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改革研究
通识教育理念下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关键 词 : 通识 教 育 ; 财经类 ; 大 学英 语 ; 课 程设 置
合, 使 得 财 经 类 高校 的 大 学英 语课 程 设 置既 能 实现 大 学英语 教 育的 目标 , 同 时 又能 有 助 于 实现 财 经 类 专 业教 育 的 目 标. 对 全 面提 高财 经 类 学 生素 质 具 有极 其 重 要 的 意 义 。 通识 教 育 理 念 下的 财 经 类 高校 大 学英 语课 程 可设 置 为 英语 语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在 高 等 教 育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在 中 国 直 到 2 1 世 纪 初 才开 始 被 重视 。 把通 识 教 育 视 角 引入 财 经 类 高校 的 大学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 在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下 使 专 业 教 育 与英 语 教
育有 机 整 合 , 使 得 财 经 类 高 校 的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设 置 既能 服务
的 目标 , 帮 助 学 生拥 有 更 广 阔 的职 业 前 景
识 教 育 的职 责 。 但 在 财 经 类 高校 专 业 教 育 模式 下 , 大学 英语 课 程 设 置 陈 旧 ,教 学 内容单 一 ,使 得 大 学 英语 教 学 目标 难 以 实
划分过细 、 过 于 专 业 化 等 只 注重 学 习 专 门 知 识 、 技 能 的培 养 ,
而轻 视 理 性 的 开发 和综 合 素 质培 养 等 功 利 主 义倾 向 , 通 识 教 育倡 导 融 合 和 渗 透 自然科 学 与社 会 科 学 , 横 向拓 宽 和纵 向延 伸 专 业 内涵 , 使 高等 教 育 更 好 地 服 务 于 推 动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12年8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ug.,2012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Vol.30 No.4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王丽波(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一体化趋势已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英语教学工作已不能全面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的需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审视和研究当前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人文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国际一体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4-0168-02 我国外语教育历史悠久。
早在元代,我国就有专门培养译员的 回回国子学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 四夷馆 和 俄罗斯学馆 ;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设置了 京师同文馆 等西学学府。
大致来说,我国外语教育主要经历了两次教学改革:第一次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主要是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从翻译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不再受欺骗,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军事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是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这次外语教学改革集中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即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新型多种教学模式上。
这次改革使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英语专业人才。
可以说,自从第二次外语教学改革后,我国外语教育实现了大踏步的 跨越式 发展。
但是,随着国际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需要,人们一致认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狭窄、缺乏思想、头脑空洞。
由此可见,当今的英语教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教育面临着 人文教育缺失,创新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 (王生洪,2007)等问题,本文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探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
趣 和 需 求 作 为学 习 的 出发 点 ; 另一方面 , 精 粹 主 义 又 强调 民主 社 会 中的 公 民应 该 具 有 共 通 的 知 识 背景 和对 主 流 价值 观念 的
认同。 强 调社 会 的标 准 和要 求 。 为 了达 成 其 认 定 的教 育 目标 ,
精粹 主义 还 主 张 成 年人 对 青 年 人 加 以指 导 和 训练 ,学 校 应该 采 取有 计 划 、 有 组 织 但 绝 非 整 齐 划 一 的 唯一 课 程 。 这一 理 论 强
成 为 本 文研 究 的立 论 前 提 。
二 课 程 设 置
关 于 通 识 教 育 的定 位 大致 可 分 为 : 理 想 常 经 主 义 的通 识 教育、 进 步实 用 主 义 的通 识 教 育 、 精 粹 本 质 主 义 的 通识 教 育 。
理想 常 经 主 义 源 自于 柏 拉 图 对 于 宇 宙 本 体 的 认 识 — —
精 粹 主义 也 兴 起 于美 国 , 它 对 上 述 的两 种认 识 进 行 了批 判 的继 承 。 一方面. 精粹 主义 和进 步 实 用 主 义 一样 将 个 人 的兴
通、 对 事 物拥 有 恰 当判 断 、 价值 观念 高 尚 明确 的 人 。虽 然社 会 发展 需 要 大 量 专 门 技 术 人 才 。 但 单 纯 将 大 学 变 成 知 识 灌 输 的 “ 工厂” 则 会 使 教育 变 得 呆板 并 失 去 活力 和创 造 力 。教 学 改革 在 中 国高 校 范 畴里 是 一 个 持 续 进 行 备 受 关 注 的 话 题 ,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也 被囊 括 到 了 通识 教 育 的领 域 。为 贯 彻通 识 教 育 的 理 念精髓 . 大 学 英语 课 程 设 置值 得 我 们 深 入 细 致 的 研究 。
通识教育视阈下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Vol.10No.12013年1月第10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3前言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0年5月,教育界的专家们在“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上,积极地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在完成教学模式改革后,如何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与会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思路势必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
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意识到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已经更新理念,开设一系列通识教育的课程。
但普通院校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却较少有人关注。
虽然,普通院校可以借鉴其他重点高校的经验,但各地区、各高校具体情况不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鼓励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突出本校特色。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视阈下,如何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问题。
1.通识教育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适合于自由人的知识”这一概念,牛津大学著名教育思想家纽曼继承发展了“自由教育”思想,使得这个理念一直影响着欧美的大学教育。
1945年,在名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中,美国哈佛大学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罗索夫斯基,1996)。
现在通识教育是指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和汇通,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有社会责任感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言知识 和信息 的重要 手段 , 也是学 习开 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
听力练习是学 生获得语感 以及 学生正确 表达 自己思维 的基 本途 径 。学 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 听开始 , 先听别人说 , 反复听 , 知道在 什 么情况下说什 么时 , 会产生强烈 的想说话 的愿望 , 就 进行语 言
利用多媒体 、 网络技术 , 采用新 的教学模式 , 以现代信 息技术 , 特
别是网络技术 为支撑 , 使英 语教学不受 时间和地点 的限制 , 朝着 个性化学 习 、 自主式 学习方向发展 。采用这 种基 于计算机 和课堂
通识 教育要求 培养学生全 面素质 和能力 , 培养学生整体思维
方式 。长期 以来 , 人们普 遍认为外语 只是一种工具 。其实 , 除工 具功能外 , 语 教 学 还 具 有 整 体 培 养 功能 , 外 而培养 学员科学 学习的能力则是通识教育 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 、 基本 的任 最
学 中实施通识教育的三个途径 , 而培 养学生 自主学 习能力 , 高学生英语 综合应 用能力 , 学生综合 文化视 角, 从 提 拓展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
展。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课 堂教 学 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4 . G6 20 文献标识码 : C
文 章 编 号 :6 2 8 8 ( 0 9 0 — 0 5 0 1 7 — 1 12 0 )9 0 8 — 2
何进行 篇章的组织和分 析 , 引导 学员掌握方法 , 使学 员即使在没 有外界输入 的情况下根据所学的知识也能写出合乎语 法 、 句法和
文法的文章 。
分 布很不 均衡 , 难度适度的文章基本上能掌握 中心大意和主要事
实, 对细节 的领悟 能力 、 上下文判 断推理能力等 还很 欠缺, 需要进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通识教育的促进作用
浅析 大 学英 语教 学 改革对 通 识教 育 的促 进 作用
郭 瑛 … 习
(1陕西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 学院 陕西 ・ 【 】 西安 【 西北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陕西 ・ 2 】 西安
中图分类号: 4 G6 2 文109
文章编号 :6 2 7 9 2 0 0 — 2 - 2 1 7 — 8 4( 0 9) 4 1 7 0
摘 要 当前, 全国许 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行通 识教 育, 以提高 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应对 通识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 目前 的大学英语 教学却费时 低 效 , 以发挥其通识教育的功能 本文试图从大学英语教 学的问题 难 出发 , 探讨 如何进行 课程、 教学方法 、 段等全方位 的改革 来促进 手 通识教育的实现,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改革 课程综合化 隐形课程 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 的提 出, 旨在培养学生 的全面 素质 , 培 养“ 完整的人 ” 也就是德 、 、 、 , 智 情 意全面和谐发展 的人 。大学英语 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课教育 , 不但起着培养学生语言技能 的作 用 , 也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 ,诱发学生欣赏 、热爱乃 至积极借 鉴、 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 成为提高学生 的文化素养 的重 要途径 。所以 。 它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应对通识教育 起着 推进作用。
要想实现通识教育的功能, 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现行的大学 英语课结构单一 , 强调系统的语言知识传授, 以提高语言运用 能力 为最终 目标。教材编写多半以语言系统 为主线 , 能训练为骨架 。 技 近几年新编的教材 , 文化知识虽大有增加 , 但仍缺乏对外国文化的 系统介绍 , 学生 了解的也只是表面现象 , 冰山一角。课 程功能单一 , 就语言学语 言 , 就语言 练语 言 , 难免 使英 语学习索然无味 , 调动不 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应该是综合性的 ,跨学 科, 跨领域 的, 能使学生的知识 “ 博而深” 。因此 , 单纯强调语言技 能学 习的大学英语课程必须整合起来 , 以形成学生的复合型、 创新 性知识结构 为 目 进行系统设计与协调整合大学课程结构和教学 标, 内容中的各组成要素。吴鼎 民教授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大学英语教 学的“ 三套车” 构想 , 把多学科知识纳入大学英语教学 内容 , “ 这样 做可 以一箭 双雕 。学生既学 了英语 , 又通过英语学到了其 他学科知 识, 这就是用英语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各校根据实际情况 , 。 可 以建立充分体现英语语言知识 、应 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课程 群 。这个课程群按语言基础类、 文化类 、 应用类可 以分成几个级别 自行确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数 。在规定的学分 内, 开设分有一 定级别 的基础类课 程如综合英语 、 写作 、 l 、 E语 听力 、 刊阅读等 ; 报 文化类课程如 中外文化对 比 、 国经 典名著导读 、 外 英美文 化、 外国 影视欣赏等 ; 应用类课程如商贸英语 、 旅游英语 、 科技论文写作、 国 际学术会议交流英语 、 口译等。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专业、 水平和需 要, 分不 同的级别任意选择搭配各种课程。但是 , 学生课程选择必 须要在教师指 导下 , 现课 程综合化 的要 求 , 体 要使学生知识 结构 、 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得到综合。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体验英语》系列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体验英语》系列课程改革摘要: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是新时代对高素质英语综合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外语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阐述了以通识教育为突破口的《大学体验英语》系列课程的优化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改革一、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识教育源自于欧洲,发展于美国,它把教育视为培养人的活动,把对人的培养视为教育的本质。
通识教育被引入中国,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完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对道德与学问、情感与理智、生理与心理都施以全面的教育和指导,使其完善主体性的人格特征。
通识教育理念下,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获得的多少、理论理解的深浅、技能运用的熟练与否,而在于学生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受;教学的重点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不完全以知识点的考核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因此,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不拘泥于以传统课程或书本为授课内容,适当地允许学生不懂,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自主领悟学习内容,使他们能领略多维的思考方式,从而扩大学术视野和见识。
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观察实践、假设推理、逻辑抽象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了解课程的精髓和专业知识的真谛。
只有在这种深切的体会、感受和领悟中,才能使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品格和精神。
二、以通识教育作为《大学体验英语》系列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其核心是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与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和谐统一。
作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渠道,大学英语课程不应把英语仅当作工具而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语言技能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并且了解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在一个开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尊重、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活,逐步升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摘要:“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对三者的比较分析,理清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估等方面的一致性,并探讨其可行性、适用性及有效的推行途径,对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学术英语;生态化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内“英语热”的盛行,国人对英语学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也随之一浪高过一浪。
2013年下半年以来,北京、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相继传出酝酿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更是将关于英语教学改革的讨论推向了风尖浪口。
与此同时,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上海市部分高校以学术英语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不难发现,上海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学术化教学改革与不久前推行的大学英语通识化和生态化教学改革并行不悖。
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三者的研究和探讨,给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积极的思考。
文中的“通识化”“学术化”与“生态化”分别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通识教育”“学术英语”和“生态化课程”体系建设三次转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通识化”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完成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应该是开展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西方,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目的是培养集道德、智慧、健康、美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1]。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因此,“自由教育”的理念一直影响着欧美的大学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的A. S. Parkard教授首先使用了“通识教育”一词。
他指出,大学应该提供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2],由此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论大学英语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以通识教育为视角
以通识 教 育 为视 角
冯 新 华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江苏 南京
20 2 ) 109
摘要 : 大学英语课程 由必修课和选修课 构成 , 者相 辅相 成。大 学英语课程 的选修 课是 对学 生进 行通识 教 育的有效途 两
径。中医院校应该 以中医文化为 出发 点,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要 求 , 从课程的 需求评 估、 学计 划制定 , 教 以及评 价 内容和方式 的 改革等方面入手 , 建设 具有 自身特 色的大学英语选修课 课程体 系, 做到外语教 学和通识教育的有机 统一。
修课有机结合 , 为补充 , 一不可 。课 f敦 I 互 缺 J ’ 的是 确 0
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识教 育( eea eua o ) gnrl d ct n , i 而通识教育是所 有专业 教师 的共 同责任 。大学 英语课 程 的
设计应该和通 识教 育有 机结 合 , 为通 识教 育作 出 自己的努
策略为主要内容 ,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 和教学手段 为一体 的教 学体系。从教 育观来看 , 要求》 《 认为 , 大学英语应 该培养学 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 特别 是听说 能力 , 使他们 在今后 学 习、 工作和社会交往 中能用英 语有效 地进行 交际 , 同时增 强 其 自主学习能力 , 高综合文 化素养 , 提 以适应我 国社会发 展
内容 、 实施及评估 的研 究 。语言 教学 中 , 课程 设计 主要包 括
高等教育 的一个有 机组成 部分 。大学 英语是 以外语 教学理
论为指导 , 以英语语 言知 识与应 用技 能、 文化交 际和学 习 跨
对学习者需要语言 的 目的的研究 、 教学 目标 的确定 、 纲和 大
从教学目标向教育目标迈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升级探索
人才的要求 , 确定 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从人力资源大 国迈 向人力资 源强 国的教 育发展方
向。在此背景下 , 国大学英语教学走过 了不凡 的 我 变革之路 , 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然而 , 面对新一轮的 发展机遇和要求 , 如何进一步鼎新革故 , 探寻适应教
改升 级 的大学英 语 教 育改 革走 向 , 大 学英 语 教 育 是 者 亟待思 考 和解 决 的 问题 。作 为 亲 历 20 04年 以来 大学 英语 教改全 过 程 的 践行 者 , 者 在对 八 年来 大 笔 学英 语教 改成果 与 问题 进行 梳 理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透
教育部 20 04年试行 2 0 0 7年修订实施的《 大学 英语课 程教学要求》 对大学英语教学 目标进行了 , 明确定位 , 培养学 生英语综合能力 , 即“ 特别是听说
能力 ” 。在这 一 纲 领 性 文 件 指 导 下 , 国范 围 的 大 全 学英语 教学改 革 全 面铺 开 , 核 心思 路 是 改 革传 统 其 的、 试 型 的大学 英语 教学 模 式 , 立 以英语 语 言知 应 建
Jn 02 u .2 1
V0. 5 N . 1 1 o 3
从教学 目标 向教育 目标迈进
通 识教 育视 角 下 的大 学英语 教 育改 革 升级 探 索
楠
( 西安 工程 大学 人 文学院 , 西安 7 0 4 ) 10 8
摘 要: 我国大学英 语教 学改 革在 围绕教学 目标 取得 阶段 性成 果 的 同时 , 临着新 一 轮 的教改 升级 。在对 面
21年 6 02 月 第 1 卷第 3 5 期
西安 文理 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u a o i nvr t o r n c n e( oil c ne dt n or l f 缸l iesy f t a dS i c S c i csE io ) n X U i A s e aSe i
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研究
一
、
引 言
大 学 专 门研 究 通 识 教 育 的 委 员 会 发 表 了著 名 报 告— — 《 自
大 学 英 语 是 全 国规 模 最 大 、耗 时 最 多 的一 门课 程 , 也 是 教 育 专 家 、 者 和 学 生 争 议 最 多 的 一 门课 程 。 随 着 新 的 学
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 》 标 志 着 美 国 现 代 通 识 教 育 的 开 端 。 , 而 后 经 历 数 次 改革 与 百 年 讨 论 . 成 了 比较 成 熟 和 完 备 的 形 理 论 和实 践 体 系 , 日渐 成 为世 界 高 等 教 育 的 一 个 共识 。 并 虽然 时 至 今 日还 没 有 一 个 公 认 的 、规 范 性 的 表 述 , 但 对 通 识 教 育 的 基 本 描 述 大 致 有 一 个 一 致 的 看 法 : 识 教 育 通 属 于 高 等 教 育 ,是 所 有 大 学 生 都 应 该 接 受 的 非 专 业 性 教 育 。 就 通 识 教 育 的 性 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和 专 业 教 育 一 起 构 通 成 高 等教 育 , 指 “ 专 业 、 职 业 性 的 教 育 ” 是 面 向所 有 特 非 非 ,
通 识 教 育 ( e ea E u a o )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自 由教 G n rl d ct n 起 i 育 ( i rl d ct n 。从 亚 里 士 多 德 “ 展 杰 出理 智 ” 自 Lb a E uai ) e o 发 的 由 教 育 思 想 , 强 调 全 面 发 展 学 生 个 性 的 “ 鲁 报 告 ” 再 到 耶 ,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讨
二、 通 识 教 育 在 国 内实施 的现 状
从2 0世纪 初起 , 通识 教育 理念作 为大 学教 育
热潮 。1 9 9 8年教育 部 印发《 关 于 加强 大 学生 文 化 素 质教 育 的若 干意 见》, 随后 在 一 批 高校 成 立 大 学 生文化 素 质教 育 基 地 。除 了开设 思 想 政 治课 、
专 业 素 质 内涵 。
关
键
词: 通识教育 ; 大学英语教师 ; 专业 素质
文献标志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G6 4
近 年来 , 国 内大学校 园案件 时有 发生 , 一些 大
的一 个部 分 , 在 世界 各 国获得越 来越 多 的共 识 , 在 美 国诸 多 名校 , 如 哥 伦 比亚 大 学 、 芝加 哥 大 学 、 哈 佛 大学 、 麻 省理 工学 院等 得到广 泛实 践 。
理念 上来 。真 正 的专 业 教育首 先是 以人 和公 民发
展 为终极 目的教育 , 即通识 教育 , 然 后才是 专业 学 习和发展 , “ 意 即经 由‘ 专 门教 育 ’ ( S p e c i a l E d u c a — t i o n ) 和‘ 通 识教 育 ’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培 养 出 来, 才是 ‘ 专业 教 育 ’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 的人 才” (黄坤锦 , 2 0 0 6 ) 从1 9 9 5年起 , 文 化素 质教育 的实 践在各 高 校 开始 试 点并逐 渐在 我 国内地高 校掀起 通识 教育 的
学 生素 质 之低 下 , 对 生 命 之冷 漠 , 让 人不 寒 而 栗 。 这也 促使 人 们 去 冷 静 地 思 考过 于 “ 专业化” 的 大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重构
落实 。 以上 情 况 表 明 , 的大 学 英 语 课 程 设 置必 须 满 足 社 会 和 新 学 生 的实 际 需 求 .从 理 论 依 据 和 实 施 条 件 的角 度 对 课 程 进 行 整合 。 然 这 么 多学 生 不 满 意 大 学 英 语精 读 , 有 必 要对 这 门 既 就 课 程进 行 研 究 , 出对 策 。 找 三 、 识 教 育 模式 下 的大 学 英 语 课 程 设 置 的可 行 性 通
《 大学 英 语 教 学 大 纲 》 出 :分 级 教 学 的 设 想 反 映 了我 国 指 “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的 实 际 . 是 各 校 多 年来 教学 经 验 的总 结 。 有 也 它 利 于 科 学 地 组 织 教 学 , 好 地 调 动 学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 ” 大 更 在 学 英 语 教 学 研 究 中引 入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将 重 构 大 学 英 语 教 育 教 学 目标 . 围绕 这 个 新 的 出发 点 和 归 宿 , 产 生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将 改 革 的 新 思 路 、 方 法 . 之 而 来 的将 是 一 系列 教 学 内容 、 新 随 教 学 模 式 、 学 手 段 、 学 评 估 等 方 面 的改 革 。 大学 英 语 精 读 课 教 教 ( 大 学 英语 综 合 课 )是 全 国 高 等 院 校 中 规 模 最 大 的 一 门课 或 程 , 是 大 学 生 最 重 视 、 时 耗 力 最 多 的基 础 课 程 , 似 乎 也 也 费 但 是 大学 生最 失 望 的课 程 之 一 。 此 , 大 学 英 语 精 读课 进行 改 因 对 革 具有 很 重 要 的意 义 。 通 识 教 育 的 内 涵 界定 通 识 教 育 是 由 英 语 “e ea eu ao ” 译 过 来 的 , 有 gn rl d ctn 翻 i 也 学 者 将 它译 成 “ 通 教 育 ” “ 般 教 育 ” “ 才 教 育 ” 。 和 其 普 、一 、通 等 他 许 多 教 育 学概 念 一 样 , 难 给 通 识教 育 下 个 明 确 的定 义 。 自 很 1 世 纪 初 期 美 国博 德 学 院 ( o di o ee 的 帕 卡 德 ( . 9 B w on lg ) C l AS . Prad 教 授 首 次将 通 பைடு நூலகம் 教 育 与 大 学 教 育 联 系 起 来 . 今 具 有 ak r) 至 定 代 表 意 义 的 著 作 及 著 名 学 者 对 通识 教 育 内涵 的 表 述 各 不 相 同 , 们 从 不 同 的视 角 , 不 同 的方 法 研 究 通识 教 育 的 概念 。 他 用 对 现 有 的 通 识 教 育 内 涵 的 各 种 表 述 .我 们 可 以分 别 从 通 识 教 育 的性 质 、 目标 和 内容 等 三 个 角 度 进 行 梳 理 。首 先 , 通 就 识 教 育 的性 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和 专 业 教 育 (r es nl d c. 通 po si ae ua f o t n 一 起 构 成 高 等 教 育 , 特 指 非 专 业 性 、 职 业 性 高 等教 i ) o 它 非 育 ; 识 教 育 是 面 向所 有 人 、 有 大 学 生 的教 育 ; 识 教 育 是 通 所 通 种 “ 学 理 念 ” 即整 个 大 学 的 办 学 思 想 : 识 教 育 是 “ 由 大 , 通 自 教 育 ” 1 eae u ao ) 同 义 词 , 实 质 是 对 自由 和 人 文 传 (b rl dct n 的 i i 其 统 的继 承 。其 次 , 通 识 教 育 的 目标 看 , 识 教 育 关 注 学 生 生 从 通 活 、 德 、 感 、 智 的 和谐 发 展 , 育 学 生 学 会 “ 人 ” 培 养 道 情 理 教 做 , 学 生 的综 合 素 质 。 后 , 识 教 育 的 内容 所 关 注 的 是有 关 生活 最 通 各 个 领域 的知 识 和 技 能 , 非 专 业 性 、 职业 性 、 功 利 性 的 , 是 非 非 其 涉 及 范 围宽 广 全 面 . 识 教 育 是 科 学 、 文 、 术 全 面 素 质 通 人 艺 的 教 育通 识 教 育 。 二 、 统 大 学 英语 精 读 课 程 存 在 的 问 题 传 大 学英 语 精 读 课 ( 大 学 英 语 综 合 课 ) 全 国 高等 院校 中 或 是 规 模 最 大 的 一 门课 程 , 是 大 学 生 最 重 视 、 时 耗 力 最 多 的 基 也 费 础 课 程 。 似 乎 也 是 大 学 生最 失 望 的课 程 之 一 。 但 夏 纪 梅 (0 3 对 广 东 重 点 大 学 1 0 多 名 已 通 过 四 、 级 20 ) 00 六 考 试 的 在 校 非英 语 专 业 学 生进 行 调 查 .发 现 认 为 自己 经 过 大 学 两 年 或 三 年 的 英 语 学 习 ,和 入 学 前 相 比进 步 不 大 的 占 到 5 . %。蔡 基 刚 (0 0 对 全 国 1个 省 市2 所 大 学 ( 处 上 海 、 58 6 2 1) 0 1 分 北 京 、 苏 、 江 、 东 、 建 、 西 、 西 、 北 、 龙 江 , 中 江 浙 广 福 江 山 湖 黑 其 “l 工 程 ” 学 l所 , 余 均 是 一 般 重 点 本 科 院校 , 加 教 育 21 大 1 其 参 部 大 学 英 语 教 改 试 点 的 院 校 有 l 所 ) 非 英 语 专 业 的 大 四 学 生 5 进 行 了课 程 满 意 度 调 查 , 发 出 16 份 问卷 , 查 情 况 也 不 容 共 20 调 乐观 。 由此 可 见 , 统 的课 程 设 置 不 但 难 以贯 彻 因材 施 教 的 原 传 则 .而 且 在 实 践 中 对 学 生 的 语 言 应 用 和 交 际 能 力 培 养 得 不 到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应包括外语 。在一 个 1趋互相依赖 的世界 , 学生 至少掌握 3 让 门外语应该是大学教育 的一个重要 目标。大学通识教育主
一
展, 已经具备 了相 当程度 的理论研 究基础 和实践 经验 . 我 而 国大 陆地 区的通识教育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 9 5年教育部 19
( 当时 的国家教委 ) 在华 中科 技大学开第一次素质 教育会议 。 可以看做 是我 国通识教育 的起点。国家把通识 教育 叫“ 质 素
第2 5卷第 9期 21 0 2年 9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UBEICors o d n eUnv ri o r lo n re p n e c iest y
Vo .5. 9 1 2 N0. S p2 2 e . 01
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到遏制 。 因是大学 教育与就 业的关系没有 理清 , 学所担 原 大
( ) 识 教 育 的 内涵 一 通
现在 所说 的通识 教育源 自古 希腊罗 马时 期的 自由教育
(b rle ua o ) 它 是 相 对 于 职 业 教 育 (oai a 1 ea d ct n . i i vc tn ol
张学生 在吸收人 类文化 时 , 当不 带任何偏 见和歧视 , 应 广泛
的吸 收 各 个 民族 、 个 国 家 的先 进 文 化 , 而 丰 富 自 己 的 思 各 从
想维度 , 如果没有对于外 国语言 的熟练掌握基 本上 是不可能 实现这样的 目标 的。 ( 我 国大学英语教 学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符 二)
e ua o ) d ct n 面言的 。自由教育的 目的是完善人的身体、 i 灵魂 以
及理 性 , 使人热爱 真理 , 求正义 , 为负责任 的公 民, 追 成 并且 拥有 美好 的生活。因此 。 自由教 育是非功 利性 的、 职业性 非
通识教育视阈下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凸显 . 所 以 学 习需 求 呈 多元 化 趋 势 。 而 现 有 普 通 高校 的教 学 管 理 体 制在 专 业 培 养 目标 、 教 学 资 源 分 配 等 方 面强 调 统 一化 、 标 准 化量 标 。造 成 学 生 无 法根 据专 业特 点 和 个 人 需求 选 择 适 合 自己 的英 语 课 程 。多 数 高 校 的 大 学英 语 课 程 均 分 散于 大 一 和 大 二 两年 内完 成 。 “ 大学英语” 课 内教 学 时 数 为 2 2 4 — 2 5 6学 时 ( 1 4 — 1 6学 分 ) , 占学生 大学 四年 学 习 总 学 分 的 1 0 %左 右 。 根 据
2 0 1 3年 1 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 i c s ( H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1
于学 校 层 面 的 通 识 教育 的一 部 分 。
何 创新 课 程 设 置 、 改 革教 学 内容 , 更 好 地 实 现 大 学 英 语 教学 目 标。 与 会 专 家们 几 乎 一致 认 为 “ 外语 通识 教育 与课 程 设 置 思路 势 必 成 为外 语 教 学 的一 个 新 思 路 ,很可 能会 成 为 中国 外语 教 学 的 一个 重 要 转 折点 ” 。 通 识 教 育作 为大 学 英 语 教 学 改 革 新 的 发 展 方 向 。 国内 的一 些 重 点 高 校 意 识到 开展 通 识 教 育 的 必要 性, 已经 更 新 理念 , 开设 一 系 列 通 识 教 育 的课 程 。但 普 通 院校 在 新 一 轮大 学 英语 教 学 改 革 中 如何 实施 通 识 教 育 .却 较少 有 人 关 注 。虽 然 。 普 通 院 校 可 以借 鉴 其 他 重 点 高 校 的经 验 , 但各 地 区 、各 高 校具 体情 况 不 同 , 《 国家 中 长期 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规 划 纲要 》 也鼓 励 大 学 英语 课 程 设 置 应 充 分 考 虑学 生专 业 需 求 , 进 行个 性 化 设 置 , 突 出 本 校特 色 。 因此 , 本 文 重 点 研 究 普 通 高 校 在 通识 教 育视 阈下 , 如何 设 置 大 学 英 语 课 程体 系 的 问题 。
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4 . 大学英语课程能够满足你的实际 A 需求吗 能; B . 不太能 ; c . 不能
.
学生作为人类 的一个成员和 个公 民, 在生 活中都 应具备的 知识 、 技能和 态度 的教 育。因而 , 具有 “ 基 础性 ” 。( 2 ) 通识 教育课程具有“ 导向性 ” 的特征 。通识教育 课程帮 助推动人 类在历史发 展进程 中不断完 善 自身 , 实现 理想与追 求。( 3 )
“ 没兴趣 ” , “ 很感兴趣 ” 的学 生是 极少 数 ; 最后, 学 生对 于大 学英语这 门课程的期望很多 , 从 中统计 了最为普遍 的几 点期 望, 依次为 : 希望大学英语课程设 置能够更加多样化 , 可以选 择 自己感兴趣 的课程进行学习 ; 希望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
容能够与 时俱进 , 满足学生 的实际需 求 ; 希望 大学英语课 除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1 1 . 0 7 6
通识 教 育 视 角 下 的大 学英 语 课 程设 计
曹 蓓 蓓
( 南京 中医药大学 ,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在 经济全球化 飞速发展和我 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 时代背景下 , 大学英语的培养 目标不再仅仅是提 高
关键词 : 通识教育 ; 大学英语教 学 ; 课程设计
中图 分 类 号 : H 3 1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l 1— 0 1 7 2— 0 3
一
、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的性 质
2
.
融合与创新: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数的杰 出人 才。 国后 , l建 3 李曼 丽博 士在 其著作 《 通 识教育——一种 大学 教育 观》 中用 理 想类型 的 方法 作 出了综合概 括 : 通识 教育 就性 质而 言 , 高等 教 “ 是
育 的组成部分 , 是所 有 大学 生都应 该接 受 的非 专业
教育 ; 就其 目的而言 , 通识教 育 旨在 培养积极参 与社 会生活 的、 有社会责任感 的、 面发展 的社 会人和 国 全
学 的问题 。在 通识教 育越 来越 受 重视 的今 天 , 有必
学习做准 备 的教育 。 ¨ 自从通识 教 育进 入人们 的视 野 以来 , 于其 内涵 问题 一 直 是 学者 争 论 的焦 点 。 关 美 国高等院校协会对于通识教 育所 下 的定义 :一 种 “ 促进个人发展 , 开发智力 , 培养社会责 任心 的教 育哲
学 者张寿松 总 结 出通识 教育 的四个特 征 : 是 一 通识性 ; 二是 综合性 ; 三是 多样性 ; 四是 民族性 和 国
际性 。
眼光 、 通融识 见 、 博雅精 神 和优美情 感” 可见 , 。 通 识教育是促成人 的 自我解放 的高层 文明教育 和完 备 的人性教育 。换 言之 , 二者 的 目标 都是 培养 高 质量 的人才 。 ( 大学英语教学为通识教育 的开展 提供 了广 三) 阔的舞 台
所谓通识教育 ( eea E uao ) 是相 对于 专 G nr d ct n , l i
业 教育而言 的带 有普 遍性 意义 的人 生教 育 , 是人 人 所应受 的教 育 , 其最 终 目的是人 的全面 而健康 的发 展 。“ 通百 艺 而专 一 长 ” K o igsme igo vr— ( nwn o t n f ey h e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尝试
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尝试【摘要】随着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通识教育理念应该是大学办学的基础之一。
外国语言文化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应该秉持通识教育的理念,大力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通识内涵”,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大学英语也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的重任。
在此大环境下,通识教育理念走进大学教育的视野,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我们的目标就是既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负责任和知识全面的公民。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
1943年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此种人需具备四种能力:①有效思考的能力;②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③能做适切明确判断的能力;④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并认为通识课程应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
(黄坤锦,2006)清华大学博士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概括。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博的、普遍意义的了解,形成内心统一的认识观和世界观,并通过理性和感性均衡发展,使之形成完善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等广泛的教养要求的具体教育形式。
(杨颉, 2009)二、大学外语教育现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不仅掌握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还要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各项能力。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理念与通识
教育 课程 相一 致 。 同时 ,大 学 英 语课 程 作 为 高 等 教 育课 程体 系 的有机组 成部 分 ,不仅 是一 门语 言基
成的整体。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各高等学校 都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发了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 课程 ,建构 了具 有 本 校 特色 的通 识 教 育课 程体 系 。
开发上。当前高等学校所开设 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
为综 合 英 语 必 修课 程 和 听力 、写 作 、翻 译 等 选 修 课 ,普遍 使 用 的 教 材 是 《 新 视 野 大 学 英 语 》 和 《 新 版 大学英 语》,这两 套 教材 都 是在 2 0 0 4年 《 大 学英 语 课 程 教 学 要求 ( 试用 ) 》 颁 布之 前 开 发 的 。 当时 ,由于受 到西 方实 用 主义和 工具理 性 主义观 点 的影 响 ,大学 英语课 程 过度强 调工 具性 ,过 分注 重 语 言形 式 的学 习 和语 言 技能 的培 养 ,忽 视外 语课 程 的实质 知识 内容 ,语 言 教 学 多 以语 言 现 象 为 中心 , 以听 、说 、读 、写 、译 五 项 技 能 培 养 为 目标 ,其 中 ,仅仅 零 散 地 夹 杂一 些 知 识 点 ,无 系 统 可 言 。 现 行 的大学英 语课 程不 以知识 体 系为组 织架 构 ,不
次论辩与改革后 ,形成了现在 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理 论及实践体系。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
的组成 部分 ,是 所有 大学 生都 应该 接受 的教 育 ;就
其 目的而言 , 通识教育 旨在培养既积极参与社会生 活、有社会责任感 ,又具备远大眼光 、通融识见、 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 的全面 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育改革研究作者:韩娜娜刘宏程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要想加快我国全球化发展,首先要提升全球通用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努力接受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本文会向大家介绍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让大家了解通识教育起源背景,并同时对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文教学提出改革方向,希望可以对高等院校发展提供帮助,使高等院校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西方文化
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其教学理念,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也开始融合西方先进思想,运用西方教学体系学习西方语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素来是文化传承大国,其包容力和理解力都属世界前沿。
因此,为更好的学习英语,我国在传统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方式,以期更好的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接班人。
一、通识教育起源与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古罗马时期倡导的自由教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等院校由于提倡选修课程为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弊端,并引起当时西方社会的广泛争论,因此各界教育专家与学者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期改变这种弊端,其中,一位美国教授提出将自由教育融入到高等等教育中。
这一教育理念在提出之初,便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通识教育真正的发展蓬勃时期是九十年代,九十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发表关于通识教育的文章,使通识教育被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开始高速发展,由于应用效果显著,这一教育理念一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倡导综合素质教育,这与九十年代美国推崇通识教育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通识教育就是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虽然专业教育不可或缺,但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因此,在英语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英语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就是自由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高素质人才,我国培养的人才不应以专业价值和功利主义为主,这违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念。
所以目前我国积极提倡培养大
学生综合素质,回归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道德水平以及政治修养,这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体现。
英文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国与全球沟通交流的便捷,英语本身也作为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是为和其他学科一起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习英语是为用这门语言了解世界,并学习各国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视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培养有世界责任心的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朝全球化方向发展,这就赋予了高等院校新的培养目标,大学生不光要有民族责任心,还要有世界责任心。
所以目前高等院校需要培養具有全球眼光的人才。
培养的人才不仅有关注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还要有与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世界通用语言,掌握英语的运用。
英文不光是语言沟通交流,也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将通识教育目标上升到国际化的高度,才能创立出一批世界水平高校,从而具备和全球平等交流的能力。
(三)用英文培养学生向多元化发展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英语课程的最大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向多元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所以通识教育是将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不以教授本领为最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英语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等院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使学生在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自由学习英文语言,提升学生的全球沟通能力。
三、结语
高等教育中的语言学习,要求大学生不光掌握英语的听写与对话能力,还要能翻译,懂英文内在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而通识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素质以及责任心具有良好帮助,所以为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高校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逐渐改良传统教育方法,以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只有了解才能攻破,在全球化进展的今天,为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地位,一定要先了解西方国家,懂得西方语言,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球都在有意识的建设地球村,所以一定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及英语对话能力,从而让我国走在全球发展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孙倚娜,李翠英.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优化与大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外语,2016,13(01):19-24.
[2]蒋丽香. 通识教育理念下财经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1):194-195.
[3]曹昆. 基于通识教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 课程教育研究,2017(09):61-62.
作者简介:
韩娜娜(1983年-),女,汉族,长沙理工大学,中级职称,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
刘宏程(1980年-),男,汉族,湖南汨罗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中级职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