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3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的实施与控制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bfad4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5.png)
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线路运行的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线路的不断延伸,对线路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方案旨在针对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沉降变形观测,为工程的日常运维和维护提供数据参考。
二、观测目标1.在各关键节点上设置监测点,全面观测沉降变形情况;2.实时监测线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提供沉降变形数据,为工程的运维和维护提供参考。
三、观测方法和设备1.观测方法:(1)采用连续观测和定期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2)连续观测通过现场安装的多个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点观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频率进行,采用手动测量方法。
2.观测设备:(1)连续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沉降仪、全站仪等;(2)定期点观测设备包括水平仪、测距仪等。
四、观测方案1.确定监测点位置:在版高速铁路线路下工程的关键位置,比如桥梁、地下通道等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点。
2.连续观测部分:(1)在各监测点上设置自动沉降仪,通过自动沉降仪实时记录土体的变形情况;(2)自动沉降仪读取的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上传至中心监控室,实现远程监测;(3)设立监测预警值,一旦数据超出预警值范围,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定期点观测部分:(1)按照计划和频率,对各监测点进行手动测量;(2)利用水平仪、测距仪等设备,记录土体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变形情况;(3)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变形的趋势和规律,并记录至工程监测数据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连续观测数据:(1)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上传至中心监控室;(2)中心监控室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沉降变形曲线和图表;(3)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定期点观测数据:(1)定期点观测数据由监测人员手动记录,并进行整理与存档;(2)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生成各监测点的变形报告;(3)根据报告的分析结果,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2)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2)](https://img.taocdn.com/s3/m/e53889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5.png)
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桥梁工程的施工越来越多。
其中,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旨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风险。
本文将重点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措施以及经济技术分析。
二、工法特点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高效性: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即时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2. 精确性: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对桥梁工程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3. 自动化:自动化仪器和设备的应用,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差,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可靠性。
4. 可追踪性: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和记录完整保存,便于后期追溯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适应范围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包括高架桥、悬索桥、斜拉桥等。
无论是新建工程还是维修改造工程,该工法均能提供有效的施工支持。
四、工艺原理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基于沉降观测技术,通过安装沉降仪器和传感器对桥梁工程的沉降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采用信息化处理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在线处理和分析,反馈给施工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沉降问题,确保工程稳定和安全。
五、施工工艺该工法的施工工艺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仪器设备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在桥梁工程上安装沉降仪器和传感器。
2. 数据采集:通过仪器设备采集桥梁工程的沉降数据,并进行实时传输。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信息化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关报告。
4. 问题识别与解决:根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沉降问题。
5. 施工调整:根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相应的施工调整,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进行。
六、劳动组织沉降观测及信息化处理施工工法需要组织精细的劳动力安排。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8ab53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7.png)
不确定性
03
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速铁路沉降变形存在一定
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
观测目的与要求
观测目的
通过对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的观测,掌握其变形规律,评估其对高速铁路安全运 营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 靠;同时,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高速铁路正常运营造成干扰。
Aபைடு நூலகம்CD
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采用更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
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0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保障 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搭建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 件、作业指导书等;
组织人员和分工
组织专业的观测队伍,明确各 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观测
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场数据采集过程描述
设立观测点
根据观测方案,在高速铁路沿线设立沉降变形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和记录。
进行现场观测
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按照规定的观测方法和频次,对观测 点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数据校核和整理
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出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变形速率 等。
预警信息发布
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 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优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加强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674a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7.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路基的沉降与变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影响着铁路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原因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位变化、地基土-结构相互作用、环境温度变化、施工质量等。
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季节性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路基沉降和变形;地基土-结构相互作用是指地基土与铁路路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地基土与路基结构之间存在不均匀沉降时,会引起路基的变形;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引起路基结构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导致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而施工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路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设计不合理或者施工不规范会导致路基的沉降和变形。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会对铁路运营和行车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
路基的沉降与变形会导致铁路线路的轨面不平整,影响列车的行车平稳性,增加列车的运行阻力,从而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安全。
路基的沉降与变形还会影响铁路线路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铁路线路的维护成本,降低铁路线路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铁路线路的事故。
针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观测技术来对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进行监测。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通过地下水位监测井、土壤含水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监测;路基结构的沉降和变形可以通过测斜仪、测振仪、应变计和位移传感器等设备进行监测;环境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记录仪等设备进行监测;施工质量可以通过静载试验、动载试验和地基变形观测等手段进行监测。
在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控制方面,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地基土性质、环境温度和施工质量等因素,从而减少路基的沉降和变形;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对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需要定期对路基进行维护和加固工作,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7eef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e1.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路基沉降与变形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于高速铁路来说,路基沉降与变形不仅会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与舒适性,还会对整个铁
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与控制技术进行研
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
技术的研究成果。
介绍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影响因素,包括荷载、地质环境、气
候条件等。
然后,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技术,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
监测手段等。
接着,总结了国内外在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与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包括了监测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模型建立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目前高速铁路路
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
点。
通过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的研究,可以为高速铁路系统的安全运
行与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研究也对铁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与控制技术的精度与稳定性,
完善模型建立与预测方法,以及研究沉降与变形引起的损害与修复技术。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c3cc6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f.png)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摘要:随着国家铁路网规划越来越完善,高速铁路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对高铁运营的舒适性、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无砟轨道桥梁的设计使用比例也将随之升高,桥梁沉降变形控制将成为无砟轨道桥梁施工的重点。
通过在桩基施工、支座选型及安装的过程中进行质量管控,可以有效减少工后沉降变形。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1沉降观测的原因为了确保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在工程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在铁路桥梁建设的工程和运营阶段必须进行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数据库的报告是高速铁路桥梁项目主体结构完工后评估的重要材料。
同时,沉降观测也保证了铁路轨道的整体性能稳定性和高平顺性,当高铁桥梁工程的沉降值超过一定程度时,不仅会在工程过程中延误工期,还会在运营过程中影响其正常使用寿命。
特别是在地基沉降不均匀的地区,将严重危及高速铁路桥梁施工的安全运行。
当公路桥梁处于制梁和铺轨过程中,由于桥梁桩的承载力比较大,此时,基于沉降观测的数据分析可以及时研究公路桥梁的情况。
2工程概况西成高铁全长643km, 设计最高时速250km, 正线全部采用了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
其中XCZQ-5标站前工程位于四川省江油境内, 起讫里程为D4K461+930~DK512+428, 正线长度50.602km。
其中路基长度18.35km, 路基土石方约为608.7万m3 (均为挖方) , 填方AB填料160.8万m3。
一般路基段为页岩地质, 开挖到基床底后经防排水处理后直接填筑基床底层AB填料;软基处理3823.5延长米, 采用CFG桩处理, 标段CFG桩总长35.4万m, 分布在25个工点上。
据此工作量设置两个专业路基变形观测组, 配备全站仪、精密水准仪、测斜仪等变形监测仪器和设备, 负责本标段的变形监测任务。
3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3.1桩基施工控制技术(1)河流卵石地质结构段桩基施工时,采用长钢护筒穿越、再生不良地质,合理防治卵石层塌孔、缩径、爆桩等质量问题。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9ca8a8c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c.png)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引言: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沉降变形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营,需要对其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和评估。
本文将从观测和评估两个方面,介绍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一、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设置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观测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高速铁路的主要结构和地质条件,以便全面了解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观测仪器的选择和安装观测仪器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特点和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
观测仪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观测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二、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判断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指标的确定评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评估指标应包括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以及对高速铁路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
2.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的应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判断。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8fb8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a.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高速铁路的稳定运行离不开路基的稳定性,而路基的沉降和变形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进行观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和变形观测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一、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路基的沉降是指路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铁轨及列车的荷载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路基的高度下降。
路基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实时监测路基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1.测量设备路基的沉降观测需要使用测量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常用的测量设备有:(1)水准仪:用于测量路基高度的变化,通过在路基上设置水准点,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
(2)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实时获取路基的位置信息,从而获得沉降量。
(3)测站:在路基上设置测站,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可以获取路基的实时变形情况。
2.观测方法路基沉降观测可以采用周期观测和连续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1)周期观测:定期使用测量设备进行观测,如每月或每季度观测一次,以了解一段时间内路基的沉降情况。
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路基沉降观测所得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获取路基沉降的情况。
数据处理与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将测量设备所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并进行日期和时间标记。
(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清理、筛选和排序。
(3)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求取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路基的变形是指路基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情况,包括挠度、扭曲和倾斜等。
路基的变形观测可以及时发现路基的变形情况,为路基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路基的沉降和变形会对高速铁路的运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1.检测与监测对于路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2.加固与修复对于出现沉降和变形问题的路基,需要进行加固与修复,以恢复其稳定性。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b241f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b.png)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高速铁路的路基沉降与变形是影响铁路线路安全运行和服务寿命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和服务寿命,需要对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与变形进行观测和控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方法研究,二是路基沉降与变形的控制技术研究。
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方法研究是通过安装观测设备对铁路路基的沉降与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
目前常见的观测设备有灵敏卧砟仪、立体位移传感器、应变计等。
通过这些观测设备可以对路基的沉降分布、变形量和速率进行准确的监测和测量。
路基沉降与变形的观测方法研究还包括隧道内部和盾构施工等特殊地质情况下的观测方法。
在隧道内部,可以采用挡土墙变形观测、孔隙水压力监测等方法来监测和测量路基的沉降与变形。
盾构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支撑应力监测和内外压力监测等方法来监测和测量路基的沉降与变形。
路基沉降与变形的控制技术研究是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和维护措施,控制和降低路基的沉降与变形。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路基的厚度和加固路基的方式来限制路基的沉降与变形。
在维护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期巡视和检测、及时补充和维修等方法来控制和降低路基的沉降与变形。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对于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和服务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路基沉降与变形的准确观测和有效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对于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提高观测和控制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满足高速铁路线路的发展需求。
浅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
![浅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77a13ca58f5f61fb736669b.png)
置, 且加密。在深厚层第 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地基分层沉降
监测。
路堤 与不 同结构 物 的连 接 ̄ i S . t 置沉 降 观测 断 面 , 每 个 路桥 过 渡段 设 置距 离桥头2 m、 2 0—3 0 m、 5 0 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 ,每个横向结构物每 侧各 设 置一 个观 测 断面 。
2 路基 沉降 变形观 测
2 1观 测 断 面 的 设 置
实, 再套上保护套管 , 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 , 上口加盖封住管 口, 并在 其周 围填筑 相应 填料 稳 定保 护套 管 , 完 成沉 降 板 的埋设 工 作 。一 般路 堤 地段 沉 降板 每断 面设 置 1 个( 软弱 地基 时 3 个) 。 采 用 电子 水 准仪按 国家一 等精 密水 准测 量方 法 测量 埋设 就 位 的沉 降板测 杆 杆顶 标高 作 为初 始读 数 , 随着 路 基填 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 , 每次接长高度以1 m 为宜, 接长前后 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 内接头连接, 保护套管用P VC 管外 接 头连 接 。 剖 面沉 降 管 : 路基 基 底 剖 面沉 降 管在 地 基 加 固施 工 完 毕后 , 填 土 至0 . 6 m
面上 , 这样 有 利 于观 测 点 的看 护 , 便 于 集 中 观测 , 统 一 观 测频 率 , 更 重要 的便 于各 观测 数 据 的综合 分 析 。 地基 沉 降监 测 , 每1 0 0 1 5 0 m J  ̄- 个监 测 断面 , , 路 桥 过渡 段 必须 设置 。对 于 路 基 面沉 降 监测 , 路 堤地 段 每 5 ~5 0 m 设 一个 监 测 断 面 , 路 桥过 渡 段 必须 设
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措施
![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c46d33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b.png)
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措施前言高铁建设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建设过程中,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是关键的工作之一。
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措施需要全面、精细、科学、规范,是确保高铁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指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对高铁线路及其周边地面的沉降进行实时、连续、准确、全面的监测,以确定线路沉降规律、判断线路沉降趋势和范围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高铁而言,沉降观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高铁建设过程中,沉降观测一定要做到全面、精细、科学、规范。
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方法包括:经验法、计算法、综合法和现场试验法。
其中,现场试验法是其中最为精确可靠的一种方法。
通常采用测斜仪、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监测,在稳态或缓变状态下进行,周期为1个月至6个月。
沉降观测的精度和频率要求视具体情况而定。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沉降观测数据可以通过建立沉降模型进行分析。
在分析沉降数据时,需要清楚了解每个监测点的地质结构、土壤物性、地下水位等因素,同时要考虑工程施工情况、地面使用状态、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
通过对沉降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高铁线路沉降趋势和范围,从而为评估高铁建设质量提供依据。
评估质量控制措施高铁建设涉及规模较大,并且是一项内容非常繁重的工程项目。
为了达到高质量标准,保障高铁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相应的评估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标准高铁沉降的控制标准是按照国家标准、铁路行业标准以及工程设计标准进行制定的,其中包括各种限值标准、质量标准等。
质量控制事件分类高铁沉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异常事件,包括施工质量异常、环境异常、地质异常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异常事件,在高铁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预案和应急方案。
质量控制预警与监测高铁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相关的质量控制监测系统。
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包括高铁沉降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地质监测系统等。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949b1eddd5bbfd0a7956737e.png)
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1.1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6.1.2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
6.1.3承台观测标:每个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当遇到底层承台太深难以观测或施工墩身过程中需要掩埋的情况,可设在加台上。
6.1.4墩身观测标:每墩观测点数量2处,位于墩身两侧。
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观测期间正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4-1。
图6.1.4-1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示意图在墩身较矮或其它不便竖立水准尺观测的情况下,可设置加台观测标(见图6.1.4-2,并将钢筋混凝土立柱延伸至地面代替墩身观测标。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观测标位置。
图6.1.4-2 矮墩观测标设置示意图6.1.5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6.1.5。
图6.1.5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6.1.6 梁体观测标:(1)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逐孔观测,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观测。
对于实测弹性上拱大于设计值的梁,该孔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均应逐孔补充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计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f5300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9.png)
高铁线下项目沉降变形观测评价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了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后沉降预测。
,以评估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从而确定无砟轨道铺设的合理时间,保证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
评标应综合考虑沿线各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价数据必须通过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获得,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零观测”(即初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
二、工作基础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技术导则》(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 06]189号);3、《国家一、二级水准仪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 83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导则》(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程》(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导则》(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一份;11、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一)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价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01b1076168884868762d617.png)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结合沪杭客运专线沉降观测工作,总结了沉降观测工作的技术要点:合理的施工组织、建立稳定的基准网、保护好观测点、配置精密仪器、科学施测、及时处理数据、严格按频次观测。
为保证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舒适运行,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及评估是检验高速铁路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研究应用1 导言高速铁路,时速300km以上,是由性质迥异的构筑物(桥、隧、涵、路基等)和轨道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刚度均匀的线路结构,相对于普通铁路,高速铁路更强调列车运行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为保证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舒适运行,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及评估是检验高速铁路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证。
2、工程概况新建上海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站前工程HHZQ-5标段起讫里程DK75+065~DK103+850,长28.785km。
本标段共有路基3.047km,占本标段总长的11%。
共有桥梁25.737km,占标段全长的89%。
其中步云特大桥5标内长度6.556km,嘉桐特大桥5标内长度19.117km,该两座桥工程规模大,结构类型多,为本标段的重点工程。
正线无砟轨道57.570km,站场1座,即嘉兴南站。
3、沉降观测沉降变形测量程序为: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埋设观测断面和观测点-量测记录-资料归档-数据汇总-分析评估。
1)基准网建立: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提供的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密设置工作基点,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基准点)间距200~300m左右,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后用于沉降观测使用。
2)成立观测小组:项目部成立了沉降观测领导小组下设七个观测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沉降观测工作技术培训、组织实施,观测小组负责观测标埋设、保护及观测工作。
3)埋设观测标:按照设计要求设置观测断面:路基段埋设沉降板、沉降观测桩、位移边桩、深层沉降仪;桥梁埋设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c27b16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4.png)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摘要:现阶段,在各种建设项目中,沉降情况频发,这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地下水、油气等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是目前影响城市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预计到2040年全球将有近20%的人类受到地面沉降灾害的威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方式,对铁路运营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其决定性因素是桥梁工后沉降变形和无砟轨道桥梁后期运营的舒适性、安全性是否达标。
本文重点研究了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引言高速铁路路基及桥梁建设要求高、建设环境复杂,因此对于桥梁本体沉降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路桥过渡段作为高速铁路的重点建设内容,由于施工方式粗犷,沉降问题尤为明显。
这些都是影响列车安全平稳运行中应当控制的重点内容。
因为一旦产生问题,轻则影响车辆的稳定性,重则诱发安全事故。
因此,以何种方式有效控制沉降为重点工作内容。
1工程概况某市铁路工程全线长度为358.8km,正线铺轨共计637.1km,其中有砟轨道341.4km,无砟轨道295.7km,无砟轨道占比46.4%,标段结构物过渡段路基3段。
其中,标段内大桥设计为双线无砟轨道桥,设计时速250km/h,线路间距4.6m。
桥跨结构:9-32m简支梁+2-24m简支梁+1-(32+48+32)m连续梁。
桥梁桩基采用群桩受力结构,承载方式为柱桩、摩擦桩。
2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2.1材料质量控制过渡段施工中,级配碎石为关键材料,原材料取自鹰嘴山料场开山块石,根据工程施工要求对其采取破碎处理措施,制得粒径合适的碎石材料,要求针片状碎石含量≤20%。
1)以《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为准,严格控制过渡段级配碎石的质量,保证其级配、碎石粒径等均可满足要求。
其中,粒径>1.7mm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不宜超过30%,此外,诸如塑性指数等相关指标也均要满足该要求。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3736f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f.png)
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摘要】为探讨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立足桥梁沉降变形的原因和危害,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分析了桥梁沉降变形控制技术的应用要点。
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变形是高速铁路桥梁工程项目常见的一种病害,此种病害是客观存在的,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可有效控制沉降变形对桥梁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以提升桥梁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的安全性,促使我国铁路事业、桥梁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变形;地基处理【引言】高速铁路是一种新型的客运专线,它具有速度快、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等优点。
其结构形式和荷载组合与传统的有砟轨道不同,桥梁结构是高速铁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桥梁沉降变形控制要求高。
因此,高速铁路桥梁的沉降变形控制技术是保证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关键。
但沉降变形的成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多,控制难度大。
为有效控制桥梁工程沉降变形,需要从设计、施工、运营三个方面同时入手进行控制。
在设计阶段,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荷载组合方式;在施工阶段,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在运营阶段,严格控制轨道高程偏差和结构沉降。
1、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原因分析高速铁路桥梁由于其荷载大、结构形式复杂,如无砟轨道梁、普通桥梁等,在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合理的结构形式和荷载组合。
高速铁路桥梁在设计阶段通常考虑以下因素:1)桥梁下部结构的位置对桥体沉降变形的影响。
主要包括上部结构、地基基础以及桥台等,即高速铁路桥梁下部结构的位置对其沉降变形有着很大的影响。
2)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对桥体沉降变形的影响。
由于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其作用在桥墩上的荷载远远大于一般车辆,其附加应力远远大于普通桥梁,将导致桥墩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
3)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桥体沉降变形的影响。
由于高速铁路线路在设计阶段会对地基进行预处理,使其达到设计要求,所以高速铁路桥梁基础不会发生较大沉降变形,但路基工点会发生一定的沉降变形。
高速铁路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质量控制措施
![高速铁路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质量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acae9ca844769eae009ede5.png)
高速铁路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质量控制措施摘要:高速铁路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是合理确定铺轨时间及竣工验收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采用电子水准仪按照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由于施工干扰和观测条件会影响测量成果质量,在观测过程中,通过建立合理的沉降观测基准网,选用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和科学的观测方法,严格执行规范规定的观测频次,建立严格的内业资料管理制度,保证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连续性,沉降观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高速铁路;墩台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基准网;观测方法;观测频次;内业资料管理1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的必要性为确保线下土建工程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预测、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桥梁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2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原则和技术要求2.1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原则为确保桥梁墩台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桥梁观测、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
通过对桥梁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统、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桥梁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2.2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等级要求沉降观测按照变形观测三等技术要求执行,相当于二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等级及精度具体要求见下表1。
表1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2.3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桥梁墩台沉降观测对测站限差及测量精度提出严格要求,按照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行。
3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特点沉降观测受现场施工影响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承台观测标容易破坏或被水淹掉;②工作基点受施工影响容易产生沉降或破坏;③观测时,测量仪器受施工机械的震动影响,出现测量数据超限或测量线路中断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论文、施工技术总结申报表22003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的实施与控制高明利张擎陈运来摘要:沉降变形观测是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要工序,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
为确保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该技术必须科学、认真的实施。
本文以孟姜女河特大桥为例,结合现场实际,对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如何开展、实施,以及保障沉降变形观测数据满足后期评估工作的需要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高速铁路桥梁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控制为确保铁路的正常使用年限和列车高速运行中的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必须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铺设质量。
要通过对桥梁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推算出工后沉降和最终沉降量,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为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新乡东孟姜女河特大桥施工段属于黄河冲积平原、黄河泛滥改道,全桥长17.4km,下部结构采用一字形桥台,双线圆端形桥墩、流线形圆端实体墩,以24m、32m整孔箱梁作为常用跨度主导梁型,同时还设有连续箱梁,结构形式为(32+48+32)m、(40+64+40)m;基础采用钻孔桩基础,类型为摩擦桩;上部结构为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设计时速350Km/h。
1、沉降变形观测的具体实施1.1沉降变形监测测网的建立1.1.1 监测网的建网方式和技术要求根据高速铁路桥梁工程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变形监测网采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如果地质情况复杂或特殊地段可按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见下表1.1-1)。
沉降监测网建立后,应做好保护工作,定期按要求对沉降监测网进行复测。
表1.1-1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技术要求注:F –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R - 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1.1.2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设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
基准点:基准点要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区域,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能少于三个,要充分利用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Ⅰ、CPⅡ和水准基点。
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施测。
工作基点: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按照便于使用、能长期保存的原则布设,要埋设在稳定区域,保证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两点间距离控制在200米左右为宜,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基准点联测。
观测点:设计单位会对观测点的安装部位以及观测标的材质、外形尺寸等有明确规定,如果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精度、观测方便、便于长期保存的原则安装;设专人负责安装监管,同时做好保护工作,以免安装位置错误或者漏装以及其它物体碰撞或丢失,导致断高的频繁出现,从而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出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特征。
各个部位的观测标安装一定要在混凝土浇注前预埋,确保其稳固。
承台、桥墩观测点设置:承台观测标一般设置俩个,分别在承台两侧按对角设置,外露部分要控制在3毫米左右,以免在墩柱施工过程中模板或钢筋等碰撞导致变形。
墩身观测点一般设置在墩身两侧,高出地面或水面0.5米左右,每墩不少于两处。
(如图1.1-2)图1.1 -2桥墩、承台观测标设置图梁体观测点设置:简支梁每孔梁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点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跨中、1/4跨附近设置,详见(附图1.1-3)。
图1.1-3 梁部测点布置示意图1.2 外业观测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桥梁的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是对墩台基础的沉降观测和预应力混凝土梁体的徐变观测。
1.2.1墩台基础的沉降观测1.2.1.1测量方法:在承台施工完成后,需及时进行首次观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初始值;在首次观测结束后, 根据荷载变化逐次按规定频率周期实施观测,确保准确、有效的体现出墩台基础在荷载变化前后的沉降速率。
当墩身观测标可以正常使用后,同时观测承台和墩柱观测标进行转标,基坑回填后承台观测标将不再使用。
观测过程中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如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可以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必须以偶数站结束,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不能少于两个,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闭合水准路线(如图1.2-1)。
观测路线图1.2-1 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1.2.1.2观测精度及限差要求: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不超过15"。
根据施工地段地质情况确定观测等级,观测精度要满足下表要求。
(附表1.2-2)。
观测时要根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施测,视线长度≤50m ;前后视距差≤1 m ,视距累积差≤3 m ;视线高度≥0.3m ;两次读数差≤0.4mm ;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 ;读数记至0.01mm ;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观测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为有效提高测量精度,要按照固定的水准路线和测量方法进行,使用固定的观测基点对应观测点进行观测;观测时仪器温度要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避免阳光直射,要成像清晰、稳定后读数,同时观测过程中仪器避免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尺垫踩实以免下沉;条码尺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同时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1.2.2梁体徐变观测观测方法:梁体变形观测要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如桥梁梁体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图1.2-3)所示,其中观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观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之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
观测方向武汉方向石家庄方向图1.2-3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2.梁体徐变计算: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计算,中间观测点至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所有梁体观测点至该基线的垂直距离要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如上图所示,设3号点高程为零,依次测出各点的相对高程。
(1)连续梁中跨和简支梁:A=H3-(H1+H5)/2B=H4-(H2+H6)/2(2)连续梁边跨:石家庄方向: A=H3-(3H1+ H5)/4,B=H4-(3H2+ H6)/4;武汉方向: A= H3-(3H5+ H1)/4,B=H4-(3H6+ H2)/4;本期平均上拱量△=【(A -A')+(B -B')】/2,其中A、B为本期观测值,A'、B'为上期观测值。
2、数据处理及观测资料归档每个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选用鉴定合格的平差软件对观测的原始数据进行严密平差,根据上期观测值计算出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相邻墩台沉降差以及本周期的沉降速率,并根据每期观测值和观测日期绘制出沉降曲线图(如图2-1)。
图2-1 荷载—时间—沉降图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即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和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等异常情况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如果出现连续两期或两期以上观测数据波动较大、持续断高等情况应对本期观测数据进行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将工作基点和基准点进行联测检测,在确定工作基点稳定且操作过程无误后,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立即上报设计及相关单位,为其采取防患措施提供依据,同时根据要求适当增加观测频次。
由于沉降变形观测是按照规定的观测频率进行的,所以在内业工作中应建立观测点台账、异常点观测台账等,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修正和备注说明。
同时,平差软件处理生成的文件应做好管理备份,对需要打印上报监理、评估单位等上级相关部门的纸质观测资料,应建立独立的档案盒进行整理归档,待工后统一上交或转接。
3、控制要点严格按沉降观测规范的要求和相关规定施测;做好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保护措施,定期对监测网进行复测,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严格按照规定的观测周期进行实时观测,以致准确、有效的体现出墩台基础或梁体在荷载变化前后的沉降变形情况,特别是要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观测,否则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使整个观测过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
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要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员;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
以上措施在客观上能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观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能科学、真实的体现出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墩台沉降及梁体变形情况。
4、结束语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桥梁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影响沉降变形观测和计算的因素较多,在施测过程中应着重控制观测方法、精度、观测标志的维护、工作基点的定期复测以及内业数据资料的整理。
通过上述方法实施,孟姜女河特大桥沉降变形综合分析评估已顺利通过,为正在施工的无砟轨道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