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课题】分子和原子【适用学生】普通中学初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内容分析】《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初三教材中难点之一。

分子、原子是抽象的微观概念,只靠用分析宏观物质的变化现象(如做有关实验)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去理解,这对14-15岁的学生仍有一定困难的。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

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象、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的引导、启发,能够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信心。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教学难点:(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如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实验用品和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烧杯、试管、试管夹、燃烧匙、酒精灯、小喷壶、品红溶液、酚酞试液、浓氨水、花露水、胆矾、蔗糖、酒精、水、木炭、碘【教学设计基本程序】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预估)学习者特征确定情境创设确定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确定教学策略(主要是多媒体、实验、有关资料)确定自发学习策略的设计确定协作、引入、强化的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教师的引入、归纳等)实施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策略【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备注一引起注意1、(1)在课室里2、(伴声音解说)食盐分散在水里的实验。

1.以小实验引起注意2.以图象、声音再次引起注意二告诉目标:学习目标(略)三引起思考1.1.蔗糖溶于水里2.品红在水里扩散3.用大烧杯罩住A.B分别有酚酞和浓氨水的二只小烧杯的实验4.酒精与水相混2.:蔗糖为什么不见了?品红在水里扩散有什么现象?实验3中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酒精和水相混后为什么体积会变小?3.1(略)实验学生全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模型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
【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追问】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提问】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课本数据回答
看到答案学生惊讶!
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从微观的角度认 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教师提供】 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结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演示实验】一碗黄豆和一碗绿豆混合到一起不够两碗,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 有的大,有的间隔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 分子中。
【提问】由分组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在不断地运动。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原子》教学设计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针对学生在元素周期表掌握程度上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物质的变化、分类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尚不深入。此时,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原子理论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构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内部结构的逻辑框架。
-采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定期进行符号书写的小测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创设情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原子理论的应用,逐步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3.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演示、在线互动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教课目知与技术1、物是由分子、原子等细小粒子组成的2、原子是化学化中的最小粒子3、原子与分子的系与区程与方法1、通学生熟习的平时象提出,引学生思虑,来研究微世界,分子和原子2、通宏象的,把微世界的研究引向深入,引学生用分子、原子的点剖析比两种化,一步从化学化中分子与原子的特点,形成看法感情度与价1、增学生微世界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激学生学化学的趣2、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的能力、想象力和剖析、推理能力二、教课要点、点要点:从宏象微粒子的运,形成原子的看法点:抽象思的培育三、教课准水分子、氧分子、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四、教课程教活学生活意[引入]察、剖析上我学了分子, 知道分子是保言表达:一个水分子持物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那么在是由二个原子和一个用模型把微粒直地来察并表述水分子、氧分子、分子氧原子组成的⋯⋯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的分子模型。

而后回想电解水的实验,思虑:在模型的帮助下,剖析、用宏观的模型解说微观1.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议论、推理在化学变化的现象 , 加深对微观概解有什么不一样?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念的理解2.能够推论在化学变化中 , 发生变化的况。

是分子仍是原子 ?为何 ?[ 详尽解说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理解加深对微观看法的理解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损坏成原子,原子从头组合成新的分子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用分子原子的看法解说:小结收获经过小结、练习,使知1、氧化汞受热分解;沟通领会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学生讲话步进入微观世界3、混淆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一样?作业:课本 P52 3 ( 2)( 3)(5)( 6)板书设计课题 2分子的原子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看法解说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设计实验现象,如水的溶解、酸碱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模型建构:学生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能够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形象地表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4.科学思维:学生将学习到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创新实践:学生将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他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等。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课后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拓展书籍、网站、视频等资源。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4.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而不是分子的重新组合。
5.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可以应用于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工业和科学研究,如合成药物、新材料研发等。
课堂
1.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问可以包括概念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问题解决能力问题。例如,可以问学生“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什么?”或者“你能解释一下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K122018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K122018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3.1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分子原子的定义。

2·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单质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未知世界,认识分子原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二、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原子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等性质。

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酒香不怕巷子深;《咏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想一想,为什么?【讲授新课】☆知识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一、【活动1】观察红墨水的扩散实验【教师】呈现红墨水的扩散实验。

【师生小结】1、实验现象:品红逐渐消失,水变为红色,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消失的快。

2、实验结论:品红在水中会扩散,且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要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活动2】分子性质一、阅读材料,并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

科学家测知: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多年。

【结论】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二、实验探究:分子运动【教师】呈现实验视频。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烧杯A现象:酚酞溶液变红。

烧杯B现象:浓氨水仍为无色。

现象解释: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烧杯中的氨分子因不断运动扩散到A烧杯内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小结】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思考】为什么湿衣服可以晾干?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小结】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

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微粒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勤于思考的精神;(2)、通过小组探究实验,了解魅力无穷的微观世界,增强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2)【创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2)【创新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8-50,完成下列各题:1.物质是可分的,都是由微小的______构成,而分子是其中的一种,如: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2.3.在着慢”在1.科学事实: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 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探究成果一:分子具有 特点。

2.活动与探究:浓氨水与酚酞的实验探究向盛有约40 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分装于两个相同烧杯,如图设计进行实验,放置几分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是什么导致出现这样的颜色改变?这说明了分子的什么特性?猜想与假设:(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设计实验方案及探究: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怎样进行某些实验现象的探究,如何提出各种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成果二:分子具有特点。

拓展: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所以水受热时蒸发会加快,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速率会加快。

3.实验探究:50mL水与50mL酒精的混合实验现象:混合后液体体积 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探究成果三:分子具有特点。

拓展:温度升高,粒子间隔变大;压强增大,粒子间隔变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1)【创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1)【创新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或黄豆和绿豆混合实验
四、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4)【创新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3.1 分子和原子(4)【创新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原子与分子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
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四、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教材是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是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解释物质的变化;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一直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开始,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分子(或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或原子)是在永不停息运动着的],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分析“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地得出离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