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合集下载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摘要:在新时代的群众技术创新、万众创新背景下,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由于观念认知、教师队伍、人才保障等因素制约,在革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上面临:应然与现实的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大学教学改革中遭遇冷落;规避与整合的冲突: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创新创业课程难以与之相结合;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创新创业教育思政课程构建缺乏系统化。

因此,针对性提出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相一致的现代教育理念;用信息化方式,增强为创新创业及培训等项目思政的能力趣味性;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思政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用理论方法指导体系构建,以促进区域创新创业与培训教育一体化建设,以期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建设。

关键词:协同视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价值基础协同视域背景下,培育高等院校学生应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传播创新性意识为基本,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关键的普通高等学校革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重点目标。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度建设,是实现创新带动就业、提升高等教育充分就业水平的关键措施,是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

在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制度建设将面临着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因此,必须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以进一步推动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就业培训课程体系构建面临的现实问题(一)应然与现实的冲突: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大学教学改革中遭遇冷落2015年来,中国出台不少相关文件,其中包括《有关着力推动群众创业工作万众技术创新一些优惠政策举措的若干意见》、《有关着力推动群众创业工作万众技术创新一些优惠政策举措的若干意见》、《有关着力推动群众创业工作万众技术创新一些优惠政策举措的若干意见》。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实施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百家论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侯端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420000)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成了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们具有自主创业的能力以及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

文章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围绕如何改善大学生们创业教育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现状;优化方式引言大学扩招政策已经持续了多年,大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大学生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了一个社会性话题。

增加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积极作用(一)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积极寻找就业新机会,摆脱掉传统择业观的束缚,不能以“等、靠、要”的思想寻找工作机会,要积极寻找创业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旳。

一方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

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中学习,对于社会存在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对于自身的能力持有否定态度。

而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们对于自身的能力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投入到创业浪潮中,缓和大学生供需矛盾冋。

另一方面,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能够对其进行系统性培训,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减少由于创业失败而向招聘市场回流的大学生人数。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拓展其发展空间,缓解大学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

(二)实现自我价值当前的大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

这些学生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一路成长,其思维非常灵活,对于事物有着独特的认知。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探究1. 引言1.1 1. 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创业精神。

双创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高校双创教育也有助于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双创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展望双创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双创教育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促进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也有助于引导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1. 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在我国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方面,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高校加强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双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打造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业导师制度等举措,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在一些知名高校和创新型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学生参与的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一些创业团队甚至成功获得了融资、荣誉等,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想真正实现高校双创教育的全面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地方高校双创教育还存在资源匮乏、创业氛围不浓厚、导师队伍不健全等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完善导师制度等措施来推动双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在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以下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推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

该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的基本素质。

高校相继成立了科技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基地等组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

第二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初建(1997年-2005年)这一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建立起初步的体系。

1999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并开始将其纳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议程。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还组织了一系列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项目,推动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

第三阶段:大规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2006年-2015年)200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随后的几年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高校纷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指导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课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高校也积极参与到国家、地方的政策和项目中。

第四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国家需求(2016年至今)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原来的学生创新创业为主转变为服务于国家需求。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探索、初建、发展和服务国家需求四个阶段。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25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第 8 期2021 年 8 月 10 日中图分类号:G642基金项目: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2021年);首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培育”(2020)。

第一作者简介:吕慧颖,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管理等,lvhy999@。

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吕慧颖,王瑞梅,张 媛(首都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48)摘 要:在高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下,分析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建设路径,并以项目管理通识课程为例,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实现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8-0125-050 引 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任务和措施[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目标,并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2]。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通过引导大学生领悟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完善其知识结构,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创新思维。

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形成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更加明确了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则推动了创新创业教改的实施和实现[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在当今社会,创新与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三)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促使高校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推动高校整体教育改革的进程。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育理念滞后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仍将其视为少数学生的“副业”,而非全体学生都应接受的素质教育。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

(三)师资力量不足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四)实践平台缺乏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有限,校内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评价机制不科学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评价主要以比赛获奖、项目立项等为依据,忽视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培养的能力和素质。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一)更新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完善课程体系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1年第6期(总第888期)丈敖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王琥(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摘要:本文以最新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为指导,以川外中文系“创新创业导论”课为例,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思政内涵。

从“创新创业导论”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全过程育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教学实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真正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力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课中的润物无声,探索塑魂与育融合的课程思政“德融课堂”模式,培育打造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典型范本。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导论”课程思政德融课堂教学研究一、“创新创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现状“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新的进程中,探究和把握各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使学生从所有课程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保持昂扬斗志,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血&切。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的突破口。

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背景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新思、新课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完善的逻辑必然”即242-24()。

为此,我以“创新创业导论”课为例,研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培养具有 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论”中设的教育必修课,是全校较早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型”课程。

“创新创业导论”课,探索课程思政设,重主义的、创新的时代、社主义价值、等德育融课,学生创新创实,持的努力实创意双创项目的孵化(“创新创业导论”开设四年来,授课效果,课程思政建设显,课程价,实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课程引领学生亲身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课程孵化120余项学生公益类文创项目,涌现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等省级创比获奖70,其中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级获奖8项。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摘要:在“双创”背景下,各高校不断更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最佳路径。

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从小组教学、引入学生实践环节、借鉴项目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案例、创建创新创业活动室等几个层面探析更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探析创新是社会改革的动力,是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必备的重要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校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特别是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2016年起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

在“双创”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不断完善“双创”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

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布局好高校今后的“双创”教育工作,是各大高校教学改革者们深深关切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工作者,如何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双创”教育的实用价值,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双创”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长期思考和十分关注的问题。

既然该课程的教学宗旨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适时地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创新的姿态呈现给学生,是创新创业课程应该有的面貌。

一、改变以往大课堂上课模式,实行分小组教学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相对简单、单一,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室进行统一教学。

由于高校扩招,一个班级平均人数5人以上,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师很难实现全面的教学管理和因材施教。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I G I T C W 经验280DIGITCW2021.021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全球已经进入了由信息产业、新科技技术推动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当前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对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多向交流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界限、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将成为大学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的引领和示范。

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及繁荣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术研究创造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纵观近百年来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中,近50%的项目就是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取得的;我国高校和地方政府组织举办的竞赛获奖者也大都是聚焦前瞻性基础问题或者引领性科技问题,产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对流和方法碰撞,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顺势而为,运用多学科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去创造性地设计参赛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去制作和完成参赛项目。

教育部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过程中,要求高校在保持传统学科发展基础上,以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为追求,充实、更新、发展和完善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多学科资源的紧密结合,从而支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戴惠丽,禹谢华,郑丽丽,刘小莉(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摘要:在新经济背景下,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探索如何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地在相关学科领域之间完成从基本交叉到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双创”大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教研情况,从课程认知、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方式、教学师资等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与实践的探索和改革,为高职高专院校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保障就业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号角之下,我国经济发展踏上了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从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终身发展,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与改革的内在需求,更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求。

一、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思想意识。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宏观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将重新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发展机遇,创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潜能,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能,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总体效果来看,仍存在着明显差距和不足,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创新创业教育,况且,新时代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这对于开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适宜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改革探究摘要:“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首先,对于“课程思政”融入“双创”教育课程实践的价值意蕴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立足当前“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入在认知、能力、融合和制度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了解实际情况;最后,基于对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的把握提出针对性的路径探索,以助力“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引言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二者看似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是内涵本质息息相关。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育既懂知识,又有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显然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思政育人任务;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下人才培育的重中之重,为“课程思政”指明新出路,即思政教育应融入各门学科中,在融合中实现长远发展,实现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与髙校“双创”教育的结合不仅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值得深入研究和长远关注的育人时代课题。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融合意义第一,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培训课程,虽然学校及相关单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具体的教学思路依旧存在模糊的客观情况。

究其根本是创新创业的授课路径并未完全清晰,评价方式及可能取得的效果很难量化,尤其是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及影响因素较为广泛,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

在此种背景下,引入协同理论能够系统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作用方式,从而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对不同教学路径之间的成效差异进行研判,并构建综合的影响体系,对未来确定教学思路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作者:刘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14期摘要: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而高校毕业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是创新改革的重要引擎。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

在研究武汉文理学院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和协调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提出“四个强化”的建议措施,即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师资力量、强化合作平台构建、强化校企政三方联动机制,以期对其他应用型高校有所启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应用型高校;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4-0046-03依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府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政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是创新改革的重要引擎。

如今更好发展双创事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

一、文献回顾张平(2002)提出,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大学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岳瑞凤(2019)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对标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开启新一轮创新创业教育赶超战略,基于创生理论的认知基础,突破创新方法。

潘琴(2010)强调,加强创业教育,有利于独立院校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有利于独立学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马永斌、柏(2016)以清华大学为案例提出,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必须要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融合的角度,突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设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打造一个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易露霞、尤聪(2019)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及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设置科学专业等三方面,提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创新驱动路径。

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为例

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为例

2020年第19卷第19期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为例□常虹谷复光【内容摘要】聚焦如何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以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专业为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加强产学合作实现开放式办学及加强政策激励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创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办学【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 H180370)和吉林建筑大学专项课题(编号:X C C18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常虹(1973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实践教学改革 谷复光,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2014年,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 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迅 速掀起了部分高校转型的潮流,尤其是地方普通高等学校。

加强与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实现开放式办学,加强产学 合作基地建设,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学生 创业和就业的几率,是应用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确保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武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和十九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并出台了各项激励政策,为广大青年 学生开展创业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1吉林建筑大学测 绘与勘查工程学院作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二级 学院,创新实行“2 + 1 + 1”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教学模块 中融人相应创业案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体验,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真正的参与企业各项生产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体验创业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 手能力。

宽红色资源的广度,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度,提升红色旅游资 源的多功能立体化效应。

第一,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政 治导向作用,集中表现在鲜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上,是否能让旅游者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是红色旅游资源的 重中之重。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5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蒋占军 张华卫 姚晓通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团队建设和教改研究三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兴趣激励,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的目标。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开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及服务,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战略政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定义并不完全统一,但对其内涵却有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以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

各高校都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做了相应部署,普遍都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相关课程。

但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师资不足、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1 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分析高校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拥有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大学生群体。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奢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们都能成功创业,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们获得成为一个创业者所需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做三项基本条件的建设,即支撑平台、教学团队和教改研究,简称其为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要素首先,在平台建设方面,要不断拓展平台内容。

实验教学是实践育人的而核心,平台建设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平台既要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和创新实践训练,还应具有项目孵化及相关服务功能,所以其不仅包括校内各实验教学平台,还应包含科学研究平台和企业实践平台。

在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平台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吸收优秀本科生参与项目团队,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课题攻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术联系不够紧密的短板。

中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研究

中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研究

中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研究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正处于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这是年轻一代学生担当未来重任的关键阶段。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现状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多进展。

一方面,我国高校已经积极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同时,高校还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与认证机制,保障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权益。

然而,高校创新教育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其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够相互贯通,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此外,高校科学研究和产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二、问题高校创新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代沟。

当前的大学教育分为文、理、工、管四个专业类别,各门课程都采用传统讲解、考试、考核的方式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校教育应该摒弃死板冗长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和互动模式,开展线上在线和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案不足。

目前国内外高校资源严重不足,很多高质量的课程只能羡慕,无缘获得。

因此,高校建立教师之间、高校之间以及国际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十分必要,建立多元化、有自主权的教育体系,并且要协调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优质教育种植园,专门用于创新课程的跨学科、跨专业教育。

3.专业设置方向不当。

不同学生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高校对各个专业的目标并没有进行确认,故设定方向不当,使得在标准化教学中学生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无法得到长期探究和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导向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
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分析、 参与式评估等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的数量、质量、实践性、 与专业的融合程度等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活动的 数量和质量、学生参与度等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特点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前瞻性
注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引领,培养学生具备前瞻性 思维。
实践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创新创业 能力。
综合性
涉及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 合素质。
个性化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是什 么?(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3) 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
CHAPTER
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 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它强调通过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使学生具备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聘 请校外专家和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教师。
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
产学研合作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 育教学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 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 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探究与路径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探究和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一系列知识、技能和精神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和素质,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能力和素质保障。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也包括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创业经验。

然而,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理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理念单一化。

很多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过于注重学生的“玩乐性”,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难以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内容不够丰富和实践性不强。

许多第二课堂活动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学科领域,忽视了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创业实践结合的机会。

为了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应始于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之初。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合作,将实践机会引入到第二课堂中。

例如,学校可以积极与当地的创业孵化器、企事业单位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场所和资源。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论坛、企业参观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体验。

总之,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理念的创新与路径探究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的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高校指导帮扶不到位等。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首当其冲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核心问题,但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未能突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严重脱节等。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完善阶段性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1.普及理论基础教育,奠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从学生入学以来,就应把创新创业穿插入大学生涯的始终,向全体学生普及基础理论教育,通过开设《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经济法》、《创业精神与实践》等基础通识性课程,对刚入学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精神和文化的培育,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激发其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播种创新创业的种子,了解创新创业对国家、对学校、对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力。

2.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针对性提升双创技能。

工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学习后,对于有创新创业进一步提升的同学,应注重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校教师对该生所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专业课程设置、技能培训要具有针对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然而,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

首先,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许多高校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传授一些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真实的实践环境和项目体验。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无法真正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因此,高校需要改革教育模式,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中,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存在资源分散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高校虽然都有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项目,但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例如,一些高校在同一个地区或同一个领域开设了类似的创新创业项目,造成了资源的分散和效率的低下。

此外,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获取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有意愿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并不清楚有哪些项目和资源可供选择。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资源整合,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让学生能够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并避免资源浪费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传统的学科分类和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往往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团队,让学生能够学习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此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而创业精神则是创新创业的动力和基础。

然而,目前的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该引入更加创新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等,让学生能够锻炼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究
摘要:创业是拓宽我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从而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从而加快我国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困境;路径选择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现状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现有的工作岗位已经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富国、强国之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1.1基础教育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应试教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当时,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是在被灌输知识,而不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得不到他们的教育体验。

[1]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潜力,但是在僵硬死板,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取得更好的分数与排名、记到更多的知识,是学生成功的标准,也是学生价值的体现,学生泡在无休无止的题海中才是学生的基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受到了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

并且,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接触的课程较少,学习只追求标准答案,这就使得学生不敢挑战权威,不敢创新,只能瑟缩在标准答案的框架之下。

(2)教育方式消磨学生的热情。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欠缺多方面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基本上是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处于知识教育的权威地位。

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一旦学生的个人思考或一些与常规不合的想法出现,教师就可以在权威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
进行批驳,将学生的思考热情与创新激情反复消磨,最终,学生不再质疑教师的权威,不再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新的见解,从而让学生不习惯去主动思考,而是慢慢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1.2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失
(1)高校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对创新教育本质上的认识与理解出现缺失或偏差。

高校教育者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指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

[2]高校师生普遍认为创业是具有丰厚资本与经验的人可以做的事,而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缺乏资本与经验,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低。

并且,在高校中,没有长期创业文化的沉淀,创业文化氛围不浓郁,并且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创业指标也没有纳入到高校领导考核中,这就造成了高校领导在嘴上说创新教育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排在次要地位,而当高校教学任务紧时,创业教学就可以搁置在一边。

[3]此外,在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者普遍重视对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这与创业教育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形式背道而驰。

(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型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方式落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还未建立,并且,高校创业课程脱离了创业实践,学校没有专业的实践基地,许多创业教学活动基本上只是在课堂中高谈阔论。

实践型师资缺乏的情况更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校在安排创业课程时,只能从企业临时调用人员教授创业课程,造成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效率低下。

[4]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2.1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1)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活动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具体做法有:学校利用活动周的时间,开办科技展览、职业教育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开放性的思考,不必苛求学生的必须接受标准答案,而需要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

此外,需要淡化唯分数论、僵硬死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环境,让学生形成处处都能成才的意识。

[5](2)教
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影响。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入手,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困境。

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新想法、新理念的评判与干预,而应当给学生相应的指引,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2高校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1)塑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面对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高校需要积极的担当,厘清人才培养的思路。

高校首先需要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中。

同时,教师还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创新型人格。

此外,高校还应当尊重知识、尊重创新,打造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完善学校内部的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

[6]高校还需要打造宽松的校园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迈出创业的步伐。

(2)加强对教师执教能力。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教师来引导与激发,而教师的执教能力来源于长期的教学实践。

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教师需要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需要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对教学体系的建设,打破当前僵固的教师体制,实施“引进来”战略,让行业的创新人员担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师,注重高校的产教结合,加强学习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学校的教师深入到社会中、企业中,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教师需要变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学校需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实践课程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比例,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创业的过程中,专业知识与创业经验可以能到同步的培养。

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中,可以客观的评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同时,通过评价机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隐形课程,通过学校的社团、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隐形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与社会对接,要立足于行业,建立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基础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关系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成败,也关系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做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然后在高校教育中继续发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我国创新与创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2]李月云,杨文艺.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2):56-60.
[3]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64-71.
[4]杨佩斯,安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秦皇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6(04):132-133.
[5]蒋娟.法学专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鸡西大学学报,2016(09):15-18.
[6]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9):43-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