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动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水里的动物-幼儿园主题教案

水里的动物-幼儿园主题教案

水里的动物-幼儿园主题教案主题:水里的动物教学目标:1.了解水里的动物,认知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并掌握简单水生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知识。

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3. 引导幼儿尊重生命,珍惜水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教学内容:1. 水中动物2. 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的外貌、习性和生活习惯。

3. 故事:《安迪的水族馆》。

教学重点:1. 认知水中动物,了解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

2. 引导幼儿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鱼类需要水中含氧量高的环境等。

2. 帮助幼儿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传递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观察水中动物的图片1. 老师给孩子们展示鱼类、海龟、海星等水生动物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猜测、描述它们的特点:-2. 老师向幼儿介绍水中动物的名称、种类与习性,让孩子们初步了解。

活动二:模拟游泳池1. 在室内用蓝色的床单或者塑料布铺在地上,模拟游泳池的样子。

2. 老师示范游泳的姿势,并让孩子模仿学习。

活动三:玩水1. 老师为孩子们挑选些个性漂亮的小充气玩具,教孩子们如何溜水、戏水,让孩子们充分享受玩水的乐趣。

活动四:颜色拼贴海洋生物1. 老师把海洋生物的背景及主体制作好,让孩子用各色的贴纸进行拼贴,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游戏结束后老师引导幼儿总结,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如何保护海洋动物在游泳池中?我们如何爱护环境?第二课时故事《安迪的水族馆》1. 老师为幼儿们讲述故事《安迪的水族馆》,并用图片协助。

2. 幼儿跟着故事情节学习不同的水生动物的名称和种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幼儿通过这个故事,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珍贵,同时也感知了环境的重要性。

活动二:编制水中生物手偶1. 幼儿们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来编制出自己喜欢的水中生物,并用纸板固定。

水中的动物教案.doc

水中的动物教案.doc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2)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3)概述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4)分析"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通过河蚌的解剖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本有关实验内容,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2)关注我国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培养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阐明鱼类、河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河蚌的观察。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动画片《蓝精灵》的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除了歌曲中所描绘的景象外,水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存在?二、新课教学(一)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1、请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的水中的动物。

2、观察课本相关图片,分析水中动物的特征,尝试给水中动物分类。

水中的动物包括:腔肠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葵、珊瑚虫、水母和海誓等; 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蝗。

节肢动物:种类在动物界中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都具有外骨骼以及分节的足,大多具有触角。

包括虾、蟹、昆虫等。

软体动物:都有柔软的身体,大多用鲤进行呼吸。

如河蚌、蜗牛等。

两栖动物: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鲤呼吸。

如青蛙、蟾赊。

少数有尾,如大睨和蝶螺。

哺乳动物:如鲸等。

(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1、观察课本相关图片,了解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

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鳍运动,用鲤呼吸,大多数身体为纺锤形。

幼儿园小班水中小动物教案水生物认知与互动活动

幼儿园小班水中小动物教案水生物认知与互动活动

幼儿园小班水中小动物教案水生物认知与互动活动教学目标:1.认知常见的水中小动物,如鱼、龟、蛙等。

2.了解水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幼儿图书、玩具鱼、玩具龟、玩具蛙、水槽、海报或图片等。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活动(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幼儿图书或玩具鱼、龟、蛙等,引导幼儿猜测今天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教师介绍今天的主题是水中小动物,引导幼儿对水中小动物产生兴趣。

Step 2:认知水中小动物(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海报或图片等,向幼儿介绍常见的水中小动物,如鱼、龟、蛙等。

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同时可以用玩具鱼、龟、蛙等进行实物展示,让幼儿触摸、感知并辨别不同的水中小动物。

Step 3:观察水中小动物(15分钟)教师将水槽放在合适的位置,并把一些鱼、龟、蛙等放入水槽中。

引导幼儿围绕水槽观察水中小动物的行为,帮助幼儿观察它们的游动方式、互动行为等。

Step 4:互动游戏(20分钟)4.1“捉鱼游戏”:教师分发一些玩具网或网球拍给幼儿,利用语言指导幼儿用网子或拍子模仿捕捉鱼的动作。

教师可以放入一些玩具鱼,并让幼儿尝试捕捉鱼的游戏。

4.2“青蛙跳游戏”:教师引导幼儿模仿青蛙的跳跃行为。

教师可以用绳子画出一条弧线形状的路线,让幼儿沿着路线跳跃,互相比赛谁的跳跃距离长。

4.3“小龟卧游戏”:教师设置一个小方桌,让幼儿模仿小龟躺在小方桌上或水槽边。

教师可以发出指令,比如“小龟卧下,小龟站起来”,幼儿要根据指令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

Step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水中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中小动物,如它们的体型、颜色、特殊的器官等。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手工制作,让幼儿用纸板、彩纸等制作鱼、龟、蛙的翻翻书或立体图案。

Step 6:结束活动(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整理玩具和材料,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和动手能力。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精选4篇)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精选4篇)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精选4篇)《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篇1【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班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旧教材叙述鱼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试验的内容占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大幅度删减了原教材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让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熟悉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看与思索"、一个"探究"试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同学熟悉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同学探究的过程,使同学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乐观参加探究活动。

【同学分析】八班级同学在第四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所以本课简化了鱼的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内容,着重让同学熟悉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由于同学的形象思维力量比较强,所以要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看来得出结论,从而熬炼他们的抽象思维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试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可以教给他们科学讨论的基本方法,培育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材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知道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2. 力量培育(1)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育同学设计试验和动手操作力量,试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可以培育同学的团体协作精神。

( 2)通过观看"鱼鳃作用"的试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3. 情感态度通过水域环境爱护的学习,提高同学的环保意识,熟悉爱惜水生动物,爱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水里的动物》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水里的动物》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水里的动物》主题简介《水里的动物》是一门让孩子们了解水中动物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孩子们将会学习水中生物的种类、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

本课程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游戏、故事、实物展示等,以期让孩子们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在本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1.让孩子们了解水中动物的特性,认识一些较为常见的水中生物,如龟、鱼、螃蟹等;2.发展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协作能力;3.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

教学内容知识点•水中动物的种类、形态特征;•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水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活动1.游戏:找动物–活动过程:将一些常见的水中动物制成卡片,随机放在教室的一些地方。

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寻找、识别,并叫出动物的名称和特点。

–学习目标:帮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水中动物,了解其外貌和其他特征。

2.讲故事+展示实物:龟的一天–活动过程:老师讲述龟的一天,并向孩子们展示真实的龟,让孩子们能够亲身接触并了解龟的习性。

–学习目标:让孩子们了解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实物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

3.制作水中动物–活动过程:让孩子们模仿一些水中动物,如鱼、螃蟹、龟等,使用材料制作动物,让孩子们亲自动手。

完成后,让他们介绍自己制作的动物,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习目标: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造力,提高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

4.游戏:钓鱼–活动过程:将鲤鱼、鲫鱼、草鱼等不同的鱼的形状制成卡片,放入小游池中,让孩子们使用鱼竿钓鱼,将这些卡片一一钓取。

结果可用小奖品激励孩子们。

–学习目标: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不同种类的鱼,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游戏法•讲故事法•展示法•实践操作法教学评估1.观察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孩子们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出不同的水中动物?2.观察孩子们在制作水中动物过程中的表现: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展示了导师所教学的基本技能的程度,如粘贴、剪切、拼接等。

初中水中的动物教案

初中水中的动物教案

初中水中的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中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对水中动物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1. 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水中动物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的动物有哪些。

2.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水中动物,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学习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讲解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观点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水中动物的图画,并写上该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水中动物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了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水中环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水中动物的认知水平。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年级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文档

八年级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文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种类和习性,掌握其适应水生环
境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
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水中生物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种类和习性。

2.掌握水中生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器材、教辅资料、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各种水中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引起学
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讲解(20分钟)
(1)讲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种类和习性,比如鱼类、两栖动物、甲壳动物等的形态、特点和习性。

(2)讲解水中生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比如鱼类有鳞片、侧线、鳃等,能用鳃呼吸、通过鳍进行游泳等。

3.实验(20分钟)
(1)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浮游动物和沉水动物,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鱼类的实验,观察鱼类的鳞片、侧线和鳃等结构,了解它们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

4.讨论和总结(15分钟)
让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水中生活的动物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适应策略。

5.延伸拓展(15分钟)。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里的动物》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里的动物》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水里的动物》教案教案:认识水中的动物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材料:水槽、放大镜、水生植物、鱼缸、模拟水生动物(可用纸板制作)活动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与幼儿进行简短的谈话,引导幼儿回忆他们以往的水中生物观察经历,并询问他们对水中动物的认识。

2.观察水生植物(20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水生植物放入水槽中,给孩子们放大镜,让他们仔细观察水生植物的形态和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叶子、茎、根等部分,并和他们一起讨论水生植物的功能和特点。

3.模拟水生动物实验(30分钟)教师提前准备好纸板制作成模拟水生动物的形状,并在每个模拟动物上写上动物的名称。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模拟水生动物,并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让他们分类、比较水生动物的形状和颜色等。

4.水中动物观察(20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走到鱼缸旁边,指导他们观察缸内的鱼和其他水中动物。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问一些问题,比如“鱼是如何呼吸的?”“鱼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

5.总结和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到教室,让他们坐成一个大圈。

教师与幼儿讨论他们观察到的水中动物,问一些问题,比如“水中动物和陆地动物有什么不同?”“你们最喜欢哪种水中动物?”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并交流。

6.游戏时间(2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水生动物相关的游戏,如“追逐小鱼”、“模拟水中动物行为”等,让幼儿通过游戏巩固和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7.活动总结(10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表达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收获。

教师可以问他们一些问题,如“你觉得这次活动最有趣的是什么?”“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学到了什么?”等。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了水中生活的动物,并学会使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工具。

《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实验教学设计

《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实验教学设计

《水中生活的动物》课堂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1.设计思路:本节以《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为指导思想,主要以学生常见的鲫鱼为例“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

通过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达到“做中学,学中知”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构建理论为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必要的分层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构建水中动物主要特征的知识网络。

2.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视频,以及声音、图片、挂图等教具,并创建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总结、展示等活动。

由此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基本方法。

二、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水中生活的动物》,从知识结构来看,它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一个关键点,同时也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在应用上有其不同寻常的生活价值。

从生活实际和科学知识相结合教学理念来看。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水中生活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水中生活动物的特征,以及常见的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实验性上,在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现有的知识水平,从视频播放开始,有关海洋、淡水中水生动物及鱼类的相关教学材料,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然后,观察鲫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特别是鲫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通过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经过探究,得出结论。

把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和相互交流探索,小组归纳分析来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利用学生观察、探讨、总结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自己对知识的认知,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并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

语言活动水生动物教案

语言活动水生动物教案

语言活动水生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生动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点,以及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是什么,引导学生谈论水生动物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给予一些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给的水生动物,包括外形、生活习性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所观察到的内容,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加深对水生动物的认识。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水生动物的种类和特点,介绍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3. 操练(1)教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如“你认为哪种水生动物最有趣?为什么?”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水生动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水生动物的生活,并体会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4.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保护水生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水生动物,写一篇观察报告,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能力。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1 水中的动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0.1 水中的动物 教案

水中的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水中的动物是第十章水中的生物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章的学习要点有,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以人类生活的关系,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类生活的关系,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要点一鱼类的主要特征则是通过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来实现的,所以本节课的实施方式,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主题,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是七年级生物下册一个很重要的探究活动,鱼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且实验材料容易获得,组织好本次的探究活动将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也是落实教材专题探究活动的体现,二、教学内容分析水中的动物,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水中动物的种类,二多姿多彩的水中动物,三,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分析,本章的第一个学期要点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将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而且这个,而且学习要点,将通过探究活动予以体现。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鉴于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水中的动物有哪些种类?2、知道水中的动物是多姿多彩的3、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四、教学重点的确定鉴于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得以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五、教学难点的确定鉴于对教学重点的分析,如何开展探究活动?我个人认为应该按照探究活动的五个环节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如何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如何做出假设;根据假设如何制定计划;根据计划,如何实施计划;根据探究的结果如何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探究活动是很严谨的科学思维,本节探究活动的难点在于: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问题,所做的假设并不是单一的假设,围绕问题将要作出多种假设,这才是本节课的难点。

多种假设如果顺利给出,本节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多种假设不能顺利提出,则会影响学生制定计划的过程,计划不能很好的制定,后面的实施计划也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重要,活动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则只能是引导的作用,以前这种类型的课上的较少,本次探究活动成功与否,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考验。

水里的动物教案大班

水里的动物教案大班

以下是一个大班水里的动物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常见的水生动物,如鱼、虾、螃蟹等。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水生动物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保护水生动物和水资源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准备水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

2. 准备关于水生动物的绘本或视频。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水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2. 讲解和讨论:教师简单讲解一些常见水生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与幼儿一起讨论。

3. 观察和描述: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生动物,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这些动物的特征。

4. 保护意识: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水生动物和水资源,如不乱扔垃圾、不捕捉保护动物等。

5.创作活动:鼓励幼儿用水彩、泥塑等方式创作自己喜欢的水生动物。

四、活动延伸
1.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如参观水族馆或实地观察河流、湖泊中的水生动物。

2.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相关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如画出自己喜欢的水生动物或写一篇关于水生动物的小短文。

生物教案-水中生活动物

生物教案-水中生活动物

生物教案-水中生活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水中常见的生物种类;•掌握不同水中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理解不同水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描述和区分不同水中生物;•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水中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中生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水中生活动物的分类;2.水中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3.水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掌握水中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水中生物的适应环境。

四、教学难点•理解水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准备•教学PPT;•水生生物标本或图片;•视频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可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水中生活动物的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常见到的水生生物。

2. 知识讲解(25分钟)•使用PPT演示,介绍水中生活动物的分类、特征和适应环境。

包括鱼类、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等。

3. 水生生物观察(20分钟)•准备水生生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所见的特征和适应环境。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

4. 视频学习(15分钟)•播放与水中生物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中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

5. 实验探究(可选)(20分钟)•设计一项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中生物的反应和行为,进一步理解水中生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

6. 概念解释和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观察和实验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解释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水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讨论。

7. 小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了解更多种类的水中生物;•小组合作,设计水中生物展览,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观察,在实验探究环节中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认识水里的动物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认识水里的动物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认识水里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中常见的动物,如鱼、蛙等;2.认识水中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观察和描述水中动物的外形特征。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水族箱和活鱼、蛙(或相关图片等替代材料)–画板和彩色粉笔–水中动物图片卡片2.相关知识准备:–水中动物的外形特征–水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三、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0分钟)1.引入话题:老师拿出水族箱和活鱼、蛙等动物,向学生展示,并问到“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动物的外形和特征,学生们能否猜测出这些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探究活动(20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图片卡片,卡片上有不同种类的水中动物的图像。

2.学生观察图片卡片,讨论和描述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特征和习性记录在白板上,全班共同讨论。

拓展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水中的动物为什么要适应水的环境?他们的身体有什么特殊的结构?2.教师通过简单的示范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水中动物的特殊结构。

3.学生可以用废旧材料自由发挥,制作一些简单的水中动物模型,模拟它们的结构和形态。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水中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2.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水中动物与陆地动物有哪些不同之处?3.教师总结课堂,强调水中动物适应水的环境的特殊结构和形态。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水中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水中动物的认识。

同时,通过制作简单的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本教案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并适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观察和实践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在观察和探索活动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水中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了解水生动植物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了解水生动植物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了解水生动植物。

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了解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并能够区分各类水生植物和动物。

1.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探究和思维能力,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

1.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感受到我们生活周围的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多样,学会欣赏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态环境。

2.教学内容2.1.知识点(1) 水生动物的分类(2) 水生植物的特征(3) 水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4) 水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2.2.学习重点着重让学生了解水生动植物的特征、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

2.3.学习难点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3.教学步骤3.1.热身环节用图片或模型介绍一些水生动物和植物,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2.导入新课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环境。

3.3.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3.4.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转换和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

3.5.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提问。

3.6.课堂反馈和评价针对学生完成的实验和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4.教学手段4.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直观生动地展现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

4.2.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学习的印象。

4.3.课堂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5.教学评价针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采用反馈评价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全面归纳和分析,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成果和课堂表现自我评价。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和调整教学策略。

6.教学备课注意事项6.1.安全问题针对实验所需的材料和条件,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

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认识水中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2.培养学生对不同生物的了解和趣3.练习观察和描述能力二、教学内容1.介绍水中生物界的分类2.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4.进行实验,了解水中生物的生理反应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水中生命体,可以配合图片、视频,提前准备多媒体播放设备。

并且,可以预先准备一个带有多种水生生物的水族箱,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这些水生动物及其水下生态系统。

2.引入通过图书、图片等展示水下生态,让学生进入课堂,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了解水下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知识讲解(1)了解水中生物的分类首先让学生了解水中生物的分类,这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让学生对它们有个最初认识。

(2)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将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概括成表格,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它们在水中的形态、移动、以及繁殖等特点。

(3)水生生物的生理反应接下来,进行水生生物的生理反应实验。

例如,将鱼打麻油,观察它们对所在水中的反应;让蜗牛在水中浮动时关注其呼吸和身体运动等等。

这些实验将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水生生物,了解生命的神奇之处,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4.活动设计在讲授完知识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活动设计,例如,对于蜗牛、水母等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者组织学生制作一个假水族箱,让学生通过模拟水生动物的生活和运动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

5.结束语课程结束后,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参观并亲身体验生物生存的现场,收集有趣的体验和见闻,让这些新认识、童心和回忆埋深在我们的生命里,当我们再次到达与生物相处的水源中,或感受到海浪的冲击时,这股深深的认识流向我们的一举一动。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水里的动物》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水里的动物》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水里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认知水里的常见动物,如鱼、乌龟、螃蟹等;2.掌握简单的水里动物造型绘画技巧;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1.展示板或黑板、彩色粉笔;2.描述水里动物的图片或模型;3.绘画工具,如彩色蜡笔、水彩、彩色纸等;4.水池或水盆、纸板。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导入:自我介绍及提示思路(5分钟)班主任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接着,通过图片或模型向幼儿展示一些常见的水里动物,比如鱼、乌龟、螃蟹等,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这些动物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2. 活动设计:水里动物造型绘画(40分钟)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付诸于行动,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脑海中的“水里动物”呈现于纸面上。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绘画工具准备水彩、彩色蜡笔、动物专用的造型画纸等绘画工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位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颜色。

(2)设计主题在纸板上大胆地设计自己的水里动物造型。

可以分组或抽签分配主题进行,比如“最强的水里动物”、“最神奇的水里动物”或“最可爱的水里动物”等。

(3)激发创意启发幼儿在绘画中创意发挥,通过学习和模仿已有的动物造型,调整和改进,增强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

(4)分享成果绘画完成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鼓励幼儿彼此欣赏和交流,从而加深幼儿对不同水里动物造型的理解和认知。

3. 活动结束:清理场地与反思(5分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桌椅、纸板、笔记本等物品整理至原处,以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和爱护公共场所的习惯。

最后,可以请幼儿谈谈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共同总结出一份全班反思报告。

四、教学总结本次水里动物主题教学的设计,旨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兴趣。

将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付诸于行动,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脑海中的“水里动物”呈现于纸面上,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水里生物的基本知识。

小学二年级阅读教案:认识水中生物

小学二年级阅读教案:认识水中生物

小学二年级阅读教案:认识水中生物一、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水中生物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增强动物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教学内容:1、认识水中生物:在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小的生物,它们有的游来游去,有的贴在石头上吃东西,还有的慢慢地在水里晃动着。

这些小生物有的叫螺,有的叫龟苓膏,还有叫水蚤的,还有一些长得奇特的小生物,可能是大家都不知道的。

2、生活习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了解不同水中生物的生活习性。

比如:水蚤生活在水中,它会自由游动,还会附着在水草上,或者是贴在池塘的石头上。

3、外貌特征我们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去观察这些小生物的外貌特征。

比如:螺壳的形状,龟苓膏的颜色、大小等。

三、教学重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生动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巩固并延伸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关注动物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生命尊重观。

四、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出示一些水中生物的图片,学生可以先大声朗读名称。

老师可从这些不同的生物中选出几个让学生观察,感受关于这些生物的多样性和课堂所要学习的水中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新课展示有关水中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察觉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同外貌和生活习性。

3、合作学习有趣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欣赏这些水中生物的同时,将他们所观察到的信息、认知和笔记记录在自己的便条上,通过笔记与小组共享,督促领悟,巩固观察结果。

4、作业巩固请求学生完成关于水中生物的作业,鼓励学生去探索水中动物的更多信息,并收集有关生物命名、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方面的数据。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讲解,让学生发现水中生物的多样性,更加深刻地了解生物的形态有多种变化和生活习性有多种表现。

这些都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万物的好啊奇,提高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水生动物幼儿园公开课教案

水生动物幼儿园公开课教案

水生动物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水生动物的基本分类。

2.掌握不同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长环境。

3.了解水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感知水生动物的特点。

2.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

3.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探索自然,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2.提高幼儿的个人及团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幼儿认知水生动物的基本特征。

2.以小组形式探究不同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并了解它们在环境中的作用。

3.锻炼幼儿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理解生长环境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爱护。

三、教学准备1.PPT、音像设备、模型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2.有关水生生物的图片、音视频资料。

3.学生讲义、教师讲义、课后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室中展示一些水生动物的图片和模型,简单介绍水生动物的分类和生长环境。

2.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水生动物进行探究。

并根据调查结果分享各自发现的不同特点和环境。

3. 学生交流各组归纳整理探究结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析出水生动物的特点,环境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幼儿要爱护保护环境和水生动物。

5. 课后练习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板书记录主要内容。

2.在课程过程中及时与孩子、家长进行互动,加强沟通与联系。

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练习成绩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性思维,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感受、收获知识,涵养情感。

同时也应该注意语言表达和情感引导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水里的鱼大班教案

水里的鱼大班教案

水里的鱼大班教案教案:水里的鱼大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中的生物,鱼类;2.能够通过观察和探究,认识鱼类的特征和生活习性;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模型:各种鱼类的图片、鱼缸、养殖鱼、海藻等;2.教具:纸盘、彩色铅笔、水彩画、贝类壳等;3.绘本:《鱼》、《海底故事》等;4.学习活动:水中捞果汁、水中钓鱼等。

三、教学过程:1.入情:利用幼儿熟悉的歌曲《小鱼在游泳》让幼儿感受一下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形象,并让幼儿自由表达对鱼的第一印象。

2.导入:教师出示鱼的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对水中的鱼的兴趣,讨论鱼有哪些特征。

4.实践:幼儿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给一张纸盘,用彩色铅笔或水彩画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鱼,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对鱼的认识。

5.创设情境:教师倒入适量的果汁,让幼儿通过水中捞果汁的活动,体验一下鱼在水中的感觉,进一步理解鱼的动作特点。

6.实地考察:到室外的水池或附近的水源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一下真实的鱼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让幼儿亲身感受鱼类的生活习性,增加对鱼的认知。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养鱼的鱼缸,或者借用附近的公园、水景区等的养鱼场所。

7.总结归纳:回到教室,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一下自己学到的知识,总结归纳鱼类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并提问一些与鱼相关的问题,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

8.游戏活动:进行水中钓鱼的游戏。

教师准备一些用贝类壳做成的鱼,并悬挂在室内或室外的水池中,让幼儿使用钓鱼竿或其他工具,模拟钓鱼的过程,体验一下鱼儿的乐趣。

9.结束:教师与幼儿一起唱一首歌曲,如《小鱼在游泳》,并带领幼儿拍手祝福自己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和进步。

四、专题讨论:1.如何保护水中的鱼儿?2.鱼的体型和游动方式有哪些不同?4.为什么鱼类要生活在水中?5.有哪些著名的鱼类,它们有什么特点?五、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幼儿了解了鱼类的特点、生活习性等,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游戏活动等方式,增加了对鱼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设计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雷红娟【教材分析】“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旧教材讲述鱼的形态、结构、生理及解剖实验的内容占较大篇幅,而新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大幅度删减了原教材的内容,才可能有效地保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在第四单元中已经学习了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所以本课简化了鱼的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内容,着重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所以要让他们通过探究和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作出的假设,可以教给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教材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知道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2. 能力培养(1)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通过观察"鱼鳃作用"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水域环境保护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爱护水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鱼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鳍是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鳃的结构。

3、小结: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二)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们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们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三)实验探究1、6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相互交流,质疑答疑,作好记录。

认真观察录像,分析理解鱼类的活动。

6人一组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鱼鳍的作用。

2、6人一组,根据实验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观察鱼的鳃丝。

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鱼在水中呼吸的原理。

根据实验和录像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点。

3、质疑:鱼为什么能适于在水中生活? 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组织学生分析鱼类的共同特征。

通过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组织学生自主看书,观察标本并相互交流。

对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拔、指导下,完成答疑、解惑。

质疑:利用录像展示水域污染情况,并提出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四)课堂小结1.了解常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2.掌握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点。

3.知道水域环境的污染对水生动物生活的影响。

(五)课后练习(六)课后拓展查询有关中华鲟的信息。

四、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现了在动中学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习理念。

《探究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实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2)通过观察"鱼鳃作用"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水域环境保护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并爱护水生动物,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性。

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验材料:鲫鱼、气球、吸管、塑料板、橡皮筋、线、剪刀、培养皿、解剖盘等。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本实验案例通是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1、通过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使师生共同提高科学素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突破教师讲到底,学生听到底的被动低效格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讨论、展示等课堂的各个环节,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3、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并懂得爱护动物,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形成爱护生物和重视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4、通过教学多媒体手段,如:电脑、图片、实物。

第1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1、种类2、生活环境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四、其他水生动物1、腔肠动物:海葵、海蜇、珊瑚等。

它们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乌贼、章鱼、扇贝、河蚌等。

它乌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

它乌体表有甲。

4、其他:如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五、水域环境的保护认同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仔细观察鱼缸里金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用放大镜对照鳃的结构放大图观察鱼鳃丝。

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看录像,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课前)搜集资料,根据问题,表述交流,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创设情景(CAI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游泳的鱼。

质疑: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出示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人为什么不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如呼吸?出示观察提纲,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金鱼在水中的生活情况:金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的动作;以及放大的鳃丝结构。

出示观察提纲,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质疑:除了鱼外,你还知道哪些水生动物?质疑:水环境的好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吗?组织学生表述交流,得出结论,进行情感教育。

第一节水中的藻类植物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藻类植物名称,概述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2)说明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以及藻类植物与苔藓、蕨类植物的异同点能力目标:(1)熟练制作装片和显微镜(2)在比较水绵细胞与其他绿色植物细胞的异同时,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藻类植物的生存状况,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阐述水绵的结构特点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探究藻类植物先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诗句中的景象,再请课前采集过水绵、海带等藻类植物的学生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最后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