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质

合集下载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道德的本质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那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呢?
道德的本质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自觉性和自愿性。

道德是人类内心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道德并非被外力强加于我们,而是我们主动选择去遵循的。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道德的标尺,它会指导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公平和正义。

道德是建立在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

我们在行为中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能因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第三,责任和义务。

道德意味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履行我们的社会角色和职责。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我们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各自的领域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

总结一下,道德的本质在于自觉性和自愿性、公平和正义以及责任和义务。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牢记这些道德原则,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只有在道德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

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1。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深层本质)

( 1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 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天赋论与神启论不同,它不是诉诸外在源自、 神秘的力量,而是求诸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良知、 良能,有所谓“四端”,即恻隐、 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 良意志。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 要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的情感和欲望。
“天道”与“宗教情感”
人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信宗教不一定 就没有宗教情感。
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宗教的庸俗态度、宗教偶像不止一个、 宗教仪式的世俗化 道家修炼是为了长生不老;禅宗的修行是为了 “涅磐成佛”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宗教界的自我修行。 第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三,底层民众的消灾免难。
情。 ——(法)爱尔维修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 俄国克鲁泡特金认为,越 是导致人类道德产生的最 是高等动物越能把个人利 重要的原因。它表现为以 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 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 仁”。人类的伦理情感和 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 善恶观念来源于动物的合 协作,相互服务。 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的自

《道德的本质》课件

《道德的本质》课件

02
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宗教起源
一些宗教经典中包含了道德规范 和价值观,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在 宗教信仰和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发
展。
道德的自然起源
一些学者认为,道德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即那些具有道德和伦理 观念的人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
道德的文化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 成了各种文化传统和习俗,这些 传统和习俗中包含了道德规范和
跨文化道德比较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 和融合,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道德进步 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可 以发现某些道德观念具有普遍性,适 用于多种文化背景,而有些道德观念 则具有文化特异性。
05
道德的实践与应用
道德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
01
02
03
04
自我约束
道德要求个人在生活中自我约 束,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现代社会的道德观
01
02
03
个人主义道德观
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认 为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 负责,追求个人幸福和利 益的最大化。
社群主义道德观
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 责任,认为个人应该服从 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的 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全球伦理观
强调人类共同点和普遍价 值,认为所有人都应该遵 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尊重 人权和人类尊严。
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是指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社会道德包 括公正、平等、尊重法律、公共利益等原则,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道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要求社会成员在行 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遵循公共利益。社会道德的发展需要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舆论、文化等途径来弘 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了;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并社会的一切健康的发展,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变越对别人利益加以实际上的重视。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统一。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优选内容]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优选内容]

行业借鉴#
3
一、道德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批判以往错误的观点出发, 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既不是人主 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蕴藏 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行业借鉴#
行业借鉴#
26
二、道德的结构
(一)社会道德结构
在社会道德结构三要素中,道德意识是道德准 则制定的思想前提,又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意
义;道德准则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道
德活动的直接行为依据;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
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准则得以表
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三者的划
分是相对的,作为社会道德现象的有机组成部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体道德认知过程; 二是个体道德情感过程;三是个体道德意志过程。
行业借鉴#
29
二、道德的结构
(二)个体道德结构 个体道德意识倾向是个体对现实道德关系、道
行业借鉴#
24
二、道德的结构
(一)社会道德结构
2、道德准则
社会道德总是以一定的准则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道德准则包括道德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等 方面。
道德基本原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是各种道德准 则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道德基本规范是道 德原则在重大社会关系领域中的应用,是社会对其成 员的行为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对社会成员起普遍的约 束作用。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 范,从更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行业借鉴#
7
一、道德的本质
(3)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 的共同道德观念。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与功能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 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2. 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同 时,它也反映着人类的普遍性。 4. 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二)个体道德行为
个体道德行为倾向是个体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 择偏好,往往决定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自我道德修养倾向,如自我道德心理涵育倾向、自 我道德行为整饬倾向等;
(2)自我道德选择倾向,如道德动机选择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选择倾向、道德目的或效果选择倾向等;
(3)自我道德评价倾向,如道德动机评价倾向、道德行 为方式的评价倾向、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的评价倾向、道德行为整 体评价倾向等。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
个体道德意识过程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关系和社 会道德活动的动态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可将其 视为保证个体道德活动的能力系统。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道德认知过程,如道德直观、道德体 验、道德思维和道德想象等过程;
(2)个体道德情感过程,如道德情绪和道德情 操的发生、发展、确立等过程;
---道德具体规范是社会生活各具体领域中的规范,从更 具体的意义上对善恶进行评价和反映。
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指导下形 成的,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原则、规范的要求, 为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道德水 平提升而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 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等。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 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道 德意识包括各种社会情绪、舆论、风尚、习俗、 惯例等社会道德心理现象,这些同人们的日常 生活、道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感性的、不系 统的,同时又往往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固 定下来并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 面,道德意识还包括各种道德思想、观点和理 论体系,这些并不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道 德经验相联系,通常是理性的、系统的,不同 性质的道德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往往反映着 不同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特殊本质)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于人类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对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能动作用:使人们从伦理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伦理观念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巨大影响,调节和引导着这些活动,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1、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1)从“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上来把握世界“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原本是休谟提出的著名难题,即所谓的“休谟法则”。

“实然”、“是”、“事实如人类增强了走向理想未来的信心,并充分展示出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构建理想世界的主体性。

【最新】道德的本质

【最新】道德的本质

【最新】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很多人虽然道德不离口,但是要他说出道德的本质是什么,他立马装逼,不得已就按教科书被条条框框。

我个人认为,道德的本质是宽以待人。

这是一个人的柿油意志,不能强迫,意思是不能强迫一个人一定要宽以待人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宽以待人。

一个人可以不宽以待人,但不能损害别人,损害别人就走向道德反面了。

如果走向道德反面继续深陷,则会碰触法律底线。

假如一个人的行为后果可以量化,当后果值小于一个负数,则由法律维护受害人的权益;如果在这个负数至零的区间,则行为受道德谴责,行为后果也在受害人的宽恕范围内;如果后果值大于零,则是道德赞美的。

后果值大于零又分为几种情况,利人利己,利人不利己也不损己,利人损己,在这几种情况下,受益人基于自愿可以给损失方补偿,也可以不补偿。

洪晃给女儿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妈妈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严,就是爸爸常说的,你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对你有礼貌。

当你需要阿姨帮你的时候,要说‘劳驾’,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

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这样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别人没有礼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礼貌,这就是你的尊严。

你的尊严不是别人对你有礼貌,而是你对别人有礼貌,不管别人是什么样的。

”她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讲礼貌?我的一位领导在飞机上听到后座一个妈妈在教育大概四五岁的儿子,母子的对话很有趣。

妈妈:“刚才在车子上,那个叔叔给你让座,你没有说谢谢吧?”儿子:“没有。

”妈妈:“你看,叔叔自己本来坐着,却让给你坐,自己站着,你看你是不是要说声谢谢?”儿子:“不要。

”妈妈:“你这样,以后别人都不给你让座了。

”儿子:“不让就不让。

”妈妈:“没有座位,你就会累的。

”儿子:“累就累。

”领导说,这让她思考,该怎么教育孩子呢?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以后就没人让座给你了),还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什么方式才是合适的呢?我不是专家,我的感觉是,这可以是一个多选题,功利和道德两种方式都可以采用。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Immanuel Kant)是西方伦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道德的定义和解释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原则,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1、道德本质是自律
康德认为,道德的本质即是自律。

人类作为一个自主的存在,必须自我约束和掌控自己的行为,以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康德指出,只有那些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行为的人,才能真正地遵守道德标准,并成为一名优秀的道德人。

2、道德的依据是人类理性
康德认为,道德的依据来源于人类的理性。

道德准则并不是来自于感性的情绪和欲望,而是基于理性、逻辑和思考的方法所得出的准则。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旨在遵守道德的自然本能,这种本能的来源就在于人类的理性。

3、道德的普遍性
康德认为,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准则,并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文化、种族或群体。

他认为,道德应该是独立于个体的感受和主观意识中,具有客观普遍性的准则。

道德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遵守道德准则,而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

4、道德的纯粹性
康德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动机的行为。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纯粹表现,不应该受任何利益或动机的影响。

人类应该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来行动,而不是受任何人或物的诱惑。

综上所述,康德对道德的定义是基于人类理性、自律和普遍性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行动自律、不受任何人或物诱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道德人。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功能

二、道徳的一般本质
1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
• 的性质。
•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 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
• 3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关系中 的不同地位与不同利益 ,也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 盾斗争。
• 4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 第二,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精神或理性决定的。
• 宗教认为,道德是上帝的意志的反映。 • 道德是“主观意识的法”,是客观精神争取自由
的一种表现,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归根到底 是被“绝对精神”决定的东西。 • 道德的基础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 是道德行为的本源和评价依据。
评价
第三章 道德的本质、结构 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
• 一 关于道德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 第一,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 生产力水平越高,创造的 会物质越丰富,道德的积极作用
就会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而生产力水平低下、连基本的 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就使道德丧失了物质基础。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
•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势必要转化为明确的目的和在此指 导下的行为,并且根据主客观情况及时地调节预期目的, 更好地指导行为。
三、道德的特殊本质
• 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内部着眼,将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道德还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 特殊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和联 系都逐渐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尤其 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也会相应地产生 一定的要求。这些秩序和要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 也是人们自觉意识到以后进行创造的产物。这些秩序、要 求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公理性、普遍性的东西,是把人们的 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活动与一般的、普遍的、必然的 东西联系起来的枢纽,是对人们“应该”怎样生活的图景 的一种展示。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论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

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感觉欲望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思维活动。

在此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

道德意识活动源于社会性人类的公平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善的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社会性评价形成的基础.以公平意识为起源的道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

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先有信仰,人的心灵和身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命运如何,怎么变化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标准,道德是对信仰的个人解释,信仰的内容应该是不改变的,而人的道德却可能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违背了他的信仰,个人组成集体,如许多不同的信仰团体,在现在的环境下,按少数个体服从多数个体规则确定集体的信仰和道德,集体组成国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确定社会公共信仰,即国家法律,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确定社会公共道德。

“道”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理解标准的解释,“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执行标准的解释,“道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判断标准的解释。

(李春秋版)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李春秋版)第一章道德的本质

四、道德与宗教 • 1、区别——对社会发挥作用的依靠力量 不同;与唯心主义联系必然性不同;在
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同。
• 2、联系——历史上紧密相联;现实社会 不同地位。
第四节
一、道德的基本特点 1、特殊的规范性 2、独特的层次性 3、广泛的社会性 4、相对稳定性
道德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二、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夸大或否定道德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1)道德决定论 (2)道德无用论 2、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论证作用
在漫漫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科技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千古不朽
的贡献。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今天还可能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
代,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所以,人类一直对科技抱以巨大的热
情,寄予厚重的希望。
然而,套用佛经上的箴言:每人都有一把打开天国之门的
钥匙;同一把钥匙也能打开地狱之门。科技也是如此,它可以打开
天国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当我们利用科技造福于人类发展 时,科技便是我们打开天国之门的钥匙;倘若我们利用科技肆意妄 为,科技便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人类极有可能成为科技进 步的牺牲品。 就像原子能在为人类造福之前,首先是作为杀人武器而诞生的。
讨论(1)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
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
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 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
的雨伞仅有六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 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 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 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h
36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 根本途径。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积善成德
★知行统一
案例二 案例三
h
37
h
24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 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第一次系统 明确的提出“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 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
h
25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
历史和现实表明,道德在一个社会中的 作用大小,往往取决于作为主干的基本道 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中的知晓度、信奉度和 践行度。
h
3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 导向功能 激励功能 辩护功能 沟通功能
h
4
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 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 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 会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一种方式。
h
5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
价等方式,指导和
纠正人们的行为和
实践活动,协调人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 公、服务社会。
h
30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 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
h
31
(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 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并不单纯是一个道德概念; 诚信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讲诚信,从长远来看,能够得到更好的经济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伦理学知识点13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知识点13 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作为实践的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 目 的的活动。
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 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3、道德的本质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也昭示人 们,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 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
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第二节 道德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质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1、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 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 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 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 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的名词解释

道德的名词解释

道德的名词解释道德,作为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涉及我们行为、判断和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它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规范和标准的体系,具有长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指导着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道德与伦理学紧密相关,涉及个体对善恶、对错的判断。

它不仅仅是个人意愿的表达,更是一个社会共同遵守的规范。

道德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点。

在某些方面,道德的准则是普遍适用的,例如不妨害他人生命、财产和尊严。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道德标准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对于生死、婚姻和贫富的价值看法。

二、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道德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对生存和群体团结的需要。

人类从独居的个体进化为群体生活的社会生物,为了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形成一套能够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逐渐演变为一种内化和认同的价值观。

它通过家庭、宗教、教育等途径传递给个体,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传承和塑造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智慧和经验融为一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维系的重要基石。

它建立了人们对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共识,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缺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社会往往充满冲突、矛盾和不公平,难以实现持续的进步与繁荣。

其次,道德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引导个体发现并坚守自己的真实价值,让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获得自尊、自信和幸福感。

同时,道德教育也帮助个体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律自愿地遵守规则。

最后,道德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力量。

它鼓励创新和进步,激发个体和社会对于更高尚价值的追求。

通过推动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道德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和进步。

道法关于道德的知识点

道法关于道德的知识点

道法关于道德的知识点
道法中关于道德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的定义和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它通常包括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

道德的本质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

2. 道德的作用: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同时,道德也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道德的原则: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公正、诚信、尊重、责任等。

这些原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道德的实践:道德的实践是指将道德原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实践道德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提升。

5. 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素质,成为有德行的人。

总之,道法中关于道德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的,单一的思维活动。

在此过程中,行为主体的活动没有受到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完全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

道德意识活动源于社会性人类的公平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善的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社会性评价形成的基础.以公平意识为起源的道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

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起源问题非常复杂。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而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

道德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人类通过劳动形成的。

道德的特征及其作用特征: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实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个人为主体来认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5.判断对象的特殊性6.调节范围的广泛性。

先有信仰,人的心灵和身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命运如何,怎么变化在这个社会中?这个人生来就要面对的问题的答案就在他的信仰里,信仰是标准,道德是对信仰的个人解释,信仰的内容应该是不改变的,而人的道德却可能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违背了他的信仰,个人组成集体,如许多不同的信仰团体,在现在的环境下,按少数个体服从多数个体规则确定集体的信仰和道德,集体组成国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确定社会公共信仰,即国家法律,按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确定社会公共道德。

“道”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理解标准的解释,“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的执行标准的解释,“道德”可以认为是人对信仰判断标准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的本质
摘要:本文从哲学、生活、个人等方面对道德的本质提出问题,并尝试研究与解答。

作者尝试解释道德对于我们生活的作用,道德的本质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以及个人与道德关系。

并在这些论述中提炼出道德本质的四层含义:有益性、利益性、社会性、个别性。

关键词:道德,本质,生活,个人,利益
一、什么是道德的本质
道德一词近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社会生活的繁复决定了统治阶级并不能单纯的依靠法律、武力来强制社会功能在一定的秩序下稳定运行。

而这时就出现了“道德”。

道德正是为了弥补武力的空缺,以柔的方式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并保持社会能够在一定的秩序环境下运行。

什么样的才算是道德呢道德的本质又是什么这里就需要我们研究“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别。

从我们的第一印象里可以想到的是道德等同于利他,非道德等同于利己。

实则不然。

在我看来,“道德”是一种互利行为,即其他社会对象与你本人在这一事件中能够同时得到利益,或经济上的、或心理上的。

而相对的“非道德”则是一种互损行为,即其他社会对象与你本人在这一事件中同时损失了一些,或经济上、或心理上。

正如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所认为的,“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

”[1]而道德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说明它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带来快乐。

即道德的有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

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认为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2]
不同我国古代的道德本质,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更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有基础的道德本质,即道德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

我国古代道德观更强调一种精神上的层面,是一种虚拟的道德。

类似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道德观。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有基础的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更具有说服力。

因此,从哲学角度上来说,我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

即道德拥有利益性。

综上,我归纳出哲学范畴内道德的本质所具有的两层内涵,一是有益性,即能够对人类产生相互的、公众的利益;二是利益性,即人类的道德行为都是由某种追求利益的目的而出发的。

二、社会中的道德本质
道德既然是用来约束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就必须不能脱离与社会生活而存在。

在社会中并不是北大的学生一定比河大的学生有道德,并不是奥迪车主一定比奥拓车主有道德。

社会中的道德已经不需要像哲学理论中那样的看不见、摸不着了,它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实像的转化。

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都是有道德的体现。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道德的本质是怎样体现在这些行为中的道德的本质是否可以大范围的适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道德的本质是怎样体现在这些行为中的。

我们用到的是反证法。

简单的以“拾金不昧”为例。

“拾金不昧”是大众所能公认的,没有任何异议的道德行为。

对于拾金者,虽然他将得到的金钱失去了,但是他所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即自尊心、自豪感的极大提升。

而失主找回了自己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他们之间成功达到的“互利”
的目标,同时可以感受到助人的乐趣或者挽回损失的庆幸。

这也正是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利益出发点。

正符合我们上文说到的本质的两个内涵。

而“拾金而昧”的行为对于拾金者丢失的是精神上自尊心,并且可能会伴随长时间的不安情绪;失主则是承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以及精神上的不甘。

所以说他们之间是“互损”,也即我们意识中的“非道德”行为。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某人把金钱看得比精神重要呢他又失去了什么”我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是它起码不符合“互利”的行为。

对于他本人来说,或许不觉得有损失,人是有社会性的。

他的“拾金而昧”导致了社会群体对他不信任,甚至是孤立。

他损失的是社会资源,这是比金钱更加重要的资源,所以“互损”的结论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然后让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道德的本质是否可以大范围的适用。

相信大家注意到了,在这里我用到的是“大范围”的适用,而不是“一定”“永远”等词。

因为我们无法将每一种情况都加以列举并分析。

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针对某一个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诸多个例中提炼出他们的共同点,即共性来作为我们的结论。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将用生活中常见小例子来为大家作答。

关于“乱扔垃圾”。

首先我们假设一个人物甲。

若甲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可以做到“不乱扔垃圾”,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来说得到的是一个清洁的社会坏境。

如果甲是出于习惯这样做,那么他则是遵从的自己的内心想法、欲望,得到的是心理上的满足与畅快,而这份满足于畅快也正是他的利益出发点;如果甲是逼迫自己这样做,那么他可以得到的是社会成员的肯定以及自我的肯定,他为什么要逼迫自己这么做这正是他的利益出发点,他想要的就是这份肯定。

不难得出结论:在这个事件中,甲与其他社会成员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符合“互利”,同时甲又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点而行动,符合上述道德的有益性与利益性。

若甲总是“乱扔垃圾”呢其他社会成员损失的是洁净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甲则损失了社会信任与肯定。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都提到了“社会成员”、“社会信任”与“社会资源”等词语。

并把它们作为了道德的评判标准与利益条件之一。

因为道德与非道德的发生都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进行的,道德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

而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类具有高等的社会性。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道德本质的第三层含义:社会性。

即道德发生在社会之中,与社会有着相互的作用。

这在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中也有提到。

三、道德本质与个人
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更强调一种合作与集体,所以中国的道德观念便是以集体为主、以大局为重。

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是以尊重个人为主。

这正是在上文中提到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

而社会又是由家庭与个人所组成的。

所以家庭与个人的经济基础可能影响到家庭与个人的道德观念。

我们已经论述了道德本质具有利益性,也就是每个人在道德行为前都会有以利益为目的的趋向。

而与道德争议最大的社会因素便是经济因素,通俗点说就是“钱”。

仍然以“拾金不昧”为例。

若拾金者是比尔盖茨,他会毫不犹豫的将钱拿出去,因为他没有必要去要这些钱。

而如果是一个父母双亡、生活困难的人捡到这样一笔钱,他一定会犹豫、会挣扎。

也就是说他的经济基础影响到了他的道德行为。

因为道德是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道德面前,个人仍是会衡量利益再做结论的。

除此之外,个人的信仰、成长环境、生活环境等等都会影响个人对道德的评判,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判断与标准,所以我们说道德本质的第四层含义是个别性,即道德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

四、结论
道德的本质包含有四层含义,分别是有益性、利益性、社会性与个别性。

综合来说,道德的本质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针对个人而言,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且可以让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同
时获益,但受制与社会同时又可以作用与社会的一种社会性质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论自由》约翰·米尔[英]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