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合集下载

第四讲 道德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

第四讲 道德的概念、本质、结构、功能

(四)道德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道德根源于现实,受现实关系的制 约并适应着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同人 的世俗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一种道德要 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立足现 实生活、面向社会生活实际,考虑到大 多数社会成员的接受程度和觉悟程度。 道德虽然源于现实,但更指向理想, 由“是什么”指向“应当是什么”。
1、“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 道德” (1)道
道——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 道路。 法则、规律。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或思想体系。 封建伦理纲常。 ……
“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2) 道德”一词的词源学考察(2 德
德——情感和信念;坚持“道”所形 成的品质或境界 “外得于人”——“以善德施之他人,使 众 人各得其益”; “内得于己”——“以善念存诸心中,使 身心互得其益”; “德—得” ——许慎《说文解 字》
道德结构的分类
1、道德的个体性结构: (1)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道德认知、情 感、意志、信念、理想等; (2)个体的道德行为结构:道德动机、选 择、行为、效果、评价、修养等; (3)个体的道德境界结构:自发的、自觉 的、自由的道德境界;
道德结构的分类
2、道德的社会性结构: (1)道德的现象结构: ① 道德活动现象 ② 道德意识现象 ③ 道德规范现象
二、道德的基本功能
(一)道德的命令功能 ——处于道德意识的他律阶段, “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行为 “摩西十诫”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勿践踏草坪”
“璀璨星空在我头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璀璨星空在我头顶,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 我们越是经常、越是 执著地思考他们,我 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 远新鲜、有增无己的 赞叹和敬畏——我们 头上的灿烂星空,我 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 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中国古代优 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 升华,是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 发展。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

品德的实质、功用跟感化
实质:品德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看法方式,归根究竟是由经济根底决议的,是社会经济关联的反应。

功用:*品德的功用是指品德作为社会看法的专门方式关于社会开展所存在的成效与才能。

*品德的功用会合表示为,它是处置团体与不人、团体与社会之间关联的行动标准及完成自我完美的一种主要肉体力气。

*在品德的功用零碎中,要紧的功用是看法功用跟调理功用。

品德的看法功用是指品德反应反应社会现实特不是反应社会经济关联的成效与才能。

品德的调理功用是指品德经过评估等方式,指点跟改君子们的理论运动,和谐人们之间关联的成效与才能。

感化:品德功用的发扬跟完成所发生的社会妨碍及实际后果,确实是品德的社会感化。

1)品德可以妨碍经济根底的构成、稳固跟开展
2)品德对其余社会看法形状的存在跟开展有侧重
年夜的妨碍
3)品德是妨碍社会消费力开展的一种主要的肉体
力气
4)品德经过调剂人们之间的关联保护社会次序跟
波动
5)品德是提高人的肉体境地、增进人的自我完美、
推进人的片面开展的内涵能源
6)在阶层社会中,品德是阶层妥协的主要东西
品德发扬感化的性子由品德反应的经济根底、代表的阶层好处所决议。

只要反应进步消费力的请求跟提高阶层好处的品德,才会对社会的开展跟人的素养的提高发生踊跃的推进感化,否那么,就倒霉于乃至障碍社会的开展跟人的素养的提高。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二、道德的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道
德自制、道德坚持等过程。个体道德意识倾向 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和社会道德活动的动态 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视为引发个体道德 活动的动机系统。它主要包括个体道德需要、 个体道德兴趣、个体道德理想、个体道德信念 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社会道德结构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 则制定的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 义;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 德活动的直接行为依据;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 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准则得以表 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三者的划 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社 会道德现象的整体,缺一不可。
益补充。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4)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互相渗透。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宗教是一种虚幻的超人间的力量,而道德
则是真实的人间力量。(2)虽然道德与宗教都依靠信 仰的力量发生作用,但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它表 现为对现实的失望之后而转为对宗教的说不清道不明 的精神寄托。(3)宗教与道德所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 的。宗教着眼于未来,但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所谓来 世;而道德则追求的是现实世界。
一、道德的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 的特殊的规范性。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
自己开辟道路。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的本质与作用故事

道德的本质与作用故事

道德的本质与作用故事
道德的本质仿佛是知识。

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防范犯罪。

注:苏格拉底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扩展:
古人讲道德的故事: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正是宋朝的大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

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的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

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

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

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

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

”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宏大。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二、道徳的一般本质
1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
• 的性质。
•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 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
• 3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关系中 的不同地位与不同利益 ,也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 盾斗争。
• 4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 第二,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精神或理性决定的。
• 宗教认为,道德是上帝的意志的反映。 • 道德是“主观意识的法”,是客观精神争取自由
的一种表现,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归根到底 是被“绝对精神”决定的东西。 • 道德的基础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 是道德行为的本源和评价依据。
评价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 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 一 关于道德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 第一,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 生产力水平越高,创造的 会物质越丰富,道德的积极作用
就会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而生产力水平低下、连基本的 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就使道德丧失了物质基础。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
•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势必要转化为明确的目的和在此指 导下的行为,并且根据主客观情况及时地调节预期目的, 更好地指导行为。
三、道德的特殊本质
• 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着眼,将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道德还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 特殊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和联 系都逐渐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 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也会相应地产生 一定的要求。这些秩序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们自觉意识到以后进行创造的产物。这些秩序、要 求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公理性、普遍性的东西,是把人们的 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活动与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 东西联系起来的枢纽,是对人们“应该”怎样生活的图景 的一种展示。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董仲舒: 董仲舒: 王道之三纲,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论:天不仅制定了道德准则, 天人感应论:天不仅制定了道德准则,还通 天人感应”来赏善罚恶。 过“天人感应”来赏善罚恶。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 道德源于“自然法” 道德源于“自然法”。
1.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也是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也是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社会关系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道德就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 道德就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 不应当”的自觉意识。 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
神是必然存在的,惟一的。 神是必然存在的,惟一的。神是万物的自由 原因,万物都在神之内,都依靠神, 原因,万物都在神之内,都依靠神,没有神 就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 就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我们的心灵都 是由神决定的。 是由神决定的。
2、先验论(天赋说) 、先验论(天赋说)
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 把道德说成是人与生俱来,内心固有的是非观念和 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 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孟子: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是非之心” 非右外铄我也, 心”、“是非之心”,“非右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柏拉图的“回忆说” 的理念是神把“ 柏拉图的“回忆说” : “善”的理念是神把“善 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中去的结果, 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中去的结果,灵魂在物质的 尘世生活中又一次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时, 尘世生活中又一次看见这些同类的有形事物时,便 能回忆起那些已被遗忘的形式。 能回忆起那些已被遗忘的形式。

5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5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五讲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教学要点: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本质、道德的结构和要素、道德的社会功能。

通过本章的学习:1、把握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2、认识道德结构的构成要素,形成道德的结构概念。

3.认识道德的社会功能及双向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经济基础的现状和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三)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四)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用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调节道德行为。

(二)现存的社会道德规范没有也不必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靠自觉,靠教育,靠提高道德境界。

古代“德化政治”则以政治、法律为统治阶级的道德推行强制开道。

注意区分道德危害和犯罪为害的程度不同,是能否应用强制手段的关键。

道德为害严重,成为犯罪,强制执法。

犯罪行为轻微,是道德问题,批评教育。

(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自我意识解决道德行为调控。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一)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价值目标(观念的)——价值追求(实践的)——价值实现(精神满足的)。

(二)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目的实现要行动,因而是实践的,又是精神的。

第二节道德的结构一、道德结构的内容(一)道德结构划分道德结构是道德体系内部的各个道德要素之间相互的关系及其表现。

道德要素分析的层面不同,道德要素是不同的。

不同的要素划分,道德结构也是有差别的。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2、德性在生活中
(1)人的生活的双重性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意义生
活)
物质生活即生物性的生活,与动物相比只是
消费形式上不同,生化功能的本质却相同
意义生活是从物质生活方式的“文明”性开
始,人有不甘“物于物欲”的精神诉求。 (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
(2)德性生活
人的生活的实存状态,同人性相似,是 一元统一的。 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在不同人的生活中 含量不同的实存着,彼此内在的对立统一, 形成一定的张力并表现为统一的个体生活, 就是“德性生活”。
德性是人格的中介;德性生活是物质生活到
意义生活的中介。 “中介”的意味:人性中的兽性是基础 但只是人的工具性,神性是人的目的性;生 活中的物质层面是前提和生活的出发点,但 意义生活是生活的归宿。 神性与兽性,物质生活与意义生活要在人格、 生活中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张力;同时又要通 过现实化了的德性、德性生活去实现人及其 生活的旨归。
育对象完成伦理。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化,并 使之有伦理、政治文化等的创生能力。 学校德育通过文化功能去达成其他社会性功 能目标。
3.“适应性”
(1)“适应性”不是一对一的“尾随” 回顾:适应现实离不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 前瞻:对现实的超越,吸收未来的道德文化 当前分析:结合两方面,分析判断道德内容
表现为一种自律。他律、自律的道德仍然是 共具一种外在性。 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自由的道德发自 “本心”而非“良心”。 (孟子的“人皆有恻隐之心”,人有向善求 善的本能)
(3)享用功能(“苦—乐”的关系)
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精
神方面),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其实质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领会、 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与 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时践行道 德可看做道德人生的立美创造。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第三章的道德经总结了道德的本质和修养的要点。

这一章以简洁明晰的文字,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道德的意义,以及人们应如何应用道德观念来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

本文将根据这一章的内容,探讨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

第三章开篇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强调了平等与公正的重要性。

这表明在制定规则和价值观时,应该尽量避免特殊对待,以达到公平的目标。

公正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也应在个人行为中得以贯彻。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摒弃私心和偏见,对待别人一视同仁。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争斗和纷争,实现和谐与稳定。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道德经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及“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似乎有些让人费解,但其实是在强调天地和圣人的无私和放下自我的品质。

天地不偏袒特定的生物,而是平等对待万物。

圣人则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愿意放下个人私欲,为百姓谋求最大的利益。

这是道德经中一种高尚的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道德经第三章中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善人之言,善人之神”。

这段话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以及善意的力量。

通过言语,我们可以传递真实、积极的信息,给予他人鼓励和帮助。

好的言语不仅能够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够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此外,在道德经第三章中还提到了“不争”的概念。

道德经将争斗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争斗常常导致伤害和破坏。

相反,我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包容。

积极的竞争可以激发个人潜力,但不应该以损害他人为代价。

只有通过和平与谦和,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与满足。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三章强调了平等、公正、无私和善意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不仅在制定社会制度和规则时应考虑,也应在个人行为中得以践行。

通过认识并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摆脱争斗和冲突,个人与社会都能够获得和谐与稳定。

同时,道德经第三章还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和善意的力量,我们应当谨言慎行,用语言传递正能量。

最后,我们还应该追求和平与包容,摒弃争斗和竞争的负面影响。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三章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

德育原理 檀传宝第三章德育功能与德育的本质

•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得 • 道德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似乎是约 束个体的异己的东西,然而它却能够使 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同时 也由于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个体才能秉 承社会给予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生 存下去,完成人生任务。
• 从类的角度看,伦理规范乃是人为自己 立法,是内在而非外在的东西。“德福 一致”的原则,道德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及其质量提高的。
?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实?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效果三者之间的逻辑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德育功能的科学定位为依据对德育效果的定评价也必须以德育功能的实现为基准
第三章 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 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
第一节 德育的本质 • 一、本原和本质 • (一)本原 • 本原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是万物生灭 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说明万物 的“原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万物的 “始基”。万物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但本原本身是常住不变的,变换的只 是它的性状而已。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 一个的,称之为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物质的,是唯物的一元论,唯物主 义都是一元论。
• 1、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 • 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 接性 • 学校德育功能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间接功能和直接功能之分。社会性功能 实现的首要的中介环节在于学校德育通 过系统本身影响、塑造好德育对象的品 德或道德人格,学校主要通过德才兼备 的“产品”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 (二)本质 •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 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一 事物和他事物的区别取决于事物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 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

罗国杰《伦理学》

罗国杰《伦理学》
遍的统一。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义务是被意识到的道德必然性,既是外在的职责、使命,
又是内在的要求,出于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将现实升华为理想的实践精神的行为。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强调实践精神的能动性,而且强调其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试论述道德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
考研家园 | 考研网校
考研资料 | 分类信息
研招网 | 考研网 注册 登录 标签
帮助
搜索考研网: 考研论坛 ? 哲学 ? 罗国杰伦理学笔记
专业课真题笔记讲义内部题库 跨校跨专业考研 名校必过! 考研家园--考研人的精神家园 2011考研,从这里开始 2011新东方全程班优惠100元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
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总之,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
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
现实的主体。
(二)道德调节功能。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
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3、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 产也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第二节 道德的发展 一、道德的历史演变 二、道德在发展方向上是进 步的 三、道德发展进步的规律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2、天赋论:是主观唯心主 义的道德起源说。认为人先 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 志是道德的起源,没有看到 道德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活 动发展的产物。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第三,形成了无产阶级道德 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以 及大公无私、英勇果敢、团 结互助、遵守纪律等优秀道 德品质。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2、基本特征:崇尚 和摒弃个人主义和利 己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 的基本特征。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当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威胁时, 他就要把共和国的“自由, 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 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 炮兵”!(《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卷1P640)

红 梅
四 川 文 理 学 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4、动物本能论:也是一种旧唯物主 义的道德起源说。这种理论是将达 尔文主义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牵强 地移植到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认 为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性或社会本能 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其错误在于混淆了人类社会和 动物界的区别。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课件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课件
《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PPT课件
欢迎来到《道德的本质与功能》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道德的真正含 义以及它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让我们一同展开这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旅 程吧!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人类共同遵循的原则与价值观,引导我们行为的准则。它涉及我们对善恶、公平正义以及责任和 良知的认知和评价。
学校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 识。
社会参与
自愿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培养个 人的道德责任和团队合作精神。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 塑造良好公民
道德教育培养了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2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培养道德判断和共享价值观,道德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3 提高个人素养
道德教育帮助个人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提高自律和自尊。
道德与文化的关系
道德与文化相互交织,文化塑造了道德观念。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社会行为准则和认 知模式。
道德发展的历史
1
原始社会
道德基于生存、生育和社群合作。
2
宗教和哲学思想
道德由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塑造而成。
3
现代社会
道德观逐渐与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联系在一起。
道德标准的形成及其变革
传统观念和权威
道德标准通常由传统观念和权威塑造,如家庭、宗教和政府。
社会进步和变革
社会变迁和进步推动了道德标准的演变,如性别平等和种族公正。
个人和社会的互动
个人行为和社会反馈相互影响,共同塑造道德标准。
道德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是道德社会化的最早阶段, 塑造了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习惯。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共同目标

第三章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第三章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 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 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 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裹 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 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 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 “三寸金莲”而受到广泛赞 美,乃至男子为这颤倒,女 子为之痴迷 。
辨别:哪些是优良道德?哪些是恶劣道德?
见利忘义-见利思义 战俘应当自杀 节制 放纵 中庸 智慧 正直 诚信 老实
三、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道德规范的主观性是道德有优劣之分的 前提。
道德价值的客观性是道德分为优良道德 与恶劣道德的根据。
与道德价值相符合的道德规范便是优良 的(正确的、科学的)道德规范。
与道德价值不符的道德规范便是恶劣的 (错误的、不科学的)道德规范。
三寸金莲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六一村, 这个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 小脚女人部落”的村落,小 脚女人如今还有近20位。
万科于5月产20日以 公告的形式表示,将 无偿投入1亿元参与 灾后重建。
第一,调节(整)社会关系。
这是道德的最主要功能。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
范,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 关系起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或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道德的调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社会调节, 即以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尺度来评价 人们的道德行为,协调人们的道德关系。二是 自我调节。以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尺 度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升个人的 道德修养水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特殊道德与普遍道德
所谓特殊道德,就是只适用于一定时代、 社会、民族的道德规范。
初民社会:应该吃老人。 现代社会:应该养老送终。
美国人:失败不应该自杀 日本人:失败后应该自杀
所谓普遍道德,是适用于一切社会、一 切时代、一切阶级的道德规范。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第一节道德的起源一、伦理学史上的诸种道德起源说在伦理学思想史上,有关道德起源问题有诸多学说,有神启说、天示说,生而固有说、动物本能说、需要说。

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类自己感觉到应该受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全知、全善、全能得神来为人制定行为规则,因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不成熟的,终极无知的,所以,人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为自己指定行为戒律,这种戒律应该来自一个至高的神。

他所颁布的戒律是神圣的,不可违反的。

EG 《圣经》中的“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劳动勤奋,且擅长贸易,他们积攒了许多财富。

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

再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

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面,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

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

长大后,摩西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他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

一日,摩西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返回故乡。

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摩西带领他的族人在西奈山下祈祷,请求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一条道路。

一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十条戒律。

《摩西十诫》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体现了平等的“人神契约”精神:谁要毁约,谁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同时,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弃之”的权利。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第三章道德的本质和作用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和社会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德的起源,掌握道德的本质,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道德的本质教学时数: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道德的本质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二节道德的社会作用所谓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对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

如果说,道德结构表征着道德内部诸要素的有机整和及其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脉络、过程和发展趋势。

那么,道德功能则表征着道德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表现出来的功效、能量和力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的结构蕴藏着道德的功能,而道德的功能则反映和确证着道德的结构。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吴畏)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吴畏)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一)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

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

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

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

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又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这种能动作用的夸大或贬低乃至否认都是错误的。

因此,要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道德决定论”(或称“道德万能论”)。

“道德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孟子说过:“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把道德的作用看成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所在。

荀子亦有相类似的看法,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所谓的“礼”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显然,荀子把“礼”看作是修身、成事、治国之根本。

欧洲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夸大道德的作用。

他们否认阶级斗争,试图用道德的手段,特别是用“爱”的说教,一方面劝导富人于穷人仁慈,为人类作出牺牲;另一方面劝导穷人忍让,在物质利益上知足,空想“爱”能化干戈为玉帛、阶级对抗的社会能得以改造,社会主义理想蓝图就会变成现实,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德的本质
•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 (1)二者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 •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具有明确的内容;而道德规范一般
• (1)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 的性质。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 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一种意 识形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以往道 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 物。” 在人类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 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的社 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道德体 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有什 么样的道德。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一、道德的本质
• (一)非马克思义的道德本质说 • 1、道德是由人的精神或理性决定的 • 2、物质生活水平决定道德 • 3、个人利益决定道德
一、道德的本质
•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道
德观念,从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中考察道 德现象,认为道德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关 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利益关系的 特殊调节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实践精神。
不同。 • (5)二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时间长短不同。
一、道德的本质
•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道德与政治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 联系: • (1)一定阶级的道德反映一定阶级的政治并为其服务。 • (2)从作用上看,政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道德服务于政
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关系,而道德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要求政治 不断地向文明的方向发展。 • (3)从对利益的维护看,由于政治所处的核心位置,道德既处于政 治准则的制约之下,同时也游离于不同的政治之外,从而,对更广泛 的利益起维护作用。当新的道德标准在经济和政治的一体作用下确立 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取向就不能与道德的总体要求相背离。
一、道德的本质
•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我们把道德放在整个社会中进行考察,会发现道 德是一种受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 建筑,从而恰当地揭示出道德的一般社会本质。 但是当我们再深入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比较 诸社会意识形态的异同时,又会发现道德还有着 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 殊的调解规范体系。
一、道德的本质
•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 一切社会道德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与社会经济
关系的根本变革相联系的,当旧的经济关系被新 的经济关系代替后,旧的道德体系或迟或早也要 被新的道德体系所代替。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 革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因 而新的道德体系代替旧的道德体系也是一个不断 进步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道德的本质
•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道德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 特殊的规范性。
• 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第二,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 第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一、道德的本质
•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道德与政治的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1)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不同。 • (2)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 (3)其行为原则的构筑不同。 • (4)二者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程度和方式
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 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
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同时,不 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之处,因而它也反 映着人类的普遍性。 • 第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一、道德的本质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 反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 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 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 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 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一、道德的本质
•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 • 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
•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 全面的社会关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物质关系 即经济关系,它是决定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另一类是思想关系,如法律关系、政治关系、道 德关系等,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受着 物质关系的制约。
一、道德的本质
• 具体而言,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的本质
• (2)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 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 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 利益表现出来。” 由于一切类型的道德始终受着 经济关系的制约,因而,任何道德原则和规范都 是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 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 阶级的利益不同,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也 就不同。
一、道德的本质
•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批判以往错误的观点出发, 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既不是人主观 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 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一、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的本质
• (3)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 的共同道德观念。
• 任何阶级社会,各个阶级的群体都离不开公共 生活,公共生活中人们的共同利益是各个阶级 共有的。为了维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 益,稳定社会公共秩序,防止威胁公共生活中 共同利益的各种捣乱行为,因而各个阶级又存 在着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最 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即“社会公德”。比如 “勿偷盗”、不能打人、不破坏他人财物、不 能抢劫,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讲究卫生、遵 守秩序等等,这些是不同阶级所共有的社会公 共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