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 第10课时 遗传与进化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课后练习答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课后练习答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目录(按住“ctrl”键单机鼠标左键,即可跳转到超链接位置)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第二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想一想议一议P2竹是很少开花的植物,它们大部分时候地下的根状茎进行无性生殖。

竹鞭有节,节部有芽和退化的叶,并可生根。

有的芽长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长,有的芽发育成笋,出土长成茎干并逐渐成竹。

竹也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即开花,结果并产生种子。

开花后的竹林会大面积死去,而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会繁衍成新竹林。

由于有性生殖产生新竹林需要一个过程,在新旧竹林交替之际,以竹为主要食物的大熊猫会发生食物短缺,会危及大熊猫的生存。

观察与思考P41.不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

2.例如,甘薯的块根上可以长出根和芽,草莓和匍匐茎节处可长出根,莲可利用地下茎繁殖,薄荷的匍匐根状茎节处可生出新根。

3.既可以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通过无性生殖迅速扩大种群规模,占领更多的时空资源,又可在环境条件恶劣时以有性生殖产生的果实和种子度过不良环境,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练习P61.×∨2.D3.被子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甘薯是先育秧再扦插,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想一想议一议P9毛毛虫一般指蝶类的幼虫,它是由蝶类产生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毛毛虫经过若干次蜕皮后变为蛹,再由蛹羽化成蝴蝶(或蛾)。

观察与思考P101.2→5→4→1→3→6;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经典知识汇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2. 通过对遗传与进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遗传的基本概念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2. 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基因3. 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第二章:遗传信息的传递1. 孟德尔遗传定律2.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3. 基因重组与变异第三章: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1.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2. 生物进化的驱动力——自然选择3. 生物进化的历程与趋势第四章: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1. 化石的概念与分类2. 化石的形成与分布3.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第五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2.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意义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遗传与进化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化石图片和遗传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遗传信息传递和生物进化证据的掌握。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遗传与进化》2. 多媒体课件:遗传实验现象、化石图片等。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报道、案例等。

4. 网络资源:生物学相关网站、论坛等。

六、生物进化的驱动力——自然选择1. 自然选择的概念与原理2. 自然选择的过程与结果3. 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七、生物进化的历程与趋势1. 生物进化树与生物分类2. 生物进化的大事件3. 生物进化的趋势与模式八、生物进化的证据——遗传物质的变化1. 遗传物质的变化类型2. 遗传物质变化的意义3. 遗传物质变化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九、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价值1.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功能3.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意义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行动2.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与实践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日常途径与意义六、教学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实际应用。

遗传和进化知识点及练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遗传和进化知识点及练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Day 2遗传和变异一、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④①染色体的位置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同种生物体内染色体数目相同,并且成对存在。

(例如人的体细胞都是23对染色体)②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 分子,基因数目有多个。

③在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它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如有无酒窝、耳垂等)。

练习:图中①指的是,②,③,④一条染色体有个DNA分子,有个基因二、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一个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n它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结合后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为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减半,DNA、基因也减半练习:判断题1.染色体上所有的基因构成DNA 8.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2.一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基因9.DNA携带遗传信息3.每个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10.受精卵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4.染色体由DNA和基因组成5.DNA经复制传递给子细胞6.每对基因的遗传信息相同7.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对三、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等统称为性状。

例如人的ABO 血型、单双眼皮。

遗传指的是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变异指的是亲子之间或者子代之间的差异性。

2.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相对性状。

例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

3.把正常小白鼠的遗传物质中移植大鼠生长基因,这种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移植后的小白鼠个体变大,说明基因控制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练习: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家兔的长毛与卷毛B.豌豆的红花与月季的黄花C.人眼虹膜的棕色与蓝色D.小明和其父亲均为双眼皮2.大豆的紫花和白花在遗传学上被称为一对3.同一株大豆产生的子代中有紫花有白花,这种现象称为四、如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所有通用)无中生有。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后题答案和提示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课后题答案和提示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完整版)遗传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遗传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答案).docx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答案).docx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答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 (P2-3)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 受粉的植物,因此是天然纯种 种,用其做人工杂交实验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 本(£),接受花 粉的植株叫做_母_本()o 作为母本的植株必须先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这叫做 —去雄 =2、 (P3) 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 性状。

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中,为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一对进行分析研究。

3、 (P4)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选取高茎和矮茎亲本(P)杂交,子一代(F1 ) 全部表现为高茎,正反交结果 相同,所以高茎为显性性状。

让子一代直交 得到子二代(%),出现高茎:矮茎=3: 1的分离比。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4、 (P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 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_;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的。

为验证此解释的合理性,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就是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个体 杂交,用来验证子一代的基因型 «预测结果和实验结 果吻合,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不同性状的分离比为_k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P7)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相对 性状的遗传 因子(基因)成对存在, 不相 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 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

6、(P10-11)请按照遗传图解的规范格式,在方框中书写孟德尔进行的两对相对性 状的纯合子杂交的实验过程。

7、 (P10-1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时,Fi 产生 四种配子,它们之间的比为。

F2中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 9:3:3:1 ________________ ;有 L 种基因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总数的1/4。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经典知识汇总第一章: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1.1 遗传的定义与传递解释遗传的概念,描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探讨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2 进化的含义与证据介绍进化的概念,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探讨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和比较解剖学等进化证据。

第二章:自然选择与遗传2.1 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解释自然选择的概念,探讨其作用机制。

分析自然选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 遗传与自然选择的关系探讨遗传变异对自然选择的作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

分析基因流、基因漂变和突变等遗传因素对进化的影响。

第三章: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形成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测量解释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介绍其测量方法。

探讨遗传多样性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2 物种形成与物种的概念解释物种形成的过程,探讨物种的概念与界定。

分析物种形成机制,如隔离、基因流和基因重组等。

第四章:遗传与现代进化理论4.1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介绍现代进化理论的概念,解释其核心观点。

探讨种群遗传学、分子进化与进化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

4.2 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分析遗传变异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解释进化趋势与模式。

探讨突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等因素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第五章:遗传与进化的实际应用5.1 遗传育种与农业发展探讨遗传育种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介绍作物和家畜的遗传改良。

分析遗传多样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2 遗传疾病与医学研究解释遗传疾病的概念,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介绍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等现代医学技术在遗传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章:遗传与进化实验技术与方法6.1 遗传实验技术与应用介绍PCR、基因测序等现代遗传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探讨基因芯片、CRISPR-Cas9等新型技术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6.2 进化实验技术与方法解释种群遗传学、分子进化与进化生态学等研究方法。

探讨人工选择、基因工程等实验方法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遗传与进化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7.1 遗传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遗传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影响。

必修2遗传与进化 教材课后习题

必修2遗传与进化 教材课后习题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习题一、判断题:1.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2.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3.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4.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5.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6.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7.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8.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9.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那么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46、46、23条,染色单体0、46、23条。

10.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

11.同一个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12.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13.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那么,控制果蝇性状的所有基因应该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14.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

15.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6.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连在一起传递,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会与一定的性别相关联。

17.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孟德尔定律,但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18.染色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也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19.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20.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21. 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22. DNA 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DNA。

23. DNA 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新的DNA双链。

24.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25.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26.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PPT课件(初中科学)

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PPT课件(初中科学)

1.下列是染色体及构成染色体的DNA、蛋白质、基因
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正确的是
() C
高频点2 生物技术的应用
例2 (2015·资阳)科研人员将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控 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导入不开蓝色花的玫瑰植株 中,从而培养出了开蓝色花的玫瑰珍品——蓝色妖姬。 将矮牵牛的基因B导入玫瑰植株利用的生物技术属于
二、生物的进化
考点6 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列举生物进化 现象 a
1.46亿年前地球刚产生时是一个高温炽热的熔岩球; 46亿年~26亿年前,地球出现原始大气,进入海洋时 代;距今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在_原__始__海__洋_中产生。
2.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假设 内容: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 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4.(202X·台州)针对目前滥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现 象,医学界提出:“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 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1)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发挥杀菌作用, 但对人体细胞无害。从细胞结构分析,其原因是
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 。
(2)青霉素的经常使用对细菌起了 选择(或定向选择或 自然选择) 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的,使产生耐药
( )C
A.干细胞技术
B.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发酵技术
2.(2014•德州)视察下面三幅图,其所运用的生物技术
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A.①—组织培养 B.①—无土栽培 C.①—组织培养 D.①—无土栽培
②—克隆技术 ③—转基因技术 ②—克隆技术 ③—组织培养 ②—转基因技术 ③—人工诱变 ②—人工诱变 ③—克隆技术
( B)
A.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

精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知识点带课后题答案

精编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知识点带课后题答案

高中生物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②有许多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传给后代;③花大,便于操作;④生长周期短,子代较多,容易统计分析。

2.人工异花传粉过程:①去雄→②套袋→③采集花粉→④传粉→⑤套袋①去雄:先除去母本的全部雄蕊。

(时间:花蕾期,花未成熟前)——防止自身花粉的干扰。

②套袋:套上纸袋。

——以免外来花粉干扰。

③采集花粉: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④传粉:将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

——实现杂交。

⑤套袋:再套上纸袋。

——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所获)1.性状: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的总称。

2.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都属于粒形一个性状的两种表现型)3.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性状。

4.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教材中F1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性状。

5.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的现象。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7.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8.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9.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10.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11.等位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12.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13.杂合子:由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4.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之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之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之遗传与进化遗传一般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遗传与进化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1:遗传因子的发现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遗传与进化知识点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

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1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7)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1)第十章基因突变 (34)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8)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9)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人教(2019)生物必修2(知识点+跟踪检测)第10讲 生物的进化

人教(2019)生物必修2(知识点+跟踪检测)第10讲  生物的进化

人教(2019)生物必修2(知识点+跟踪检测)第10讲生物的进化【课标导航】4.1.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4.1.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4.2.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4.2.2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4.2.3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4.2.4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4.2.5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1.判断正误(1)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新人教版必修2 P109“概念检测”T1(1)](√)(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新人教版必修2 P114“概念检测”T1(3)](√)(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4)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5)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产生了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6)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新人教版必修2 P124“概念检测”T1(2)](×)(7)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8)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选D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淘汰,这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当地有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与进化》知识汇总

《遗传与进化》经典知识汇总第一章: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1.1 遗传的定义与方式定义: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传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方式:基因遗传、染色体遗传。

1.2 进化的概念与意义概念:进化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

意义: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第二章:遗传的分子基础2.1 DNA与基因DNA: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2.2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复制:DNA的复制过程;转录:DNA到mRNA的过程;翻译:mRNA到蛋白质的过程。

第三章: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3.1 自然选择的概念与原理概念: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原理:变异、遗传、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3.2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上相似;生物地理分布:生物的分布与地质历史、大陆漂移等有关。

第四章:遗传与进化的实际应用4.1 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的基因重组,培育新品种;分子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4.2 生物进化与人类起源人类起源:猿猴进化为人类;人类进化证据:化石、基因、工具使用等。

4.3 生物进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疫苗研发:利用病原体的变异,制备疫苗;基因治疗:利用基因技术治疗遗传病。

第五章:遗传与进化的伦理问题5.1 基因歧视与平等基因歧视:对含有某些基因的个体进行歧视;基因平等:强调个体间基因的差异,尊重个体。

5.2 生物技术与生态平衡生物技术:利用基因技术改变生物性状;生态平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5.3 基因改造与生物多样性基因改造:利用基因技术改变生物基因;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第六章:遗传与进化的教育与普及6.1 遗传与进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时作业_2.4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ZY_6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课时作业_2.4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ZY_6

【课时作业】2.4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础过关]1.下列有关氨基酸的描述正确的是()A.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B.每种氨基酸必须具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C.人体内的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取D.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肽键解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有21种,其中有8种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

每种氨基酸至少具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分子不含肽键,只有氨基酸脱水缩合后才会产生肽键。

答案:A2.将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检测所有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两者的数量关系可能是() A.氨基等于羧基B.氨基多于羧基C.氨基少于羧基D.很难预测解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量关系可能是氨基数与羧基数相等,也可能是氨基数多于羧基数或氨基数少于羧基数。

答案:D3.下列物质中,有些不是组成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其中属于氨基酸的物质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叫()①NH2—CH2—COOH②NH2—CH2—CH2OH③④A.二肽B.四肽C.氨基酸D.三肽解析:分析题干中给出的化合物可知,其中①③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其余的都不是,因此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每种一个)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二肽。

答案:A4.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B.某些化学物质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解析:氨基酸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R基团的不同,A错误;某些化学物质,如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遗传物质核酸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向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0.1 g/mL的NaOH溶液) 1 mL,摇匀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0.01 g/mL的CuSO4溶液)4滴并摇匀,D错误。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

作业——绪论1,名词解释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及其规律的科学。

或研究遗传物质的本质和传递及遗传信息表达和进化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间相似性的传递过程。

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2,拉马克的两个重要法则(1)用进废退:动物器官的进化与退化取决于用于不用,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进化,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每一世代中由于用于不用而加强或削弱的性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即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能遗传。

3,遗传学诞生于那一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

4,遗传学发展过程是如何概括的?(1)两个阶段:遗传学分为孟德尔以前(1900年以前)和孟德尔以后(1900以后)(2)三个水平:遗传学分为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3)四个时期:遗传学诞生前期;细胞遗传学时期;微生物与生化遗传学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

作业——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异固缩: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质着色不均匀,深浅不同的现象2、二价体:由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变粗,各对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进行准确的配对,这种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3、端粒:染色体末端特化的着色较深部分。

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组成。

4、染色体组型分析:根据染色体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进行分析的过程。

5、体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二、唾线染色体的特点?1、巨大性和伸展性;2、体联会: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3、有横纹结构:深色部位一带纹区,浅色部分一间带区。

4、多线性5、染色中心和5条臂三、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两者都不发生?有丝分裂: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减数分裂:3、染色体联会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两者都有:2、染色体复制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7、着丝点分裂四、某植物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2n=4),其中一对为中间着丝点,另一对为近端着丝点,是绘出以下时期的模式图。

第10课时 遗传与进化

第10课时 遗传与进化

二、生物的进化 考点6 知道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列举生物进化 现象 a 1.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是一个高温炽热的熔岩球; 46亿年~25亿年前,地球出现原始大气,进入海洋时 原始海洋中诞生。 代;距今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在________ 2.生命起源学说:化学进化假设 内容: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 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化石。 3.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____
【解析】A.昆虫的正常翅和残翅都是由遗传物质 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A正确;B.由于这些海岛 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 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 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并不是繁殖能力减 弱导致的,B错误;C.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 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 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C正确;D.在经常刮大 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 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B。
考点2
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
a
遗传物质的作用:具有储存、传递、表达和改变遗传 信息等基本遗传功能。 考点3 描述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a
细胞核 中,________ 蛋白质 和____ DNA 组成染 1.染色体存在于_________ 遗传效应 的片段。 色体。基因是DNA分子上有___________
美国科学家培育出“超级鼠”必须改变鼠的基因,把 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 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 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 技术。
高频点3
自然选择学说
★例3 (2018·包头)一种昆虫有正常翅和残翅两种类 型,自其1900年迁徙到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人抽样 统计了自1900年到1960年两种翅型昆虫的数量变化, 如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B ) A.此种昆虫的正常翅和残 翅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B.正常翅昆虫数量减少, 是其繁殖能力减弱导致的 C.在该岛上,容易生存的 是残翅昆虫 D.不同翅型昆虫的数量变 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
1.(2017·遂宁)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分别描述的是遗传和变异现象C.兰兰和妈妈都是双眼皮,而爸爸是单眼皮,由此推断兰兰只接受了妈妈的遗传物质D.袁隆平院士利用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2.(2017·昆明)依据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推测,最先在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是()
A.原始的单细胞生物B.原始的线形动物
C.原始的苔藓植物D.原始的蕨类植物
3.(2016·威海)下列现象属于生物变异的是()
A.黑猫和白狗的体色有差异
B.变色龙在草地上呈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
C.蝴蝶的幼虫和成虫,其形态结构明显不同
D.母兔生出一窝小兔,毛色各不相同
4.(2017·苏州)如图为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模式图。

图中分别表示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标号是()
第4题图
A.①,②,③和④
B.②,①,③和④
C.③,④,①和②
D.①,③和④,②
5.(2016·石家庄)下列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B.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遗传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C.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D.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6.(2017·潍坊)如图环状DNA(质粒A)上含抗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抗性基因。

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由a点切开嫁接到质粒A上形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B并获取“工程菌”进行培养。

结果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及抗氨苄青霉素基因都能成功表达,而四环素抗性基因不能表达。

这一事实说明()
第6题图
A.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2016·衡阳)如图是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层次关系图,下列叙述中完全错误的组合是()
第7题图
①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的数目一样多;
②DNA和基因共同组成染色体;
③一个DNA分子中含有一个基因;
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2016·宿迁)通过如图方法获得的小鼠比普通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个体大1倍,其核心技术是( )
第8题图
A .克隆技术
B .转基因技术
C .杂交技术
D .发酵技术
9.(2017·昆明)有人将英国椒花蛾中的灰白色蛾和暗黑色蛾进行标记,同时在工业污染区、非污染区放养一段时间后,尽量回收,统计结果如表。

分析错误的是( ) 地区
灰白色蛾/只
暗黑色蛾/只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工业污染区
64 16(25%) 154 82(53%) 非污染区 393 54(13.7%) 406 19(
4.7%) A.天敌对椒花蛾起到选择作用
B .工业污染区暗黑色蛾是有利变异
C .非污染区灰白色蛾的体色是保护色
D .椒花蛾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衰老死亡
10.(2015·咸阳)小明看电视的时候了解到科学家已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植入烟草细胞中的DNA 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这说明,DNA 分子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
A .基因
B .染色体
C .糖类
D .蛋白质
11.(2016·张家界)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第11题图
A.△→□→☆B.☆→□→△
C.△→☆→□D.☆→△→□
12.(2016·东营)枯叶蝶在飞行时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降落后的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

下列关于枯叶蝶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
B.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
C.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
13.(2017·武汉)如图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第13题图
A.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
C.生物通过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
D.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
★14.(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研究所利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实验的效果曲线图,下列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第14题图
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
B.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
C.该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
D.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能够大量繁殖
15.(2015·德州)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
B.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C.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D.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祖先相同,因适应不同环境导致了差异
16.(2015·枣庄)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B.同种灭蚊药灭蚊效果越来越差是灭蚊药质量下降的结果
C.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
D.虫媒花与某些传粉昆虫表现出惊人的相互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17.(2017·广东)真菌使某森林中树干的颜色由褐色变成灰白色。

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数量变化结果是()
★18.(2016·厦门)如图表示基因、染色体、DNA、性状和细胞核等生物学名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请将其填写完整:①是__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__。

第18题图
19.(2017·成都)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生命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化过程。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最有说服力。

20.(2017·福建)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细菌的物质,是当前治疗人和动物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使用抗生素时,致病菌和包括有益菌在内的多种细菌被一起杀死。

资料2:有些细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能力。

如果滥用抗生素,会对细菌的抗药性不断选择,从而催生能抵抗多种抗生素的“超级细菌”。

资料3:在自然界中,噬菌体是细菌的天然“敌人”,一种噬菌体只攻击特定的细菌。

科学家正在研发噬菌体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1)病毒性疾病能否用抗生素治疗?________。

(2)遗传物质的改变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超级细菌”的产生可以用达尔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解释。

(3)噬菌体的外壳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可以识别特定细菌,使得它的攻击具有特异性。

(4)综合以上资料,提出一个减少“超级细菌”的办法。

参考答案
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
1.C 2.A 3.D 4.A 5.B 6.B7.A8.B
9.D10.A11.A12.B13.A14.C15.A16.D17.D
18.性状DNA细胞核
19.由水生到陆生自然选择
20.(1)否(2)变异自然选择(3)蛋白质(4)不滥用抗生素等合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