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

合集下载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 以欣赏《清明上河图》为例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  以欣赏《清明上河图》为例

参考内容二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的独 特价值与意义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生动活泼的 场景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这幅画作无论在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还是文化价值上,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深入鉴赏,我 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关于美术鉴赏的知识和技巧,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 化素养。
2、自主学习: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画面细节,研究画作的历 史背景,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等,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和见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互相学习和帮助,形成小组意见。
4、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完善 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对于艺术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发掘其 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鉴赏美术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拓宽视野。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评判作品的价值:
首先,从视觉艺术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伟壮观的 北宋都城。画中的建筑、山水、人物等细节处理得非常精妙,充分展示了古代中 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此外,画作中的色彩、构图和线条等元素也极具特色,为 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体验。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美术鉴赏类校本课程要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 鉴赏《清明上河图》,学生可以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同 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判断,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和感受。此外,还可以通过临摹、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针对《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思路:
5、深度拓展: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点评,进行深度拓展,例如深入研究 画作中的艺术特色、探讨画作的社会价值、研究画作的历史背景等。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

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1.画作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

随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画在这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

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属于风俗画,而风俗画反映了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

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显示出宋代风俗画发展的成就。

2.《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画作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

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为市区街景,呈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

纵观作品会感到其气势恢弘,画作全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作者运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它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 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 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 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 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 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 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
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 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 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三、启示与影响: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 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 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 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 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小儿,有酒楼中狂饮 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 流,无所不备。
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
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 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 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 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 野。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 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 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 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M].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005). 2、孟元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M].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鉴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美术鉴赏论文呐喊,清明上河图赏析

美术鉴赏论文呐喊,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鉴赏《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张择端所作,反映了当时京都各个社会阶层的社会生活状态。

此画作于北宋末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并达到日趋激化的程度。

当时,表面上的升平景象,已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虽昏庸无能,但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在位期间是宋朝画院的极盛时期,要求画师注重写实,张择端正是根据京都集市贸易与街景的写生表面展现出京都繁华的社会景象,但这种盛况是一种以宋王朝各代皇帝为求苟安向金割地、接受檀渊之盟为代价,以压榨地方经济,导致地方经济活力不足,民生凋敝为代价的畸形繁华。

所以,《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从表现手法看,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以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张择端作为现实主义风格流派画家,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虽然在翰林图画院供职时,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画作艺术风格充分发挥写意人物画特色,画面布局紧凑,结构严谨,界画工整准确,主题突出明朗,内容生动活泼。

美术鉴赏论文有背景清明上河图的意义

美术鉴赏论文有背景清明上河图的意义

由《清明上河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一、对中国画的认识首先我想说对于我们建筑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

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在着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

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

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  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

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

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清明上河图是明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龙石轴绘画,据传这幅画与当时著名画家黄公望
一起画制,而张择端应该是决定画面表现形式的人。

清明上河图整幅画面精致生动,画面
内容较为丰富,画法继承元代界面绘画传统,但又有新的表现手法。

画面描绘了当时宁夏
省草滩市(今西宁市)塞外古镇景象,当时宁夏社会的歌舞、行乞、交际等各种情景十分灿烂,百姓们欢声笑语,色彩浓郁明丽,宛若现场直播。

传统的衣服的古装令人惊叹不已,传统的武器把农耕文明与武力文明相结合,奇异的木质游乐设施显示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繁华多彩。

看完清明上河图的美,不禁人们感叹中国的绘画艺术及其社会文化之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之《清明上河图》赏析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社会生活;情节艺术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片段《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

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

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

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

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

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

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

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

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写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

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二.对图中的社会生活即历史价值的赏析《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内容是京都汴梁城的城市生活景观。

北宋时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阳),南京应天府(归德),北京大名府(魏州)。

东京是北宋都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东京商税在40万贯以上,以后又增至55万贯,居全国第一。

在北宋由兴至亡的168年中,东京的繁盛一直冠于全国,并且达到最高峰。

东京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建筑在封建经济的消费基础上的。

当时东京的商业和近郊农业均称发达,而手工业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

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相当高,已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且当时的手工业门类多、分工细、规模大。

这些作坊、工场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官营手工业的主要门类有军器、纺织、陶瓷、制茶、酿酒、雕版印刷等。

从《宋会要》记载中进行统计,当时从事手工业的各种工匠达8万人以上,为以前各代首都所不及。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品种类的增加及产量、品位的提高,促使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当时在东京以经商为业的人家有两万多户;资本较多的商户有6400多家,分属160行。

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云:“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真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1】由于东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亦是贡赐贸易的中心。

北宋时的贡赐贸易,主要是境内各族、各属国同宋官方的贸易,以及宋王朝同域外各国的贸易。

境内贸易不仅次数多,而且贸易量大,对宋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宋辽之间各种使臣的往还达l600多人次;宋每年赐给辽使带回的物品价值7O万贯。

据《宋会要》统计,西夏、女真、吐蕃、回鹘、西南诸蕃至宋纳贡达230多次,宋初以来,“四夷朝贡,曾无虚岁”【2】.贡品种类很多,以香药、犀角及一些高级手工艺品为主。

北宋时,对外的交通干道已从秦汉隋唐时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海道、域外各国,如高丽、日本、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阿拉伯与东非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等也纷纷从海路来到中国,使东京成为外国使节、宗教徒及商人等非常活跃的城市。

伴随经济贸易的发展,城市人VI也在迅速增加。

宋太宗时,东京人VI已号称百万。

根据户口统计,北宋末期崇宁年问(11O2—1106年),东京民户为26万户,每户平均以四到五人计算,即是100万到130万,再加上常驻军十几万以及流动人口,东京人口最多时,可能达到170万【3】。

在人口成分中,经营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竟然占到总户数的1/10之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盛况。

北宋时期东京经济高度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开发,东晋以后发展迅速。

隋统一之后,开凿了贯通南北的运河。

至唐代,江南的粮食通过漕运供给北方。

安史之乱之后,江淮一带成为朝廷主要的粮赋基地。

五代时,北方混战不息,南方相对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北宋统一之后,江南显得更为重要,贯穿南北的运河漕运成为交通命脉;而东京开封地处运河入黄河之河口,扼据要冲,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

其二,北宋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农业生产的发展,给工商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三,东京既为北宋首都,自然集中了很多官僚、政客、军士,这些人占有着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是奢侈品的消费者;因他们的大量需求,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官、私经营的工场和作坊,生产规模得到空前的扩大,工艺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北宋定东京为国都,东京在当时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这与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汴河有密切的关系。

《宋史·河渠志》载:“汴河横亘中国,首承大河(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波流平缓,两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

”汴河由西向东,横穿东京,是全城四条水道中最重要的一条,在漕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

当时,通过汴河,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多达"700万石。

《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采楼欢门……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

……在京正店七十二户。

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在正店和脚店两种酒店里,都杂有串店托卖炙鸡、燠鸭等熟食的小贩,“又有小儿子着白虔布衫,青花手巾,挟白瓷缸子卖辣菜,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以及“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

“诸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蟆。

”这些茶坊酒肆的记叙,与《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十分相合【5】。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各个坊、巷、桥、市里皆有肉行,设有肉案,操刀把秤,生肉熟肉索唤从便。

夜晚时分,即有燠爆熟食上市。

有各种饼店,饼有油饼、胡饼之分,最盛的几家备有5O余炉,昼夜制作。

这些店铺及其生意之红火,在《清明上河图》中都有描绘,至如对提瓶卖茶、卖蒸梨枣糕、卖麋宿蒸饼、批发牙豆等等的坐贩行商的描绘,尤为生动。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东京,文房笔墨、绸缎布帛、刀剑鞍辔都各有专营的店铺;还可以看出,医家药铺极为发达,医家分科弥细,各有专医,药铺各有专长,出售自制的丸散膏丹。

在《清明上河图》中,课卜算卦的摊铺竟有好几处,可知北宋时江湖相士、卜者遍布京师。

那时,东京定居人El已逾百万,身怀技艺之士,纷至京师觅生,更有晋京举子、域外使节、商贾、军士、云集京师,使东京人口各行具备,各类俱全。

在《东京梦华录》卷5中记载:“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担动使,奇巧可爱。

食昧和羹,不敢草略。

其卖药卖卜,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以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这些对器具、手艺、衣着、行户等等的讲究,在《清明上河图》中清晰可见。

《东京梦华录》卷5还记载:“加之人情高谊,若见方外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

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但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

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稽动使,献遗汤茶,指引买卖之类。

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这种市井百姓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彼此爱护、相互关照的淳厚民风,在《清明上河图》中亦有表现。

图中段,大漕船过虹桥时,桥上岸边的路人对船过桥洞的关切之情,刻画得十分生动,情节的真实使人如临其境【6】。

《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风光,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生活。

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资料。

三.对图中情节艺术的赏析在以人物所构成的事件、场面为主的历史风俗人物画中,情节的构成一般都要受到画家所描绘人物活动实际场景的制约。

《清明上河图》全卷绘有550余人,这些众多的人物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身份、性格、姿态、神情各不相同,且又分布在汴京的郊野、河岸、码头、市区等不同区域。

画家面对如此极难处理的场景,能够把各种人物活动情节安排得有条不紊、紧凑严密,是因为他能在通盘的艺术全局中,打破r空间的局限,用散点透视分段分区把不同地点和不同人物的活动场景,连接安排在同一幅画面的多个单元空间之中,这种统摄全画的鸟瞰式的取景,使整幅作品横向展开,纵向推远,近看人物细部勾画有动作,有姿态,有神情;远看全卷画面有段落,有节奏,有韵律;画面局部到全貌伸展的多样统一,使情节的舒卷产生了有机的联系,这是长卷历史风俗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