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学习至此,学生已经通过认识秦、汉两朝历史初步了解建立统一的国家是大势所趋。
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等资料入手,抽丝拔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不利因素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学起来不那么容易。
三、学习目标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
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漠北战役和昭君出塞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导学稿导学、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通过释题明确学习内容,然后由小调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我们班同学有几位姓刘?几位姓李?几位姓王?几位姓董?有姓丛的同学吗?2、我们班同学有几位是B型血?3、我们班同学有谁的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两半的?明确:据考证部分刘姓、李姓、王姓、董姓等姓氏以及全部丛姓,是匈奴族后裔。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第一章:匈奴的兴起1.1 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分析匈奴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1.3 探讨匈奴的畜牧业和狩猎文化1.4 引导学生了解匈奴的军事特点和战斗力第二章:汉朝与匈奴的关系2.1 介绍汉朝初期对匈奴的政策和态度2.2 分析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2.3 探讨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和战争结果2.4 引导学生理解汉朝与匈奴关系的重要性第三章:汉朝对匈奴的防御措施3.1 介绍汉朝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2 分析汉朝长城的防御体系和战术3.3 探讨汉朝对匈奴的外交策略和团结其他民族的政策3.4 引导学生思考汉朝对匈奴防御措施的成功之处第四章:汉朝对匈奴的反击和统一4.1 介绍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4.2 分析汉朝的军事战略和战术选择4.3 探讨汉朝对匈奴的统一和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政策4.4 引导学生了解汉朝对匈奴反击的历史意义第五章: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对两国的影响5.1 分析匈奴与汉朝和战对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5.2 探讨和战对两国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作用5.3 引导学生思考和战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历史评价6.1 分析历史上的不同观点和评价6.2 探讨和战对两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6.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和战的历史意义第七章:匈奴与汉朝和战的文化交流7.1 介绍和战期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7.2 分析匈奴与汉朝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7.3 探讨和战对边疆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贡献7.4 引导学生思考和战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价值第八章:匈奴与汉朝和战的民族关系8.1 分析匈奴与汉朝和战对民族关系的影响8.2 探讨和战期间民族矛盾和民族融合的情况8.3 引导学生了解和战对民族关系的重要作用第九章: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军事战略和战术9.1 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特点9.2 探讨和战中的重要战役和军事行动9.3 引导学生了解军事战略和战术在和战中的重要作用第十章:匈奴与汉朝和战的现实意义10.1 分析匈奴与汉朝和战对现实的启示和影响10.2 探讨和战对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的意义10.3 引导学生思考和战对国家统一和文化交流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解析: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理解其与汉朝关系的基础。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过程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 通过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与汉朝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3.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内容1. 匈奴的兴起背景:地理环境、民族迁徙等;2. 匈奴的社会制度:游牧经济、社会组织、军事制度等;3.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和亲政策、战争冲突、和平共处等;4. 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边疆安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匈奴的兴起过程、社会制度特点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匈奴与汉朝和战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匈奴的兴起背景、社会制度特点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2. 教学PPT;3. 历史地图或图片;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匈奴的兴起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匈奴的兴起过程:阐述匈奴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制度特点;3. 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介绍匈奴与汉朝的和亲政策、战争冲突以及和平共处;4. 讨论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战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影响;5. 总结课程内容:概括匈奴的兴起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强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简述匈奴的兴起过程及其社会制度特点;2. 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原因及其影响;3. 结合历史地图,标注匈奴与汉朝和战的主要战役地点。
八、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匈奴的历史文化;3. 参与线上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汉匈之间的和战关系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平发展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两汉时期同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交往关系变化,秦汉之际,匈奴族杰出的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国家。
随着这个强大的匈奴国家的发展,他们同汉朝的交往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汉与匈奴在和战的过程之中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课内容分为三目。
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讲述匈奴族的兴起和发展;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讲述了汉朝政府同匈奴族之间发生的战争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三目:昭君出塞,讲述了汉朝与匈奴的交往中涌现的一段和亲佳话。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初园,对于初中的生活一切都觉得新鲜,同样对于初中的历史也存在着诸多疑问与期待,充满了好奇。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历史知识贮备不是很多,尤其是对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更是觉得陌生,所以在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采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直接感官感受。
同时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层层提问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理解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卫青、霍去病能大败匈奴的原因及其作用,昭君出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为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七年级】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七年级】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15课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和平与战争学习目标:1.可以准确地说:匈奴统一的时间、性质和作用;魏青和霍去兵打破了匈奴和昭君退出要塞的历史事实。
2、理解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影响。
3、学习本课人物为民族和平和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曼顿统一蒙古草原;魏青和霍去病攻破了匈奴;难点:正确理解汉代的和平与战争。
一、自学课本p88d89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以下问题:1.匈奴人生活在草原上。
匈奴的最高领袖被称为___2.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______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3.秦始皇派匈奴进攻北方,夺取河套地区;建造建筑物以抵抗匈奴人的攻击。
但到秦朝末年,中原陷入战争,匈奴崛起。
二、自学课本p89d90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战争示意图,浏览小字部分,对照地图,解决下列问题:4.汉武帝在位期间,他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并占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___分别出击匈奴。
6.匈奴在战争的重创下无法抵抗西汉三、自学课本p90dd91第三目“昭君出塞”,结合插图,浏览小字部分,解决下列问题:7、公元前世纪中叶,匈奴分裂,其中一位领导人成为汉代大臣。
8.______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意义:①;② 他为汉匈的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预习检测:1.匈奴领袖马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2.匈奴统一后,生产迅速发展,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3.是什么使匈奴无法与西汉竞争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c、汉武帝出兵进攻匈奴,夺取河套。
斗谷和斗仙打败了北方匈奴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a、汉武帝出兵进攻匈奴,夺取河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匈奴的起源和迁徙2. 掌握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和和平时期的情况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4.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重难点】1. 必须明确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军事冲突是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短暂的一段历史。
2. 理解匈奴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预习1.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翻译以下单词和短语。
预习时间为15分钟。
- 伏羌之变:指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攻没有成功后进行的政治改革。
- 右北平:今天的河北保定市。
- 徐福:汉代著名的航海家,他曾经率领船队访问东南亚,为后世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 东胡:是中国古代民族的一支,居住在今天的吉林、辽宁等地区。
- 丝绸之路:隋唐时期,连接中国与中亚以及欧洲的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 单于:中亚草原上的民族首领。
- 汉武帝: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时期扩大了中国领土,推崇儒学,开创了“霸权”时代。
2. 翻译预习查缺补漏,请同学互相帮助。
第二步:课堂探究1. (10分钟)引入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课程介绍,介绍匈奴的兴起,及其与汉朝的和战。
让学生大致了解匈奴侵略中国的历史、情况和影响。
同时,老师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汉朝的军事与政治。
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
2. (10分钟)讲授相关知识用图像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解释匈奴的兴起、发展和对汉朝的影响。
3. (10分钟)讨论在教导学生相关历史事件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汉朝与匈奴之间发生了这么多战争?- 匈奴对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如何?4. (10分钟)交流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来陈述小组的观点和看法。
分享历史思考和想法。
同时,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信息的交流、取舍和评估的能力。
第三步:课后扩展1. 让学生查找和了解更多与汉朝有关的历史事件;增长对历史文化的知识以及理解能力。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2)掌握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及其对两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析匈奴的兴起原因;(2)运用历史地图和相关史实,探讨匈奴与汉朝的和战过程及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历史素养;(2)认识民族团结与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匈奴的起源、发展和衰落过程;(2)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及其对两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匈奴的兴起原因及其与汉朝的和战过程;(2)如何评价匈奴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2.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匈奴为何能兴起。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匈奴的兴起原因;(2)组织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匈奴的兴起原因。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匈奴的兴起过程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关系;(2)分析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如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战役,如漠北之战,让学生了解战役过程及影响;(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战役,如军事、政治、民族关系等。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过程;2. 思考问题:如何评价匈奴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说明。
3.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籍、文章,加深对匈奴历史地位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让学生对比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军事特点和战术;(2)探讨匈奴在与汉朝战争中采取的战术及其效果。
2. 文化交流:(1)介绍匈奴在文化、艺术、风俗等方面的特点;(2)探讨匈奴与汉朝在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
(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互动1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战与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解并描述的是两汉时期同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交往关系改变,秦汉之际,匈奴族出色的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匈奴国家。
随着这个强大的匈奴国家的开展,他们同汉朝的交往也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汉与匈奴在和战的过程之中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开展,少数民族的开展进步,谱写了中华民族开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课内容分为三目。
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讲解并描述匈奴族的兴起和开展;其次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讲解并描述了汉朝政府同匈奴族之间发生的斗争及其带来的影响。
第三目:昭君出塞,讲解并描述了汉朝与匈奴的交往中涌现的一段和亲佳话。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初园,对于初中的生活一切都觉得别致,同样对于初中的历史也存在着诸多疑问与期盼,充溢了新奇。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历史学问贮备不是许多,尤其是对于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更是觉得生疏,所以在授课时要留意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采纳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加课堂教学的热忱,加强学生的干脆感官感受。
同时设计课堂探讨环节,通过层层提问与探讨,造就学生独立思索问题,分析问题的实力,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实力。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理解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开展过程中所作出的奉献,卫青、霍去病能大败匈奴的缘由及其作用,昭君出塞在中华民族开展史上的作用。
为初步驾驭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相识古代民族关系打下根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索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造就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实力;通过思索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缘由,造就比拟和分析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相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国的历史,民族友好开展是多民族国家开展的一个主流。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一、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2. 通过分析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提高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3. 匈奴对汉朝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匈奴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关系,包括重要战役和影响。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启示。
4.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匈奴与汉朝和战关系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匈奴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匈奴对汉朝的影响和启示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古代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的提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匈奴与汉朝的和战与其他朝代的民族关系进行对比,探讨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文化交流:探讨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语言、风俗、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研究匈奴与汉朝和战中的某一重要事件,如漠北战役,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匈奴和汉朝的角色,进行场景再现,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体验。
八、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利用《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原始的历史资料。
2. 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匈奴与汉朝和战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大汉天子》、《汉武大帝》等,以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匈奴的兴起和与汉朝的和战关系时,注重引入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 在分析匈奴对汉朝的影响和启示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
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导入:(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
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本课并解答下列问题(注意:解答的同时要划在课本上,并尽量记住)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思考两汉时期(汉初、汉武帝、汉元帝)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国家发展的主流。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建立了奴隶制度,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达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是掠夺战争,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一组关于青铜器和妇女头饰的图片,这些图片中的实物都是出自2000多年以前一个名叫匈奴的民族之手,让学生谈谈欣赏了这组图片有何感受或评价。
匈奴族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古人笔下的昭君出塞与匈奴是怎么回事?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十五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板书课题: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新课:第一篇章匈奴崛起下面我们走进第一篇章,匈奴崛起(学习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简介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出示西汉疆域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讲解法3.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匈奴族的兴起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教师:那么冒顿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展开讨论。
老师:(总结)冒顿单于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统一蒙古,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第一次统一,对北方的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第一章:匈奴的兴起1.1 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讲解匈奴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1.3 分析匈奴兴起的原因和影响第二章:汉朝与匈奴的关系2.1 介绍汉朝与匈奴的早期关系2.2 讲解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和措施2.3 分析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三章:汉朝的防御措施3.1 介绍汉朝为了防御匈奴而采取的措施3.2 讲解汉朝的军事防御体系和战术3.3 分析汉朝防御措施的效果和问题第四章:汉朝的进攻策略4.1 介绍汉朝为了削弱匈奴而采取的进攻策略4.2 讲解汉朝的军事进攻体系和战术4.3 分析汉朝进攻策略的成效和影响第五章:和战的波动与结局5.1 介绍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波动5.2 讲解和战对汉朝与匈奴的影响5.3 分析汉朝与匈奴和战的结局和意义第六章:汉朝的和亲政策6.1 介绍汉朝为了缓和与匈奴的关系而采取的和亲政策6.2 讲解和亲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影响6.3 分析和亲政策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作用和局限性第七章:汉朝的外交手段7.1 介绍汉朝为了对付匈奴而采取的外交手段7.2 讲解汉朝的外交策略和外交关系7.3 分析汉朝外交手段的成效和影响第八章:汉朝的边疆政策8.1 介绍汉朝为了巩固边疆而采取的政策8.2 讲解汉朝的边疆防御建设和管理8.3 分析汉朝边疆政策对匈奴的影响第九章:汉朝的文化交流9.1 介绍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文化交流9.2 讲解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9.3 分析文化交流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影响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总结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历史过程10.2 反思汉朝的政策和策略对匈奴的影响10.3 分析历史经验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和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匈奴的兴起:重点关注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
需要详细补充和说明匈奴的起源,如匈奴的族源、早期活动范围等;匈奴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如游牧社会的特点、部落联盟的形成等。
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重点关注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发展变化。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了解匈奴的地理位置和民族背景。
2. 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3. 理解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匈奴的地理位置和民族背景,包括匈奴的起源、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2. 讲述匈奴的兴起过程,包括匈奴的统一和扩张。
3. 探讨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包括和亲政策、战争冲突和和平协议。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匈奴的地理位置和民族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匈奴的兴起过程。
3. 引导学生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讨论和亲政策、战争冲突和和平协议的影响。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匈奴的兴起教学目标:1. 了解匈奴的统一过程和首领冒顿单于的统治。
2. 掌握匈奴的军事扩张和统治范围。
3. 理解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
教学内容:1. 讲述匈奴的统一过程和首领冒顿单于的统治。
2. 介绍匈奴的军事扩张和统治范围,包括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3. 探讨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包括牧民生活方式、部落联盟和军事制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匈奴的统一过程和首领冒顿单于的统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匈奴的军事扩张和统治范围。
3. 引导学生分析匈奴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讨论牧民生活方式、部落联盟和军事制度的特点。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回答。
第三章:匈奴与汉朝的和亲政策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及其原因。
2. 掌握和亲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和亲政策对匈奴与汉朝关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讲述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及其原因,包括汉朝对匈奴的畏惧和外交策略。
2. 介绍和亲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嫁女、赠送财物和外交联姻。
3. 探讨和亲政策的影响,包括暂时缓和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及其原因。
匈奴及兴起及与汉朝及和战教案示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第一章:匈奴的起源和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匈奴的社会结构和军事制度。
1.2 教学内容匈奴的起源:讲解匈奴的起源地、民族构成和早期历史。
匈奴的发展:讲解匈奴在汉朝时期的兴盛和扩张。
匈奴的社会结构:讲解匈奴的社会组织、部落联盟和首领制度。
匈奴的军事制度:讲解匈奴的骑兵战术、战术特点和战争方式。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匈奴社会结构和军事制度的特点。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研究匈奴的骑兵战术和战争方式。
第二章: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和战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和战争过程。
让学生了解汉朝的边疆防御和对外扩张。
2.2 教学内容汉朝对匈奴的策略:讲解汉朝的和亲政策、防御政策和反击政策。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讲解汉朝和匈奴的几次重要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汉朝的边疆防御:讲解汉朝修筑的长城和边疆防御体系。
汉朝的对外扩张:讲解汉朝对匈奴的征战和对其他民族的征服。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汉朝对匈奴的策略和战争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汉朝的边疆防御和对外扩张的意义。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研究汉朝和匈奴战争的影响和后果。
第三章:匈奴与汉朝的和亲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匈奴与汉朝的和亲政策的背景和过程。
让学生了解和亲政策对匈奴和汉朝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和亲政策的背景:讲解匈奴的强大和对汉朝的威胁。
和亲政策的过程:讲解汉朝皇帝与匈奴单于的婚姻联姻。
和亲政策的影响:讲解和亲政策对匈奴和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和亲政策的背景和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亲政策对匈奴和汉朝的影响。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第四章:汉朝对匈奴的征战和征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朝对匈奴的征战和征服过程。
让学生了解汉朝对匈奴的征服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匈奴及兴起及与汉朝及和战教案示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2. 通过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军事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匈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匈奴的起源地、民族构成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匈奴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特点2.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汉朝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北伐和匈奴的分裂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和和平谈判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匈奴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2. 难点: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军事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匈奴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军事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多角度评价匈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匈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军事特点。
3. 第三课时:讲述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4. 第四课时:分析匈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
教案示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匈奴的起源地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二、匈奴的起源和发展1. 教师讲解匈奴的起源地、民族构成,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匈奴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特点。
三、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关系1. 教师讲述汉朝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和亲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北伐和匈奴的分裂。
3. 教师讲述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和和平谈判,引导学生关注和平谈判的结果和影响。
四、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军事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如部落联盟制度、世袭制度等。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如游牧生活、草原文化等。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一篇: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学习目标:、能准确说出:匈奴统一的时间、人物、作用;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史实和昭君出塞。
2、理解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影响。
3、学习本课人物为民族和平和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汉朝的和战。
一、自学课本P88—89第一目“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解决以下问题:.匈奴族生活在草原,匈奴的最高首领称_________.2.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__ ____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3.秦始皇派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抵御匈奴的进攻。
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二、自学课本P89—90第二目“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结合战争示意图,浏览小字部分,对照地图,解决下列问题:4.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________和_______地区。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___分别出击匈奴。
6.经过_________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三、自学课本P90——91第三目“昭君出塞”,结合插图,浏览小字部分,解决下列问题:7.公元前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向汉称臣。
8.______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意义:①;②为汉匈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预习检测:、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时期B.秦始皇末年c.西汉D.秦汉之际2、匈奴统一后生产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事件是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D.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4、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A.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B.秦末汉初,匈奴不断挥兵南下c.匈奴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D.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出塞5、下列和反击匈奴有关的历史人物有①汉文帝②汉武帝③卫青④霍去病⑤汉元帝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6、说一说:汉与匈奴的关系:汉初汉武帝汉元帝:9.列举秦汉时期,为反击匈奴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将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86页15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简介】
本节课属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史课,课文主要介绍了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
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我将本课分为四大板块,并抓住汉与匈奴时战时和这一基本线索,注意向学生渗透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匈奴与西汉的关
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
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启发导学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卫青、霍去病等与本课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情境引入:出示秦朝和汉朝的疆域图,秦汉时期统一的历史特征,秦
始皇在历史上第一次划定中国版图,北至长城一带,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当时匈奴位于北方,立国不久,势力较弱”引出匈奴族。
2、明确学习目标: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崛起的匈奴与汉王朝又有怎样的关系?(出示课题)与学生一起走入汉代去感受雄踞北方
的匈奴政权与汉朝的关系。
二、板块教学,建构课堂
(一)板块一:匈奴兴起
通过故事激发兴趣:通过冒顿单于鸣镝射马的故事,让学生对冒顿单于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让学生给他建立人物档案激发兴趣。
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设置情境:那么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冒顿单于时期,连线冒顿单于。
(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了解匈奴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掌握冒顿单于为什么能统一蒙古,统一蒙古在历史上有怎样的意义)
总结: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在此基础上匈奴的经济发展起
来了。
2、匈奴经济的发展
指导学生看书,通过展示图片进一步讲解,得出匈奴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①畜牧业,兴旺发达②手工业发展起来③农业有了初步发展。
总结:匈奴经济的发展,匈奴族的势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此时西汉初年经济发展如何?出示经济发展的史料:皇帝连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诺大的天下竟找不到,将相只能乘牛车。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国力不强盛。
为学习第二板块打下基础。
(二)板块二:汉初和亲
1、通过白登之围的故事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你知道白登之围的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解一下。
教师:汉高祖兵败白登山后,被迫和亲对匈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什么是和亲政策?
(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同时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等。
)
教师: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
(学生回答:匈奴人依旧年年南下)
总结:不管战与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所以国力强盛与否才是关键。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发言,一环扣一环,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板块三:汉武雄风
1.创设问题情境: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必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如何呢?出示史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国力强盛。
教师: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关系如何,让我们进入第三板块:汉武雄风。
2 、小小辩论赛:
教师: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一位官员,面对匈奴的入侵,你是主战还是主和呢?
将学生划分成两大派,每四人为一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陈述观点。
(回忆旧知:对比西汉初期的弱,得出汉武帝国力的强盛,为反ft匈奴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3. 汉武帝反ft匈奴的三次战役:(出示课件,动态展示)。
教师:到底是主战还是主和呢?请同学们看书。
汉武帝决定反ft。
(1)关于漠北战役,,由学生介绍战役经过,与学生一起体验战争的残酷。
(2)大汉名将:卫青、霍去病。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由学生介绍。
对于卫青:提问:卫青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大家互相交流。
学生畅所欲言。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完成了情感体验
对于霍去病:介绍冠军侯的典故,由当年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启发学生:在霍去病的身上看到了什么优秀品质?进而延伸到我们如何去爱
我们的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4. 畅所欲言:评价汉武帝
教师:怎样看待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战争。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分为二评价。
5. 知识迁移: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大一统。
过渡:经过汉武帝的军事打ft,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西迁,部分匈奴人南迁到长城附近,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板块四:昭君出塞
1. 出示图片单于和亲砖,引出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和亲事件.
2. 学生介绍王昭君。
3. 畅所欲言
教师:让我们穿越到西汉,假如你是昭君随行者,你会帮助她做哪些有益于匈奴的事?
4. 出示图片和史料,学生归纳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5. 评价昭君: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教师渗透情感教育,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你会怎么做?进而延伸到我们如何去爱我们的国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6. 能力提升:
昭君出塞和汉初的“和亲” 有什么不同呢?
7、拓展延伸
提问:在今天56 个民族大家庭中还有匈奴族吗?教师介绍匈奴族的消逝。
三.归纳总结.
你认为两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教师板书。
教师点出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四.感悟与升华:
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民族友好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五、课堂练习,达标反馈
1、课件出示基础知识题:考查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等基础知识点
2、材料分析题。
六.分享环节:这节课所学分享给你的同学和老师。
七.结束
以一首《爱我中华》结束本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一课的学习,同时也再一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