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诗歌中地比兴赋手法

合集下载

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手法

赋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两种手法合称。

“比”就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体,打比方。

“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

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

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叠用、兴寄(整体比兴)三种形式。

(1)雨中黄叶一棵,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晴外弟卢纶见到宿》)(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著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天下萧然,芳意竟何变成。

(陈子昂《感遇》其二)(1)是“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它事物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又构成比喻。

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是为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比喻修辞。

(2)就是比与启重合在一起。

表面写下“羁鸟列茨科耶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带出深层意思“自己身处冰冷官场而渴求归隐田园”,这就是曲枝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备相似点,相似点就是受到束缚渴求返回原来生活环境中回去,因此,又形成了类似隐喻的比喻。

通过比兴整体表现了陶渊明憎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

字面上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甚至可以一一对应。

例如(3)陈子昂的《感遇》其二,全诗赞美兰若风姿超群,香色超群,感慨其风霜相逼芳华极易逝。

诗人精妙地用比兴双关手法,形成了字面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备的意义层面,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品格之高尚,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推移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感叹。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

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叶嘉莹“赋、比、兴”乃《诗经》与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

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

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我们作为人类,有心灵有感情,天生就应该是爱好诗词的。

“人禀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人们都应该有所感应。

很多人以为,所谓物象就是动物、植物、鸟兽、花草等外在的事物,故说《诗经》上常常用外物引起诗人的感发,就是草木鸟兽引起了诗人的感发。

其实,所谓外物的这个“物”,“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物”,应该分成两方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物象,是草木鸟兽;另一个是人世间事物,就是刘勰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当你看到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时,内心自然会有一种感受产生。

所以,古代像李后主的小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就表达了他不假修饰的感情: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竟然满树都谢了?真是“太匆匆”了!如果说“林花谢了春红”还是外表所见的现象,那么,“太匆匆”则是词人内心的悲哀与感叹。

花的生命本来就是短暂的,可是,花不只是太匆匆,仅有短暂的三五天的生命,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

他这里所说的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也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并不是说朝来就只有寒雨没有风,晚来就只有风没有寒雨。

中国的文学对举都有普遍包举的意思,“朝来寒雨晚来风”是自朝至暮都有冷雨寒风的吹袭。

而这寒风冷雨的吹袭打击,就是只对花草吗?辛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两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

乐府诗中的赋比兴乐府诗中的“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被广泛应用于乐府诗歌的创作中。

下面将从定义、特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赋、比、兴的定义1.赋:赋是直接叙述事物、表现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赋通常是通过铺陈、叙述和描绘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将情感寓于事物之中。

2.比:比是通过类比或比喻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比常常通过借助与主题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情感,以形似或神似的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兴:兴是通过象征、暗示或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主题和情感的手法。

在乐府诗歌中,兴不直接表达主题,而是通过烘托氛围、暗示情感等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赋、比、兴的特点1.赋的特点:(1)直接性:赋的表现手法直接,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抽象,直接将事物和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象性:赋的表现手法具体形象,注重细节描写和刻画,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3)铺陈性:赋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铺陈的方式展开,通过反复叙述和描绘来强化主题和情感。

2.比的特点:(1)类比性:比的表现手法注重类比,即通过相似或相近的事物来比喻主题和情感。

(2)明喻性:比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明喻的方式,直接将主题与比喻的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一目了然。

(3)形象性:比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主题,使诗歌更加鲜活有趣。

3.兴的特点:(1)暗示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暗示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主题,不直接点明主题或情感。

(2)象征性: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象征的方式,用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抽象的情感和主题。

(3)意象性:兴的表现手法注重意象的营造,通过烘托氛围和意象的结合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三、赋、比、兴的作用1.赋的作用:(1)突出主题:赋的手法能够直接呈现事物和情感,强化主题的力度,使读者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含义。

(2)增强感染力:通过赋的手法表现出的具象性和直接性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赋比兴则是增强其形象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一句,将蕨与女子的美貌相比,通过比兴手法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另外,《诗经》中还有很多以花草树木来比喻美人的诗句,如《桃夭》中的“不以我妻美,美人其有之”和《卫风·汉广》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通过比兴的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赋比兴成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手法来描写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国风·邶风·绸缪》中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通过将雉鸟羽毛的飞扬与人物的傲慢态度相比,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心理状态。

同样,《国风·周南·白华》中的“士如回翼,公孙归矣”,通过比喻士人像归巢的大雁一样,传达了士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的忠诚精神。

再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赋比兴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将爱人比作自然界的美景,赋比兴起到了颂扬美人之美的作用。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既见君子,终日言笑;与子偕老,以子之名”的诗句,将求爱之人与美丽的风景相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期盼。

此外,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政治、社会等问题。

通过将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与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相比,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进行批判和讽刺。

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在长街,心焉忉忉”,通过比喻蒲草在河边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迷茫和苦闷,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最后,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人生哲理和思考。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说明诗经赋比兴手法

说明诗经赋比兴手法

说明诗经赋比兴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比兴指其表现手法的不同。

这三个概念是古代学者对诗经技艺的精湛概括。

赋既直接描述事物,叙述事物,雅诗和颂诗中多用这手法。

比就是比喻,诗经中运用普遍。

兴既触物兴词,从一物联想到另一物。

兴分2种情况。

有些与下文内容无关,只用于调节韵律,有些则与下文有内在联系,起渲染比附或者象征作用。

赋比兴并不是绝对的。

总体而言,赋是基本手法可以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而比兴是为使本事和感情表达的更为形象。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戒律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可作为现代社会公共道德的传统资源,既个体均生活在一个平等独立,以契约关系为原则的群体环境中。

尊重别人既尊重自己,这可以无关于个人修养,而只是一种社会契约,既社会性道德的由来。

理解智者乐水那句: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

然仁知属于德性,非由言辞可表明,故借山水以形容,亦所谓能近取譬。

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

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两者皆同本于自然。

此章艺术之美甚多,天人合一,谓之美善合一,为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建安风骨的美学意蕴:首先,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们,以诗歌反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抒发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理想,形成了慷慨多气,刚健遒劲的风貌,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其次建安文人在诗歌中反映现实,讴歌理想,通兑自然,将感情尽情发露。

他们并不是对乱世徒然发出虚无感叹,而是充满用世之志:同时,他们又认真而富于理想,以拯济世乱,弘扬道义,恢复太平世景为目标。

因而建安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慷慨激昂是风骨精神。

风骨是他们的生命观在美学的体现。

建安文人持久稳定的生命观念是因生命短暂而力求建功立业垂名不朽,包括统一中国重建太平治世的理想。

建安文学在内容上最大的价值,就是表现了这种生命观的内涵,这也是其最重要的意蕴。

唐传奇与之前小说的不同:唐传奇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

谈谈比兴手法在诗经和楚辞中的运用《诗经》中的“比”是比喻、比拟、类比,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方式。

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使所描写的人物、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充分。

如《卫风.硕人》描写庄公夫人的美丽就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她的手、肤、齿、眉毛,使她的容貌更有可感性,更鲜明,更动人。

再如《魏风.硕鼠》中将剥削者比喻为白吃粮食的大老鼠;《邶风.新台》把荒淫的卫庄公比作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强烈地表现出人民对他的憎恶感情;《豳风.鸱鸮》中将摧残迫害自己的压迫者比喻为猫头鹰;《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刘勰指出《诗经》用“比”用得好的例子: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濣衣以拟心忧,卷席以方志周,凡斯切象,皆比兴也。

“兴”也常常称为“起兴”。

它通常是先借别的事物或景象,用以引入所要描写和歌颂的事物。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先言”,是“他物”,与“所咏之词”“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不同的事物,而“窈窕淑女”以下的内容是由“关关雎鸠”两句“引起”的,因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的表达方式。

再如《周南.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兴”,引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秦风.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兴”,引起后面子车氏兄弟随秦穆公殉葬的内容;《阵风.泽陂》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兴”,引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秦风.蒹葭》以蒹葭和白露开始,看似写景,实则起兴,巧妙地渲染气氛,从而表达作者的追慕和思念之情。

而在《楚辞》中,比兴手法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变得更为丰富复杂,互相关联,且流动发展,具有象征意义且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以《离骚》最为突出,如: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诸如思想的自修,人格的高尚,志行的芳洁,以及国家的治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以人们熟悉的饮食、服饰、芳草、车马等表现;再者,作者以香草美人自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等等,使得情感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从而抒发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由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1、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3、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桃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扩展资料: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理解: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 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 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 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 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 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 术效果。
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 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这明用典故,意在以 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 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 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 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 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 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 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 敌保国的决心。

比兴手法赏析

比兴手法赏析

比兴手法赏析一、比兴手法基本概述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两种表现手法。

“比”就是类比,是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通过这种比喻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或者将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诗经·硕鼠中将剥削者比作“硕鼠”,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来表达对剥削者贪婪的不满。

“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往往是在诗歌的开头,先说一件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然后引出真正要表达的内容。

像关雎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先描绘雎鸠鸟在河中的小洲上鸣叫的景象,然后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兴的运用可以营造氛围,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比兴类型介绍1. 比的类型明喻式之比:在这种比的形式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形式上比较明显。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光”是本体,“地上霜”是喻体,“疑是”是比喻词。

暗喻式之比: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是没有比喻词或者用“是”“成为”等词来连接。

例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将丈夫比作磐石,妻子比作蒲苇,直接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借喻式之比: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出现。

如“乘风破浪会有时”,“长风破浪”这个喻体实际上是比喻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情境,本体(人生道路上的奋斗)并未直接出现。

2. 兴的类型触物起兴:诗人偶然间看到周围的事物,从而引发了诗兴。

比如看到秋天的落叶,引发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因事起兴:由某件事情引发而开始创作诗歌。

例如送别友人时,看到路边的柳树,以“柳”与“留”的谐音关系,兴起送别之情。

三、比兴手法构建方法1. 比的构建寻找相似特征:要构建一个好的比,首先需要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找到相似的特征。

比如要描写女子的美貌,如果把女子比作花朵,就是因为花朵娇艳、美丽等特征与女子的美貌有相似之处。

考虑情感倾向:比不仅是为了描述事物的外形,还需要传达情感。

如果要表达对某人的赞美之情,那么喻体应该是具有正面形象的事物;如果是表达厌恶之情,喻体则是负面形象的事物。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一、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其喻义,多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黄河水一去不返喻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引出下句的哀叹 。 水之来势不可挡,水之去势不可回。空间的壮阔衬托时间的 短暂,极尽悲慨又豪壮的情感。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作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秦山亲水有亲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何为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 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 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 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其喻义,多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鲍照《拟行路难》
类比联想,水喻生命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其喻义,多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引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孔雀失偶,暗喻夫妻分离。渲染深沉悲哀的气氛, 为全诗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
客体在前,主体在后。两者有比喻,类比的关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兴,是对眼前或想象事物的一种类 比联想,并形象拟化和感情的整合。 所以,在赏析诗文中“比兴”手法的 作用时不仅要理解比喻含义,还要多 方联想,品味诗境,品析诗情。
赏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兴”的这种解说影响很大,唐代以来的诗学实际上是沿着“文有尽而意有余”的旨意往前推进。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赋”“比“兴”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
三、兴:由物及心
➢《汉广》首章: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 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兴而比
➢王昌龄的 《从军行》(其二):
三、兴:由物及心
➢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朱自清《诗言志辨》:“《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
,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 心与物的关系
➢ 从理性上可以说清楚,有类比的相似之处 ➢ 不能从理性上解说,但必然有着某种感性的关联
➢ 其次再就其相互间感发作用之性质而言,则“兴”的感发 大多由于感性的直觉的触引,而不必有理性的思索安排, 而“比”的感发则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安排。前者的感发 多是自然的、无意的,后者的感发则多是人为的、有意的。
三、兴:由物及心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兴:由物及心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
一、赋:即物即心
➢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
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 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 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铺叙)
➢ 既可能为情意之相通,也可能为音声之相应 ➢ 既可能为正面之相关,也可能为反面之相衬 ➢ 而且相同的物象既可以唤起不同的感兴,不同的物象也可以唤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

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

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

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

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

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
叶叠青钱”。

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

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大家比较熟悉的文天祥《过零汀洋》,诗歌中写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诗人以喻体“风飘絮”来比喻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来比喻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的多。

3、借喻
所谓借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也就是本体不用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表本体。

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溶合在一起了,喻体直接代表本体,也不用喻词了。

如,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其中的“新松”喻指善,“恶竹”喻指恶,诗人借以抒发对人事的爱憎之情。

又如,白居易的《放言·其一》:“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诗人借“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来喻指朝庭中的当权派,揭露其“两面派”的丑恶面目。

再如,王安石的《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其中“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在古代诗歌中,借喻与借代不太好分辨的,要注重借喻中
“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而借代是相关性。

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人用“朱门”代富贵之家,用“死骨”代穷人。

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4、博喻
所谓博喻,按照现代修辞学所说,就是用多种事物同时比喻一个事物。

也就是说,一个本体,有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喻体。

可以是明喻,也可以是暗喻。

在古代是诗歌中,博喻也是用得很多的一种。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这段: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诗人在十四句中用了十种声音作喻体,不但描写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更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又如,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里,诗人写的四句诗,就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就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繁琐的道理简单化,不但表现出了诗歌形象化、含蓄化的特征,更换有助于读者对诗歌深层次的了解。

二、兴
所谓兴,就是在诗歌中,诗人为了达到委婉含蓄,往往先用其它的形象来发端,然后引出所要描写得对象。

“兴”也叫“起兴”。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
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在古代诗歌中,“兴”有时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如《诗经·桃夭》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又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后来的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起兴。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如,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诗歌的前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首先借此用形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

所以,接着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就承上光阴易逝、一去不返而慨叹人生之短暂,并由此引出要表现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来。

又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

我们都知道“见秋风”就暗示对家乡的思念。

它源于晋朝的张翰的故事。

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借说喜欢吃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三,赋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一般有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例如,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诗歌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其后基本上是直言诗,也就是运用了赋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写法。

又如,诗歌《木兰诗》,这首诗除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外,诗人也
是运用了赋的“直言叙事”的手法。

特别是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八十五岁、奄奄一息、即将告别人世时,以遗嘱形式,对儿子“直言”倾吐未完成的心愿和殷切希望。

总之,比、兴、赋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使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美,而且推动了诗歌在创作中的日趋丰富和完美,对促进古代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