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人生及其创作上的“冰山理论”。

2.了解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 过程:自学——用不同人称换角度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2.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珍爱

1、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和主题

2、难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了解相关知识: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谓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即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在作品中。

4、创作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二、导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分组展示。

1、教师提示并要求:按上节课所讲叙述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

(1)小说中的“我”是谁?属于什么视角?其作用是什么?

(2)请用第一人称从“我”(老人)的角度讲叙述故事,思考第一人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3)请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思考第三人称叙述的好处?

2、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3、教师小结叙述的角度和好处。

(二)、关注对话者,理解叙述。

1、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你能确定叙述者“我”和老人的具体身份吗?

点拨要点:不能。只能依据文本内容对他们的身份作一点猜测。故事讲述者“我”可能是战士,也可能是战地记者。

(判断依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老人:没有别的亲人,可能一人在家,没有工作,也或许在动物园照看动物。

2小说中只写了老人曾在圣卡洛斯照看动物,但叙述者既没有明确交代老人与“我”的明确身份,也没有确定老人照看动物的缘由,这是为什么?

点拨要点:调动我们读者的日常经历、生活经验参与其中,让故事更加丰富。如果全部填满了,小说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张力。

3这篇小说的叙述有什么特征?是什么造成了叙述上的这一特征?

点拨要点:叙述者的这一身份使小说的叙述风格显得冷峻、简洁,整篇小说几乎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也很少用修饰词。

第二课时

(三)关注人物对话,理解作品主题

1、仔细阅读这篇小说,请用横线划出老人答非所问或者无问也答的地方,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小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引导点拔)

附:教师点拨内容。

(1)、“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理解:“我”并没有问他在圣卡洛斯干什么,这是老人主动提起的,表明他很希望能讨论这个话题,这是他谈话的兴趣所在。】

(2)、“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理解:“我”并没有问老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圣卡洛斯的,但他强调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其用意在于表明动物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不是迫不得已,他是不会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