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
(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写法有个再认识。
巩固练习
写1-3个观察片段
培养学生观察意识、运用札记写作的能力评价修正促进迁移源自个性化教学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理解概括、感悟真情)

讨论把握哲理

品味语言

总结写法

质疑小结




大地上的事情苇岸
写法:札记式片断
大地:丰饶美丽生生不息
人类:善待自然敬畏大地
语言:朴素简洁亲切
学情分析
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但“札记体”对于学生是新知。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有一定的理解,能把握散文的主旨。但是对语言的体味较笼统,对哲理性难句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项目
内容
对策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大地上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及独特感受
2.体会课文朴素、简洁而亲切的语言
小组内勾画、归纳补充完成
个体朗读交流
教学难点
作者的哲理性思考
学生阐述教师适当点拨
学生课前需要
做的准备工作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查阅作者简介资料
关于教学
策略选择
的阐述
诵读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预习六步法:通字音、晓文意、知作者、明背景、谈感受、提疑惑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媒体的应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四)品析语言
(五)总结写法
介绍札记体
(六)答疑、课堂小结
学生借助教材的介绍、补充查阅资料

文笔精华 大地上的事情 教案

文笔精华   大地上的事情  教案

诵读欣赏——《大地上的事情》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对话。

2.明白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卢梭的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以两组对比强烈的图片引起学生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有这么大的差别?从而导入新课《大地上的事情》。

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出示学习目标。

一、作者介绍:先请学生介绍,可以从此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最后教师出示PPT明确:苇岸,原名马建华,散文家。

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1999年因病去世。

被称为大地上的诗人!二、积累生字词:出示PPT,你会读吗?指名学生,检查预习情况,积累生字词。

三、与大地的诗人对话:本文虽然只节选了两个片段,但我们可以先从这个地方走进作者的内心!(一)、片段一:1.齐读片段一,并思考问题:(1)、作者观察到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2)、作者联想到了什么?(联想到梭罗的话,联想到田野往昔的繁荣。

)指名学生回答,如有错误请其他学生改正。

2.教师适时追问:(1)鹞子为什么会徒劳盘旋?再读文章,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从梭罗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再读文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明确:动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重点理解“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这句话,(如果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的产量在不断的增加,田野也是贫瘠的!)(3)从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珍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是啊!动物没有,人类还能走多远呢?人不仅与地球上的动物关系密切,与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江一河甚至连天上的、地下的一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教案标题:大地上的事情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并认识其重要性。

2. 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

3. 探索地球表面的变化,如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描述和解释地球上的事物。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资源: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和地图。

2. 幼儿读物或绘本描绘地球上的事物。

3. 视频或在线资源展示地球上的不同自然现象。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和地图,向学生介绍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地球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主体活动:2. 通过阅读幼儿读物或绘本,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不同事物,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

逐个事物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地球上的分布。

3. 通过观看视频或在线资源,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如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不同季节和天气,并讨论它们对地球上的事物有何影响。

4.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的不同事物如何相互关联和影响,如河流形成山谷,洪水对河岸的影响等。

鼓励学生就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上的事物进行研究和描述。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手绘或文字记录方式呈现他们对该事物的观察和描述。

总结活动:6. 集体讨论:请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球上的事物,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或提供进一步的观察。

7. 教师总结:总结地球上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地球并珍惜其中的一切。

结束语:通过这堂教案,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事物,认识到地球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通过观察和描述地球上的事物,学生们将培养出色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课程目标
1.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珍惜自然资源;
2.掌握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类生活的语言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大地上的事情》。

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并进行报告。

教学过程
1. 故事情节展开
•让学生回忆课文第一部分,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 课文语言分析
•通过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提高对描写技巧的认识。

3. 着力点的把握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故事背后透露出的自然环境问题。

4. 对话环节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就课文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讨,并进行报告。

5. 课文表现手法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描写技巧。

课后作业
1.学生小组自行搜索相关资料,整理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并进行报告;
2.阅读《大地上的事情》全文并进行简要概括;
3.总结课堂中所学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

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大地上的事情》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教学设计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教学设计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教学设计目标:1、诵读选段,说出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思。

2、分析讨论,说出两个片段共同的主题。

3、动笔写作,在写作中体会大地的丰富和美丽,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

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

目标预测:这两段文字并不容易懂,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所见、所想、所思。

其中重点又是指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目标告知:1、诵读短文,能说出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想。

2、分析讨论,两篇短文的相同之处。

3、写一段自己笔下的“大地上的事情”的文笔精华。

三、知识形成:1、学生个人读选文,梳理问题、赏析精妙之处。

2、小组读选文,解决组内的疑难问题,赏析精妙之处。

3、组内推生提出问题,任人答疑。

推生赏析精妙之处,其他组员可发表不同见解。

4、教师发表意见,并总结:这两篇短文是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的节选。

《大地上的事情》是一篇随笔、随感。

作者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用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他对自然的观察、领悟和思考。

这两个片段重在呼吁人类爱护环境。

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美丽。

在他笔下,每一种色彩都有生命,每一种事物都有灵气,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音符。

这是对美的呼唤,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在一串串如珠玉般的文字里,你会情不自禁的爱上这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不信请听:《大地上的`事情》的其他精彩片段。

(教师朗读)。

四、达标检测:请同学展开想像的翅膀,把你对大地的观察、你的所见、所想、所思写下来,让大家一起见证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让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

(挑生念自己写的文笔精华。

)五、堂清:小组内交流,帮助最差的学生完成片段精华任务。

六、教师总结:今天,太阳犹如躲进了原始森林的七星瓢虫,大地犹如掉进了冰窖的深井。

昨天还阳光融融,今天却冷得出奇。

一阵风吹来,真有一种刀片划过的感觉。

早晨,天还在朦胧的暮色里,孩子们刚上完了早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地上的事情》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把握课文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运用课文知识和观点,进行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对生活的热爱,珍惜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地上的事情》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课文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课文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案例分析法:运用课文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案例分析:运用课文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课文观点的认同程度,以及对课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课文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课文知识的运用程度。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地上的事情》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1. 《大地上的事情》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 文本中的环保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抽象观点的理解和分析。

2. 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地上的事情》的主要内容,阐述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保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大地上的事情》。

2. 参考资料:相关环保知识、案例分析。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及其背景,概述文本主要内容。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中的环保意识,分享阅读心得。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保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作者为何关注大地上的事情?(2)文本中传达了哪些环保意识?(3)如何从多角度审视环保问题?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环保的看法和做法。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地上的事情》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土地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大地上的事情》概述1. 课文简介:让学生了解《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学习目标:掌握课文的基本框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土地与生命1.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关于土地与生命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

2. 学习目标:理解土地与生命的关系,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的思想。

第三章:人与自然1. 课文解析:通过分析课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2. 学习目标: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乡村与城市1. 课文解析:对比分析课文中乡村与城市的生活,让学生关注农村问题,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

2. 学习目标: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的习惯。

第五章:希望与未来1.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对未来的希望,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更新、补 充、 删节的 回忆海子及梭罗的作品 内容 教学环节 一、由《神的 一滴》及《面 朝大海,春暖 花开》导入 教学内容 (知识 点或技能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讨论明确: 《神的一滴》主题:作者远离尘嚣后心灵获 得自由的愉悦、 闲适, 热爱大自然风光的真情实 感。描摹自然美景,倡导简约生活,抨击物质崇 拜,抨击现代文明对自然的破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主题:1 “表达了 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2 有人以为海子 向往的应是“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的一方 净土,摆脱了名缰利锁后。3《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 是海子自杀前不能直面尘世的复杂情感的表 白表达了对尘世不能容纳他这个淳朴天真的农 家孩子的不满和无题。
1. 比喻,麻雀在树枝上磨嘴和农妇在缸沿上磨 刀, 两者除动作相似以外, 他们磨砺的都是赖以 生存的工具表达了对大地上的生物为生存而作 出努力的肯定和赞美, ; 2. 拟人和比喻:突出了树干对于鸟儿的贡献巨 2.“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 大,对大自然生物之间和谐相处的赞美。 个个广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3.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人类和地球是唇亡 表达作用? 齿寒、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关系,善待野生动 3.引用梭罗的话,目的是什么? 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的道理。 4. 贫瘠无比和昔日的繁荣的含义是什 4.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 么? 严重,显示人类由于贪欲、物质崇拜,既弄得自 己精神生活贫瘠,也使自然荒芜。 。 对田野往昔繁荣的向往, 对今日自然环境遭到严 重破坏的深深的忧虑之情。 活动二: 对相同 活动二: 事 物 描 写 的 不 提问:第一段和第十段都写蚂蚁,第五 朗读、讨论明确 同角度。 段和第十四段都写麻雀, 角度一样吗? 回答预设: 不相同。 第一次写蚂蚁是从蚂蚁精心建造自己美 观实用的生活家园角度来写的, 第二次写蚂蚁是 从蚂蚁觅食的角度的。 第一次第二次写麻雀是写 它们怡然自得的情状, 第三次是写麻雀为了抚育 儿女风雨无阻的精神。 提问: 课文中还有哪些语段描写对象是 回答预设: 一样的,但表达的思想不一样? 如空地上的孩子和孩子的烦恼, 都写孩子, 但表 达思想不一样, 前者赞扬了孩子的童趣, 对大人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3篇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3篇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篇1教学目标: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受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分配: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天不封阳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阳台这件小事生发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展的大道理,真可谓观察入微,匠心独运。

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导入意在激趣)二、整体感知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鹞子(yào)鹧鸪(zhègū)贫瘠(jí)飒飒(sàsà)挥霍(hu)汲取(jí)梭罗(suō)用之不竭(jié)2、作者简介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课文两个片段分别写了什么?(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点拨:(1)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2)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一)研读课文内容1、学生活动:思考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教师点拨: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觅食,结果徒劳无获。

2、那么为何会徒劳无获呢?3、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4、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苏州国际外语学校杨华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善待自然。

2、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通过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六步循环教学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组图片,比较它们的不同(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一组风光如画,碧水青山;另一组触目惊人,不忍直视。

两组图片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苇岸给我们讲述的《大地上的事情》。

二、检查预习(教师出示生字词,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注音)鹞子鹧鸪汲取迅疾飒飒贫瘠三、整体感知1、用“鹞子、野兔、田野”这三个词,描述描述一幅你想象中的画面。

(学生思考,个别回答)2、散读第一部分,找出其中描写鹞子的句子。

明确:苇岸眼中的画面——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

它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

3、听教师朗读作者对鹞子的描写,思考下列问题。

(1)鹞子为何“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

”(2)为什么鹞子在“未触及地面”时就又“迅疾飞起”?(分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做适当总结)4、听同学朗读梭罗的预言,分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梭罗说:“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分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做适当总结)5、将你想到的作者未尽之意补充完整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荣,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起……6、齐读第二部分,思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四、拓展迁移1、读一读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文有哪些?谈谈你的阅读心得。

2、比一比从古到今,人们对大自然的描写有何变化?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人,诗意地栖居。

——〖德〗海德格尔。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能力目标: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情感目标: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赏析点评法、对比阅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领会作者对大地的深情。

教学难点: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疏通文字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对生字进行检测。

酒盅坟冢衔筑巢繁衍撒种崛起蜷曲檩条椽子砺刀怵目喙羁绊蜣螂哺育偃息凄怆拾掇二、读课文,筛选要素学生速读全文,概括说说作者写了大地上的哪些事情?自然景物:麻雀、蚂蚁、熊蜂、小鸟、太阳、田野人的活动:孩子、捕鸟人三、读课文,概括内容选择其中的三种景物进行细读,要求把握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对段落内容进行概括。

并阐述这样概括的理由例如:第六段《树上的麻雀》、第十九段《失巢的蜂》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评价赏析,体会品味散文之美。

教学难点:认识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品析语言: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大声朗读,并从中选择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赏析评价。

学生进行交流。

例如:第19段的“伏”:准确写出了蜂的`动作特点,还能使读者联想到泰然处之的神情。

例如:“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树干对于鸟儿的贡献巨大。

二、读课文,领会情感:背诵最喜欢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发现?对事物的细心观察;对自然与生命的领悟。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 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教学内容概述
自然环境描写
分析《大地上的事情》中的自然 环境描写手法和特点,探讨作者 如何通过自然环境描写表达主题
思想。
人文精神
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包 括对生命、家园、责任等方面的思 考和表达。
小组讨论表现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否能有效地与他人合作。
测试与考试成绩
学生的测试与考试成绩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评估结果反馈
及时反馈
教师需要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 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
况。
指导建议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需要为学生 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学 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 法,促进思维碰撞。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实际情况,加 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023
PART 04
课程评估
REPORTING
评估方法
课堂观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注 意力、回答问题的质量等。
作业评估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 内容的掌握程度。
04
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 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教学反思
05
06
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效果进行了反思,总 结了本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课程展望
后续课程安排
01
介绍了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
包括要学习的知识点、教学方
法等。
02
学生能力培养
03
强调了通过后续课程培养学生

苏教版八上《大地上的事情》精品教案

苏教版八上《大地上的事情》精品教案

•••••••••••••••••八上《大地上的事情》教案苏教版八上《大地上的事情》精品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八上《大地上的事情》精品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一、导入1、学生看图片,教师发问:同学们觉得这一组画面美不美?但大家有没有觉得缺了点什么?(如此美丽的大自然间缺了些飞禽走兽的身影,缺了些生气,让我们倍感遗憾。

)2、今天,让我们也带着一颗博爱的心一起走进“大地上的诗人”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

二、初读体验文中写到了大地上的哪些事物?鹞子、田野、野兔、鹧鸪、树叶、土地……细读想像片段的字里行间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如文中写到“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荣。

”往昔的天地间到底是怎样的一派繁荣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大胆想像,用如下的句式跟同桌说说。

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又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评价三、品读赏析两个片断中的哪一个场面或哪一句话深深地吸引了你?请从语言美、或情感美、或修辞美、或哲理美等角度具体批注赏析。

学生再读并作赏析性批注教师组织交流,作点拨归纳。

四、关于作品——《大地上的事情》《大地上的事情》的篇幅薄得如同其作者瘦削的身材,但代表了他的温情、诗意和生态思想的集结。

它由75篇类似散文诗的`小短文串成,这些看似互不相干,仿佛从生活的长卷上随意剥下的片段,其实完全统摄于整体情境和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主题思想——都是他对发生在大地上的事情的了悟,对最原初的风景的深情的一瞥和缅怀。

苏教版初二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

苏教版初二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

苏教版初二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及反思整理苏教版初二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预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初二上册《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大地上的事情》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末的诵读观赏内容。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单元教学目标是体会各篇课文所流露的对花鸟树木的真情,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这一课选自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属随笔、随感之类。

篇幅短小,却细腻真挚地抒写了他对自然与人的观看和思索,文质兼美,对同学的智、美、德育都很有好处。

但教材所选两篇相比较散文集中的其他不够吸引人,所以我准备把教材中的两篇作为引子,重点放在朗读从散文集中摘出的文章和了解苇岸其人上。

学情分析: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孩子们在语文程度上比较均衡,阅读、理解、感悟力量较好,喜爱配乐朗读。

之前几课的学习重在强调单元主题,师生都有点腻味了,所以,这节课我只想让孩子们轻松拘束地感受《大地上的事情》在情感、描写诸方面的美和真,初步了解苇岸和《大地上的事情》,激发他们对苇岸和他的作品的爱好以及走进《大地上的事情》的欲望。

教学方法:诵读法。

假如说语文是桥梁,连接和读者,那么诵读就是关心读者走过桥梁,走进作品、心灵的最好方式。

让同学自由朗读,经由朗读感受自然的美、情感的美、语言的美。

我选择马克西姆《澄清的水》作为背景音乐,适合的背景音乐就像情感的催化剂,能够关心孩子们快速进入《大地上的事情》的诗意境界中去。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喜爱自然、爱惜自然的情感。

2、激发同学对苇岸和他的作品的爱好、走进《大地上的事情》的欲望。

3、教学重点:激发同学对苇岸和他的作品的爱好、走进《大地上的事情》的欲望。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文本细读1. 文本背景“大地上的事情”是北师大版必修1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天净沙·秋思》的节选。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文写作风格优美秀丽,情感深邃内敛,这也是范文书写的基础。

2. 文章结构这篇散文包括“夏夜”“秋思”“夕照”三部分,全文分为七段。

在“夏夜”中,作者描写了一些夏季的景象,展现了大地勃勃生机的一面;在“秋思”中,作者回忆起往事,营造出孤寂寂静的意境;在“夕照”中,作者描绘了夕阳落下时的景象,这个时刻代表了人生中的后半段,也着重突出了故事性的效果,让作品更有感染力。

二、文本分析1. 文学风格柳宗元的散文大多追求复杂多变的句式和生动抒情的语言,这篇散文也不例外。

作者用很多感性的词汇来形容夏季的景象,比如“花香满径”“鸟语古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命力的旺盛。

而在描写孤独寂寞的情景时,作者则用非常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比如“天上的繁星,地上的行客”,这样反而使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

在描绘夕阳落下之时,稳定的节奏也给人一种沉静、安详的感觉,为整个作品营造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

2. 意义阐述“大地上的事情”是一篇描写自然、表达情感的散文,深刻的传达了作者对世界的感悟。

在夏季的景象中,作者寓意生命之旺盛的情感被唤起,而在回忆过去和面对生死的时候,作者更是表达出了对生命的无限珍视。

散文尾声温婉深沉,用“人生如梦似幻”来总结,意味不言自明。

三、表达技巧1. 疑问句和反问句在描述夏季景象的时候,作者采用了疑问句和反问句,使得语言更具节奏感。

例如,“青草连天愁未已,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样比起直接叙述更能够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

2. 情感亲近作者采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描写自然景象,在夏季草木茂盛时,他说:“远远近近的夏虫,也带着万物生长的忙碌和喜悦。

他们在绿叶浓荫下,齐唱一曲万物生长的赞歌”,分享了自然的生命力与最直观的印象,既飘逸又跳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
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受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天不封阳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阳台这件小事生发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展的大道理,真可谓观察入微,匠心独运。

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导入意在激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鹞子(yào)鹧鸪(zhègū)贫瘠(jí)飒飒(sàsà)
挥霍(huò)汲取(jí)梭罗(suō)用之不竭(jié)
2、作者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课文两个片段分别写了什么?(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点拨:
(1)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2)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活动:思考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点拨: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觅食,结果徒劳无获。

2、那么为何会徒劳无获呢?
3、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唇亡齿寒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5、思考:你认为选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予以证明。

此环节设计意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下列语句理解“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事贫瘠无比的。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她的生命的关系。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二)语言特色探究
1、酝酿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小组派代表开展朗读竞赛。

2、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提示:找描写生动,议论深刻的句子,诵读体会。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点拨:这里的“贫瘠”是指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点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点拨:有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军费开支,大搞强权政治,到处插手,到处干预,动辄狂轰乱炸。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老子天下第一”。

它们也是以掠夺地球、毁坏地球为代价的。

(4)“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中的“已近”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

去掉就变成野兔完全绝迹了,与事实不符。

(5)梭罗认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句中的“贫瘠无比”的内涵是什么?
点拨: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四、拓展延伸
1、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和以上的分析,你认为这样的大地还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居住的天堂吗?这种现状又是怎么造成的?
明确:不是天堂,这种现状是由于人类对地球滥采滥伐,任意掠夺,肆意扩张,滥垦滥猎所造成的。

2、你认为人与地球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人和地球应该和谐相处。

3、说说我们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
明确:
(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等等。

五、总结全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这才是和谐的自然组合,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六、布置作业
1、练笔: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丽画面。

2、整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文笔精华
鹞子徒劳
田野贫瘠
地球空乏
人类痛悔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