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45959bffad6195f302ba657.png)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主义传播
阴 赵卿燕
摘要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女性这个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 1 8 世纪的毫无地位可言发展到如今的自强不 息。在新媒体时代,女性能够在更开放、更公平的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也是 女人自己努力后的成果。
关键词院女性主义;思想流派;新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女权主义传播的形态
渊一冤以新媒体平台作为阵地 现如今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 于媒体行业,由于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事件的内容和发展 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女权主义极易在某一舆论热点出现时 以伴随性或者转折点的形式进行传播。像之前的自媒体姣 姣者“咪蒙”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自媒体里 发布的全都是为女性发声的文章,其中一篇较为火爆的文 章题目为《我离婚了,但我很高兴》充分展现了现当代女性 敢于为自己发声、不愿卑微地活着的心境。 渊二冤非主动尧无意识的传播 当我们在只知道职业的情况下去推测一个人的性别 时,我们会发现,对于秘书、打字员、老师、前台等职业,我 们会更倾向于认为是女性;而对于外企高层人员、教授、工 程师、IT 技术人员、司机等工作,我们则认为是男性的概率 更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对性别所对应 能力的认知往往受到了“刻板效应”的影响,比如女司机。 近年来,女司机一词对我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它被视为 是“造成交通事故最多的人”。就以之前轰动全国的重庆公 交车坠江事件来说,2018 年 10 月 28 日上午,在重庆市万 州区公交车上,由于乘客与司机发生了争吵并双方互相殴 打导致公交车与对面小轿车相撞而坠入江中,从而造成 15 人死亡。在这个事情出现后,网上大部分的责怪言论都 对准小轿车,只因司机为一位女性,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谣 言与谩骂。比如“女司机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没看前方导致 与大巴相撞” “大巴和小轿车相撞的原因系女司机驾驶的 小轿车逆行”等,但最终调查结果显示,女司机没有任何过 错,大家仅仅是凭刻板印象而对女司机进行了判定。 无论是媒体还是群众,大家都认为女司机是在交通事 故中充当肇事者几率最大的一方,但通过调查,事实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男司机造成交通事故的比例远远大于女司 机。随着女性意识和集体黏度的提升,如今在微博等公共 平台上,常常也会出现一致的声音去批评一些男权言论。 渊三冤借助舆论事件进入公众议程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会下意识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38259c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3.png)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性别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新型的社交空间中,社会性别现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性别在网络中不再仅仅是生理属性,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和符号的含义。
各种社会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在网络文化中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认可。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些平台上,社会性别现象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呈现。
性别角色的塑造、刻板印象的强化、性别歧视等问题在网络中随处可见。
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渗透到现实社会中,对社会性别观念和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学角度对社会性别现象的解读尤为重要。
人类学家通过对文化、符号和象征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性别现象的形成和演变。
文化的构建和社会性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社会性别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对社会性别现象进行人类学阐释,不仅有助于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也为我们思考性别平等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研究目的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网络文化对社会性别的影响以及文化构建对社会性别的塑造作用。
通过人类学角度对社会性别现象进行解读,深入探讨文化构建和社会性别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揭示微时代下社会性别现象的一些新特征和隐含规律,为未来的性别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的分析需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角色和形象,超越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展现出更多元化的性别表达。
性别平等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应对
![性别平等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c22935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2.png)
性别平等与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与应对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给性别平等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性别平等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性别歧视的网络存在互联网时代,虽然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但性别歧视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
在网络空间,人们往往以匿名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匿名性带来了许多不良效应。
网络上的言论往往充斥着对女性的贬低和性别歧视,给女性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
此外,某些网站和网络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传播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问题,这极大地削弱了互联网对性别平等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就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虽然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新型职业,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内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据统计,很多科技公司的高层管理岗位依然由男性主导,女性占据的比例相对较低。
同时,一些科技公司的面试流程可能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对女性求职者的技术能力评估不充分,导致女性在就业机会上受到限制。
三、网络暴力对女性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网络暴力的问题,女性成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言论上的攻击,还包括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以及在线骚扰等。
网络暴力的存在使女性在网络空间中感到恐惧和不安全,限制了女性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和参与的权利。
面对性别平等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更加严格的网络管理机制,严禁传播性别歧视和不良信息。
各大互联网公司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互联网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敏感度。
同时,互联网从业者应该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社会活动中,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
此外,建立起完善的举报机制,提供给受害者一个安全的渠道来寻求帮助和保护。
最后,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的教育,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倡导尊重、平等的价值观。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f266d3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5.png)
“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分析与文化构建人类学阐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时代”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标签。
在这个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性别在社会中的表现、文化构建以及人类学的阐释都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性别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中的文化构建与社会影响。
一、社会性别现象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表现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得到了更为直观的表现和呈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心情,从而展现出不同的社会性别特征。
在社交媒体上,男性更倾向于分享技术、科学、体育等内容,而女性则更关注美容、时尚、家庭生活等话题。
这种区别体现了社会性别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和传播。
在网络游戏中,性别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许多游戏中都存在着男女角色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又会受到玩家自身性别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在游戏中,男性玩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强壮、英勇的男性角色,而女性玩家则更愿意选择美丽、灵巧的女性角色。
这种现象体现了社会性别对个体在网络游戏中角色选择的影响。
在“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社会性别现象不仅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了表现,也在现实社会中对文化构建产生了影响。
通过互联网,社会性别观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宣扬。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网站等通过精准的定位和推送,加强着对不同性别群体的文化构建和影响。
在购物网站上,根据用户的性别信息向其推荐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性别差异的认知和体验。
互联网也为不同性别的群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性别平等和性别多元化的声音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传播和呼应。
一些性别平等、女权主义的组织和活动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组织,为性别话题的讨论和倡导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微时代”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性别现象更多地涉及文化的构建和呈现。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https://img.taocdn.com/s3/m/a402e22ee45c3b3567ec8bd4.png)
l 中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妇女研究学术化趋 势相对明显。此外有一些相关的ngo组织。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网络空间中的女性主义
l 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目前网上关于女权月,女权在线()正式开通,负责人: toybaby、voice、ejones(原女权中国专栏作者)。保留了原来 女权中国的部分数据(经授权)。
l 2007年12月,网站服务器中毒,丢失了部分数据。网站关闭一 段时间后更换了新的服务器,增加了新的技术维护人员renafool。
l 聊天组:2008年网站建立了msn群和qq群。 l 论坛:早期采用与其他站点合作开设论坛的方式,如在一见如故、
两全其美等站都有合作版块。2008年网站增设论坛。 l 线下沙龙:网站管理者间曾有过若干次会面商谈。第一次网友公
开聚会在2009年1月在上海举行,讨论主题为:女性的情感和财 产管理。 l 其他:少数成员(主要为管理者)之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手机、 电话联络,便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如网站受攻击等。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女权在线的发展规划
l 1,加强主题讨论 l 2,加强线下沙龙活动 l 3,加强与相关媒体的联络 l 4,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
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潜力和ppt网络女性主义组织的发
目前的发展障碍
l 1,缺乏核心凝聚力,关注点分散 网友间差异大,要找到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不容易,造成了网 友间注意力分散、缺乏核心凝聚力的现象。拟采取的做法:选取 一两个焦点话题来进行推动。
l 笔者以为,中国的女权运动应该走一条与国外相反的 路线,即从学术转化为行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普通 民众的参与,所以必须提升公众意识。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哪些新挑战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哪些新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b101fd6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8.png)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哪些新挑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
这一变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然而,与此同时,女性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网络性别歧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一些言论和行为仍然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例如,在某些社交媒体平台或网络论坛上,对于女性在职业、外貌、家庭角色等方面的不当评价屡见不鲜。
女性在追求自己的事业目标时,可能会受到诸如“女性不适合这个行业”等负面言论的干扰。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限制了她们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网络暴力也是女性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女性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展示自己或者参与公共讨论时,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目标。
部分人会对女性的外貌、身材、穿着等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甚至对其进行人身威胁。
这种网络暴力不仅给女性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还可能影响到她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对女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大量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其中不乏虚假、误导性的内容。
女性在面对如此繁多的信息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辨别真伪。
这不仅增加了她们的认知负担,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此外,网络安全问题对女性的威胁不容忽视。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了常见的风险。
女性的个人信息,如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会遭遇骚扰、诈骗等问题。
而且,在网络购物、在线金融交易等活动中,女性也面临着更高的财产安全风险。
在职业发展方面,互联网虽然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女性在追求互联网相关职业时,可能会因为缺乏特定的技术技能或培训而处于劣势。
而且,互联网行业的快节奏和高强度工作环境,可能对女性在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的社交领域,女性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挑战。
比如,网络社交可能导致女性过度关注他人的生活,从而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互联网的女性思维
![互联网的女性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90b154d62f60ddccdb38a0d0.png)
20XX年互联网的女性思维性思维的一些代表特征包括了看重体验、感性、去中心化,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思维的特征,具体的分析都在姜奇平老师的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中。
互联网思维就是女性思维“新女性”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女性,她们相比前辈更真实、更自我、更渴望自我实现。
“新女性拒绝传统商超、新女性拒绝传统电商”。
譬如说,女生比男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而女性比男性更偏向出国旅游;甚至,美国最新的调查显示,成年女性游戏玩家已经超过未成年男性,女性在游戏界的地位已“逆袭”……新女性,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互联网商业的第一动力。
“新女性”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女性,她们相比前辈更真实、更自我、更渴望自我实现。
在大众视野中,这个群体被贴上“女汉子”“绿茶婊”“小清新”等各式标签。
但当新女性开始发挥商业权利时,她们的消费选票充满力量,甚至是决定性的。
如果你现在还不了解“新女性”如何思维,可能将失去世界。
“互联网思维就是女性思维”——新周刊副主编、新锐女作家蒋方舟昨天在国内最大的水果电商天天果园演讲,剖析新女性,1/ 5并迅速引起行业热议。
在演讲前不久,蒋方舟曾写过一篇叫《精英决定去死》的文章,写互联网变革信息传递方式所带来的、传统“精英”阶层的没落:“在新的世界中,每个人手上的智能手机都是信息发布的平台,记者作为“事实精英”,失去了距离真相最近的优势;消费世界中,文化只是消费品仓库中黯淡而落灰的角落,学者作为“评价精英”,丧失了评价好卖相好品味的文化产品的优势;更勿论知识分子,作为“观点精英”,声嘶力竭也难让自己的意见在如潮水的声音中跳出。
”“精英”乃至“精英主义”本就是一个一元价值的、中心化的、充满男性主义特征的词语,作为一个“泛90后”,从天才少女到杂志主编,从质疑到掌声,蒋方舟的成功本身,本就是对“精英”一词的一次突围,也是新女性身份认同的一次示范。
“新女性”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一代女性,她们相比前辈更真实、更自我、更渴望自我实现。
给互联网创业注入“女性思维模式”
![给互联网创业注入“女性思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571e6f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7.png)
青商48时候,抽样调查就变得非常扯淡了。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家包包生产企业准备设计一款更贴近消费者的女用包,就派出市场人员去调研,发现女孩子每次从包里找东西都显得非常费劲,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现在的女包设计不合理,应该有更多的隔层。
于是,企业马上推出了一款有更多隔层的女包投放市场,广告也没少打,市场就是没起来。
企业只好求助营销专家,专家一通研究以后发现,原来是女人就喜欢享受从包里慢慢找出东西的过程。
在互联网的熏染之下,如今的用户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女性主义的特征。
女性主义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说在人们的基本需求被满足之后,更在意产品的情感属性,更追求产品之于个人品位的意义,情感的浓度越高,产品的粘性越大。
而情感是一种只能感知、体察和揣摩,却不能通过调研得知。
有一句话说“用户只会抱怨,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放弃理性思维”现实生活中,感性和理性之间仿佛存在着一条天然的鸿沟。
理性的人往往缠绕在精确的逻辑中沾沾自喜,而感性派又对自己在细微处发现真谛的能力自鸣得意。
但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无论你的思维模式偏于理性还是偏向感性,都有必要将两者打通,理性让我们变得精确,感性让我们富有情怀。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更极端。
在一次《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演讲中,他甚至认为产品经理应该“放弃理性思维,更应该依靠直觉和感性,而非图标分析。
产品经理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需要在极端现实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之间取得平衡,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一并接受下来,彻底去除其中的相对性,丝毫不会觉得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处。
”张小龙的观点看起来像是矫枉过正,但其实是因为我们之前的产品观实在太过于依托逻辑和理性了,而逻辑和理性只会让我们离用户越来越远。
“放弃理性思维”的本意是要在理性的基础上,激活你潜在的感性思维。
这个当然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超级产品经理应该具有的“现实扭曲力场”。
(编辑周静******************)■文/B座12楼首先要说明“女人的思维”是一种隐喻,是一种思想特质,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ee58d9e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6.png)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女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展现出独特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普及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以往,由于种种限制,女性在职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可能面临诸多障碍。
但如今,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女性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比如,电商平台的兴起,让许多女性能够轻松地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通过网络销售特色产品,实现个人的经济独立和事业发展。
在教育领域,互联网让女性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
在线课程、教育 APP 等资源使得女性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内容。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女性的文化素养,也为她们在职业发展中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互联网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让她们能够在学习中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社交媒体的繁荣也是女性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女性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生活经验,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
许多女性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上崭露头角,她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女性权益发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而且,社交媒体也成为女性展示自我、建立个人品牌的重要渠道。
不少女性通过发布美妆、时尚、生活方式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甚至成为了知名的博主或网红,从而实现了商业价值的转化。
在就业方面,互联网催生了许多新兴职业,为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内容创作、网络营销、数据标注等工作,更注重个人的创意和能力,而非传统的体力或性别优势。
这使得女性能够在这些领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男性平等竞争。
并且,远程办公模式的普及也让女性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提高了她们的职业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网络上依然存在着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一些负面言论和评价可能会对女性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造成打击。
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给女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比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骚扰等。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8b9a34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a.png)
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的思潮演变“网络女性主义”以“女性权利、女性自由、女性解放”为中心的思想潮流,在网络时代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
然而,如今的“网络女性主义”逐渐转向了“无性别主义”,这个思潮的主张是要摆脱性别、种族、阶级等标签,追求真正的平等,抵制特权与歧视。
网络女性主义的行动主要包括在网络空间中使用有力的语言,表达女性权利的要求,抵制各种歧视,宣传女性的自由和独立。
这些行动的目标是在现有社会中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其得到真正的平等。
这个思潮的发展也对现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女性自由和平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女性的自由和平等观念不断地被推广和坚持,有些人正在探寻更深层次的思想,试图超越性别这个标签,追求真正的平等和自由,这就是“无性别主义”思潮的兴起。
“无性别主义”强调,性别、种族、阶级等标签是社会给予我们的刻板印象,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通过创造一个没有标签的社会,摒弃歧视和特权,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
这个思潮抵制任何形式的标签,追求多元性的存在,反对仅仅关注性别或种族的特定问题,而是将目光放在有别于这些因素的地方。
“无性别主义”并不是要求人们彻底放弃性别或将性别本质化,而是要求人们不要将性别作为评价他人的唯一标准。
这个思潮要求人们看重性别之外的个人特征,注重追求平等和多元性,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特权。
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将会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性,更加开放和包容,而不是局限于性别等标签。
综上所述,从“网络女性主义”到“无性别主义”,思潮在演变的过程中,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立足于性别、种族等标签的权力关系体系,强调女性权利、性别平等,并对现有性别秩序进行反思与抵制。
而“无性别主义”则是站在更高层次的角度,试图在多元性中消除标签带来的偏见,注重追求平等和多元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特权。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46f079a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8.png)
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互联网犹如一股强大的力量,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和束缚,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数的机遇。
过去,女性在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常常面临诸多障碍。
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使得女性在许多领域的选择受限,职业晋升机会相对较少。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首先,互联网为女性创业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通过电商平台,许多女性能够轻松开启自己的线上店铺,将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无论是手工艺品、自制美食还是个性化的服务,都能在网络上找到需求和受众。
这种低门槛的创业模式让女性能够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
例如,_____就是一位通过网络成功创业的女性,她凭借自己对时尚的敏锐感知,在电商平台上销售自己设计的服装,如今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可观的收入。
其次,互联网促进了女性在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快速提升。
在线教育资源的丰富让女性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无论是编程、设计、营销还是管理等领域,女性都有机会通过网络课程和学习平台提升自己,从而在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
不少女性利用业余时间在线学习新技能,成功实现了职业转型或晋升。
再者,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女性发声和展示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女性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才华,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形成有影响力的社群。
许多女性博主、意见领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变革,为女性权益的保障和发展贡献力量。
比如,在某个女性权益话题上,_____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发表了一系列深刻见解,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然而,女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网络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针对女性的负面言论和歧视现象。
例如,在某些论坛或评论区,女性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观点或成就而受到无端的攻击和贬低。
此外,数字鸿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一些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不足等原因,部分女性无法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
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577c47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7.png)
2021年第2期(总第307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7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杜玉洁ꎬ郭㊀力(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哈尔滨150025)摘㊀要:新媒介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性别意识的进步ꎬ女性主义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催生的网络女性主义ꎬ动摇了长期以来被男性主导的社会文化ꎬ对男权阶级的捍卫者进行了批判ꎮ互联网中的 女性向 文化超越传统的精英女性主义立场ꎬ以大众化㊁平民化的姿态言说现代女性的经验和审美范式ꎮ在信息技术营造的网络 异托邦 空间中ꎬ网络女性主义试图突破现实困境ꎬ由边缘走向中心ꎮ网络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的批判思想带入媒介传播领域ꎬ在媒介文化场域中关注社会性别问题ꎬ以 超性别意识 超越传统性别立场ꎬ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观照人类生存境遇ꎮ关键词:网络女性主义ꎻ性别ꎻ 女性向 ꎻ 异托邦 ꎻ媒介中图分类号:I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2-015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转型研究 (18BZW161)作者简介:杜玉洁ꎬ1992年生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ꎻ郭力ꎬ1964年生ꎬ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㊀㊀网络女性主义缘起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ꎬ网络虚拟世界为女性提供了不被男性注视的自由空间ꎬ展示了长久以来被遮蔽和被压抑的女性经验ꎬ女性得以摆脱传统女性主义的桎梏ꎬ实现性别话语和性别权力在网络媒介时代的重构ꎮ 网络女性主义 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ꎬ 赛博空间 (Cyberspace)的虚拟特性打破了传统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结构ꎬ隐匿了现代人的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ꎬ为女性主义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可能ꎮ美国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唐娜 哈拉维的女性主义理论基于女性主义的科学哲学立场ꎬ指出 赛博格 超越了性别身份主体ꎬ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ꎬ在终结女性身份焦虑的同时ꎬ指引人们重新审视女性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ꎮ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自1995年实现民用以来ꎬ迄今已有25年的发展历史ꎬ网络媒介成为建构性别话语的重要文化场域ꎬ女性通过网络空间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性别革命ꎬ网络女性主义超越了传统女性主义的桎梏ꎬ为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性别经验ꎮ㊀㊀一㊁ 女性向 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女性向 一词源自日本ꎬ特指以女性群体为消费对象的文化产品ꎬ是女性主义与消费文化的产物ꎮ消费主义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ꎬ各种消费符号重新建构了日常生活ꎬ人们纷纷在商品社会中寻找自我认同ꎬ建构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ꎮ在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的历史场景中ꎬ女性成为消费社会的中坚力量ꎬ她们更愿意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买单ꎮ基于女性群体在网络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ꎬ由男性建立起的审美文化被消解ꎬ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从被动变为主动ꎬ以虚拟身份言说属于自己的性别立场ꎮ女性向 作为 女性在逃离了男性目光的封闭空间里以女性自身话语进行书写的一种发展趋势 [1]ꎬ是互联网分众化传播的结果ꎮ 女性向 文化为建构合理的女性性别立场㊁彰显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ꎮ在新媒体视域下ꎬ随着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觉醒ꎬ女性小说㊁女性综艺㊁女性影视剧㊁女性访谈㊁女性动漫㊁女性游戏等女性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ꎬ551女性向 成为大众娱乐审美的重要内容ꎮ当代社会女性文化的空前繁荣ꎬ是消费社会㊁媒介传播㊁女性主义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ꎮ 女性向 文化一方面展示了现代女性的个性与独立ꎬ另一方面也试图突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知ꎬ重构新媒体时代的女性话语和女性身份地位ꎮ互联网建构了一个男性性别立场完全退出的虚拟空间ꎬ 女性向 文化以女性为目标群体ꎬ摒弃男性大众消费市场ꎬ这种文化消费机制消解了父权制社会男女二元对立的局面ꎬ女性不再是被排除在权力话语中心之外的 他者 ꎬ而是女性文化空间的主体ꎮ网络空间避免了女性主义再次陷入 看 与 被看 的二律背反ꎬ遵循女性自身经验和发展规律ꎬ在女性自在的发展空间中使女性真实的声音被表征出来ꎮ在社会性别机制仍以男性为主导的前提下ꎬ 女性向 的出现意味着女性在后现代性文明的性别冲突中能够跳出被男性审美控制的尴尬ꎬ这不仅仅是社会层面的进步ꎬ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支持ꎮ传统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文化并不单纯为女性服务ꎬ在表现女性性别意识和自我镜像的同时ꎬ也通过文化想象的方式满足男性对女性的窥视欲望ꎮ以 身体写作 为例ꎬ埃莱娜 西苏指出: 妇女必须通过她们的身体来写作ꎬ她们必须创造无法攻破的语言ꎬ这语言将摧毁隔阂㊁等级㊁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ꎮ她们必须盖过㊁穿透并且超越那最终的保留话语ꎮ [2] 身体写作 是对女性精神和女性身体觉醒的呼唤ꎬ也是对女性解放和女性写作的认可ꎮ当 身体 成为消费品ꎬ作家不可避免地开始取悦市场ꎬ消费社会对 身体写作 的矫枉过正使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欲望宣泄ꎮ在泛娱乐化时代ꎬ女性试图寻找 一间自己的房间 ꎬ但 身体写作 在挖掘被遮蔽的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之余ꎬ更多地是将女性的身体㊁私人生活和情感经验暴露在公共领域ꎬ成为被注视和被审判的对象ꎮ我们不得不承认ꎬ 身体写作 在消费社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ꎬ满足了消费主义的欲望逻辑ꎬ女性身体又一次落入陷阱ꎬ沦为消费符号ꎬ被消费逻辑改写的 身体写作 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窥视欲望为资本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ꎮ 身体写作 以精英女性主义立场动摇了男权社会的中心地位ꎬ不惜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凸显被遮蔽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ꎮ在网络文化中ꎬ 身体写作 以一种先锋性的态势进入公众视野ꎬ打破了性别的界限ꎬ实现了对男女性别分野的颠覆ꎮ例如ꎬ 耽美文化 就是由女性创作的男性故事ꎬ它以男性间的爱恋为主题ꎬ解决了传统 身体写作 中女性作为被凝视的欲望客体的困境ꎮ在 耽美文化 中ꎬ女性以观察者的身份将男性置于 被看 的境地ꎬ体验性别倒置所带来的 凝视 快感ꎮ与此同时ꎬ 女性向 中的 耽美 文化ꎬ探讨性别角色和亲密关系的多元视域ꎬ是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挑战ꎬ拆解了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设定ꎮ在媒介文化场域中ꎬ压抑已久的女性价值观念和女性审美得到释放ꎬ 女性向 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无需男性在场ꎬ建构起完全由女性眼光制定的评价标准和审美体系ꎬ以女性自身话语和情感模式组成的 她 文化产业链ꎬ体现了 女性向 的诸多特点ꎮ近年来ꎬ女频小说和由 女性向 IP改编的影视作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女性文化ꎬ 女性向 作品中展现出了当代女性独立㊁自由的价值观念ꎬ也为女性提供了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的广阔空间ꎬ网络小说中的 女尊文 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秩序ꎬ颠覆了父权制社会建立的权威ꎬ通过女性权力至上的激进方式摆脱女性在现实社会被男性压迫的困境ꎮ网络时代的女性话语逃离了私人领域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介入女性经验ꎬ塑造女性的主体性地位ꎮ大众媒介成为中国新世纪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域ꎬ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ꎬ在改变人类社会运行方式的同时ꎬ也扩展了文化空间ꎮ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工业文明的发展ꎬ艺术品的 光晕 消失ꎬ艺术成为生产线上的机械复制品ꎬ全球化衍生出的跨国机构扩大了机械复制品的流通范围ꎬ导致了工具理性在人类社会的膨胀ꎬ大众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被抑制ꎬ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ꎮ 在科技 生产 消费的强大逻辑支配下ꎬ后现代文艺的属性㊁形式与价值取向ꎬ纷纷从再现转向再生产ꎬ服从商品化与市场需求ꎮ [3]网络文化产品的体量迅速增加ꎬ网络文化延伸到线651下ꎬ与传统媒介文化争夺市场ꎬ网络女性主义影响下的 女性向 文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性别文化的审美范式ꎬ通过媒介信息传递影响和改变着大众对女性性别文化认知ꎮ后现代女性主义解构了宏大㊁严肃和崇高ꎬ为大众提供通俗文化审美的同时ꎬ超越了学院派精英女性主义的局限ꎬ为女性主义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ꎮ如今网络对女性话语的包容度更高ꎬ女性在新媒体语境中试图建构起符合女性审美的文化场域ꎬ依靠精品化的文化产品对传统社会文化进行挑战ꎬ重新定义女性性别的价值ꎮ 女性向 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现代女性自我想象㊁自我建构的化身ꎬ 女性向 文化以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共情心理迅速俘获了资本市场的目光ꎬ是女性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ꎮ以女性文化为主导的消费时代重新定义了女性存在的意义ꎬ 她 文化和她 经济的发展标志着 她 时代的到来ꎮ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中ꎬ网络消费主义景观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ꎬ网络空间为女性赋权ꎬ女性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主观能动性ꎮ现实生活中女性依然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挤压的现状ꎬ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单一ꎬ受制于男权社会的菲勒斯中心主义ꎬ女性成为被压抑㊁被定义和被控制的群体ꎮ诚然ꎬ 女性向 文化中依然充斥着物化女性的作品ꎬ不自觉流露出被控制的㊁集体无意识的男性视点与立场ꎬ但 她 时代的到来和网络女性主义市场化的空前盛况意味着女性经验边缘化的回归ꎬ 女性向 文化是女性文化与审美在网络世界的自由表达ꎬ承载了当代女性的欲望㊁价值㊁诉求㊁情感与理想ꎮ㊀㊀二㊁网络女性主义的 异托邦 空间困境空间是真实存在的人类生存活动场所ꎬ网络延伸了传统的空间概念ꎬ福柯在 异托邦 概念中把空间理解为异质性㊁多元性的场所集合ꎬ 异托邦 不同于 乌托邦 的理想主义飞地ꎬ而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空间ꎬ 异托邦 创造的幻象空间成为现实空间的观照ꎬ 异托邦有创造一个幻象空间的作用ꎬ这个幻象空间显露出全部真实空间简直更加虚幻ꎬ选露出所有在其中人类生活被隔开的场所 [4]ꎮ网络的出现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延伸的 现代空间 ꎬ在异质存在的 异托邦 世界ꎬ女性无需通过男性确认自我ꎬ也无需被父权制社会建立的男权中心秩序视为 他者 ꎬ这也是网络女性主义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ꎮ但网络虚拟空间与社会现实空间的区隔ꎬ也让女性主体地位的确认变得异常艰难ꎬ正如布尔迪厄提出的 场域理论 对时代环境的清醒认知ꎬ网络无法成为完全阻挡和隔绝传统意识形态和父权制干预的乌托邦空间ꎬ女性话语囿于空间的制约最终陷于孤独和异化ꎮ在过于理想的网络空间中ꎬ女性的反抗和挣扎也会变得无所适从ꎬ漂泊在虚拟的数字化空间中ꎬ丧失了对历史纵深和社会真实的认同ꎮ女性在网络中跨越传统性别文化的限制ꎬ成为 去性别化 的人ꎬ网络 异托邦 赋予女性更多生存和言说空间ꎬ为女性提供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自由和平等经验ꎮ但网络中依然充斥着强化男性权利和父权制的声音ꎬ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仍需面对现实自我被传统性别秩序约束的境遇ꎬ女性的地位和生存处境在现实生活中并未真正得到改善ꎮ网络女性主义需要对抗来自网络社会的父权制压迫ꎬ男权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很多女性也沦为男权观念的拥趸ꎬ女性在网络空间中并非绝对自由ꎬ网络女性主义需要抵制网络 异托邦 空间中的 乌托邦 空间幻想ꎮ在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现实社会ꎬ女性成为被精致包装的 空洞的能指 ꎬ女性主义致力于为女性这一性别身份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合法地位ꎬ这不仅是对男权文化的反攻ꎬ也是在为女性寻找合理的命名与阐释ꎮ 尽管女性确定无疑地充当着历史主体的社会角色ꎬ但他们却大都无法充分赋予这一角色以充分的现实 合法性 ꎮ [5]五四运动以来ꎬ女性主义一直备受关注ꎬ女性作为欲望的主体ꎬ依然需要接受男性目光的审判ꎬ成为被动参与解放的 他者 ꎮ当女性意识到现代社会对性别问题的遮蔽后ꎬ开始关注女性自身命运㊁生存困境和情感经验ꎬ进而重新确认自我身份ꎬ但在女性主义者看来ꎬ现实社会已然形成了男性中心秩序ꎬ女性无法解构这种被遮蔽㊁被物化㊁被排斥的现状ꎬ激进的对抗方式只能使女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变得751更加艰难ꎮ网络空间为现代女性提供了不受男性制约的空间ꎬ女性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性别秩序ꎬ基于女性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经验ꎬ言说性别的真相ꎮ植根于民间文化立场的网络女性主义ꎬ存在于网络构建的文化场域中ꎬ互联网为女性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有限空间ꎬ麦克卢汉提出的 媒介即信息 理论认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ꎬ也重新构建了人的认知方式ꎮ媒介与技术的发展让信息从传统媒介滑向网络媒介ꎬ在以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赛博空间中ꎬ精英文化退居边缘ꎬ大众文艺高歌猛进ꎬ数字文本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势不可挡ꎮ新媒介主导的文化场域对当代社会进行了话语重构ꎬ图像文化与数字符码的结合意味着数字媒介下的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ꎮ在大众媒介场域中的女性文化从女性心理出发ꎬ唤醒了女性长久以来被压抑和被束缚的女性欲望ꎬ激发了女性性别文化的重构ꎬ网络女性主义借助媒介传播发出自己的声音ꎮ网络提供了一个跨越性别㊁阶层和种族的自由空间ꎬ在网络虚拟空间建构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空间中ꎬ女性主义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ꎮ女频小说中的 大女主 和女性综艺中的独立女性塑造着与传统女性不同的新时代女性形象ꎬ与女性有关的话语背后存在着对抗的张力ꎬ在女性主义集体对父权制文明进行反抗的同时ꎬ社会又赋予女性存在更多规则ꎬ现代女性不仅受到男权社会预设的婚姻和道德约束ꎬ更要现实社会语境中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自由ꎬ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完美女性ꎮ当网络媒介与父权制与男权中心主义联合ꎬ女性话语在公共空间的多样性被制约ꎬ一套更为严苛的女性行为准则和价值判定标准应运而生ꎮ网络空间消解了传统性别文化的羁绊ꎬ将女性的性别与审美偏好投射到网络文化中ꎬ传统的性别分类模式被打破ꎬ人们通过网络重新定义性别选择ꎬ实现性别主体的自主性ꎮ但是ꎬ一些网络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虚拟技术为女性发展带来的潜在危机ꎬ一方面ꎬ网络世界营造的虚拟空间为女性提供了一种短暂的㊁不切实际的性别幻想ꎬ男权中心主义依然无处不在ꎬ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ꎬ消费景观制造了诸如饭圈文化㊁网络红人㊁直播带货㊁耽美㊁网络IP等消费符号ꎬ女性被消费主义裹挟ꎬ沉浸在信息技术建构的女性消费文化机制中ꎬ通过物质消费来证明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ꎬ陷入商品社会设立的消费主义陷阱ꎻ另一方面ꎬ女性沉浸在对虚拟空间的幻想中ꎬ通过虚拟的性别角色进入预设的情境中ꎬ塑造第二重人格ꎬ颠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所处的社会关系ꎬ通过网络空间释放现实社会对女性的压制ꎬ然而ꎬ网络世界并不是理想的乌托邦ꎬ虚拟与现实互相交织ꎬ女性无法彻底摆脱身体性别的桎梏ꎬ女性的经验㊁价值观念㊁审美取向和性别话语时刻暴露在男性目光的审判之中ꎮ正如朱迪斯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所提到的: 性别 是不可能从各种政治㊁文化的交会里分离出来ꎬ它是在这些交会里被生产并得到维系的ꎮ [6]在以商品拜物教为价值中心的消费社会ꎬ女性性别话语中充斥了大量的消费符号和话语游戏ꎬ物质欲望的膨胀蔓延至精神领域ꎬ罗兰 巴特认为消费社会掩盖了 个体的真实 ꎬ大众对女性主体的认识停留在欲望阶段ꎮ在信息时代解决女性所面临的性别困境ꎬ需要女权主义者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ꎬ了解女性话语在网络空间中的阐释ꎬ打开其背后蕴含的语义空间ꎮ网络空间中的大众文化形式丰富了女性的感觉和体验ꎬ女性话语在虚拟的场域中建构起具有反抗色彩的 异托邦 ꎬ通过逃离现实世界来抵抗男性话语ꎬ聚焦现代科技ꎬ探讨社会性别身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ꎬ围绕性别㊁信息技术㊁权力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ꎮ网络女性主义将女性自身经验带入网络空间的同时ꎬ应保持女性主体和女性话语的在场ꎬ建立合理利用网络技术的主体意识ꎬ将网络 异托邦 空间作为主体建构的空间和条件ꎮ网络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政治空间ꎬ打破了女性在社会权力中的从属地位ꎬ使女性在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尝试突破现实困境ꎬ实现精神突围ꎬ由边缘走向中心ꎮ㊀㊀三、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立场言说媒介性别话语是一套指涉性别身份㊁讲述性别差异的社会表述规范ꎬ通过性别认同搭建女性851主义在媒介视域中的文化框架ꎬ探讨社会性别话语在媒介文化中的话语言说方式ꎮ在后现代文明演进的历史语境中ꎬ媒介性别话语的形成受制于政治㊁经济㊁技术等因素ꎮ在媒介变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下ꎬ女性主义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ꎬ媒介转向让女性话语有了更多诠释的可能ꎬ当性别议题进入新媒体时代ꎬ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加速裂变ꎬ传统的性别秩序和审美范式被解构ꎬ新的传媒语境和技术复制产生了大量信息烟尘ꎬ女性主义在迷雾重重中需要坚定信仰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培植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观照ꎮ当数字传媒成为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节点ꎬ我们更需要回归性别价值立场ꎬ在媒介变迁中呼唤女性主体性的回归ꎮ在中国当代媒介发展的背景下ꎬ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群体呈现 年轻化 的态势ꎬ倡导网络女性主义的群体也越来越年轻化ꎬ这些青年女性主义者更能接受新媒介对日常生活的介入ꎬ也能够更快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交往方式ꎮ作为较早接触并适应信息社会的青年女性ꎬ她们的性别气质和性别话语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ꎬ女性参与公共生活尤其是新媒介领域ꎬ将自身对性别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融入社会性别意识的认知中ꎬ在权力生产和意义争夺中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ꎮ随着女性媒介阵容的日益壮大ꎬ性别问题在媒介传播的框架中得到了有益的探索和推进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的背景下ꎬ性别话题逐渐走出闺阁ꎬ进入公众视野ꎬ媒介作为性别问题集中呈现的场域ꎬ将舆论信息快速传递ꎬ推动社会转型期两性问题的发展ꎮ通过媒介的持续关注ꎬ现实社会中被遮蔽被压抑的性别问题成为公开话题ꎬ媒介在女性婚恋㊁家庭暴力㊁性别歧视㊁女性权利㊁女性就业等社会性问题上发挥舆论导向作用ꎬ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和思考ꎮ女性主义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微妙变化ꎬ信息技术和媒介化场域解构了传统性别文化意义ꎬ网络身份的匿名化网络成为个人言说自由的阵地ꎬ网络空间为现代女性提供了自我言说和表达主体欲望的可能ꎬ新媒体生成的 女性向 文化使女性主义摆脱了精英文化立场的桎梏ꎬ网络女性主义在未经规训的㊁原生的㊁自发的虚拟世界野蛮生长ꎬ实现了对既有性别秩序和性别文化立场的突围ꎮ 女性向 文化建构起属于女性的审美意识形态ꎬ致力于女性对文化场景的建构㊁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参与和对女性在现实社会的重新定义ꎬ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ꎬ观照女性精神世界ꎬ重塑女性文化场域ꎮ大众媒介是展现女性形象和建构性别话语的重要场域ꎬ通过网络媒介的视觉再现反映女性的社会存在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ꎬ拥有更强的即时性㊁拟像化和娱乐化特征ꎬ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ꎮ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ꎬ大众文化并不等同于大众的文化ꎬ也不是生产于大众并为了大众的文化ꎬ而是一种文化工业ꎬ是标准化㊁批量复制和追求商业利润媒介的文化ꎬ是现代社会工业化㊁技术化和都市化的结果ꎮ在大众文化的视域下ꎬ资本市场以消费主义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ꎬ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被商品和物质包围ꎬ消费主义充当了更多意识形态的功能ꎮ消费社会把文化变成商品ꎬ文字的交流对话形式被消解ꎬ传统秩序的权威性也不复存在ꎬ信息社会生产出全新的公众话语理念ꎬ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ꎬ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7]ꎮ女性在新媒体语境下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ꎬ她们借助网络新媒体参与大众文化的建构ꎬ同时也成为被消费和被凝视的对象ꎮ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以超越自身性别角色限制的视角进入社会生活ꎬ以 超性别意识 观察世界ꎬ引导现代女性走出自身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ꎮ网络提供了超越单一性别视角的平台ꎬ女性通过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ꎬ从狭隘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视野中跳脱出来ꎬ以客观㊁包容的心态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内涵做出探索ꎮ 超性别意识 基于弗吉尼亚 伍尔夫 双性同体 的理念ꎬ超越传统性别立场ꎬ关注人类个体的生存与价值ꎬ消除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平等ꎬ寻求两性之间的精神认同ꎮ网络女性主义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走出传统女性主义立场ꎬ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ꎬ例如同性情谊㊁耽美文化㊁跨性别文化ꎬ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ꎮ951。
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消费特征及营销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消费特征及营销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706ecccda38376baf1fae63.png)
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消费的特征及营销策略在总结和分析女性网络消费和女性网络经济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女性内心活动和心理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女性消费趋势,进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精准营销。
在人类进化的基因累变进程中,由于女性生理结构和生物钟的特殊性,容易造成女性体内糖元流失,在生物补偿机制下,促使女性在营养选择多倾向于淀粉纤维性食物(如糖类等)。
然而纤维性食物在效能发挥上远远不如男性偏嗜于蛋白类食物,从而影响大脑的营养供给效率,进而连锁性地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男的爱吃肉、女的爱吃糖”在自然选择上造成男女思维种类的差异;同时女性在生育、哺乳等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效率,决定了女性在以体力付出为特征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从属地位,这一格局在历史惯性的作用下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即便在女权运动相当兴旺的西方文明体系中也是如此,尽管在当今主流社会中,半边天的女性不再成为男性的附庸,男女性别差异也越来越小,甚至在很多的社会体系中出现了由以往“三从四德”演变为“三宠四得”男女社会角色倒置现象,尽管当今世界中很多女性活跃在政治、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景仰的女总统、女企业家等,但自然选择导致的男女之间差异不是通过任何努力可以消除的。
上述因素促使女性活动中心和注意力转移到家庭之中,狭窄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诱发了诉求的增加,使得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促使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程度较高,相对压抑发挥逻辑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弱化了联想和逻辑思维的成长,因而女性在语言功能和情感敏锐等感性优势。
在生物进化过程基因分化累变造成男女思维的差异性,这是自然选择的因素,另外,我国血亲传统和中国幼儿教育的环境也是女性感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在俄罗斯科学院进化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验证:男女思维的差异与大脑左、右半球的发育程度有关。
在童年时代,女孩通常比男孩拥有更好的记忆力;但随着年龄增长,男孩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联想与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4234cd910ef12d2af9e7f1.png)
互联网时代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
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
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
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
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
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
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
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
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
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
女性与互联网
![女性与互联网](https://img.taocdn.com/s3/m/62f167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1.png)
女性与互联网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女性在互联网上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提升,她们早已不再是互联网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女性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为她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机遇,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与创新。
下面,我将从女性在互联网创业中的作用、女性社群的崛起以及网络时代下的女性价值表达三个方面来探讨女性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
一、女性在互联网创业中的作用女性在互联网创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杨致远创办网易到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经典的互联网创业案例中女性的身影无处不在。
事实上,女性在创业过程中往往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她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使她们更容易捕捉市场痛点,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
不仅如此,女性创业者对于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也更为出众,这使她们在团队管理和商务谈判中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女性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智慧推动着互联网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女性社群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女性社群也逐渐崛起。
通过互联网,女性可以更加方便地沟通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无论是美妆护肤、母婴知识还是职场求职,女性社群都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这里,她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支持和鼓励。
女性社群的兴起不仅为女性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也为女性在互联网上发声和争取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网络时代下的女性价值表达在过去,女性往往被社会束缚于狭小的角色中。
然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打破了这种束缚,让女性的声音得以传播并被听到。
通过社交媒体和个人博客,女性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和价值观的看法。
她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网络时代,女性的价值表达不再受限,她们可以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为世界注入更多活力和智慧。
综上所述,女性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互联网的女性化思维
![互联网的女性化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18eeeec8650e52ea54189881.png)
互联网的女性化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自我的和个人化的意识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女性”思维天然就是情感导向和体验导向的,并不需要经过逻辑论证,凭借本能的直觉反应作出判断,知其然,但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据速途网报道,首先要说明“女人的思维”是一种隐喻,是一种思想特质,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男/女”,就像“左脑/右脑”、“感性/理性”一样,本身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中,只不过当我们还需要从外部世界中获得存在意义的时候,“男性”思维就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女性”的思维特质就会跟多地被藏在潜意识的层面。
在互联网时代,自我的和个人化的意识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女性”思维天然就是情感导向和体验导向的,并不需要经过逻辑论证,凭借本能的直觉反应作出判断,知其然,但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女性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但长期以来,感性思维一直都是创业的大忌。
的确,过去的创业你必须精于功能的设计、成本的控制、流程的管控、政商关系的处理,理性、精明,是创业成功的必备素质,甚至也是唯一的素质。
但是在今天,光是理性却并不管用了,至少不足以让你成为一个牛逼的创业者,成就一个牛逼的企业。
因为今天的创业,除了要考量你的技术和运营能力,更需要你具备洞悉人性、洞察用户心理的能力,需要你像一个女人一样去思考和感知。
Ø 用户需求是感知出来的过去我们了解客户一般采用的是市场调研的方式,靠抽样调查,靠样本分析。
在匮乏年代,在工业化时代,在消费者的需求还停留在吃饱穿暖、人身安全的时代,这样的方法自然是有效的,因为消费者在意的是功能和性价比。
但是当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上升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个层面的时候,抽样调查就变得非常扯淡了。
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家包包生产企业准备设计一款更贴近消费者的女用包,就派出市场人员去调研,发现女孩子每次从包里找东西都显得非常费劲,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现在的女包设计不合理,应该有更多的隔层。
于是,企业马上退出了一款有更多隔层的女包投放市场,广告也没少打,市场就是没起来。
网络传播中女性角色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传播中女性角色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fe4e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7.png)
网络传播中女性角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交流感情、进行消费等活动,网络传播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社会对于性别平等观念的提升,女性在网络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女性形象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形成不仅关系到女性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塑造,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对女性角色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
因此,本选题将研究女性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究女性形象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形成及其影响,旨在深入分析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深入研究网络传播中的性别问题提供思路。
二、研究内容1.女性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角色类型及形象特征。
分析网络传播中女性角色的类型与形象特征,探究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和方式,包括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
2.女性形象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通过分析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形式,探究这种形象对用户心理、价值观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影响,揭示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
3.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变革及其原因。
通过分析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深入挖掘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对网络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影响,并从中探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网络传播的关系。
三、预期成果1.揭示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对性别平等的认识。
2.通过对网络传播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加深对在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究在线文化的发展趋势。
3.为网络媒体制作人员提供有关女性形象的建议和指导,提升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力和品质。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网络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相关文章和数据,以及有关文化传承和网络传播的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加以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形成研究结论。
五、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1.3 论文结构安排第二章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2.1 社交媒体中的女性形象2.2 网络游戏中的女性形象2.3 网络音乐中的女性形象第三章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3.1 女性形象对用户心理的影响3.2 女性形象对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第四章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变革4.1 女性形象在网络传播中的变化4.2 变化原因分析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总结研究成果5.2 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全文)互联网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其实,它确实是个问题。
当前互联网上女性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表面上看,女性在网上更喜欢社交、购物等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且都是在说女性本身在怎么样。
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说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整个互联网。
这里的“女性”是一个隐喻,不是指身体意义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义上的女性。
说的是互联网对自我有什么改变。
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西苏,曾把“男/女”作为最基本的二元对立,用来代表一系列涉及自我的二元对立,如“理性/感性”、“文化/自然”、“可理解的/可感觉的”“中心化的/去中心的”、“一元的/多元的”、“左脑/右脑”等等。
现在一说互联网,想到的多是客体上的变化,如船坚炮利,认为主体没有变化,还是老一套。
探讨互联网的女性主义特征,意义就在于探索主体的变化。
正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左脑/右脑”一样,每个人的自我中,都有一个“男/女”原型。
互联网正在改变这个原型的结构。
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互联网上女性行为所代表的意义,就会豁然在男性身上也同样看到,从而有一种对互联网看山、看水都不一样了的新视角。
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如果说互联网与女性的关联,是一种表面现象上的关联,那么,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关联,则是一种内在关联,是在人的本性上的根本关联。
最近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开车刚从二环拐向蓟门桥方向,正与吴伯凡聊互联网。
当时我提到,互联网越来越具有感性化特征(强调体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强调分布式计算)等等,吴伯凡说,这都是女性主义特征。
把我吓了一跳,开车差点走神。
吴伯凡向我推荐了拉康等女性主义代表人物的书。
打那以后,我对女性主义就多了一分留意。
依“女性”是按生理性别划分,还是按思想特质划分的不同,女性主义可以分为两大分支。
按身体的生理性别来划分的,如女权主义,所有男性自然被排除在外。
这是早期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波伏娃(《第二性》)、西苏和依利加雷。
若按思想特质划分,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内(例如说一个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
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酷儿理论”)。
拉康是一个奇怪的例子,他个人站在女权主义的反面,却被他人公推为女性主义。
有人认为这代表着女性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否定女权主义的女性主义。
从此,女性主义更主要是与自我认同有关,而不再与男女性别相关。
克里斯蒂娃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
她主张用一种多元流动的“女性特质”概念来取代本质主义的“女人”概念。
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意图,是要把问题聚焦于主体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性别本身。
这件事就与互联网具有了极大关系。
涉及蒸汽机时代的自我,与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有没有、或有什么根本区别。
在蒸汽机时代船坚炮利的技术表象背后,现代性的自我就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我思故我在);而在互联网时代电脑网络的技术表象背后,后现代性的自我则变成了拉康说的“不思”(我思的反义词,比如理性的反面是感性,意识的反面是潜意识)。
这样一来,西苏原来说的那一堆“男/女”二元关系,就成了“我思(笛卡尔)/不思(拉康)”之间的二元关系,也就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关系,或用时下的话说“工业化/信息化”的二元关系。
工业化那些父权制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笛卡尔理性之中,派生出同质性、一元性、中心化、集中化等等思想特质。
女权主义最初把与笛卡尔理性相反的那些感性特性,例如异质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当作女性独有的。
与其说是反抗男人,不如说是在反抗笛卡尔,也就是工业化本身。
克里斯蒂娃作为拉康的学生,深得老师思想精髓,她指责西苏她们把异质性、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这些思想特质,仅仅归给生理上的女性,用女性反对男性,没有抓住问题实质。
例如伊利格瑞在那篇模仿尼采口气的《看哪这女人?》中说:“但事情明显着,我是女人。
谁能认为一个女人长于思辨呢?”好象女人反对我思,是出于生理性别原因。
在后拉康女性主义者看来,实质问题是,女性和男性,都要从我思式的自我(主体性),转向不思式的自我(心物、主客一元化)。
不仅女性出于生理原因自然地摆脱笛卡尔理性,男人出于社会的原因也要摆脱笛卡尔理性。
因此女性的解放,实际是人类的解放。
而发生这种改变的驱动力量,就是互联网。
如果说蒸汽机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互联网就是后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凯尔纳和贝斯特在《后现代理论》一书中分析道:“后现代对多元性、差异性、他异性、边缘性以及异质性的强调,深深吸引了那些发现他们自己被边缘化、被排斥到理性、真理和客观性声音之外的人。
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后现代理论作为对现代性和现代话语的一种批判,对女性主义以及别的社会运动非常有利,它为女性主义批判及纲领提供了新的哲学武器”。
由此,人们可以理解到,互联网与女性主义的内在关联,远远不是女性上网这么简单,它关系到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
女性主义者对互联网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最初是从女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互联网会为女性带来虚拟增权(virtual empowerment),有人因此提出网络女权(cyberfeminism)的概念,认为网络可以成为反抗父权体制压迫的工具。
在中国,第一本谈互联网的女性化的专著,是上世纪“网络文化丛书”中的半本书。
作者是卜卫,她不像我们其他作者一人写一本,而是两位作者不同主题的两本书挤在一本之中,这就是现在看到的《生活在网络中》。
卜卫是在中国刚刚接通互联网的第二年就上网的为数不多的女性。
她第一次上网受到的鼓动,就来自这样一种女权主义主张:“妇女要想获得性别平等,就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
”记得卜卫当时兴高彩烈地跟我解释,Grrl这个词不是Girl的错别字,而专指在线女性。
用这个词就是要去掉以往女性的那种弱者形象。
在书中(实际是书的下篇)卜卫一连用了三个标题:“网络开始女性化”、“网络需要女性化吗”、“谁来女性化网络”。
整整十五年后,卜卫当时出的题目,开始变成时髦话题。
“网络开始女性化”从现代化思想特质的转变这个高度,再回头看女性上网,就具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这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女性不仅像ComScore的研究报告《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说的,喜欢猜谜游戏、搜索、使用移动网络的偏好、视频、社交网络、在线购物等鸡毛蒜皮的事情。
女性对互联网的最大影响,在于通过她们的行为,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质。
让我们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认为是女性特征的东西,如何借助互联网,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特质。
1)当代思想的体验化随着互联网发展,体验经济正在兴起。
女性可能更适合体验经济。
因为相较男性更擅长理性思维,女性更加感性,更长于体验。
当男性也加入体验经济时,人类的思想特质,就从理性化,转向了感性化。
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时,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互联网不够理性(不够“男性”化)造成。
但我却与所有人的判断相反,一连写了十多篇文章,认为互联网将向体验经济的方向发展。
后来,网上游戏、娱乐、社交的兴起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
2004年,我把这些文章,结集为《体验经济——来自变革前沿的报告》一书。
记得当年讲演时,我就对听众讲,搞体验经济,女性会有天然优势。
我预言体验经济会形成直觉派和理性派两种搞法,前者是女性、艺术家,用感性的直觉去把握用户体验;后者象派恩那样,用数据化的方法一对一把握用户个性特征。
读图时代到来,是互联网体现女性主义特征的一个显著标志。
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中分析道,按工业化理论(他称之为“一个古代传统”),“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形象是亚人类的媒介”,这些亚人类“包括野人、…不会说话的‟动物、儿童、妇女和大众”。
但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从“亚人类”变为了主流人类。
但是,这不仅意味着女权兴起。
读图时代把男性、女性一起卷入进来。
读图最夸张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书一般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文字版,一个是漫画版。
漫画版的政府白皮书当然不光是给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现在可以在最严肃而理性的政府报告上面,用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来进行本质直观了。
用不识字的六祖的话说,叫顿悟。
就是不经过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脑,用形象思维(女性化)的右脑,直接把握事物。
近日,湖南移动的一位客服人员“温暖小辣椒”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一系列“漫画白皮书”,大受网友欢迎。
湖南移动公司以“漫画白皮书”的形式将业务内容以“搞笑漫画”的形式告知给移动用户。
让人们明白,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
男性不要因为直觉是以往女性的专长而难为情,事实上,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利用直觉洞察进行快速决策,是像拿破仑这样的卓越统帅才具有的思想特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即拿破仑战争艺术总结报告)讲的就是用体验这种女性主义思想特质来指挥战争的艺术。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发明用“思想特质”这个词来概括女性主义,比那些女权主义者的高明之处:思想特质也适用于男性。
2)互联网的情感化思维情感化,又是女性公认的思想特质。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陷入奥斯汀《理智与情感》那样的矛盾,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则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
在生意场上,只有象葛朗台那样的冷血动物才能笑到最后。
互联网又一次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特质,女性主义的情感化思想特质,成为时代新女性和新男性的共同优点。
中国互联网的情感化,是从1995年瀛海威的情感小屋开始的。
我多次问张树新,当年感动了许多人的ROSE,真的存在吗?她总是笑而不答。
这也是只有女性才会想到的美丽传说。
如今在互联网上,情感不再是传说。
FACEBOOK就是以爱这种情感作为纽带,而不是以自私这种理智作为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
FACEBOOK和MYSPACE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区别无非一个是熟人网络,一个是生人网络,而生熟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情感浓度的不同上。
而在高情感浓度的地方,女性总是占上风。
Aileen Lee在《为什么妇女统治互联网》中道出其中的数据:女性成为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她们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时间,而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者55%是女性。
女性占领了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生意场。
这同工业时代形成对照。
在巴尔扎克笔下,几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为多愁善感的她们,总是处于生意场的边缘,并因此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
生意场上的规则,是以自利为中心,排斥利他的规则。
生意场是干的世界,而非湿的世界。
如今,互联网的未来是湿的。
技术上的互联,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联。
女性通过社交,把市场变成了情场。
当以爱的力量赚钱,比靠自私赚的钱还多时,任铁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动物,心肠也会变软,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特质,主动去寻找智商与情商的平衡。
扎克伯格就是向女性主义的思想特质靠拢的男性,他的商业灵感不是来自巴尔扎克笔下的父系社会,而是来自印第安人的母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