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培养一大批新型工程人才是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的前提条件,也是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三要素

作为一名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是其缺一不可的三要素。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地位,既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高的素养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养处在核心位置,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需要的素养包括精神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需要的是将三者均衡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由此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工作同科技、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管理体系方面,管理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以及相互的协调机制对于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多元需求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变,切实建立结构清晰、职能明确的高校管理组织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许多挑战。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协调管理和绩效管理。

激励体系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受到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此激励活动不论从施教者还是受教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体系亦是整个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激励体系包含有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考评激励、目标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这几大方面。

控制体系方面,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控制体系贯穿整个体

系,促使体系运行在合理正确的轨道上来,包括有组织结构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资金保护控制、风险控制。

结构体系方面,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包含学科结构、教师队伍结构、课程设置结构、资金结构、文化结构。

评价体系方面,区别于以往只注重教师工作结果和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视对师生的全面性评价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模式,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内容有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创新成果评价、诊断性评价。

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得以顺利运行需要良好的结构体系、完善的控制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适度的激励体系以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共同作用,结构体系属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部环节,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前提;培养目标得以实现需要控制体系、管理体系、激励体系共同作用;衡量考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果以及今后完善的实现途径是考核评价体系。

三、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法

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知识、能力、素养融入培养全过程。其实现是通过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课外研学、校企联合培养等不同教学环节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求,从而立体有机地结合对于知识、能力及素养培养要求,进而呈现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效果需要。

1.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将与生产工艺、设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企业授课,将毕业设计、论文等安排在现场进行,增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加强学科交叉,突出工程能力,以个性化培养为重点,制定工科大类培养方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有方向,模块化”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课程体系面向工程,体现“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分流;逐步构筑由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专业技能专题训练实验等组成的阶梯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分阶段、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开设企业管理、领导艺术、企业经营、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工程管理、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环保等课程,促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三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深入结合工程实例、工程要求、行业标准、规范等内容进行讲授,拓宽学生知识面。广泛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

式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推动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开展学科交叉式、自主设计式实验探索。倡导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搭建

一是搭建创新训练平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工程训练中心、企业实践基地等,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场所。进行实验项目的改革,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试点专业学生开展学科交叉式。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及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搭建科研实践平台,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鼓励试点专业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为试点专业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利用学校科研优势,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试点专业学生双开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包括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基地、工程人才培养平台,综合性校外工程实践实训基地等。

四是国际化教育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建立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寒暑假与国外高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选修跨文化课程或特色课程;采取多模式、多渠道的合作培养方式。聘请一流大学知名教授、企业家、专家学者、教育家参与学生培养和教学管理。引进外语原版教材、国外教学系统软件和课件,将国际最新理论成果和科研前沿成果引入课堂。

3.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

建立联通式的管理机构,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创新教育进行具体指导;由资深教授、企业专家、教育管理部门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创新教育进行效果评估和提出建议;由二级学院、合作企业成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实践学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大一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加强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大二、大三配备专业导师,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配备企业工程导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毕业环节的毕业设计必须“真刀真枪”,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