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doc

合集下载

休谟1

休谟1

印象
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 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 和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产生的 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 它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1. 感觉印象是原初的,来自不可知的原因。 包括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感觉以及快乐、 痛苦等感觉 2.反省印象 是直接从感觉印象得来的,或通过 插入的观念,直接从感觉中得来的。 各种情感、情绪、态度都属于反省印象的范畴, 如欲望、厌恶、害怕、悲伤、绝望等,是直接从痛 苦或快乐的感觉印象而来的反省印象;骄傲、羡慕、 热爱、仇恨、嫉妒、慷慨等印象,是通过观念对 感觉的判断而间接得到的反省印象。
简而言之,对休谟而言“本体”是否存在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感觉之间的因果关系、 串连、以及彼此之间的类似。
因果关系的解释,马克思与休谟的区别
休谟属于唯心主义,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 自己的感觉,而无法认识感觉之外的东西。 所以他最终的解释停留在人的自然本性阶段 马克思属于唯物主义,任何事物都不是孤 立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 之中,所以他可以客观的对心理习惯做出哲学 解释
著作及简要介绍
• • • • • • 主要著作有: 《人性论》(1739—1740) 《人类理解力研究》(1748) 《道德原则研究》(1752) 《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休谟与约翰· 洛克及乔治· 贝克莱并称三大英 国经验主义者。
《人性论》 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 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 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 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 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 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 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 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 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 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 ,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1大卫·休谟以‘人性’或人的求知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探索和解答人心活动的本质、种类、起源、内容、原则、因果问题作为内容,以实验推理作为方法,以贡献出一幅人类心理的地图,贯通秉持真确事理和新奇说法的各派哲学、摧毁保护迷信的荒谬哲学的基础作为梦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哲学活动,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创立的经验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经验怀疑主义的哲学理论大厦。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2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3我通过阅读和研究休谟的哲学著作发现,休谟哲学具有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点,也具有概念模糊不清、观点自相矛盾、理论不能自洽的缺陷。

康德和罗素对休谟哲学的评判不符合休谟哲学的实际。

一、休谟哲学著作中的重要概念1、人性(humanity)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什么?休谟哲学著作中的‘人性’概念是指同各门科学和哲学具有种属关系、分为知性和情感两个种类、具有彰显事物和产生知识的能力、被称为一切事物和知识的原因、来源或本体的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研究人性是哲学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关键,无不包括在关于人性的科学中间,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4哲学是以人类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科学是以分科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思维活动。

休谟的正义观

休谟的正义观

休谟的正义观是其道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人的本性和利益出发,强调正义是人为之德,而非自然之德。

首先,休谟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和有限的慷慨,这种本性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因此需要一种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其次,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人为之德,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平衡利益而制定的一种规则。

他认为正义不是基于自然的感情或人类的本质,而是基于理性和社会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

正义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个体的权利和利益,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此外,休谟还强调政治传统、文化传统和生活传统的重要性,反对自然法理论,怀疑理性的无限能力。

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经济上占有财富,政治上取得统治权力,鄙视贫贱的无产者。

在政府起源上,休谟反对自然法理论和社会契约论,主张利益论和暴力论。

他认为革命、变革是有害的,强调臣民服从政府是政治义务和道德义务。

总的来说,休谟的正义观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和平衡利益,而非基于自然感情或人类本质的正义观念。

这种正义观强调了人为规则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理性和社会利益的需要来制定正义规则。

在哲学史上休谟的著名哲学观点

在哲学史上休谟的著名哲学观点

在哲学史上休谟的著名哲学观点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

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创立了经验主义思想,在思维逻辑、认识论、伦理学及信仰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休谟的著名哲学观点。

经验主义思想经验主义是休谟哲学的核心思想。

其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来自于经验,人的思维是在感觉和感觉的纯粹感知过程中萌发的,并通过内部心智操作(如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发展和扩展。

“感觉,而后思考”,这是休谟哲学的最核心的主张,从而对理性主义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产生质疑。

感知的问题休谟认为人类对外界世界的感知分为两种,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如同带着一副眼镜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会因为眼镜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就是休谟所说的,外界世界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模样。

如果没有引用过去经验的结果(例如颜色、形状、尺寸等),人们将无法确定他们正在感知的对象。

逻辑推理的问题逻辑推理是判断真假的逻辑基础,是基于自然界的现象和人类的习惯而建立起来的,是人们自我主观意识的产物。

因此,逻辑推理本身不能完全准确反映自然界的规律性,或者说世界并不象推理所示那样有条不紊,有序而规律。

权力与自由意志休谟否定了因果力的常见观点,他认为所谓因果力来自于人类的感受而非外在世界本身。

因果的存在是人类感知的结果产生的,人不能以任何方式控制必然的结果,这使得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有自由意志。

此外,休谟还有关于权力的观点,他认为权力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有权利的人可以通过暴力行使权利。

权力是由“惯例”而产生的,靠强制或有约束力的法律来维护,与自然规律没有关系。

伦理学观点休谟对伦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区分了“事实”和“价值”两种不同的思维范畴;他认为,道德行为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人的情感。

他把“情感的道德”视为一种自然倾向,也就是人类的天性。

他还认为,道德行为不能从事实中得出,否则将落入自然主义谬误的圈套。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最新】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最新】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建立的经验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思想探索构建出了“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注释:1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注释:2我在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休谟的怀疑主义认识论,休谟关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观念不是来源于经验观察”的观点,休谟对于“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的解答不符合客观事实,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一、大卫·休谟著作中的重要哲学概念1、人性(humanity)1732年21岁的休谟开始撰写分为三卷的《人性论》。

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这表明休谟认为知性、情感和道德是人性的三种存在形式。

休谟说:哲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注释:3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体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趋势、意识或性质,是哲学从人脑的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的行为中发现、彰显、抽象或产生出来的,具有统帅人脑活动和人体行为的能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和众多语言名称,有别于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人性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中所包含的内容、规定或组成部分,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得以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宰或原因,是哲学在深入全面研究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对象事物时必须研究的主体对象事物。

休谟的哲学思想

休谟的哲学思想
试比较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经验论思想旳异同?
第六节
托马斯·里德旳常识哲学
一、生平与著作:
生平(Thomas Reid 1710-1796)
早年曾在阿伯丁大学学习,后任阿伯丁大学和 格拉斯哥大学教授。
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旳著名代表,对 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旳经验 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著作:
起源
经验
因果关系 即归纳推理
循环 论证
即,或然推理
休谟本人对归纳难题表述如下:
假如有人问:我们对于事实所做旳一切推论旳本性 是什么?合适旳回复是:这些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 系上。
假如再问:我们有关因果关系旳一切理论和结论旳基 础是什么?就能够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
但假如我们再进一步追根究竟地问:由经验得来旳 一切结论旳基础是什么?这就包括了一种新问题, 这个问题将更难于处理和解释。
所谓“有关事实旳知识”则指建立 在经验基础之上旳、与外部事物有 关旳知识,因为它们旳真不但仅取 决于观念,所以它们是“或然知 识”。
“多种事实旳背面依然是可能产生 旳,因为它并不会包括任何矛盾, 而且能够一样轻易明晰地被心灵 设想到,正如那复合实际旳情况 一样。”
(三)因果关系旳起源
休谟提出旳难题:
第五节
休谟旳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生平(David Hume 1711-1776)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旳没落贵族之家,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后辍 学自学,对哲学情有独钟。 1734年东渡法国,完毕《人性论》; 1763年又赴法国,与卢梭、狄德罗等 人交往亲密。 自1752年起,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 会图书馆长,撰写多卷本《英国史》。
纵使我们经验了因果旳作用之后,我们从那种经验 中得到旳结论,也不是建立在推论或任何了解旳过 程上旳。——《人类理智研究》

休谟有哪些哲学思想

休谟有哪些哲学思想

休谟有哪些哲学思想大卫·休谟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名哲学家,休谟身上有哪些哲学思想?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休谟因果问题的哲学思想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

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研究》中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他指出虽然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休谟主张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想像中归类。

”(Hume,1740:93)也因此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

因此,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Popkin & Stroll, 1993: 268)。

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Popkin & Stroll, 1993: 272)。

休谟提出的这个说法有力驳斥了因果关系理论,在休谟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如伯特兰·罗素还完全抛弃了因果关系的概念,只将其视为一种迷信。

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人物思想及理论实践

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人物思想及理论实践

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人物思想及理论实践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虽然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

研究休谟的学者常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逻辑实证主义),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人物思想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

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因果问题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

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研究》中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可以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等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曾经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人物简介

03 大卫·休谟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大卫·休谟对启蒙时代哲学的影响
休谟的经验主义思想对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产生了深 远影响
• 如康德、黑格尔等,他们的哲学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休谟的影响 • 休谟的经验主义为启蒙时代的理性主 义和科学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持
休谟的怀疑主义思想也对启蒙时代的宗 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
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思想
休谟认为,人类对知识的把握是有限的
• 他提出了休谟之问,质疑人类能否确 切地知道因果律等基本原理 • 对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持怀疑态度, 认为它们缺乏理性的基础
休谟的怀疑主义并非彻底的怀疑,而是 一种审慎的怀疑
• 他主张在怀疑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 信仰和道德观念 • 认为怀疑是人类理性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
• 这些论文对当时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卫·休谟的其他著作与贡献
休谟的其他著作包括:《政治论》、**《经济论》** 等
休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还 体现在他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上
• 这些著作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体 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 这些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后世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了理论借 鉴
休谟在爱丁堡 大学学习,主
修法律
02
• 对哲学、文学和历史等领域 也有浓厚兴趣 •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发展自 己的哲学思想
休谟在23岁时 离开爱丁堡, 开始了他的欧
洲之旅
03
• 在法国和瑞士等地居住和学 习 • 结识了许多当时的知名学者 和哲学家
大卫·休谟的教育背景与学术成就
休谟在爱丁堡大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 位
02 大卫·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
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点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过的。从小休谟性情 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一、休谟生平与著作 二、论知性 三、论情感 四、论道德
一、休谟生平与著作
大卫·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 他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样,是 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
休谟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家系名门,但到休谟 时家境已经衰落。其父亲约瑟夫·霍姆是律师, 其母凯瑟琳·福尔克纳是法院院长之女,另外他 还有一哥一姐。
信念之所以产生,一般而言是由于经验,是由于 经验到的类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或者 说是由于“习惯”(不经过任何新的推理而单是 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如一个人遇到一 条河,立即根据习惯就可预见到继续前行的结果, 并不需要心灵依据理性去进行推断。因为习惯马 上呈现如下观念:沉没的观念与水的观念;窒息 的观念与沉没的观念密切联系着。要知道,相似 的对象在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时,永远会产生相似 的结果。
1746年至1748年,休谟受远亲克莱尔将军之邀 两次光顾欧洲大陆,一次是无功而返的军事征伐, 一次是几无成效的外交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但休谟因此而获得了对上层社会的认识和丰厚的 收入两项好处。而且在都灵时,还与孟德斯鸠成 为好友。
1749年至1751年休谟写作《政治论》、《自然 宗教对话录》等书。
“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 对于这个命题,休谟认为它既没有直观的确实性, 也没有论证的确实性。而且现行的证明方式如霍 布士、克拉克、洛克的,都是错误的、诡辩的。 所以休谟认为上述命题必然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 心灵根据原因或结果进行它的推理时,虽然可以 暂时离开原因结果观念所涉及的对象,但从根源 上讲还是不能离开它。当我们由原因推到结果时, 我们必须确立这些原因的存在,或者记忆,或者 感知,或者由其他原因加以推断。我们不可能把 我们的推断无限地进行下去,而惟一能阻止我们 推断的乃是一个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超出这些 印象以外,就没有怀疑和探究的余地。总之,因 果的一切推理都是由某种印象得来。

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doc

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doc

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用一个意指一套共同的思想体系主宰了一个时代的称谓去命名这个时代,始终会隐含有某种误导性。

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去命名一个像18世纪那般混乱动荡的时代,那么毋庸置疑,我们一定会扭曲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

用“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 or Aufklarung)这个称谓把下述两个脉络的学者──一方面是从伏尔泰(V oltaire)到孔多赛(Condorcet)的法国哲学家,另一方面则是从孟德维尔(Mandeville)、经由休谟和亚当·斯密、再到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苏格兰和英格兰思想家──笼而统之地归在一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要掩盖他们之间的差异,因为从这些学者对19世纪的影响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任何表面上的相似性相比要重要得多。

尤其是就大卫·休谟而言,有论者在晚近表达了一个更加切实的观点,即休谟曾“运用启蒙运动自身造就的武器去反对启蒙运动”并开一代先河,“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去削弱种种对理性的诉求”。

[1]人们在说及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好像它代表着一整套由同质性思想组成的思想体系;这种习惯可以说在德国最为根深蒂固,当然这也是有明确原因可考的。

但是,导致人们对18世纪的思想产生这种看法的那个原因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而且在我看来还是极为不幸的后果。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法国学者对英格兰人思想的阐述和解释而了解到英格兰人的思想的(当然,这些英格兰人的思想主要是由苏格兰人阐明的──但是我有一个很难改掉的习惯,亦即当我说英国人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用英格兰人这个术语来意指英国人);而我们知道,法国学者所做的那些阐述和解释往往是一些错误的解释。

因此,在我看来,知识发展史和政治发展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欧州大陆几乎都是通过法国人而了解到那些伟大的政治自由思想的;然而我们知道,法国这个民族实际上在此前根本就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因而他们对那些产生于同法国有着天壤之别的思想和政治环境中的传统、制度和理念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

休谟的政治哲学

休谟的政治哲学

休谟的政治哲学
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政治哲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根据他的著作和思想总结出来的他的政治哲学观点:
1. 合理主义批判:休谟认为合理主义的政治哲学观点过于理性主义,并忽视了人性的情感和感性方面。

他认为政治决策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计算,而是受到个人情感和兴趣的影响。

2. 社会契约论批评:休谟对社会契约理论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人们并不是出于合约而组成社会或政府,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和情感来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3. 习俗和习惯的重要性:休谟认为社会习俗和习惯是稳定社会秩序和政府的重要基础。

他将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形成看作是长期发展中的习得和适应过程,而不是通过合约或理性的设计。

4. 政府权力的正当性:休谟认为政府权力的正当性并不基于合法的起源或理性的争论,而是基于人们习惯性地接受和遵守政府的统治。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通过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自愿遵守政府规定的行为而形成的。

5. 自由主义:休谟主张保护和扩大个人自由。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是基于人们的自然倾向和追求幸福的需要。

休谟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对人权的保护的论点。

总的来说,休谟的政治哲学观点强调了人性的感性和情感方面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强调社会习俗和习惯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十二讲休谟及其哲学

第十二讲休谟及其哲学

第十二讲休谟及其哲学第十二讲休谟及其哲学一、休谟生平与著作二、论知性三、论情感四、论道德一、休谟生平与著作大卫·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他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样,是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

休谟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家系名门,但到休谟时家境已经衰落。

其父亲约瑟夫·霍姆是律师,其母凯瑟琳·福尔克纳是法院院长之女,另外他还有一哥一姐。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

童年时代,休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

从小休谟性情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响,怀疑精神萌芽。

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1737年,休谟完成《人性论》的写作。

1737年秋回到英国,1738年9月26日,《人性论》出版。

但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冷漠,令休谟大失所望。

此后的一段时间,休谟对自己的《人性论》进行了改写,将原来的“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三卷分别改成《人类理智研究》,《论情感》和《道德原理研究》三书,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

1744年,当休谟有机会在爱丁堡大学谋得道德哲学教职的时候,学术界对《人性论》的冷遇甚至攻击致使休谟的这一愿望落空。

而且还招致六条罪名:①怀疑主义;②无神论;③关于上帝存在的错误观点;④关于上帝是第一因的错误观点;⑤否认灵魂的非物质性;⑥认为是非之间只是人为的差别。

1745年休谟担任安南戴尔侯爵的私人教师。

1746年至1748年,休谟受远亲克莱尔将军之邀两次光顾欧洲大陆,一次是无功而返的军事征伐,一次是几无成效的外交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大哲学家大卫·休谟

大哲学家大卫·休谟

大哲学家大卫·休谟18世纪作家大卫·休谟是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声音之一,因为他深刻阐述了人性的一个关键事实:我们更容易被情感而非理智所影响。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许是对我们自我形象的巨大侮辱,然而休谟认为如果我们能学会好好应对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而不是否认它,我们(在个人和集体层面上)将会平静、快乐得多。

休谟于1711年出生在爱丁堡一个悠久但远不富裕的家庭。

他是第二个儿子,很早就清楚自己需要最终找一份工作。

不过似乎没什么事情看起来适合他。

他尝试过法律工作(他父亲和哥哥的职业),但很快确定那是一份需要“一生苦役”的“艰难的职业”。

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的高校职位也考虑过他,但他没有接受。

于是他打算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靠写书出售给大众来赚钱谋生。

道路依旧艰难。

他寄予厚望的第一本书《人性论》市场反映惨淡。

“从没有一部作品比我的《人性论》更悲惨,”他写道。

“媒体对这本书反应一片死寂,甚至连对那些狂热的读者群都没有半点交待。

”但他坚持着,意识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表达观点的方式,于是他努力训练自己以一种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写作。

最终他赢得了读者。

他之后的作品,历史著作和优雅的散文集都是当时的畅销书。

正如他不无骄傲地说:“书商付给我的钱多到在英格兰历史上绝无仅有;我不只是财富独立,简直阔绰了。

”1.情感与理性休谟的哲学建立在一个强有力的观察上: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弄对的关键事情是情感而非理性。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奇怪的结论。

通常我们认为自己需要训练我们的头脑尽可能理性:注重证据和逻辑推理、确保不被情感挡道。

但是休谟坚称,无论我们致力于何事,“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我们更易被情感、而不是被相比起来苍白无力的分析和推理的结果所驱动。

我们最坚定的信念极少是基于对事实的理性调查;我们决定某人是否值得钦佩、闲暇时间做什么、何为成功的职业生涯、或者爱上谁都是基于情感而非其它因素。

理性作用有限,决定性因素和我们的情感活动——与休谟所说的我们的激情息息相关。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约翰·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建立的经验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思想探索构建出了“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注释:1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注释:2我在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休谟的怀疑主义认识论,休谟关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观念不是来源于经验观察”的观点,休谟对于“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的解答不符合客观事实,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一、大卫·休谟著作中的重要哲学概念1、人性(humanity)1732年21岁的休谟开始撰写分为三卷的《人性论》。

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这表明休谟认为知性、情感和道德是人性的三种存在形式。

休谟说:哲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注释:3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体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趋势、意识或性质,是哲学从人脑的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的行为中发现、彰显、抽象或产生出来的,具有统帅人脑活动和人体行为的能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和众多语言名称,有别于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系列五十八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系列五十八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史》系列五十八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的重要性体现在他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逻辑的终点,而成为了彻底的不可知论怀疑主义哲学。

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是《人性论》,但该书出版后并不受到重视,之后他删除了书中部分精华,改版为《人类理智研究》一书,这本书却令康德从“独断的睡梦”中惊醒。

《人性论》的精华部分在第一卷关于理智的论述中。

休谟从讨论“印象”与“观念”的区别入手。

“观念,我指的是思维和推理过程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形象”,那些简单的观念是与印象相似的,只是更模糊一些。

所有简单的观念都得自于简单印象,简单观念严格地代表了这些简单印象。

复合观念则并不一定与印象相似,但构成复合观念的要素都来自于印象。

印象一定先于观念,因为盲人未曾见过颜色,即没有对颜色的印象,因而也就没有颜色的观念了。

各种观念中,那些依然保留了相当大程度原先印象生动性的属于记忆,其他的则属于想象。

(有时我们自身很难区分哪些是记忆,哪些是想象)所有的一般性观念都是附属于某个特定词语的,这个词语让这些一般性观念有了更宽泛的意义,也使它们在必要时能够回忆起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个体观念。

休谟主张,“心灵如果不先对量或质的程度分别形成一个精确的概念,便无法对量或质形成任何概念。

”“抽象观念就其本身来说是个体性的,不管他们在代表印象时会变得多么具有一般性。

”这就是唯名论的一种近代形式,它的缺陷存在于逻辑上及心理学上。

休谟从心理学中驱逐了实体的概念,他说,没有关于自我的印象,因此就没有关于自我的观念。

他断定,对于人类而言,自我不过是不同知觉的一个束或者一个集合,这些知觉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彼此接替,并永远处在流变和运动之中。

对关于自我的观念的否定极为重要。

这个观点是说即使有自我这种东西,它也从未被感知到过,因此我们不会拥有关于自我的观念。

虽然任何人都感知不到自己的大脑,但我们却都有关于大脑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从知觉得出的推论,并不属于那种有逻辑基础的观念,且它们是复合的和描述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卫休谟的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用一个意指一套共同的思想体系主宰了一个时代的称谓去命名这个时代,始终会隐含有某种误导性。

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去命名一个像18世纪那般混乱动荡的时代,那么毋庸置疑,我们一定会扭曲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

用“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 or Aufklarung)这个称谓把下述两个脉络的学者──一方面是从伏尔泰(V oltaire)到孔多赛(Condorcet)的法国哲学家,另一方面则是从孟德维尔(Mandeville)、经由休谟和亚当·斯密、再到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的苏格兰和英格兰思想家──笼而统之地归在一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要掩盖他们之间的差异,因为从这些学者对19世纪的影响来看,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任何表面上的相似性相比要重要得多。

尤其是就大卫·休谟而言,有论者在晚近表达了一个更加切实的观点,即休谟曾“运用启蒙运动自身造就的武器去反对启蒙运动”并开一代先河,“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去削弱种种对理性的诉求”。

[1]人们在说及启蒙运动的时候,就好像它代表着一整套由同质性思想组成的思想体系;这种习惯可以说在德国最为根深蒂固,当然这也是有明确原因可考的。

但是,导致人们对18世纪的思想产生这种看法的那个原因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而且在我看来还是极为不幸的后果。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法国学者对英格兰人思想的阐述和解释而了解到英格兰人的思想的(当然,这些英格兰人的思想主要是由苏格兰人阐明的──但是我有一个很难改掉的习惯,亦即当我说英国人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用英格兰人这个术语来意指英国人);而我们知道,法国学者所做的那些阐述和解释往往是一些错误的解释。

因此,在我看来,知识发展史和政治发展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欧州大陆几乎都是通过法国人而了解到那些伟大的政治自由思想的;然而我们知道,法国这个民族实际上在此前根本就不知道自由为何物,因而他们对那些产生于同法国有着天壤之别的思想和政治环境中的传统、制度和理念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我们也是可以想见的。

法国人乃是本着一种建构论的知识主义(constructivist intellectualism)精神来解释英国人的传统、制度和理念的;在本文的讨论中,我将把这种建构论的知识主义简称为唯理主义(rationalism);一如我们所知,这种唯理主义乃是与一个试图设计出一种新的中央集权政府结构的专制国家的氛围完全投合的,但是却与那种最终只在英国被保留下来的较为古老的传统完全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17世纪对于英吉利海峡两岸来说,都是一个由这种建构论唯理主义所支配的时代。

弗朗希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同笛卡尔(Descartes)或莱布尼兹(Leibniz)一样都是这种唯理主义的倡导者-甚至连约翰·洛克(John Locke)都不能完全不受这种唯理主义的影响。

这种唯理主义乃是当时产生的一种新现象,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它与那种在此前就已经存在的也被称之为rationalism(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混为一谈。

对于唯理主义者来说,理性不再是一种当真理凸显出来的时候认识真理的能力,而变成了一种从明确的前提出发进行演绎推理而达致真理的能力。

[2]那种较为古老的传统,亦即此前的自然法理论家所代表的那种理性主义,在英格兰主要是通过那些伟大的普通法法学家的著作──尤其是埃德沃德·科克爵士(Edward Coke)和马修·黑尔(Matthew Hale)的论著──而得以保存下来的。

正是由于那些伟大的普通法法学家始终反对培根和霍布斯,所以他们才有可能把一种有关制度发展的进化论理解传播给后人,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进化论理解已经被一种居于支配地位的试图刻意重构各种制度的欲求所替代了。

然而,当人们试图在英国建立一个带有官僚机构的中央集权式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努力失败以后,当一个被欧洲大陆人视作是弱政府的政府却在当时使英国达致了历史上国力发展最为迅猛、人民生活最为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的时候,人们对这些普遍盛行的非设计的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制度的兴趣致使那种较为古老的思维方式在英国又一次得到了复兴。

在18世纪的岁月中,当欧洲大陆被建构论唯理主义所笼罩的时候,在英国却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之构成对照的有时被称作是“反唯理主义”(anti-rationalist)的传统。

“反唯理主义”传统在18世纪的第一位伟大代表人物乃是原籍荷兰的孟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

确实,我将讨论的与大卫·休谟有关的许多思想,实际上都可以从孟德维尔的著作中找到。

[3]休谟受到孟德维尔很大影响的事实,看来也是不争的。

然而,在下文中,我将只对那些经由休谟本人详尽阐明的思想展开讨论。

我将讨论的这些思想几乎都可以在休谟29岁那年(即1740年)出版的《人性论》(Treatise on Human Nature)一书的第二部份中找到。

尽管休谟的这部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却在今天普遍承认这部著作是他所取得的一项最伟大的成就。

当然,一如我们所知,休谟又于1742年开始撰写《道德、政治和文学论文集》(Essays,Moral,Political,and Literary)、并且为了用一种更为简洁且更为通俗的形式重述那些(Enquiry concerning 观点而于1751年又出版了《道德原则的研究》the Principles of Morals)一书、后来还撰写了《英格兰史》(History of England)一书;尽管这些著作都对《人性论》中的原有阐述做了某些改进而且在传播他的思想方面也比《人性论》更为有效,但是它们却没有增加什么新的内容。

当然,休谟主要是因为他所提出的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而闻名于世的;而在德国,休谟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位陈述了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 Kant)努力要解的那些问题的作者。

但是,对于休谟来说,首要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要建立一门有关人性的一般学问,因此,对于这样一门学问来说,道德学及政治学同知识渊源是同样重要的。

在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中,就如同在认识论(epistemology)领域中一样,休谟可能也唤醒了沉睡在“教条之大觉”(dogmatic slumber)之中的康德。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康德,以及另外两位伟大的德国自由主义者即席勒(Schiller)和洪堡(Humboldt),要比后来的德国人更了解休谟,因为后来的德国人完全被法国人的思想所支配,尤其受到了卢梭思想的影响。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大陆却从来没有确当地认识到休谟作为一名政治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所做出的贡献。

甚至在今天,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18世纪是一个缺乏历史感的时代,而我们知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那些误读18世纪的误导性观点共有的特征;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只是对那种曾经在法国占支配地位的笛卡尔唯理主义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却是极不正确的,而对休谟来说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因为休谟不仅把他的时代描述成“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时代,而且还把他的民族描述成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民族”。

[4]然而,并不只是欧洲大陆忽视了休谟还是一位法律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甚至在今天最终认识到休谟不仅是现代知识论的创始人而且也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的英国,休谟的政治哲学以及他的法律哲学也都遭到了莫名其妙的忽视。

在探讨法理学的著作中,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他的名子。

众所周知,在英国,系统的法律哲学始于杰理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努力;而他们俩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承袭了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传统:边沁继承了爱尔维修(Helvetius)和贝卡里亚(Beccaria)的思想,而奥斯汀则得益于德国人的思想。

实际上,早在边沁之前,英国就造就出了一位曾经出于偶然的原因而受过律师训练的最伟大的法律哲学家,他就是休谟,但是颇为遗憾的是,他却没有能够对法律哲学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

[5]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很可能只有休谟对此后以自由主义而著称的那种法律哲学和政治哲学给出了全面的阐述。

今天,人们已经相当普遍地认为,19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乃是由两种独特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彼此冲突的组成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自由主义本身,另一个则是民主传统。

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只有民主传统这个部分基本上是源出于法国的,并在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复加在那种源出于英国的较为古老的以个人为本的自由主义之上。

这两种理想在19世纪期间所保有的那种相当勉强的合作关系,并不应当使我们忽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起源。

人身自由这种自由主义理想首先是在英国提出来的,而在整个18世纪,英国一直是人们所梦想的自由乐土,而且它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原则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家所公认的典范。

这些政治原则乃是辉格党(the Whig party)的原则,亦即1688年光荣革命的原则。

需要指出的是,是休谟为这次革命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上的证明,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洛克为这次革命的正当性提供了证明,因为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休谟这次革命所主张的那种原则做出了最为充分详尽的阐述。

如果说有较多的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部分上是因为那种认为休谟本人是托利党人而不是辉格党人的错误观点所致。

休谟之所以获得这样的名声,实是因为作为一个非常公正的人,他在其所著的《英国史》一书中为托利党的领导者们进行了辩护,并且驳斥了人们对他们提出的许多不公正的谴责;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休谟指责了辉格党人在宗教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托利党人普遍信奉的天主教信仰的不宽容,而辉格党人的这种做法则是与他们自己信奉的原则相悖的。

休谟本人非常恰当地解释了自己的立场,比如说他在谈到自己所著的《英国史》一书的时候这样指出,“我对‘事物’的看法更符合辉格党人的原则,而我对‘人’的看法则更多的是根据托利党人的既有观点。

”[6]就此而言,像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反对变革的人士都把休谟描述成了“所有成功的辉格党人之父,”[7]因此,他对休谟立场的看法要比19世纪和20世纪大多数民主自由主义者对休谟立场的看法正确得多。

一如上述,人们一般都没有理解或者忽视了休谟作为一名杰出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哲学家的重要性;当然这个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例外。

例外之一就是弗里德里克·曼纳克(Friedrich Meinecke);他在其所著的《Entstebungdes Historismus》一书中明确地描述了休谟如何‘der sinn der englischen Gechichle [war],von einem govemment of men zu einem government of law zu werden. Pisen unendlich mlihsamen,ja hasshchen,aber zum Guten endenden Prozess in seiner ganzen,war oder wurde rielemhr sein vorhaben Eine politische Grund-und Hauptfrage wurde so zum Generdthema seines werks Nur von ihum aus it es,was bisher inmer ubersehen,in seiner Anlage and stoffauswahl zu versteb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