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那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
道德的本质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自觉性和自愿性。
道德是人类内心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道德并非被外力强加于我们,而是我们主动选择去遵循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道德的标尺,它会指导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公平和正义。
道德是建立在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
我们在行为中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第三,责任和义务。
道德意味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履行我们的社会角色和职责。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各自的领域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
总结一下,道德的本质在于自觉性和自愿性、公平和正义以及责任和义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牢记这些道德原则,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只有在道德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
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1。
《道德的本质》课件
02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宗教起源
一些宗教经典中包含了道德规范 和价值观,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在 宗教信仰和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
展。
道德的自然起源
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即那些具有道德和伦理 观念的人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
道德的文化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 成了各种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 传统和习俗中包含了道德规范和
跨文化道德比较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 和融合,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道德进步 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可 以发现某些道德观念具有普遍性,适 用于多种文化背景,而有些道德观念 则具有文化特异性。
05
道德的实践与应用
道德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
01
02
03
04
自我约束
道德要求个人在生活中自我约 束,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道德观
01
02
03
个人主义道德观
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认 为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追求个人幸福和利 益的最大化。
社群主义道德观
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 责任,认为个人应该服从 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的 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全球伦理观
强调人类共同点和普遍价 值,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 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尊重 人权和人类尊严。
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是指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社会道德包 括公正、平等、尊重法律、公共利益等原则,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道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行 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遵循公共利益。社会道德的发展需要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舆论、文化等途径来弘 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了;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并社会的一切健康的发展,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变越对别人利益加以实际上的重视。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统一。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优选内容]
行业借鉴#
3
一、道德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批判以往错误的观点出发, 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既不是人主 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蕴藏 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行业借鉴#
行业借鉴#
26
二、道德的结构
(一)社会道德结构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 则制定的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
义;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
德活动的直接行为依据;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
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准则得以表
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三者的划
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体道德认知过程; 二是个体道德情感过程;三是个体道德意志过程。
行业借鉴#
29
二、道德的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道
行业借鉴#
24
二、道德的结构
(一)社会道德结构
2、道德准则
社会道德总是以一定的准则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道德准则包括道德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等 方面。
道德基本原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是各种道德准 则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道德基本规范是道 德原则在重大社会关系领域中的应用,是社会对其成 员的行为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对社会成员起普遍的约 束作用。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 范,从更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行业借鉴#
7
一、道德的本质
(3)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 的共同道德观念。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特殊本质)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于人类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对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能动作用:使人们从伦理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伦理观念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巨大影响,调节和引导着这些活动,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1、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1)从“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上来把握世界“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原本是休谟提出的著名难题,即所谓的“休谟法则”。
“实然”、“是”、“事实如人类增强了走向理想未来的信心,并充分展示出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构建理想世界的主体性。
【最新】道德的本质
【最新】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很多人虽然道德不离口,但是要他说出道德的本质是什么,他立马装逼,不得已就按教科书被条条框框。
我个人认为,道德的本质是宽以待人。
这是一个人的柿油意志,不能强迫,意思是不能强迫一个人一定要宽以待人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宽以待人。
一个人可以不宽以待人,但不能损害别人,损害别人就走向道德反面了。
如果走向道德反面继续深陷,则会碰触法律底线。
假如一个人的行为后果可以量化,当后果值小于一个负数,则由法律维护受害人的权益;如果在这个负数至零的区间,则行为受道德谴责,行为后果也在受害人的宽恕范围内;如果后果值大于零,则是道德赞美的。
后果值大于零又分为几种情况,利人利己,利人不利己也不损己,利人损己,在这几种情况下,受益人基于自愿可以给损失方补偿,也可以不补偿。
洪晃给女儿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妈妈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严,就是爸爸常说的,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
当你需要阿姨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
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
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
”她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我的一位领导在飞机上听到后座一个妈妈在教育大概四五岁的儿子,母子的对话很有趣。
妈妈:“刚才在车子上,那个叔叔给你让座,你没有说谢谢吧?”儿子:“没有。
”妈妈:“你看,叔叔自己本来坐着,却让给你坐,自己站着,你看你是不是要说声谢谢?”儿子:“不要。
”妈妈:“你这样,以后别人都不给你让座了。
”儿子:“不让就不让。
”妈妈:“没有座位,你就会累的。
”儿子:“累就累。
”领导说,这让她思考,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以后就没人让座给你了),还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什么方式才是合适的呢?我不是专家,我的感觉是,这可以是一个多选题,功利和道德两种方式都可以采用。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Immanuel Kant)是西方伦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道德的定义和解释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原则,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1、道德本质是自律
康德认为,道德的本质即是自律。
人类作为一个自主的存在,必须自我约束和掌控自己的行为,以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康德指出,只有那些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行为的人,才能真正地遵守道德标准,并成为一名优秀的道德人。
2、道德的依据是人类理性
康德认为,道德的依据来源于人类的理性。
道德准则并不是来自于感性的情绪和欲望,而是基于理性、逻辑和思考的方法所得出的准则。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旨在遵守道德的自然本能,这种本能的来源就在于人类的理性。
3、道德的普遍性
康德认为,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准则,并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文化、种族或群体。
他认为,道德应该是独立于个体的感受和主观意识中,具有客观普遍性的准则。
道德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遵守道德准则,而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
4、道德的纯粹性
康德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动机的行为。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纯粹表现,不应该受任何利益或动机的影响。
人类应该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来行动,而不是受任何人或物的诱惑。
综上所述,康德对道德的定义是基于人类理性、自律和普遍性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行动自律、不受任何人或物诱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道德人。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二、道徳的一般本质
1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
• 的性质。
•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 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
• 3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关系中 的不同地位与不同利益 ,也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 盾斗争。
• 4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 第二,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精神或理性决定的。
• 宗教认为,道德是上帝的意志的反映。 • 道德是“主观意识的法”,是客观精神争取自由
的一种表现,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归根到底 是被“绝对精神”决定的东西。 • 道德的基础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 是道德行为的本源和评价依据。
评价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 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 一 关于道德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 第一,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 生产力水平越高,创造的 会物质越丰富,道德的积极作用
就会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而生产力水平低下、连基本的 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就使道德丧失了物质基础。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
•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势必要转化为明确的目的和在此指 导下的行为,并且根据主客观情况及时地调节预期目的, 更好地指导行为。
三、道德的特殊本质
• 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着眼,将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道德还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 特殊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和联 系都逐渐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 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也会相应地产生 一定的要求。这些秩序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们自觉意识到以后进行创造的产物。这些秩序、要 求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公理性、普遍性的东西,是把人们的 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活动与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 东西联系起来的枢纽,是对人们“应该”怎样生活的图景 的一种展示。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关于道德的理解
关于道德的理解道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对道德的几个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一、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来源有多种。
它可以是传统、宗教、社会制度、法律等,也可以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态。
无论道德的来源是什么,它都是对人们在生活中所实践的良心行为与否的一个反映。
二、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是一种规范性的关系。
道德规范的本质是对人们在行为、心理、思想等方面的规范。
道德之所以具有规范性,是由于它符合人们内心的良心和正义感。
三、道德的意义:道德是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它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和和谐,有助于减少犯罪和冲突,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有助于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四、道德的分类:道德可以分为行为道德和品德道德。
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如诚实、守信、勤劳、尊重等;品德道德则是指人们内心或思想上的规范,如高尚、善良、勇敢、谦虚等。
五、道德的实践:道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它需要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进行审视和改进。
实践道德需要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六、道德的局限性:道德不是万能的。
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所有问题,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道德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代替法律,被规定的道德行为也有可能不适用于特定的情况。
总之,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人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道德的理解和实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完成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重任务。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思维活动。
在此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
道德意识活动源于社会性人类的公平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善的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社会性评价形成的基础.以公平意识为起源的道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
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先有信仰,人的心灵和身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命运如何,怎么变化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标准,道德是对信仰的个人解释,信仰的内容应该是不改变的,而人的道德却可能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违背了他的信仰,个人组成集体,如许多不同的信仰团体,在现在的环境下,按少数个体服从多数个体规则确定集体的信仰和道德,集体组成国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确定社会公共信仰,即国家法律,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确定社会公共道德。
“道”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理解标准的解释,“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执行标准的解释,“道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判断标准的解释。
(李春秋版)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四、道德与宗教 • 1、区别——对社会发挥作用的依靠力量 不同;与唯心主义联系必然性不同;在
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同。
• 2、联系——历史上紧密相联;现实社会 不同地位。
第四节
一、道德的基本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 2、独特的层次性 3、广泛的社会性 4、相对稳定性
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二、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夸大或否定道德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1)道德决定论 (2)道德无用论 2、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论证作用
在漫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技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千古不朽
的贡献。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今天还可能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
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所以,人类一直对科技抱以巨大的热
情,寄予厚重的希望。
然而,套用佛经上的箴言:每人都有一把打开天国之门的
钥匙;同一把钥匙也能打开地狱之门。科技也是如此,它可以打开
天国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当我们利用科技造福于人类发展 时,科技便是我们打开天国之门的钥匙;倘若我们利用科技肆意妄 为,科技便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人类极有可能成为科技进 步的牺牲品。 就像原子能在为人类造福之前,首先是作为杀人武器而诞生的。
讨论(1)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
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
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 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
的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 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 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 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h
36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 根本途径。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案例二 案例三
h
37
h
24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 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第一次系统 明确的提出“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
h
25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的 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 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 践行度。
h
3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
h
4
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 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 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 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一种方式。
h
5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
价等方式,指导和
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践活动,协调人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 公、服务社会。
h
30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 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h
31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 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并不单纯是一个道德概念; 诚信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讲诚信,从长远来看,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伦理学知识点13 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作为实践的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 目 的的活动。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 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3、道德的本质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也昭示人 们,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 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
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第二节 道德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质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1、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 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 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 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 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的名词解释
道德的名词解释道德,作为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涉及我们行为、判断和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它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规范和标准的体系,具有长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指导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道德与伦理学紧密相关,涉及个体对善恶、对错的判断。
它不仅仅是个人意愿的表达,更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
道德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在某些方面,道德的准则是普遍适用的,例如不妨害他人生命、财产和尊严。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道德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对于生死、婚姻和贫富的价值看法。
二、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道德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对生存和群体团结的需要。
人类从独居的个体进化为群体生活的社会生物,为了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形成一套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演变为一种内化和认同的价值观。
它通过家庭、宗教、教育等途径传递给个体,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传承和塑造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智慧和经验融为一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维系的重要基石。
它建立了人们对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共识,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缺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往往充满冲突、矛盾和不公平,难以实现持续的进步与繁荣。
其次,道德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引导个体发现并坚守自己的真实价值,让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获得自尊、自信和幸福感。
同时,道德教育也帮助个体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律自愿地遵守规则。
最后,道德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
它鼓励创新和进步,激发个体和社会对于更高尚价值的追求。
通过推动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道德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进步。
道法关于道德的知识点
道法关于道德的知识点
道法中关于道德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的定义和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它通常包括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
道德的本质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
2. 道德的作用: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道德也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道德的原则: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正、诚信、尊重、责任等。
这些原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道德的实践:道德的实践是指将道德原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实践道德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升。
5. 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素质,成为有德行的人。
总之,道法中关于道德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思维活动。
在此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
道德意识活动源于社会性人类的公平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善的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社会性评价形成的基础.以公平意识为起源的道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
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先有信仰,人的心灵和身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命运如何,怎么变化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标准,道德是对信仰的个人解释,信仰的内容应该是不改变的,而人的道德却可能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违背了他的信仰,个人组成集体,如许多不同的信仰团体,在现在的环境下,按少数个体服从多数个体规则确定集体的信仰和道德,集体组成国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确定社会公共信仰,即国家法律,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确定社会公共道德。
“道”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理解标准的解释,“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执行标准的解释,“道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判断标准的解释。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形成 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 是知行合一的。
2、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更是实现 价值的行动
3、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 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精神。
4、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的反映世界, 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 造世界;不是简单的再现世界或描述世界,而 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道德无用论:
贬低甚至根本否定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 强调非道德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
关于“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争论
“非道德主义”(道德无用论——完全否认道德 的社会作用)
代表人物:
“仁义爱惠不足用”
——韩非
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意志就是自我奋斗, 就是不断地相互吞食,道德只是一种巧妙的自私自利和 好看的罪恶。——叔本华、尼采
道德的其他功能
道德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辨护功能 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 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路面整修 行人拥堵检验道德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关于“道德的社会作用”的争论
“道德决定论”(“道德万能论”)
道德决定论者极大的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可
道德现象的各部分之间是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例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
对权威的认识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发 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 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 外的一位“巨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研究结果:效果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道德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 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的精神。
• 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 • 富勒:向往的道德(morality of aspiration) 和义务的道德(morality of duty)
• 第四,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被动地反映 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 出发来改造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世界或描 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 善善恶恶 • 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 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价值 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 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 第二,道德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 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
• 杜威:“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 • “道德观念”是指这观念“在行为中见效果,使 行为有所改进,变得比另外的情况下更好”,也 是“成为品性的一部分,因而是行为的工作动机 的一那种观念”。 • “关于道德的观念”是指“关于诚实、纯洁或仁 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 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是“可能不起作用和 无效,好像很多关于埃及考古学的知识的那种观 念。”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 人为道德立法——康德
原则规范 伦理体系 价值信仰
• 第三,持久性与广泛性相一致
• 时间上的持久,只要存在人类与人类交往,
道德就将存在。
•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 脱离城邦的人……不能共同生活或因为自足而无 此需要者,就不是城邦的一个部分,它要么是只 野兽,要么是个神。” 《政治学》
• “道德是关于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合理 性的稳定的共享性社会精神。这种社会精神 在世代社会生活中反思形成。它积淀于人们 内心深处成为良知信念,流化为社会生活风 尚习俗,固化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并成为 人们存在意义与行为选择的价值根据。”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三)道德与宗教
•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道德与宗教有着原初 的混沌一体。在原始的禁忌、祭祀、巫术 中,存在着原始宗教与原始道德。 • 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 教礼仪来强化道德(规范)的社会影响力。
• 如果说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主要是一种他律 性的对人们行为的调节,那么内心信念则是 一种自律性的自我调节与规约。如果说道德 义务是一种他律性的要求,道德良心则是一 种自律性的意识和规范。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学 而》
• 第二,规范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 如果上帝的意愿是决定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根 据。那么,上帝的意愿是基于什么的呢?有 两个可能的答案。 • 第一,上帝的意愿是出于某种理由。比如说,
上帝意愿诚实,是因为诚实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上帝的 意愿基于一个不依赖上帝自己的标准。 这是自相矛盾的。
• 第二,上帝的意愿是任意的、专断的。如果
上帝命令我们撒谎,那么撒谎就可以因为上帝的命令而成 为一个正确的观点。而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 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对实然的反思性 把握。 • 作为集合体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揭示的
是社会应当具有何种伦理关系、伦理规范、伦理 秩序,它所探究的是存在秩序、规范、关系及其 合理性。
• 作为单个人的“应然”存在方式,所指示的
是个人应当具有何种品质美德,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它所探究的是个人生存的意义、价值和生活 方式。
• 第一,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 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内容。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 “我们的个人主义的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 具有一些为我们的经济秩序所独有的组织形 式和总体结构形式。” ——韦伯
• 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 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目的活动视为一种 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 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 力的表现。韦伯说:“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 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 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 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 第三,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 他律与自律
• 宗教是一种精神压迫的方式,它借人们畏神 崇教的心理,进行一种神秘的强制;而道德 则是人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的 社会工具,它遵从人们的内心信念,主张躬 自厚而薄责于人。
• 第四,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 自卑与自尊
• 一切宗教都是贬斥和否定自我的;而道德则 申诉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 劳动、社会关系和自觉意识三者的有机统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解道德起源问题的基 本视角。
(二)道德的本质 •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 映,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 于社会经济关系。
•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 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 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恩格斯
2、先天人性论:尽管认识到了道德无法离
开人而存在的意识或精神,但却忽视了道德 的社会基础。
3、情感欲望论:离开社会处境将道德完全
归结为人们的情感欲望要求,容易导致道德 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
4、动物本能论: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意
味着对本能的拒绝。(动物无所谓道德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区别
• 第一,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超然与必然
宗教总是把现实的客观必然性,转换成超 人类、超尘世的虚幻的异己力量;道德反 映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它赋予必然以正当和善的意义,以此 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 第二,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 神威与人道
各种宗教都是借助于某种神秘力量(如神、 鬼、上帝、真主等),来“启迪”劝告或威 胁人们,屈从于现实的某种社会秩序,安守 于某种生活境遇。道德则是依靠符合现实人 道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勉励、规劝或激发,引 导人们遵守某种秩序,进入某种生活境界。
“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的内 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惟有我们行为的 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爱因斯坦
第三讲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他
(一)道德的起源
• 一、中外伦理思想史上几种道德起源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 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 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 起也。” ——荀子
• 第一,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 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 王阳明说:“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 学者分作两截用工,失却知行本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不 知。”
•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 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 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 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 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 也。” 《传习录》
• 四、道德是人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 道德首先是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反思标示其存在。 有做人和成人两个维度。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注疏曰:“饮食男女,人有 此性,禽兽亦有此性,未尝异也。乃人之性善,禽兽 之性所不善者,人能知义,禽兽不能知义也。因此心 之所知而存之,则异于禽兽。”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识的结晶。
马克思: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 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 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时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 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 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 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
• 空间上的广泛——道德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 诸领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人与自身等诸多关系。
•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 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 的实践活动体现的社会意识。 • 马克思把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 以理论的方式,例如哲学或科学活动等; 以宗教的方式,如宗教和巫术活动; 以实践-精神的方式,如道德意识和伦理观念 性活动等; 以艺术的方式,如文学艺术活动等。
• [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社会公德)、对社会发 展的能动反作用]
•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
• 作为一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的行为规范的道德,它是用善恶标准去评价, 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 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柔性的和内在的 规范。
• 第一,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结合。
• 第二,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而变化。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 亡”的忠孝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 • “存天理,灭人欲”到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 • “男尊女卑”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 死从死)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 第三,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具有 阶级性,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第四,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 便有相对独立性。
• 1、神命论(Divine Command Theory)认 为“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就等同于“上帝命 令我去做的事情”,换句话说,一件事之所 以是道德的,是因为这是上帝所意愿的。除 了上帝的意愿之外,道德的合理性不需要任 何独立的理由。 • 苏格拉底在《欧绪弗洛篇》中,向他的对手 问道:“虔敬的东西是因为诸神喜欢它才是 虔敬的,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才受到诸 神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