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政策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通识教育的政策问题浅析
教育学范林盛学号:2008417028
内容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政策确立和实施的相关细节,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不断探索,期待有一种新的模式改变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一些观点认为在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可以解决高教改革的瓶颈问题之一:体制问题。

从普通的本科专业教育转到通识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乃至理念上来,毕竟是一个观念上的改变。

高校通识教育政策性研究,正是探讨通识教育在当前中国高校改革中的可行性、迫切性和整体改进操作方案。

关键字: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政策分析
一、通识教育问题提出及概念定义
1.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教育改革乃至高等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历届教育行政领导层都在试图改变不利的教育现状,可是收效甚微。

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那么究竟哪种理念适合中国的教育机构改革的未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关注欧美等国家倡导的“通识教育”,以及通识教育在中国开展、实施的政策层面讨论,以求有所裨益于合理决策。

2.研究的意义:
任何一种决策都有其风险性,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把决策者的风险降到最低。

优化决策,规避风险已成为现代决策的理论共识,行政决策也是如此。

关于教育政策的问题研究,有利于针对中国当前教育现状和形式,使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程序化、方法化、理论化,认真合理的规避潜在风险,达到较优决策,节约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改革成本,促进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

3.通识教育相关概念:
通识教育即英文名:“Gen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译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

起源于古代西方的博雅教育或者称为自由教育,英文名为:“Liberal Education”,这在教育史学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时,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其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讨论。

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界定出一个令人公认的实施标准,有多少讨论和研究就有多少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通识教育”在美国首先提出并付诸实施,其历史并不算长。

但其思想根源则可以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开始算起。

通识教育从理论的提出到付诸实践,从不成熟的实践到逐渐成熟的实践,在国外的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我国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时,却忽视了通识教育这一重要理念,对今天中国教育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这一点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探讨。

4.通识教育溯源——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源于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而Liberal education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身
体、道德和智慧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主要是要促进人的理性的充分发展,从而使人从愚昧和偏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育的内涵必须以自由学科为核心,避免偏狭的专门教育。

若事事求实用,就会有损于胸襟和自由精神,所以应1该学习后来被称为“自由七艺”之类的自由学科: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只有这些学科才适合那些自由人的教育。

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讲求知识的广泛性,贬斥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保持心灵的自由,其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促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为个体积极享用“闲暇”,从事“沉思”做准备的教育。

为着这个目的,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机械的、实用的、专业化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提出,标志着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的形成。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对西方教育发挥着异乎寻常的影响。

当然,自由教育的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通识教育”,要数儒家的“六艺教育”,但是古代的教育内容与现代不能兼容,只能吸取他的思想,而亚里士多德是从哲学角度来阐释通识教育的,但是社会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哲学家,所以这一矛盾也延续到现代社会,适当的发挥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也应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次要方面,不能偏废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否则通识教育自身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在下面我们会探讨通识教育的缺陷问题。

二、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现状及政策趋势
1.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现状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迅速,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许多著名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对通识教育予以关注并加以实践,比如我校的选修课制度,学生可以在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外选修一些艺术类知识类课程,再比如,北京大学的原元培实验班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后备生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

这类案例在我国高校并不少见但是我们的通识教育还是朦胧的,低阶段的,不全面的,如果说通识教育是共产主义,我国的通识教育就似乎是社会主义的低级阶段,现在只能是满足人民的温饱,尚不能达到小康水平,窘迫至极。

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通识教育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方式。

中国目前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仍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似乎成了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的标签,一经定型便不能再改变,颇有一棍子打死的意思,这就是西方强调自由与民主的特点和中国强调一大二全的对照,自由便给了人民和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太空的浩瀚才让地球人能够出去探索,而大海的海水却制约了鱼类的活动空间,所以增加创造空间才是中国拿诺贝尔奖以及科技领先于其他国家的最好要点。

2.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政策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是就教育政策上,却不见太大的动作。

事实证明,在现有制度上的小修小补,不能彻底扭转现有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政策,忍受短期的阵痛,承担潜在的风险,才有可能换来长期的进步。

口头上的理论和现实的实践政策脱节,或者说政策的不合理化,不科学化,都会造成政策无效,或者是政策的负面效。

,如果政策出现负面效果,那么不是政策出台的问题,而是政策内容的问题和失误,不能以一次的成功或失败或者
短时间的成败来给一个政策定性。

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条好的理论,可是现今却没有太多的人肯遵守这一理论,人们把理论做出来,似乎是为了做而做,不是服务于自己,服务于大众。

哲学家的任务是启迪人们的智慧,而不是监督人民大众的言行。

监督的任务应该是执政者的,力行的责任则是民众的,这样权责明确后教育先进化进程也许会加速。

时间是紧迫的,时间就是生命,在当今全球化浪潮袭来的大趋势下适当吸收海外营养,迅速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体系是明智之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进步必然要靠一系列的制度、文化、环境来催化和孵化,科技的发展本质是创造,就像我校的创业学院,科技发展不单纯靠科技理论和实践,他是一个多元化的合成理论。

根据多元化智能理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多种智力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

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提供发展通识教育的完美条件,但这似乎不能成为我们排斥通识教育在我们国家发展的理由。

3.通识教育对教育政策的影响
现代通识教育的趋势是系统化,综合化,国际化,科学与人文多元素质的组合与构成,这种标准必然对师资水平和教学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政策在制订层、决策层都必须立足大局,着眼未来,在世界竞争中树立战略性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

改革必然会有损失,但不改革损失会更大,更惨重。

国际竞争的格局,是在发展中奠定的,发展慢或不发展,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教育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他的问题,他已上升到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只有从这个高度去看,才能在众多学说中,选择较好的,并加以实施和实践的检验。

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必须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科学的制定政策,引导中国教育走向良好轨道,这要靠良心;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必须认识到自己决策的责任,是对谁负责,是自己的上级还是站在人民公仆的角度去做这一决策,彻底杜绝官僚作风,切实从服务型政府的立场出发,这要靠耐心;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考虑,凡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政策坚决执行,不打一点折扣,凡是不利于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政策,必须向上级反映,进一步进行理论论证和决策。

只有这三个层面和人民大众以及学生本身都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通识教育才能顺利地进行,另外社会舆论导向也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通识教育政策在中国推行的一些建议
1. 坚持通识教育政策的长期性。

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受到阻力,但是应效仿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精神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坚持一场伟大的变革,必然会有牺牲,但是没有牺牲哪来的革命?要把变革视作革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借鉴的。

2. 保证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政策制订的合理性,科学性。

各界学者,必须积极投身于通识教育在中国的高校普及化浪潮中,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当然包括国内合作与竞争。

3. 通识教育政策必须适当处理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并不是万金油,必须结合本国国情,适当发挥,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适当损益。

既不损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利益,又不损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业教育是最终目的,而通识教育则给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

4. 加强国际教育政策交流。

必须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同世界先进地区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国际先进政策理论,为我所用。

5. 注意各个学科的“通识”,尤其要立足于学生获得有组织独特知识结构。

任何一种教育都强调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学生必须具备所学“通识”课程知识整合能力,以及理解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持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罗文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2]王春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以北京大学为例》
[3]皮凤英,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