<0.01),其次是安溪,减幅为124.0h/10a(P<0.O1).其中南平市南部,宁德市西部和北部,以及莆田市大部减幅较小, 不足50.0h/10a;龙岩市大部,漳州市东南部,厦门市大部,闽侯,松溪和安溪等地减幅在100.0h/10a以上.从近50a四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春季南平,屏南表现为增加趋势(图3a),增幅均为3.2h/10a;其余各地均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0~31.8h/10a,特别是龙岩市,漳州市大部减少最为明显,减幅在20.0h/10a以上.三明市和福州市的大部减幅为10.0~20.0h/10a,南平市与宁德市的大部减幅为0.0~20.Oh/10a.夏季日照时数除南平以3.4h/10a的速度增加外,其它各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图3b),减幅为5.4~48.9h/10a,尤其是松溪减幅最大(P<0.01),其中南平市西北部,龙岩市大部,厦门市,漳州市东南部和福州市大部减幅最为明显,减幅在30.0h/10a以上.秋季(图3c),南平,屏南,莆田和永泰等地日照时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增幅为0.4~7.2h/10a,其中南平增幅最大.其它各地呈减少趋势,减幅为2.2~32.0h/10a,仍以松溪减幅最大(P<0.01);其次是厦门,减幅为28.4h/10a(P<0.01).352?中国农业气象第32卷28.N27.N26.N25.N24.N116.El17.E118.E119.E120.E图1福建省年日照时数分布图(1971—2000年平均) Fig,1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averagesunshine hoursduring1971-2000inFujianprovince图2近50a福建省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h/10a)分布图Fig,2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lineartrendrateofannual sunshinehoursinFujianprovinceduring1961-2008(h/10y)图3近50a福建省四季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h/10aJ分布图a一春季Spring,b一夏季Summer,c一秋季Autumn,d一冬季WinterFig,3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lineartrendrateofseasonalsunshinehoursinFujianprovi nceduring1961—2OO8(h/10y)第3期彭云峰等:近5O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53?冬季日照时数全省各地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减幅为2.1~25.1lC10a,以松溪减幅最大(P<0.01),霞浦次之,为23.9h/10a(P<0.01).南平市南部,莆田市大部,漳州市东北部及厦门市北部减幅较小,在10.0h/10a以内;龙岩市西部,宁德市中部,福州,武夷山等减幅在20.0h/10a以上.就福建省平均而言,近50a(1961—2008)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显着的减少趋势(表1),平均每10a减少71.7h(P<0.01).四季日照时数也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幅为l3.8~26.51C10a(P<0.1),以夏季减幅最大,其次是春季,减幅为15.9h/10a,秋季减幅最小.表1福建省年,季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h/10a)Table】Lineartrendrateofannualandseasonalsunshine hoursduringtwoperiodsinFujianprovince(h/10y)注:,"分别表示通过0.05和0.01水平的显着性检验.下同.Note:ThetestsaresignificantwithP<0.05(),P<0.叭(").Thesameasbelow.近30a(1981—2008),夏季日照时数减幅在加大,达27.71C10a;冬季仍为减少趋势,但减幅不大.春,秋季却分别以25.6h/10a和9.4tC10a的速度在增加,致使年日照时数也呈现出增加趋势,增幅为4.71C10a.2.3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福建省年日照时数距平的年代际变化来看(图略),20世纪60—70年代全省各地均为正距平,以60 年代偏多最为明显,尤其是龙岩市与泉州市交界处的各县,漳州市西部,福州,厦门,松溪等地偏多300h以上.2O世纪80年代南平市西部,龙岩市中部,漳州市东南部,宁德市西北部日照时数为正距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9—61.1h,以周宁偏多最突出;其它各地年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值偏少4.7~185.3h,其中华安,同安,晋江和闽侯等地,偏少100h以上,以华安偏少最明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省除南安,晋江,华安,同安和南平年日照时数偏多12.3—87.1h 外,其它各地为负距平,区域明显扩大,偏少了3.6~182.7h,其中龙岩市大部,三明市大部,南平市西部,宁德市中部,漳州市东部以及厦门市南部偏少100h 以上.就全省平均而言,年日照时数呈逐年代递减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为正距平,80—90年代为负距平;6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90年代较60年代偏少319.7h.从福建省季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四季日照充足,均为正距平,偏多44.6~86.7h,以春季偏多最突出.70年代四季日照仍为正距平,在19.9~34.9h,以秋季日照偏多最为明显.8O年代夏季偏多22.9h,其它三季Et照时数为负距平, 偏少4.8~26.4h,以秋季偏少最多.90年代春季正常,其它季节偏少3.8~55.2h,尤其是夏季偏少最多, 致使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为1961—2000年40a 中最少的10a.2.4日照时数的异常分析由表2可见,福建省春季和冬季日照时数各出现过1次异常偏多年份,均出现在1963年,较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241.2h和228.0h,近50a未发生过异常偏少年份.夏季,异常偏多年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1971年最为明显,偏多181.3h; 1997年异常偏少,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67.7h.秋季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和偏少年份各出现过1次,1979年异常偏多,为近50a最高值;1987年异常偏少,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22.8h.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年份出现过2次,分别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前者主要是由于冬,春日照时数异常偏多造成的,而后者则是夏季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引起的.过去50a,年日照时数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表2近50a福建年,季日照时数的异常年份Table2Anomalousyearsofannualandseasonalsunshine hoursduring1961—20O8异常年份Anomalousyear春季Spring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正Y ear注:"+"为异常偏多,"一"为异常偏少. Note:"+"isanomalousmoreyear."一"isanomalouslessyear.2.5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要素变化2.5.1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福建省年,季平均低云量的气候倾向率分析,近50a(1961—2008)除秋季以0.02成/10a的速度减少外,其它季节和年平均低云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以夏季最为明显,增幅为0.11~/10a.但近一(799))+一+}l7,1卯粥卯^^^))+++++;/L,L99999354?中国农业气象第32卷30a(1981—2008)平均低云量,夏季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幅为0.20j~/10a(P<0.01);春,秋季呈减少趋势,以春季最为明显,减幅为0.30成/10a(P<0.01);冬季变化不大;年平均低云量也呈现为减少趋势,减幅为0.10j~/10a.从平均总云量的气候倾向率来看,近50a四季和年平均总云量基本无变化,而近30a春,秋两季平均总云量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以春季最为突出,为0.40成/10a(P<0.01),夏,冬两季变化不大,年平均总云量也以0.19ff~/10a的速度减少.根据对平均水汽压的气候倾向率分析,近50a除冬季呈增加趋势,增幅为0.16hPa/10a外,其它季节和年平均水汽压变化不明显.近30a,冬季平均水汽压增幅有所加大,为0.27hPa/10a(P<0.1);其它三季以0.11~0.33hPa/lOa的速度在减少,其中秋季减幅最大(P<0.1),年平均水汽压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1961—2008年,季平均相对湿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为0.28~0.81个百分点/10a,以冬季减幅最大(P<0.1);年平均相对湿度也表现为减少趋势,减幅为0.52个百分点/10a(P<0.01).近30a四季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均表现为显着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3~2.6个百分点/10a(P<0.01),减幅在加大,以夏,冬两季最为明显.表3近5Oa福建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气候倾向率Table3Thelineartrendrateoftotaldoudmount(TCA)Ilow?levelcloudmount(LCA),surfac evaporpressure(SVP)andrelativehumidity(RI-I)inFujianprovince春季Spring夏季Summer秋季Autumn冬季Winter年Y earl961-2oo8l981-2O081961-20081981-20081961舢81981-20081961-2008198l_20o81961-20081981-20082.5.2云量,水汽压,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从福建年,季日照时数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析来看(表4),年,季日照时数与平均云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尤其是冬,春季.春,夏季日照时数与水汽压关系不大,秋,冬两季和年日照时数与水汽压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年,季日照时数与平均相对湿度也表现为较为显着的负相关,以冬,春季最为明显.表4福建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Table4Correlationcoefficientbetweensunshinehoursandtotalcloudamount(TCA),low~levelcloudamount(LCA),surfacevaporpressure(SVP)andrelativehumidity(RI-I)inFujian2.5.3Et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大部分季节和年日照时数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均表现为较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增加,日照时数减少.从表2和表3来看,近50a总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都呈减少趋势,只有低云量呈增加趋势,这说明福建省日照时数减少主要与低云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近30a,夏季低云量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致使日照时数呈显着的减少趋势;春,秋季云量表现为减少趋势,而日照时数却呈增加趋势,尤其是春季更为突出.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不仅与云量的增加有关,还与水汽压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3结论与讨论(1)福建省年日照时数为1539~2225h,总体呈北少南多的分布规律.近50a,福建省除南平以11.7h/10a的速度增加外,其它各地一致呈现为减少趋势,减幅为9.9—134.6h/10a,以松溪减幅最大,为134.6h/10a,其次是安溪,为124.0h/10a.就福建省平均而言,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极显着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71.7h;四季日照时数也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幅为13.8~26.5h/10a,以夏季减幅最大,秋季减幅最小;近30a夏季减幅在加大,春,秋季呈增加趋势.第3期彭云峰等:近5O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55?(2)就季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而言,20世纪60—70年代四季日照充足,为正距平;80年代夏季偏多,其它三季13照时数为负距平;90年代春季正常,其它季节偏少,尤其是夏季偏少最多.(3)年13照时数异常偏多年份出现过2次,分别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前者主要是由于冬春日照时数异常偏多造成的,而后者则是夏季Et照时数异常偏少引起的.过去50a,年13照时数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4)大部分季节和年日照时数与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均表现为较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近50a福建省日照时数减少主要与低云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而近30a夏季低云量增加导致日照时数显着减少;春,秋季云量的减少,使得日照时数增加.冬季日照时数的减少,不仅与云量增加有关,还与水汽压增加有一定的关系.13照时数的变化与许多因子有关.云量是决定日照时数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大气透明度对日照时数也有很大影响.大气透明度是表征大气对太阳辐射透明度的一个参数,它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等因子影响.由于未收集到大气气溶胶资料,本文重点分析了大气中云量,水汽压(水汽含量)和相对湿度对13照时数的影响,因大气气溶胶引起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13照时数减少的记录没有得到,有待今后继续研究.当前13照时数减少已是普遍现象,它的减少对自然和生态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日照时数减少导致抵达地球的太阳辐射总量和带电粒子流产生变化,从而使大气压和气温随之发生变化. 13照时数减少使地面水平能见度变低,空气污染加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如糖分降低等)和产量等.此外,日照时数的减少也会使人类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参考文献:[1]IPCC.Climatechange2001:synthesisreport,acontributionof workinggroupsI,IIandIIItothethirdassessmentreportof theIPCC[R].NewY 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398.[2]JiangYN.Estimationofmonthlymeandailydiffuseradiation inChina[J].AppliedEnergy,2009,86:1458—1464.[3]BakirciK.Correlationsforestimationofdailyglobalsolarradi—ationwithhoursofbrightsunshineinTurkey[J].Energy,2009,(34):485-501.[4]Mor~iI.Qualitycontrolofglobalsolarradiationusingsun—shinedurationhours[J].Energy,2009,(34):1—6.[5]李晓文,李维亮,周秀骥.中国近30年太阳辐射状况研究[J].应用气象,1998,9(1):24—31.[6]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2005,63(6):942-952.[7]徐宗学,赵芳芳.黄河流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153—159.[8]张星,陈惠,林秀芳.近45年闽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107.110.[9]郑礼新,张少丽,石顺吉.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66-12069.[10]StanhillG,CohenS.Globaldimming:areviewoftheevi—denceforawidespreadandsignificantreductioninglobalra—diationwithdiscussionofitsprobablecausesandpossible agriculturalconsequence[J].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2001,107:255-278.[11]李效珍,鲁巨,杜翠芳,等.大同市45年日照变化特征及原因[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1):22—24.[12]龚宇,邢开成,王璞.近30年来沧州地区日照时数与风速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3):263-267.[13]姚正兰,姚熠.近48年来遵义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2):194—199.[14]张星,陈惠,谢怡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福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和趋势[J].生态环境,2009,18(4):1332—1336.[15]陈家金,陈惠,马治国,等.福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 (1):1-4.[16]温珍治.近42年福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J].水利科技,2003,(3):3_5.[17]魏凤英.现代气象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296.[18]王勇,李朝奎,陈良,等.权重对空间插值方法的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8,23(4):77—8O.[19]徐祥德,汤绪.城市化环境气象学引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2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卜银军;龚成龙;李雪梅
【摘要】本论述使用地面气象观测日照资料,运用气候趋势法,对日照时数年变化、季变化和月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对与日照时数变化相关的降水量、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总云量等气象因子进行了逐月平均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50年,三明市逐年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68.85 h.(2)三明市四季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一致,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减速2.5~37.8 h/10 a,夏季减速最大,秋季减速最小.(3)逐月日照时数呈现"单峰型"分布,7月达到峰值,2月最少.(4)逐月平均日照时数与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总云量、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负相关性,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
【年(卷),期】2017(046)009
【总页数】3页(P28-30)
【关键词】三明市;日照时数;线性趋势;变化特征
【作者】卜银军;龚成龙;李雪梅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福建三明 365000;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福建三明 365000;福建省三明市气象局,福建三明 3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2.1+1
日照是重要的气候因子,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可再生能源,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
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彭云峰[1]等研究指出,1961年~2008年近50年福建省的年
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闽南地区减速最大;四季日照时数也表现出明显的
减少趋势,以夏季减速最大,秋季减速最小。

张星[2]等对闽江流域11个站1961
年~2005年日照时数资料研究,发现闽江流域的日照时数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夏
季减幅最大,冬季次之。

王正廷[3]等对1962年~2006年近45年三明市11个站
日照时数资料从年际和季节变化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不难看出,对三明地区气温、降水等要素气候变化特征,很多学者已用很多方法作了分析[3-5],但对反映气候状况的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的详细研究和对日照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则相对较少。

对1964年~2013年近50年三明站日照时数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法,揭示了三明市区50年来的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相关关系,为分析三明市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选取三明市地面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三明站)1964年~2013年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等资料,按福建省自然季节划分[6],将三明市的四季划分为:3~6月为春季,7~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翌年2月为冬季,生成逐季日照时数序列,并通过算术平均法建立三明市年、季、月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
压和相对湿度等资料气象要素序列。

多年平均值采用1964年~2013年的各站的
多年日照平均值。

趋势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线性趋势方法等,绘制变化曲线,得出变化趋势函数[7]。

用一次直线方程定量描述,即y(t)=a0+a1t,趋势变化率方程为dy(t)/dt=a1,式中t为时间,a1×10称做气候倾向率,表示气象要素每10 a的变化率,单位为h/10 a,方程中的系数用最小二乘法确定。

气候变化倾向率用线性方程拟合,揭示气候要素的
变化趋势。

2.1 年变化特征
图1为1964年~2013年逐年平均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0年里,三明市逐年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其气候趋势方程为:y=-6.8543x+1823.2,气候
倾向率为-68.85 h/10 a。

逐年日照时数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存在7 a~10 a左右明显的周期震荡,而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本世纪初,逐年日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减少了285.5
h/10 a;进入本世纪之后,逐年日照时数又呈现出5 a~8 a的周期震荡,其中2003
年出现了本世纪第一个年代的峰值,这与2003年降水特少、高温日数多、高温高(2003年最高气温为41℃多)等气候特点相对应。

从年平均日照时数来看,近50年三明市的日照时数在1 298.9 h~2 081.5 h之
间,1971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 081.5 h,2000年日照时数最少,是1 298.9 h。

2.2 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三明市四季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一致,也是呈现出减少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显著,即夏季的年日照时数是以-37.8 h/10 a的趋势
在减少,其次是春季以-22.5 h/10 a的趋势在减少,冬季、秋季减少趋势较为平缓,冬季减少趋势为-9.9 h/10 a,秋季为-2.5 h/10 a。

2.3 月变化特征
图3为1964年~2013年三明市逐月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明市近50年来逐月平均日照时数呈现“单峰型”分布特征,其中,7月日照时数达到峰值,时间长达233h以上,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是2月,只有80h左右,这跟福建省
逐月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是一致的[6]。

通过对1964~2013年日照时数的逐月平均值与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总云量等影响因子的逐月平均值相关性统计分析见表1,发现
逐月平均日照时数与相对湿度、平均总云量、降水量呈现出负相关,负相关系数绝
对值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总云量;而与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总云量,大气相对湿度越大,对应时段的日照时数则越少;总云量越多,对应时段的日照时数也是越少;而气温则与日照时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某月的日照时数越多,则对应月份的平均气温也是越高。

利用三明站常规日照观测资料,分析了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在1964年~2013年间,三明市逐年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8.85 h/10 a。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存在7 a~10 a左右明显的周期震荡,而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却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10 a里日照时数减少了285.5 h,进入本世纪以后,又呈现出5 a~8 a左右的周期震荡,其中2003年出现了本世纪第一个年代峰值。

(2)三明市四季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趋势一致,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夏季减少趋势最显著,其次是春季,冬季、秋季减少趋势较为平缓。

(3)三明市逐月平均日照时数呈现出“单峰型”分布特征,其中7月日照时数达到峰值,2月份最少,这与全省逐月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是一致的[6]。

(4)逐月平均日照时数与逐月平均相对湿度、总云量、降水量呈现负相关,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总云量;与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

[1] 彭云峰,王琼.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350-355.
[2] 张星,陈惠,林秀芳.45年闽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
究,2009(1):107-110.
[3] 王正廷,伍毓柏.近45年来三明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利科
技,2008(2):13-15.
[4] 陈艳蝶.三明地区近45年气温特征分析和变化趋势[J].科技信息,2007(34):51-52.
[5] 翁文舜,陈雪芹,沈永生,等.三明市气候要素及极值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
象,2011(6):16-18.
[6] 林新彬,刘爱鸣,林毅,等.福建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
社,2013:11-12.
[7] 李雪梅,卜银军,王艳金.近52年三明市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利科
技,2014(1):10-12.
【相关文献】
[1] 彭云峰,王琼.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气
象,2011,32(3):350-355.
[2] 张星,陈惠,林秀芳.45年闽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107-110.
[3] 王正廷,伍毓柏.近45年来三明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利科技,2008(2):13-15.
[4] 陈艳蝶.三明地区近45年气温特征分析和变化趋势[J].科技信息,2007(34):51-52.
[5] 翁文舜,陈雪芹,沈永生,等.三明市气候要素及极值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1(6):16-18.
[6] 林新彬,刘爱鸣,林毅,等.福建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11-12.
[7] 李雪梅,卜银军,王艳金.近52年三明市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水利科技,2014(1):10-12.
中图分类号:P42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