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和变化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外力作用

表现过程 :风化作用 、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外力的类型:流水、风、冰川、海水
太阳辐射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
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对地貌的影响: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风化壳)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干旱地区
(风化壳)
化学风化
温暖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风力沉积
风力沉积地貌
风
风力堆积作用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 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1、比较沙丘迎风坡和 背风坡的坡度?
2、流沙有哪些危害, 如何治理?
答案:1、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2、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 植树种草
风力沉积地貌
沙垄
风力沉积地貌
峡湾
冰川堆积地貌
海蚀柱
海水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拱桥
海蚀
海蚀洞
•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
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
形成沙滩。
海浪堆积作用
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风力沉积地貌
风源(沙分源 选性风)源沙分源 布规律
戈壁 戈壁
沙丘
沙丘 黄土
风力沉积具有分选性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流水搬运 流水沉积
水蚀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
水蚀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

背斜 向斜
当原本水平的岩 层因地壳运动产 生的强大挤压作 用时,发生弯曲 变形。
岩层向上弯 曲隆起(中 间老,两翼 新)
岩层向下弯 曲变形(中 间新,两翼 老)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背斜 顶部因受张力, 岩体疏松,容易 被流水、风侵蚀 成谷地。
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向斜 槽部受挤压,岩 性坚硬,不易被 侵蚀,成为山岭。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 大压力或张力, 超过岩石能承受 的程度,岩体发 生破裂错动。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
断裂面两侧 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
的岩体发生 状山地或高地,相对下沉的
明显的错动、 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断层
位移
构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
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
联系实际,理解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背斜是 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隧道的良好选址;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处有泉水出露;大型工程建 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处。
雅丹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火山
沉积岩
变质岩
地
侵入型 岩浆岩
喷出型 岩浆岩
岩浆岩
岩浆
幔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变 质 作 用
喷出型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冷 却 凝 固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二各、种地转壳换物质的循环 岩石之间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石和岩浆 岩浆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
回避的地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

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导学案【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的类型、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学习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运用示意图,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新课导学】一、地质作用:由引起的地壳的、和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二、营造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1)类型: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分为和两大类。
两种运动常相伴存在。
(2)地质构造: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地貌。
例如:Ⅰ.褶皱:一系列的褶曲就称为。
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和等地貌形态。
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
Ⅱ. 断层: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
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做。
形成和两种形态。
地质构造形态特征(新老关系)构造地貌实例地形成因褶皱背斜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等向斜谷岩层 (中心,两翼 )山断层地垒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的岩块。
山地等,如:华山、庐山、黄山、泰山地堑两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的岩块。
裂谷或海洋、谷地等,如:东非大裂谷、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①岩层向上拱起的是______,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打隧道较好。
②________是适合地下水的含水层构造. 此外______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③建筑、工程、隧道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应避开______构造2.岩浆活动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或留在地层,或喷出地表,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2 地幔的概念:介绍地幔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3 地核的概念:介绍地核的定义、组成和特点1.4 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方法,如地震波的传播等第二章:地壳的运动2.1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板块2.2 地壳运动的形式:介绍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断裂、挤压、俯冲等2.3 地壳运动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的原因,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等2.4 地壳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和构造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等第三章:地壳的变化3.1 地壳的隆升与下沉:介绍地壳隆升和下沉的原因及对地形的影响3.2 地壳的褶皱与断层:介绍地壳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的影响3.3 地壳的火山与地震:介绍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3.4 地壳的岩浆活动:介绍岩浆的来源、类型及岩浆活动对地壳的影响第四章:地壳的侵蚀与沉积4.1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形的影响4.2 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类型、过程及对地层的形成的影响4.3 沉积岩的形成: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4.4 地质时期与地层划分:介绍地质时期的划分方法、地层的特征及地层划分的依据第五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5.1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介绍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5.2 地壳运动与工程建设:介绍地壳运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3 地壳运动与资源开发:介绍地壳运动对资源分布的影响及资源开发利用5.4 地壳运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壳运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应对策略第六章:地球的板块构造6.1 板块的定义与特性:介绍板块的概念、类型及其运动特点6.2 板块边界:介绍板块边界的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6.3 板块构造与地理现象:探讨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地震等6.4 板块构造与演化: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壳运动的力量7.1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探讨地球内部的动力学原理,如地球自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等7.2 地壳运动的力学:介绍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如地球板块的受力分析7.3 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机制,如地幔对流、地球物理过程等7.4 地壳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地壳运动的各种因素,如地球的旋转、地形等第八章:地壳运动的测量与监测8.1 地壳运动测量方法:介绍地壳运动测量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面测距等8.2 地壳运动监测技术:介绍地壳运动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地壳变形监测等8.3 地壳运动数据的应用:探讨地壳运动数据在地质研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8.4 地壳运动与地球科学研究:介绍地壳运动在地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貌形成9.1 地壳运动与山脉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如挤压、拉伸等过程9.2 地壳运动与海岸线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等9.3 地壳运动与高原、盆地形成:探讨地壳运动如何影响高原、盆地的形成,如地壳隆升、下沉等9.4 地壳运动与地震烈度区:分析地壳运动如何影响地震烈度区,如断层活动、地质构造等第十章:地壳运动的教育与普及10.1 地壳运动的教育意义:探讨地壳运动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性10.2 地壳运动的教育资源:介绍地壳运动教育资源,如科普书籍、网络资源等10.3 地壳运动的教育活动:介绍地壳运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10.4 地壳运动教育的挑战与展望:分析地壳运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认知误区等,并展望未来发展。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背斜挖隧道的原因: 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②无地下水; 向斜修水库的原因: ①地下岩层坚硬而稳定;②有水
2、断层
地垒
地堑
2、断层
构造 类型 形态特 地表形 产生原因 征 态
两侧岩块 块状山 相对下降、 地 中间相对 上升 中部岩块 相对下降,谷地、 两侧相对 平原 上升
(1)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峡谷
(如长江三峡)、瀑布(如黄果树瀑布)
1、流水作用
溶 洞
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石灰岩) 丹霞地貌:流水侵蚀红色砂岩 溶蚀: (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如福建泰宁) 瑶琳仙境)
广西桂林山水
1、流水作用 (2)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山口处)、河口三角洲(河口处,如黄河三角洲)、冲 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如恒河平原)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如我国西北的雅丹地貌
2、风力作用
(2)风力沉积作用:沙丘、沙垄 如: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塔克拉玛干沙漠
注意:①判断风向:迎风坡为缓坡
②风力地貌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
冰川侵蚀作用: U型谷、角峰、
U型谷
角 峰
冰斗 冰蚀平原冰
蚀洼地 如: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 芬兰千湖之国
向斜
1、褶 皱
喜马拉雅山
1、褶 皱
(二)地壳运动
结构 地貌形 特征 态 地形倒置
实践意义
产生 构造类型 原因 背斜
岩层 常形成 山岭 上拱 岩层受 褶 挤压力 皱 向斜 弯曲变 岩层 谷地或 下弯 盆地 形
褶皱山脉例如:喜 马拉雅山、阿尔卑 斯山、恒山
背斜顶部受 石油、天 张力,易被 然气埋藏 侵蚀成谷地 区;修隧 道 向斜槽部受 挤压力,物 地下水; 质坚实,不 修水库 易被侵蚀反 而成山岭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侵蚀作用
固结成岩
1、岩浆岩的形成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岩浆岩
玄 武 岩
花 岗 岩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层理构造 (一层一层的沉积) 沉积岩特点 常含有化石
2
石灰岩
3、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举例
花岗岩 变质作用 石灰岩 变质作用 砂岩 变质作用 页岩 变质作用
岩浆岩
喷出岩:玄武岩
侵入岩:花岗岩
岩浆
花岗岩
玄武岩
岩浆岩
2、地壳运动:
图 示 运动方式 产 生 结 果---形成地貌
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 褶皱山系,岛弧; 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海水侵蚀
冰川侵蚀
角峰
பைடு நூலகம்
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
长白山U型谷
冰川侵蚀
冰斗
挪威峡湾
搬运作用 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 浪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
用。
搬运过程中逐渐沉积
黄河水(搬运泥沙)
风力搬运
沉积作用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流 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可以导致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 用。 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沉积地貌 流水沉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麓冲积扇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冰川沉积:冰碛垄、冰碛湖 海水沉积:浅海沉积、深海沉积等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外力 太阳辐射能 作用 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结果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使地表变得
变质作用等
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使地表起伏状
沉积、固结成岩
况趋于平缓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褶曲和褶皱:
返回
背斜 新
老 向斜
褶皱
地垒
地堑
东非大裂谷形成原因示意图
2、地壳运动
(1)结果 背斜 褶皱 地 质 构 造 向斜 褶皱山脉 昆仑山脉 喜马拉雅 秦岭 …… 华山、庐山、泰山等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
断层
地堑
4、地震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大部分的地震பைடு நூலகம்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 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Seismicity in China (1900-2008)
Mongolia
Beijing
Lhasa
Shanghai
Taipei
5.0-5.9
6.0-6.9 7.0-7.9 > 8.0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 蚀、搬运、 沉积
同时进 行,以 内力作 用为主
重力能
总结: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 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是:A ;B ;D 。 (2)在地貌上A处为山谷,其成因是: ; B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3)图中A、B、D、E与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填 字母)。 (1)背斜 向斜 地堑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 侵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3)D
冰 斗
4、沉积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 堆积的作用。(沉积具有天然的分选作用。颗粒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流水的沉积作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壳运动(一).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类型: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2.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概念: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全球____大板块组成。
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板块间的关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板块之间彼此背离,形成的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
生长边界,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
4归纳总结:5、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重难知识点总括:岩浆活动是岩浆向地表或地壳上层运移的过程。
地壳深处或上地幔的岩浆是富含挥发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炽热粘稠的岩浆,在地下高压的作用下,具有极大的物理—化学活动性,可以沿地壳脆弱地带向地壳上层运移,或沿地壳的构造裂隙喷出地表。
岩浆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侵入作用;一为喷出作用。
2、地壳运动①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②褶曲: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褶曲就称为褶皱。
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
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脉。
他们是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褶皱的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应了地壳运动的强度和方式。
③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和地堑比较:在地壳形成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先形成的变质岩,为了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重新组合,甚至包括化学成分的改变,这个变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当然,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称为变质岩。
相对于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变质作用中的物质运动属于微观尺度。
4、地震:地震是地球内能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地球的岩石圈在运动过程中,有些能量因挤压、摩擦等原因在某些部位以变形的方式积聚起来,当这种能量产生的巨大的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以岩层的断裂、错位等形式快速地释放出来,导致岩层急剧震动,就是地震。
按成因不同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最多。
(三)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板块交接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2.3.1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实例分析:
总结—1、板块内部 2、板块边界:板块名称+边界类型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2、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成因: 板块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
足迹: 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
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是倾斜弯曲的, 有的是断裂错开的,它们造成了岩石的永久 变形,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 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 地质构造 断裂构造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
1、岩浆活动和地表形态
形成火山或者岩浆岩
2、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岩层弯曲隆起 :岩层断裂张开 :地壳抬升 :地壳下沉
(1)水平 运动 (2) 垂直 运动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海浪侵蚀
海浪沉积
大家露两手看看~
•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 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你能判断图中是哪些主导 外力作用类型将三者连接起来的吗?
风力侵蚀 蒙古高原 流水搬运 流水沉积 风力搬运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风力沉积 黄土高原 流水侵蚀 黄土沟谷 河口三角洲 冲积平原 冲积扇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
背斜 向斜 (1)甲是_____,乙是______
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断层面 断层线
断 层 ↓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地壳运动
(1)概念:又称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2)按运动方向划分 垂直运动: 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 降
(3)运动结果 ①水平运动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
褶皱.jpg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
向斜
理论上: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 实际上: 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
思考:同样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山,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断层山
③两种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④造成地震 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 地球内部变动引的地壳震动。 构造地震 成 因
火山地震
其他因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等 产生的地震
震级(能量的大小)烈度(地表面受到破坏的程度
3.变质作用 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 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 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 的过程。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
小结: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 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表的起伏变化 和海陆变迁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 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 外部作用:来源于太阳辐射
思考 (1)内力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1.岩浆活动
岩浆内压力<地表的外压力= 岩浆岩
活动方式 岩浆内压力>地表的外压力=
火山
总结:岩浆活动结果形成了各种岩浆岩, 同时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作用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壳的运动及变化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地壳运动概述 3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5 地壳运动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6 高三第一轮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地壳运动概述
地壳运动的概念
添加标题
地球观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地球观测技术不 断进步,如卫星 遥感、地震监测 等。这些技术将 有助于我们更准 确地监测地壳运 动,预测未来趋
势。
添加标题
程, 预测未来可能发 生的地震、火山
等地质灾害。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人 类活动如开采、 工程建设等可能 对地壳运动产生 影响。未来,我 们需要更加关注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采 取措施减少潜在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地震及其成因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波和震级 地震的分布和危害
火山喷发及其成因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类型 火山喷发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滑坡、泥石流及其成因
滑坡定义、分类及特点 泥石流定义、分类及特点 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滑坡与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影响
YOUR LOGO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球自转与离心力作用
地球自转: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是地壳 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离心力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壳各部分受到的离心力大小不同,导致地 壳发生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 板块构造等,这些规律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和地质构造。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例3. 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2005年 广东地理卷) (C ) A. 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 是化学作用的结是 C. 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 区 D. 形成于各地带的石岩地区
例 4. 观察下图中的四种自然景观。回答 1-2题。
女神思春
苍山云海
山水交映
珠帘挂川
1.形成左一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D) A. 侵蚀、沉积 B.溶蚀、搬运 C. 搬运、沉积 D.风化、侵蚀
云南元谋土林
黄土高原
美 国 黄 石 “V” 型 峡 谷
河流下蚀
沟谷溯源侵蚀
瀑布溯源侵蚀
描述瀑布位置变化过程
丹霞地貌
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 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 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 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 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 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例3】 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原因是 ;向斜在 地貌上是 ,原因是 。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 处。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处,原因是 。
地震
a.震源 b.震中 a-b震源深浅 b-c震中距 一次地震一个震级,若干烈度.震级相差 一级能量相差30倍.
温度变化引起岩石膨胀收缩崩解
植物根部破快岩石
物理风化作用
生 物 风 化
化学风化
(二)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
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岩石的转化
②
③
②
③④
④
①④
你能说出上图中各代号所表示的作用吗?
常形成谷 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背斜顶部
向斜槽部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在图示地区能不能修建隧 道、水库呢?
能力提升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甲 向斜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甲 山岭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4.变质作用
大理岩
板岩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表现方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
页岩
石灰岩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不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3 地震
板块构造理论
0º
60º
120º
180º
1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º
30º 0º 30º
4.变质作用
大理岩
板岩
①、板块张裂--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板块碰撞-- 山脉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山脉
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花岗岩
地壳运动造成的岩层的永久变形变位叫做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PPT课件(自制)1

环
境 中
要点2
[读图分析]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冲
的 物
积扇是流水的堆积作用。
质
运
要点3 [读图分析]风蚀蘑菇是风的侵蚀作用,沙丘是风的堆积作用。
动
和
能
量
变
换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 理 (中图版 ·必修1)
第 二
读三种地貌图,回答下列问题。
章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中
的
物
(1)A图地貌为
地貌,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A图中的①
量
变
不易被侵蚀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换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 理 (中图版 ·必修1)
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
第
二
读图回答。
章
(1)外力作用的动力是什么?其形 自
然 式有哪些?
地
理
(2)“流水侵蚀形成黄土高原上的‘
环 境
千沟万壑’”和“冲积扇示意”都
中 的
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二者有什么不同
物? 质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 理 (中图版 ·必修1)
(3)构造地形
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都属褶皱山脉。一般情况下,背斜向上拱起成为 第 二 山脉,向斜向下凹陷成为谷地。在外力的长期作用下,背斜顶部受张力,物 章 质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部位受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常成
地 理 (中图版 ·必修1)
大陆板块
第 二
碰 大陆板块 撞
章
边
界 大洋板块
自
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本题以实景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变形或位移而形成的,故图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应是地壳运动,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1·江苏地理,11)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题。
图1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
解析根据岩层形态可以直接判定①、②、③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背斜、向斜与断层,故C项正确。
答案 C
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3·北京文综,8~9)读图,完成第3~4题。
3.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B.③④
C.③⑤D.⑤⑥
4.图中()。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解析第3题,甲地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且典型。
第4题,由图可知:乙处比甲处受到的侵蚀作用强烈,乙处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丁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典型的向斜山;丙处岩层界面与坡面一致,且为背斜山,岩石破碎、疏松,因此岩块易整体下滑形成滑坡。
答案 3.C 4.C
(2013·江苏地理,7~8)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读图回答5~6题。
5.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6.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第5题,甲地处于河流弯曲处的凸岸,流速较慢,流水沉积作用显著。
第6题,金刚石堆积物是由流水搬运而来的,故金刚石矿一定位于甲地上游,排除A、D两项;含金刚石堆积物多为砾石等大颗粒沉积物,而③地为砂粘土堆积物,颗粒较小,②地为岩浆岩,且周围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答案 5.B 6.B
7.[2013·山东文综,26(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6分)
解析从地貌形态上看,图2中P处地貌为冲积扇(洪积扇)。
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缓,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
答案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命题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8.(2012·浙江文综,4)专家认为,欣赏旅游景观,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
完成下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解析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是丹霞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沉积岩;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是花岗岩。
答案C[
9.(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物质循环等。
读图可知,甲向上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10·北京文综,1~2)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A.①和②B.②和③
C.③和④D.④和⑤
11.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第10题,山脊是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山脊高于两侧;山谷是指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为山脊,⑤为山谷。
第11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形成的,后来地壳抬升,经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将其上部岩层除去才出露。
答案10.D11.C
11.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第10题,山脊是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山脊高于两侧;山谷是指山脊之间的低洼部分。
从图中可以看出,④为山脊,⑤为山谷。
第11题,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形成的,后来地壳抬升,经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将其上部岩层除去才出露。
答案10.D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