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内涵综述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第一章引言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第二章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也包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城镇化的内涵1.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从而提高了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化水平。
人口城镇化使城市人口增加,也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2.城市规模和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建设也不断加快。
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和繁华,建设了许多高楼大厦、交通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了城市的生产生活条件。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商业服务、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等方面。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增强城镇化使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增强。
城市不仅是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的聚集地和社会组织的重要平台。
城市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整体发展。
第四章附件本文档附带了以下附件:________1.城镇化数据统计表格2.城镇化相关政策法规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市化:________指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2.城市规模:________指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数量。
3.城市化水平:________指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发展水平。
4.城市功能:________指城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第六章结束语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的推进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以及农村经济结构向城市化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
它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变革的重要方面。
内涵人口的迁移与聚集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与聚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农村,选择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
人口的迁移与聚集带来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也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转变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经济结构逐渐向城市化经济结构转变。
传统的农业产业逐渐减少,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
城镇化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也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城市内部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设施得到了改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也得到了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服务的提升城镇化带来了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也得到了改善。
人们可以享受到更方便、更多样化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城镇化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推动了社会进步。
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特点得以交流和融合。
城市成为了多元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形式和思想观念在城市中碰撞和融合,推动了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带来了人口迁移与聚集、经济结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社会服务的提升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人口的合理迁移安排、城市基础设施的健全建设、社会服务的均等供给以及文化创新和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并且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得到提升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镇化的定义及内涵,包括城镇化的概念、内容、阶段、影响因素等。
二、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城镇化两个方面。
⒈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数量比例的增加。
⒉经济社会城镇化经济社会城镇化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包括城市化率提高、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等。
三、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⒈人口规模与比例增加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比例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⒉城市化率提高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指标,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⒊城镇化水平提升城镇化的水平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⒋城市功能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功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
四、城镇化的阶段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级农业阶段、农业城镇化阶段、工业城市化阶段和后工业城市化阶段。
⒈初级农业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指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城市功能相对较弱。
⒉农业城镇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指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城市规模开始扩大。
⒊工业城市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指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城市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迅猛。
⒋后工业城市化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指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人口规模和比例不断增加。
五、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人口因素等。
⒈政策因素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包括城市规划、土地政策、人口迁移政策等。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⒈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逐渐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城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⒉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通过向城市迁移、农村地区发展城市化建设等方式,逐渐形成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
⒊城镇化的内涵⑴经济内涵城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城镇化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城镇化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
⑵社会内涵城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
其次,城镇化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改善劳动力就业状况。
⑶环境内涵城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挑战和机遇。
首先,城镇化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
其次,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⒋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城镇化统计数据、城市规划图纸、城镇化政策文件等。
⒌法律名词及注释⑴城镇化统计数据:城市化的相关数据,如城市人口比例、城市规模等。
⑵城市规划图纸:城市规划部门绘制的城市发展规划图纸,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等。
⑶城镇化政策文件:国家或地方发布的与城镇化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城市化推进方案、城市建设规划等。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简版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1. 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逐渐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城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内涵2.1 人口转移城镇化的第一个内涵是人口的转移。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
这种人口转移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是人口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大转变。
人口转移的背后反映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人口流入。
2.2 城市化进程城镇化的第二个内涵是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人口流入城市地区后,城市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的面貌和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3 经济发展城镇化的第三个内涵是经济发展。
城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镇化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居民的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2.4 社会进步城镇化的第四个内涵是社会进步。
城镇化带来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城镇化还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城镇化也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3. 总结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过程,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口转移、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但是解决已经进城的几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享受公平待遇问题,而且对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的大事。
作为位于祖国西南部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份,XX省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更是具有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壮举。
一、影响世界的重大意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新技术革命,另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场预计未来20年内由3亿农民移居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变革,将为中国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提振世界需求释放巨大动能。
(一)我国的城镇化能够使地球上十几亿人迈入现代化行列,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4,中国的稳定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全球X围来看,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社会公平、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
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的发展程度通常通过城市人口比例来衡量,该比例是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转移:城镇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
农村人口的向城市的转移,使得乡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这对于改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2. 城市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规划、交通设施、住房建设等都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城市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将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需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的转变,将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4. 社会文化变革:城镇化还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生活的方式、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城市的多元化、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样。
5. 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结语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人口转移、城市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化变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
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1. 引言城镇化是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也涵盖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经济的腾飞等。
2. 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由农业劳动力纳入城市劳动力,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其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的发展等。
3.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在人口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人口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也逐渐浮现。
3.2 建设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强。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建设、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都是城镇化中重要的方面。
3.3 经济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是指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城市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城镇化。
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带动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3.4 社会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是指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
城镇化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包括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等的变化。
城市化也需要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4.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4.1 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还可以推动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4.2 社会进步城镇化促使社会结构的变迁,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提升了社会整体素质。
城市化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了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
4.3 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使农民脱离农田,减少了对农村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镇化还可以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 结论城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城镇化进程
• 从20%到40%城镇化率,各个发达 国家经历的时间:英国 120年;法 国 100年; 德国 80年;美国 40年 (1860-1900); 前苏联 30年 (1920-1950);日本 30年 (1925-1955)。 所以, 我国正经
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 城市化进程。
(五)城镇化率
• 城镇化率(又称城市化率、 城市化度、 城市化水 平、 城市化指标)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 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 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4.这两个词语的外延基本上是一致的。
• 都市化其实是城市化的另一种叫法,是为了区别 城市化和城镇化而产生的。
(二)发展
• 具体表现为: ( 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 并与市民融为一体;(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 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 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
制度等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 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
• 城镇化的重要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2) 城镇数 量增加;(3) 城镇用地面积扩大;(4)城镇产业结构 升级。
• 进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 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
城市化的内涵及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内涵及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向城市集中发展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
人口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化的结果,也是城市化的动力。
人口城市化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规模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化是指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要素的集聚。
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型,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向现代的工业、服务业转变,经济城市化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提升。
三、社会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是指社会文化在城市中的集聚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市成为了人们生活和交流的中心,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源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发展。
城市化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口集聚:城市化过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形成人口集聚现象。
人口集聚会带来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会逐渐扩大。
二、土地集约化:城市化促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集约,通常采取垂直发展和高密度利用的方式。
高楼大厦的兴建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都是城市土地集约化的表现。
三、经济多元化: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减弱,而现代的工业和服务业得到了发展。
城市经济的多元化使城市在经济上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四、社会分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城市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
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城市中分工合作,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社会分工的明确使城市在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上具有优势。
五、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化使城市的交通需求增加,促进了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
公路、铁路、地铁、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的完善,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表现。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逐渐离开农村的土地和生活方式,转而依靠工厂、工作机会和城市社会基础设施来实现生计和发展。
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变化。
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如下:1. 人口迁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这种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也意味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人口迁移也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
2. 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过程,它包括了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城镇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的中心。
城市不再只是一个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而是集中了各种资源和机会的地方。
3. 城市建设:城镇化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需要更多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4. 经济发展:城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
城镇化可以推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5. 社会变迁: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在地理上的迁移,更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需要处理好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确保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内涵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里就城市规模问题与资源环境问题加以论述。
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也叫城市化(以下均称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也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镇化的数量过程;一方面是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即城镇化的质量过程。
城镇化的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是城镇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数量过程而没有质量过程,即进入城市或被划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文明同化,不能算做真正的城镇化。
二、城市规模问题讨论城镇化问题时,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城市规模的认识,狭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及其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我国目前在城镇化与城市规模上,存在一些不很正确的认识与做法。
1、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在做总体规划时,往往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也就是先制定该城市在规划期限城市化水平,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再用城市规模(人口)反过来指导城市的一些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产生背景和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国前段时期城市化快速增长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用户口等政策限制农民由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使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背景下,政府放开政策鼓励农民买房而成为城镇人口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条件下爆发出来的,它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蓄积。
城镇化:内涵与特征——理论综述
城市与城镇这两个名词在 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 城市起源 于防卫之城与交易之市 的结合 , 具有军事 、 政治 、 商贸和手工
业中心等多种职能 , 其后城市逐渐被泛指为人 口较密集 、 工商 业较发达的地方 。 城镇 的概念 自古包含城市和集镇 。自中国
女, 河北唐山人 , 助教 , 硕 士研 究生, 从 事新 闻学研究。
一
1 67 —
威认为 , 城镇化 的具体 内涵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 : 第一 , 依附于 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多地 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 ; 第 二, 分散 的农村 人 口逐步 向各种类型 的城 镇地域空 间集聚 ;
第三 , 城镇 建设 促进城镇 物质环境改善和城镇景 观地域拓 展 或更新 ; 第 四, 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 和扩散 。 同时
摘
要: 由于立场的不 同和研 究角度 的差异 , 对城镇化 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呈现 多样化 , 迄今为止 , 尚无统一 、 公认
的观点。 城镇化是一个 涉及社会 、 经济与 空间等诸 多因素的复杂的人 口迁移过程 , 因此 , 社会学 家、 经济学家、 地理 学家 以及人 口学家们从各 自不同的角度给 出城镇化的 内涵。同城镇化的 内涵一样 , 对城镇化特征 的界 定也是 多种 多样。
镇化是地域性 质和景观转 化的过程 ; 第四, 城镇化包 括城市 文明 、 城市 意识在 内的城 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
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 : 一方面表现在人 的地理位置 的转移 和职业 的改变 以及 由此 引起 的生 产方 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 ; 另一方面则表现 为城镇 人 口和城 市数 量的增加 、 城镇 规模 的
新型城镇化:内涵、品质、特色(全文)
新型城镇化:内涵、品质、特色(全文)推进“新型城镇化”,其关键在一个“新”字。
具体说,一要深刻理解城镇化的新内涵;二要着力提升城镇化的新品质;三要努力形成城镇化的新特色。
一、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新内涵与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融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新理念。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城镇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城镇的一切建设和发展都要依靠人民,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切成果都应由人民共享。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的发展思路——四化同步。
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四化”的概念,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就把城镇化提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揭示了“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新思路。
与传统城市化相比,其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新的城乡关系——突出“三农”。
传统城市化,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强化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除了包含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之外,还包含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
这是对单纯“城市化”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是由中国农村小城镇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小城镇是连结中心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城市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包括城市优质资源和要素向农村的流动、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现代化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等,都是通过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中转、传递,然后向广大农村扩散的。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
城镇化定义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内涵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1]
城镇化定义及内涵城镇化定义及内涵一、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重要指标。
城镇化的内涵包括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城镇化的定义及内涵。
二、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过程,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三、城镇化的内涵1-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人口迁移是城镇化的基础,它反映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人口迁移对城市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等都有重要影响。
2-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过程,还包括经济发展的过程。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徙和资源集聚。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化的经济模式越来越成熟。
3-社会转型与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农业劳动力转变为城市劳动力,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在城市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4-文化变迁与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文化特征逐渐显现出来,城市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也在变化。
城市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的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附件1:2023年全国城镇化进展报告附件2:城镇化政策指南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人口迁移:指人口由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
3-经济发展:指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结构的改变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4-社会转型:指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
5-文化变迁: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变化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涵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走集约、智能、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镇化建设上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民生和城市发展的一把量尺。
城镇化是为实现人民对优质生活期待服务的手段,不是目的,因此绝对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
区别于不具可持续性的传统城镇化模式,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核是人的城镇化,即人本化。
因此,城镇化建设的形态、结构、功能、机制设计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城镇化首先是要“宜居”,这是对一座城镇的最基本要求。
作为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必须要保证良好的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以及生态和自然环境。
此外,城镇要发展、人要生活得好,还必须要发展经济,“宜业”是“宜居”的手段,无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社会环境都应该适宜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
用发展经济所获得的效益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和优化城镇环境、维护秩序与安定、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我国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居”与“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空气、水、噪音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矛盾,这是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现实紧迫性问题。
从对新型城镇化基本涵义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政府着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应体现智慧高效、生态环保
的特征,智慧型生态城镇将成为我国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模式。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阐述摘要:新型城镇化,精细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可见未来的城镇化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三化;Abstract: A new type ofurbanization,finemanagement will bereflected in the”information”,”intelligent”.Eighteen majorreport clearly pointed out:adhere to the road ofnew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informatization and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andtownmutualcoordination ofbenign interac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Visibleurbanizationprogress in the futureis no longer areinforcedcementtype”city”, more emphasis on the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city,smartcity.Key words:new urbanization;connotation;three前言: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全面、内涵增长”发展模式。
深刻认识城镇化的内涵
深刻认识城镇化的内涵城市(镇)化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城市化概念在1858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出现过,在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开始使用了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
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又丰富了城镇化的内涵。
其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在此过程中农村人口比重减少,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或以其他方式成为城市居民,这也是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看,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向新兴工业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外围郊区和农村人口减少,城镇化开始兴起。
为此,英国还出台了《贫民救济法案》,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解决住房问题等办法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到19世纪末城市人口比例已达到70%以上。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富余,同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城镇化呈多元发展态势。
一些地区城市人口膨胀,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如拉美等地区的国家,城市无限制发展,乡村地区缺乏活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恶化;也有一部分地区出现了城镇化滞后的现象。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总体来讲,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产业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的核心是产业向城镇集聚。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演进的重要基础。
作为生产的主体,随着人口向城镇集中,同时伴随的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向城市集中,带动整个经济重心向城市转移。
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即产业结构的升级。
城镇化的发展始终与产业演进同步。
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的进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机器大工业体系,使原来分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促进了非农产业经济活动的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城镇化内涵的研究
欧名豪、李武艳、刘向南、谌明在《城市化内涵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认为: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城市化过程就是是社群网的广度不断扩大、密度日益降低、人际关系逐渐趋向专门化与单一化的过程。
姚志杰在《对城市化内涵的科学理解》(甘肃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741000))认为城市化是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杨重光、刘维《新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认为城镇化内涵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也表现在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关于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
李光全、胡卫东在《健康城镇化内涵与实现路径的理论建构》(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认为:城镇化的健康状态应该是均衡、规整、协调、可持续,是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的“四化”协调融合。
王晓玲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实现途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5)认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就是城市政府在实施城市化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要,这种需要从经济社会因素来考虑既包括生产、生活需要,也包括居住、休闲等需要,更包括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需要;从代际
方面来考虑既包括当代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也包括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三、关于对城镇化模式的研究
房维中、范存仁和王小鲁、夏小林在《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们》(社会科学版,1994)认为.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收益、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较大的外扩散效应。
洪银兴、陈雯《城市亿模式的新发展》(经济研究)城市是经济能量集聚地。
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地.是主导产业的集聚地.因而是区域的发展极。
胡少维在《中国经济展望》(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认为从发展经济、开拓市场的角度指出增加农民的需求是保障全国消费增长的关键,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就是减少农民,于是认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必然的选择”。
国外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国外城镇化内涵的研究
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认为:城市化是指以人口稀疏、空间上相当均匀遍布、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成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
西蒙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
二、关于国外城镇化生活方式改变的研究
路易斯沃斯在《与城市化的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认为:城市化预示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
这种城市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认为:农村人享有城市的物质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了。
三、关于国外城镇化模式研究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社会学与实用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把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获得规模经济而在某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引起人口集中.聚集在一起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从而开始了城市化过程。
克鲁格曼在《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经济科学译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认为“空间聚集”是城市形成并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城市化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其中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但与之相反的是其内涵正在缩小。
这类定义的优点是比较全面、概括地揭示了城市化的主要内涵,避免了对城市化的简单的片面的理解,有利于更加深层次的、全面的研究城市化问题、缺点是在全面而且分层次地展现了其内涵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摸不着
头脑的感觉,不知道哪种说法更在理。
再这通过对国内国外的对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开始投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为城镇化建设赋予了新的生命,但通过与国外的比较,我们又发现不足,相比国内,其国外的城镇化建设与人的结合做的更到位。
因此,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向国外取经,以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