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汉翻译中和歌俳句翻译教学的体会
浅谈日汉翻译教学
“ 通顺 ” ,指 不 拘 泥 于 原 文 的 形 式 ; “ 雅” 指 的是 文 采 。
严复之后 , 许 多人 对 “ 稚” 字 颇
有异议 , 于是 又 提 出 了 各 自的 翻 译
标 准 。如 林语 堂 的 “ 忠、 顺、 美” 标 准; 鲁迅 的 “ 既力 求 易 解 , 又 保存 原 作 的 风姿 ” 的标 准 等 。 建国后 , 傅 雷 提 出了“ 重 神似不重形 似 , 译 文 必 须 为 纯粹 之 中文 ” 的 主 张 。 与 此 观 点类 似 的还 有 钱 钟 书 的 “ 化境 ” 说、 许渊冲( 向欧 美 翻 译 介 绍 毛 泽 东 诗 词 和 唐 诗 而 闻名 的 北 大 教 授 ) 提 出 “ 得 意忘 形 ” 等。 这 些 标 准大 都 体 现 了文学 翻译 的 美学 取 向 。 对 于 日语 教 学 过程 中 的 日汉 翻译 , 笔 者 认 为 对 于 日语 专 业 低 年 级 的 学 生 来 说 可实行 “ 忠 实” 与“ 通顺” 这 一 翻 译 的基本标 准 , 能够把原文的思想 内 容 完 整 而 正确 地 传 达 出来 , 不 任 意
篡改 、 删减 甚至遗漏 , 尽 量 使 用 直
文的作者 ,也不 了解译文 的读者 , 然 而 译 者 又 必 须 用 与 原 文 相 对 应 的 准确 的语 言 , 充 分 完 整 地传 递原 文的信 息 , 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 够产 生 与 读 原 文相 同的 效果 。 教 育
部 高 等 学 校 外 国 语 言 文 学 类 专 业
教 学指 导 委 员 会 在 解 释 “ 外语 运 用
能 力 ” 中 关 于 翻 译 的部 分 是 这 样
方, 这 些 问题 在 大 学 日语 教 学过 程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陈林俊【摘要】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俳句;翻译;异化【作者】陈林俊【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俳句的汉译已有较长历史,据佟君称,“中国翻译俳句的历史应该始自20年代,且以口语体风格开始”,但对于具体该如何翻译,译界并没有定说,如贺明真(1996)认为,“俳句汉译的常见句式,除‘五、五句’,‘七、七句’,‘五、七、五句’之外,还有‘四、七句’,‘五、七句’,‘七、五句’”[1]。
可见,尽管有一定的翻译历史,但由于俳句翻译的艰难,在翻译上众人还是各行其是,在风格上,是应该用口语体还是用古体,句式是用自由式,还是“5、5”,“7、7”,“5、7、5”,或是其它句式,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同样一首俳句,可能有十几种译文在流传。
比如,松尾芭蕉的『古池』句的汉语译文,据佟君统计,最起码就有以下这15种:古池(ふるいけ)や,蛙(かわず)跳(と)びこむ,水(みず)の音(をと)1)古池,青蛙跳入,水声。
2)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
3)青蛙入古池,古池发清响。
4)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响。
5)青蛙跳入古池中,噫嘻闻水声。
6)苍寂古池,小蛙迈然跃入,池中水的声音。
浅谈俳句的汉译
浅谈俳句的汉译作者:李晓旭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俳句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瑰宝,它来源于连歌和俳谐。
之所以说俳句是日本文学上的瑰宝,是因为俳句虽然只有短短的17个音,但是却富含韵味,饱含感情。
笔者个人十分喜欢俳句,也非常喜欢钻研俳句的汉译方法以及汉译的形式。
关键词:俳句;文学说到俳句的汉译,就有几点是译者必须要了解的,那就是俳句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十七音、切字(表示断句、咏叹或调整语调的助词、助动词等)和季语。
其中季语又称为俳句的灵魂,起着烘托整首俳句气氛的作用。
季语又称为季题,可以通过季语看出俳句创作的季节。
季语包括季节、动物、植物、天文等等。
例如,表示春天的季语有「春浅き」、「春寒」、「桃の花」、「春雨」、「芳草」等。
表示夏天的季语有「芭蕉葉」、「薔薇の花」、「水すまし」、「雲の峰」、「青い山」等。
在翻译俳句时一定要把握好季语的翻译。
俳句的翻译形式一直被大家争论不休,有人认为5-7-5形式的翻译最后,最贴近原作,也有人认为翻译成我国古代律诗或是绝句的形式更好,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翻译俳句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不应该让形式束缚了译者的创造和灵感。
下面是是笔者试译的五首内藤丈草的俳句。
其中空格部分是按5-7-5三句划分的,划线部分表示所押的韵脚。
1、春雨や抜け出たままの夜着の穴(内藤丈草)译文:一人独自居,孤独袭来魂不怕,悠然而自得这首俳句的季语为:春雨,表示整个春天;切句为:春雨や;切字为:や,大韵。
俳句大意为:春雨下个不停,丈草自己一个人住,早上起来被子就懒懒的趴在那,正好膨胀出一个人的位置,像一个洞。
赏析:丈草自号“懒窝”。
又在书名上题有『寝ころび草』。
这是他身体虚弱又独自一人闲居的生活记录。
然而之所以没有流于平淡,一是像增添了“春雨”的情趣般前后呼应,二是「夜着の穴」这一清新脱俗的着眼点。
这一句所流露出来的是难以表达的孤独感。
虽是经历的事实,但在丈草的心中也突然张开了一个像那个“洞”一样的孤独的缺口。
从俳句与汉俳看中日文学交流
湖 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mM o f Hu b e i Un i v e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Apr . 2 01 4 V0 1 . 31 No . 4
第3 1 卷 第 4期
从 俳 句 与 汉 俳 看 中 日文 学 交 流
俳 句 与短 歌 一 起 并 称 为 日本 短 诗 文 学 的 两 大 形 式, 被称 为世 界 上最短 的诗 歌 。
形式 , 两 人或 更多 人 一起 通 力 合 作 , 一个人咏上句 , 另
一
个人 咏 下 旬 , 每一句 和另外 一句 相连 , 被称 为“ 连
虽 然俳 句是 日本 独 特 文 学形 式 的代 表 , 但 是 进 人 1 9 7 0年代 以后 , 俳 句 越 来 越 为 世 界 上 各 国 人 民 所 喜
句” 一直 非 常流行 。到 了 明治 时 代 , 连句 渐 渐 消 失 , 只 留下 了“ 发句 ”, 于是形 成 了现代 所谓 的俳 句 。 _ 2 “ 俳句” 这 一称 呼是 明 治 中期 正 冈 子 规 所 倡 导 的
了“ 国际俳 句 交 流 协 会 ” ,以统 一 此 项 活 动 ,使 它 更
文 学互 相影 响 , 互相促进 , 互 相 渗透 的过 程 , 展 望 未 来 这 种 良性循 环 的发展 前景 。
一
季语 是 高滨 虚 子 所 倡 导 的 “ 花 鸟 讽 咏” 的 最 中心 的要素 。虚 子 曾说 “ 俳句是 花鸟讽 咏 的文学 ” 。“ 花 鸟” 即指 季 语 。然 而 从 连 歌 时 代 开 始 , 作 为 表 现 季 节
爱, 开始 国际化 的发 展轨迹 。1 9 8 9年 1 2月 ,日本成 立
日语实训翻译心得体会总结
日语实训翻译心得体会总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实训后,我深受益于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在实训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并对日语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实训中获得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是一项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和语境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例如,直译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误解或不恰当的翻译,因此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来做出最合适的翻译选择。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文本。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或复杂的句子结构,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学会了不仅仅依赖于翻译软件或词典,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些复杂的内容。
另外,实训中还加强了我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这需要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过和其他同学的合作,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此外,实训中还让我意识到翻译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虽然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因此,我下定决心要继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专业知识。
实训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日语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实训中的一些挑战和困难也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有时候,我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和表达的内容,或者需要面对一定的时间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和耐心,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这种挑战和困难让我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翻译任务,并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应变能力。
总的来说,日语实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从英文诗歌和日语俳句翻译看诗歌翻译中的律韵与意韵
从英文诗歌和日语俳句翻译看诗歌翻译中的律韵与意韵作者:王杏云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1期[摘要] 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是按原文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是按原文韵律翻译还是按国人作诗习惯译成五言、七言等问题。
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俳句翻译和英诗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主张在翻译上遇到音韵和意蕴难以并取时,采取意韵为先更符合人们的欣赏需求。
[关键词] 意韵;一仆二主;俳句;英诗在对国外文学作品做翻译时,尽可能做到贴近创作者的原意,风格也尽可能接近原著者的风格,也就是在意韵上尽可能忠实于原文。
这是很多翻译者非常费工夫也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因为不同的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差别的存在,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这就使得完全对应原文原意的翻译基本不可能,那么就只有尽可能接近原文。
中国吸收外来文化比较显著的两个时期,一个是汉魏时开始的佛经翻译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吸收。
文化的吸收必然伴随文献典籍的翻译。
在中国的文字和文学发展过程中,从印度来的佛经对中国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佛经想要在中国传播,则必须翻译成让中国人易懂的内容。
在印度佛经为方便人们的诵读和记忆,一般都有很强的韵律,而梵文本身属于多音节文字,它的韵律主要通过音步来体现。
特别是需要咏唱的部分,一般会行数固定音步固定,为了方便人们记忆有些地方反复咏唱,类似汉语中的排偶句。
那么对于有韵律的咏诗,在翻译成汉语既要照顾到原来梵文的含义,又能做到汉字与梵文的音节对应才能方便咏唱,这样,就出现为了照顾音节上的对应,出现很多凑字,使得文章看上去繁琐,而且很多梵文的原意都消失了。
所以有鸠摩罗什高僧传本传说:什每为(僧)论西言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约,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但是在佛经中的咏唱部分,翻译成汉文,音节不对,歌唱时就不那么朗朗上口,包括现在流行歌曲的翻唱,人们一般采取音韵对仗的方式。
浅谈俳句的汉译
63语言研究浅谈俳句的汉译李晓旭哈尔滨理工大学摘要:俳句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瑰宝,它来源于连歌和俳谐。
之所以说俳句是日本文学上的瑰宝,是因为俳句虽然只有短短的17个音,但是却富含韵味,饱含感情。
笔者个人十分喜欢俳句,也非常喜欢钻研俳句的汉译方法以及汉译的形式。
关键词:俳句;文学说到俳句的汉译,就有几点是译者必须要了解的,那就是俳句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十七音、切字(表示断句、咏叹或调整语调的助词、助动词等)和季语。
其中季语又称为俳句的灵魂,起着烘托整首俳句气氛的作用。
季语又称为季题,可以通过季语看出俳句创作的季节。
季语包括季节、动物、植物、天文等等。
例如,表示春天的季语有「春浅き」、「春寒」、「桃の花」、「春雨」、「芳草」等。
表示夏天的季语有「芭蕉葉」、「薔薇の花」、「水すまし」、「雲の峰」、「青い山」等。
在翻译俳句时一定要把握好季语的翻译。
俳句的翻译形式一直被大家争论不休,有人认为5-7-5形式的翻译最后,最贴近原作,也有人认为翻译成我国古代律诗或是绝句的形式更好,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翻译俳句不应该拘泥于形式,不应该让形式束缚了译者的创造和灵感。
下面是是笔者试译的五首内藤丈草的俳句。
其中空格部分是按5-7-5三句划分的,划线部分表示所押的韵脚。
1、春雨や 抜け出たままの 夜着の穴(内藤丈草)译文:一人独自居,孤独袭来魂不怕,悠然而自得这首俳句的季语为:春雨,表示整个春天;切句为:春雨や;切字为:や,大韵。
俳句大意为:春雨下个不停,丈草自己一个人住,早上起来被子就懒懒的趴在那,正好膨胀出一个人的位置,像一个洞。
赏析:丈草自号“懒窝”。
又在书名上题有『寝ころび草』。
这是他身体虚弱又独自一人闲居的生活记录。
然而之所以没有流于平淡,一是像增添了“春雨”的情趣般前后呼应,二是「夜着の穴」这一清新脱俗的着眼点。
这一句所流露出来的是难以表达的孤独感。
<抜け出たままの夜着の穴>虽是经历的事实,但在丈草的心中也突然张开了一个像那个“洞”一样的孤独的缺口。
日汉笔译实践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门连接日本与中国的桥梁,日汉笔译工作在促进两国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期的日汉笔译实践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日汉笔译实践之前,我学习了大量的翻译理论知识,包括翻译的基本原则、技巧、方法等。
然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实践。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
1. 理论指导实践:在翻译过程中,我时刻以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忠实、通顺、易懂的原则,确保译文的质量。
例如,在翻译新闻报道时,我注重保持原文的客观性、真实性,力求传达出新闻事件的真实面貌。
2. 实践丰富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理论上学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不断学习、探索,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翻译理论。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时,我了解到许多专业术语的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今后的翻译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语言环境的把握在进行日汉笔译时,把握语言环境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对语言环境把握的一些体会:1. 语境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我要充分了解原文的语境,包括上下文、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避免误译。
2. 词语选择:在翻译过程中,我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我要注意词语的文学色彩;在翻译商务文件时,我要注意词语的专业性。
3. 语法结构:在翻译过程中,我要关注原文的语法结构,确保译文在语法上通顺、自然。
同时,要适当调整语法结构,以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积累专业词汇和术语在进行日汉笔译时,积累专业词汇和术语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积累专业词汇和术语的一些体会:1. 主动学习:在翻译过程中,我要主动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2. 查阅资料:在遇到不熟悉的词汇和术语时,我要查阅相关资料,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3. 交流与合作:与同行交流翻译经验,分享专业词汇和术语,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期末论文浅谈俳句翻译的感想(共5篇)
期末论文浅谈俳句翻译的感想(共5篇)第一篇:期末论文浅谈俳句翻译的感想浅谈俳句翻译的感想经过半年的诗歌翻译学习,感觉俳句翻译是很有意思的,下面就半年来学习的俳句翻译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滑稽性、酬唱性和即兴性,俳句的翻译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之一,也是日本诗歌最为精炼、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
作为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俳句由十七个音组成,分三节,以五七五为节。
不仅如此,俳句也是最为具有了象征意义的诗歌之一。
之所以如此,在于俳句之中必须嵌入季语,即指示四季或者节令的季节用语,由此而体现出日本人的自然观或者价值观。
日本俳句有着强烈的季节性,因为俳句字数和格式有限制,古代语法也是其中的特色之一。
因为俳句中的语法关系除了具有规定词与词的关系功能外,还具有添加意义,增加表现力的功能,老师曾经说过翻译俳句的过程也是诗歌创作的过程。
对于一首俳句,不同的思想会造成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会翻译成不同格调的诗句,因此一首俳句的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万物是变化的,思想是灵活而又广阔的,只要明白了俳句其中的灵魂,我们便可以翻译出其中的真谛,我们知道在我们国家有人靠写诗书愤,有人靠写词治病,在日本有人靠俳句活着,有人靠俳句带动文化的发展。
寥寥几字,便可带来五彩世界,万般念想。
这便是诗词俳句的魅力。
对于俳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季语着手进行俳句的季节性的赏析,比如代表春天“若葉”,代表夏天的“万緑”,秋天的“秋風”和冬天的“木枯らし”。
季语出现和自然界浑然一体,每一个季语的出现就好像是一个发芽,抑或一阵凉风,抑或一片秋叶,抑或一片冬雪,一个个自然的信息通过几个假名告诉我们这是哪个季节。
也可以从语法进行赏析,比如“生き残った虫の一つは火をめぐる”中的“は”,は的提示作用给人一种注视的感觉。
体现了“は”的深情。
还比如“田一枚植えて立ち去る柳かな”中的“て”的切换功能等等,也可以从作者的思想着手赏析。
浅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
浅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极具艺术性的任务。
作为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学形式,俳句以其简洁、意境深远的特点闻名于世。
而将这种特色准确地传达到其他语言中,则需要翻译者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处理。
本文将从美学视域出发,浅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
首先,美学视域强调传达诗歌中的美感和意境。
在俳句中,作者通常通过简洁的文字表现出一瞬间的景象或情感,给读者留下一个美学的印象。
因此,在翻译俳句时,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有意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传递美感给读者。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艺术修养,能够理解原文中所表达的美学意蕴,并通过不同的手法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美学形式。
例如,翻译者可以运用形象化、象征化等手法,使译文具有类似于原文的美感。
其次,美学视域还强调翻译的直观感受和审美表达。
在翻译俳句时,翻译者不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还应该直观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审美特点,并通过翻译的方式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敏锐的直观感受力和较高的审美水平,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中的情感、意象和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翻译的译文才能真正传达出作者希望表达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此外,美学视域还包括认知和文化因素的考虑。
俳句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日本文化和美学传统。
因此,在翻译俳句时,翻译者还需要了解和考虑源文化中的认知和文化因素。
这包括对于日本文化和美学的了解,对于俳句的传统、典故和象征意义的了解等。
通过对源文化的深入了解,翻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美学内涵,并在目标语言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最后,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也需要兼顾目标语言的美学表达能力。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美学传统,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美学特点和读者的审美习惯来进行翻译。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需要他们熟悉目标语言的美学特点,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其中的表达方式。
只有在兼顾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美学特点的基础上,翻译的译文才能真正达到接受美学视域的要求。
论和歌与俳句的翻译形式——结合不同诗型的表现特色
论和歌与俳句的翻译形式——结合不同诗型的表现特色论和歌与俳句的翻译形式——结合不同诗型的表现特色引言:和歌和俳句作为日本古典诗歌的代表,无论对于诗歌创作还是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其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对于翻译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探讨和歌和俳句的翻译形式,并结合不同诗型的表现特色进行分析。
一、和歌的翻译形式和歌是日本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其具有五七五七七的五言诗结构。
和歌通常表达的是个人的感受和情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翻译和歌时,译者需兼顾韵律和意境,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诗的美感和情感。
1. 音韵的翻译和歌中的音韵非常重要,可以借助平仄来展示感情变化。
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押韵或者保持原诗的音节节奏。
但由于不同语言的音韵特点不同,完全保持音韵可能会造成句子的不自然和不通顺。
因此,译者需要权衡如何在保留音韵的同时兼顾语言的流畅度。
2. 意象的翻译和歌通常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来传达深刻的意境。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意象,并找到适当的词语来展现原作的美感。
在选择词语时,译者可以参考原诗的文化背景和意境,通过类似的词语表达来传递相似的美感。
二、俳句的翻译形式俳句是一种精炼的短诗形式,由三个句子组成,分为五音、七音、五音,一共十七个音节。
俳句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简洁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在翻译俳句时,译者需注意保持其简洁性和意境。
1. 简洁性的翻译俳句以其简洁性而闻名,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作的简练和紧凑。
这意味着译者需要通过语境和词语选择来传达原作的意思,而不是过多添加解释性的句子。
通过直译和寓意等手法,译者可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含义。
2. 意境的翻译俳句通常通过简短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思考,注重构思和情感的升华。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理解原诗的意境,并找到适当的表达方式。
译者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借景等来保持原作的意境,并尽量使译文与原作产生类似的共鸣。
浅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
浅析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俳句翻译前言俳句是日本文学中的一种短诗歌体,它有着简练、精炼的特点,常常表达着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人的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也很重要,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汉语翻译中,我们也会遇到翻译日本古典俳句的情况。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解析俳句的特点以及翻译中的一些难点,探讨翻译策略和方法。
接受美学的视角原意与再现接受美学是一种美学理论,它强调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所传达的美感,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在翻译俳句时,我们也应该将重点放在美感的再现上,而不是简单的直译。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将原意与美感进行区分。
原意是指诗句所表达的文字含义,而美感则是指读者在阅读诗句时所感受到的美感。
翻译应该以美感为重,让读者能够获得与原作相似的美感体验。
评价标准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诗歌翻译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连续性:目的语与源语的意义、美感一致。
•自然性: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应当自然、流畅、通顺。
•文化性:翻译应当表达目的语所在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俳句的特点简洁性俳句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性。
它的长度通常只有17个音节,而且它要表达的情感、意境需要在这17个音节中表达出来。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保持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意义。
季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季语。
俳句中通常会涉及到季节或近自然中的某种风景、动物、花卉等,这些就是季语。
季语是俳句的灵魂所在,所以在翻译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中的季节,进而产生共鸣和美感。
切题性俳句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句称为“上句”,下句称为“下句”,两句之间用“切れ”(意为“断点”)隔开。
上下句之间往往是动静对比、景物转换或心理变化等,这样的特点被称为“切题性”。
这也是非常考验翻译功底的地方,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在保证美感的前提下做到切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翻译策略和方法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俳句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以及季语等考虑所要选择的翻译策略。
现状与反思_日本古典和歌集汉译策略的多维观照
现状与反思_日本古典和歌集汉译策略的多维观照现状与反思:日本古典和歌集汉译策略的多维观照引言:日本古典和歌集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作品《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等在日本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这些古老而优美的和歌诗句翻译成汉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来观照日本古典和歌集的汉译策略,分析其现状并进行反思。
第一维度:翻译目标和原则在翻译日本古典和歌集时,翻译目标和原则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古代日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设定合适的翻译原则。
一种常见的翻译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句法结构和意义,但这可能导致译文的生硬和句式的不自然。
另一种原则是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的审美习惯。
然而,这种原则可能会带来意译和文化色彩的放大,从而损害原诗的独特性。
因此,译者需要在忠实传达原诗意境与提升译文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
第二维度:语言差异与文化传统日本古典和歌集的汉译过程中,最为困难和重要的问题是语言差异和文化传统的转化。
日语和汉语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因此直译往往无法完整传达原文的细腻之处。
此外,日本古典和歌集中存在大量的文化隐喻和象征,这对译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译者需要对日本古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把握原诗的文化内涵,并在译文中恰当地再现。
第三维度:审美和时间感古代和歌的特点之一是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
然而,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在翻译中需要考虑到。
译者需要结合现代读者的审美和情感需求,重新诠释原诗的意境,使之更贴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和文化的变迁,古典和歌集的汉译也应该与时俱进,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内涵。
结论:通过多维观照日本古典和歌集的汉译策略,我们可以看到现状与问题所在。
在翻译目标和原则、语言差异与文化传统、审美和时间感等方面,译者需要在忠实传达原诗意境与提升译文可读性、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结合当代审美和情感需求等方面做出权衡。
从“创造性叛逆”到“叛逆性忠实”——以日本和歌汉译为例
从“创造性叛逆”到“叛逆性忠实”——以日本和歌汉译为例从“创造性叛逆”到“叛逆性忠实”——以日本和歌汉译为例引言:自古以来,文学一直是记录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诠释。
本文将以日本和歌汉译为例,探讨“创造性叛逆”和“叛逆性忠实”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和歌的魅力和歌是日本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以其简洁和优美的风格闻名。
和歌通常只有31个音,五个音节的结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季节和人生的感悟。
和歌既注重情感的表达,又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在过去的千年里,无数的和歌作品被创作出来,表达了日本人对于自然之美和生活哲学的追求。
二、“创造性叛逆”翻译策略在将和歌翻译成汉语时,有些翻译者采用了“创造性叛逆”的策略。
他们试图通过对原作的理解和思考,将原作的意境和表达尽可能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在这种翻译策略下,翻译者可以自由发挥,添加一些自己认为适合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例如,鸟取博基的译作《千年之恋》,即使有很多人认为他的翻译过于自由和远离原作,但也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他在翻译时不拘泥于和歌的字面意义,而是通过自己对和歌的理解和感受,将其转化为美丽的汉诗,并将原作中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这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但同时也会失去一部分原作中的内容和细节。
因此,这种翻译策略需要读者对原作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译文的意境和内涵。
三、“叛逆性忠实”翻译策略相对于“创造性叛逆”,“叛逆性忠实”是一种更加注重原作内容和细节的翻译策略。
翻译者试图尽可能地保留和歌原作的句式、节奏和意义,将其准确地表达到目标语言中。
这种翻译策略看似保守,但却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韵味。
例如,曹国伟的译作《万叶集》就体现了这种翻译策略。
他尽量拒绝在翻译过程中添加词汇或调整句子结构,将原作的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日汉翻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日汉翻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摘要:日汉翻译课要重新定位,要把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作为课程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的结合、讲和练的结合,使得教材和课外材料互为补充,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所占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
要上好日汉翻译课,教师和学生应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要认真备课,要熟悉教材的内容,要不断学习掌握翻译理论知识,要自己动笔翻译;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要动笔把译文完整地写出来。
关键词:日汉翻译;翻译意识;教学方法在日汉翻译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照本宣科,太过于依赖教科书;另一种就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选择翻译材料。
实践证明,这两种情况的教学效果均不太理想。
那么,作为高校日语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的日汉翻译课,该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日汉翻译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日汉翻译课的定位和目标翻译课的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在教学中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目标的确立、课堂组织和设计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日汉翻译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那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大都招收零起点的学生,即学生入学之后才开始学习日语,而日汉翻译课基本上在大三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在学完两年多之后就进入翻译学习,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日语语言关并未通过,对原文的理解是首要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特别是碰到较难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在词汇、语法以及表达层面都会遇到很多障碍。
因此,此时讲翻译就要帮助学生理解好原文,并正确地用中文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反复训练过程中积累翻译经验,体会两种语言之间转换时的奥秘,并逐步意识到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差距,以翻译者的眼光去看待原文,培养起自己的专业意识和语言敏感度。
因此,日汉翻译课的目标,不在于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的具体方法,也不在于实际的翻译操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
和歌汉译实践体会
作者: 高兵兵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和歌;和歌汉译;平安时代;女诗人
摘要: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定型短诗,它的音数为“五七五七七”。
笔者认为在诗型上采用“三五三五五”的译法是最符合和歌原貌的;除了诗型,在断句上也要尽量忠实于原作;鉴于和歌与我国的宋词有很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用词的语言来翻译是最能保持和歌原有风格的;此外,和歌所特有的技巧如“挂词”,在翻译中也应加以重视。
从中日诗歌的形式联系看俳句汉译
从中日诗歌的形式联系看俳句汉译
曹慧华
【期刊名称】《湘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4)003
【摘要】俳句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倍受日本人民喜爱且长盛不衰.俳句来源于中国古代连歌,无论是其形式、内容还是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古诗的烙印.俳句是和中国古诗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的,翻译俳句时对此应加以注意.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曹慧华
【作者单位】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郴州,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
【相关文献】
1.正确处理英汉翻译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之五)——论英文中日文专有名词汉译的特殊形式——形译法 [J], 汤晓重;
2.从俳句的特点及其汉译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以"古池"句为例 [J], 姚文清
3.从审美的心理因素来谈如何让诗歌译文再现审美价值--以俳句的汉译为例 [J], 鹿鸣昱
4.开拓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新境界——评《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 [J], 吴小英
5.俳句汉译与形式美 [J], 贺明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俳句和歌汉译之我见
俳句和歌汉译之我见
刘德润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6(000)003
【摘要】<正>几年来,围绕俳句和歌汉译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我作为一个尝试汉译和歌俳句的后辈,始终关心着这场讨论,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实际体会,求得大家的批评与理解。
我认为,这场讨论有一个不足之处。
这就是不少人偏重从译诗的形式上去争论,却忽视了俳句和歌的艺术本质问题,还缺乏对俳句和歌的内在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总页数】8页(P54-60,17)
【作者】刘德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浅谈俳句的汉译 [J], 李晓旭
2.浅谈日语俳句及俳句汉译 [J], 徐山山
3.和歌、俳句、汉诗、汉译 [J], 李芒
4.和歌、俳句、汉诗、汉译(下) [J], 李芒
5.浅谈俳句的汉译 [J], 李晓旭[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日汉翻译问题
浅谈日汉翻译问题
日汉翻译是日本语到中文的翻译过程,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环节。
其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准确性、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浅谈日汉翻译问题。
准确性是日汉翻译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日语和汉语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翻译人员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转化为准确、自然的汉语表达。
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对所翻译的主题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
日汉翻译中还存在着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这往往会导致翻译的困难。
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习俗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和表达方式。
还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文化隐喻和典故,以免造成误解或不当的译文。
语言表达是日汉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各有特点。
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准确把握句子的结构、词汇的意义,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且通顺流畅。
还需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习惯,尽量使用贴近日常生活和理解容易的表达方式。
除了上述问题,日汉翻译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日语中常用的敬语在汉语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翻译人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出对语气和社交关系的不同把握。
还需要注意语体的选择,避免过度正式或随意而导致误传。
日汉翻译是一项细致入微且需要高度专业素养的工作。
准确理解原文、考虑文化差异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是解决翻译中常见问题的关键。
在进行日汉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完成高质量的翻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汉翻译中和歌俳句翻译教学的体会
【摘要】日汉翻译教学中,和歌俳句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是“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生日语知识的综合考察,更对学生汉语水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本部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形似和神似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并对“信”、“达”、“雅”标准有一个再认识;并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等方面给翻译授课教师提出了教书育人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和歌俳句形似神似信
日汉翻译教学是日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而日汉翻译教学中的和歌俳句翻译教学更是整个翻译教学活动中的难点之一,如何在和歌俳句翻译教学中讲授形似和神似理论,如何将“信”、“达”、“雅”标准有效地置入课堂教学,的确需要下一番工夫。
和歌俳句翻译中的形似和神似问题历来是翻译界所研讨的课题。
在翻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关于形似和神似的理论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学内容。
台湾大学荣誉教授林文月先生对此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林文月先生用了20年的心血翻译了日本平安时代的三本重要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翻译教学参考资料。
如我们可以在林文月先生与丰子恺先生的译作《源氏物语》的精彩译文对比中,使学生在享受翻译的语言魅力的同时,加深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略汉文学的博大精深,如对同样的一首和歌,笔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举了林文月先生与丰子恺先生的译文:
云掩翳兮月朦胧,清辉不及荒郊舍,独有一人兮怀苦衷。
(林译《源氏物语》上册P.10)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
遥忆荒郊里,哪得见光明。
(丰译《源氏物语》上册P.11)
生别离兮总悲苦,镜若有情留君影,对此聊堪兮慰相思。
(林译《源氏物语》上册P.271)
镜中倩影若长在,对此菱花即慰心。
(丰译《源氏物语》上册P.265)
《源氏物语》中有大量的和歌,涉及到许多日本古代的知识,包括各种宫廷礼仪、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等,对于日语中这种五、七、五七七的诗词形式,通过林文月先生采用的楚歌体似的三行形式(与和歌的形式相对应)和丰子恺先生兼采五绝及七言二句的不统一形式的译文对比,给学生讲述和歌俳句翻译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翻译家们的不同声音,更是让学生对和歌俳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如林文月先生的翻译主张有着很深的见解:“为外国文学的爱好者设想,当然应求译
文通达,能引发阅读的兴趣,诘屈聱牙的文字,徒令读者望之却步。
然而,我则又以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应当适度保留该国语言的一些韵味氛围……我认为适度的‘异国情调’,正是外国的文学作品所以能引发读者愉悦情趣之所在处。
”这正是翻译授课教师所要灌输给学生的翻译理论之一,它重视的依然是“达”、文学翻译中的神似,但也强调三行汉诗译文与短歌形式的对应,凸显了短歌的魅力,即兼顾了文学翻译中形似与神似的两个方面,要达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双语功底是非常困难的。
而丰子恺先生采用的五言七言的形式,也同样具有非凡的韵味,更符合翻译的接收者——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另外张志平先生对于俳句汉译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指出:“译俳句应重在神似,重在内容上的‘信’”。
当然,这一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和歌的汉译。
在这里,更强调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因素,可以说这是大多数翻译家的观点。
在本科教学阶段,由于受语言水平的制约,“神似重于形似”的理论恐怕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吧。
但这并不有悖于翻译授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语言大师们的言行主张,因为这些言行主张正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对待翻译的科学态度——或者说是一种期望也未尝不可。
有了理论,自然就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关于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确是翻译授课教师费尽心思的问题。
如在俳句翻译理论讲解前,曾举出松尾芭蕉的名句“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駆け巡る”让学生试译。
以下是所教日语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代表性译文:
病卧他乡地,梦里也凄凉。
遍野寻亲友,满眼枯草黄。
(△达)
万病生苦途,残梦凄凄遍野枯,谁人在寻逐。
(△达)
旅途多艰辛,愁思满腹终成疾,理想四方寻。
(△信△雅)
病卧异地他乡旅,夜来忽梦狂野中,寻寻觅觅归处。
(△达△雅)
旅途病暗潜,愁思相伴人入眼,梦断枯野寒。
(△达)
上述译文是课堂中的即席翻译,是为了引出下一堂课的理论而设计的。
“△”表示译文部分尚可之意,“○”表示译文为理想译文,当然上述译文没有一例达到这一要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授课方式,即直接实践而不告诉俳句翻译的理论,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翻译课的兴趣,希望学生在实践后对理论的讲解有所期待,能够对枯燥的理论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受。
也算是欲擒故纵的战略战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吧。
在此,运用一下金隄先生的翻译方法教育学生恐怕再恰当不过了。
金先生曾经把翻译步骤分为三个阶段,九步。
把理解原文为主的准备阶段作为第一阶段,其中把仔细阅读原文,以求对原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当清楚的认识,避免用自己的母语去思索词句的意义,不要试图翻译等看成重中之重。
接着要求研究作者,研究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研究有关背景材料。
并对即将动手翻译的原文,作彻底的研究,务求对其中的内容、形象、细节、暗藏涵义取得尽可能充分的理解,对它的艺术风格和韵味心领神会,产生共鸣……。
这一思想与金先生所主张的“求达必先求通”是一脉相承的。
金隄先生曾经把“达”看作是千方百计在译文中“重视原著的艺术”,这就
要求译者必须弄清何谓“原著的艺术”,也就是“通”的问题,而求通的关键即理解原文的关键在于“必须用原文的语言去思维,必须以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为基础,包括它的准确的字面意思、背景、精神实质和一切细节”。
在这里,可借助金隄先生的翻译思想对学生重申“信”的重要性:传神应建构在忠实即“信”之上,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是以完全地传递原文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再现原文的思想感情为主旨的。
灵活无非是达到准确的目的所必须采取的手段而已,从而使学生在评论中对茅盾的“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晓畅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这一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上述学生译文所存在的一大问题正是金隄先生所讲到的翻译准备问题。
给学生强调俳句翻译的是原意而非原文的翻译理论,在动笔翻译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是顺利而又正确地进行和歌俳句翻译的充分必要条件。
上述试译的原句表达的是俳圣松尾芭蕉虽然病卧羁旅仍不改初衷,孜孜追求俳句艺术的精神境界。
如果抛却了这一前提,“信”就无从谈起,所译犹不译吧。
当然,以“信”为基础的“达”、“雅”更是不足道也。
所以,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实践直接进入“双语双轨工作的具体翻译阶段,译文没有出现理想的状态也在情理之中。
而这一阶段如果没有较好的中文语言素养,运用译入语创造自己的译文,特别是运用有韵律美的诗歌形式来再现和歌中的意境绝非易事。
这里就充分证明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对于信达雅,季羡林先生作了比较精辟的解释:“‘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信、达、雅虽然只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且在谈到译本的好坏时,认为关键在于“信”或不“信”。
“首先要‘信’,要忠实于原文,然后才能谈‘达’、‘雅’。
如果不‘信’,‘达’、‘雅’都毫无意义。
”在日汉翻译教学中,这些翻译思想是必须准确地传递给学生的,而学生唯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才能使自己的翻译实践有了正确的指导而行之有效。
这正是翻译理论教学的意义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就我校日语本科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错别字现象,更别说什么用诗歌的形式来翻译和歌俳句了。
如“瞌睡”写成“嗑睡”,“昏昏欲睡”写成“浑浑欲睡”,“喋喋不休”写成“碟碟不休”,不一而足。
这些尚且不论,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如在和歌汉译中,教师曾经提到一句名句“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日重回头”时,竟无人知“灞陵”之意,更无论诗中意境、俳句汉译了,诸如此类。
而这足以反映一个学生的素质甚至态度问题。
因此怎样育人也是需要高校教师深思的问题。
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中文水平,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等也是翻译教师的一项任务,
以上是对于和歌俳句翻译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
在此,仅以季羡林先生的话语作结:“……现在大学里把翻译当做是学外文的一种附属,好像学了外文就自然会搞翻译了。
不是这样。
要从改进大学里的翻译教学入手,加强翻译学科的建设,使翻译后备队伍能得到良好的翻译专业训练……。
”这正是老一辈语言大师对从事翻译教学工作者的殷殷期望和要求,也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 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 金圣华、黄国彬编.因难见巧[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 张志平主编.日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铁军主编.通向翻译的自由王国——日语同声传译及翻译教学研究[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