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病证血证精

合集下载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清·何梦瑶《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

日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其发病概由胃络受损所致,因胃腑本身或他脏疾患的影响,导致胃络损伤,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其中以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致使胃中积热,胃络受损;或肝气郁结,脉络阻滞,郁久化火,逆乘于胃,胃络损伤;以及劳倦过度,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内等三种情况所致的吐血为多见。

吐血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有无。

吐血初起以热盛所致者为多,故当清火降逆,但应注意治胃、治肝之别;吐血量多时容易导致气随血脱,当急用益气固脱之法;气虚不摄者,则当大剂益气固摄之品,以复统摄之权;吐血之后或日久不止者,则需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溢入胃肠,随大便而下,或大便色黑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若病位在胃,因其远离肛门,血色变黑,又称远血;若病位在肠,出血色多鲜红,则称近血。

便血的原因多样,但以热灼血络和脾虚不摄两类所致者为多。

故清热凉血、健脾温中为便血的主要治法。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因出血量及病位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的病位在肾及膀胱,其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或脾肾不固,血入水道而成尿血。

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旺盛。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精)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精)

阴虚 起病较缓, 反复出 血 火旺 迁延而来
口干咽燥颧 舌红 红潮热盗汗, 苔少 头晕耳鸣, 少津 腰膝酸软 神情倦怠, 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或 萎黄,纳差 舌淡 苔白
脉细 数
气虚 病程较长, 反复出 血,血 不摄 久治不愈 色淡红
脉虚 弱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因病机方面
• 《灵枢· 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 身热者死” • 《济生方· 失血论治》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 怒”。 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 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 《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 《景岳全书· 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 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 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 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伤”。
• 引起血证的原因(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 病易医,旧病难疗) • 出血量的多少(少则病轻,多则病重,甚至 气随血脱) • 兼见症状: 景岳全书云“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 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 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主要类证鉴别
热盛 血证初期, 血色鲜 红 迫血 起病较急 发热烦躁, 口渴欲饮, 便秘尿黄 舌红 苔黄 少津 脉弦 数或 滑数
血证范畴
• 中医: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病症,包括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癜。散见于临床各科。 • 西医:现代医学出血性疾病,包括局部性出 血、全身性出血,由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引起 的出血,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 等。

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是什么?

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是什么?

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是什么?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而其主要的证候有如下几种。

气虚1、主要脉症精神萎顿,倦怠,四肢乏力,眩晕,白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

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为一系列元气耗损,脏腑机能减退的症状。

随发病脏腑的不同,症状侧重点有所差异。

气郁1、主要脉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胀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证候特征本证的轻重程度,常与情志舒畅与否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证与气滞的区别是:气郁由精神因素所致,以肝为主要病及之脏;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病及的脏腑也多,肺、肝、脾、胃等脏腑均可能发生气滞。

气滞1、主要脉症病变脏腑或相应部位出现胀满、疼痛,苔薄腻,脉弦。

2、证候特征气滞以胀满、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胀痛而非刺痛。

气逆1、主要脉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甚则昏厥,或有咯血、吐血。

2、证候特征气逆与气滞的区别在于:气滞是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甚或阻滞;气逆是气机的升降失常而气逆于上,易发生于肺、胃、肝。

在本病证中,主要为肝的气逆。

血虚1、主要脉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

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一系列血虚失养、脏腑机能减退的症状。

其与气虚的主要区别在于,本证面色萎黄不华、唇舌色淡等营血亏虚的表现突出,且常有失血过多的原因存在。

血瘀1、主要脉症病变部位疼痛,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致发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2、证候特征血瘀以疼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其痛以痛处固定,多为刺痛,久痛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

第六章 2气血津液辩证

第六章 2气血津液辩证
临床表现:
肺——咳喘,咳痰,胸闷,喉中痰鸣; 胃脘——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 神窍——神昏癫狂; 躯体——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颈部——瘰疬瘿瘤,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
或黄腻,脉滑。
治法方药:化痰——二陈汤
3. 饮证
概念: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胃肠、胁下、
治法方药: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四)血寒证
概念: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
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肢体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则减,遇寒
加重,皮肤紫暗、发凉;
或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痛经、闭
经;
畏寒,面唇青紫,舌淡紫,脉沉迟或涩。
治法方药:温经活血——温经汤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三)气滞证
概念:指人体脏腑经络组织气机阻滞,运行不
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或病变部位胀闷、胀痛
、窜痛。
症状时轻时重,走窜不定,按之无形,随嗳气
、矢气、太息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 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
治法方药:行气——金铃子散、五磨饮子
(四)气逆证
概念:指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顺降
第六章 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主讲:吴平
教学目标:
熟悉:气、血、津液病的各种证型及临
床表现
了解:各证型的治法、方剂
难点:气血同病
概念: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中有关气血 津液的理论,对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以辨别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 证方法。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概念:由于元气不足,或气的功能减退所致脏
短,倦怠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脉虚弱。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人体的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生成于脏腑。

所以,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就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某些内脏。

掌握气血津液变化的规律,有利于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分析气、血、津液各个方面的盛衰虚实,从而辨明疾病的各个不同的症候。

(一)气病辨证1.气虚症:久病体弱,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营气虚不能上达,故头晕目眩、舌淡;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故自汗;气虚血行无力,故脉虚。

2.气陷证:气的升举功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故头目眩晕;气陷于下,故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下垂等。

3气滞证: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因外伤而致气滞,故局部闷胀疼痛,发作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嗳气或矢气后减轻,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4气逆证:感受外邪,痰浊雍滞,肺气不得宣降而上逆,故咳喘;胃寒积饮,或痰食阻滞,或外邪犯胃,使胃气上逆,故呃逆、嗳气、呕吐、反胃;郁怒伤肝,升发太过,气火上逆,故头痛、眩晕、昏厥、吐血。

(二)血病辨证1.血虚证:血虚不能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失眠;经脉失于濡养,故手足发麻;血虚不荣于舌,故舌淡;血虚不足,故脉细无力。

2.血瘀证:血瘀可停阻于脏腑、经络、骨节等部位,可引起内、外、伤、妇各科疾病,其症候也有寒热虚实之别。

(1)血瘀兼气虚证: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淤阻,故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同时出现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症候。

(2)血瘀兼血虚证:淤血阻滞,新血不生,以致血虚,故头目眩晕、心悸失眠、舌淡、脉细;血行淤滞,故舌上有瘀斑、脉涩,或有肿块、疼痛拒按、痛处固定。

(3)寒客血脉证:寒邪客于血脉之中,血凝不行,故妇女宫寒而血瘀、少腹冷痛、肢冷畏寒、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色暗淡而有血块。

(4)血热搏结证:热与血相搏,故发热;热伤血络,故出血;血热互结于肠胃,故大便干;淤血混于粪便之中,故大便色黑;热结于下焦血分,故少腹急结;淤热上扰心神,故发狂;热入血室,神志不宁,故入夜谵语;久淤于内,血液粘少,故骨蒸潮热、皮肤生屑、妇女经闭。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

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本章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联的病证,包括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阴津亏耗引起的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引起的内伤发热,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但本书按脏腑分类归人肝胆病证一故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

临证应联系互参。

第一节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沦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如《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1、《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2、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3、《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
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4、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
5、汗证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6、厥证的病位在肝肺脾;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中医内科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内科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1.郁证: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的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血证:血证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致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因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该证范围。

3.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痰饮即可是病因,也可是病理产物或临床表现,还可以是疾病过程中的病机概括。

痰与饮广义上相互涵盖,狭义上各有特点又相互转化,且常常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故一般痰饮并称。

4.消渴: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5.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6.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者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寝汗。

7.肥胖: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8.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9.癌病: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多为其基本特征,临床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常伴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气血津液辨 证2008

气血津液辨 证2008
气、血、精、津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董 浩

气、血、精、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 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 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 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 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 化。
气、血、精、津液辨证可分为 气病辨证(常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 和气逆证) 血病辨证(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出 血证) 津液病辨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 液停聚两方面)
思考题

气滞证和血瘀证如何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外干六淫、疫疬等引起的多种急 性热病的总称。 中医以卫、气、营、血为纲,根据温病 发生、发展及症状变化的特点,对临床 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 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 判断病机本质、决定治疗原则,并推测 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
二、血 病 辨 证
辨证要点 病因病机
常见症状
1
久病耗伤、 或病失血 (吐、衄、 便、溺血、 崩漏等), 或后天生化 不足等诸因 皆能令人血 虚。 濡养不足
舌象
脉象
血 虚 证
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 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 舌质淡 脉细 麻木、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 无力
辨证要点
一、气病辨证
辨证要点
病因病机
1 气 虚 证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脉濡 无力
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 舌淡胖 活动时诸症加剧 +脏腑的特点 嫩 多由久病、饮 食失调、或年 老体弱等因素 引起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减退
辨证要点 病因病机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2 气 滞 证
胀闷、疼痛、时重时轻、走窜

中医入门:中医诊断气血津液辨证之血症

中医入门:中医诊断气血津液辨证之血症

中医入门:中医诊断气血津液辨证之血症血病: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血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营养、滋润的作用。

如果外邪侵袭,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寒热虚实的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阻碍气机,血行不畅所引起的证候。

多由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阴盛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疼痛,喜暖恶寒,得温痛减。

手足厥冷色青紫,妇女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血块。

香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病机分析:血寒证以局部疼痛喜暖,肤色紫暗为诊断要点。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侵袭血脉测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而见手足少腹冷痛,肤色紫暗。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喜暖怕冷,得温痛减。

寒客血脉,宫寒血瘀,故见少腹冷痛,月经愆期,或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寒凝血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香,故舌质紫暗苔白。

脉沉迟涩为寒凝血瘀之象。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外感火热之邪,饮酒过度,过食辛辣,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兼见心烦,口干不欲饮,身热入夜尤甚,舌红绛,脉数。

妇女可见月经先期,量多。

总之,以出血和伴见热象为诊断要点。

病机分析:脏腑火热,内迫血分,血热沸腾,以致络伤血溢而出现各种出血证。

由于所伤脏腑不同,出血部位也不同。

如肺络伤则见咳血;胃络伤则见吐血;膀胱络伤则见尿血。

血热炽盛内扰心神,故见心烦;阴血被耗故口干,热不在气分,故口干但不欲饮;热入血分,血属阴,故身热入夜尤甚;血热妄行,故月经先期量多。

舌质红线,脉数皆为血热之征。

血瘀证凡离开经脉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而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的均称为瘀血。

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证,称为血瘀证。

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主要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便血(1)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或合用。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临床表现: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 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

尿血(1)下焦湿热证临床表现: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临床表现: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久病尿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齿衄,肌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对于有气虚下陷表现者,亦可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临床表现: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

紫斑(1)血热妄行证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临床表现: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辨证要点】
血瘀证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以局部 刺痛拒按、肿块质硬及面、唇、舌的色 泽改变等为辨证着眼点。
四、血热证
【概念】 血热证是指火热炽盛,热迫血 分,以出血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分析
火热内炽,侵迫血分,迫血妄行:出血证 咳血、吐血、衄血。 便血、尿血、崩漏。 邪热内扰:热象 扰神 ── 心烦。 伤津 ── 身热口渴。 斥脉 ── 舌红绛、脉数。 灼血腐肉 ── 红肿灼痛。
【辨证要点】
发病突然,常以突然昏仆、窒节 血病辨证
血液不足:血虚证、血脱证 血行失常:血瘀证、血热证和血寒证
一、血虚证
【概念】 血虚证是血液亏虚,不能濡养 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睑、唇、舌 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分析
【辨证要点】
不同脏腑、经脉的气逆证各有其特 定的表现,其总的临床特点为呼吸 道、上消化道有逆气上冲经口鼻而 出,或头面气血过度充盈、淤滞的 症状。
(七)气闭证
【概念】 指邪气阻闭神机或脏器、 管窍,以致气机逆乱,闭塞不通, 以突发神昏晕厥、绞痛等为主要表 现的证。
证候分析
心、脑络脉、窍道被邪气侵入,则神明 受蒙蔽——突然昏仆、神昏; 肺气闭塞,息道不通——喘急、窒息; 经络或官窍被有形之邪完全堵塞,气血 不通——剧痛、绞痛,脉沉实或涩; 阴阳格拒,气机不相顺接——四肢厥冷 而脉伏; 舌暗苔厚——实邪内阻之象。
证候分析
血液脱失,脉络空虚——面色苍白,舌 淡或枯白。 血不养心、神 ── 心悸、头晕、眼花。 脉道失充 ── 脉微或芤。
三、血瘀证
【概念】 血瘀证指瘀血内阻,以疼痛、 肿块、出血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离经之血 不畅之血
瘀血
血瘀证
证候分析

精气血津液-血

精气血津液-血
外达肌肤孔窍,上下 内外无所不至
• 血液生成不足/耗损过度 ➢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孔窍干涩、
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便干秘结等血虚失养症
濡养作用
血 的
运载作用
功 能 血为神志
活动的物
质基础
• 血具有载气,以布散精微、濡养人体周身的作用 • 血亦可载浊气等代谢产物,在脏腑功能作用下排出体外
血 濡养、运载作用,血为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又称“阴血”:气为阳,血属阴

的 定义

• 运行于脉中,富有营养、滋润作

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水谷精微化血

• 饮食经脾胃运化,化生水谷精微,

富含养分的精华化生营气,与津液

相合,气化而为血
成 肾精化血
• 肾精生髓,髓化生血
《景岳全书.血证》“血即 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 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 皆是。 盖其源源而来,生 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 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
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气的推动
• 气行则血行
➢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可维持心的正

常搏动以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

➢ 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舒达血气运行

气的固摄
• 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
➢ 脾主统血:血液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脉外
➢ 肝主藏血:贮藏、调节血量,防止血液外溢
• 气虚无力/气机郁滞 ➢ 血瘀于内、出血症
• 脉道通利是血行通畅 的先决条件
• 寒热变化亦会影响血 液运行
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虚证
【基本概念】 气虚证是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 基本功能气的 ( 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 功能 ) 减退的虚弱证候。这里的“气”,指全身 的元气,也涵盖各脏腑、组织之气。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 言,或面白少华,头晕,自汗,易感冒,活动后 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弱。各脏腑、组织的气 虚证还有各自特定的表现。
【辨证要点】

发病突然,常以突然昏仆、窒息、绞痛、肢冷、 二便不通为主症,病程较短,病情重笃而危急。
第二节 血病辨证
血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最宝贵的营养物质,它必 须有规律地在脉管内循环运行而布散周身。血的 基本病机,不外乎血液不足和血行失常两方面。 本节把血病分为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和血寒 证四类分别加以论述。
分析

┌ 咳血、吐血、衄血。

┌ 迫血妄行 ──出血证 ┤ │ └ 便血、尿知、崩漏。 火热内炽│ 侵迫血分│ │ ┌ 扰神 ── 心烦。 │ 邪热内扰─热象 ┤伤津 ── 身热口渴。 │ └ 斥脉 ── 舌红绛、脉数。 └ 灼血腐肉 ── 红肿灼痛。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以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动则加重为 辨证要点。
二、气陷证


【基本概念】 气陷证是因气虚而升举乏力、 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证多由气虚证 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腰腹气坠感,久泻久痢不止, 便意频频,白浊带下,或胃、肾下垂,脱肛,阴 挺,头晕眼花,面色晄白,耳鸣,气短不能接续, 及气虚证的其它表现。
二、血瘀证


【基本概念】 血瘀证是指脉管内血液运行迟滞,或血 溢脉外而停蓄体内所引起的证候。凡脉管内运行迟滞 之血,或已从脉管溢出而仍停于体内之血,都是瘀血。 因此,瘀血是常见的病理产物,属于内生的病邪;血 瘀是血液瘀滞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的范畴;而血瘀 证,则是瘀血引起的证候,或处于血瘀状态所表现的 证候。 离经之血┓ ┣瘀血─→血瘀证 不畅之血┛

【精】中医诊断气血津液辨证

【精】中医诊断气血津液辨证

对瘀血论治的认识
1、瘀血的治则治法; 2、瘀血的用方用药; 3、活血化瘀法的临床运用;
1.血瘀的治则治法:
活 辨证 血 祛 瘀 法 分部
病性(气、血、阴、阳、寒、热)
病种(水、痰、积、伤、肿、 出血、痹等)
大体分部(躯干、四肢、皮毛等)
脏腑分部(脏、腑、经络等)
2.瘀血的用药用方
• 根据活血化瘀药的强弱分类; • 根据活血化瘀药的作用主治分类;
活血疗伤——三七、苏木、红花、乳香、没药、延胡、 川芎、丹皮、血竭、灵脂、刘寄奴、 降香、虎杖、自然铜、蛰虫;
活血调经——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 桃仁、红花、月季花、郁金、泽兰、 益母草、牛膝、紫葳、虎杖、王不留行;
活血消瘀——丹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赤芍、 丹皮、牛膝、大黄、蛰虫;
是指因瘀血内阻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临床 症候群。
对瘀血病因的认识
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 因素。
寒 热 气(气滞、气虚) 外伤或出血 其他(七情过激、劳逸失度、饮食不
节、久病、怪病、失治等)
气血津液辨证 血病辨证
临床表现
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 肿块 出血 月经紊乱 唇舌爪甲紫暗 脉涩
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 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 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 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 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 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 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 妇女闭经。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 象细涩。
津液病辨证
证型: 1、津液不足证
2、津液内停—痰证、饮证、水肿等
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
3、破血类药物: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证
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
• 生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 谓“脾能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能化血,所谓 “肾精化血”
• 循行:心主血脉(动力) 肺朝百脉(气机) 脾主统血(统摄) 肝主藏血(疏泄和贮藏) 肾主藏精(化生)
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 气与血的关系: 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 血能载气。
血 证
病因分析
• 《济生方·失血论治》:“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 愤怒。”——虚损、饮食、情志。
• 《景岳全书》:“故有七情而动火者,有七情而 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 而伤阴者,……。”——情志、劳倦(劳体、房 劳)、外感、虚损等。
病因分析
• 感受外邪——风、热、燥、湿等; • 情志过极——抑郁、恼怒等; • 饮食不节——饮酒、辛辣厚味,滋生湿
热,或脾胃虚弱,血失统摄;
• 劳欲体虚——劳神、劳体、房劳等损伤 气阴;
• 久病之后——阴精耗伤,阴虚火旺,迫 血妄行;正气亏损,气虚不摄;瘀血内 阻,血不循经。
病机分析
总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脉虚 弱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
外伤鼻 舌衄 衄,
经行鼻 衄
肺系疾 上消化 下消化 血淋, 出疹,

系统疾 系统疾 石淋 温病发


斑,丹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 (1)血自鼻道外溢。
(2)非因外伤、倒经所致。 2.齿衄 :
(1)自齿龈或齿缝外溢。 (2)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疗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 宜降火。” 《血证论》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大纲“止血,消瘀, 宁血,补血”四法。
血证范畴
• 中医: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病症,包括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癜。散见于临床各科。
• 西医:现代医学出血性疾病,包括局部性出 血、全身性出血,由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引起 的出血,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 等。
血证病因病机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瘀血内阻,血不归经
血络损伤 血溢脉外
感受外邪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劳欲体虚 久病之后
(血瘀内阻→血不归经) ↓
“血证”
• 火热:实火(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 与虚火(阴虚火旺);
• 气虚:气虚(肺、脾、肾)与气虚及阳(脾、 肾)之别;
• 瘀血:出血→瘀血→出血。
病机转化
出血
实证: 火热熏灼 迫血妄行
虚证: 阴血亏损 虚火内生
虚证: 气随血耗 气虚不摄
出血
瘀血化热
实证: 瘀血内阻 血不归经
尿血: ( 1)病位:泌尿系;
• 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脉管完整而畅通 血液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血证的定义
• 凡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 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 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名方面
• 《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 血、溲血、便血等记载。
病因病机方面
• 《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 身热者死”
• 《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 怒”。 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 未有不因热之所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 《景岳全书·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
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 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 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伤”。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治法方药方面
《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 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3)性状:颜色 咖啡色(紫暗)、鲜红;常夹 有食物残渣;柏油便或暗红便;
(4)病史:胃痛、胁痛、黄疸、徵积等或无,重 症时(应激),服用有些药物;
(5)理化检查:胃镜确定… OB(+~++++);
(6)排除鼻、咽、齿、义齿损伤、咽喉等出血及 咳血。
便血: ( 1)病位:胃肠; (2)出处:肛门; (3)颜色:鲜红、暗红(紫暗)、柏油便; (4)病史: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螅室、肝 硬化; (5)理化检查:OB(+~++++)。
• 《诸病源候论》称“血证”为“血病”。 • 《医学正传》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予以归纳,并
以“血证”之名概括。 • 《血证论》为最为系统全面论述各种血证的专著,
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 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创血、 疮血、经血、尿血、产血、便血、血臌等”。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血证预后因素
• 引起血证的原因(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 病易医,旧病难疗)
• 出血量的多少(少则病轻,多则病重,甚至 气随血脱)
• 兼见症状:
景岳全书云“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 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 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主要类证鉴别
热盛 血证初期, 血色鲜 发热烦躁,
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2)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 一咯即出
(3)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 血相兼、痰中带血。
(4)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 等肺系病证。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
吐血: ( 1)病位:胃(食道、十二指肠、胆道);
(2)出处:随呕吐而出;
迫血 起病较急 红
口渴欲饮, 便秘尿黄
舌红 苔黄 少津
脉弦 数或 滑数
阴虚 起病较缓, 反复出 火旺 迁延而来 血
口干咽燥颧 舌红
红潮热盗汗,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苔少 少津
脉细 数
气虚 病程较长, 反复出
不摄 久治不愈
血,血 色淡红
神情倦怠, 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或 萎黄,纳差
舌淡 苔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