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病证血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气血津液辨证-PPT

气血津液辨证-PPT

(三)气闭证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辨证要点
指邪气阻闭气机或脏器、管窍,以突发 昏厥或绞痛为主要表现的实性急重证候。
主要原因有:强烈精神刺激,使气机闭塞; 砂石、虫、痰等阻塞脉络、管腔,导致气 机闭塞;溺水、电击等意外事故。
气闭证临床表现
突发势急、症重之昏厥,呼吸气粗,声高 ---心、肺气闭
要求写出:1.证名诊断 2.辨证分析。
病案讨论
证名:脾虚气陷证(中气下陷证) 辨证分析:本证因孕产过多,失于调护而导 致脾虚气陷所致。脾气虚弱,升举无力,中 气下陷,故见子宫下垂。清阳不升,头目失 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 少便溏,化源亏乏,功能活动减退,故气短 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为脾 气虚弱之征。
(一)概念 (二)临床表现 (三)辨证要点
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 以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妇女 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块等为主要表现的 实寒证候。即血分的寒证。
因寒邪侵犯血脉,或阴寒内盛,凝滞 脉络而成。
血寒证临床表现
畏 寒 ---寒邪伤阳 手足或少腹等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 发凉
(二)气逆证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辨证要点
指气机失调,气上冲逆,以咳嗽喘促、呃 逆、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气逆证临床表现
咳嗽频作,呼吸喘促 ---肺气上逆 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
---胃气上逆 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肝气升发太过
气逆证的辨证依据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呕血、头痛、 眩晕等为突出表现。
气虚证的辨证依据
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辨证要点

气血津液辩证 .PPT课件

气血津液辩证   .PPT课件

【基本概念】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 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 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 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 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 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临床表现】以局部或全身的胀满、痞闷、胀痛等自觉症状为主症 ,且 症状时轻时重,走窜不定,按之无形,叩之如鼓,脉象多弦,舌象 可无明显变化。
【病机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
4、气逆证
【基本概念】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 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逆上,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 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病机分析】本证以气机逆而向上的症状表现辨证要点。
(1)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 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2)痰饮: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 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阳水
【基本概念】发病较急,水肿性质 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 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 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 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 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 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 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 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 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 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 沉。
2、气陷证
【基本概念】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多见于气虚证 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

气血津液病证血症课件

气血津液病证血症课件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1
尿血: 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 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 溲血、溺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2
早在《内经》即对血证所涉及到的衄血、 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有关病证就做 了论述。 明代虞天民在所著的《医学正传·血证》中 才把多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统称为血 证。 有关血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内经》强调 其发病与饮食、起居、伤力等因素 有关。
血证中医内科学鼻、眼、耳 诸窍的称衄血。 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 从牙龈渗出者称为齿衄。 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 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 或肌衄、葡萄疫。 如口、鼻、眼、耳、皮肤出血和 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 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
相关疾病:
西医学中许多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 系统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咳血;消 化系统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门脉高压、 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所引起的吐血、便血;泌尿 系统的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肿瘤所引起的 尿血;血液系统的原发性血小板减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9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咳血: 因损伤肺及气道络脉而引起痰血 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称 咳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
吐血: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从口中吐出 的病证称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 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 物残渣的证候。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
便血: 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 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 清血。
20
二、病象
咳、吐、(鼻、齿、肌)衄、尿、便 热:血色鲜红+热象(实热、虚热) 虚:血色淡红+气虚(疲乏、气短、脉虚) 瘀:出血夹有血块+瘀主证(颜面黎黑,皮肤干 涩,舌有瘀斑)

气血津液辩证61页PPT

气血津液辩证61页PPT
气血津液辩证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谢谢!
61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
(示病例)
(2)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上得病理状
态。
形成:
情志内伤
气 机
上升太过─肝气升逆
外邪侵犯

痰浊壅滞

肺气上逆
失 不降反升 胃气上逆
饮食冷热不适 常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或 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3、气不摄血 概念: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 经,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失血得病理状态。
形成: 脾气虚损─统血失职 统藏失司─血逸脉外─各种出血证 肝气不足─收摄无力
临床表现: 失血症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脉无力,舌淡胖 等气虚症状。
4、气随血脱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得同时, 气随血液得突然流失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就是构成人体得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就是人体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得产物,也就是这些组织器官进 行生理活动得物质基础。
气,就是不断运动着得具有很强活力得精微物质;血,基本 上就是指血液;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从气 、血、津液得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 作用,属于阳;血与津液,都有就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 润等作用,属于阴。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得区别: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

辩证八纲气血津液。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辩证八纲气血津液。中医学基础PPT课件

②临床证型:
A.卫表不固——气虚腠理不密,卫外无能——常自汗,易感外邪(易感冒) 见于肺气虚。
B.气不摄血——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而行——各种出血+平时气虚证 见于脾不统血证
C.肾气不固证:
肾气亏虚 下充不固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 遗尿,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
带脉失固——带下清稀量多 冲任失约——月经淋漓不尽 胎元不固——胎动易滑
舌淡 苔白 脉虚
返回
第二节 气血阴阳辨证
(二)气滞类证 亦称为气郁证,气结证
(1)定义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3) 疾病新起或暴病,病情剧烈,体质壮实。
(五)虚证
1.定义: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反映人体正气虚弱 而邪气并不明显。
2.病因病机
(1)失天禀赋不足
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
(2)后天失调
(3)疾病耗损 3.虚证特点
思虑太过,悲哀卒恐 劳倦过度 房室不节→耗损肾精之气
耗伤 阴阳 气血
轻浅——在脏、在上、在气 深重——在腑、在下、在血 (4)基本证候特点,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5)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相对于表证较重,病程较长。 (6)治法复杂,不如表证易取效。 4、里证证型:见脏腑辨证
(六)半表半里证:(少阳病证)
1.定义:指外感病邪在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 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舌象变化不明显 (或有变化)
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 起病急,病程较短 重,病程较长
二、寒热辨证:
(一)何谓寒热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培训课件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培训课件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26
十、痰瘀互结证
1.定义:痰浊与瘀血相互纠结而停于人体某部所致的 复合证候。
2.临床表现:局部肿块坚硬难消、或局部持续性胀痛、 刺痛、舌淡紫或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辨证要点:以起病缓慢、缠绵难愈,持续性疼痛, 而拒按不移,肿块坚硬难消,舌质暗,苔厚腻,脉弦 滑为辨证要点。
3.辨证要点:以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疼痛状如针刺刀 割,痛处固定,肿块不移,口唇、指甲青紫等为辨证 要点。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11
三、血热证
1. 定 义 : 指 邪 热 侵 入 血 分 而 迫 血 妄 行 所 表 现 的血分实热证候。
2.临床表现:身热夜甚等。 3.辨证要点:以出血势急、量多而色鲜红、身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8
七、气闭证
1.含义:指脏腑及其官窍因气机闭塞不通所导致的危急 证候。
2.临床表现:或为昏迷、昏厥,或为内脏出现绞痛大小 便闭塞等。
3.辨证要点:以发病突然,常以突然昏仆、窒息、绞痛, 二便不通病情急骤而危重为辨证要点。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9
第二节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1.含义: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 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胸胁苦满,喜太息等气滞的表现以及 水湿痰饮病理产物病症的临床表现。
3.辨证要点:以津液内停的表现和气滞证的表现并 见。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
25
八、津血俱亏证
1.定义:指津液亏虚证和血虚证同时存在的复合证候。
2.临床表现:口、鼻、咽干或燥裂,形体消瘦、舌淡嫩 而干瘦、脉细数无力。
3.辨证要点:以孔窍干燥、尿少渴饮和面唇淡白、眩晕 心悸,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脉管完整而畅通 血液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血证的定义
• 凡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 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 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名方面
• 《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 血、溲血、便血等记载。
(血瘀内阻→血不归经) ↓
“血证”
• 火热:实火(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 )与虚火(阴虚火旺);
• 气虚:气虚(肺、脾、肾)与气虚及阳(脾、 肾)之别;
• 瘀血:出血→瘀血→出血。病机转化出血来自实证: 火热熏灼 迫血妄行
虚证: 阴血亏损 虚火内生
虚证: 气随血耗 气虚不摄
出血
瘀血化热
实证: 瘀血内阻 血不归经
紫斑:
( 1)病位:血液、胶原系统;
(2)出处:肌肤,尤以下肢为甚;
(3)特点:青紫斑点,小-针尖、大-成片,隐 于肌肤之内,压之褪色;
(4)重者:鼻衄、齿衄、尿血、便血或崩漏 ;
(5)理化检查: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 实验(+)。
咳血与吐血鉴别
便血与痢疾鉴别
紫斑与出疹鉴别
相关检查
• 全身性出血:三大常规、出血时间、凝血时 间,凝血象、毛细血管脆性、骨髓象、风湿 免疫、病毒细菌感染等。
• 感受外邪——风、热、燥、湿等; • 情志过极——抑郁、恼怒等; • 饮食不节——饮酒、辛辣厚味,滋生湿
热,或脾胃虚弱,血失统摄; • 劳欲体虚——劳神、劳体、房劳等损伤
气阴; • 久病之后——阴精耗伤,阴虚火旺,迫
血妄行;正气亏损,气虚不摄;瘀血内 阻,血不循经。
病机分析
总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 《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 《景岳全书·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
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 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 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伤”。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治法方药方面
《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 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 (1)血自鼻道外溢。 (2)非因外伤、倒经所致。
2.齿衄 : (1)自齿龈或齿缝外溢。 (2)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2)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 一咯即出
(3)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 血相兼、痰中带血。
(4)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 等肺系病证。
病因病机方面
• 《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 身热者死”
• 《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 怒”。 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未 有不因热之所发”。
• 《诸病源候论》称“血证”为“血病”。 • 《医学正传》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予以归纳,并
以“血证”之名概括。 • 《血证论》为最为系统全面论述各种血证的专著
,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 、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创血 、疮血、经血、尿血、产血、便血、血臌等”。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血证预后因素
• 引起血证的原因(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 病易医,旧病难疗)
• 出血量的多少(少则病轻,多则病重,甚至 气随血脱)
• 兼见症状:
景岳全书云“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 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 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主要类证鉴别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疗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 降火。” 《血证论》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大纲“止血,消瘀, 宁血,补血”四法。
血证范畴
• 中医: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病症,包括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癜。散见于临床各科。
• 西医:现代医学出血性疾病,包括局部性出 血、全身性出血,由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引起 的出血,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 等。
血证病因病机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瘀血内阻,血不归经
血络损伤 血溢脉外
感受外邪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劳欲体虚 久病之后
(6)排除鼻、咽、齿、义齿损伤、咽喉等出血及 咳血。
便血: ( 1)病位:胃肠; (2)出处:肛门; (3)颜色:鲜红、暗红(紫暗)、柏油便; (4)病史: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螅室、肝 硬化; (5)理化检查:OB(+~++++)。
尿血: ( 1)病位:泌尿系;
(2)出处:尿道口; (3)颜色:轻-黄、中-红或夹血丝、重-肉眼血 尿(无痛); (4)病史: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等或无; (5)理化检查:尿Rt-红细胞等。
血证
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
• 生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 谓“脾能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能化血,所谓“ 肾精化血”
• 循行:心主血脉(动力) 肺朝百脉(气机) 脾主统血(统摄) 肝主藏血(疏泄和贮藏) 肾主藏精(化生)
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 气与血的关系: 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 、血能载气。
血 证
病因分析
• 《济生方·失血论治》:“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 愤怒。”——虚损、饮食、情志。
• 《景岳全书》:“故有七情而动火者,有七情而 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 而伤阴者,……。”——情志、劳倦(劳体、房 劳)、外感、虚损等。
病因分析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
吐血: ( 1)病位:胃(食道、十二指肠、胆道);
(2)出处:随呕吐而出;
(3)性状:颜色 咖啡色(紫暗)、鲜红;常夹有 食物残渣;柏油便或暗红便;
(4)病史:胃痛、胁痛、黄疸、徵积等或无,重 症时(应激),服用有些药物;
(5)理化检查:胃镜确定… O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