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19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19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

《北方的民族汇聚》课题《北方的民族汇聚》编制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人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探究中认识体会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目标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个性调整(一)、导课课件上打出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团结进取的画面,是一首当代中华民族融合向上的赞歌。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则是的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二)、新课讲授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过渡一: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

为什么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要入驻中原你、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下面,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匈奴(晋陕甘三省)鲜卑(河北一带、青海甘肃一带)羯(太行山一带)氐(川陕甘)羌(甘肃、陕西一带)这些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后。

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正派兵役、徭役;甚至把他们掠夺变卖为奴婢,长期这样下去会怎样?生:各族人民会起来反抗师:(肯定学生回答)少数民族会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我国历史进入到东晋十六国时期。

初中历史_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概述被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搜集有关民族有好小故事,加深对民族融合特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他们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相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反对坚持改革。

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是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及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难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教学资源;有关地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第一板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第二板块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小结全课(四)练习巩固六、板书设计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原因、民族、分布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迁都措施影响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民族大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这部分不太理顺。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和探究。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理顺多少个民族,还有改革的几点:历史背景、原因、措施(内容)、意义效果分析通过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时间、内容和影响。

掌握了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以及看图、制表的能力,情感也得到升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参与、投入,从课堂练习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内迁少数民族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时期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割局面。

少数民族内迁,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大一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评测练习1.建立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是()A羯B鲜卑C氐D匈奴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A北周B北魏C北齐D前秦3.下列不属于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是()A蒙古族B匈奴族C鲜卑D氐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民族融合B连年战争C阶级斗争D长期分裂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顺应历史潮流、主动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是()A冒顿单于B北魏孝文帝C呼韩耶单于D前秦王苻坚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原因、措施、影响是什么?(练习制表格完成)课后反思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边疆民族的内迁结合96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

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

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

内迁总数,据《晋书•文帝纪》称有800余万口,虽未必全部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不在少数。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教学设计】《北方的民族汇聚》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教学设计】《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方的民族汇聚》本课是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第19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交融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我国各民族逐渐凝聚、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2. 通过表演历史小短剧《孝文帝设巧计迁都》,加深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而成的,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认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交融的过程。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历史资料,编写历史小短剧《孝文帝设巧计迁都》并且准备表演。

【导入新课】出示材料:《锦绣未央》剧照,北朝民歌《木兰辞》。

教师:之前荧屏热剧《锦绣未央》播放,引起大家纷纷观看。

其中罗晋饰演的高阳王拓跋浚原型是北魏第五个皇帝。

北魏处于我国历史上政权林立、更迭频繁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分裂,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中原的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同时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中原汉族人民杂居,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他们与汉族逐渐汇聚。

听一听广为流传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你发现了什么细节?。

从“可汗大点兵”可以看出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少数民族姑娘。

“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布机旁织布劳动。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民族融合进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迁都的原因、汉化措施的学习以及魏孝文帝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2.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的方法。

3.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魏孝文帝迁都录像导入设计放映《北魏的分裂》录像,提问学生片中说的是哪一个朝代,以此为介入点导入新课,视觉感知,加深印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指出北魏分裂前曾有一段时间统一黄河流域,与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由此导入新课。

[师]:提出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置]一、基础自探1.从东汉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2.北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时间?都城在哪里?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一年?3.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直接原因、内容、历史意义?4.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你怎样评价魏孝文帝?[学法指导]学生根据思考题自学,遇到疑难问题互相讨论解决,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选一组长把讨论结果作记录,以养成学生自觉寻求答案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语言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简要介绍北方民族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北方民族的汇聚过程,包括匈奴、鲜卑、羯、羌、吐谷浑等民族的发展、迁徙与融合。
2.教师重点讲述五胡乱华、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分析其对民族汇聚的影响。
3.教师运用历史地图、古籍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具体情况。
6.请学生搜集有关北方民族汇聚时期的民间传说、故事,与同学分享,增进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兴趣。
作业要求: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清晰,保持作业整洁。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品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历史素养。
针对本章节《北方的民族汇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但对于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理解能力尚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民族的汇聚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5)巩固拓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主要讲述了在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多个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鲜卑族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等,使学生了解到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北方民族汇聚这一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背景、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北方民族汇聚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教材、教辅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教学素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音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族汇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汇聚这一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方民族汇聚的历史背景,如东汉末年的战乱、民族迁移等。

通过讲解鲜卑族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汇聚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如推行汉化政策、改革官制、提倡儒学等。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

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

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

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

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 副本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 副本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推动改革【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6页,今天我们上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请找出课文标题的关键字。

学生:汇聚二、过渡:中国历史上从东汉末年到隋唐的重新统一这段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黄金时代。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

三、讲授新课导学:让学生自我阅读教材96-97页第一目“边疆民族的内迁,并出示PPT,让学生找出:1. 边疆民族内迁的原因?2. “五胡”是指哪些少数民族?3.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汉族一样吗?讲授做如下设计教师:西晋时,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学生:鲜卑族、匈奴、羯、羌、氐老师:内迁到哪?学生:黄河流域学生:中原地区老师:长期生活在这是哪个民族?学生:汉族老师:这些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一起,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民族汇聚。

导思:学生小组讨论:经过长期交往以后,出现了一种什么趋势?讲授做如下设计:出示PPT图片,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找出民族汇聚后的变化。

少数民族穿上汉人的服装,学会农耕;汉人穿上胡人的服装,吃上胡食。

从而说明从东汉以后,特别西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民族融合是时代潮流。

初中历史_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经过了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对部分历史的基础知识及部分应用如材料分析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掌握和熟练程度不够,由于每周只有三节课,练习的机会较少,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平常作业也不是很多,而且学生们的掌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样就需要同学课下多找时间巩固背诵,且小组之间互帮互助,以达到共同的进步。

学生们对历史课虽然比较感兴趣,但是兴趣不主要集中在具体的重点知识点上,他们对里面的故事兴趣浓厚,教师应意识到这点,而且也要利用好这点,从兴趣中寻找学习的源头,将学习内容穿插在故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兴趣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本节课的重点综合内容较多,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可能有些枯燥,但是可以利用视频、音乐等来调节其趣味性,是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

效果分析历史课在整个学科中属于连贯性、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实际知识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本节课在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是一节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只有加强练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45分钟内要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运用熟练,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想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师应注意采用示范讲解和学生短时记忆相结合的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其次,对于孝文帝改革这块内容可能相对较为枯燥,但是有效视频的播放比较有意思,可以利用两块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视频来记忆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为兴趣,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越快,信息交流量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1

北方民族的汇聚教学设计1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结合113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

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

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案例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案例

《北方的民族汇聚》案例一、教材分析《北方的民族汇聚》根据课程标准主要是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关键词就是“民族融合”和“改革”。

本课可以说是一节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

简单是指这一课的线索比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但就是这么一节看似简单的课却比较难上,那是因为:第一,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学习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内容;第二,这一时期历史更替频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

二、课堂实录片段1、片段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放《敕乐歌》的音乐视频(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创设情境)。

同学们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首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民歌——《敕勒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特点,关于民族差异,有人作了如下精辟的描述,大家请看视频(放《两个孩子的故事》的视频)。

同学们想想,这视频里讲的长城内的“孩子”是指哪个民族,而长城外的呢?生:汉族、北方少数民族。

师:(点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PPT)长城内的指的是汉族,外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那他们各自的分布地域有什么特点呢?生:略师: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居于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我们学过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一直处于对立斗争的状态。

但公元5世纪的时候,中原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携手了,让两者携手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片段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师:好,刚才同学们说到了许许多多方面的变化,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的回答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的影响?生:(注意引导)1、一个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即少数民族的汉化;2、一个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习惯。

师:所以说这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

哪归纳成一句总结的话就是?生: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师:但大家注意,这个学习是以谁学习谁为主导啊?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为主导。

北方名族汇聚-教案示例

北方名族汇聚-教案示例

北方民族汇聚-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文化,认识汉族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3. 北方民族的历史贡献4. 案例分析:鲜卑族与北魏的崛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方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与汉族的交流;鲜卑族与北魏的崛起。

2. 教学难点:北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方民族的分布、特点、文化交流及历史贡献。

2. 案例分析法:以鲜卑族与北魏的崛起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的历史地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

4. 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民族关系史等。

2. 参考资料:北方民族史料、图片、地图等。

3. 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设备。

4.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北方民族的定义和分布范围。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北方民族?它们有什么特点?二、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北方民族的分布情况,展示相关地图。

2. 分析北方民族的特点,如游牧文化、骑射技艺等。

三、汉族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10分钟)1. 教师讲解汉族与北方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2. 展示相关史料,如北方民族的服饰、器物等。

四、北方民族的历史贡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五、案例分析:鲜卑族与北魏的崛起(15分钟)1. 教师介绍鲜卑族的历史背景,展示相关史料。

2. 学生分组讨论鲜卑族与北魏的崛起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提问:你们认为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哪些影响?六、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如萨满教、佛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第第1919课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2.通过表演历史小短剧孝文帝设巧计迁都,加深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而成的,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认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2)难点初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交融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边疆民族的内迁出示材料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五胡六国.采桑图耕耙图扬场图
1.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学生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2.他们内迁到了什么地方(学生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黄河流域)
3.边疆少数民族为什么内迁(学生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
4.内迁之后的民族过得什么生活(学生进入内地后,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地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徭役,甚至把他们掠卖为奴婢)
5.他们为什么回受制于汉朝统治者(学生因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
6.在压制中他们选择了怎样的抗争方式(学生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教师各位同学看教材都很认真仔细,并且回答到位。

探究
7.再来观察一组图片,你能读出哪些信息(学生图片反映当时内迁的民族通过和汉族交流,掌握了农耕技术)教师是的,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流。

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出示地图五胡六国,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秦地图,淝水之战,北魏建立教师观察两幅地图,说说黄河流域的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教师回答的很好,强大的北魏在439年统一了北方,和推翻东晋后建立的宋朝形成南北对峙。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国家。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

拓跋部是鲜卑的一支,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东汉末年迁往内地,受汉族影响,逐渐定居下来,后一度被前秦所征服。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拓跋部乘机进入山西北部。

386年,拓跋部杰出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

后其子孙在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在统一的局面下,各族人民交往逐渐增多,使原本出现的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他就是孝文帝拓跋宏。

附上简介。

探究为什么孝文帝要进行改革出示材料教师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如果你是孝文帝,你该怎么做来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呢(学生改革)教师你会向谁学习呢(学生中原汉族先进文化)教师既然要改革,怎么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孝文帝是从哪里入手的(学生迁都洛阳)教师孝文帝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的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出示迁都地图教师
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

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强,不利于改革。

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教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后,为以后的汉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图片和资料,说说孝文帝具体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简化成三个字最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出示材料洛阳伽蓝记,胡人汉服.汉人胡食问题孝文帝改革有什么作用教师通过这组图片,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阅读洛阳伽蓝记并思考。

洛阳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措
施后,洛阳城由衰落到繁华,说明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交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究出示材料生产.生活(衣.食.用).教师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说明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中原汉族,在彼此的交往中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壮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放异彩)教师回答的很精彩
1.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和汉族逐渐趋同2同时丰富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3.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4.对我国各民族逐渐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示问题学以致用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1.对民族关系各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2.对改革开放我国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课堂小结同学们,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新时期的中华民族定会朝着更
好.更强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美好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