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的实际情况难 以让学生进行 自由选择 ,其选择权限还受到极大的限制。 ( 二)学科领域的划分不科学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 中通常包含公 民道德教育 、语言教育 、数学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计 算 机 教 育及 其 他 方 面 的教 育 。大 学 生对 上 述 领域 的知 识 进行 积 累 ,对其 自身 的 发展 有 着 重 要 的影 响 。但 是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范围还相对较窄 ,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 。虽然公民道德教育 、计 算机教育和语言教育等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但是其他学科 的教育还存在不足 。艺术类 、社会科学及 自然科 学类的课程安排量还十分缺乏 ,课程门类单一的现象严重 ;历史和文学方面更是遭到极大的限制 。即使某 些相课程受到了重视 ,但其在课程安排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计算机类及语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 应试 教育 的 嫌疑 ,甚 至沦 为为 其他 等级 考试 做准 备 的工具 性课 程 ;公 民道德 教育 方面 的课 程 ,在 教育 过 程 中又过于僵化 ,缺乏吸引力 、灵活性及实践价值 ,多为缺乏实际内涵的盲 目说教 ,这与通识教育的实际 目 标 相 背离 ,其教 学效 果受 到 了严 重 的不利影 响 。
第 3 卷第 7 l 期
V0 - No7 l 3l .
长春 师范 学院 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ao hn cu o l nvrt(u aie d oi c He) or lf agh nN r i sy m n i a c l i CS n C ma U e i H t s n S aS e
・
】 7・ 2
三 、对 高校通 识教 育 课程进 行 设置 的具体 实施 办 法
( )设 置模 式要合 理 一 在西方发达 国家的高校 中,通识教育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般包括以下类型 : 核心课程模式 、分布必修 型 、自由选修型及名著课程型 。第一 ,核心课程型 , 其对必修领域进行 了明确规定 ,打破了按学科进行设 课 的传 统模 式 ,强 调在 课 程设 置 中加 强对 学生 能力 的培养 。核 心课 程 比较 注重 道 德 、艺 术 、文化 方 面 的培 养 ,对 教 学质 量及 教 学设 施要 求较 高 。只有水 平 较高 的 大学 才有 相关 的实 施条 件 ,如 哈 佛大 学 、清 华 大学 及复旦大学等。第二 ,分布必修型 ,该种模式对课程的数量及必修范围都有明文规定 ,课程多为一些入 门 性 课程 ,对 学 生知 识 面 的拓展 有着 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此模 式对 学 校 的实施 条 件并无 较 高 要求 ,是 目前运 用 较多的一种模式。第三 ,自由选修型 ,该种模式对高校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学生可以从 自己的兴趣 出发对 课程进行 自由选择 。但此种模式对高校学生有极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 自 觉性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未实 行 ,西方发达国家也极少采用 。第 四,名著课程型 , 该模式只有西方个别高校加 以运用 ,其实施 目的是实 现 自由教育 , 课程多对各领域 中的名著加以选用 ,主要 为讨论课程。我国的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上述模式加 以创新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某些方向性的错误 ,又可以提高课程教学 的科 学 性 ,有助 于本 校教 学特 色 的形 成 。 ( 二) 其课程 体 系 的建 立要 科学 在对 通识 教育 的课 程进 行设 置时 ,不 能任 意 地组 合及 建 立 ,它必 须 能够 体现 出各 学科 之 间 的互通 性及 关联性 ,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目前我 国高校在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还缺乏全局性及整体性 理 论 的指 导 ,随 意设 置 的现象 还很 严 重 。教师 通 常 只注重 理论 知 识 的教学 而 忽视 相关 思 维模 式 的 培养 ,只 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学生也存在对课程不重视的现象 ,多数学生认为这是对专业 课 的补充 ,还有某些学生对其进行选择只是为了追求学分 , 甚至有学生不将其视为一 门课程 。高校在进行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时,必须对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 ,在课程体系中实现内部优化 ,密切保持各门学 科之间的内部联系 , 做到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及相互弥补各 自的不足 。其次 ,将专业教育同通识教育进行 有机结合。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多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时间安排 、教师资源 、学习 目 标等方面存 在着你多我少 、彼增我减的制约关系 。但实际上 ,通识教育可 以与专业教育做到有机结合 ,既能满足专业 教育的要求 ,又可 以达到通识教育 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赋予专业教育新的发展 内涵 ,为高校 的长远发展奠 定 基础 。最后 ,将隐 性课 程 同显 性课 程加 以结合 ,保证 教育 的科 学性 及有 效性 。 ( 三)加 强师 资 和教材 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环节。教师必须不断更 新教育思想 ,熟悉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技术 ,不断提高 自身科学文化知识及教学科研水平。同 时 ,还 需加 强 教材 建设 。在高 校要 进行 教学 基 础建 设就 必 须注 重教 材建 设 ,通 识课 程 教 材 的质量 必 须要 有 保证 ;教学内容要不断进行更新 ,紧跟世界先进教学水平。
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
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也逐渐展现出其重要性。
本文将就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数字化课堂教学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数字化环境,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
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数字化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多媒体、互动性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之一在于其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 拓展学习资源数字化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 教学设计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2. 教学互动数字化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互动,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对学习评价进行调整。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需求,应当探索新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践研究。
1. 教学案例一: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在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一、引言通识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的实施方案,包括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等。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应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公民。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识教育应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设置1. 多元化的学科课程。
通识教育应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以提供全面的知识和视野。
2. 开设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涵盖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领域,如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国际事务等。
3. 跨学科的课程设计。
通识教育课程应尽量跨学科设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探索式学习。
通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开展课外实践和研究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
通识教育课程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识教育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获取途径。
五、评估方式1. 综合评价。
通识教育应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2. 项目评估。
通识教育课程可以通过项目评估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研究项目或社会实践任务,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反思评价。
大学一年级:发展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
大学一年级:发展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1. 引言1.1 概述大学一年级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踏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阶段,学生除了接受专业性课程的培养外,还需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发展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基础和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使他们具备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一年级通识教育课程对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就其设计与实施以及案例分析进行详细讨论。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大学一年级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发展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案例分析、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目的和结构,在后续章节中深入探讨相关话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强调大学一年级通识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这样的课程。
首先,我们将分析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并评估大学一年级学生目前的综合素质现状。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然后,我们将研究设计原则和目标设定,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将强调教师角色和学生参与度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进行发展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案例分析,分享成功案例并评估其效果,并探索创新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思路。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发展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改进大学一年级通识教育课程的方法和策略,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大学一年级教育者、学校领导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关发展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有益参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2. 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性:2.1 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的需求:现代社会不再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更加强调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积极主动、自我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责任感等诸多方面。
这些素质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成功至关重要。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例一则及其再探索——以上海大学核心通识课为例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通识教育已积累多年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对通识教育的众多研究中,“哈佛模式”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种模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领域绕不开的经典读物。
我国高校中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多半是参照美国高校的模式而来,却常被学生用来“充学分”和“刷手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来自上海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试验上海大学自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改革以来,通过三年的实践和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已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
2014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多次研讨,教务处在对原有的课程库逐一挑选、对课程框架精心改良、教师队伍重新组合后,23门核心通识课脱颖而出。
首批开设的23门核心通识课分为人文、经管、理工三个大类,涵盖“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五大模块,授课对象主要面向大一学生。
4学分的设置、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对自主学习的高要求,核心通识课处处充满着改革气息。
为了解学生修读核心通识课的基本情况和课程效果,课题组对课程进行了追踪调研,先后开展了话题征文、网络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调研历时一个学期,参与调研的人文、经管、理工三大类学生超过300人次,其中以理工类学生为主,被调研到的课程囊括了全部23门核心通识课。
调研收集到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核心通识课“试水期”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上海大学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下面将从学生选课初衷、课堂情况反馈、教师情况反馈、作业与论文反馈四方面分析课程改革的成效。
就学生选课初衷而言,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出于个人兴趣,为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第二类是自觉完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提升。
第二类学生对核心通识课的认识更符合学校对于通识教育培养“全人”教学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及课程改革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以 凯里 学 院为例
姜 H 女 明 广 J
( 凯 里学 院 , 贵 州 凯里
5 5 6 0 1 1 )
摘
要: 以通识教 育及课 程 理论 为 引导 , 以凯 里 学院 为例 , 探 讨 新 建 本科 院校 通 识教 育及 其课 程
改革 中在 树立 通识课 程 理念 和 目标 、 教 学 管理 制 度 、 通识课程设计、 通 识 课 程 内容 、 教 学方 式 方
知识 、 技 能和态 度 的教 育 。 ¨
( 二)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概 念 、 目标 和 内容
学、 复旦大学 、 武汉大学等研究 型大学上 , 相 比之
下, 新建 本科 院校 通识 教育 课程 的研 究还 显 得非 常
不 足 。随着 高等 教 育从 精 英 化教 育 逐 步走 向大 众 化 教育 , 随着 本科 教 育 越 来 越 强 调 加 强 基 础 、 淡 化 专业 的精 神 , 人才 的综 合 素质尤 其 是人 文素 质 和科 学 素质 的培养 , 主 要依 靠 的就是 通识 教育 课 程来进 行 。新建 本科 院 校作 为 承 担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的 主 力, 其人 才培 养 素质 的高 低 , 直 接 关 系 到 我 国高 等 教育 发展 水 平和人 才 培养 的成 败 , 因此加 强 对新 建 本科 院校 通识 教育 及其 课程 的研究 , 既是 新建 本科 院校 自身 发展 的需 要 , 也具 有关 乎我 国高 等 教育 发
映通识 教 育 的 目的。从 课程 论 的角度 上来 说 , 美 国 教 育学 家泰 勒 ( R . W. T y l e r ) 在《 课 程 与教 学 的基 本
、
通识 教育 及通 识课 程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2019年教育文档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对人生与社会进行反思,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通识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在通识教育课程上,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ACC建议高校课程要包括以下九种基础技能:探究、抽象逻辑思维和批判分析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理解数据的能力;历史意识;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方法、科学的可靠性和局限性的了解;价值判断;艺术鉴赏能力;国际性和多种文化的体验;深入学习的能力[1]。
总之,大学生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优化自身的素质,要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克服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弊端,近几年来,我国有许多一流大学已经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尝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践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大部分构成[2]。
笔者从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三方面来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目前,随着人才供求机制的影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在高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更多的是培养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
这种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观念,致使通识教育被看做专业教育的补充,而且事实上处于“配角”的位置。
由于定位不准,导致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特别是许多高校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描述比较笼统,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等。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革新,大学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以期为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目的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进行阐述,明确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后,文章将综述国内外关于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分析现有评价体系的优点与不足,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通识教育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文章还将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解释,确保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文章将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这一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组织实施、数据收集与处理、结果反馈与运用等方面,以期为推动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与特点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其教学质量的内涵与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其内容的综合性与多元性上。
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多元的文化视角。
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还体现在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上。
通识教育课程通常采用小班研讨、案例分析、跨学科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特点,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分析摘要:长期以来,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并未能像专业必修课程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在课程开设与讲授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正好为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推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手段。
下面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现状1.1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情况某学校是一所理工类普通本科高校,围绕“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按照 OBE 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构建了“三大平台、九大模块”课程体系。
在理论教学平台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所有专业培养方案都开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与相互补充,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八个课程类别,各专业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选修为 8~ 10 学分。
学校重视课程运行机制,制定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对课程归属单位、课程标准、开课流程等做了明确要求,通过评审等形式严把课程入口关,并依托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统筹人文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和投入,在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混合模式教学课程、MOOC 课程、一流课程及各类教改项目等建设中,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都有立项资助。
引入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 MOOC 等国内知名 MOOC 平台拓展课程资源,充实开课数量和质量,开展了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的探索实践,开出了 380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月多门线下课程课堂讲授与研讨结合的教学形式广受学生欢迎。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索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索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转变。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识教育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讨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
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内涵和特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
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创造能力,强调学习的结果和效果。
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
成果导向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实际的成果和收获。
(2)整合知识与实践。
成果导向教育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
(3)重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
成果导向教育注重学习的结果和效果,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果和效果,通过学习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1. 课程目标的确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确定通识课程的目标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实际的成果和收获,通过学习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 课程内容的设计3.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4. 评价体系的建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视学习的结果和效果。
在建立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时,应当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实际成果和效果,强调学习成果对于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通过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大学教案课程设计
大学教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深入理解专业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发展,增强学生的课堂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跨学科能力,为跨界合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三、教学重点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理论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跨学科视野,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课堂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讲座和研讨等,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乐趣。
加强实践教学,并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实验、科研等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五、教学反思大学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专业和通识的相结合,注重学生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要不断跟进和更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提高课程的前沿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新理念,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亮点注重专业和通识的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注教学效果的评估和调整,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并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鼓励学生跨学科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跨界合作的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对于提高通识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的相关问题。
我们将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特点和目标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们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生发展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等关键问题,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一套有效工具和方法,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
1.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拓宽知识视野的教育方式,其目标在于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广博知识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注重他们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并了解多元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通识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
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本次工作计划旨在开发一套符合我国教育部门要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该工作计划将在以下方面展开:1.数据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等方式,对现有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课程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的通识教育课程。
3.教材编写:编写符合课程设计的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排版、印刷等环节。
4.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5.实施策略: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包括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环节。
6.效果评估: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评估和市场调研等方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
该工作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将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然而,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过于广泛,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等。
因此,为了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本次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规划计划。
二、工作内容本次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1.数据分析:通过市场调研、学生反馈和教师评估等方式,对现有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2.课程设计: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的通识教育课程。
3.教材编写:编写符合课程设计的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排版、印刷等环节。
4.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作者:雷振嘉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02期摘要:通识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成为近几年的教育焦点。
本文以G校优秀通识课程为例,具体分析其通识教育改革方案与教学策略,从而深入探究高校通识教育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引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确其核心概念和目标,确立通识教育的定位和课程体系。
其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和教育理念的优秀通识教育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加强通识课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需要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有序衔接的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内容的广泛涵盖和深度拓展,突出跨学科、多元文化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优化路径的实施,可以促进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现代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路径通识教育在高校中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角色,通识课的新课程研究与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学校和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因此,通识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新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建立机制,加强管理、监督与评估高校应建立起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体制,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组织实施、质量监督与评估,完善通识课的开课审批和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定期评估通识课,对其进行遴选与退出管理,保障通识课教育教学质量[1]。
基于国际化素养的通识课程设计调查研究:比较的视角
基于国际化素养的通识课程设计调查研究:比较的视角苏庆伟1,蔡宝来2(1.上海大学,上海200444;2.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1158)摘要: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国际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对美国和中国代表性高校的相关通识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高校不仅在不同通识课程领域目标中明确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国际化素养的要求,而且相关通识课程模块在整个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也比较高。
而且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等非正式通识课程内容也更丰富;相较而言,中国大学通识课程存在国际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具体、课程内容比例偏低、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化素养;通识课程;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12-0074-06我们知道,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然而,“中国大学生无论在掌握全球化知识和技能方面,还是在参加相关活动的经验上,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学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
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学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的核心能力。
因此大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全球化知识、技能等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说,大学通识教育也天然地承担了这项重要任务。
在国际化的语境下,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诸方面也一定会呈现一些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美国大学基于国际化素养的通识课程设计经验国际化素养培养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理念在美国大学由来已久,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学习领域中就开始关注“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问题”[2],因此国际化素养作为通识课程的一个全新设计维度,在美国通识教育界基本达成了共识,即通识教育与国际化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内在统一的,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大学学院联合会(AAC&U)开始倡导的“全球化学习(global learning)”[3]理念,再次从理念上确认了国际化素养作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新方向的问题。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成效分析——以北大、北师大和对外经贸三校为个案
一
、
研 究 背 景
2 . 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为了将通识教育的质量优劣 进行量 化评价 , 一方面 , 我们对 大量有 关
中文“ 通识教育” 一词是在 2 O世纪 8 O年代 由台湾学者根据 g e n e r a l e d —
u c a t i o n , 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的思想翻译 转换 而来的。此前 , 有人把 g e n e r a l e d u . 教育评价指标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 另一方面 , 对样本学校 ( 北 大、 北师大 、 贸 c a t i o n译 为“ ~般 教育 ” “ 普通 教育 ” “ 通 才教育 ” , 将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译作 大) 进行 了实地的问卷调研。通过 两方面的分析 。 我们从纷 繁复杂 的数据 “自由教 育” “ 博雅教育” 等。 中理 清逻辑 , 归纳总结 , 得出了通识教育指标评价体系。 学界对于通识教育的定 义至今仍 未有一个 统一 的表述 , 为便于研 究 , 体 系一共分为三层指标 , 一级 指标 为学校层 面和学 生层面 ; 二级指 标 我们采用 目前国内较 为流行 的汪永铨教授和李 曼丽教授的阐释 , 将通识 教 在学校层面分 为软硬件实力 、 学科 竞争力 等 四个指 标 , 在 学生层 面则分 为 育定义为“ 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 育” 。 客观指标和 主观指标 ; 三级指标在上述 二级指标之下再作细分。 当今中国, 通识教育成为 高等教 育的研究 热点 , 部分 高校对 通识教 育 通 过将 我 们 实 地 问卷 调 查 所 得 数据 代 入 我 们 的评 价 模 型 。 最 终 我 们 得 进行 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 建立了包括北 京大学 元培学 院、 北京 师范大学 励 到的对外经 贸大学 的评分是 0 . 3 8 8 , 北京 大学的评分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 4 1 8 , 北京 师范 大 耘实验班 、 复旦大学复旦 学院、 中山大 学博雅学 院在 内的一大批 通识教 育 学 的 评 分是 0 . 3 0 5 。因此 , 三校 综 合 通 识 教 育 能 力 最 强 的 是 北 京 大 学 , 对 外 的优秀基地 , 对通识教 育进行着积 极的探 索和研 究。然而 , 即使 在这种 情 经贸大学次之, 北 京师范大学有待改进。 况下 , 通识教育依然是国内高等教育领 域 的软 肋 , 教 育部所 属新世纪教 育 所在 2 0 0 7年对高等教育教学 的调查结果反映 , 当下大学生的表现 中最为社 会所诟病的 , 除了普遍 反映实践能 力不足之 外, 最主 要的是价值 观念 和学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1. 内容概括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大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关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着重于如何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技术融入到传统知识体系中,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宽视野,将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应用场景以及伦理道德等内容纳入课程之中。
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的探索则关注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开展线上互动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和自我评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水平;以及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生通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创新是一个涉及内容更新、方法改革、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为大学通识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基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融入到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有效地将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与通识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创新,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与实践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140可以通过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设置综合跨学科的调适教育课程,限制教学班规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等措施进行改进。
一直以来,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成长为“人”,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随着“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各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注重多重学习能力训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多元化国际视野开阔等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纷纷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当前这类课程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2001年对全国2000家用人单位随机抽取的一份访谈式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该单位工作的综合素养总体评价并不高。
特别是在以创新能力为公因子的特殊能力评价中,最不理想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后,在江西省范围内也开展了为期两年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素养评价的调查,在其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实际评价中对本科毕业生“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各项,“沟通协调”能力在雇主期待和实际评价中也达到极大的负位差。
同样是在关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胜任力的调查中,也显向都是要落实到课程改革这样的具体核心的问题上,如何设置合理、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而尝试对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被轻视的“课程点心”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一体性,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加强社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但纵观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被理解。
一方面,高校将其视为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修补、填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探究
导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高校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传统上,高校主要培育专业人才,但此刻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培育更全面、综合的人才。
因此,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成为了当代教育界的探究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其意义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培育综合素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包括文化修养、批判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2. 培育创新能力:通识教育课程重视培育同砚的创新思维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校生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不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识教育使同砚在就业市场上具备更宽
广的就业选择,能够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具备更高的竞争力。
4. 塑造公民意识:通识教育课程不仅关注同砚个人的进步,
还乐观培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同砚成为乐观的社会参与者。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目标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育人才的全面素养为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育学科交叉能力:通过设计具有较高文化背景和跨学科
特点的课程,引导同砚形成多元思维,培育学科交叉的能力。
2. 培育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探究、辩论等
不同教学方法,培育同砚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不息提升同砚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项目、小组谈论等活动,培
育同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育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培
育同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道德素养的公民。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
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多领域、多学科,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
详尽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如高校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为同砚
提供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2. 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哲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援助
同砚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3. 科学技术类课程:如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引导
同砚了解科学进步的历程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4. 艺术与创新类课程:如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培育
同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5. 社会实践类课程:如社会调查、志愿者、实习等,让同砚
亲身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引入详尽案例、真实场景,激发同砚
的爱好和参与度,使之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推行小组谈论:通过小组合作进修的方式,增进同砚之间
的互动和合作,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行选修制度:依据同砚的爱好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选
修课程,让同砚能够选择他们照顾和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度进修。
4. 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室所学知识运
用到实践中,使同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结语: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是培育全面进步同砚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合理的设计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备更广泛的就业选择。
因此,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重视同砚进步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培育高素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重视培育同砚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和小组谈论,激发同砚的爱好和参与度,增进同砚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同时,实行选修制度和结合社会实践,让同砚能够选择自己照顾和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度进修,并将教室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应重视同砚进步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培育高素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期待高校通识教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