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理论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cup”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指“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 nk tea, coffee etc.”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vessel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这段话表明,首先雅各布森承认语言的可译性,同时跳出了直译和意译的束缚,提出了差异等值。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重新认识和解析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包括“对等理论”和“翻译转换”等。
接着,通过对卡特福德理论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理论如何与当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文章总结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的贡献,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卡特福德(J. C. Catford)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应基于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直译(form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形式对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而意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允许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的形式进行调整和修改。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的概念,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需要进行的语法和词汇层面的调整。
这些转换包括层次转换(rank shifts)、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s)、类别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这些转换类型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译者在实践中进行恰当的调整。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是一种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要以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功能等效为目标。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不仅要传达源文的内容,更要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不是简单地将源文的字词翻译成目标文的字词,而是要传达源文的信息、情感和意义。
因此,翻译者需要对源文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源文的背景和语境,并在目标文中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即使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不同,翻译也应该能够在目标文中产生相同的效果和功能。
这需要翻译者有足够的语言技巧和文化敏感度,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传达源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的目标不只是传达表面的意义,更要传达背后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这要求翻译者具备跨文化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转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一句成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涵义,翻译者需要能够恰当地传达这种涵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
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要服务于读者和用户的需求。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专业领域,以便在目标文中产生最大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翻译者需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找到最佳的转化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者进行准确和有效的翻译。
通过遵循这一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源文的意义和情感,以产生最佳的翻译效果。
然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可能是困难的。
因此,翻译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并根据具体情况权衡不同的翻译目标。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翻译论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翻译目的论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译文。
译文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需要根据目的来确定。
相关内容: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翻译理论是何时产生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卡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为标志。
第二个阶段是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创立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扩展资料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卡德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和以威尔斯为代表的萨尔派。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翻译对等理论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III) Conclusion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
相同 ”பைடு நூலகம்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就是说, 好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
同等效果,
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一书中称之为
comparable effect (效果相等)。1953年里乌(E. V. Rieu)
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理论形成
1. 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in meaning,discussed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
论西方的翻译对等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解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理论价值。
我们将追溯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在不同翻译理论流派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翻译对等概念的理解,提升翻译实践的质量,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翻译理论中,对等概念是一个核心议题,它关系到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方法。
不同的翻译理论流派对于对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寻求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最佳对应关系,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本文将全面梳理这些理论观点,展示对等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解读。
本文还将关注对等概念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译者在处理不同文本类型、不同语言特点时如何运用对等概念,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我们还将探讨对等概念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挑战,展望其在未来翻译技术的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揭示其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探讨对等概念的历史演变、理论内涵和实践应用,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对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翻译对等概念,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时期。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提出了“语言的转换应追求意义对等”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对等翻译概念的雏形。
然而,这一概念在早期的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翻译工作更注重直译或音译。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翻译对等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开始强调翻译时应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得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的精神风貌。
到了19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对等,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种观点。
进入20世纪,翻译对等概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功能对等”,强调翻译应追求原文与译文在读者反应上的对等,而非简单的文字对应。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 文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 和文化习惯。
奈达是谁?
奈达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 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介绍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应用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介绍
什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语义、语用和语篇层面上尽 可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保留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人工智能的视角
THANKS
感谢观看
语言动态性的挑战
词汇演变
句法结构 修辞手法
对等程度的问题
01
对等标准的界定
02
译文的可读性
03
不同文本类型的要求
05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未来发展
跨文化交际的视角
在未来发展中,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 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保留源语 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促进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语料库语言学的视角
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要求传达原文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在译文中实 现原文的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 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保留原作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 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文学魅力。
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02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三、翻译对等的类型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Stylistic equivalence socio-cultural equivalence linguistic equiv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equvialence and then semantic equivalence has priority over grammatical equivalence
The major theory
1.雅各布逊和他的“差异中的对等”
雅各布逊在他名为《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 (1959)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三 种翻译类型:语际(interlinguistic)翻译、语内(intralinguistic)翻译和语符翻译 (intersemiotic)(Jakobson1959)。他认为在语内翻译时,译者为了清楚地表达 信息,可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 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 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 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 (Jakobson1959:)。他强 调译者在翻译过程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没有与原文词、句对应的情况下,就该 由译者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雅各布逊的理论是以符号学 为基础的,译者首先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再把它转换成目的语相应的信 息。
西1 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
谭载喜
• 谭载喜,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香港浸会大学驻校学者、博士生导师, 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1953年生于湖南涟源市,1975年 毕业于湖南师大。1977年至1981年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留学,获语言学硕士 学位,归国后执教于湖南师大,后调入深圳大学。1996年至1998年赴香港城 市大学任研究员,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应用语 言学博士,1999年3月获得学位。现任深圳大学外语系教授。 • 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 其最主要贡献是将美国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奈达的理论译介到中国。《翻 译学》 奈达论翻译》奠定了谭载喜在外语理论界的地位。 译学》和《奈达论翻译》奠定了谭载喜在外语理论界的地位。谭载喜出版著、 译作12部,论文40余篇,约300万字,其中包括:《西方翻译简史(增订 版)》、翻译研究词典》(主译)、《奈达论翻译》;主要代表论文有《翻 译本质的绝对与相对属性》、《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等。在论及翻译 学的内容时,谭载喜提出翻译学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普遍翻译学; (2)特殊翻译学;(3)应用翻译学。他解释说:“普通翻译学主要研究人 类语言、文化及其翻译的一般规律,研究翻译的一般过程和翻译在整个科学 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宏观上探讨翻译的性质、功能、标 准以及译者的一般职责和条件等问题,并从历时和共时翻译学的角度研究翻 译的历史,其中不仅包括翻译的国别史、地域史,而且更应该包括翻译的世 界史。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翻译”及“翻译学”的模糊观 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 翻译学” 谭载喜从概念上澄清了一些研究者对 翻译” 揭示了翻译学内部的客观规律,对翻译学的内容、 念,揭示了翻译学内部的客观规律,对翻译学的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都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为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 行了详细的阐述,为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和实际意义。 和实际意义。
对等翻译理论
对等翻译理论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翻译方法和原则,旨在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对等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
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等价性。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改变源语言句子的意义,并且用目标语言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并且对两种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很熟悉。
其次,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两种具体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和特点。
意译是指在尽量保持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习惯。
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等翻译理论还提出了一系列辅助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例如,要根据译文的实际用途和受众的需求进行翻译,并注重翻译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译文中的歧义和不一致,并根据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
同时,译者还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求正确的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等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翻译理论的不足。
传统的翻译方法中,常常以目标语言的规则和要求为准,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而对等翻译理论则通过强调对等关系,让翻译更加注重源语言的信息和意义的传达,使译文更准确、自然和流畅。
然而,对等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有时候可能无法实现完全的对等翻译。
此外,对等翻译理论也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法,译者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总之,对等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方法和原则。
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准确和流畅。
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
语言新探浅析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理论——以《人间失格》原文、中译本、英译本为例白雪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翻译的“对等性”作为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在各个年代均作为不同学派学者讨论的焦点而存在。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卡特福特的“等值替换”学说,学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均着眼于翻译文本,而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译者却不被重视。
现代学者安东尼•皮姆提出了以译者为出发点的“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理论,本文将从这两个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自然对等;方向对等;《人间失格》;翻译一、翻译中的对等理论“译”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传译四夷之言者”,现代汉语将“翻译”解释为“将一种语言文字改变为相同意义的另一种语言文字”,英文维基百科中对于“translation(翻译)”的定义为“Translation i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a source-language text by means of an equivalent target-language text.”(翻译是通过对等的目标语言文本来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日本维基百科对于“翻訳”做出了如下的释义:“翻訳とは、Aの形で記録·表現されているものから、その意味するところに対応するBの形に翻案することである。
”(所谓翻译,就是从以A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表现的东西,转换成与A意义对应的B的形式)。
无论是尤金•奈达还是其追随者萨尔学派,抑或是卡特福特,这些理论家提出的对等理论均以翻译文本作为出发点,竭力追求文本上的功能对等,却忽视了“译者”这个在翻译中时时刻刻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群体。
源语言及目的语之间的翻译由译者来完成,为实现目的语文本对于源语言文本最大程度上的意义对等,译者应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原文内容及风格等,此时翻译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方向性。
国际知名学者安东尼•皮姆在论文《Natural and directional equivalence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中的自然与方向对等)(2007)中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自然对等与方向对等,之后又在《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翻译理论探索)(2010)中对于自然对等及方向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基于语言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源语言(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信息。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功能对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功能目的,即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译语(目标语言)的信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目的。
而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则强调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相似性,使译文与原文的表面形式尽量相似。
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即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单词和句子的翻译转换为另一种语言。
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课件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除非原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种情况下,所指 意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明种模 糊不清的性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例中也 明是恰当的;
• 5.翻的哲学取向派(Philosophical): • 斯坦(Steiner)的翻 • 德里达(Dedrria)解构主翻
• 6.知学派(Cognitive): • 格特(Gutt)的关翻理
• 7.翻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克(Baker)的料翻研究 •舍(Loescher)有声思翻程研究
A minimal level of (realistic) functional equival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discourse.(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Translating)
An elegant handwriting, like the elegant han that wrote it. I pushed it to one side and had another drink, I began to feel a little less savage. I pushed things around the desk. My hands felt thick and hot and awkward. I ran a finger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desk and look at the streak made by the wiping off of the du I looked at the dust on my finger and wiped that off. I looked at my watch. I looked at th wall. I looked at nothing.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导言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思想是将文本翻译视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传递信息和实现交流的过程。
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在解释和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通过对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进行分析,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信息给目标读者。
这种基于功能的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实际的英语文本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选择合适的等效表达和语言策略,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同时适应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基础和实践上可操作的指导方法。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文本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与其他翻译理论的比较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翻译应该注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而不仅是单词或句子的对应关系。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原文和译文在交际功能上的等效,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形式的转换。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翻译不仅要考虑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还要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以及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交际需求。
通过在保持原文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转换,翻译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使译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更具可接受性和效果性。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实现翻译的功能等效,而不是形式等效。
在实际应用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增删、替换、调整等,以确保译文在交际功能上与原文达到相近的效果。
翻译对等理论
奈达:������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 (dynamic equivalence)
•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 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 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 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2. 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
3. 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
第三阶段 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 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 翻译问题。
•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 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 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 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 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 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 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案例研究理论版41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文/黎佳林 李志成(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摘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已经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如何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本达到与源文本之间的对等,是翻译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在奈达等著名翻译家的努力下,翻译对等理论日趋完善,且逐步成为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本文通过介绍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分析该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对等。
关键词:对等 翻译对等理论 实践应用引言对等,实际上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及文化特征进行不同的描述。
翻译作为一门工具,其主要作用就是将源语言描述的事物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它的目的就在于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这体现的就是一种翻译对等,所以说翻译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达到对等的问题。
1.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翻译对等理论就成了许多翻译理论家探讨的焦点,包括卡特福德(Cartford)、雅各布逊(Jacobson)、奈达(Nida)、纽马克(Newmark)和科勒(Koller)等学者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将举例介绍几个翻译家和他们的翻译对等理论。
1.1雅各布逊的语言意义和对等(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雅各布逊曾在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翻译的三种类型,即语际、语内和语符翻译。
雅各布逊在文中对前两个部分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语内翻译可以和语码单位(code-unit)进行对等,但不是完全对等关系;语际翻译有时代替一个语码单位,有时代替一整段。
雅各布逊没讲语符翻译,并不是它不重要,只是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根深蒂固、众人皆知的了,而且在他的其他理论中能够看出,雅各布逊的理论都是以符号作为基础的。
1.2奈达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理论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论在前期,奈达先将翻译中经常提到的“literal”、“free”和“faithful”用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来体现,并对这两个概念下了定义:形式对等要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本在形式、内容上相同,做到译入语在不同的语素上同源语言相似;而动态对等则基于奈达的“等效原则”上,他认为翻译应该讲求自然贴切,不能只顾及字对字的翻译。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语言学家尼德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语言间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词汇转换,而是要在语言A和语言B之间建立一种功能对等的关系。
功能对等翻译的目标是要保持原文的意义、语体和功能在目标语言中的完整性和对应关系。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原文的内容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形式,而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与受众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义、语体和功能,然后根据目标语言中相应的意义、语体和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根据双语对等原则,译者需要在原译文字之间保持一种等价、相对的对立关系。
这意味着译者要在语义、语境、语体和功能方面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转换,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出与原文相应的意思和功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非机械的过程。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语境和功能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直译、逐字逐句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
在其他情况下,译者可以选择意译、加工和改写的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实现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种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和功能。
总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
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指导,帮助译者在理解、处理和传达原文信息时,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和受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