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邨《不求甚解》解读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艺随笔分别表达了朱光潜先生和马南邨先生对研究学问的方法的不同见解。
不论是“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都有其积极意义和适用范围,但凡对这两种方法展开辩论,批驳对方的,定是没有真正领会两位先生写这两篇文章的意图。
首先,二者的适用人群不同。
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专业性较强的读者和写作者来说,“咬文嚼字”的方法尤为重要,专业的读者需要通过“咬文嚼字”仔细地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用毕生的精力读一本《红楼梦》,所收获的感悟绝非一般读者可比。
写作者更应当“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以“达到艺术的完美”。
杜拉斯的《情人》是一部极端精美的中篇小说,它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
如此佳作绝不是杜拉斯凭借一时的灵感所创作出来的,杜拉斯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
由此可见,文学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非“咬文嚼字”不可。
对于绝大多数对文化有着泛泛的爱好的读者来说,“咬文嚼字”一没有精力,二没有必要,通过“不求甚解”的读书增广知识,提升修养,这已经达到了他们读书的目的。
其次,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我国古代的典籍卷帙浩繁,因此诸葛亮会“观其大略,陆象山会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真正值得精读的内容就是令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内容,陶渊明“会意”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粗略地泛读。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知识面极大地拓宽的同时,过度的“不求甚解”造成人们思维钝化,文化经典被忽视,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无法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咬文嚼字”的意义反而得到凸显。
对现代人而言,应对有那些真正价值的书籍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去深究,对那些内容粗浅的文字可选择性地“不求甚解”,平衡两种读书方法成为现代人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
“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从来都不矛盾。
《不求甚解》
作者:邓拓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 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
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 星”笔名在《前线》杂志 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 文专栏 “文革”初期“三家村” 受到残酷迫害,邓拓以死 抗争。
文体:
杂文
论证方式: 驳论 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 (1自然段)
活读,理解精神实质。
诸葛亮读书法
观其大略,广泛全面。
陆象山语录
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作业
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
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
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 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2~4自然段)
引证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要“活”读 例证、引证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5~9自然段)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欣然
会意
不求
好
旧词
一定要好读书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要虚心,戒“自负” 要贯通,戒“固执”
新意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不求甚解》公开课课件
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
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
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四、字音词义
1、字音
(cūn) 马南邨
(càn) 王粲
哩
(huò)
(lī)
(jiáo) 豁然贯通 咬文嚼字
2、词义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 实质, 因小失大: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 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 读书有好处。
问题设置
1、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文 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2、针对这一观点,作者是怎样进行反驳的?(理清 反驳思路)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1)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是:“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并且开门见山的表明了 自己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 有充分的理由。简而言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 的。
(9)介绍读书方法: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十、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 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 以对下列成语进行辨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解;③滥竽充数 辩解
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 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班门弄斧:这则成语的班是指鲁班,我国古代 的巧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 前卖弄本领,含讽刺意。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 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不求甚解》(人教)
不求甚解
畅言教育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 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 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 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含贬义。
畅言教育
不求甚解 马南邨
畅言教育
作者简介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 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 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 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 集》。
畅言教育
整体感悟
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 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 态度?
作者认为“这是读书人的正确态度”,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 懂, 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 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 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一是从态度上说明、二是从方法上说明 。都是为了证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读书要虚心,要读活。
畅言教育
畅言教育
整体感悟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 的意思,是认真读书;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畅言教育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读《不求甚解》有感
读《不求甚解》有感姐姐那天跟我说,小的时候看《大话西游》,笑啊笑啊笑,就像是个笑话。
长大了又看一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真正蕴含的是什么。
《不求甚解》是我们新学的一篇马南邨的驳论文。
这篇文章批驳的论点是“不求甚解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
”然而,当我不知道这正是作者所批驳的论点时,一看到这个论点,就皱起了眉头,怎么回事?哪能这么绝对呢?就连我们学的书本知识,在讲述一个道理时(包括真理),也都有一个前提条件。
再说了,不求甚解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学知识,可以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又怎么不可以“不求甚解”了呢?我可以说,不求甚解是智者的选择。
因为只有不求甚解,才能够博览群书,如果硬要咬文嚼字,说不定到最后连作者本人的意思都会误解了。
我带着这样的心情,有些不服气地继续阅读下去,读完全文,我的心情也不能平静下来。
然而却不是因为不服气了。
作者先解释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批判人们总是爱误解陶渊明的原意,将这句话的前一句“好读书”给忽略掉。
又举出多个典型的例子,例如诸葛亮观其大略。
最后,作者马南邨又着重强调了“重要的书要反复读”这个大道理。
我忍不住要为作者点个赞。
这篇文章观点明确,反驳理由充分,又十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我的共鸣。
作者说,有的书,第一次看没看懂的,放过它,下次看可能就懂了。
还有的书,你第一次看自以为懂了,可当你再看一次却发现并没有懂。
这使我想起了姐姐的话。
姐姐那天跟我说,小的时候看《大话西游》,笑啊笑啊笑,就像是个笑话。
长大了又看一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真正蕴含的是什么。
这不也是一个意思吗?还有的时候,我在看书,看着看着就会翻回前面再看一遍某个没看懂的地方,然后“哦”一声。
知道为什么吗?正如作者所说,一本书看着糊涂起来,知道结局才恍然大悟。
这样的感受实在太多了,有时候看书,越看越懵。
此时,如果你要一字一句地嚼烂来细看,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真的懂,但我是越来越晕。
不如做到不求甚解,再往下看,就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的!当然也要除了作者并不想让你懂。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 ·
—— ·
熟
读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读
,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 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 可医)
2、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从文中提 取词语概括。
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品味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 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能力拓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 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 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 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 和下流淹死。
---《不求甚解》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平平读:平心静气的读
意思:不懂处暂且放过, 不因小失大。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 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 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 益。
结 论
多读
勤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 卷有益。
虚心,读活,多读,勤读。
竖 靶 子 引 出 处 释 新 义
→ → →
→ →
论证过程:
(1)开宗明义,树靶子。 (2—4)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5—9)进一步用论据强调不能仅
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 ,理解精神实质。
1、对方的观点: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的观点: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梳理二:作者的行文思路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意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例证法、引证法
树靶子 引出处
举例(事实)论证
不求 甚解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归纳总结
本文先树靶子,将所要反 驳的观点摆出来,然后追根溯 源,从对渊明“不求甚解”的 原意的分析谈起,阐述了自己 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提出了对 方观点的偏失。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 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咬 文嚼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 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就 是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 意”,不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 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
不求甚解课文笔记
不求甚解课文笔记【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马南邨,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家作。
㈡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批评,对青年的学习指导。
本文就是针对这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㈢解题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意谓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义,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1个)1.不求甚解;2.滥加粗暴(làn);3.狂妄自大(wàng);4.要诀;5.劝诚;6.咬文嚼字(jiáo);7.前后贯通;8.粲(càn);9.观其大略;10.豁然贯通(huò);11.开卷有益。
㈡词语释义。
1.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滥加粗暴:不加节制地施加粗暴的行为。
3.狂妄自大: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4.咬文嚼字:对语言文字可以推敲,字斟句酌。
多用来指只注意文字的表述,死抠字眼儿。
也形容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5.前后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6.观其大略:只看事物的大概,不研究它的小细节。
7.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8.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文章主旨】这篇阿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写作特色】1.论述问题不落窠臼,自然流畅文章基本上是按照作者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不求甚解赏析
第一篇:《不求甚解案例分析》杨村中学《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组制第二篇:《《不求甚解》导学案》《不求甚解》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妙笔生花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三、探究赏析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 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
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 异同?
课堂练习
1.“不求甚解”一语,出自 晋 (朝代) 陶渊明 的
《 五柳先生传 》 。原意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 ,属
褒义 。
死抠字眼儿
今多指 学习或工作不认真,不求深 含贬义。本文通 过“不求甚解”入理一解词,的浅论尝辄述止,提倡读书要——多 虚—次 心—反 领复 会,
课堂练习
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朗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或者“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3. 《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 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整体感知
本文的论证思路
摆出对方论点,提出自己观点。
——马南邨
走近作者
马南邨(cūn) ,原名邓拓。笔 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 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2年3月 ,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 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 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 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 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种。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不求甚解
《从五柳先生传》中能归纳出哪些读书的态 度和方法? 一、一定要好读书。 二、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意是什么?
一是表示谦虚。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 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反面的例子:普列汉诺夫
列宁曾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 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 思的著作作了许多曲解。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了解作者
马南 邨( 1912 —1966 ),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 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 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 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 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 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 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 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 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 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 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 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 出来。
正面的例子:诸葛亮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 等人一起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 亮独观大略。
正面的例子:陆象山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 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 且放过,不必太滞”。
不求甚解
一(1)文章开宗明义 : “盲目反对”“没有理由” 二(2~4)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1.虚心读书 2.了解大意 读 书 要 多 次 反 复 , 虚 心 领 会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不求甚解
古义: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在一字一句 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五柳先生传》)
•今义: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 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认识作者:
马南邨,原名邓拓 (1912-1966),福建闽侯人。当代杰出 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 家、诗人、杂文家。
检测预习:
分析一般人与作者对此的看法:
一般人的看法: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看法用了哪些方 法提出 自己的看法,说服大家的?
思考:
作者编排材料的合理性。
阅读方法:
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知道它写什么 二、知道它怎么写的 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拓展:
新解: 1、《见风使舵》 2、《班门弄斧》 3、《滥竽充数》
附解释:1、比喻做事无定见,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2、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3、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邨(cūn) 粲 (càn) 比较:
侯(hóu)
粲(粲然一笑) 璨(璀璨)
不求甚解
古义: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在一字一句 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五柳先生传》)
•今义: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 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 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 承认 “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 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 是不死抠一字一句, 不因某一局部而放 弃了整体。所以 “不求甚解”不是 马马虎虎,很不认 真。因此,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梳理二:作者的行文思路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意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例证法、引证法
不求 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 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为了准确表达这一态度,作者使用了 哪些词语?它们有何表达效果?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 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5、6节是如何来阐明观点的?
举例论证法【例证法】
从反面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曲解 马克思著作为例;
从正面以王粲肯定诸葛亮“观其大略” 的读书方法为例。
➢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 讲求活读、读透;不要拘泥字句, 死守教条。
原文在第7节和第8节之间还有一段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 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 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 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 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 它的意思。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 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 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 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 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马南邨《不求甚解》解读
马南邨《不求甚解》解读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南邨,原名叫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
本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
这本书的所选文章,刚开始时均发表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后来收集成书,就取了这个名字。
作者为什么写此类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这段话,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同时作者写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写,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那么,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发的是什么感,为什么要发这个感。
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第一段,人们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开门见山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简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
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基础则是好读书。
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
即虚心读书,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会意)。
第六段,又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不求甚解马南邨阅读答案
不求甚解马南邨阅读答案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马南邨 初中语文课教案
课程名称:马南邨《不求甚解》文本解读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马南邨和《不求甚解》的背景。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不求甚解》中的节选文本。
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
教材准备:《不求甚解》的文本。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马南邨的图片,引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马南邨和背景(15分钟)介绍马南邨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不求甚解》的作者和出处。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文本(20分钟)阅读《不求甚解》的文本,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与学生一起讨论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四步:文本朗诵与讨论(15分钟)选取一些学生朗诵文本片段,然后展开讨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文本中的重要观点或论述。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五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马南邨的著作,比较不同著作中的观点和风格,或者进行辩论活动,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节选文本以及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不求甚解》课件
引用陆象山的话,充分有力的论证了“不求甚 解”的正确性。
小结: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全面阐释 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依据,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本文 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并且采用举例论 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 服力。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 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 用驳论。可以对下面成语进行辨证分析。
打
析 (5)以普为例,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阐释“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子
(7)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8)陆象山语录
解决 (9)重要的书要反复读 问题
得结论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列举普列汉诺夫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人 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列举诸葛亮“观其大略”的事例,具体有力地 论证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正确性。
近墨者黑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并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4、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当 代作家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 总编辑、社长 。
主要作品:《燕(yān)山夜话》。这是 一部杂文集。
(方法提示:概括出每段的主要内容〖勾画每段的中心句或 勾画关键语句加以概括〗)
2、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 其作用。
结构框架
提出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问题
树靶子
(2)从出处入手,指出曲解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3)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分 (4)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不求甚解赏析
不求甚解赏析第一篇:《不求甚解案例分析》杨村中学《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组制第二篇:《《不求甚解》导学案》《不求甚解》学案学习目标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妙笔生花豁然贯通开卷有益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三、探究赏析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文章的作者马南邨,原名叫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
本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
这本书的所选文章,刚开始时均发表在《北京晚报》的副刊上,后来收集成书,就取了这个名字。
作者为什么写此类文章呢?作者在《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通过这段话,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有感而发,同时作者写作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而写,交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那么,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看一看他发的是什么感,为什么要发这个感。
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第一段,人们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但作者不同意,作者开门见山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简化一下就是:不求甚解也是好的。
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
第三段,这一段讲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而会意的基础则是好读书。
如果不好读书,谈什么甚解、不甚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段,分析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本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出于虚心,因为书不一定一读就能懂,所以说“不求甚解”;二是着重在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子,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态度。
即虚心读书,了解书的精神实质(会意)。
第六段,又以诸葛亮为例子,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八段,举陆象山的道理论据来证明上一段的观点,不要因小失大。
第九段,最后介绍了一个读书方法,就是书要反复地读。
这实际上就是说会意不是一步就达到的,需要读一遍就会意多一点。
综观全文,作者所持的总观点是读书是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这“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会意,即理解书的精神实质;二、整体观,即不要固执于一点,不要因小失大,应注重整体。
怎么去学写这篇文章呢?第一步目标:了解作者的观点——方法:阅读全文整体获得——学习层次:读懂第二步目标:作者为什么要持这一观点——方法:分析全文的论证——学习层次:读懂第三步目标:你认同作者观点吗——方法:与自己对话——学习层次:读出自己第四步目标:此文的现实意义——方法:与生活对话——学习层次:读出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