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 中都存在一些问题 , 这些问题阻碍 了我 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 , 因而对其进行研究
具 有非 常重 大 的意义 。
一Hale Waihona Puke 、通 识教 育 的内涵 与特点
( 一) 通 识教 育 的 内涵 通 识教 育最 早 出现在 西方 国家 , 关 于通识 教育 的界 定还 没 有 统一 的意见 。关 于通 识 教 育是 什 么 , 学 术界
高等教 育 的主要 构成 之一 , 其 目的就 是 为学生 提供 一种 包 含 多种 学 科 内容 的教 育 , 为 学 生 的综 合 与 全 面发 展
做 出贡献 。 二、 我 国通 识教 育课 程研 究 中的 问题与 不足
( 一) 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 的研究比较单一 近年来 , 我 国政 府部 门越 来越 重视 高等 教育 , 研究 者 对于通 识 教育也 有 了一定 的认 识 , 并 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 教育课程研究工作。然而, 在实际的研究工作 中却存在一个普遍 的问题 , 即研究者习惯性地将研究对象锁定 在部分 知 名大学 , 尤 其是 具有 较强综 合 性 的学校 , 往往 将 其 他 高职 高专 学 校 与专 门学 校抛 之脑 后 。这 一 问题

l 3 O・
通识 教育 课程 时 , 也 只是将 研究 对象 固定 在几 所 重 点 大 学 , 如武汉大学、 上 海 交通 大 学 等 J 。对 其 他 专 业 性 比较 强 的大学 的通 识教 育没 有 给予应 有 的关 注 。 ( - - ) 对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研 究程度 尚浅 我 国对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研究 起 步较 晚 , 基 础也 不牢 固 , 尽 管 已经 取得 了一 些 成就 , 但 是 研 究 的深 度 尚浅 。 通识 教育 涉及 多个 领域 的知 识 , 其复 杂性 尤为 明显 。因此 , 如果 只考 虑将课 程设 置得 更加 合理 , 那 就难 免忽 略

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视,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 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逐 著名大学的课程实施概况 , 并提出了考察心得和具体建
渐 深入 , 及从 理论 到 实践 的 方方 面 面 , 中关 于通 识 议 。 涉 其 我国学者张寿松先生也在其著作中介绍了美国通识
教育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 取得 课程的四种设置类型② 。 了累累硕果 , 中相关著作达十余种 , 其 论文更是卷帙浩 除了著作 , 还有许多文章对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进行 繁① 。为此 ,有必要对有关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进行梳 研究和介绍 , 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 一是对美国大
Sei1N O.8 ra 93
■教 育思 想与理论 研 究
近二 十年来我 国大学通识 教 育 课 程 研 究综 述
冯 英
( 广东工业大学 , 东 广 州 5 00 ) 广 10 6

要: 近二十年来 , 通识教育在我 国高校逐步展 开 , 通识教 育课 程成为高等教 育界 关注的焦点, 学者们对此进
5 4
近 二 十 年 来 我 国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研 究 综述
。 黄坤锦 教 了重大成绩 , 使我们对国外大学以及港台地 区通识教育 部 分专 业 的模式 关 于通 识教 育课 程 的内容 , 的课 程设 置 有 了一个 具体 的了解 , 围绕通 识 教育 课 程 的 授认 为 可 以规划 为人 文 、社会 、 自然 三大 类或 人文供经验借鉴 ; 二是介绍一些著名教育

对 国 外通识教 育 课程 的研究 和介绍
家的思想及其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从而为我国
三是对 中美 大 学 的通 通识教育作为舶来品, 对我国学者来说是一个新事 通识 教育课 程实 施 寻找理论 支撑 ; 找 取 促 物, 因此 , 先从 国外 人手 , 重介绍 国外 大 学 中实施 识 教 育课程 进行 比较研 究 , 出差 异 , 长补短 , 进 我 必须 着

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某高校两名教师的个案研究

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某高校两名教师的个案研究

重要 。2 高等教育发展 的需要 , .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
学生 具有 一定 专业 知识 和技 能之 外 , 还担 负着 道德 、
品格 、 能力 、 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在今后 的工作 中打下能力 和知识 的基础。因此 , 重视通识 教育是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发展 . 的需要 ,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深入 发展 , 人才 的培 养也 对
观》 , 中 对美 国通识 教 育 的发展 做 了详 细 的 阐述 , 也 对 我 国通 识教 育 的历 史 与 现 实 做 了 专 章论 述 ; 李
曼丽 、 林小 英著《 后工业时代 的通识教 育实践—— 以北京大学和香港 中文大学为例》 除对北 京大学 , 和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 教育情况做 了具体分析外 , 还介绍了部分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课程开设情
教育, 旨在通 过科 学 与人 文 的沟通 , 养具 有 宽广 视 培 野 、 文及 科学 精神 以及 个性 健 全 的公 民¨ 。 人 j
校为样本 , 研究 了它们 17 — 00年之间的通识教 95 20 育 发展 状况 , 究结 果表 明这 2 研 5年 间通识 教育 发 生 了四大显著的变化 , 并提出自2 0世纪 9 O年代 以来 , 促成上述变化 的原 因主要有学校对通识教育相关方 面立 法 的 期 待 , 学 术 兴 趣 、 注 和 大 学 使 命 使 及 关 然 。F n l ,A gl ada在 其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ael n e S n r i a

娜( 9 3~) 女( 18 , 蒙古族 )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科研 与职业教 育研 究中心 , , 助教 。
68 —


飘 胃t , r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 陈国林[1];徐东波[2]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军事教研室,厦门361005;[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361005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88-9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通识教育研究;CiteSpace软件分析;合作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2754篇期刊论文,以探寻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的概况与热点。

总体上,中国通识教育研究的文献量在波动中不断增加,研究人员与机构在以可持续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但合作研究略显不足。

1998-2018年间研究热点集中在通识教育概念辨析、通识教育课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等。

未来,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应尝试从多学科、多方法、多维度的视角展开一定程度的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实践研究

S ud ft e G e e a u a i n i i h r Vo a i n l t y o h n r lEd c to n H g e c t a o Co l g nd I s Pr c i e l e a t a tc e
H A GXn i, I i U N ij L Q —a
p r nlya d sld vl m n p t t 1 h o te eto gn r d ct n a d poes n leu a o e o a t n e -ee p et oe i .T eji f c f e ea e u ao n r si a d ct n s i f o na n f l i f o i

书, 以便 找 到 一 份 好 工 作 的话 , 就 错 了 ; 为 那 因
“ 国的 四年 大学 生 活 对 多数 学生 来 说 是接 受 通 美 识 教育 的最 好 机 会 ” 。因 此 ,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深
个 组 成部 分 , 负 着培 养 生产 、 设 、 务 和 管 肩 建 服
发 展观 , 职教育必 须将 通识 教育 纳入其 中。 高
1 通识教 育概 述
《 国校园文化》 美 作者亨利罗索夫斯基 , 哥伦 比亚 大 学经 济学教 授介 绍 , 国教 育 的一 大特 色 , 是 美 就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8—1 2
“ 通识 教 育 ” 高 校 教 育 中 区别 于 “ 业 教 是 专
ma e h e r e sh v oi c u a in q a i n or s o d n o ilc t r lq a i k st e la n r a e s ld o c p t u lt a d c re p n i g s ca ul a u l y.Th satc ep e e t o y u t i ril r s n s s me d t i d me s r s t a r u h mp e n ain o e e a d c to o eal a u e o c ry o tt e i l me tto fg n r le u ain. e

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以陕西新建高职院校为例

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以陕西新建高职院校为例
学 生 中开展 通 识 教育 。
识 教 育 。而 陕西 新 建 地 方 高 职 院校 则 因 大 多 由教 育 、 经 济 类 院 校合 并 而 来 ,出 现 的情 况 却 恰 恰 相 反 ,保 留
阶段 性 成 果 。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e a r c h > >1 0 l 专 题 策 划
的现 实 ,大 多 缺 乏 开展 通 识 教 育 的师 资 ,无 力 开 展 通
较 差 ,就延 缓 开 展 通识 教 育 的 步伐 。甚 至 放 弃 在 高 职
住 浓 厚 的人 文 氛 围 ,使 “ 文 理 工 交 融” 成 为 学校 的 办 学特 色。在 开展 通 识 教 育 时 。应 注 意 高 职教
育 与普 通 高 等教 育 的 区别 ,通 识 课 程 的 开 设 要 做 到 少 而精 ,整 合 出一 套行 之 有 效 的 通识 教 育课 程
体 系 ,使 陕 西地 方新 建 高职 院校 走 一 条 既 符合 学 院 院情 、又独 具 特 色的 高 职教 育 之路

陕 西 地 方 新 建 高职 院 校通 识 教 基 本 情 况 及
“ 文 科无 用 ”的 言论 。其 实 ,从 发 展 趋势 来 看 , “ 文 工 结合” 、 “ 文工 交 融 ”理 应 成 为高 职教 育 的共 识 利用 原 有 优 势 开 展 通 识 教 育 ,是 新 建 高 职 院 校 利 用 已有 人 文 资 源 进 行 整 合 的最 佳 方 式 ,对 新 建 院 校 的 发 展 将 有 很 好 的推 动 作 用 ,亦 可 应 和 高 职 教 育 发 展 的
其 必要 - 眭
陕 西 地 方 新 建 高 职 院校 在组 建 的 过 程 中 ,为 了适 应 培 养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需要 ,在 人 财 力 上 偏 重 于 工 科 专 业 的建 设 ,投 入 巨 资 购 买 实 验 实 训 设 备 ,新 建 新 型 实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之探究

【 摘要】 文 章 系统论 述 了通识教 育的意义及 对我 国高校教 育的影 响 , 并对 高校在 开展 通识教育过程 中所存在 的问题提 出见
解。
【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高校 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 6 4 【 文献标识码 】 A
通识教 育在 1 0 0多年 前 由美国的博 卡德教授提 出. 其思 想起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 自由教 育 ” 从 2 0世 纪 以 来 . 通识教育 已 广 泛 成 为 欧 美 大 学 的 必修 科 目 我 国从 1 9 9 5年 开 始 正 式 在 高校 推行 通识教 育。 时至今 日, 通识教 育 已经成为我 国高等 教 育 课 程 与教 学 改 革 的 一 个 重 要 领 域 通 识 教 育 的 内涵 意 义 通 识 教 育 到 目前 为 止 对 还 没 有 一 个 公 认 的 、规 范 性 的 表 述 有 人 认 为 通 识 教 育 “ 是 关 于 人 的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的 知 识 和技 能的教 育” , 也有人认 为通识 教育就 是培养 “ 通 才” 。 著 名 学者吴 大猷认 为: “ 通 识 教 育 的要 义 或 理 想 , 是 使 一 个人 有 国家历史 、 社 会 问题 的 知 识 ” 实 际 上 这 些说 法 都 体 现 了一 点 共识 , 即通识教育首 先对“ 人 性” 的教 育 。 从这 个意义上说 . 它 也是 一种人 文教 育 . 其 主 旨是 促 进 人 性 境 界 的 提 升 和 理 想 人 格 的塑造 。 而 这 正 是 教 育 的 本 质 属 性 。具 体 对 高 校 而 言 . 通 识 教 育的 目的就是培 养 学生能独 立思考、 且 对不 同的 学科 都有
和鲜 明的风格 所折服 . 这 样 的 效 果 怎 能 不 好 ? 然 而 回 归 到 我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研究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研究
学术论坛
S C ]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0 Y 一 2 0 1 4 N O . 0 2 皿圆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研 究①
马建 豹 ( 河北 工业职业 技术学 院 河北石家 庄 0 5 0 0 9 1 ) 摘 要: 通识教 育是 高等教 育 的发展 趋势 , 然 而高职教 育 只注重 专业教 育 , 这 使 高职教 育 出现 功 利实 用化现 象。 现行 高职教 育模 式下培 养 出来的 学生知识 面较 狭 窄, 创新思维较 差 , 很 难适 应社会 的快速发展 , 岗位或 职业 的不 断变化 等, 因此 高职 院校 有必要 实施通识教 育 。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通识教育 综合 素质 中 图分 类 号 : G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3 7 9 1 ( 2 0 1 4 ) 0 1 ( b ) - O 2 4 9 - 0 1
2 . 4 通识教 育师资 总体水平不 高 就通识 教 育而言 , 教 师 的 总 体 水 平 不 高。 由于学 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 , 通识教育教 师 型 技 能 人才 。 并 不受重视 , 因而缺 乏工作的 积极性 。 此外, 很 多高职院校 无法真正 实施通识 教育 , 学校 领导 1高职教育 的功 利化现象 不重视 , 教 师意识 不到 , 即便有部分老师想从事 高 等职 业 教育 的 目标 是, 学校 也没 有激励 机 4结语 力的培养 , 这一 目标改变 了传统 的教学理念 和 制 。 通识教 育对教 师要求较高 , 很多教师难以在 通识教 育 是高 职教 育阶 段不 可缺 少 的教 教 学模式 , 并日 益显现 出巨大的优 势 , 但同时高 短时 间内满足 通识教 育的要 求。 育, 在 高职教育 中 , 我们要 通专结 合 , 以促进 学 等 职 业教 育逐 渐 出现庸 俗实 用主 义和 过度 功 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 适应未 来社 会的需求。 中国 利化 的倾向 。 高职教育不是技 术培 训, 职业教育 3高职 院校 实施通识 教育的建议 经 济的快 速发 展必 然对 高等 职业 教育提 出更 不 能脱离 教育的科 学性和规 律性 , 必须注重学 3 . 1 更新观 念 ,重视 通 识教育 高的要求 , 因此 ,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 大通识教 生 的全面发 展及综 合素 质的整体提 高。 部分高 要 实施通 识教 育 , 必 须 先 更 新 教 育 观 育 的 力 度 , 以 适 应 这 一 发 展 和变 化 。 等职 业院校 过分 强调 专业化 和职业性 , 轻视科 念 。 很 多人认为高 职教育 主要是培 养学生 的基 学性 和 教育 性 , 过分 强调 职业 技能 培训 , 严重 本技能 ,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 忽视 了职业教 育的 参考文献 忽视 基础理 论知识 的教育 , 这种教学理 念使得 本质 。 高职 教育要 改变传统 的只注重 技能训练 【 1 ] 李曼丽 . 通 识 教 育—— 一种 大 学 教 育观 高等教育原 有的功能缺失 , 丧失 了科学性 。 这种 的专业教 育 , 转 向全面提高学 生人文素 养的教 [ M】 . 清 华大学 出版 社 , 1 9 9 9 ( 1 2 ) . 模式 下培养 出来的学 生就是 “ 操 作工 ” , 他们既 育。 在 高等职业教育 中实施通识教 育, 不仅是 变 [ 2 】邱立 中 , 警惕 高职 教育 的庸俗 实用主 义倾 无法胜任高技术 、 数字化的工作 , 又不能实现在 换 一些教育内容 , 更新一种教育方法 , 它更代表 向[ E B / o l 】 . 中 国高职 高专 教 育 网 , 网址 : h t t p: / /www . t e c h. n e t . c n/ r e s e a r c h / 未来 工 作 中进 一 步提 高 的机 会 。 着 教育观 念的转 变 。 3 . 2 在专 业教 育 中贯 入通识教 育理念 s y s t e m/ e x p a n d /1 0 8 4 0 . s h t m1 . 2高职实 施通 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 单 纯 [ 3 ]蔡映辉 , 高校 通识教 育课程 设 置的问题 及 2 . 1 课程设置 过分强调 专业教育 针 对 工 作 岗位 的 教 育 已经 不 能 适 应 社 会 需 改革对 策[ J 】 . 高等 教育 研究 , 2 0 0 4 ( 1 1 ) . 高 职 院 校课 程 设 置 过 于注 重 专 业教 育 , 求, 因而 , 高 职 教 育 必须 转 型 , 实 施 通识 教 [ 4 】 彭振 宇 . 论 高职 院 校 推行 通 识教 育的 目 重视校 内外实训 基地建设 , 大胆 改革课程设 置 育 , 注 重 人 文 素 养 与专 业 技 术 教 育 相 结 合 , 标、 内容与实现途径[ J 】 .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和人才培 养模式 , 努力探索 “ 工学结 合” 的教 学 增 强学 生 对 岗位 变 化和 职 业 转变 的 适应 性 。 ( 1 3 ) . 模式 。 这部 分院校 只重视硬 件建设 而忽视 了软 通识 教 育是一 种包 含专 业教 育在 内的 全新 的 件 的建设 , 没有开 展足够丰 富的课 外学 习和 实 教 育理 念 。 在 专 业教 育 过程 中要 渗透 通 识 教 践活 动, 使学生无法拓展 自 身素 质和 培养特 长。 育 的理 念 , 培 养 全面 发 展 的高 技 能复 合 型 人 他t f l t R 难适 应快速 发展变化 的社会需 求 , 更无 才 。 法 不 断提 高 自身价 值 。 3 . 3 建 立健全通 识教育教学 管理制度 2 . 2 通识教 育校 园文化环境 单调 高职 院校 要 建立 健全 通识 教 育教学 管理 通识 教 育 模 式 下 , 校 园 环境 应 是 科 学与 制 度 , 首先要建立和落实学分制 , 改 革 选 修 人文 、 民主 与 自由 、 理 性与 激情 相伴 的文 化环 课 制 度 , 增 加 学 生 的 自主 选择 权 , 以 提 高 学 境。 然而 , 当前 高职院校 普遍重 视硬件 建设 , 轻 生 学 习 的主 动 性和 积 极性 ; 其次 是 要 改革 传 视人文建设 ; 重视 学生 的岗位教育 , 轻视学术研 统 的 终结 性 评价 机 制 , 采用 灵 活 多样 的方 法 究; 重视 教风建 设 , 轻视 学风建 设。 人文教 育的 对 学 生进 行 综 合考 核 , 以促 进学 生 整 体素 质 轻 视导 致校 园文 化环境单 调 , 缺 乏高品位 的校 的 提 高 ; 另外 , 学 校 要 建 立 一 个 专 门机 构 ,

探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探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2 1 NO 9 0 0 2 C hne du t o 『 n aton H ad l E oa I n n ov i er l
科 教 动 态
探 究 我 国通 识教 育 的发 展
蒋 丽 萨 (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 0 1 4) 0
摘 要: 通识教 育是一种教 育理 念, 也是一种人 才培养 的模式 。 中国高校在观念 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 实施通识教 育, 但在实际的推进过 程 中, 多 高校 仅 限 于 通 选 课 的 开 设 , 对 国外 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一 种 外 在 形 式 的模 仿 , 得 中 国大 学 中通 识 教 育 进 行 有 些 偏 颇 我 国 的 很 是 使 在 大 学教 育 中 , 通 识 教 育 融 入课 程 . 入 课 堂 , 能 使 专 业 分 工 越 来 越 细 的各 不 相 同 的 零科 相 互 结 合 、 将 进 才 相互 促 进 , 匏 使 缺 乏 共 性 的 不 同 才 专 业 具 有 共 同语 言 , 样 的教 育 方 法 才是 作 为 大 学 应 具 备 并 发 展 的 ,以通 识 教 育 作 为 高校 的教 育 方 向 才符 合 大 学之 道 的 思 想 。 识 教 育 这 通
是 沟通 现 代 与传 统 , 文 明不 致 断 裂 的 有 效 工 具 , 识教 育 也 是 促 进 我 国 精 神 文 明建 设 的 必 要 条件 。 使 通 关 键 词 : 识 教 育 高校 教 育 实施 策略 通 中 图分 类 号 : G42 0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编 号 : 6 3 9 ( 0 ) () O 2 —0 1 7 —9 5 2 1 l b- 0 0 I 7 0 0
() 1 由于 我 国历 史 上通 识 教 育 思想 的 缺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2014 年10 月 总第 331 期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 — —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刘宪娟 宋 珂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教学科研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研究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称,国内也有人将 其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针 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 念和教育模式。 关于通识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 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哈佛大学这样定义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 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 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包括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 判断、分辨各种价值等基本内容。 二、两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1.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 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杰出创 新人才,为学生提供多通道、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0 年 5 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它是对浙江大学 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同时也是浙江大学 探索通识教育的标志。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 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 通过前期培养,学生逐渐了解各专业及学科情况,在第二学年, 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 从 2006 年秋期开始,浙江大学对新生实行按大类培养,共 分文、理、工、文理、理工、艺术与设计六大类,同时,浙江大学正 式实施由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四大类组 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共有 298 门通识课和 253 门大类课程。298 门通识课程分为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论 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 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等 11 类,学生在每类通识课 程中都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量。253 门大类课程分为人文科学 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 4 大模块,学院根据 专业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设置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的是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通识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具有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能力。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种广阔的学科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岗位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

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特定领域内具备创新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专业教育则提供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

研究通识教育可以探讨其内涵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与效果等问题;研究专业教育可以探讨其教育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技术、实践环节与职业发展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通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胜任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

为了有效实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本文将就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一、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高校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增强对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覆盖不同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2. 结构合理性原则。

课程体系应具有科学的结构安排,确保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有序地进行学习。

3. 个性化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和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实践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评估和反馈原则。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反馈。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制定发展目标。

明确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课程建设方向。

2. 课程设置与规划。

根据发展目标,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规划,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和学时。

3. 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具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能力。

4. 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

2021年5月第46卷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y2021V o l.46 N o.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徐志强(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作为对博雅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通识教育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对美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争相借鉴㊂目前,中国内地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实施情况并不理想㊂通过研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重在指出,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性,同时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和优秀公民,希望能够为中国的通识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㊂关键词:通识教育;哈佛大学;人文性㊁民主性与时代性;优秀公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3-0094-07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3.011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尤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探讨得很不深入㊂仅就综合性大学而言,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视为英才教育(e l i t e e d u-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看作通才教育(w e l l-r o u n d e d e d u 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当成素质教育(q u a l i t i e s-o r i e n t e d e d u c a t i o n),还有一些高校甚至把手艺之类的一技之术开成了通识课程 其实追根溯源,通识教育与 才 的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它致力于培养的是个性全面发展㊁有德有能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㊂通识教育产生于美国,普遍实践于美国大学乃至高中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㊂本文通过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引起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过度功利化和过早专业化的反思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肇始于1945年由哈佛委员会(t h e H a r v a r d C o mm i t t e e)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a F r e e S o c i e t y,简称‘红皮书“,国内译名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报告(以下简称‘红皮书“)㊂1943年春,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 a m e s B.C o n a n t,1933 1953年任哈佛大学校长)任命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名教授组成哈佛委员会,来探讨通过通识教育改革本科课程的问题㊂经过近3年的深入研究,委员会发表了‘红皮书“,它不仅揭开了哈佛大学本科学院通识教育的序幕,而且使通识教育从几所大学的尝试演变为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而使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㊂1945年至今,哈佛大学已经进行了三轮通识教育改革,除了1945年的第一次改革,还包括1973年开始㊁1978年通过的 核心课程 (t h e C o r e C u r r i c u l u m)改革以及2002年全面启动㊁2007年正式推出的21世纪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三次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它首先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它面向更广范围的学生群体培养其公民责任意识,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收稿日期:2020-06-20作者简介:徐志强(1975 ),男,河南确山人,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㊂断发展和完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㊂它以培养优秀公民为目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优秀公民内涵的理解㊂一、通识教育具有传统的人文性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博雅教育(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一种 自由教育 ,目的是为了培养 自由人㊂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直译是 自由教育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初指针对自由人即公民进行的教育,自由人与奴隶相对,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㊂自由人是有闲的统治阶级,其教育没有实用色彩,以自由学科(l i b e r a l a r t s )为内容,致力于培养人的公民素养㊂在罗马共和后期,自由教育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培养目标从 自由人 变成了 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即实现人的思想解放㊂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到中世纪,自由教育以 七艺 为主要内容,包含人文㊁社会㊁自然各方面,基本涵盖了当时人类的知识范畴,可谓 博雅 ㊂ 博 强调知识广博,这是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的基础:它不仅能使人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能使人对社会规范㊁传统和习俗进行批判性省思,从而全面理解自我以及自己在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中的责任和价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㊁人格完善的人㊂ 雅 强调品性高雅,一方面突出了自由教育所具有的一种贵族气息,一方面强调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致力于思考和追求高尚的生活,成为一个绅士㊂正如约翰㊃纽曼(J o h n N e w m a n )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的, 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㊂成为绅士是件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㊁公正㊁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㊁谦恭的风度是好事 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 [1]㊂美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然后在现代化时期完成了美国化㊂美国现代大学之父㊁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㊃艾略特(C h a r l e s W.E l i o t ,1869 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指出,美国大学必须 从美国社会习俗及政治环境中慢慢自然而形成 [2],它致力于培养 精神贵族 ,但这里的精神贵族不是欧洲绅士,而是 美国绅士 ㊂显然,欧洲和美国传统大学博雅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㊂正如科南特校长在‘红皮书“导言中指出的: 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是自由和人文传统的承继㊂[3]v i i i 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在美国的新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人文主义取向,与专业教育(pr o f e s s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相对㊂在这个意义上,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代表的不是 普通教育 或 普及教育 ; 它并不是关于 一般 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㊂它 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4]40㊂也就是说,通识教育致力于解决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里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传统这一重大问题㊂它首先尊重人的价值㊁尊严和个性,使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通过教育 变成 自己,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作为共同文化的继承者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因此,通识教育关注的不是个人的能力发展问题,更不是才的培养问题,而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㊂1978年的第二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核心课程 继承了‘红皮书“的人文主义理念,强调通识教育要关注知识的人文性和多样性,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a n e d u c a t e d p e r s o n )㊂改革主导者㊁文理学院院长亨利㊃罗索夫斯基(H e n r y R o s o v s k y )从五个方面来界定 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并把它们作为通识教育的最低标准:有能力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即学会批判性思考;在我们认识和理解宇宙㊁社会和自身的方式上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无视其他的文化和时代;了解并在体验中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对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5]㊂这些基本特征都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强调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具体知识或单一的学术传统,而是掌握 认知的方法 (w a y s o f k n o w i n g)㊂正如罗索夫斯基所说: 概言之,核心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批判地掌握认知的主要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获得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某些重要领域存在哪些知识类型?这样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它又是如何被运用的?它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 [6]这些重要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和艺术㊁科学㊁历史研究㊁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㊁外国文5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6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化五大方面㊂核心课程希望通过它们来培养一个有 教养 的人,即一个有 自我价值 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深入思考人性价值和人生目标,自觉肩负个人在民主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和担当㊂21世纪初的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在2005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报告‘哈佛学院课程评价“(H a r v a r d C o l l e g e C u r r i c u l a r R e v i e w)中重申,通识教育是一种解放个人的广博的教育,它提供学生以基础知识㊁反思能力和分析能力㊁艺术创造力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实验精确性的理解力,它希望学生们在本科毕业时都能作为独立的思想者获得智力㊁艺术㊁道德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㊂通识教育注重自由探究而不强调将来的职业应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洞察,能够敏锐地感知生活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灵活而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反省自己的选择和信仰,加深对自然和人类家园的认识和意识,成为一个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高度负责的人㊂二、通识教育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哈佛大学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面向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优秀公民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㊂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强调使学生在深刻认识人性价值和道德责任的基础上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㊂第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宏大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肩负起对社区㊁地区㊁国家乃至全球的多重责任㊂‘红皮书“的正式名称‘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已经旗帜鲜明地点明了通识教育的民主性㊂虽然当时实施通识教育的初衷是基于对文理学院即本科学院通识课程改革的思考,但科南特校长希望哈佛委员会对高中和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以期为通识教育开拓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民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㊂ 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博雅教育的内涵,但它同时适用于学院和高中,是为更广范围的学生而设计㊂ [3]52可以说,用 通识教育 一词来取代 博雅教育 既是科南特校长的提议,也是哈佛委员会的共识㊂科南特对此进行了解释㊂他认为 通识教育 在综合考察美国中学和学院的多样化行为时更有优势,能够为这些学生持续提供在每个教育阶段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因而通识教育不能只为进入本科学院的大学生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每一代美国人中的绝大多数㊂一方面,当时高中毕业生中约有25%会升入普通高校或技术学院,其他75%都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通识教育为所有的高中生提供共同的价值基础㊂ 高中生在毕业后将走向各自不同的生活,只有使他们获得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㊂ 高中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后和最好的机会,正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㊂ [7]另一方面,科南特敏锐地洞察到二战后美国教育将面临深刻的变化,大学将从 精英化 转向 普及化 : 出身高贵的少年绅士 已经减少,将来还会减少; 出身普通的公民 在增加,将来还会增加㊂大学将从 发展优雅生活的鉴赏力 过渡到 发展对美国公民所享自由和应尽责任的鉴赏力 ㊂ [8]因此,在反思和重构大学自由教育的目标时,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而必须上下延伸,同时考虑高中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延续自由和人文传统,为社会发展打下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美国民主做出特殊的贡献㊂20世纪70年代的 核心课程 改革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的不再是民主的延续问题,而是民主社会中的生活质量问题㊂因此,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需要上,而是强调认识和反思个人价值㊂ 核心课程 的重点不在获得知识,而在获得知识的方法(a p p r o a c h e s t o k n o w l e d g e),它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 有教养的人 ,以便使他们形成多元文化社会统一的思想基础,能够更好地面对纷扰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才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㊂哈佛大学的思考在于,在一个文化㊁思想和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要挺身而出致力于培养 新优秀公民 ,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 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而要更多地思考作为 一个有教养的人 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思考人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责任,也就是对自我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永远牢记民主的价值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㊂21世纪初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目标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2007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R e p o r t o f t h e T a s k F o r c e o n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中指出,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走进学术界,而其他的许多毕业生会成为医生㊁律师㊁商业人士等各类人才,但不管他们成为什么,也不管他们将来是在美国还是在另一个国家,他们都要成为公民,成为促进文化㊁宗教㊁政治㊁科学㊁技术等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力量㊂他们都会在将来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中面临经验重估㊁文化表达以及伦理两难等重要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 确定 中找出 不确定 ,使 熟悉 变成 不熟悉 ,以揭示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引导学生在失去方向后找到新的方向㊂通识教育要把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和他们走出大学校园以后的人生清晰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并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过上健康幸福㊁事业有成的生活,为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将来成为当地的㊁国家的乃至世界的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优秀公民㊂他们要了解那些推动地区㊁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多样性文化;政治㊁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及科学和技术进展㊂学生们要意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公民身份意味着多重的责任,包括对当地的责任和对全球各国的责任,还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世界的责任㊂三、通识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1943年初开始的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到1973年开始筹划的 核心课程 ,再到2002年正式启动的第三次改革,哈佛大学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经历的这三次全面改革,中间相隔差不多都是30年㊂这不是巧合,而是因应时代发展的及时选择㊂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哈瑞㊃刘易斯(H a r r y Le w i s )在‘失去灵魂的卓越“(E x c e l l e n c e W i t h o u t A S o u l ,2007)一书中指出的, 大约每25年,大学要根据社会和文化发展重估其本科课程㊂然后改革课程以反映社会和学术发展[9]㊂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繁荣,也给其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㊂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扩展,对教育造成了直接影响,美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㊂现代化大生产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引起的 知识爆炸 又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化,进而使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同时促使教育结构㊁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机构不断地改组或扩张㊂这种深刻的时代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普遍反思,一方面许多探讨教育问题的书籍和文章纷纷面世,另一方面几乎每一所大学和学院都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教育问题,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基本问题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力图对以下两个教育基本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 专业化训练旨在培养人们走向千百种不同命运,它与意在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和培养公民的通识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4]3 (高中)3/4即将进入现实生活的学生的利益与另外1/4即将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的学生的利益如何协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两群兴趣不一样的年轻人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对社会基本一致的和有约束力的理解? [4]5因此,‘红皮书“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了高中和大学本科两个阶段,是为整个美国而设计的教育方案,它要回答美国教育和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一个庞大㊁复杂和多元的社会,个人的需要㊁利益和能力千差万别,该如何赋予美国教育制度某种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高瞻远瞩,‘红皮书“不是在实践上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而是在理论上重新强调了自由教育的人文传统和民主价值,对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发展了自由教育的理念并大大拓展了其时代内涵㊂‘红皮书“因此成为美国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典文献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㊂ 大学校园随处可见静坐和游行的示威场面,甚至发生校园大楼爆炸或纵火事件㊂高中校园也出现了反战示威的场景㊂ 1965年4月,以学生为主的超过25000人参加了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反战示威㊂ [10]3051968年4月,民权运动领袖马7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8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丁㊃路德㊃金遭暗杀身亡,两个月后,美国联邦参议员罗伯特㊃F㊃肯尼迪又遭暗杀,这两起事件在美国引起了全国范围更大的城市骚乱,大学校园成为许多民权运动和反战示威的阵地㊂ 1968年前6个月,超过100所大学校园发生了221起大型示威活动,参与的学生达39000人㊂ [10]307这一时期的民权运动㊁反战运动和学生的权利运动给大学校园带来了重大影响㊂一方面,学生在管理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课程要求也变得更加宽松㊂另一方面,学生们把精力放在游行示威上,几乎荒废了学业㊂示威和骚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人们开始呼吁回归法治,恢复社会秩序㊂反主流文化造成了青少年行为上的反叛和精神上的空虚,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㊂现代技术的发展又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㊂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如何通过教育培养社会责任,确保民主价值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改革通识教育实施 核心课程 ,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意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自觉肩负起个人的民主责任㊂21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㊂世界各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时代课题:经济上日益相互依存,政治上却依然缺少互信,人员交流不断加深,文化和教育差异仍然造成隔阂,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㊂人类需要共同努力,在一体化与多样化㊁民族性与世界性㊁个性与共性㊁发展与保护之间做出协调和平衡,从分裂走向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㊂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的民族国家相互交流㊁碰撞和融合,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气候到环境,对这些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全人类的命运做出反思,寻求共同的生存之道㊂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全球化成为21世纪初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国家对教育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培养 世界公民 ㊂具体到美国国内,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㊂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学科㊁新方法论使知识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化和职业化㊂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的全球化促使大学课程越来越向综合化㊁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㊂大学教育在这样的张力之下面临着时代的变革㊂哈佛大学在2002年10月正式全面启动新世纪的本科教育改革,尤其是对 核心课程 进行重新设计,致力于培养 世界公民 ㊂四、通识教育以优秀公民为培养目标从以上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三个主要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文性㊁民主性和时代性共同体现在培养 优秀公民 上,这既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一方面,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培养自由人的人文传统(h e r i t a g e),致力于培养 公民 ,这是其一脉相承的 不变 之处㊂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不断根据社会变化(c h a n g e)丰富和发展自由教育的时代内涵,致力于培养 优秀 公民,这是其与时俱进的 变化 之处㊂在‘红皮书“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㊂在 核心课程 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能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有教养的人㊂进入21世纪以来, 优秀公民 是一位 世界公民 ,能够放眼全球,胸怀天下,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虽然这三次通识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在发展变化,但其培养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人文主义教育取向,都强调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深化和更新对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的认识和理解㊂菲利斯㊃凯勒(P h y l l i s K e l l e r)在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时期担任文理学院教学副院长,他在回顾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时指出,‘红皮书“的重要意义 不在于它推出的学院教学方案,而在于它提出的通识教育哲学理念㊂‘红皮书“是要为美国教育提供一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11]㊂这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就是培养 优秀公民 ,它不仅是哈佛大学历次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具体而言,优秀公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红皮书“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优秀公民是一个 全人 (a w h o l e p e r s o n)㊂全人首先是一个 好人 (a g o o d m a n),一个个体的人,拥有自己个性化的生活㊂然后是一个 好公民 (a g o o d c i t i z e n),能够适应公共生活,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最后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a u s e f u l p e r s o n),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

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目前通识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外,教学方法的失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大家一起分享。

ﻭ摘要:通识教育往往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为目的,而且通识教育不是某一类、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包含人文艺术、管理、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体系性的教育。

因此在选定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通识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差异性.ﻭﻭﻭ关键词:通识教育;分类教学;教学方法ﻭﻭ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专业教育不一样。

简单说就是不以知识的识记为目的,而以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接受、内化为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与专业教育区别对待。

目前通识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外,教学方法的失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在对通识教育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并以哈工大深研院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为例,分别探讨相应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ﻭﻭ一、以熏陶为核心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教学法人文艺术类课程是通识课程类别中重要的一类,一般包括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等课程。

这些课程讲授的内容多是文学艺术作品、美学现象、思想文化等。

这些内容的一个就是大多都要依赖于人的情感思维发生作用,如文学常被表述为文学是人学[1]。

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情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讲授此类通识课时不能像讲授专业课那样以概念、规律和定理为主,而是要尊重情感的接受规律。

对于情感和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文观念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相关知识的讲授。

这些只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对象,而不能真正让他们正确的观点。

ﻭﻭ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两课教育和人文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即熟知并不是真知,人文知识的了解并不代表人文观念的接受,更遑论人文精神的养成。

根据行为心理学观点,对于情感和观念的接受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情感的认同和观念的内化.即把外在的情绪和观点移入接受者内心,让接受者心悦诚服的接受。

这种情感的认同和观点的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实现.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熏陶法 .比如《文艺与审美鉴赏》课需要我们把抽象的美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厚的人类情感传达给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涵义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涵义研究综述
认 知教 育 甘 阳先 生 认 为 , 通识 教 育 是 人 的 自我 超 越 。他 指 出 , “ 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功 利性 的、 实用性 的教 育 , 是 不 让你去找一个工作 , 不是 为了培 养你 今后 可 以在一个 复 杂的市场 当中有多少 灵便性 ; 通识 教育是 要你 回到人 之 为人 的根本去 。 …他 强调 了人对 自我 的认识与超越 。而 ” 哲学大 师牟宗三也认为 :通识教育不是 叫一个人懂得 的 “ 许多, 自然科学懂 一点 , 人文科 学也 懂一点 , 美术 音乐都
第 1 1卷 第 1 期 21 0 1年 1 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I AL OF JXIUNI VER IY ST
Vo _ 1 No 1 l1 .
Jn2 1 a . 01
文 章 编 号 :62— 7 8 2 1 ) 1 0 0 2 17 6 5 (0 1 O — 0 5—
中发挥 更加 重要 的作 用。同时, 通过对各 家之说 的比对 、 梳理 , 发掘现阶段 研 究中存在 的不足 , 日 : 国大 学; 我 通识教 育涵义 ; 综述 中 图分 类号 :6 0 C4 文献 标 识 码 : A 通识教 育最早可 以追 溯到古希腊 的 “ 自由教育 ” 而 , 有些学者则认为 , 我国的“ 素质 教育 ” 即是 通识教 育。然 而, 严格说来 , 通识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 素质教育” 。国 外对通识教 育涵义 的解释可 谓是 丰富多彩 , 国内学者 对 于“ 通识教育 ” 的涵义也是“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现将 我国通识教育涵义的研究综述于后。
我 国大 学 通 识 教 育 涵 义 研 究 综 述
崔 霞蔚 李化树
摘 要: 自通 识 教 育 在 我 国实施 以 来 , 多学 者 对 此 进 行 了研 究 , 成 了诸 多 关 于 通 识 教 育 涵 义 的 思 想 。 许 形 通过分析 、 整理、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 梳理通识教 育的基本 内涵 , 有助 于更好地把握 其科 学实质 , 有利 于通 识教育讨论 的深入和理论研 究的扩展 , 并为通识教育的 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 导 , 使得通识教 育在教 育实践

现代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现代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

现代大学书院制与通识教育改革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大学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升级。

现代大学书院制和通识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教育模式,它们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对现代大学书院制和通识教育改革进行探讨,旨在发掘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一、现代大学书院制1.1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由来现代大学书院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

例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罗马的学院、阿拉伯帝国的马德拉松学院以及中国古代的太学等。

这些学院在古代就已经被视为高等教育机构,以教授哲学、科学、人文与艺术为主要内容,而并不像现代的大学一样,将各个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培养。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正式形成,始于二战后的美国哈佛大学,并在之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1.2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意义现代大学书院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方针,强调学术和思想的交流与互动。

和传统的大学教育相比,现代大学书院制更注重学术与文化的融合,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兴趣点,并启迪学生的思考,使大学的教育更贴合社会需要。

1.3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特点现代大学书院制与传统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可以参加全校性的跨领域选修课程,并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

(2)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高质量的资源,增加教育的互动性和深度。

(3)拥有更完整和专业的导师、辅导员和管理团队,以对学生的更好的引领和指导。

(4)强调学术和思想的交流与互动,鼓励对辩论、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进行积极参与。

1.4 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挑战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实施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如高额的投资和成本、教育体制的改革、师资力量的重构等。

此外,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加强质量保障和改进机制以确保教育品质。

二、通识教育改革2.1 通识教育改革的意义通识教育改革强调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培养,赋予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和世界挑战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创新。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

二、 教育 的“ 等 ” 人 才 的 “ 高 与 高级 ” 决 定 高职 ,
必 须进行 “ 通识 教 育”
级的教学单位 ; 有的只单列政治和体育课 , 按文化基 础课与专业相近陛, 把文化基础课教研室派发各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 高等” 是相对于“ 中等 。层 次 的 区别在 是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2期 2 0 年 6月 06
柳 州职 业技 术学院学报
J OURNALOF L UZ I HOU VOC I AL & T CHNI A OL E AT ON E C 1C L GE
V0 . . 16 No 2
Jn 20 u .0 6
高职院校 识 “ 通 教育" 研究
柴福 洪
( 冈职业 技术 学 院 黄 高 教研 究 所 , 北 黄 冈 湖 4 80 ) 302
摘 要 :通识教 育” “ 是现代 高等教 育 的发 展趋 势 , 为个 人今 后 多方 向发 展提 供 全 面知识 准备 。 高职教
习, 没有意义 的文化基 础课 课程 和 内容 , 应该 砍去 , 加
学、 中国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等 , 都针对通识教育 , 进
行 着不 同程 度 与规模 的教学改 革 。
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广博 、 有创 新 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 才 , 以便为高层次 的专业 学
习奠 定坚实 的基 础 , 个 人 今后 的 多方 向发 展 提 供 为

流是 相适 应 的 。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技术分割 过细 , 知识结构单一, 素质教育薄弱, 文化学养狭窄, 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 、 适应力强、 具有思辨和 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 , 已 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 , 还 要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和发展 的能力和素质。 习

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

通识教育的实证研究

其所学习 的课程仍然是 按 “ 公共基 础课 ” 的理念进行 设计 的。因此 ,本研究标题 “ 通识 教育 的实证研究 ” 实 际应为 “ 公共基础课教育 效果的实证 研究 ” ,由于我们 的 问题 分析
frt e r s i o e v ra c e e i c ld t . i as rm h es e t e o e e i c lsu y i e e a d c t n o h e u t t a in e o t mpr a a e t lo f h f f h i o t ep rp c i ft mp r a t d n g n r e u ai v h i l o
[ 关键词 ] 本科 ;通识教 育;实证研究 [ 中图分类号 ]G 4 6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87 2 1 )0 —0 1 0 62— 8 4( 02 1 0 0— 5
A Em p rc lS ud i ia t y On he Ge r lEdu a i n t na a c to
通识 教 育 的实 证研 究
甘 雪 ,胡 志 刚 ,邹 琼 ,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国防科 学技术大 学, 湖南
博 ,赵志鹏
长沙 4 0 7 ) 10 3
[ 摘
要]
以工作 1 9年的毕业生为主要调 查对 象,以公共基础课 的重要性和 满意度 为主要调研 内容 , —
以实证数据和 中外本科教育的 比较研究为基本依 据 ,对改革本科通识教 育提 出了参考性建议 。

te c n e t ft i rs ac n l d n e i ot n e a d s t fc in o o h o t n s e e r h ic u i g t mp r c n ai a t fc mmo e ur d C t' . i C e v s a a i o h h a s o n rq i OlS e / e t a s re a b ss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研究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
1.1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综合素质非功利性
1.2专业教育专业素质功利性
2代表院校通识教育研究
2.1复旦大学
查看附件: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doc
2.2哈佛大学
查看附件: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与核心课程设置.doc 2.3香港中文大学
查看附件: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doc
2.4澳门科技大学
查看附件: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http.doc
3通识教育特点
3.1全:全面,涉及到各个领域
3.2杂:开设的课程不是某一领域的系统知识,而是很小的切入点
4通识教育的目的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范围
原因: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读的专业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感兴趣
5通识教育设想
5.11 与中学教育区分,不能搞重复教育
5.22 形成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系统
5.33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关注的领域,可以由学校统一设定大范围,老师自己申请开设什么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