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远方》教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在远方》教案 沪教版 精品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
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
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从文中找出依据。
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
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
(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板书:故乡在远方故如弃儿(祖籍)乡广东新会魂牵梦系(外婆家)在浙江洛舍格格不入(出生地)心浙江杭州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附最美是北大荒张抗抗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是滋润我们这代人生命永远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写尽它。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故乡在远方》教案 沪教版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B、没团圆,但联系了C、既没团圆,也没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撒下了许多花籽。
入夏便开出一片五彩缤纷的鲜花,深红紫红粉红还有雪白,有的花瓣上镶着一圈丝绒般的黑边,轻盈如蝶,迎风颔首。
每天收工后在黄昏的暮色里,我总在花坛前徘徊不走。
那是我记忆中见过的最美的鲜花。
但突然有一日那花儿连同枝叶一起不翼而飞,只留下光秃秃一片花坛。
我终于在厕所的深坑里寻到它们时,娇艳的花朵已淹没在污水中奄奄一息,那场景凄惨而触目惊心。
有人哭着告诉我那花是连长拔掉的,因为罂粟是毒品不许种植。
那些日子我去上厕所总是胆战心惊的,紧闭双眼不忍再往下看一眼。
矜贵的鲜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残,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心里蒙上了一层无法驱去的阴影。
我一直不能原谅那个连长,就算因为“毒品”,他也该等到花儿凋谢了再处置它们,他为什么不让我们把花儿埋掉却要采取那么恶劣的做法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然而美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当春天甸子里的杨柳爆满毛茸茸的嫩芽、当秋天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当冬天的冰凌花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欣喜为之深深感动。
《故乡在远方》教案2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幺?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幺?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小河:翡翠般的绿(比喻,通过视觉表现河水的绿.) 树林:密密的,遮天蔽日(形象地表现榕树的巨大与茂盛.) 鸟:急急盘旋,鸟声盈盈(急急写出鸟的动态,盈盈通过人的听觉,写出鸟声的悠 扬悦耳.这两个叠音词既增加了语音美感,也生动地勾勒出鸟的天堂,寄予了作 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葵叶:清香弥漫(通过嗅觉表现葵叶的香气浓郁.) 小船:一串串,细长的,沉甸甸地贴水而去,悠悠远去(描写了小船的多,形状,行 驶的状态,悠悠远去更是给人留下无穷回味与遐想,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浙江德清 春天:桑树嫩绿,桑葚儿透紫酸甜 秋天:柚子金黄璀璨 冬天:喷香喷香的芋艿 (作者通过江南四季特产的变化,紧扣儿时贪吃的特点,从味觉,嗅觉,视觉等不 同角度表现出江南小镇的特色.) 儿时的趣事:跳水(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淘米(湿淋淋,扑扑两个叠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 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幺?《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 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问〉:你们认为刚才几位同学的语言美吗 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了吗 (对学生的评判暂不作结论.) 学生自读文中的景物描写,并作圈划. (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是老师不想马上下结论.让我们先着重读 读文中写景的文字,看看张抗抗是如何描写这些地方的.在阅读时,把你认为美 的文字圈划下来,读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 ①广东新会
故乡在远方
《故乡在远方》教学案徐汇中学郑静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感、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1、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抓住题眼,把握文中理解作者感情的逐步升华。
教学过程(过程与意图):教学反思:《故乡在远方》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散文作品。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感情真切自然。
文章中运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不同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和味觉,向我们展现作者曾经生活过或是去过的那些“故乡”。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对于文章语言的品位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文中的景色描写,并一起来分析一下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由于在前几课的教学中,教师已经较为详细具体的教授过如何分析景物的方式,可以从哪些角度开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
因此,在分析景物描写手法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他大的困难。
在这一过程中,和结合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有最直接的感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本文的主旨,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作者笔下一共提到了4个地方——广东新会(祖籍)、德清洛舍(外婆家)、浙江杭州(出生地)、北大荒,在理论上,前三者能够作为故乡,而通过景物描写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将更多的情感寄托在了“北大荒”,这片留下作者青春印记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基于学生对北大荒、插队生活的陌生,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那样的一段历史,并讲述自己父母亲在那里插队的故事。
这样一个“苦”的环境,在作者笔下却是那么的“美”,形成了鲜明的冲突,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在远方》教案
理解作者对故乡情感的不同以及作者对故乡独到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导入:说说你对故乡的理解
由对故乡的理解探讨引入,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2.展示同学整体感知思维导图,并请展示的同学结合思维导图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
展示
从学生作品出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链接考
3.回顾中考鉴赏类题型的答法
复习答题技巧
对鉴赏语言类题型做系统的梳理与回顾
品鉴语言
梳理思路剖析情感
4.展示四个地方比较的思维导图
展示思维导图,品鉴作品语言,梳理行文思路
通过比较,找出作者对不同地方的景物描写选择的点、写法、内容、情感的不同。深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感知作者情感由浅到深的变化
深入研读
挖掘主旨
5.作者的故乡到底在哪里?
默读、圈划、批注、讨论
训练学生寻找依据、提炼信息、思考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主旨、故乡的内涵
小结归纳
6.教师总结
思考
深化本文意义
布置作业
1.做各区一模卷品鉴语言类题目
2.结合期中考试卷第18题梳理“位置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类题型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记录作业要求
训练题型、巩固强化
九年级语文《故乡在远方》教案(简)
课题名称
故乡在远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授课老师
教学班级
初三年级
班级人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读作品独特的语言,学会如何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理解作者对故乡情感的不同以及作者对故乡独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线索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点。
2. 生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在远方》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心得体会。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国情怀,珍惜眼前的生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运用以及热爱家乡、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乡的风景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
《故乡在远方》教案1
《故乡在远方》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寻文中出现的四个故乡所蕴藏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的特定涵义。
2、品味语言,感知欣赏融情于景的诗意美。
说明:
在作者张抗抗的笔下,故乡是多变常新的,随性而改、因情而动亲情友情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使自己焦虑浮躁的心灵安宁净化的地方就是故乡;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去思念去感激去怀想的地方就是故乡。
故乡不仅是地理定位,更是精神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
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精神世界,领悟文化意义上的故乡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单元主题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的特定涵义。
学习目标:。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故乡在远方》;(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家乡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章《故乡在远方》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故乡情感;(2)分析和评价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关注;(3)将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熟悉文章《故乡在远方》;(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文章《故乡在远方》;(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2)介绍文章《故乡在远方》的背景和作者简介;(3)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关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故乡在远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和体验;(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文。
故乡在远方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在远方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故乡在远方”为主题,通过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乡土情感和身份认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故乡,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各地域的文化特点,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2)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地区的文化,培养包容性思维;(3)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本课程采用《故乡在远方》教材,共包括10篇文章,分别介绍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
2.2 教学安排本章共安排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各地域的文化特点,阐述课程背景和目标。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的文章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对人物故事和乡土情感的影响。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3 课后作业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故乡在远方》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区的文化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5.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增强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
第六章:课程实践6.1 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本章节将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
如:举办一次“故乡特色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开展一次“地域文化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各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
6.2 实践活动安排本章共安排2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1课时用于介绍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第2课时用于开展实践活动。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在远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生活,积极面对人生。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回报家乡和社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在远方》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故乡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文章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故乡情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在远方》文本。
2. 相关生字词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查找生字词,学习并掌握。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代表进行汇报,阐述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1)教师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2)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正确表达故乡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2)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生字词,进行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故乡在远方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在远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故乡在远方”的含义,感悟故乡对人们情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乡在远方”的内涵。
2.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乡的情感体验。
3.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乡的美好。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在远方》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纸张、笔等书写工具。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故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二、朗读感悟(10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故乡在远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故乡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觉得故乡对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景教学(10分钟)1. 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设想自己离开故乡,身处远方的情景。
2. 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在远方”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关爱家人和朋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故乡在远方”的含义,感悟到故乡对人们情感的重要性。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故乡情感,课堂氛围融洽。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故乡的情感。
故乡在远方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在远方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张抗抗,当代女作家。
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限》。
反应黑龙江农场知识青年的生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故乡在远方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故乡在远方》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观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进程与方法: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换等情势,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知道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作者酷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酷爱自然、酷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酷爱自然、酷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1、观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抓住题眼,掌控文中知道作者感情的逐渐升华。
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故乡缺少了解,即便部分学生有阔别故乡的感受,也很难逼真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爱恋之情。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当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知道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久的精神家园”。
教学策略与教法:在教学情势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增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增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换等情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示,应当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运用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声音、图像等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道掌控。
附板书:故乡在远方故如弃儿 (祖籍) 乡广东新会魂牵梦系(外婆家) 在浙江洛舍格格不入(诞生地) 心浙江杭州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故乡在远方》说课稿教材简析: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故乡在远方》被选入初一语文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收入第二单元\ 故乡情思\ 的最后一课,属于精讲篇目.这是一篇描画\ 故乡\ 的写景散文.文中的\ 故乡\ 既是地域意义上的\ 故乡\ ,又是精神意义上的\ 故乡\ .从地域意义上看,作者挑选了与自己人生有密切关系的几个\ 故乡\ ,描画了它们各自的美景.在作者笔下,四个\ 故乡\ 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绝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偏向:\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 ,\ 那些奇妙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 ,\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田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纯朴\ .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故乡缺少了解,即便部分学生有阔别故乡的感受,也很难逼真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爱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当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知道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 永久的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观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2,进程与方法: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换等情势,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知道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作者酷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酷爱自然,酷爱故乡的美好情感.教学策略与教法:在教学情势的组织上,运用\ 话题——讨论\ 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增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增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换等情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示,应当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教学媒体的运用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道掌控.教学进程(进程与意图):教学步骤媒体运用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让学生回想曾经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思乡的古诗(1)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2)初步感知人对故乡的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要求学生交换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张抗抗的相干资料.(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学生交换作者相干资料.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精读课文,品味感悟媒体展现图片以及相干文字链接.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感情偏向又是如何(1)学生讨论交换.(2)诵读爱好段落.(1)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作者语言诗意美.(2)品味作者酷爱大自然的情感.知道感悟,探究主旨摸索问题:以\ 故乡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为讨论契机,学生讨论交换自己的问题.(以课内课外文本为根据)学生交换,补充,概括.感悟,积存,探究.吟唱歌曲,总结课文媒体播放歌曲《橄榄树》.小结: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也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1)激发爱自然,爱故乡情感.(2)引导认识作者真正故乡意义所在.读写结合,拓展延伸媒体展现作业要求.(1)挑选作者描写\ 故乡\ 的杰出语段朗诵,用100字左右作评论.(2)仿照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风景.巩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反思:1,运用话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巧设\ 问题\ 很重要.问题设计既要结合知识的重难点,新颖有启示性,体现创新精神,又要接近学生\ 最近发展区\ .本课问题基本符合上述要求.2,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本课以问题为主线,以浏览为摸索,学生讨论为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摸索空间,让学生纵情发挥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换中,学习到达较好成效.3,本设计旨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重点读析课文,以期对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之美作\ 知新\ 的学习,更深入地知道作者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浓乡情以及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对游子的深远影响.学习进程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多向交换的氛围,努力达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故乡在远方》教学反思《故乡在远方》是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感悟生活”中的一篇散文。
《故乡在远方》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3)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主要内容及其写作特色。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思念之情。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在远方》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实践练习:(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每个词语3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乡在远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在远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张抗抗,当代女作家。
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7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分界线》。
反映黑龙江农场插队落户的生活。
以下是整理的故乡在远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故乡在远方》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积累首要目标:1.字词句积累:a.了解叠音词的句法美:急急盈盈甸甸悠悠淋淋扑扑隆隆咔咔b.感知短语的丰富内涵: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神秘幽静遮天蔽日清香弥漫金黄璀璨烟波浩渺柔和淡泊桑蚕啜叶婴童吮乳缠绵缭绕粗犷质朴c.体会工整的句式美。
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阅读需要有突破的核心目标:1. 对于“我已没有了故乡”与“我仅剩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的理解。
2.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书面语交际训练目标:过去人们对“故乡”的传统想像是怎样的?学习了本文后,对“故乡”瘤果怎样新的解读?(四)写作训练借鉴目标:学习本文“叠词、妙语、整齐句;视、听、嗅觉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对身边的景物需要进行描写。
二、教学过程:(一) 课前猜想:你的故乡在哪里?你同时指出认为什么地方可以称为故乡?(二)阅读反思:1.文中介绍了几座故乡?2.对照图片,指明是作者介绍的哪里的风景?并对图上用的风景作一段描述。
3.找一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的诗意美。
5.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景物讲诉述说的如此美妙?(1)叠词的使用(2)好词好句的运用(3)整齐的句式(4)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的描写(5)亲身的经历(6)诚挚的感情6.找出文中作者对各个地方表达感情的语句。
7.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归纳对各地的感情:陌生;思念;矛盾;亲切8.讨论:什么作者对兴安岭的亲密关系最深?9.讨论:为什么作者对风景美丽的西湖,又是自己的出生地,感情反而是对立的?10. 理解“但我现在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故乡在远方》教学设计方案
四、思考探究
课文题目“故乡在远方”有什么含义?
讨论、
交流
走进作者独特的情感精神世界,理解文章的主题。
3分钟
五、总结拓展
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认为阅读这一类散文有哪些路径?
读《最美是北大荒》
思考、
总结
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 培养对课堂学习进行回顾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这次我是到外校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不熟悉的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虽然初二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什么是乡愁乡情,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他们没有游子的经历和感受。按照以往的经验预测,他们阅读这样一篇文辞兼美的散文在内容上没有太多的理解障碍,但读懂并不等于读深、读透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倾向与主旨,也不等于具备了整体阅读、鉴赏这一类文化散文的眼光,浮于表面的零散分析只能使他们的阅读兴趣降低,而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考,根据学生知识的空缺点、人知的发展点,寻找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让学生于一波波地感悟中知晓内容,感悟情感,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眼光。
《故乡在远方》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年级:初二
班级:1班
人数:
学科:语文
课题:《故乡在远方》
教时:1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感受文章蕴藏的深厚情感。
2、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的特定含义。
3、品味文章融情于景的诗意美。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故乡具有的特定含义。
教材分析:
浏览、
交流、
明确
通过初读交流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通过板书,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故乡在远方教学设计
故乡在远方教学设计故乡在远方教学设计故乡在远方【学习目标】1.欣赏文章语言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诗意美。
2.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文章中“故乡”的特殊含义,品位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正音正字】潋滟liànyàn 翡fěi 鹳guàn 葚shèn 璀璨cuǐcàn 馨xīn 霭ǎi谧mì 柞zuò 啜chuò 吮shǔn 柈bàn 窒zhì 犷guǎng 砺lì【积累词语】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遮天蔽日闻名于世烟波浩渺魂牵梦系格格不入凝神默想缠绵缭绕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安四海为家【朗读课文】【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描绘“故乡”散文。
文中的“故乡”既是地域意义上的,又是精神意义上的。
从地域意义上看,作者选择了与自己人生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故乡”,描绘了它们各自的美景:广东新会——祖籍:翡翠般的小河……白鹳灰鹳盘旋回巢……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浙江洛舍——外婆家:烟波浩渺的洛舍洋、珍珠般的白米、扑扑蹦跳的小鱼儿……浙江杭州——出生地:西湖的柔和淡泊……植物园的绿草地……苍郁的香樟树……小兴安岭——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山村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消失于密林深处……在作者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
所以说,从精神意义上看,作者心目中的“故乡”,既是生命诞生的地方,又是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既是带给自己童年欢乐的地方,又是“磨砺”自己品行和性格的地方。
【课堂练习】你知道叠字有哪几种类型吗?请举例说明。
基本类型有:AA型:哀哀 AAB型:笔笔直ABB型:暗沉沉 AABB型:层层叠叠AABC型:彬彬有礼 ABCC型:大名鼎鼎【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故乡在远方 优秀教案
故乡在远方【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
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
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从文中找出依据。
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
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
(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第20课《故乡在远方》教案(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1doc
故乡在远方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小调查:(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A,全家团圆 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 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精读课文,品味感悟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故乡景物特点如何描写的感情倾向广东新会(祖籍)翡翠般的,密密的,神秘幽静的,大翅长脖,巨大的,遮天蔽日,鸟声盈盈,小河碧绿,一串串细长,清香弥漫,沉甸甸,从视觉,听觉,嗅觉上描写老家的景色,加上贴切的比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犹如被放逐的弃儿——陌生而茫然浙江德清洛舍(外婆家)(春天)嫩绿的桑树,透紫酸甜的桑葚,(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酱肉粽子,鱼干,喷香的煮芋艿(夏天)烟波浩淼,跳水的孩子,淘米的我,珍珠般的白米上蹦跳着一条小鱼从视觉,味觉,嗅觉上描写外婆家的四季景色,将"梦中之景"和"现实之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情深意切,魂牵梦系浙江杭州(出生地)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柔和淡泊,植物园的绿草地,香得醉人的含笑花,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从视觉,触觉,嗅觉上描写从小长大的杭州,并用排比的手法写出各个季节之景.只是一个过客,有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格格不入小兴安岭(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山泉一路叮咚欢歌,碧玉般的青草,静谧的柞树林,小清雪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山村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绕……从视觉,听觉上描写小兴安岭的景色,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这景色写得美不胜收.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无比的亲切感,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从文中找出依据.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板书:故乡在远方故如弃儿 (祖籍) 乡广东新会魂牵梦系(外婆家) 在浙江洛舍格格不入(出生地) 心浙江杭州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调查:
(1)今年的中秋节或十•一长假,你是如何过的?
A、全家团圆
B、没团圆,但电话联系了
C、既没团圆,也没电话联系
(2)出外求学的同学,你是怎样排遣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的?
2、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从课文中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交流信息,并作好补充
张抗抗(1954~ ),当代作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浙江杭州,外婆家在浙江德清洛舍,十九岁时上山下乡去了北大荒小兴安岭。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
2、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结合学过的诗文,试着与文中的景色匹配。
在作者的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清晰可见作者心中的故乡。
3、如何理解“我已没有了故乡”“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从文中找出依据。
19和20自然段,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流浪”,渴望有“叶落归根”之感;但随着她的足迹的延伸,她发现每到一处,只要去寻觅,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神家园。
4、小结:故乡在远方,其实故乡在心中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1)阅读鲁迅的《故乡》与本文作内容或写法的比较。
(2)阅读张抗抗的《最美是北大荒》,感受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板书:
故乡在远方
故
如弃儿(祖籍)乡广东新会
魂牵梦系(外婆家)在浙江洛舍
格格不入(出生地)心浙江杭州
有亲切感, 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
(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
附
最美是北大荒
张抗抗
北大荒的风云,北大荒的悲壮,是滋润我们这代人生命永远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笔永不可能写尽它。
如今,当那时的焦躁苦闷哀伤渴求,如闪电、旋风般驰纵而后悄悄隐没在时光的尘土之后,真正沉淀在我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却是荒凉寂寞的原野上一幅幅极辉煌极绚丽的大自然的图景。
一种真切天然朴实无华的美,常常在梦中、在沉思中,将我完完全全地笼罩包容,并与我的身心融为一体。
是的,我至今最难忘却的仍是北大荒的美。
风尘仆仆的拖拉机在颠簸了几个小时之后,把我们甩在一排低矮的茅屋前,面对四面围墙上残留的铁丝网和一路的荒凉,我们已心烦意乱、大失所望。
然而当我们在先期到达的鹤岗知青的掌声中,别别扭扭地走进那黄泥土屋中,眼前顿时粲然一亮:屋地中央那排由各式各样的箱子搭成的“长桌”上,竟然放满了一丛丛鲜花。
那些花是桔红色的,插在一只只大小不一的漱杯里,光彩照人,鲜艳浴滴。
它的花瓣呈长勺状,上面有芝麻般的黑点点,花瓣向四周微微弯曲伸展,犹如一只只铮亮的铜号,吹出欢快的乐曲。
那一刻,灰暗的屋顶、粗陋的墙壁也都因此而明亮、生动起来,充满了温馨与芬芳的青春气息。
记得我站在土炕前死盯着那些花,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野百合花。
是那些鹤岗女青年为欢迎我们特地从甸子里采来的。
因为它们柔嫩的花瓣无声的抚慰,那天晚上我兴奋得久久不能入睡。
抬头望着月光一一簇簇百合花的倩影,觉得北大荒真是温暖而亲切,我终于来到了想象中的鲜花的草原。
果然夏天原野上的鲜花应有尽有。
田边地头、甸子里坡岗上,野玫瑰、雏菊、罂粟、风铃草、金针菜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儿,那么大那么艳那么诱人,烂漫无边铺展到天的尽头,任人采撷。
每天劳动收工时我总是落在队伍最后,抱着一束野花回宿舍,然后把脸埋进花丛深吸一口野花的清香,我对自己说,我一点儿不累,再累我明天也还要再去……那时候谁也没有漂亮的衣服,这五彩的花束暗暗为我们的心愿作了补偿——大自然的美无人能够抗拒。
第二年春天,我们园艺排的鹤岗姑娘们在连队门口整理出一小块花圃撒下了许多花籽。
入夏便开出一片五彩缤纷的鲜花,深红紫红粉红还有雪白,有的花瓣上镶着一圈丝绒般的黑边,轻盈如蝶,迎风颔首。
每天收工后在黄昏的暮色里,我总在花坛前徘徊不走。
那是我记忆中见过的最美的鲜花。
但突然有一日那花儿连同枝叶一起不翼而飞,只留下光秃秃一片花坛。
我终于在厕所的深坑里寻到它们时,娇艳的花朵已淹没在污水中奄奄一息,那场景凄惨而触目惊心。
有人哭着告诉我那花是连长拔掉的,因为罂粟是毒品不许种植。
那些日子我去上厕所总是胆战心惊的,紧闭双眼不忍再往下看一眼。
矜贵的鲜花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残,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心里蒙上了一层无法驱去的阴影。
我一直不能原谅那个连长,就算因为“毒品”,他也该等到花儿凋谢了再处置它们,他为什么不让我们把花儿埋掉却要采取那么恶劣的做法?他真的那么忌恨美么?
然而美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当春天甸子里的杨柳爆满毛茸茸的嫩芽、当秋天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当冬天的冰凌花在窗玻璃上勾勒出一座座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我总是怀着由衷的欣喜为之深深感动。
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端着脸盆去夏天的小河边洗衣服,久久痴迷地望着晚霞在天边变幻的奇妙云彩而忘乎一切,让小蚊子咬叮得满身红肿;一个深夜里加班装运砖瓦,眼睁睁就看着黑暗的田野上弥漫起一片浓浓的白雾,那雾缓缓地涌过来涌过来,终于把我温柔地裹住,虽然冻得瑟瑟发抖,却犹如亲临琼楼玉宇,恨不得轻歌曼舞起来。
那一年冬天我在小兴安岭一个林场清林,我常自愿担负夜班添火烧水的工作,只为了在晨曦中轻轻踏雪走出帐篷,寻着白雪地一串串项链般的小动物的足印儿,倾听着山谷里的积雪冻冰发出的咔崩咔崩的响声,用铁桶砸开山脚下结一层薄冰的泉眼,满满地舀上一桶冒着热气的清泉水……
就是那一年冬天,我在没膝的雪地里采回一束孕满了花苞的鞑子香,把它插在一只空罐头瓶里。
帐篷里没有阳光,半个多月后,它竟然用尽力气开出了一朵粉色的小花。
帐篷里所有的人都来观赏了这朵花。
大家都说果然鞑子香是不怕冷的。
巧的是,就在紧挨这花儿的近旁,用来支撑帐篷的桦木杆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枝淡黄色的枝杈,大家说果然山里的树生命力强。
它们一红一黄,如日月交相辉映,为暗淡乏味的帐篷生活增添了生气与希望。
几年以后我们陆续离开了那些地方。
离开了我们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
无论我们曾经多么厌恶、憎恨,甚至咒骂过它,我们心中却留下对它千丝万缕的眷恋。
尽管后来我到过祖国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但在我心的深处,我将永远固执地认定北大荒是最美的地方。
这种美决不是供人欣赏玩味、超凡脱俗的美,而是叩击你心扉、使你为之震撼、为之颤栗、为之慑服的美。
它既不喧嚷也不做作更无炫耀,它默默地存在,只为发现它、热爱它的人而呈现。
正因为在那参与了美的无数次瞬间的交流中,渗透了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才会觉得唯有这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属于我们苦难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从那时候我已感悟到,既然我们还有力量发现美、创造美,我们就有力量好好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