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教案-3备课讲稿
七年级历史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案 2人教版
第3课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华文明之祖教案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中国民族史教案 2.2
社会组织:
唐初
南部粟末部 北部黑水部
社会特点:
其一,尚未形成全族的统一首领。到了6世纪末7世纪
初(隋代),出现了号称“大莫弗瞒咄”的渠帅; 其二,每个部落有自己的武装; 其三,确立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其四,居住是“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 ; 其五,两极分化在不少部落内已存在。
元乞 代列 :迷 女、 直骨 、嵬 水等 达别 达称 、。 吾 者 野 人 、
满洲(满族)
女直 农业,兼事狩猎
水达达 (水鞑靼) 捕渔、狩猎,兼有农业 吾者野人 (兀者、斡者、斡拙) 乞列迷 (吉里迷、乞烈宾,吉 烈迷、乞里迷、济勒弥) 骨嵬 获取天然产物为生 总人数约200万左右
元明女真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
锡伯族
席 明 百 代 、 席 僰 、 席 伯 、 西 僰 鲜 卑 金 代 年
语 经 文 文 济 学 艺 术
体 婚 育 俗 活 动
家 服 饮 丧 庭 饰 食 葬
1764
女 真 族 中 某 一 部
迁 徙 到 新 疆 戍 边
节 信 日 仰
鄂温克族
“索伦”、“通古 斯”、“雅库特”
唐 代 黑 水 靺 鞨
向 曹 魏 年 “ 献 楛 矢 ” 236
建 立 直 接 臣 属 关 系
)
220—226
五世纪以后
南 北 朝 勿 吉 隋 唐
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虞娄、越喜
黑水部
靺 鞨 =
安车骨部 拂涅部 伯咄部 号室部 粟末 老 林 ” 之 意
勿 吉
厥稽部 粟末靺鞨
经济方面:
薛虹、李澍田主编:《中 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 出版社1991年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试从考古资料与传说资料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群或部落集团。
传说时代各部落集团间的关系。
第二章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的出现(夏商周时期)
计划课时:6学时
主要内容: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夏商周三族的融合、认同与华夏民族雏形的形成;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
基本要求:(1)了解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的概况;了解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群体及其与夏商周的关系。(2)熟悉夏商周三代国家制度的因革与发展,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3)掌握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以及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深入探讨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
基本要求:(1)了解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兴盛、衰亡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了解各民族的分布、迁徙、文化变迁。(2)熟悉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的发展变化;熟悉民族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熟悉中央王朝的主要民族政策以及管理民族地区的制度举措和机构设置。(3)掌握各民族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的历史进程。
简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理论要点。
学习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时代)
计划课时:4学时
主要内容:中华民族起源的本土特点和多元特点;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等。
基本要求:(1)了解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2)熟悉神话传说资料反映的各部落集团及其早期活动,各部落集团之间的关系。(3)掌握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
《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华夏之祖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 法。
教 学 方 法
1.指导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黄帝──华夏始祖、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的终结、
教 学 反 思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播放录像
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
活动》
学生活动
引起学习的 兴趣和探求 问题的欲望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教师利用多媒
阅读第 12~14 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体出示
1、我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D、社会生产的发展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
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6、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夏朝 ,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
B、建立于公元前 20 世纪 70 年代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解他们自学中 的困难,教师
巡视检查
阅读、思考, 自己解决所 遇到的问题, 对一时不能 解决的问题 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 生
引导学生去思
(四)检测:
考、动脑
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
学生汇报,
更正。
2.质疑、释疑:
学生讲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华夏之祖教案 新人教版
华夏之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并能依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表述。
(2)本课结束后,要指导学生联系,归纳前两课的有关内容,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3)引导学生搜集、查阅、整理相关信息,进一步拓宽知识,丰富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4.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5.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3课华夏之祖一、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黄帝和蚩尤2.涿鹿之战二、黄帝——“人文初祖”1.黄帝的贡献(宫室、衣裳、挖井、舟车)2.嫘祖(养蚕缫丝)3.仓颉(文字)4.伶伦(乐谱)三、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禹2.“禅让”四、原始社会的终结——夏朝的建立(时间、人物、意义)。
七年级历史 第3课 华夏之祖 教案 4人教版
3 华夏之祖一、课前准备策略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知道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祭祖活动”后交流相关传说、学生演绎原始部落首领的选举等活动,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课前准备:1.“祭祖活动”录像2、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资料3、地图册彩图二、课堂教学策略导入:学生回忆中国农耕时代的两个主要的遗址,复述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生产情况。
可以分小组有两名学生竞赛,比一比谁说的多。
教师小结:一、二两课主要是从考古角度介绍了我国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创造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流传大量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有关我们祖先的一些神话传说。
正文:放“祭祖活动”录像学生讨论炎黄子孙的来历。
学生讲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提供相关传说资料,教师分配角色:尧、舜、禹、舜的儿子商均、部落的长老五名剧情简介:舜年事已高,需要寻找接班人。
儿子商均和禹谁最适合做首领呢?部落选举将会产生新的首领。
历史称为“禅让”。
活动目的:学生了解原始社会部落首领产生的简单过程,对传说中的尧、舜、禹的优良品质有了解。
活动过程:舜召开部落大会,部落的长老五名出席。
舜先发言,然后宣布有两为候选人分别演讲。
部落的长老发言。
部落成员选举。
舜宣布结果。
已经死去的尧可以以灵魂再现的方式出场,交代什么是“禅让”。
教师利用导演的身份对整个过程控制。
最后点评。
小结:简单小结。
课后评价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表扬。
六年级历史第三课教案
5、小结
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
6、活动与探究:“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远古传说指的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而历史事实则是指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因此,远古传说固然存在着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但是也包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情况。我们不能把传说等同于史实,但也要学会从传说中分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从而获得对历史更客观的认识。
4、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民族史教案 3.1
1716
1715
1697 1696
漠
蒙古族地区的行政建置和盟旗制度
军府制度 盟旗制度 内蒙古地区 察哈尔部直属八旗 共建立49旗,6个盟: 哲里木盟; 昭乌达盟; 卓索图盟; 锡林郭勒盟; 乌兰察布盟; 伊克昭盟。
一、北元(1368—1399年) 二、瓦剌 三、兀良哈三卫 四、东部蒙古
蒙古族的社会经济
10—12世纪时的蒙古社会形态
“森林狩猎民” “草原游牧民”
鼎盛时期的蒙古社会经济
畜牧业生产
农业生产 手工生产 商业和城市
割据时期的蒙古社会经济 畜牧业 农业 手工业 贸易
2002
2006
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变化 蒙古族的文化
(一)语言文字 (二)历史著作 (三)文学 (四)手工艺品 (五)歌舞体育 (六)医学天文历法 (七)教育
义 都 内合 蒙西 古格 大主 学编 出: 版《 蒙 社 古 民 族 年通 史 》
泰 亦 赤 兀 辽惕 宁 民满 族昌 出主 版编 社: 《 蒙 年古 族 通 史 》 ·
噶 策 噶 西噶 阿 尔 旺 尔 蒙尔 睦 丹 阿 丹 尔年年年年年 古丹 六策年年年拉年年 撒 ,,,年 年 的 月零 布 纳 达喇策 , 败 , 坦 瓦嘛妄 昭 和 亡 齐达多 莫 通 尔尔 多 和 淖 札济 之 清 尔 那 役 朝 之 木 统 战 札 一 勒
1731 1739 1745 1750 1752 1754 1755 1757 17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民族史
第三章 北方诸族
七年级历史第3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3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的形成等。
- 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等。
- 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甄别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教材、讲述传说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 组织学生讨论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 认识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华夏族的形成。
- 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2. 教学难点。
- 理解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如何从传说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故事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一些关于远古时期的图片,如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古老的部落等,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吗?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远古的传说。
(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炎黄联盟(10分钟)讲述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故事。
- 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 黄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他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炎黄联盟形成的过程。
-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走向联合。
-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此后,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提问学生:“为什么炎黄部落能够走向联合?这种联合对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包括条件、时间、过程。
2.知道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结合材料及合作探究,理解秦朝统一的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4.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秦朝灭亡与暴政的联系5.认识秦朝的建立及其措施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暴政及秦的灭亡难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知识概览】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制度上,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此外,秦始皇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
但由于秦朝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教师: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些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不平凡的帝王:秦始皇赢政教师出示PPT,介绍赢政: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完成了华夏大一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讲授新课】『新知讲解』一、秦的统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教师:秦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我们先来认识它。
教师介绍秦国崛起的历史:秦国的先祖因为周天子而得到赏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
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国立国之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
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民族史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以及相互交流的历史。
教学大纲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大纲的设计目标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大纲的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贡献和影响,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民族的起源和迁徙:教学中应该涵盖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历史,如华夏族、少数民族等。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起源和迁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学中应该注重介绍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
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教学中应该强调中国古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历史,如丝绸之路的开通、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等。
通过学习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个民族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4. 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教学中应该介绍中国古代各个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三皇五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等。
通过学习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的兴衰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内容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慎族系(满—通古斯族系)
先秦 肃慎
秦汉—晋 挹娄
清初至今 鄂伦春
明末清初至今 鄂温克
南北朝 勿吉
隋唐 靺鞨
康熙初年至今 赫哲族
明代至今 锡伯族
903—1635年 女真
1635年至今 满族
肃慎、挹娄
▪ 先秦→肃慎(息慎) ▪ 族称
➢ 海东青
▪ 汉晋→挹娄 ▪ 族称
➢ 一,音近通古斯语 “鹿”,为鹿之意;
▪ 靺鞨,在高丽之北,邑落俱有酋长,不相总一。……即古 之肃慎氏也。所居多依山水,渠帅曰大莫弗瞒咄,东夷中 为强国。有徒太山者,俗甚敬畏,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 人,人亦不敢杀。……其俗淫而妒,其妻外淫,人有告其 夫者,夫辄杀妻,杀而后悔,必杀告者,由是奸淫之事终 不发扬。《隋书·靺鞨传》
▪ 社会组织:
➢唐初形成两个核心
南部粟末部 北部黑水部
➢社会特点:
其一,尚未形成全族的统一首领。到了6世纪末7世 纪初(隋代),出现了号称“大莫弗瞒咄”的渠帅;
其二,每个部落有自己的武装; 其三,确立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其四,居住是“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 ; 其五,两极分化在不少部落内已存在。
▪ 8世纪初,黑水靺鞨开始独自与中 原王朝来往。
▪ 722年(开元十年),隶属勃利 州。
▪ 725年,其境置黑水军。次年, 又在其地置黑水州都督府(简称 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诸 部部长为刺史,另派人任长史至 其地“监领之”。至此,黑水靺 鞨地区正式纳入唐王朝的版图。
▪ 渤海崛起后一度臣属渤海。
▪ 渤海人去向:
➢ 亡入高丽、女真和中原地区。 ➢ 契丹贵族强迫渤海人迁离故土。 ➢ 留居本地
与女真人融合
大多融合于汉族
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黑水靺鞨
▪ 概况
▪ 靺鞨,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黑水靺鞨最处北 方,尤称劲捷,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俗皆编发,性 凶悍,无忧戚,贵壮而贱老。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 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夏则 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父子相承,世为君长。俗无文 字。兵器有角弓及楛矢。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 肉而衣其皮。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 所乘马于尸前设祭。《旧唐书·靺鞨传》
其二,唐王朝在册封新继立国王的同时,必任命其为 忽汗州都督府都督,即继立者要同时接受唐王朝地方 官的任命;
其三,渤海国有向唐朝贡的义务,史载渤海向唐朝贡 凡140余次,朝后梁、后唐10次。
▪ 概况:
➢ 经济分化
农业
渔猎
▪ 政治方面
➢ 设有三省、六部,十二司、一台、七寺、一院、一监、 一局等比照唐中央政权的办事机构。
➢ 仿唐五京之制设上(龙泉府)、中(显德府)、东 (龙原府)、南(南海府)、西(鸭绿府)五京。
➢ 凡有15府、62州、100余县。
➢ “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旧唐书·渤海传》) 仿唐设10卫统率诸军。各卫设大将军一、将军一,置 都将、郎将、少将若干。
➢ 以品为秩,约有九秩;每秩分正从,凡18级。散官有 文武之分。
➢ 二,与满语“叶鲁”音近, 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 概况
▪ 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 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 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 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 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其人臭秽不絜,作厕于中,圜之而居。自汉兴已后,臣属 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 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 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 不能服。东夷夫余饮食类(此)皆用俎豆,唯挹娄独无,法 俗最无纲纪者也。《后汉书·挹娄传》
▪ 父子世为君长。无文墨,以言语为约。有马不乘,但以为 财产而已。无牛羊,多畜猪,食其肉,衣其皮,绩毛以为 布。有树名雒常,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 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坐则箕踞,以足挟肉而 啖之,得冻肉,坐其上令暖。土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 汁而食之。俗皆编发,以布作襜,径尺余,以蔽前后。将 嫁娶,男以毛羽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娉之。妇 贞而女淫,贵壮而贱老,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 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 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谓之不壮。相盗窃,无多少皆 杀之,故虽野处而不相犯。有石砮,皮骨之甲,檀弓三尺 五寸,楛矢长尺有咫。其国东北有山出石,其利入铁,将 取之,必先祈神。《晋书·肃慎传》
勿吉、靺鞨
▪ 5世纪以后→勿吉
➢族称
勿吉=靺鞨 今满语“窝集” “深山老林”之
意。
粟厥末稽靺部鞨
▪ 概况:
▪ 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 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其地 下湿,筑城穴居,屋似形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其 国无牛,有车马,佃则偶耕,车则步推。有粟及麦穄, 菜则有葵。水气醎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 嚼米醖酒,饮能至醉。妇人则布裙,男子猪犬皮裘。初 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罢,便以为定,仍为夫妇。 俗以人溺洗手面。头插虎豹尾。善射猎,弓长三尺,箭 长尺二寸,以石为镞。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 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 之。常七八月造毒药傅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煮药 毒气亦能杀人。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白”,有虎豹 罴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迳山者,皆以物盛。 《魏书·勿吉传》
渤海国(696—698—713—926—982)
▪ 构成
➢ 粟末靺鞨 ➢ 高句骊 ➢ 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遗民”
▪ 历经229年,传高丽等遗民建立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 王国政权;
➢ 唐王朝管辖下的一个羁縻州。
其一,每世渤海王的更迭,需得到唐王朝的认可,接 到册封后才算合法,否则只能称“权知国务”、“知 国务”;
▪ 932年(后唐长兴三年)以后, 黑水靺鞨转附于契丹,并以契丹 人对他们的称呼“女真”为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