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意识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和意识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和意识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和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2.世界统一于()。

A.存在

B.意识

C.物质

D.物体

3.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4.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C.人类特有的思想

D.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6.“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原理

C.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

D.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

7.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类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8.列宁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实在。”由此表

述可见()。

A.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是物质的

B.物质的东西一定是客观存在着的,并能被人们认识

C.能使人们认识的事物都是物质的

D.哲学中的物质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是人们思考出来的

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关系界定的

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的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1.“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2.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3.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4.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通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5.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其错误是()

A.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否认了相对静止

D.夸大了静止的根本性

1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的是()观点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1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8.我们想问题和做事情正确的出发点是()

A.从感觉出发

B.从经验出发

C.从实际出发

D.从领导意图出发

19.物质的运动是()

A.暂时的

B.永恒的

C.时动时静的

D.把握不住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B

5.A

6.A

7.D

8.B

9.A 10.C

11.B 12.A 13.D 14.B 15.C 16.D 17.C 18.C 19.B 20.D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 B )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C )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4.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 )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5.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B )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时间和空间是( B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C.感性直观形式

D.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8.时间的无限性是指它是( D )

A.瞬息万变的

B.不可测量的

C.一去不复返的

D.无始无终的

9.空间的无限性是指它的( B )

A.存在是永恒的

B.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

C.体积是不可度量的

D.存在是绝对空虚的

10.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C )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11.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D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5.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 D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C )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B.世界是精神的世界

C.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D.世界是发展的世界

19.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D )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哲学

2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 C )

A.二者是互不相关的

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C.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D.后者是前者的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内容

21.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 B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机器思维最终将超过人类思维

D.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22.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 B )

A.庸俗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4.人类认识的能动性是指( A )

A.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自由地改造社会规律

25.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 C )

A.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B.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

C.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错误)

(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

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

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含义、发展及特点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3.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学案例] 教材案例2-1 “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思考:看完这个案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启发?如果你是案中主角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助他?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课堂练习:p34 专栏2-9请你完成以下句子,然后大家分享。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观察、分析外部活动与情景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种类: (一)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 (二)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阶段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从青春期一直到成年。自我意识经过这个阶段的分化、矛盾、统一而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 (三)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这阶段大致从3岁到青年期(3~14岁)逐步形成。在此阶段,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不仅反映觉醒状态,还可反映机体的思维、情感、记忆、定向力以及行为等多项神经、精神功能。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感知环境能力出现障碍。临床工作中意识障碍比较常见,多涉及各个学科及机体的各个系统。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意识障碍的病因很多,短时间内迅速明确意识障碍的诊断及其产生的病因,对于开始有效的治疗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1意识障碍的分类 (1)急性意识障碍是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2)间歇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是一种短暂而频繁发作的意识障碍,常见的原因是晕厥、癫癎与惊厥;(3)慢性意识障碍是由于广泛的脑血管疾病、感染、CO中毒、外伤、缺氧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2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1)幕上局灶性病变: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皮质、皮质边缘网状激活系、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间脑中央部、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等结构的病变;(2)幕下局灶性病变:当病变累及脑桥-中脑之间的上行网状激活系就可导致不能觉醒而出现意识障碍、延髓受压、水肿或出血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而继发脑缺氧、缺血而出现意识障碍,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可波及脑桥、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3)代谢-中毒性病变:脑的必需物质供应不足、内源性代谢紊乱或外源性有毒物质抑制或破坏大脑皮质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与抑制系统平衡失调而致意识障碍;(4)弥漫性病变:通过上述多种发病机制引起意识障碍。 3意识障碍的定位诊断 根据患儿的意识障碍情况、呼吸类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睫-脊髓反射、眼球活动(如眼脑反射)、眼前庭反射、压迫眶上切迹引起肢体运动状态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以确定意识障碍的部位(大脑半球、间脑、中脑-上桥脑阶段、下桥脑-上延脑阶段、延脑阶段),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开始有效的治疗、更准确的判断预后(见表1)。 4昏迷严重程度的判定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为了对昏迷程度进行准确评价,一般临床上常用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1995年5月于太原,见表2)、修改的婴儿意识水平评分法或美国耶鲁大学儿科制定的昏迷分期量表等。准确的昏迷程度判定有助于昏迷的治疗及分析预后。 5意识障碍的症状诊断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医生主要应当明确的问题是患儿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其程度如何,病因是什么。意识障碍的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第二章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讲义

第二章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本讲内容 一、自我意识概述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变化的特点及类型 三、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认识你自已! ←我是谁? ←我是否有价值? ←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着这些千百年来哲人思想家不断追寻的问题,你是否感到困惑、无助? ←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的唯一意义在于活出真我,并完成那充满各种潜能的明天的我。 ——R.L.史蒂文生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三)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外部世界 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体验。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心理状况(性 格、气质、能力、兴趣、意志品质等)及人际关系状 况的认识和体验。 ← 2.自我意识的结构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三 阶段模式,即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 理自我发展时期。 ←2、对自我的评价(社会自我):4岁—青春期 ←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并对自身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我会唱歌”、“我会……”,关注他人评价,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3、对自我的了解(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 ←15岁左右:外在的关注——内在的关注 ←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热衷于内心世界的探索,这时倾向于去找自己的偶像或榜样 ←埃里克森的心理成长理论: 埃里克森生于1902年,是一位受到弗洛伊德 思想极大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人类发展理论

家,但由于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故 人们叫他“新弗络伊德主义者”。 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8个阶段,他认为在每个阶段中,个人都会遭到心理成长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认同危机”,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应,对这种危机可以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在每个阶段中,个人能成功地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化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否则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并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他因此认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来自于对这些危机的积极解决。 ←埃里克森的8个认同危机 ←(三)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 1.自我意识影响心理健康 2.自我意识影响着个体的期望水平 3. 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作用 4. 良好的自我意识促使个体不断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 (四)怎样才能获得健康的自我形象 支柱一:归属感。知道自己被爱,感到被接 受,因而有安全感。 支柱二:价值感。知道自己有价值,对别人来 说是重要的。 支柱三:感到有能力、有信心。不管什么事情 都能做到,能够有所贡献。 ←破坏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变化的特点及类型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良心理因素及调适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1、自我意识的分化 ?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 ?“理想我”和“现实我” 2、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 (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4)交往需要和自我闭锁的冲突 3、自我意识的统一 (1)自我同一性 ?主体我和客观我的统一 ?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和谐统一。 (2)获得自我统一的途径:

唯物论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盐城市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学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 一、高考考点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梳理 (一)知识结构 是什么 物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旧唯物主义观点 质怎么样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 意 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述: 的方法论要求: 关 系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 怎么样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依据(为什么) 怎样建设(怎么样) (二)预习导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立足点。 3、错误的路线与正确的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关系,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_______________出发。 6、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_______________。 8、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既是科学的___________ 又是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三)重点、难点分析 1、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也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三、典题分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意识障碍的鉴别

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一)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鉴别 意识障碍按其清晰度降低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 1.意识模糊 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轻度意识模糊临床表现为讲话不太流利、用词不当、思路不连贯、定向力不十分确切。中度,表现为只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定向力差。 2.昏睡 表现为睡眠状态,但可叫醒,可睁眼观察周围事物,但无表情,所答非所问,很快又入睡。 3.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呼之不醒。根据其严重程度,昏迷又可分为轻、中、重及极重度。(二)需与昏迷相鉴别的疾病 下列疾病可发生意识障碍或类似意识障碍,需与昏迷进行鉴别: 1.精神抑制状态 常见于瘤症或严重精神创伤之后,起病突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呼吸快而浅,或发生屏气。四肢用力伸直或乱动。双眼紧闭,眼睑急速轻眨,如翻上睑可见眼球上翻。亦可表现为昏睡或朦胧状态,也可有痉挛发作、抽搐等。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但可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2.木僵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木僵是指动作和行为减少到僵直的程度。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不言、不语、不吃、不喝、四肢不动,身体呈蜡样屈曲。目光呆滞,表情固定。卧床不起,常同时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流涎、尿潴留、体温低等。 3.闭锁综合征(locked in syndrome) 多由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而发生桥脑病变,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及支配第V对脑神经以下的皮质延髓束。临床表现为只有眼睑能睁开或闭合,眼球可做垂直运动,不能讲话,四肢不能活动,咽喉肌麻痹。但神志清醒,可理解语言,对别人提出的问题,通过眼睑运动做出回答。 (三)根据有无病理体征对昏迷病人的初步鉴别 1.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锥体束征阳性:常见于脑出血、脑水肿、脑血栓、脑肿瘤、脑血肿等。 (2)脑膜刺激征阳性 1)伴有发热,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2)不伴有发热,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 2.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逐渐发生者:常见于尿毒症、肝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甲状腺危象、低血糖昏迷、甲状腺功能减退危象等。 (2)无原发病,起病急者 1)有感染,常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 2)无感染,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安眠药物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首先,何为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而物质呢?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对于意识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争论,我的看法是意识不能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认为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则背离了这个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如果承认了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在事实上就取消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另外,如果一方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又主张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决定物质,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意识互相决定的逻辑矛盾之中,也就是陷入了二元论。其次,若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那么这个“一定条件”的定义又是什么?而世界上的条件无非就俩种,物质条件和意识条件。如果是指物质条件,那么意识就是在物质条件作用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这也就是承认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意识取决于物质,而非意识起决定作用。如果“一定条件”是指意识条件,那就是说意识是在意识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而这显然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与我们现时代所坚持的科学观相违背。再者,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要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它的作用程度总是被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具体状况所决定的。从意识的能动性上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实践前,都会有目的和计划去指导实践,然而这些目的意识和计划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都说意识来源于实践,目的和计划意识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说,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而这也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不能超出依赖物质的范围,更不可能达到决定物质的程度。 最后,我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主张事实上是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比如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表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等口号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设想的很大,似乎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万事顺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改正。事实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意识障碍的临床判断及其意义

意识障碍的临床判断及其意义 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多丧失表达能力,不能很好配合,给了解、判断病情以确定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在接触此类病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特点:发病急剧者多为立即直接意外,如呼吸心跳骤停、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或因创伤所致脑损害。逐渐加重者多为代谢性因素,如低血糖、低氧血症、感染、脓毒血症、肝昏迷、酸中毒等。脑外伤后昏迷经过短暂清醒后再昏迷者多属典型的硬脑膜外血肿。 昏迷时间越长说明脑损害程度越重,超过3个月者为迁延性昏迷,超过6个月仍无改善表明恢复已很困难。 (2)意识障碍时的伴随症状:体温升高意味着感染,但也可能有中枢性损伤(丘脑下部)。对伴有头痛和呕吐的意识障碍者要警惕脑水肿、血肿或脑血管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此时常伴有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律等症状,若同时伴有瞳孔变化则应警惕小脑幕切迹疝的可能。酸中毒引起的意识障碍常有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深大呼吸及少尿等临床征象。如有黄疽应注意监测血氨。 对临床出现胸、颈面部出血点和淤斑者,结合胸部挤压伤史可确定为创伤性窒息的典型表现。 (3)意识障碍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了解意识障碍病人的神经机能状态是判断有无器质性损害和其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例如:①意识障碍的评价:临床评价意识状况及其严重程度的方法很多。传统上把意识状态分为五级——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深昏迷。这种分类简单、容易掌握,但有时不能确切反映临床实际情况或失之笼统,如朦胧状态与嗜睡和浅昏迷之间的界限就很难严格区分。因此又有人进一步根据存在的意识范围和思维内容把朦胧状态分为朦胧、混浊、谁妄三个阶段。虽然评价意识的方法很多,但目前比较常用的是由Teasdale和Jemmett于1974年制订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 GCS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综合评价意识,方法简单易行,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较好,比较实用。应用时将检查眼睛、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结果分值相加,总分为15分,最低分为3分,分值越低说明意识障碍越重,总分小于8分常表现为昏迷。②眼部体征:眼睑:发生意识障碍时眼睑完全闭合。 掰开眼睑可以与睡眠状态的眼睑闭合区别,后者可迅速闭合,意识障碍时则闭眼减慢,其减慢程度与昏迷程度相关。瞬目:正常人瞬目每分钟5~6次,入睡后消失。有意识障碍者如存在瞬目说明脑干网状结构仍起作用,其运动速度和振幅减慢程度与意识障碍程度相关。眼球位置:正常人睡眠时双眼球稍向上旋。浅昏迷时,双眼球呈水平性浮动,随着昏迷的加深,眼球逐渐固定于正中位,说明脑干功能丧失。双眼呈较快的来回运动(兵乓球眼震)称谓眼激动或不安眼(ocularagitationorrestlesseyes),常见于肝昏迷或麻醉等。当屈曲病人颈部,在睁眼的同时出现双眼球上翻-洋娃娃眼现象(Doll‘sevesPhenomenon)则是中脑损害的体征。瞳孔: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对称性及对光反射。小脑幕切迹疵时患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桥脑损伤时瞳孔呈针尖样大小(1mm)。在观察瞳孔时应注意与直接暴力造成的动眼神经损伤(瞳孔散大)和麻醉药、吗啡(缩小)、阿托品(扩大)等药物所引起的瞳孔变化相区别。③运动与感觉:观察有无自主运动,无自主运动时观察对痛刺激的反应。随着昏迷程度的加深,对疼痛的定位、回避、肢体的屈曲和过伸都可出现不同的异常反应。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 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 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 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 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 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 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 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2)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 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 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 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 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 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 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 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③意识 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 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

意识障碍分类

意识障碍分类 意识是指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刺激所做出应答反应的能力。意识的内容为高级神经活动,包括定向力、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任何原因因引起的大脑皮质、皮质下结构、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部位的损害或功能抑制,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可表现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临床常通过病人的言语反应、对针刺的痛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病人又继续入睡。 (2)昏睡:是较嗜睡重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唤醒,需大声呼唤或较强烈的刺激才能使其觉醒,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3)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可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

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4)中昏迷:对外界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5)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命体征明显变化,如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等。 2.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表现为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2)谵安: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病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与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可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引起谵安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有脑炎、脑血管病脑外伤及代谢性脑病等。高热中毒、酸碱平衡紊乱营养缺乏等也可导致。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征: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丧失。病人对刺激无反应,无自发性言语及有目的动作,能无意识地睁眼闭眼或存咽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