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教学设计
血液教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设计思想(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
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
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三)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10.1血液和血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浆和血细胞的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2.了解血型的分类,掌握ABO血型和Rh血型的基本知识,学会进行血型鉴定。
3.掌握输血的原则和方法,了解输血时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价标准:
a.内容完整、准确,符合题目要求。
b.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c.设计新颖,具有创意。
d.按时提交,字数符合要求。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2.血型的分类、遗传规律,以及血型鉴定方法。
3.输血原则和方法,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血液知识,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血液,关爱生命,尊重他人。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题目:
1.血液的组成包括哪两部分?它们各自有哪些功能?
2. ABO血型和Rh血型各有哪些分类?请举例说明。
3.输血时应遵循哪些原则?请举例说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介绍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液分层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
2.血型的分类及遗传规律:讲解ABO血型和Rh血型的分类、遗传规律,以及血型鉴定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血型鉴定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型知识。
初中生物苏教版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苏教版血液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认识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一、引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血液在我们的身体中流动,我们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呈现:展示一张血液的结构图,并简要介绍血液的组成。
1.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盐类等组成,起到运输养分、废物和荷尔蒙的作用。
2. 血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使氧气从肺部传递到身体各处。
3. 白细胞:主要负责清除体内的病菌和病毒,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三、讨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性,并找出不同类型的血液细胞在身体中的作用。
四、练习: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 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 白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我们的健康。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知识。
六、作业: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总结血液的功能及组成,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生物教案:了解血液组成及作用
生物教案:了解血液组成及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的组成及作用;2.掌握血液的形态特征;3.了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4.掌握血型遗传规律;5.了解目前血液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血液的概述:血液的作用、形态特征、成分的分类和相互关系;2.血浆:血浆的组成和功能;3.红细胞: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命周期;4.血小板: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命周期;5.白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分类;6.血型遗传规律;7.血液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教学重点1.血浆组成和功能;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3.血型遗传规律。
四、教学难点1.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物学特征;2.血型遗传规律。
五、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2.实验演示。
六、实验设计1.血型鉴定实验,以了解血型遗传规律;2.血液涂片制作实验,以观察血液细胞形态特征;3.血细胞计数实验,以了解血液细胞数量。
七、教学过程1.血液的概述(1)血液的作用:运输、调节、防御;(2)血液的形态特征:黏稠液体、红色、PH值在7.35~7.45之间;(3)分成两部分:血细胞和血浆;(4)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荷尔蒙等组成。
2.血浆(1)血浆的成分:水(90%~92%)、蛋白质、无机盐、荷尔蒙、酶类、营养物质等;(2)血浆的功能:运输和稀释血细胞、调节血容量、维持温度、调节酸碱平衡和免疫。
3.红细胞(1)概述:含有血红蛋白,负责氧气运输;(2)结构:圆盘状、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3)生命周期:120天;(4)功能:保持血液的黏稠度、运输氧气、运输二氧化碳。
4.血小板(1)概述: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是脱离骨髓的小的无核碎片;(2)结构:没有细胞核、有遗传物质;(3)功能: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凝血、反应血管损伤。
5.白细胞(1)概述: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是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2)结构:有细胞核、有细胞器;(3)功能: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
血液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给第二节血液循环(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自学、实验,并利用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活动:某人脚背发炎,医生在他的臀部肌肉注射消炎药物,此药运至足部的途径是什么?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并让学生描述血液流动情况。
设问:鱼的体内血液流动是按着一定的路线流动的,那么人体的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学生活动: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自学与思考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的图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教师活动: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
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
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血液与血型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与血型教案年级:初中时间:2课时目标: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了解不同血型的形成原因;3. 能够正确地分辨不同的血型。
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型的类型及其特点;3. 不同血型的相互配血规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血液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血液的兴趣。
2.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功能。
3. 分组讨论:讨论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4. 练习:通过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讲解不同血型的形成原因,包括A、B、AB、O四种主要血型的特点。
3. 讲解不同血型间的相互配血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和理解血型。
4. 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5. 结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扩展活动:1. 观察实验:让学生进行血液的显微镜观察实验,了解更多血液的细节。
2.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血液与健康的关系,并撰写研究报告。
3. 血型游戏:设计血型相关的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加深对血型的认识。
教学反思:教学生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血液与血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②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过程与方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以及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形成正常的血液观,激发学生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研究病人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课前准备】1、血常规化验单.2、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和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归纳总结血液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一条生命之河,那就是血液,它像小河一样不停流动。
它能及时将养料运输给细胞,又能及时运走体内的废物,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各处的血管。
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那么,血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各成分又有何功能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探索血液的组成师: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问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2.综合上述材料,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设疑: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流动的组织——血液,让同学回忆我们上学期学的人体的四种组织,引导学生回答血液是结缔组织,具有运输功能,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初中生物教案血
初中生物教案血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能够描述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功能和特点。
2.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体温和维持酸碱平衡;免疫功能和
止血功能。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血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血液的作用,并激发学生对这一主
题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介绍血液的组成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并通过举例说明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成分的血液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并理解其
功能。
4.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题目,巩固他们对血液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实验观察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血液的理解程度。
扩展活动: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血液的知识,并撰写一篇关于血液
的作用和重要性的文章。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显微镜、图片、教科书等。
注意事项: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操作进行严格管控,确保学生安全。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担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1.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1.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
1.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氧气运输: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2 营养输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3 废物排泄: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系统3.1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和调节血压。
3.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回收组织液和细胞碎片。
四、血液的凝血机制4.1 血管收缩:受伤后,血管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4.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4.3 凝血蛋白激活:凝血蛋白会在受伤处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液凝结。
五、血液疾病与预防5.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预防。
5.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块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和饮食控制预防。
5.3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系统和凝血机制,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对血液这一重要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年级:初中教材:《初中生物教材》课题:血液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2.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3.了解血液对维持人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2.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的理解2.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玻璃片、血液样本、显微镜等3.教学辅助材料:生物学课本、生物实验报告等教学内容:一、引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组成成分及功能,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场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三、讲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通过PPT讲解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在不同部位的循环路径。
四、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血液样本的显微镜下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五、总结:通过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强调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和维持人体内稳定环境的作用。
教学反馈:1.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延伸:1.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血液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血液的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学反思:1.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总结,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效果。
2.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血液和血浆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和血浆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和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
2. 血浆的组成
3. 血液的功能
4. 血浆的功能
教学重点:
1. 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物质组成
3. 血液在体内起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4. 血浆在体内起着维持体内平衡、调节体温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的作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血液和血浆的外观
2. 讲解:简要介绍血液和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3. 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不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让学生简单总结血液和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延伸:
1.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血液疾病和血浆疾病,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血液健康
2. 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视频展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的功能
教学反馈:
1.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进行教学反馈,检查学生对血液和血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可以通过期中考试或项目作业来考核学生对血液和血浆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实物展示血液和血浆的外观
2. 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用于观察血液中的细胞
3. 相关练习题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和血浆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
3. 理解血液在维持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 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
1.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的理解。
2. 血液循环中的重要概念和过程。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用具:玻璃滴管、显微镜等
3. 实验材料:血液标本、药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探讨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15分钟)
1.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2. 血液的功能:气体运输、营养输送、排泄废物、免疫和凝血等
三、实验探究血液的成分(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学生进行血液药膜实验,了解不同成分在药膜中的作用。
四、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15分钟)
1. 单循环和双循环的区别
2.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
3. 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五、小结(5分钟)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预习下节课内容:循环系统
2. 完成血液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环节也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血液中的不同成分。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循环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血液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血液示范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血液,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血液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环节(20分钟)
进行实验,观察血液的结构,并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并展示讨论结果。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相关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血液的更多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重点突出了血液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
和理解血液的作用。
在未来教学中,应加强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血液有更深刻的了解。
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比例和功能。他们能够理解血液如何通过心脏和血管系统进行循环,以及血液在维持身体稳定和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2.技能提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进行简单的血液类型鉴定,并能够解释输血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他们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公众演讲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器官和系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内容与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相关联,通过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反思总结:学生撰写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待提高之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反思总结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
作用与目的:
-通过作业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术好奇心。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建立长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改进措施和建议:
1.加强对学生预习进度的监控,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或者课堂小测验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的预习情况。
2.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对于作业的批改和反馈,可以更加细致和具体,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初中生物血液分解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分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 能够解释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血细胞的功能;2. 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1. 血液学知识;2. 教学课件或图片;3. 血液样本或血液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血液?血液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血液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液体,它具有运输、防御和凝血等功能。
二、血液的组成(10分钟)1. 教师展示血液样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血液的组成;2. 讲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 介绍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三、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讲解红细胞的形态结构:无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2. 介绍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四、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讲解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2.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五、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讲解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没有细胞核,个体最小;2. 介绍血小板的功能:加速凝血和止血。
六、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10分钟)1. 讲解血液如何通过血液循环为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运去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2. 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观察血液样本,使学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初中生物血液成分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成分教案【课题】血液成分【教材】初中生物教材【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3. 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1.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作用和功能。
2.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人体内的作用和功能的联系。
2. 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的流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血液成分的示意图或模型。
3. 实验用材料(如显微镜、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血液成分1. 血浆的作用和功能。
2. 红细胞的作用和功能。
3. 白细胞的作用和功能。
4. 血小板的作用和功能。
三、讲解血液循环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血液的流动过程。
3. 从心脏输出的动脉和回流的静脉。
四、实验展示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自观察血液中的成分。
五、讨论和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练习,加深对血液成分和循环过程的理解。
【作业安排】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描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组织实地参观医院或实验室,深入了解血液的相关知识。
以上为初中生物血液成分教案范本,供您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
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能够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血液观,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生能够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活动:展示新闻报道,讲述一位产妇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的案例。
•问题:提问学生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可以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目的:引发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活动:分组观察“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问题:讨论血液的分层现象,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讲解: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强调血浆中水的比例和功能。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血液成分的实验,如红细胞的渗透实验,白细胞的吞噬实验。
•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功能和在疾病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解决学生的疑惑。
4.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讨论: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白细胞的防御作用、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如中国足球队选择昆明为集训地,让学生理解环境对血液功能的影响。
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过程;
3. 理解血液在免疫和凝血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理解血液在免疫和凝血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血液标本等;
2.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相关章节;
3. 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血液组织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呈现:
1. 讲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
2. 介绍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体温、参与免疫和凝血等。
三、实验观察:
1. 利用显微镜观察鲜血涂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2. 分析血液中不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课堂讨论:
1. 引导学生讨论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如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免疫和凝血等;
2. 分析血液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五、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绘制血液组成和功能的概要图,让学生通过板书回顾课堂知识。
八、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
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调整和安排。
愿本教案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涂片,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样本,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2.利用图表、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血液组成的直观认识。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功能和血型知识,培养科学思维。
(四)课堂练习
1.观察血涂片: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并描述其特点。
2.血型鉴定:组织学生进行血型鉴定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血型的判断方法。
3.判断题和选择题:设计一些与血液知识相关的判断题和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分析案例:提供一个与血液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血液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与血液相关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分步骤教学,层层递进:
-首先介绍血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让学生对血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突出重点,注重实践。
2.作业完成过程中,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3.作业提交时,请注意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按时完成。
6.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血液学教学设计:血液学的理论和应用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可特异性地抑制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治疗进展
TKI药物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缓解 率和生存率,使得部分患者能够达到无治疗缓解状态 。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诊断
血型系统
主要介绍ABO血型和Rh血型系统,涉及遗传规律和抗体产生。
临床应用
输血、器官移植等医疗实践中需考虑血型匹配问题。
出血与凝血机制
出血机制
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等原因可导致出血。
凝血机制
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激活与作用。
02
红细胞相关疾病及诊疗方法
贫血分类与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等可出 现异常,确诊需进行肾活检或皮肤活检。
治疗方案选择
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 治疗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和干预策略
早期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评分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如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骨髓象、粒细胞抗体测定等,有助 于明确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病因。
鉴别诊断
与其他导致粒细胞减少的疾病进行鉴别,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04
血小板相关疾病及诊疗方法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要点一
临床表现
要点二
诊断标准
皮肤黏膜出血、月经过多、乏力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
原因分析
药物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造血 系统疾病等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 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
天华中学朱海敏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一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书的基础。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教学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 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品设计、鸡血样品、人血永久涂片
教学法
谈话法、实验、讨论、小品表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演示实验、小品表演及显微镜的观察,都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
其中以小品方式把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有趣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可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闪亮点。
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以实验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根据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特点来辨别和认知,因此没有达到探究实验的目的。
基于教学设备有限,我只能用显微镜的指针分别把红细胞和白细胞显示出来,让学生轮流来观察,但时间又有限,因此效果也不大好。
通过这节课让我了解到学生对探究实验掌握情况不大理想,即使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还是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推测,日后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师备课要非常仔细,把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必须考虑周到。
如使用显微镜时只能一个人观察,很难有共鸣,因此尽
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教师使用带有摄相头的显微镜),但面对有限的教学条件,更应多思考,使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