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同步练习史记选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史记选读1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管仲列传<史记>选读课件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 发
左译衽:矣“!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 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ks5u精品课件
译 :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精品课件
ks5u精品课件
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 家、著名的军事家、军 事改革家。齐桓公尊称 管仲为“仲父”。管仲 从政40多年,使齐国国 力大振,使齐桓公成为 一代霸主。管仲也被后 人尊为一代名相。
ks5u精品课件
回忆文章第二段,就内容方面,从哪五 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 从结构上看,用了什么修辞?
从经商、 谋事、出仕、 作战、事君 五个方面。 排比。
ks5u精品课件
1、 鲍叔终善遇之: 一直,友好,对待。 2、管仲事公子纠: 侍奉,追随。 3、鲍叔遂进管仲: 推荐。 4、尝与鲍叔贾: 经商。 5、吾尝三战三走: 逃跑。 6、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ks5u精品课件
1、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译: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 了天下。
2、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 我
ks5u精品课件
ks5u精品课件
1、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善于将灾祸 转变为好事;将失败转变为成功。
2、贵轻重,慎权衡:贵,重视。慎,慎重。 3、南袭蔡,慎权衡:南,向南。慎,谨慎。 4、管仲因而伐楚:因,趁机。 5、令燕修召公之政:修,实行。
ks5u精品课件
ks5u精品课件
译:孔子看不起管仲。(原因)难道是孔 子认为周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 仲却不劝勉桓公实行王道建立新朝,而只满足 于称霸吗?
译不:羞我小选节择而被耻囚功受名辱不,显鲍于叔天不下认也为。我 无耻,他知道我不会因为失小节而羞 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苏教版语文高一刺客列传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②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③秦王必说见臣。
④遂自刭。
⑤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⑥荆轲和而歌⑦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⑧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2.区别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不同意义。
⑴①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⑵①图穷而匕首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⑶①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②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3、注意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②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③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时作业【9】及答案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合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占便宜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解析】游:交际,交往。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故论卑而.易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D.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解析】C项,表并列/表转折。
A项,介词为、替;B项,表被动;D项,代词,他。
【答案】 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通货..积财,富国强兵C.贵轻重..,慎权衡D.岂以为周道衰微..【解析】A项,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B项,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C项,古义:重视经济的发展;今义:重量的大小。
【答案】 D★4.(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管仲既任政相.齐B.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C.贵.轻重,慎权衡D.然孔子小.之【解析】“相”名词作动词,BC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B.任政于齐C.管仲囚焉D.管仲既用【解析】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B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遇:对待B.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合:集合C.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扶持【解析】 B 项,“合”应为“会盟”之意。
【答案】 B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小之.②岂管仲之.谓乎 ⎩⎨⎧③管仲因.而信之④善因.祸而为福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 ①句中的“之”是代词,代“管仲”,②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③句中的“因”是介词,“趁机”,④句中的“因”是介词,“凭借”。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训练:李将军列传(含答案)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3分)A.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B.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C.广暂腾而上胡儿马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解析A项“尝”同“常”;B项“陈”同“阵”;D项“莫”同“幕”。
答案 C2.下列各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士以此爱乐为用.用.善骑射B.从.广勒习兵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彼虏以我为走.弃甲曵兵而走.D.望.匈奴有数千骑君还何所望.解析均为逃亡,逃跑。
A项分别为任用,使用/因为;B项分别为跟从/使……跟从;D项分别为远远望见/期望。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B.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C.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鱼,我所.欲也解析均为介词。
A项分别为代词,石头/动词,到;B项分别为表顺承/表转折;D项分别为地方/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答案 C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B.虽其子孙他人学者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D.而又迷失..道解析A项指“事情的复杂经过”;B项指“学习的人”;C项指“统率士兵”。
答案 D.下列对活用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C.欲夜.取之夜:名词作动词,连夜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前:名词作动词,向前进发。
解析夜:名词作状语答案 C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B.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C.使大军伏马邑旁谷D.置广两马间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答案 A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共45页文档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管仲列传》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二、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节):管鲍之交和深厚友情。
第二部分(3—4节):管仲任政相齐政绩显著。
第三部分(5节):司马迁的赞词。
三、重点研讨(一)1.仿照例句,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①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②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③小: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④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
2.①判断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④宾语前置句⑤反问句,宾语前置句⑥被动句⑦被动句⑧省略句⑨省略句3.①我曾经多次从政却多次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②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子。
③人们家中财物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义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
④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
(二)(1)是从五个方面来写的:(1)经商、(2)谋事、(3)出仕、(4)作战、(5)事君(2)这句话包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现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3)这一节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
管仲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
真切而有层次地展现了两人的友谊与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这节文字,司马迁较多地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第1节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日后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这节文字,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感染力。
(三)好友鲍叔牙的知贤荐贤;①推行了正确的内政和外交措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③他辅佐齐桓公采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策略。
四、应用拓展1.A(危行:正直的行为)2.B(之:他,代越石父;到……去。
A.因;C.才;D.为什么)3.B4.B(晏子意识到自己进内室没有向越石父告辞,是无礼,有错就改,这才把越石父当做贵客对待)5.(1)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管仲列传演练 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积累运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合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占便宜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解析:选D。
游:交际,交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仓廪实而.知礼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D.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解析:选C。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A.介词,替;B.介词,表被动;D.代词,他。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通货..积财,富国强兵C.吾尝三战三走.D.岂以为周道衰微..解析:选D。
A.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B.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富.国强.兵B.然孔子小.之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贵.轻重解析:选A。
A.使动,使……富、使……强;B.意动,以……为小;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D.意动,以……为贵。
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B.管仲囚焉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D.管仲既任政相齐解析:选C。
A、B、D三项都是被动句,C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四章管仲列传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合 B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欺负,占便宜 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 解析:选D 。
游:交际,交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思垂空文以自见.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选B 。
B.介词,表被动/动词,“显露”。
A.介词,“替”;C.连词,表转折,“可是”;D.语气助词,不译。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C .吾尝三战三走.D .岂以为周道衰微..解析:选D 。
A.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B.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富.国强.兵 B .然孔子小.之 C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D .贵.轻重 解析:选A 。
A.使动,使……富、使……强;B.意动,以……为小;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D.意动,以……为贵。
5.与“管仲既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吾幽囚受辱B.岂管仲之谓乎C.管仲之谋也D.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B项,宾语前置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训练:管仲列传(含答案)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解析A项,卑:平易。
答案 A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解析均为表被动。
B分别为知道/知识;C分别为归顺/回家;D分别为制度/量词,次,回。
答案 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解析D项,均为介词,和。
A介词,把/动词,认为;B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 )(3分)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岂以为..周道衰微C.仓廪实而知礼节..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解析“穷困”在句中指处境困窘。
答案 A.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解析A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为意动用法。
答案 A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解析①③⑤宾语前置句/②④被动句/⑥⑩判断句/⑦主谓倒装句/⑧⑨定语后置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同步练习11屈原列传史记选读Word版含解析3452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3分) A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 .离骚者,犹离忧也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 .厚币委质事楚 解析 A “濯”同“浊”;B “离”同“罹”;D “质”同“贽”。
答案 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正之不容也 容:容纳、接受B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C .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 解析 A 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 应为“处境艰难”;D 应为“改变,更改”。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与.楚从亲 解析 C 项均为语气词。
A 分别为语气词/助词;B 分别为虽然/即使;D 分别为结交/和。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C.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解析A指“脸色,面容”;B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C指“谎言”。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解析D项是判断句,ABC均为被动句。
答案 D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
C.作者认为“所谓忠者不忠”,暗含对屈原不能彻底倾尽忠心的批评。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训练:孔子世家(含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B .夫子盖少贬焉? C .约其文辞而指博。
D .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解析 A 项“几”同“颀”;B 项“盖”同“盍”;C 项“指”同“旨”。
答案 D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繁殖 ②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不合礼法的结合 ③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
竖子:轻蔑地称奴仆 ④周监.二代。
监:监狱 ⑤夫子盖.少贬焉? 盖:何 ⑥杞不足征.也。
征:证明 A .①②③ B .①②⑥ C .③⑤⑥ D .③④⑤解析 ③应为“童仆”;④应为“借鉴”;⑤应为“盍,何不”。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非文王其.谁为此也B⎩⎪⎨⎪⎧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孔子欣然而.笑曰C⎩⎪⎨⎪⎧窃仁人之.号而老子送之.曰D ⎩⎪⎨⎪⎧乃.因史记作《春秋》乃.设九宾礼于廷解析 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A 项中前面一句中的“其”是“他的”的意思,后面一句中的“其”是表示反问语气;B 项中前面一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后面一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C 项中前面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后面一句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 D4.下列各句的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吾道不行..矣 B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C.学者..深察而近于死者..宗之D.聪明解析A项指“不能实行”;C项指“读书学习的人”;D项指“耳聪目明”。
答案 B.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唯子贡庐.于冢上B.推此类以绳.当世C.弟子皆服.三年D.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解析D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4.2 管仲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x
管仲列传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颍.上(yíng ) 鲍.叔(bào ) 桓.公(huán ) B.商贾.(gǔ) 不肖.(xiào ) 少姬.(jī)C.仓廪.(lín ) 权.衡(quán ) 召.忽(shào )D.枝柯.(kē) 衰.微(shuāi ) 匡.正(kuàng )解析:A 项,“颍”读“yǐng”;C 项,“廪”读“lǐn”;D 项,“匡”读“kuāng”。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 B.一匡.天下 匡:纠正、匡救C.吾尝三战三走. 走:行走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将:扶持 解析:C 项,“走”应解释为“逃跑”。
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故论卑而易行B.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C. 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D. 下令如流水之原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解析:A 项,表转折/表因果;B 项,副词,“就”/副词,“却”;C 项,均为“在”;D 项,动词,“到,流入”/助词,“的”。
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不同的一组是( )A . 管仲既任政相齐齐桓公以霸B. 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贵轻重 慎权衡C. 富国强兵管仲因而信之D. 桓公实北征山戎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解析:A 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 项,为动用法/意动用法;C 项,均为使动用法;D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5.下列各项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管仲囚焉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子孙世禄于齐D.吾幽囚受辱解析:A、B、D三项跟例句都是被动句。
C项不是被动句。
答案:C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碧水是所有环保人士的共同心声,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的肆意破坏,却日益加剧着环境的污染。
B.战士们正趴在战壕沿上,紧握着钢枪,虎视眈眈地望着敌营。
C.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D.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2,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人,这世界上最具灵性的动物,也离不开水的滋润。
,让人具有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
巍峨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波涛,而汹涌的波涛却摧不折人类精神鼓起的风帆,,我也看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水一般的不屈的性格。
①水渗入了人的灵魂,合成人的血肉之驱,②水在合成人血肉之驱的同时,也渗入了人的灵魂,③在大海的背景下,我听见了海明威崇拜的那位老人的呐喊,④听吧,在大海的背景下海明威崇拜的那位老人在呐喊,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
年九岁,失母。
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
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
香后告休,及归京师。
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
”左右莫不改观。
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
帝闻善之。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
香日:“《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①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
”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及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同步练习16秦始皇本纪史记选读Word版含解析3485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寡人以眇眇之身B.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C.不为置王,毋以填之D.五月,天下大酺解析A“眇”同“渺”;B“取”同“趣”;C“填”同“镇”。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秦用李斯谋,留.非留:挽留。
B.引兵欲攻燕,屯.中山屯:驻扎。
C.体解轲以徇.徇:示众。
D.六王咸伏其辜.辜:罪。
解析A.留:羁留、扣留。
答案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愿大王少假.借之B.华阳太后卒.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C.引.兵欲攻燕复夜引.兵D.并.阴山至辽东秦初并.天下解析C均为率领,带领。
A分别为代理/宽容;B分别为死/结束,终结;D 分别为沿着/兼并,并吞。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王之.河南秦王觉之.B.⎩⎨⎧ 体解轲以.徇寡人以.眇眇之身 C.⎩⎨⎧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赵高为.郎中令 D.⎩⎨⎧甚无谓,朕弗取焉.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解析 均为助词,可不译。
A 项动词,到/代词,代这件事;B 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C 项介词,替/动词,担任。
答案 D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A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B .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C .死而以行为..谥 D .甚无谓..,朕弗取焉 解析 A 指“土地方圆”,B 指“祭祀用的牲畜”,C 指“品行事迹”、“封给”。
答案 D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A .王翦将.上地 B .大雨.雪 C .以古非今者族.D .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解析 D 为名词作状语,ABC 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7.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3分)A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B .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C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D .秦军破燕易水之西解析 B 为定语后置句,C 为宾语前置句,D 为状语后置句。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项羽本纪同步练习史记选读
《管仲列传》能力自测能力自测平台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尝与鲍叔贾②鲍叔不以我为怯③故其称曰④下令如流水之原⑤知与之为取⑥管仲因而伐楚⑦孔子小之⑧匡救其恶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 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 而心目耳力俱穷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穷凶极恶3、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管仲囚焉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子孙世禄于齐D 吾幽囚受辱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 吾从而师之C 鲍叔终善遇之D 吾妻之美我者5、对“召忽死之”翻译正确一项是:()A 召忽死在这件事上B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 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6、联系全文来看,对管仲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看待管仲,不论其著书,而言其轶事,写鲍叔对他的谅解其实是借鲍叔牙来突出管仲的贤才。
B.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策略。
C.孔子瞧不起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桓公行王道,竟助他称霸。
D.管仲作为齐国的名相,顺民意,精于谋略,善于因势利导为政,政绩显赫;但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个不识时务之人,他应该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②。
”(1)解释下列词语:①世禄:②多:(2)翻译这段文字: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菜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是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尼,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同步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②。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传》,略有删节)【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
见《史记家》。
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
包,裹束。
茅,青茅。
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地位。
1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对此,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处理了君臣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四、(18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分)(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4分)三、11.D(“次”意为“编次、编列”)12.C(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
A为,介词,替 B见,介词,被 D而,连词,就) 13.D(“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管仲自己聚敛财富。
)14.C(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
)四、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15.(1)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到耻辱。
(2)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上服度而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尊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史记•管晏列传》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C.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集财,富国强兵7.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鲍叔知其贤 B、管仲富拟于公室其为政也乃设九宾礼于庭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9.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B.管仲早年和鲍叔牙经商,老是赔本,作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知人。
三(18分)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 B D A C11.管仲被录用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会盟诸侯,安定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略。
(3分12.知道我不为小节感到羞耻,却为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感到羞耻。
(2分)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忆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室。
桓公实北征山伐,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1.下列各句中加黑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修建12.选出下列加黑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 其为政也B.管仲富拟于公室 / 乃设九宾礼于庭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3.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14.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仲,以身下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