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3. 赋闲:失业在家。
4.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5.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6. 触目伤怀: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的悲伤。
怀,心。
7.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
8. 垂头丧气:低着头,精神不振。
丧,失掉。
9. 拭泪:擦眼泪。
拭,擦、抹。
10. 零七八碎:形容又零碎又乱。
11.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12.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13. 张皇失措: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皇,大;措,安置;处理。
二、文学常识1.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1898—1939),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有:《背影》、《踪迹》、《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 《甜甜的泥土》作者黄飞,写于1991年1月18日。
在报载的生母到医院照顾“生病的儿子”;“儿子”静静(邢栋)后来跟了现在的养母姓黄(邢利国);母亲现居山东德州临邑县邢寨村。
黄飞现任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新闻中心编辑记者。
2005年6月被授予“中国骄傲”称号并入选中国骄傲候选人名单。
三、内容概括与主题思想《背影》通过记叙父亲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情况下艰难送我上学,来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不能相聚的愧疚之情和对父亲依依不舍的深情。
全文记叙了四次背影、三次落泪;写父亲的语言朴实而感情真挚;首尾呼应,融为一体;遣词造句明白如话,贴切自然;描形象真切动人。
《甜甜的泥土》主要写了一位母亲在知错之后,用爱化解了与儿子、媳妇之间的隔阂的故事。
全文通过黄飞所写的两件事来表现母爱的伟大;同时通过黄飞所写的两件事及母亲给他的“甜甜的泥土”,表现了黄飞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文章所写的两件事虽小,但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感人,具有丰富的意蕴。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何其芳散文特点何其芳《秋天》赏析篇一: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何其芳《秋天》赏析《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文学流派与特点分析
鲁迅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流派,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 性弱点。
其作品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 力。
鲁迅的作品还体现了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风筝》一文中,风筝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不仅代表了童年的
欢乐和纯真,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这种象征手法的
运用,使文章更具含蓄美和意蕴。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秋夜》中“我”的形象塑造
孤独而坚韧的斗士
通过描述“我”在寒冷秋夜中的孤独和坚韧,展现 了一个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士形象。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01
细腻入微的描写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02
情景交融
两篇文章都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03
象征手法的运用
80%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枣树”、“小粉红花”等 象征性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 感和抗争精神的表达。
《风筝》中的童年回忆和亲情观念
童年回忆的呈现
通过描述“我”和小兄弟在春 天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作者 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亲情观念的体现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和 小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 解,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
极践行。
THANK YOU
散文诗两篇分析
情感真挚:抒发 真挚的情感,引 起读者共鸣和思 考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情感融入其中,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使散文诗更具艺术感染力 画面感强: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画面感,深入理解散文诗的内涵 情感表达:通过散文诗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象征暗示:运用象征手法,暗示某种抽象意义或情感 语言优美: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氛围 意蕴深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意象,表达出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意象创造
意象的选取:选取与主题相关 的意象,营造意境
意象的描绘:通过细腻的笔触 描绘意象,使其生动形象
历史文化
散文诗主题:反映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 散文诗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诗意 散文诗结构:自由灵活,不受诗歌格律限制 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无华
情感抒发
散文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作者的情感 散文诗的主题是多样化的,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 散文诗常常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深化情感表达 散文诗的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引发读者共鸣
散文诗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平实自然
语言质朴,不矫揉造作 表达方式简洁明了,不追求华丽词藻 贴近生活,反映真实情感 节奏明快,流畅自然
华丽繁复
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情感丰富,细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表达方式多样,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
幽默诙谐
作用:调节气氛,使文章更 具趣味性,引发读者的阅读 兴趣。
散文诗的主题广泛,可以抒发个人 情感,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
散文阅读2篇:《野外理发处》+难忘的礼物
难舍的礼物
细数上千往事, 总有点滴趟过记忆, 总有烛火暖在心头。 看一段青春的交集, 叹一种难测的人生, 既展示友情的深厚, 也折射着为人的乐观与知足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难舍的礼物
[抑扬手法鉴赏概述 ]
1,文章开篇从抒发人生感悟起笔,说人不应受物所累 ,自己支持女儿舍弃旧物——这是抑。 2,但对被扔掉的两双拖鞋,我又恋恋不舍地捡了回来 ,接着围绕这两双拖鞋讲述了一段情感故事,凸显了这 两双拖鞋所承载的精神重量——这是扬。 3,先抑后扬,对比之中突出了这份礼物的珍贵,令读 者印象深刻,也使主旨更加鲜明。
【解析】理解句子本意时,抓住“失却人生的自由”“傀儡” 等关键词。深层含义应从理发师和被理发者两个角度思考,重 点结合上文“班禅喇嘛剃头”的事例来理解 。 [ 理解句子含义 ]
野外理发处
[ 赏析对比手法 ]
① 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若木鸡、形 似傀儡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 ②“我”与船主妇不同的艺术观的对比,以船娘所 爱好的“优美华丽”的审美观来突出了“我”的“质 朴”、生活化的艺术观,揭示出艺术之理。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1898-1975)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他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 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 书法家 翻译家,以中西融合画法 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子恺漫画
野外理发处
①在理发时,无论什么人都会失去自由而任人摆布。 ②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 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
难舍的礼物
[ 鉴赏句子 ]
① 通过细腻描写拖鞋的材质、样式、颜色,突出了鞋 的精细与美观,体现了同学的一片真心。 ② 这两双拖鞋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与前文作 者舍不得扔掉相照应。 ③ 句子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使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 得更加充分。
16散文二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两篇》笔记一、《永久的生命》1.主题:探讨生命的永久性,赞美生命的神奇和不朽。
2.内容:•文章先引出了“永久的生命”的话题,指出生命的神奇和不朽。
•然后,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哲理思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永久性。
•最后,作者再次强调生命的永久性,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让生命永远燃烧。
3.写作手法:•比喻和对比: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来描述生命的永久性和短暂性。
例如,将生命比喻为小苗、小鸟、小河流和飞旋的颗粒,同时将这些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的物质进行对比,突出生命的神奇和不朽。
•逻辑推理:作者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生命的永久性。
例如,从生命的延续性和生命的更新两个方面进行推理,证明生命的永久性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必然。
•情感表达: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例如,在描述生命的美丽和奇妙时,作者用词生动、情感热烈,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和无限可能。
4.知识点:•比喻和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和差异。
•逻辑推理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和规律。
•情感表达是写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5.个人感悟:通过学习《永久的生命》,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神奇,也明白了生命的永久性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让生命永远燃烧,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通过逻辑推理来认识事物的真相和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我为什么而活着》1.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
2.内容:•文章开篇明确提出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并指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
•然后,作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重要性:对人类的意义、对个人的意义和对社会的意义。
•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强调追求真理和智慧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3.写作手法:•哲理思考:作者运用哲理思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何其芳散文两篇
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 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 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 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 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 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 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赏析:爱情, 赏析:爱情,曾在作者心中留下多么甜蜜 而美好的回忆,这是多么让人留恋的往事, 而美好的回忆,这是多么让人留恋的往事, 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 “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 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 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 作者深深地珍视这段感情, 作者深深地珍视这段感情,希望一起去寻 找快乐,可伊人早已离开, 找快乐,可伊人早已离开,作者不敢独自 怕勾起往日的回忆, 去,怕勾起往日的回忆,沉入对往日人心 的思念,陷入深深的忧愁中去。 的思念,陷入深深的忧愁中去。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 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 巨大的心的呼号, 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 伴侣的叫唤。 伴侣的叫唤。 赏析: 赏析:这句话用鹰这个意象代表了那些积 极的抗争者, 鹰的鸣声” 极的抗争者,“鹰的鸣声”是伟大抗争者 对大家发出的召唤是对大家“心的呼号” 对大家发出的召唤是对大家“心的呼号”, 他们在呼吁人们和他们一起反抗这个黑暗 的社会和统治。 的社会和统治。
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
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作者:朱萍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6期《荷塘月色》与《我的空中楼阁》在艺术表现上有不少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处。
现就两文在感情基调、写景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一.写情抒情基调各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两篇散文的共同点。
两位名家都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抒发不满现实社会,向往超然物外的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但由于两位作家的阅历不同处境不同,文章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也不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由于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贫穷,加上社会环境带来的许多烦恼,使作者陷入深度的精神苦闷和人生感伤中,“心中颇不宁静”油然而生。
为了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作者才深夜一人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觅荷塘月色的宁静。
正当作者尽情欣赏月色美景时,听到蝉鸣蛙叫,作者被惊醒了。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发自内心的慨叹,把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蕴含于内心的孤独、彷徨的感情流露出来。
即使如此淡雅、宁静、优美的环境也排遣不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
因此,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低沉抑郁的。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在细腻的写景状物中,寄托着作者纯真、优美的感情。
基调是赞赏、喜悦、快乐、幸积极向上的。
文章以小屋为中心,把小屋和它周围的景物配置得十分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屋的热爱,充满了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
小屋的“领土”有限,而“领空”无限,围墙的“有形”与“无形”,显出小屋的开放,蕴含着快乐和情感。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山路崎岖,不便行车,我把山坡叫为“幸福的阶梯”,把山路唤做“空中走廊”。
表明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流露出幸福而积极向上的情趣。
二.写景方式同中有异《荷塘月色》和《我的空中楼阁》都是按空间方位的变换为序,采用定景换点和固定立足点相结合的方法写景,同中有异。
从观察点看,《荷塘月色》是以游踪为线索,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看一路写。
当来到荷塘边后,又改用固定立足点的方法来写景。
写景散文的双璧空前绝后的名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比较
写景散文的双璧空前绝后的名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比较文/肖旭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从事物的差异中,掌握不同事物各自的特征,学会并掌握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同中辨异,可以训练创造思维,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汜》,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
两篇散文,文采横溢,交相辉映:一篇是雄浑的洞庭景色,一篇是秀丽的琅琊风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千古绝唱”。
这两篇散文,都以写景见长,堪称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尽管它们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表述方式、结构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却迥乎不同,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的目的,出于表达主题的需要。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
两人都身居高位过,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在《醉》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但又是截然不同的。
《岳》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
15《散文两篇》2018
3.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 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4.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 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语言赏析 体味语言的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
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 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 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 润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 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 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 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 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 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问题探究
4.怎样理解“生命自身” 的不朽? “生命自身”是伟大的,生命不绝地创造新的 生命。因为它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时显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段地创造新的生命。
且读且思
• “一江春水”侧重于阐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 好),
• “一棵小树”则侧重于揭示生命的价值; • 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阐明了
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这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它赞美峡谷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的品格 •赞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和不争地位但求奉献的高尚品格。
【帮课堂】《散文二篇》(解析版)
散文二篇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文章阐述的道理。
2.理清文章思路,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3. 领悟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1.“洗涤”“蔓延”“凋谢”“遏制”“濒临”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中考对分析重点词句的作用的考查比较常见。
知识点01 议论性散文概念及特点议论性散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也被称为“哲理散文”“哲学散文”。
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
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其主干。
它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将议论与记叙、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微点拨】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简介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2、背景链接《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理深邃,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有改动。
罗素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主义者。
树·叶·人—李国文散文两篇鉴赏
袱 ,老 起 来以 后,更专人为 他捏 把汗。 (老 一旦 成 为精 神上 的负担 就 如 同蜗
牛 背 负的重担 ,而这 往 往 是 一 种 普 遍 现 象,文 人 作 家如 此 ,大 师也 如 此 , 更何 况我 们一 般 人 。)
1 830年 ,81岁 的 歌德 对 他的 朋 友 爱 克 曼 ,毫 无 顾 忌 地 说 出来 他 的 憎 恨 :“我 知 道 得 很 清 楚 ,我 是 许 多 人 的眼 中 钉 ,他 们 很 想 把 我 拔 掉 ,他 们 无法 剥 夺 我的 才 能 ,于 是就 想 把 我 的 人 格 抹 黑 ,时而 说 我 骄 傲 ,时 而 说 我 自私 ,日寸而 说 我妒 忌有 才 能 的青 年作 家 … ··”
中!文
;
自 修
生 的 写作 往 往 更 多基于
口
人 生 和 社会 问题 作 一 些
人
深 入的 带 有 强烈 文 化 意 味 的 思 考。此 次 选 择 的 两篇 文章 《老人 和 古树》
《拾 叶 者 言 》也 属于 此
类 文章 。有 意 思 的 是 ,
这 两 篇 文章 又带 着 作 者
对 自然 草 木 的 诸 多 “会
心
”
,
颊 有一 些
“起 兴”
的味 道 。《老人和 古树》
一 文 由 太 庙 的 古 树 写
起 ,而 《拾 叶 者言 》则针
对 秋 天捡 拾 的 银 杏 叶 感
怀。“登 山则 情 满 于山 ,
观 海 则情 溢 于海”,体 现
着作者对 自然的一往情
深 。但 文章 又 不 简单 是
这就是 树和 人的不 同 ,树 怕拔 高 ,人不怕 拔 高 ;树 拔 高 一寸,会 死 , 人 拔 得 天 高 ,也 是 不会 死的 ;所 以 , 不 拔 高 不 行 ,拔不 高更 不 行 。这 也 是 我 们 在 文 坛 上 ,时 常 看 到 的 各 式 各 样 的唱 诗 班 ,至 今 弦歌不 绝于 耳 的原 因 。花 钱 雇 了一 桌 吹 鼓 手 ,围坐 在 那 里 天花 乱坠 ,赞 不 绝 口 。被 谀 颂 的那 一 位 ,只 能 生出 晕 晕乎 乎 的 醉酒 感 , 拔 得 再 高 ,也 无 生 命 危 险 。 (:紧承 上 文 ,点 出人 老后 的 问题 在 于拔 高。更 进 一 步明 确这 存在于 文坛 上 。这 样 本 文 针砭 的对 象就 出来 了。作 者 由树 而 人 ,借 树说 人 ,有 感而 发。)
散文两篇批注赏析
散文两篇批注赏析偶翻《新语林》杂志,不意中读到艾青的两篇散文诗:《海员烟斗》和《灰色鹅绒裤子》,心中不免一阵欣喜。
这是被遗忘了的歌声!被研究者们、甚至诗人自己遗忘了的铁窗里的歌声!遗忘了整整五十余年!这两篇散文诗,已出版的几本艾青评传没有论及,有关艾青著作的年表未曾收录,专门论述艾青狱中诗作的文章也付阙如,就是专收艾青集外之作的《落叶集》一书也将这两片叶子失落了。
今天拣拾起来,奉献给读者,自然不仅是为了补阙。
我喜欢这两片叶子,它们有自身艺术美的价值。
《海员烟斗》、《灰色鹅绒裤子》分别署名莪伽和艾青,刊载于1934年10月5日出版的《新语林》第五期。
该期杂志目录后面,原主编徐懋庸刊出这样一段启事:“鄙人因故不编《新语林》,自第五期起已由光华书局另聘庄启东先生等组织新语林社员负责主编,所有存稿已移交庄先生,以后如有调询,请直接向该社庄先生交涉可也。
”庄启东先生是《春光》杂志主编,最早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狱中诗作。
艾青的这两篇同样写在狱中的散文诗,大约也是经庄启东先生之手,刊登在他刚刚接编的刊物上。
我想这是很自然也是很值得钦敬的事情。
突如其来的监狱生活迫使艾青由绘画走进诗的国土。
他吹响了从欧罗巴带回来的彩色的芦笛。
他借诗议论和控诉,思考和回忆,想象和寻求。
而且,在艾青看来,诗比起只能描绘固定了的东西的绘画来,更适宜写一些“流动的、变化着的”内心的情绪和思考。
这里包括现实、生活、个人,也包括艺术自身。
《海员烟斗》和《灰色鹅绒裤子》两篇散文诗,就是狱中的诗人对于诗歌艺术沉思的果实,美丽而值得嚼味的果实。
两篇散文诗都抒写自己的诗歌观念:一个伟大或成熟的诗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前一篇偏于赞颂他人,后一篇则着重坦露自己,其对诗人艺术个性和风格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还是一致的。
它启迪人们:没有个性的诗人是悲哀的。
独特的个性和情调的一致是诗人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
《海员烟斗》透露了作者对浪漫主义大诗人惠特曼和玛雅可夫斯基的钦慕与热爱之情。
第四单元散文对比
第四单元散文对比散文的魅力:探索人性与自然的美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散发思想和感情的方式,展现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
在第四单元的散文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散文作品,传递着深邃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
首先,我们来看《春》和《秋》这两篇散文。
《春》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复苏和万物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而《秋》则以平和的语调,展现了秋天的丰收和温暖,传递出对时间流转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这两篇散文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让人体验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
其次,我们来看《孤独者的宇宙》和《朝花夕拾》这两篇散文。
《孤独者的宇宙》通过思想的追问和人物的孤独感,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无奈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而《朝花夕拾》则以童心的视角,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传递出对美好记忆的怀旧和对生命的感激之情。
这两篇散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人类内心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人们对自身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索。
最后,我们来看《故乡》和《夏天的散步》这两篇散文。
《故乡》通过对故乡的真实描写,勾勒出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而《夏天的散步》则通过对夏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两篇散文都以亲情、友情和对故乡的回忆为主题,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大自然的美丽。
通过比较以上几篇散文,我们可以看到散文的多样性和魅力。
无论是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还是回忆童年的忧伤与欢乐,散文能够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美好与思考。
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散文的表达技巧的对比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散文的表达技巧的对比《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
阅读时要随着作品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
《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也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其散文《秦腔》,便形成了这篇文章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它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秦腔》,一篇现代,一篇当代,一篇体悟自然与生命,一篇关注民情与文化,冯至与贾平凹从不同视角不
同感触,为读成呈现出了散文多元的审美品质,管中窥豹,我们得以领略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独特风骚。
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精巧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学习。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散文两篇比较
Yaopan《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比较安静的读完《荷塘月色》之后,留下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愁,想要逃脱而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
作者由于心中“颇不宁静”,便突然想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高了,孩子们都睡了,满月的夜安静下来了,平时少人走的幽僻的小路,在今晚的淡淡的月光里,也不再那么可怕了。
一个人踱在这寂寞的路上,作者渐渐的进入了自由的恬静的境里,荷塘、月色交相辉映,美的超尘脱俗,美的细腻静谧朦胧。
作者似乎忘却了现实的自己,在这个如梦如幻的情景中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可是蝉声、蛙声是最热闹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种欲觅清静而不可得的无奈。
由荷塘自然想起采莲的事情,“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有些惦着江南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思乡的愁绪也被牵引出来了。
“猛一抬头…什么声息也没有…”现实没有月光下的荷塘那么美好,更没有江南采莲般的热闹美妙,一切都像梦了一场,静悄悄的没有变化,愁绪就这样淡淡的流淌出来。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笔下的景和境都很真实细腻,仿佛那是我们自己亲历其境一样,就这样被笼罩在这淡淡的忧伤里。
这和作者的“中和主义”态度是一致的,即使是愁,也只是淡淡的。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却透着浓浓的悲凉。
首先,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潭柘寺本身都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这些景点又都出现在作者的回忆中,更增添了沧桑和厚重之感。
另外,在北平的秋晨的院落里,一碗浓茶,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的阳光,破壁腰中,牵牛花要有秋草的点缀,这是多么静谧的环境啊,清和静尽在其中矣。
其次,写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似乎北国的秋来了,一切都将奔赴终点一样,没有了那种生命的朝气。
槐蕊落了,连扫地留下的丝纹潜意识里都觉得有点落寞;秋蝉衰弱的嘶叫,充斥着家家户户的每一个角落;秋雨过后的人们也拖着缓慢悠长的声调显得冷飕飕的;秋枣经历过秋的佳日,翻越秋的全盛时期,也必然迎来西北风扬起的尘沙灰土的世界。
三峡短文两篇异同
三峡短文两篇异同三峡,一个充满神秘与美丽的地域,自古以来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
在这里,我们选取了两篇脍炙人口的短文——分别是苏轼的《三峡》和郦道元的《三峡》,来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首先,从背景和作者简介来看,苏轼和郦道元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郦道元,字善长,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地理学家。
他们分别在三峡地区担任过官职,对三峡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在主题和结构方面,两篇短文都围绕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展开。
苏轼的《三峡》以长江三峡的山水风光为背景,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变化,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郦道元的《三峡》则从地理角度出发,通过对三峡地貌、水文、气候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三峡地区的独特风貌。
在写作手法和风格上,苏轼的《三峡》以抒情为主,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郦道元的《三峡》则以记叙为主,注重对三峡地理环境的实证描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地理学家素养。
他的文章质朴无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总结两篇短文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们在表现手法、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表现了作者对三峡地区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同时,它们也都是古代散文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于当代散文创作,两篇《三峡》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散文创作要立足于现实,关注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方面,以真实、生动的文字展现给读者。
其次,作者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散文创作不仅要注重形式美,更要追求内容实,以深刻的内涵打动人心。
林清玄散文鉴赏两篇
林清玄散文鉴赏两篇《万物的心》每次走到风景优美、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地方,我都会在内心起一种感恩的心情,感恩这世界如此优美、如此青翠、如此繁华。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我们眼见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缤纷,这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有好风水,好福报,受到美好心灵的照护,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禅师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真意——每一株瞩子里都宝藏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呀!这我们所眼见的万象,看起来如此澄美幽静,其实有着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与水分,茎忙着输送与流通,叶子在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其实,树是非常忙的,这种欣欣向荣正是禅宗所说的“森罗万象许峥嵘”的意思。
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想要在好风好水中生活,建立生命的福报的人,是不是也要为迈向生命的美好境界而努力向前呢?平静的树都能唤起我们的感思之心,何况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飞鸟,以及那些相约而再来的人呢?《放暑假》孩子放完暑假,要开学的前两天突然来问我:“爸爸,为什么放假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好像几天前才放假,两个多月就过去了。
”我说:“那是因为感觉,在好时光里我们感觉特别快,在坏心情里,时间就过得慢。
”“对呀!一上课觉得无聊,时间就过得很慢。
”孩子说,“爸爸,你是什么时候发现感觉和时间是相对的?”“大概是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但是我像你这么大时,并不喜欢放假的。
”我说。
“为什么呢?”孩子感到疑惑。
我说:“因为我爸爸——也就是你阿公——是农夫,有忙不完的农事,我们小时候一放假就要到田里去帮忙,时常天还没亮就跟阿公出去工作,到天黑才回来,在学校上学反而轻松得多了。
”“喔!那你就是觉得放假的时间太长,上学的时间过得太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篇一: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散文两篇
生命的路
鲁迅
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
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
么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
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
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
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昨天,我对我的朋友l〔我的朋友l:这里和下文的“l”,最初发表时
都写作“鲁迅”。
〕说,“一个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属是悲惨
的事,但在一村一镇的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就是一省一国一种……”
l很不高兴,说,“这是natur(自然)的话,不是人们的话。
你应该小
心些。
”
我想,他的话也不错。
注:《生命的路》选自《热风》(《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年版)。
本文最初发表于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
谈人生价值
朱光潜
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位,或为学问,或为
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
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
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
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
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
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
成幸福。
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
禽兽者在他的心灵。
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
心灵生活。
幸福是一种享受。
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
人既有
肉体,即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
我们不必如持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
不近人情,但是我们也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上的享受,
而是人类与鸡豚狗彘所共有的。
人类最上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
哪
些才是心灵的享受呢?就是上文所述的真善美三种价值。
学问、艺术、道德几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丰富,这就是说,有无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和成就的大小。
如果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兴趣,他就成为一种行尸走
肉了。
这番道理本无深文奥义,但是说起来好像很迂阔。
灵与肉的
冲突本来是一个古老而不易化除的冲突。
许多人因顾到肉遂忘记灵,相习成风,心灵生活便被视为怪诞无稽的事。
尤其是近代人被“物质
的舒适”一个观念所迷惑,大家争着去拜财神,财神也就笼罩了一切。
未了,我希望我们青年人各自及早确定自己一生的使命,自己去寻
求自己的终身工作。
注:《谈人生价值》选自《品读人生》(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现
代美学家、文学理论家。
【篇二: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2. (1)“红”让人感受到春日融融火一般温暖,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天气渐暖的过程。
(2)“偷偷”写出春不知不觉悄悄到来的情景,“钻”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和可爱的情态。
(3)花色鲜艳,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花光闪烁,具有动态美。
这是因为花色鲜艳耀眼而产生的错觉。
(也可以理解为春风微拂,野
花时隐时现。
)
(4)运用拟人、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春
风轻柔、和悦的特点。
3. 答案灵活处理。
4. 不设统一答案(示例)(1)从修辞的角度,运用一组比喻句,以
不同的喻体来描绘春雨多、细、密、亮的特点;(2)从句式角度,
多用短句,语言轻快跳跃,使人们从语言形式上也能体会到春的活力。
(任写一点即可)
5.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爽快。
6. (1)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
体贴万物,像细雨的
滋润。
(2)忽然从塞外的苍苍原野,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对比手法。
7. 衬托出春风来势凶猛,不可遏制的气势。
8. 具有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品质。
9. 用短促的句式,铺排的手法,辅之以拟人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写出了春风不可遏制的气势。
10. 打春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初创春天;打春是闹春,闹腾个
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
11. 以民间口语“打春”为题,选取有关词语“打草稿”、“打鼓”去写,
将春天写得极富生气、活力,同时紧扣“打”字表现生活需要一种奋
发向上的精神。
12. 揭示了春是孕育成熟和希望的季节,是红红火火,充满生机的季节。
13. (示例)句子:“清明前后,种瓜得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
颗籽”,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品味:用俗语形象阐述了春天是“初创”、“谋划”,通俗阐述了春天对于“一年之计”的意义。
14. 分别表现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春天是健壮有力的。
另写的比喻略。
15. 答案灵活处理。
【励志故事】
攀山的启示
顺着山谷去爬一座白云缭绕的大山,没想到不少人还带着七八岁的
孩子。
登山,大人都爬着费劲,何况孩子。
可是孩子们欢呼着,兴
奋着,叽叽喳喳,总是走在大人的前面。
山谷蔚秀,岚云清流,野
花杂树,芳草萋萋,石阶深深,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
到了山上,
还要走十多里山路去一座寺庙,孩子们一听更是兴致勃勃,走在前
面开路。
一天下来,走了四十里路,大人们个个累得腰酸腿疼、东倒西歪,
孩子们却兴奋地仰着小脸问:“什么时候还来这里玩呢?”大人们纳闷:平常在城里走路,孩子们走几里就嚷着腿疼,爬山走这么远的路,孩子们怎么都不嚷累呢?
鸟语花香的美景,将孩子们引入幽境;目不暇接的新奇,让他们兴奋;柳暗花明的境遇,充满悬念和爽心。
看来,兴趣是生命飞翔的翅膀,它能将枯燥和沉闷转化为鲜活生动和美丽轻盈。
培养你的生活情趣吧,它能激发你的潜能,开发你的智慧,磨炼你的意志,陶冶你的性情,使你克服重重困难,攀上成功的顶峰,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向上的心。
【篇三:散文两篇对比赏析】
每次走到风景优美、绿草如茵、花满树的地方,我都会在内心起一种感恩的心情,感恩这世界如此优美、如此青翠、如此华。
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我们眼见一株草长得青翠、一朵花开得缤纷,这都是非常不易的,要有好风水,好福报,受到美好心灵的照护,惟有体会到一花一草都象征了万物的心,我们才能体会禅师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真意每一株瞩子
里都宝藏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里都开满了智慧呀!
这我们所眼见的万象,看起来如此澄美幽静,其实有着非常努力的内在世界,每一株植物的根都忙着从地里吸收养料与水分,茎忙着输送与流通,叶子在行光合作用,整株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大口地呼吸其实,树是非常忙的,这种欣欣向荣正是禅宗所说的森罗万象许峥的意思。
树木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欣欣向荣,想要在好风好水中生活,建立生命的福报的人,是不是也要为迈向生命的美好境界而努力向前呢?平静的树都能唤起我们的感思之心,何况是翩翩的彩蝶、凌空的飞鸟,以及那些相约而再来的人呢?
《放暑假》
孩子放完暑假,要开学的前两天突然来问我:爸爸,为什么放假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好像几天前才放假,两个多月就过去了。
我说:那是因为感觉,在好时光里我们感觉特别快,在坏心情里,时间就过得慢。
对呀!一上课觉得无聊,时间就过得很慢。
孩子说,爸爸,你是什么时候发现感觉和时间是相对的?
大是和你一样大的时候,但是我像你这么大时,并不喜欢放假的。
我说。
为什么呢? 孩子感到疑惑。
我说:因为我爸爸也就是你阿公是农夫,有忙不完的农事,我们小时候一放假就要到田里去帮忙,时常天还没亮就跟阿公出去工作,到天黑才回来,在学校上学反而轻松得多了。
喔!那你就是觉得放假的时间太长,上学的时间过得太快了。
孩子开着玩笑,跑去赶写暑假作业了。
看着孩子的,我想到三十年前的暑假自己的背影,爸爸在前面拉着两轮的板车,我在后面推着,板车上堆满香蕉,只看见爸爸赤裸上身的背,全是湿淋淋的汗水。
长大以后,我不要做农人,要让孩子真正地放暑假。
当时我心里这样许愿,现在想到当时的情景还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