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爱莲说》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爱莲说》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22《爱莲说》导学案(2)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能够选用恰当语句进行作答;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类比衬托、象征的写作手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能够选用恰当语句进行作答。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类比衬托、象征的写作手法。

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象征手法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自学导航】根据原文完成下列填空:1.在文中具有统率下文作用的句子是,。

2.表明陶渊明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性的句子是。

爱莲说 导学案.doc

爱莲说 导学案.doc

爱莲说一、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二、重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复习过程:第一部分:预习导学:【资料链接】(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4)《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写作背景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巩,历来为人所传诵。

第二部分:自主学习一、导入新课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的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托物言志的名篇。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熟读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了解“说”这种文体"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噫陶后鲜有闻(二)堂探究、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蕃:独:染:濯:益:植:亵:鲜:宜:2、重点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合作探究:(一)、作者把莲花比作-------------2、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美了莲--------------------合作探究:(二)、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情感。

三、思维拓展: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行修养的启示。

四、当堂检测:、《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莲:荷花芙蓉芙蕖
小何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留得残荷听雨声;——李商隐
荷尽已无擎雨盖;——苏轼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节奏划分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用原文回答。

出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莲花的什么品格?
3.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喜爱吗?
5.小结:作者写花其实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洁品质。

6.为什么作者在开头不直接写莲花?而写其他的花?
8.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
菊——隐世者——惜
牡丹——富贵者——厌
说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求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o了解“说”的特点。

2.技能目标o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o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3.情感目标o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o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o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教学难点o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o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欣赏课本中的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二、题解与作者介绍•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介绍:《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然后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四、探究课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o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o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o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赋予了莲哪些品质?2.理解使用“菊”和“牡丹”来映衬的作用o文章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o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起什么作用?3.把握主旨o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五、课堂检测1.分小组比赛背诵课文。

2.填充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六、小结与作业1.小结: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2.作业:加强背诵,认真默写;完成《爱莲说》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爱莲说o周敦颐o菊:君子(正衬)o莲:高洁、质朴、正直、芳香、清高(托物言志)o牡丹:反衬六、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爱莲说导学案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爱莲说导学案语文

19.爱莲说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法指导清除障碍,顺畅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

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今江西星子)太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说”:古代的重要文体有“铭”“说”“记”“书”“序”“表”“传”“散曲”“民歌”等。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

一般篇幅不长,往往言简意赅。

《爱莲说》就是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对比、烘托、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

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牡丹来莲,其中菊花属于,牡丹属于。

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古今异义①亭亭净植.古义:今义:栽种②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新鲜、鲜美③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应当(2)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①不蔓.不枝.原意:枝蔓,这里指;原意:枝节,这里指。

②香远.益清.原意:距离长,这里指;原意:清澈,这里指。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原意:远处,这里指。

(3)将有“之”的句子分为两类①理解为“的”有:②有舒缓语气的作用: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富贵者也E.花之君子者也F.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22 爱莲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1、图片展示: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吟出你知道的写莲花的诗句:《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3、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课前练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7、谁爱牡丹为什么写世人爱牡丹|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9、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xxxxx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爱莲说》导学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文言判断句式;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一、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igrave;)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阅读时要掌握好物与志的内在联系。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3.积累写莲名句,整理读书笔记。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王昌龄《采莲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南唐李璟《山花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背诵。

归园田居赏牡丹晋陶渊明唐刘禹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庭前芍药妖无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池上芙蕖静少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惟有牡丹真国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花开时节动京城。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含答案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含答案

五单元荷专题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1.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应当答案:(1)立(2)当然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答案:(1)长枝蔓生枝杈(2)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莲)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答案: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资料补充】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2.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北宋当时官场黑暗,士大夫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周敦颐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他为官清廉,处事公正。

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3.“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颐()蕃()濯()淤()涟()蔓()亵()噫()鲜()有闻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甚蕃( ) 清涟()濯( ) 不妖( )不蔓不枝()净植( ) 亵玩( )(二)翻译下列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莲】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①从_______方面,写出了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_______方面,写出了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_______方面,写出了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莲】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爱莲说导学案【导语】《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本篇导学案将带你一起了解《爱莲说》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特点。

【导学目标】1. 了解《爱莲说》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2. 掌握《爱莲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3. 分析《爱莲说》描绘莲花的手法与意境。

4. 感悟《爱莲说》中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人生哲理。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钓矶山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多以近景写实为主,表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二、诗歌背景《爱莲说》是白居易在父亲逝世后两年创作的。

白居易在长安时曾种莲,但莲花一直不开,直到他父亲去世后,莲花终于开放了。

于是,他结合自然景物,抒发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三、诗歌内容爱莲说:庭前闲赏莲花时,花开不败是何因。

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莲花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四、艺术特点1. 通过写实手法描绘莲花的外貌和生长环境,细致入微。

2.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莲花的高洁和残败之情。

3. 借莲花来寄托对已故父亲的思念之情。

五、描绘莲花的手法与意境1. 描写莲花的颜色、形态和香气,营造出清雅的氛围。

2. 描写莲花水润如玉,寓意高洁与纯净。

3. 描写莲花的残败之境,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苦短。

【导学点拨】1. 本篇诗歌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细致入微,通过对莲花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

3. 诗歌以莲花高洁不染、残败而美为主题,寓意了生活的苦短和生命的无常。

4. 《爱莲说》是一首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的诗歌,是白居易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之作。

【拓展延伸】1.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请描述一件平凡的事情,其中蕴含的感悟和情感。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设计一、课前预习任务1.解题,说说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我得到的信息有:2.划分节奏,读出作首蕴含的喜爱之情。

3.释义(1)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重点字词。

(2)翻译全文二、师生合作读完《爱莲说》,老师被周敦颐的深情感动,很据文章内容写了一首三行小诗。

但是这首诗表达的内容并不完整,接下来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内容补充完整。

爱莲我爱莲、便是爱莲的所有。

我爱莲,只对莲情有独钟。

我爱莲,却是最孤独的时刻。

三、赏莲花之德1.赏莲花之德——我爱莲,便是爱莲的所有。

如果你是周收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爱莲的所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我爱莲,便是爱它的,这体现了它的品格”的句式回等。

(提示:“所有”包括莲花的外形和内在分析)明确:①我爱莲,使是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生长环境;这体现了它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②我爱莲,便是爱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体态;这体现了它正直通达、不攀附权贵的品格。

③我爱莲,便是爱它香远益清的气味;这体现了它美名远扬的品格。

①我爱莲,便是爱它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风度气质;这体现了它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的品格。

2、我爱莲,爱的不仅是它的外长,更爱的是它的品行。

(从文中选一个词语填入)明确:君子,作者是如何评价莲的呢?明确:“莲,花之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3.总结我爱莲,爱的不仅是它的外表,更爱的是它的品行,(从文中选一个词语填入)明确:君子四、品文字之美2.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文中三次写菊花和牡丹,采用了什么于法?生:衬托。

怎么衬托的?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秋季独吐幽芳,品质是高洁坚贞,不畏严寒,菊代表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避世者。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

牡丹代表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俗人。

3.总结我爱莲,原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达爱,具体表现在用菊花的超凡脱俗正衬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雍容华贵反衬莲的高洁质朴。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随县尚市镇二中李云文【教材分析】《爱莲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文章文字优美,意味深远,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能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1、“小组提问答疑法”,由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答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展示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手法是教学难点,我设想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及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制作教具(莲花瓣),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迁移练习法”,通过课堂练笔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资料、课件。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莲花的美令人赞叹,唐代诗人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诗人王昌龄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都反应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的外形美,其实真正值得赞叹的还是它的内在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莲的内在品质,显示作者高尚情操的精美散文《爱莲说》。

初中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爱莲说》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并掌握词、语句,疏导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烘托的手法。

3、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

资料袋 :1、认识“说”这类文体“说”就是古代—种以谈论为主的文体,既能够说明谈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周敦颐,宋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特别博学,并且人品很高,胸襟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敬爱。

《爱莲说》是他在公元 1068 年担当南康郡按时写下的。

他曾率领下属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代称为”爱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绽放,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细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迎面。

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政界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的《爱莲说》。

二、学习过程:( 一)、读准字音。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 )泥而不染濯( ) 清涟 ( ) 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行亵 ( ) 玩焉花之隐逸 () 者也噫() 陶后鲜() 有闻(二)讲堂研究1、累积要点词语,疏导文意蕃:独:染:濯:益:植:亵: 鲜: 宜:2、要点句子翻译: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三)合作研究:(一)1、作者把莲花比作-------------2、文章从生长(),体态(),气质()三方面写莲的。

3、---------------(句),赞叹了莲--------------------.合作研究:(二)1、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和()花,分别比作()()。

2、文章运用了()写法,抒发了作者()感情。

三、思想拓展:联系莲花,,说说君子形象对我们今日如何做人,完美自我品德涵养的启迪。

四、当堂检测: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的家.2、《爱莲说》的构造,我们能够归纳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衬托,即以为莲的总衬托,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3、《爱莲说》顶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狼狈为奸,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通畅事理,行为方正,美誉远扬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隆重而又令人敬重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7、文中最能归纳莲的尊贵质量的一句话是:8、作者描绘莲花,为何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誉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世风狼狈为奸,但其实不高慢自许。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6《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6《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出示目标】1.观看图片;2.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适时点拨】(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濯()涟()蔓()亵()噫()鲜()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发现研讨合作探究】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小组展示体验成功】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达标检测】六、课尾检测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不蔓不枝()(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简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单元荷专题
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
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
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
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应当
答案: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3.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
【合作探究】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
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
(2)自.李唐来(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5)濯清涟而不妖.( )
(6)可爱者甚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3.按要求填写句子。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填空。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
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二、课内阅读
(2012·聊城中考)阅读课文,回答5~7题。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
(2)不蔓.不枝(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绥化中考)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
⑤者。

竹心空,空以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

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贤:贤者。

②本:根。

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

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

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

⑥体:体悟。

⑦虚受:虚心接受。

⑧贞:坚贞。

⑨之:代词,指竹子。

⑩实:充实。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固.以树德( )
9.翻译下列语句。

(1)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2)竹似贤,何哉?
译文:
10.【乙】段中[A][B]两句,哪一句中的“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用法相同?请把字母A或B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11.【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12.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答案解析
1.答案:(1)只(2)从(3)少(4)当然(5)美丽而不庄重(6)多
2.答案:(1)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3)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

(4)(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3.答案:(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答案: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5.答案:(1)洗涤(2)生枝蔓
6.答案: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

应从“菊、莲”和“牡丹”的品格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文章主旨的作用。

答案: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8.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2)牢固(或坚固)
9.答案:(1)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
10.答案:B。

11.答案: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12.答案:托物言志(象征)。

议论。

附【乙】【译文】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的人。

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培植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