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
17-170.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
![17-170.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f02588c87fd5360cbb1adb3b.png)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对于领先企业而言,它并不需要担心沿着原有的路径日益精进,因为它所熟悉的领域,技术上炉火纯青,管理上得心应手,市场上独占鳌头。
但是它最担心的却是有人在技术上另起炉灶,在管理上另辟蹊径,在市场上新拓疆土。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以经常遭遇失败,是因为推动它们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它们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则最终吞噬了它们的市场。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客户所认可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性能。
但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1.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它的产品性能一般低于原有技术。
2.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客户(通常也是新客户)所看重的其他属性,例如价格更低、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更加便于使用等,从而可以找到新市场。
3.随着破坏性技术的持续发展、产品性能的提高,该技术最终将占领原来的市场。
书中阐述了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技术的过程,以及管理良好的企业内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是如何阻碍它们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并构建了一个破坏性技术原则的框架,即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以此解释为什么在开发成熟技术时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反而会阻碍对破坏性技术的开发。
接着下来,的营销顾问带大家去理解那些帮助企业应对破坏性技术挑战的核心概念和观点:一、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尽管成熟企业在引领延续性创新方面(包括从最简单到最具突破性的延续性创新)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但在开发和应用破坏性技术方面,引领行业潮流的却总是行业新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破坏性创新并不意味着技术的先进,可能只是现有成熟技术的重新组合。
甚至可以与技术进步关系不大,只涉及到细分市场的被忽视需求或者创新的需求实现模式。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f8ca03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3.png)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创新者的窘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创新者在商业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对大量企业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克里斯滕森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引发了读者对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滕森首先提出了“破坏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
他指出,大多数企业在追求渐进性创新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破坏性创新的重要性。
而正是这种破坏性创新,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功。
然而,由于破坏性创新的风险较大,很多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时选择保守,从而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克里斯滕森还深入剖析了企业在面临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时的应对策略。
他指出,很多企业在面临新技术时,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决策,导致最终失败。
而成功的企业则能够通过正确的战略规划和组织架构,有效地应对新技术和市场变化,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和发展。
此外,克里斯滕森还对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往往受到组织结构和文化的制约,从而限制了创新的发展。
而成功的企业则能够通过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从而实现了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阅读《创新者的窘境》,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企业在面临市场变化时,应该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和组织架构,从而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和发展。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企业在内部创新机制上应该如何改进,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实现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创新者的窘境》,我获益良多。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成功。
破坏性创新理论述评及推进策略
![破坏性创新理论述评及推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b5c1c1510a6f524ccbf85c6.png)
由 CHRI S TENS ENl 1 提 出 的 破 坏 性 技 术 的 概 念 对 学 界 和 业 界 研 究 技 术 竞 争 带 来 了 深 远 的影 响 , 同 时 也 推 动 企 业 去 重 新 评 估 应 对 技 术 威 胁 和 机 会 的 方 法 。作 为 现 实 的 商 业 实 践 中 具 有 战 略重 要 性 的 一 种 创 新 类 型 , 破 坏 性 创 新 已 成 为 企业 在 发 掘 新 的产 品 功 能 、 拓 展 和 开 发 新
t i o n a n d t hr e e k i nd s of ma r ke t e nc r oa c h me nt mo de ,a nd r e s e a r c he s o n t he mo me nt um o f d i s r u pt i v e i n — no v a t i on .W e pu t f o r wa r d t he s t r a t e g i e s f r o m i n t e r n a l pe r s pe c t i v e a n d e x t e r n a l pe r s p e c t i v e t o ma ke
表1破坏性创新的类型与不同的市场侵入模式破坏性创新类型市场侵入模式描述实例新市场破坏性创新边缘市场的低端侵入在侵入主流市场前破坏性创新先打开一个边缘市场525英寸磁盘驱动器vs8英寸磁盘驱动器分离市场的低端侵入在侵入主流市场之前破坏性创新先打开一个与现有低端市场存在根本差异的分离市场移动电话vs有线电话低端破坏性创新立即的低端侵入在破坏性新产品推出的同时就开始侵入现有主流市场的低端奇瑞qqvs跨国品牌的经济型轿车通过分析破坏性创新中的几个经典案例schmidt等端破坏性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从市场的低端11认为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和低进入然后再进一步地扩散从而将这2种破坏性创新的市场侵入模式分为3种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eb70c8f33d4b14e85246898.png)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90年代中期,欧洲航空业巨人如英 ?格兰航空公司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受到了来自后起之秀(如轻松喷气机航空公司和莱恩航空公司)的强力挑战。
这些新兴的航空公司没有走大型航空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老路,而是采用低成本、点对点、只提供基本服务的战略,赢得了欧洲旅客的高度认同而大获成功。
不久之后,这些公司抢占了大块市场份额,而老牌欧洲航空公司不得不寻找应对之道。
同时,美林证券也焦头烂额地寻求应对网上经纪公司如嘉信理财、亿创理财的周全之策。
联合利华则饱受来自行业内的一大威胁——低价的分销商自有品牌的发展的困扰,而邦诺公司也在考虑如何灵活应对网上图书销售以及亚马逊网站的挑战。
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司曾以其貌似无懈可击的战略地位而屡获成功,而今却受到进行大胆战略创新的无名小卒的频频挑战。
为此,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这些破坏性战略创新采取回应措施如果回应的话,该采取哪一种策略这些龙头企业都面临一个困境:他们的竞争对手采取全然不同的迂回战略,如果企业采取措施反击,就会影响现有的业务,打乱既定的战略。
然而,企业又不能忽视这一破坏性创新战略,否则客户会慢慢流失。
那么,能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了解这一现象战略创新是以全然不同的竞争方式从事现有业务。
亚马逊网站从事图书零售的方式与邦诺公司不同。
同样地,嘉信理财、轻松喷气机航空公司和戴尔公司从事各自业务的方式分别与美林证券、英格兰航空和IBM不相同。
战略创新首先是业务模式的创新,由此导致商业行为方式的变革。
破坏性战略创新是战略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换言之,这种新的商业行为方式不但与传统方式不同,而且还与传统方式冲突。
比如网上银行、低成本航空公司、保险直销、网上证券经纪、网上新闻发布、食品杂物送货上门服务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各种破坏性战略创新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应对
![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f18a0be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3.png)
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应对引言如今,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成为了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而颠覆式创新则是一种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创新方式,能够迅速改变市场格局和经济结构,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主体1. 什么是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指的是一种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格局的创新方式。
它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商业模式或产品,迅速打破传统的规则、流程和结构,从而创造全新的市场空间。
颠覆式创新通常与科技和数字化密切相关,它能够颠覆传统产业,推动行业的进步和转型。
2. 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颠覆式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1. 打破行业现有格局颠覆式创新能够破坏现有行业的格局,颠覆传统的竞争规则和市场地位。
当一个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推出新产品或服务时,它往往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和利润。
这种破坏性的力量能够迅速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引领市场的发展趋势。
2.2. 增强市场竞争力颠覆式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一个企业能够提供全新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时,它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赢得他们的青睐。
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产品,因此,颠覆式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和增加销量。
2.3. 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颠覆式创新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当一个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塑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价值主张时,它能够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这种品牌价值的提升对企业在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4. 加快企业发展速度颠覆式创新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
当一个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遇,采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来创新和扩大业务时,它能够更快地实现增长和拓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 颠覆式创新的应对策略面对颠覆式创新带来的竞争压力,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
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分析
![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c5a5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6.png)
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分析【摘要】本文从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破坏式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新形势对企业破坏式创新的影响,探讨了企业如何实施破坏式创新。
然后通过成功案例分析,总结了破坏式创新的挑战和风险。
结合实际情况,强调了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在总结中强调了企业在面对新形势时需要适应破坏式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破坏式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破坏式创新、企业、新形势、影响、实施、成功案例、挑战、风险、重要性、发展趋势、总结、未来、创新。
1. 引言1.1 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分析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变化快速,传统的创新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破坏式创新逐渐成为许多企业追逐的目标。
破坏式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商业模式或产品,彻底改变现有市场格局,重新定义行业规则,从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形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的企业破坏式创新不仅需要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具备快速迭代、敢于冒险的勇气。
政策、市场、消费者等因素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路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破坏式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新形势对企业破坏式创新的影响,探讨企业如何实施破坏式创新,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破坏式创新的模式和方法,同时也对破坏式创新的挑战和风险进行深入剖析。
通过对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的全面分析,希望能够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
2. 正文2.1 破坏式创新的概念和特点破坏式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入全新的技术、商业模式或产品,从而颠覆传统市场格局和行业规则,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破坏式创新通常不是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破坏式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破坏式创新通常是由小型企业或新兴企业发起的。
主导型航空公司应对服务破坏性创新的策略探讨
![主导型航空公司应对服务破坏性创新的策略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0f6dbe6172ded630b1cb63a.png)
龙继林 1 , 2 , 师 萍
( 1 . 西北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9 , 2 . 中国民航 大学 经济与管理 学院, 天津 3 0 0 3 0 0 )
【 摘 要 】 航 空运输服务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推动作 用 日益凸显 。 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 日益激 烈, 未来
我国航 空运 输领域航 空公 司新 的竞争优势来源值得高度关注。文章在进 行文献回顾基 础上 , 分析我国航空运 输 市场 的 基本特 征 , 指 出未来 国内航 空运输市场的趋势判断。 分 析结果表 明, 服务破 坏性创新成为未来 我国航 空运输 市场新的竞 争优势来源 , 作为在 国内航 空运输 市场 占据主导地 位的航空公 司, 应对服务破坏性创新 , 应 当采取公 司内部新 事业、 与 服 务破 坏性创 新航 空公 司合作联盟 、 实行 对服 务破坏 性创新航 空公 司的收购等策略 , 及 时审慎应对 , 才能够永葆市场 竞 争 的 主 导地 位 。 【 关 键 词 】 主导型航 空公 司; 服务破坏性创 新; 策略 ; 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 展 , 国民对航 空运输 的需求势必持续增 长 。经济全球化 、 航 空 自由化 , 加上 国内其 他运输方 式迅猛发 展, 使得我 国航空运输市 场的竞争 日趋激烈 。鉴 于航 空运输业 的特殊性 , 尽管 目前 , 在我 国航空运输市 场中 , 由几大 主导 型航 空公 司 占据绝大部分 的市场份额 , 在 国内航空运输市 场享 有较 强 的竞争优 势。但是 , 面对航 空运输服务领域 日益 明显 的服务 破坏 性创新趋势 , 需 要未雨绸缪 , 才能够避 免丧失竞 争优势甚 至被替代 的命运 。
对特斯拉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思考
![对特斯拉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3dbcf1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8.png)
对特斯拉破坏性创新战略的思考特斯拉公司是一家以电动汽车为主要业务的绿色科技公司,它的出现对整个汽车行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特斯拉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电池等技术,实现了在汽车产业中的破坏性创新。
通过这种方法,特斯拉破坏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商业模式,并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篇文章将对特斯拉公司的破坏性创新战略进行思考。
首先,特斯拉公司的破坏性创新战略是基于技术创新的。
特斯拉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实现了电动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这一方面说明了特斯拉主要切入点是技术,另一方面也说明特斯拉对技术的掌控能力很强。
由此可知,特斯拉公司的创新战略是基于技术发展的,而这种技术的发展则可以得到珍贵的专利技术的保护,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源积累模型。
其次,特斯拉公司的创新战略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
特斯拉不仅仅是在研发方面进行了足够的布局,同时在销售渠道、充电网点、售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并逐步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特斯拉的竞争优势。
可以说,特斯拉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是特斯拉公司创新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三,特斯拉公司的破坏性创新战略是基于市场规模的。
特斯拉公司主攻电动汽车市场,这个市场规模很大,而且随着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市场还会不断扩大。
特斯拉通过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从而占据了市场的领导地位。
最后,特斯拉公司的破坏性创新战略是基于品牌影响力的。
特斯拉公司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品牌形象,这种品牌形象凭借独特的电动汽车和车载智能设施,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特斯拉进一步拓展了品牌形象,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提高了特斯拉公司在社会中的评价,使之在整个电动汽车市场中独具一格。
总之,特斯拉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布局和发展,成功实现了在电动汽车市场中的破坏性创新。
这是一种以清洁能源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模式,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特斯拉坚定地走上了创新道路,并且在业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6e60f4b336c1eb91a375d9a.png)
。
进 入 这 个 全 新 的市 场
面 临的 可 能 是 另
— —
一
种局 面
。
更恰
,
当的 办法 是 对 破 坏 性 创 新 置 之 不 理 但与 主 业 无 关
。
新 业 务看 上 去 很诱 人
强 力反 击
20
大 多数企 业 都 持 这
一
观点
。
不 少 针 对技 术 变革 的 调
,
世 纪 6 0 年代 早 期
.
企 业 科 技 与 发展
技 术创新 是 价值 创新 的 杠 杆 和源 泉
新
。
。
没 有 技术 创
。
从 而 大 大 提 升 企 业 的软 实 力 用和 流 程 的优 化 当然
。
瑞 士 人 主 宰 了 全 球 的钟 表 业
。
。
以瑞
天美
研也 显 示
,
新 的破 坏 性 技 术会 完全 取 代 现 有 技 术
。
破坏 竞 争 对
士 的工 艺 和 机 械机 芯 的精确 性 为 卖 点
当
。
精工
”
和
“
手
,
最 终 在 与 新 技 术 的 竞争 中落 败
,
这 对 破坏 性技术 创 新 可 能
.
随后
。
吉列 公 司 也 推 出
的
。
业 即使 成 熟 企 - 也 不 得 不 承 认
一
。
破 坏 性创 新 不 会 昙 花
。
现
.
但 还 是 把 精 力和 资源 集 中干 主 要 业 务
传 统 业 务 的革 新
想办 法 吸 纳 它 无 疑 是
08 创新思维培养(制造类) 破坏性创新
![08 创新思维培养(制造类) 破坏性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7afac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f.png)
大公司的黑洞:破坏性创新
1、破坏性创新:又叫颠覆式创新,指不求改善原有产品功能,在新
技术下开发新的产品研发新的功能,且新产品破坏力极大,在市场
竞争中会颠覆原有的产品。
2、简一律原则:世界在本原上一定是极简单的。
简单就是坚实和美,复杂反而是脆弱和震荡。
(摘自王东岳《物演通论》)此原则应用
在企业界就是人们追求产品或功能的简单、方便、便宜、小巧、易
操作等。
3、屌丝原为网络流行语,指自身条件不好又矮又穷又丑的奋斗中青年,在企业界是指那些实力薄弱的小公司。
4、屌丝逆袭:是指实力薄弱的小公司经过奋斗打拼成实力雄厚、在
所属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公司。
5、跨界打劫:指超越所在行业的传统界限,用另一个行业的思维来
重新定义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打败竞争对手。
6、黑洞:科学上预言的一种天体。
它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
而不允许其中的物质和辐射脱离其边界。
(摘自百度汉语)我们认
为企业界的黑洞就是无论技术怎么变革无论产品怎么更新,企业无
法再次超越的底限范围。
7、贪嗔痴:指佛教“五毒”中的三个,是人性的弱点,贪指贪心、
贪念,嗔指怨恨、怒气,痴指不聪明不明事物的道理。
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意义与策略
![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意义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0646382b14e852459fb5709.png)
中国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意义与策略作者:耿剑锋杜龙政王宇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1期[摘要] 破坏性创新是与维持性创新相对而言的,是指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创新模式,开始时不引人注目,主要瞄准新市场和被主流市场忽略的低端市场,但最后有可能发展为主流市场。
本文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意义,企业实行破坏性创新的策略,并对破坏性创新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国破坏性创新新市场低端市场一、破坏性创新的内涵以及对于我国企业创新的意义1997年,哈佛大学教授Clayton.M.Christensen出版了《创新者的迷惘》一书,提出了“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
该书指出,破坏性创新是与维持性创新相对而言的,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创新模式,开始时不引人注目,但最后有可能发展为主流市场。
它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类是面对非消费者创造新的市场;另一类是在一个已建立的市场上从低端发起进攻。
破坏性技术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尤其是不一定发生于高技术领域),服务业同样也可以有破坏性技术产生,如短期管理培训项目就被认为是针对主流高端MBA教育市场的破坏性技术。
破坏性技术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即在当今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看到顾客现有需求,未觉察到顾客的潜在需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埋头去搞所谓“高精尖”,最终也许难逃失败的命运。
日本企业近年来之所以没有美国的企业有活力,其原因就在于美国企业中不断涌现新的“破坏者”,如硅谷的大批小企业靠“破坏性的创新”得以迅速崛起。
所以,我国企业是否具备“破坏性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破坏性技术而言,不存在既定的标准规范,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及时识别捕捉到破坏性技术的发展机会,就能够实现跨越。
破坏性创新研究方兴未艾,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美好前景。
二、文献综述破坏性创新在国内外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破坏性创新的问题。
破坏性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应用研究
![破坏性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b8c1880d0d233d4b14e6924.png)
演 变实 际上都是 为了解决特定的任务 ,破
坏 性 创 新 是 对 原 有 程 序 的 变 更 ,涉 及企 业 内部 资 源 的 重 组 与 分 配 ,涉 及 企 业 董事 会 的 决 策 过 程 ,涉 及 企 业 的 组 织 架 构 与工 作 流 程 ,而 破 坏 性 创 新 不 可 预 知 的风 险 性 又 增加 了决策和资 源配置程序 的不确定 性。 价值 观 是 企业 做 出优 先 决 策所 依 据 的标 准 ,
之 相 对应 的 市 场进 攻 与 防御 策 略 、 关 键词 :破坏性创新 价值链 战略应 用
新”与 “ 低端破坏性创新”两种类型 。前者
是指 将 “ 消 费 ”群体 作 为 目标 客 户 , 创 非 去 造一 个新 的价 值 网络 的破 坏 性创 新 ;后者 是 指 在 原有 价 值链 的最低 端 、 务要 求 最低 服 的市 场发 起 攻 击 的破 坏 性创 新 ( 图 1) 见 。
时》 一书中 , 首次提 出了 “ 破坏性创新”理 论。他将 以新的市场空间和潜在应用为突
破 口 , 过 开 启产 业 全 新 的 发 展 模式 , 坏 通 破
作程序 为其主流核心客户群提供商品与服
务 ;优 先 满 足 高 端 主 流 客 户 的 需 求 ,取得
现有主导厂商的竞争优 势 ,从而实现对现
行 主 导 企 业 的挑 战 ,最 后 甚 至 导致 整个 行 业 的 重 新 洗 牌 的现 象 ,称 之 为 “ 坏 性 创 破 新” ;而将 对 现 有 主 流市 场 产 品性 能 提升 做 出 贡献 的创 新称 为 “ 持 性 创 新 ” 维 。这里 的
更高的利润收益符合其经营价值观。管理
战 方 面进 行 了分柝 赵 明剑 、 春林 ( 0 3) 司 20 从 制 度指 导 战 略 的 角度 进行 了阐 述 。 破坏 性 创 新 细 分 为 “ 市 场 破 坏 创 新 I f E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465d6758fafab069dc0267.png)
图l 解 释破坏性 创新 的形成 过程 , 1 来 图 中上 面 一 条 实 线 代
表 现有 主流市场上 维持性 创新 的技术进 步轨 迹 , 下面 的实 线 代表 破坏性创 新技术 进步 轨迹 , 虚线 表示消 费者所 能够 利用 和 吸收的产 品性能 轨迹 。 维持性创 新使现 有主流 市场 的产品性 能更加 突 出。 由于技 术进步 的速度 大于消 费者 对 产 品性能 利用和 吸收能 力的增 长速度 , 因此随着 时 间的推 移 会 出现 产品性 能 超过 消费 者 所能 利用 的情 况 。与此 同 时, 在非 主流 市场 发展 起来 的破 坏性 创 新 , 着改 进循 环 随 的进行 以及 新产 品性 能 的提 高 ,会逐 渐侵 蚀 现有 主流 市
而 , 有 的破 坏 性 创 新 理 论 研 究 基 本 集 中 在 破 坏 性 创 新 的 现 内涵 、 征 、 成 机 理 以 及 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业 如 何 应 对 破 坏 性 创 新 , 特 形 对
图 1 破 坏 性 创 新 的形 成
为 了更 好地 说 明破坏 性创 新 的概念 , hi e sn _用 C r tne 2 s
分 析 了 中 小 企 业 开 展 破 坏 性 创 新 的优 势 及 劣 势 , 讨 了 中 小 企 业 开 展 破 坏 性 创 新 的 一 般 模 式 及路 径 。 探 关键 词 : 业 创 新 ; 坏 性 创 新 ; 持 性 创 新 ; 小 企 业 ; 新 战 略 企 破 维 中 创 中 图 分 类 号 :2 63 F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9 0 — 0 3 0 10 — 3 8 2 0 )9 0 9 — 6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dc7742edd36a32d7375818d.png)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创新是企业的动力,破坏性创新自提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成果。
本文从技术、市场、制约因素和竞争策略方面探讨了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过程,指出发展中国家进行破坏性创新要以技术为支撑,进行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技术问题的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自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1995年提出以来,受到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产生的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
破坏性创新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亚历山大困境。
所谓的亚历山大困境是指:每当技术和市场发生突变时,原来领先的在位企业就会失去领导地位,而被迫让位于一些原本看起来很不成熟、只能满足低端市场的企业。
国内学者在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研究时也主要是从亚历山大困境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的,包括技术、市场、在位企业、新进企业制约因素以及竞争策略等。
国内文献综述(一)从技术方面进行的研究克里斯坦森在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之初,主要就是从破坏性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国内学者也从技术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是结合了一些企业案例。
杨雪滢、傅利平、聂江(2011)以一汽奔腾为例展示了破坏性创新的手段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黄韦华(2011)通过对深圳山寨手机的分析,以价值链为基础,提出山寨手机的成功源于手机芯片制造商联发科研发的一种Turn-key解决方案。
并且认为对于破坏性技术要进行后期的持续改进才能巩固自己的有利地位。
(二)从市场方面进行的研究1.技术和市场需求。
杨雪滢、傅利平、聂江(2011)提出市场和技术是进行破坏性创新活动的两种手段,破坏性的技术和“蓝海”市场战略是我国实现自主品牌跨越的有效途径。
国内许多学者将技术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
陈继祥指出技术和市场需求是推动破坏性创新的动力,如果从技术这个层面来看,破坏性创新其实质是一种技术替代另一种技术,由此提出了破坏性技术创新的三种替代方式。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79987e31b765ce0508146a.png)
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综述Christensen[1]于1997年在其著作《创新者的困境》中,首次提出了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掀起了技术创新领域新的研究高潮。
追述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渊源,首先要提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最早将创新引入经济学研究中。
1912 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毁灭”,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做为首次提出的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构成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企业的新组织[2]。
熊彼特将创新看做是技术和市场的有效合作。
因此,更可以看做是破坏性创新思想的早期萌芽。
国内外学者对破坏性创新问题的研究视角各不一样,数量较大,纷争各有不同。
因此,本文将回顾这些相关理论,对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破坏性创新的内涵Christensen,C.M.1997年在《创新者的困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时》[3]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
Christensen将对现有主流市场上产品性能改进做出贡献的创新称为维持性创新,但是与现有维持性创新相比,还有一种技术创新,其最初据以立足的市场往往是非主流低端市场,目标也不是向现有主流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
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总是要大大超过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利用的速度,随着新产品技术的不断改进,产品性能不断提高,新产品最终会逐渐侵入到现有的主流市场。
对现有主流市场而言,这种技术创新具有破坏性,克里斯坦森将此类创新称之为破坏性创新(如图1)。
图1 破坏性创新的形成图1中上面一条实线反映了现有市场的技术进步轨迹,下面的实线反映了破坏性创新的进步轨迹,虚线表示消费者所能够利用和吸收的性能轨迹。
公司战略管理重点
![公司战略管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c63d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d.png)
知识点 4——战略创新治理(建立创新型组织)组成要素关键特征共同使命、领导力和创新的意愿共同的使命感:应对创新的破坏性、风险性和高本钱高层的承诺:长期的承诺、不仅仅关注投资收益适宜的组织结构组织的挑战:创新需要信息流动和跨职能部门的合作“有机〞——适宜快速变革的环境“机械〞——适宜更加稳定的环境关键要在两种模式之间找到平衡〔空间与时间〕关键个体关键技术来源:制造者或者团队领导者权力来源:组织发起者〔通常在董事会有席位〕信息传递者:非正式结构形成的技术把关人员商业支持:其他角色〔重量级工程经理和商业创新者〕全员参与创新无意识创新→组织发动全员创新的正式尝试〔培训〕→涉及将全员创新习惯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结合→对个体或小组授权〔高层次培训〕→学习型组织〔每人都改良〕有效的团队合作跨越组织内部界限机制,会聚不同知识,排除层次差异〔形成→震荡→标准化→执行四个开展阶段〕制造性的气氛使用积极的方法来获得制造性的想法,得到相关鼓舞系统的支持〔六要素:信托和放开性、挑战和参与、组织松弛度、冲突和争论、风险承当、自由〕跨越边界〔创新组织特征〕对外部刺激保持放开,建立外部导向意识〔如改革放开〕内部导向:关注连续要素之间的关系,没有反应和调整外部导向:与形形色色的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网络〕练习题(单项选择题)〔2021 年〕知立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游戏软件研发的创新型企业,该公司通过组织授权和培训,援助每一个员工去挑战自己和团队成长的极限,成绩其对事业的追求。
以下各项中,属于知立公司作为创新型组织组成要素的是〔〕。
A.关键个体B.有效的团队合作C.适宜的组织结构D.全员参与创新(答案)D(解析)全员参与创新包含通过培训和鼓舞员工建立发觉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建立全员创新的习惯,选项D 正确。
(战略创新的情境)1.制定创新的战略〔战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1)企业特定的知识,包含探究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本质特征(2)公司战略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一种创新战略,其目的就是累积这种企业特定的知识(3)一种创新战略必须能够应对外部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环境(4)内部结构和过程必须与可能的冲突性需求保持平衡短短几年间,近百家企业扎堆涌入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制造〞之一的共享单车新兴市场。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
![应对破坏性战略创新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f468af951e79b8968022695.png)
90年代中期,欧洲航空业巨人如英格兰航空公司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受到了来自后起之秀(如轻松喷气机航空公司和莱恩航空公司)的强力挑战。
这些新兴的航空公司没有走大型航空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老路,而是采用低成本、点对点、只提供基本服务的战略,赢得了欧洲旅客的高度认同而大获成功。
不久之后,这些公司抢占了大块市场份额,而老牌欧洲航空公司不得不寻找应对之道。
同时,美林证券也焦头烂额地寻求应对网上经纪公司如嘉信理财、亿创理财的周全之策。
联合利华则饱受来自行业内的一大威胁——低价的分销商自有品牌的发展的困扰,而邦诺公司也在考虑如何灵活应对网上图书销售以及亚马逊网站的挑战。
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司曾以其貌似无懈可击的战略地位而屡获成功,而今却受到进行大胆战略创新的无名小卒的频频挑战。
为此,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这些破坏性战略创新采取回应措施?如果回应的话,该采取哪一种策略?这些龙头企业都面临一个困境:他们的竞争对手采取全然不同的迂回战略,如果企业采取措施反击,就会影响现有的业务,打乱既定的战略。
然而,企业又不能忽视这一破坏性创新战略,否则客户会慢慢流失。
那么,能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了解这一现象战略创新是以全然不同的竞争方式从事现有业务。
亚马逊网站从事图书零售的方式与邦诺公司不同。
同样地,嘉信理财、轻松喷气机航空公司和戴尔公司从事各自业务的方式分别与美林证券、英格兰航空和IBM不相同。
战略创新首先是业务模式的创新,由此导致商业行为方式的变革。
破坏性战略创新是战略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换言之,这种新的商业行为方式不但与传统方式不同,而且还与传统方式冲突。
比如网上银行、低成本航空公司、保险直销、网上证券经纪、网上新闻发布、食品杂物送货上门服务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各种破坏性战略创新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与传统业务模式相比,破坏性战略强调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特性。
如传统经纪公司的卖点,是为客户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而网上证券经纪公司则以佣金低廉和交易速度快捷吸引客户。
“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变革
![“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078835d7d15abe23482f4d1d.png)
“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变革中国现在正处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交汇点上,抓住了就是机遇,错过了就是挑战。
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人类社会、计算机和物理世界的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务进入了普惠计算时代,只要手持智能终端,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想要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是划时代的大事,怎么高估,都不为过。
而就在几年前,人们还在计算何时进入普惠计算时代。
2008年,IBM的CEO彭明盛在金融危机后对奥巴马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实现数字化、互联化……还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分析、优化、决策到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这就是“智慧地球”的起始点。
同样在2008年,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开始出现。
大数据的海量、多源、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实时性、网络结构、精准映射等,几乎就是记录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无限接近真实世界。
大数据被认为是继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仿真之后的第四种科学范式,将取代还原论及传统的复杂性科学。
数据处理能力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数据决定成败,大数据的热潮就此开场了。
“云计算相遇大数据”,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可说是信息技术发展上两大技术突破的一个重大交汇。
继而又出现了“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概念。
至此,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概念,立即成为人们追逐的一个新战场。
作为这个时代的引领性技术,信息技术正在发生看不见止境的变化,其规模之宏大,发展之迅速,令人应接不暇。
那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作者,英特尔原CEO格鲁夫在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破灭时曾说:“互联网将重新定义IT”,现实是互联网已经重新定义了IT,并将重新定义各行各业。
信息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
各行各业唯有变革,融入信息技术的变革,才能适应时代而生存。
就连沉寂了好几年的海尔的张瑞敏在传统制造业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也逐渐回过了神,正如他觉醒道:“谁能把用户带进网络时代,谁就能赢,载体是什么,反而不重要。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b046f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0.png)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中,创新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突破这些困境的方法。
书中首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成功企业,在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时,往往会遭遇失败?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资源、技术或者人才,而是因为它们被现有的成功模式和客户需求所束缚。
以磁盘驱动器行业为例,那些曾经主导大型计算机磁盘驱动器市场的企业,在面对个人计算机所需要的小型磁盘驱动器时,却表现得力不从心。
它们的研发部门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去开发小型驱动器,但由于大型计算机客户对大容量、高性能的驱动器有持续需求,企业的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上,从而忽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潜力。
这种现象在很多行业都屡见不鲜。
成功的企业往往会过度关注现有客户的需求,努力改进现有的产品和技术,以满足这些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
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可能导致企业对新的技术和市场趋势反应迟钝。
那么,为什么企业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书中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的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包括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以及投资者等。
在这个网络中,企业会根据各方的需求和期望来制定战略和决策。
当新技术或新市场与现有的价值网络不匹配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忽视或抵制,而不是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
另一个原因是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大型企业通常有严格的层级制度和流程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但同时也限制了创新的灵活性和速度。
创新往往需要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但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中,这样的尝试可能会面临重重阻力。
面对创新者的窘境,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书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独立的小团队来探索新的技术和市场。
这些团队应该与现有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和资源,能够不受现有价值网络和管理模式的束缚,自由地进行创新尝试。
破坏性创新怎样才能成功
![破坏性创新怎样才能成功](https://img.taocdn.com/s3/m/b3089b8a3169a4517723a3fc.png)
F ebruary2019.02/ 2019.0290破坏性创新的魅力不在于它能否侵入一个低端市场,而在于能否逐步进入主流市场乃至取代在位企业。
然而,新进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后可能有多种状态,包括进入、僵持、进攻、萎缩、完胜和溃败等。
实施破坏性创新的新进企业要稳定地占据某些市场、要能不断进攻甚至达到完胜,都是需要一系列条件的。
破坏性创新理论能被祭在神坛的原因,源于克里斯滕森在理论上对破坏性创新的内涵与外延未能做出明确界定,逻辑推导非常粗糙,使之可以比较随意地扭曲证据,严重误导了读者。
全面理解学者们的论述及所举案例,可认为一般所讲的是低端破坏性创新,“低廉”或“低端”是其关键特征,高端破坏性创新或突破式维持性创新应排除在外。
根据相应的逻辑关系,破坏性创新未必总会有长足发展,破坏性创新只是一种创新类型而不是一个成功宝典。
破坏性创新理论之所以能让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们倾倒,把破坏性创新祭在了神坛,实际源于克里斯滕森等学者在论证和列举时有意无意的不严谨。
首先是理论上对破坏性创新的内涵与外延未能做出明确界定,逻辑推导非常粗糙,使之可以比较随意地扭曲证据,把一系列理想假设等同于现实,从而夸大了破坏性创新获得持续成功的可能性;其次是在举例时,把大量仅仅是符合破坏性创新个别特征的成功创新都装在破坏性创新的篮子里,而无视在另一些特征上就根本不属于破坏性创新,同时把个别最终完胜的破坏性创新当作普遍现象,把在位企业当史有春P 破坏性创新并非一定是成功宝典【史有春】 《发现》专栏主笔,京WORK-北京码头智库顾问。
南京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行为和公共关系。
成了傻瓜,总是直到游戏结束才会恍然大悟,由此进一步误导读者。
全面理解学者们的论述及所举案例,应该认为一般所讲的是低端破坏性创新,“低廉”或“低端”是其关键特征,高端破坏性创新或突破式维持性创新应排除在外。
根据相应的逻辑关系,破坏性创新未必有长足发展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中期,欧洲航空业巨人如英?格兰航空公司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受到了来自后起之秀(如轻松喷气机航空公司和莱恩航空公司)的强力挑战。
这些新兴的航空公司没有走大型航空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老路,而是采用低成本、点对点、只提供基本服务的战略,赢得了欧洲旅客的高度认同而大获成功。
不久之后,这些公司抢占了大块市场份额,而老牌欧洲航空公司不得不寻找应对之道。
同时,美林证券也焦头烂额地寻求应对网上经纪公司如嘉信理财、亿创理财的周全之策。
联合利华则饱受来自行业内的一大威胁——低价的分销商自有品牌的发展的困扰,而邦诺公司也在考虑如何灵活应对网上图书销售以及亚马逊网站的挑战。
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公司曾以其貌似无懈可击的战略地位而屡获成功,而今却受到进行大胆战略创新的无名小卒的频频挑战。
为此,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这些破坏性战略创新采取回应措施?如果回应的话,该采取哪一种策略?这些龙头企业都面临一个困境:他们的竞争对手采取全然不同的迂回战略,如果企业采取措施反击,就会影响现有的业务,打乱既定的战略。
然而,企业又不能忽视这一破坏性创新战略,否则客户会慢慢流失。
那么,能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了解这一现象战略创新是以全然不同的竞争方式从事现有业务。
亚马逊网站从事图书零售的方式与邦诺公司不同。
同样地,嘉信理财、轻松喷气机航空公司和戴尔公司从事各自业务的方式分别与美林证券、英格兰航空和IBM不相同。
战略创新首先是业务模式的创新,由此导致商业行为方式的变革。
破坏性战略创新是战略创新的一种特殊形式,换言之,这种新的商业行为方式不但与传统方式不同,而且还与传统方式冲突。
比如网上银行、低成本航空公司、保险直销、网上证券经纪、网上新闻发布、食品杂物送货上门服务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各种破坏性战略创新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与传统业务模式相比,破坏性战略强调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特性。
如传统经纪公司的卖点,是为客户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而网上证券经纪公司则以佣金低廉和交易速度快捷吸引客户。
因此,创新者对新的客户细分市场颇具吸引力。
其次,破坏性战略创新一开始总是规模小、利润薄。
这也是大企业不愿意轻易涉足或给予长期投入的主要原因。
在开始增长前,创新只能是小规模且缺乏吸引力的。
第三,破坏性战略创新业务开始增长,并夺取了一大块现有市场份额。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业务不仅能在大企业所强调的旧有特性上与其一争长短,更是在新特性上远远胜出。
由于越来越多的客户(包括现有和新客户)接受战略创新的业务模式,新业务的成长性吸引了媒体和大企业的注意。
很快,大企业再也不能对新的业务模式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了。
在这一阶段,大企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新的业务模式与现有经营方式冲突。
这是因为,新业务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截然不同,要求企业必须对经营活动进行重新设计,并采用新的企业文化和业务流程。
例如,英格兰航空要同轻松喷气机航空进行有效竞争,就必须评估低端市场并按这一市场要求,重新设计经营活动和流程。
但是,由于新旧两种业务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会产生正面的冲突,因此,英格兰航空不能简单地照搬轻松喷气机航空的模式进行网上售票,因为它现有的分销商——旅行社不会同意那么做。
现有经营模式使大企业很难有效应对破坏性创新。
因为,参与竞争意味着同时破坏现在经营活动的价值,而采用任何采用旧有系统、流程、激励机制与思维来管理变革,只会阻滞、扼杀新业务。
回应破坏性创新在我们的研究中,98个企业参与了我们的调查,2/3的企业在回应破坏性创新战略中做得比较糟糕,这些企业采取的方式要么是设立分子机构,要么是运用现有的组织架构。
也有一些企业并没有采取行业内的创新方式,而是一些战略回击的变化,这五种策略包括:专注于传统业务并增加投资、对战略创新置之不理、以创新回击创新、吸纳创新并同时从事新旧两种业务、完全接受创新并将其发扬光大。
专注传统对破坏性战略最大的误解是新的经营模式会慢慢压倒传统业务模式。
大多数企业都持这一观点,不少针对技术变革的调研也显示,新的破坏性技术会完全取代现有技术,破坏竞争对手,最终在与新技术的竞争中落败。
这对破坏性技术创新可能适用,但不一定适用于破坏性战略创新。
采取战略创新,新的竞争对手快速发展,控制了一定比例的市场,但并不能完全追上传统经营模式的对手。
例如,网上银行和网上经纪业务在近五年中快速成长,但最多只夺取了10%至20%的市场份额。
同样地,1995年以来,低价、只提供基本服务的航空公司成长速度惊人,但也只占有不到20%的市场。
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新的业务模式能够达到相当的规模,但从来没有完全取代旧的业务模式,也没有人期望通过破坏性创新能占有100%的市场份额。
了解新的业务方式并不显着优于老模式,也不能一统天下后,成熟企业就有了多种选择。
成熟企业并不一定要被动地接受创新。
作为回应,它可以把传统经营模式做得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
这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对大部分成熟企业来说,决策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从事创新业务吗?如果是,怎样才能做到二者兼顾?”很少有企业认为,在回应破坏性创新时,可以拒不接受新的业务模式,而继续对自己的现有业务进行投资。
吉列公司在面对一次性剃须刀的挑战时就是这么做的。
和所有的破坏性创新一样,一次性剃须刀进入市场时,强调了产品与众不同的特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而不是吉列剃须时紧贴脸部的感觉。
因而,新产品迅速成长并夺取了一大块市场,吉列公司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吉列公司没有完全忽视新的业务模式,但选择将资源集中于传统优势业务上、加强相对于新业务模式的竞争优势。
吉列公司也推出了一次性剃须刀,但只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把精力和资源集中于主要业务,开发出两种新产品:感应和锋速3。
传统业务的革新最终导致一次性剃须刀市场从20世纪70年代的巅峰慢慢衰落。
吉列公司虽然生产一次性剃须刀,但这一决策没有影响公司的主业。
根据我们的研究,企业选择不拥抱破坏性战略创新,是由于需要保持对现有业务的关注,毕竟之前在传统业务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此外,高管层一般也会反对,因为这是对现有业务的重大挑战。
爱德华?琼斯是美国零售经纪行业的顶尖公司之一,20世纪90年代网上经纪侵占其市场时,琼斯公司决定不采纳破坏性创新。
首席营运官道格?希尔说,“我们认为,网上交易服务的是投机者和赶时髦的人。
我们做的不是娱乐行业,我们做的是需要‘平心静气’的行业。
” 琼斯公司专注于向目标客户提供价值,对遍布全美的营业点进行投资,强化其标志性的个性化、面对面服务。
该公司坚持“一个营业点只配一个经纪人”的战略,与美国几乎所有大证券公司的做法相反。
琼斯公司保守的资产管理风格并没有因在线交易的快速扩展而变化,仍然取得了快速发展。
营业网点从1980年的304个扩展到2003年的4000个。
琼斯公司的应对之道充分说明:新的业务竞争模式并不总是能赢得胜利。
事实上,如果应对得当,成熟企业能让新的业务模式增长减速甚至将其最终摧毁。
置之不理破坏性战略创新容易让成熟企业陷入迷惘:与所处行业中的传统经营方式相比,新的经营方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价值诉求不同,需要的技能也不同。
事实上,新的经营方式与成熟企业的经营方式差别非常大,甚至可被视作一个完全不同的业务。
比如,网上经纪业务究竟类似于传统经纪业务还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成熟企业如果采纳一个貌似针对现有业务的破坏性战略创新,等于是在一个不相关的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这也是哈特福德人寿保险公司决定不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进行人寿和医疗保险直销的原因。
该公司认为,直销方式主要适用于针对低端市场的简单产品。
“我们的产品和销售渠道针对的不是这一市场,而我们并不认为直销是一个威胁或是一个机会,”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这样解释,“我们的目标市场是占美国人口5%的富人群,客户的个人净资产都在200万美元以上。
这些客户的理财问题非常复杂,需要专业顾问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人寿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可以在客户的律师或会计师的配合下,为客户提供这些咨询服务,客户通常把咨询服务视为销售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较低收入人群则没有如此复杂的财务问题,直销方式对他们更适合。
既然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市场,我们只会投入很少的资源去评估或执行直销战略。
富人群市场足够大,其发展足以支撑公司未来可预见的发展。
” 这个例子进一步强调:即便成熟企业所在的行业内,也会出现创新,但它的市场不一定受到影响。
这意味着,在决定接受破坏性创新之前,成熟企业必须仔细评估新的业务模式是否与其现有经营方式相关。
成熟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简单地认为破坏性创新会在行业内创造出新的市场,进入这个市场并取得快速发展非常容易。
但如果真的进入这个全新的市场,面临的可能是另一种局面。
因此,更恰当的办法是对破坏性创新置之不理——新业务看上去很诱人,但与主业无关。
第二种应对策略与第一种策略既相似又不同。
在第一种策略中,成熟企业把创新视为对其业务的一种威胁。
为此,对现有业务增加投资,使其比新业务对客户更具吸引力。
第二种策略中,成熟企业没有把创新视为威胁,继续以原来的方式从事自己的业务,就像创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强力反击,以破坏迎击破坏成熟企业有一套业务模式——强调特定的产品特性,锁定特定的目标客户。
破坏性创新企业则是另一种模式:其成功建立在全新的、非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特性的基础上,以此不断吸引新客户。
经过一段时间,创新者也能在传统客户所重视的产品特性上做得很好,因而开始吸引原先对成熟企业非常忠诚的那部分客户。
成熟企业应怎样应对?为什么不开发出第三种模式,通过强调全然不同的产品特性来同创新者竞争?1960年代早期,瑞士人主宰了全球的钟表业,以瑞士的工艺和机械机芯的精确性为卖点。
当精工和天美时等公司向市场推出廉价的、具备其他功能与特色的石英表时,瑞士钟表的垄断地位在1970年代化为乌有。
如同所有的破坏性创新一样,创新者并没打算在成熟企业(瑞士钟表业)所强调的产品特性(机芯的质量和走时精确)上与其一争高低,而是注重不同的产品特性——价格、造型和功能。
瑞士钟表的全球份额由1963年的48%下降到1980年的15%。
瑞士钟表业的应对之道值得所有面临相似问题的公司借鉴。
瑞士钟表业没有接受破坏性创新者的业务模式,而是推出了新款的斯沃琪表。
新型手表并没有在价格或性能上胜过精工或天美时,强调的是截然不同的产品特性:时尚。
由此可见,在回应破坏性创新时,瑞士钟表业没有全盘接受全新的业务模式,而是以新的创新反击创新。
1983年面世以来,斯沃琪表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手表,已在30多个国家销售1亿只。
以创新反击破坏性创新者的公司还包括索尼(移动电话)、苹果电脑(个人电脑)和英国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