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体制新模式初探

合集下载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早年进入工程技术学院学习。执 政期间,实行改革,军事力量大大 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 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 国。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 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 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 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 两面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 同意这种观点?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打开改革之门。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2014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 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 15.69倍。这是
一定成效 没有突破
一定成效 没有突破
失控 解体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
• 同:
• • •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脱离苏联实际,都以失败而告终。
• 异: ①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则从所
有制和②商结品果经:济入手;

前者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
革,最③终失败导原致因苏:联解体;

前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小修小补,后者进行的是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课 堂 小结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20世纪以来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20世纪以来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成就 原因
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方针政策:优先发展重工 业,追求高速度;具体措施:相继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 ;② 利用西 方经济危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③全国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 局限 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 性 业落后; ②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 ①农、轻、重比例兼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训
考点一
政策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工业 新经济政策
内容
贸易 分配
特点 积极 影响 消极
点拨1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背景 2.国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极端困难。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内容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平均主义)
斯 形成过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大程 A.适应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 林 作 积 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模 用 极 C.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长期指令性计 式
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 景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内 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 农业补贴缩减生产;部 容 部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 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 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和 主权;整顿金融,建立 按劳分配。 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收 入再分配。 目 缓解经济困难和政治危 缓解经济、社会危机, 不 的 机,探索俄国的社会主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同 义建设道路 点 手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段

苏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俄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苏(俄)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知识梳理】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调整1918----1921)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战争爆发。

(3)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度缺乏。

(4)布尔什维克党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功绩:在当时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弊端:①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引起工农群众不满;②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③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1921—1928年后)(1)经济困难: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须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暴动频发。

(3)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

2、目的:(1)直接: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2)根本: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流通: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评价:(1)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使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农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确立(1)时间:20世纪 30 年代中期(2)背景:①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②经过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③新经济政策的取消。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论文报告: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一、引言二、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三、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 政治体制未能实现改革2. 农业革命未能按预期推进3. 市场经济改革未能顺利进行4. 企业改革缺乏实质性变化5. 缺乏有效的财政、金融和货币制度改革四、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案例分析1. 国家控制体系下的缓慢决策制定2. 文化传统和国家历史的限制3.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失败4. 市场经济改革的阻力5. 计划经济制度和独有产权的不协调五、结论六、参考文献引言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旨在根除过度集权和控制,以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增长。

但最终结果是,这一改革失败了。

本文试图通过揭示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对其中的失败原因进行探究以及案例分析,来寻找这种失败的原因。

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苏联在世界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为改革而生的工业化社会模式的转变。

苏联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表现显然优于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但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变化和进化,苏联也意识到这种“社会主义强国”制度的不足之处,因而推出了“新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希望以这种新制度的方式,为其经济体制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权利。

该计划旨在通过取消经济集权和国家控制,重点关注消费品和服务产业,并加强自在独占生产力的控制。

苏联新经济体制的核心之一是企业自治论,企业自治论认为国家机构和中央指挥以及调度人员将把计划的任务从企业的所有者、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手中夺走,并拥有许多决策和管理的权力[1]。

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 政治体制未能实现改革。

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苏联政治体制未能实现变革。

这种未能实现变革的现象,反映在苏联政治精英权力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加剧。

苏联虽然提倡经济重构,但是在2000多年的趋势中没有实现真正的先进制度。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中央 内容: 地方
高度集中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计划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经济方法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管理经济 企业自治 加速发展重工业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重工业 工业长期落后。 打破单一公 有制 公有 3、单一的_______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积极性 _______
积极
(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 化;
(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 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单元
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 (二战前)
新经济政策(1918—1921) 斯大林模式(1936—199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之路 (二战后)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工业国有化
商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容 分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 配 得食”的原则,平均主义分配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工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苏联模式之斯大林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之斯大林经济体制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遭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武装进攻,为保卫和 巩固革命成果,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国有化;实行粮食贸易垄断 制,制定余粮收集制;实行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 则 影响:为保证击退国内外武装干涉,争取战争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由于该政策同农民的利益存在矛盾,战争结束后,经济和政治上的危 机爆发。
• 列宁认为, 市场关系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 从列宁的立场后退, 他不顾苏联的实际, 急于消灭商品货币关系, 坚持 产品经济观, 致力于工业和农业间不经过商业这个中介人进行直接交 换, 一步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 “ 产品经济观, 即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市场 的调节作用的观点, 一直居主导地位, 从而也就成为斯大林计划经济体 制的理论基础, 成为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难以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 革的一个重要原因。”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 布哈林认为, 俄国社会主义应该走和平进化之路: 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不应该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刀光剑影和粗暴的强制, 而应该在 和平、温和、自然的氛围中有机进化, 在经济竞争中用社会主义逐步 取代资本主义。 • 走民主法制之路。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可从以下几点: 第一, 通过文化革命创造政治民主的必要前提。 第二, 使经济合理化, 为政治民主打下基础。 第三, 改变苏维埃政权的形式和无产阶级统治的方法, 使其更好地为政 治民主服务 • 布哈林设想的俄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漫长渐进之路。尽管布哈林也 曾强调速度问题: “现在我们和我们邻近的资本主义敌人同时在增长,在 这种情况下, 关于发展速度问题, 即关于我国发展快慢的问题具有特殊 的意义。”但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时间和速度问题。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内容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内容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内容
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是苏联在1965年至1982年期间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该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优先发展: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业优先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投资,以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

2.国有化: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政府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政府的计划和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

3.计划经济: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更加严格。

政府通过计划和指令来控制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确保国家的经济目标能够得到实现。

4.技术革新: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大了对技术革新的投资和支持。

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社会福利: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福利的投资。

政府通过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工业优先发展、国有化、计划经济、技术革新和社会福利。

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僵化和效率低下等。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与新经济政策

是唯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找
到一条与本国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道路,这 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如列宁指出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 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 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 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面对苏联模式 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 真理,修正了错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党在走过一段 弯路后,邓小平同志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时 也实事求是的指出了他晚年的错误,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的关键时期转危为安。而苏联并没有客观的认识到自

谢!
己发展中的不足,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解体 是必然的结果。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客观审视苏联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 逐步破除苏联模式内在矛盾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对苏 联模式关于现实威胁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时代主题”的客观判断,既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国际环境背景,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 整和资源分配与整合的关键,是破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和基础。 对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认识问题的深刻解答,把握 了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即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现实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文 化较落后,文盲占人口总数近80%,而且 作为世界上第一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 设社会主义,苏联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 国家高速工业化 农业全盘集体化 党内干部大清洗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步伐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步伐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主题词: 经济体制改革;苏联人;计划工作;经济刺激;东欧国家;多种经济成份;九和;主人翁责任感;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关系体系
摘要:<正> 一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正在苏联许多部门兴起。

它向前推进的速度和涉及的内容,比起东欧国家来,更引世人瞩目。

早在1965年,苏联就开始进行比较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

但现在苏联人普遍认为,实行新体制成效不大,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果。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指出:“今天我们面临的仍然是十几年前的问题,只是比过去更加严重了。

”低指标的第九和第十两个五年计划的任务都没有完成。

严峻的经济形势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新的改革途径。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改革苏联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从1928年的五年计划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程度非常高,所有生产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和管理。

这种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苏联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苏联政府设立了中央计划委员会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而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指标都纳入国家计划中。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负责执行国家计划,完成任务,而不进行市场竞争。

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由国家进行“调配”。

这种经济体制保障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央计划委员会通过制定计划来调控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例如,钢铁和化肥在苏联的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计划经济可以按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和人力,保证这些重要产品的供应。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也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例如,由于计划经济的不灵活性,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出现了生产过剩和短缺的问题。

同时,企业也没有动力来提高生产效率,导致了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也成为苏联改革的导火索。

二、苏联经济改革的尝试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尝试对经济进行改革。

这一轮改革被称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在保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具体方案包括:1、加强企业的自治权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所有企业的行为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

而这种体制让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让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也可以进行内部竞争,提高效率和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的苏联经济发展思考

新制度经济学的苏联经济发展思考

新制度经济学的苏联经济发展思考一、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史研究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在其著作中,通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统计学对经济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以组织和产权制度分析为核心的,制度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思认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与法律规制,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

①而制度变迁与创新恰是制度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的作用结果,产权的界定和变化是导致制度变化的诱因和动机。

这种“制度”和“制度变迁”不单单体现为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经济基础的建构,更可以表现为具体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另外,诺思发展了科斯()的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指出有效率的组织应当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确立所有权,而这种能够提供个人激励的有效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与此同时,诺思在他的分析中进一步对国家、观念和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条件下的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者们的研究和理论成果无疑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研究范式和思维进路。

二、对苏联经济发展史的概述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作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突出地体现在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这一历史阶段。

历史和经验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及时实行挽救了当时频临崩溃的苏联国民经济:粮食税的实行重新激发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饿殍遍野的饥荒悲剧很快得到缓解;而在苏联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对中小型工业企业产权的下放为苏联工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事实上,苏联中小型工业企业产权从“国有化”到下放私人使得新经济政策得以存续,这种产权的界定和安排无疑在那段时期内大大激发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这一时期,1925年的农业生产总值较1913年增长了12%,远远超过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由于这一时期企业产权的“民营化”浪潮,1925年,苏联出现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包括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而这种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又保障了私人企业生产经营权的存续和苏联工业经济的发展。

围绕苏俄经济政策进行论述

围绕苏俄经济政策进行论述

围绕苏俄经济政策进行论述
苏联的经济政策在其存在的70多年间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早期,该政策着重于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国有化导致了大部分工业资产和土地的集中控制,而农业集体化则意味着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粮食短缺,而国有化也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这些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变得尤为显著,导致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

赫鲁晓夫上台后,他试图通过“积极的和平竞赛”来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这导致了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增加,以及对消费品生产的重视。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反而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生产效率低下。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开始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试图通过引入经济激励措施和更多的自主权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苏联经济仍然陷入困境。

总的来说,苏联的经济政策在不同时期尝试了不同的改革措施,但在整体上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最终,这些经济政策的失败也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分析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又称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列宁时代开始建立的。

这种体制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认为生产资料应该由国家集中掌握,社会产品应该由国家统一分配。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因其内部问题而逐渐走向瓦解。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列宁时代已经开始建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完全建立起来。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统一了国有财产,控制了外贸和内贸,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企业的生产和资金使用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此时苏联的经济得到极速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到了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着手改善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经济改革”和“农村改革”等计划,但由于上层领导作用不彰和计划考核方式问题,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80年代,苏联的经济停滞,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还未能避免最终解体的命运。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和资源配置由国家集中控制,社会产品的分配由国家统一决定。

在此体制下,所有的企业都属于国有制企业,其生产规划和资金使用都受到国家的控制,所有的生产资料的调动和交流必须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企业的市场定价、财政预算、经营计划等都需要得到中央计划部门的批准。

此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一些弊端,例如收效不彰,资源配置不当,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等。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也有其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这种体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合理使用和分配。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平衡。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还可以通过国家投资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然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许多缺点。

首先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由于国家掌握了所有的生产资料,企业在选择生产目标时,往往只考虑生产的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和效益,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苏联推行“新体制”

苏联推行“新体制”

苏联推行“新体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是苏联重要的国家领导人之一。

长期以来,他主要领导经济工作,在苏联党内有“经济专家”之称。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倒台以后,柯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和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三人组成“三驾马车”的政府。

柯西金上任伊始,便着手准备全面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农业方面,强调广泛开垦荒地、大面积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则实行“经济区体制”。

赫鲁晓夫不懂得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凭“长官意志”办事,结果造成了农业减产,工业产量下降,劳动生产率降低,整个苏联经济状况日趋恶化。

1965年9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研究讨论了柯西金所作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

后形成决议,决定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国营企业中,分期分批地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对企业进行全面经济核算,以产品销售额和利润额作为评价企业的标准。

第二,国家只给企业下达产品销售额、主要品种等8项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决定。

第三,国家通过价格、奖金、贷款和利润等手段进行经济刺激。

实行生产基金预付制度,实行新价格制度。

第四,取消经济区和各级经济委员会,恢复中央和各共和国专业部。

这些就是所谓“新经济体制”。

会后,柯西金领导部长会议开始实施“新体制”。

10月,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工业管理机构改革的法令,重建了中央和各共和国的专业部,并扩大它们的权力。

同时,部长会议公布了《国营企业条例》,规定了企业的权利:企业有权占有、使用和分配其财产;企业有权制定生产财务计划,招收和解聘工人,确定企业编制、工资水平和奖金;企业实行一长制,经理、厂长对企业负责,等等。

新体制逐步推进:1966年起开始试验、推广“新体制”;1967年,首先在20个城市中的43个工厂试验,年底扩大到拥有200万工人的704个企业。

1968年5月,柯西金主持召开了全苏工作会议,在对前几年试行的“新体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又作出了几项具体规定:把“新体制”的主要原则——物质刺激推行到各个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环节;把过去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改成单一的按“稳定的”定额从利润中提成的办法。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纲展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知识梳理】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2、目的:3、内容:(1)农业(2)工业:(3)商业:(4)劳动分配:4、评价:(二)新经济政策:(_______ ——_________)1、背景:2、目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3、实行:_________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内容:(1)农业:(2)工业:(3)商业:(4)分配:5、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评价:【问题1】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实质是什么?(三)斯大林经济体制:1、原因:2、确立:3、内容:4、评价:5、历史启示:二、苏联的经济改革:(5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3、败因:4、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23、失败原因:(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3、后果:4、历史启示:(四)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①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制度建立后,还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求有创新意识,要树立坚持改革,追求社会进步的信念。

②要认识国情、尊重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20世纪苏联在经济领域实行的一种经济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和计划安排。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对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控制和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对生产、贸易、价格、资金、劳动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国家的严格指导和监督。

国家通过计划和指令来调整经济结构,控制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

例如,由于国家对资源的垄断控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现象;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性,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和创新不足;由于国家对价格的严格控制,导致了市场失灵和供需失衡等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出现明显的危机。

由于国家的资源配置和管理不当,导致了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加剧、商品短缺等问题。

最终,在1991年,苏联解体,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崩溃。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它告诉我们,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和资源配置,需要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竞争,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

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弊端。

它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苏联经济改革初探

苏联经济改革初探

苏联经济改革初探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苏联经济改革概况(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2、改革的内容(1)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3、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4、改革失败的原因(1)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

苏联的经济与社会变革苏联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苏联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革,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在20世纪初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对其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计划为核心,由国家统一规划国民经济,并通过国家计划分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是能够高效地调配资源,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着缺乏灵活性和缺乏市场机制的问题。

二、战争对经济的影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战争也给苏联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为了战胜纳粹德国,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战时动员,迅速调整资源和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战争还促使苏联在科技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苏联的经济现代化。

三、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改革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旨在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部分市场化措施、加强企业的自主权和财务独立性以及引入新技术。

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严重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市场化改革、民主化进程以及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

五、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经历了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其中一些国家成功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

然而,也有一些国家陷入了深度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综上所述,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其自身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苏联在1988年宣布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是在前苏联总理霍利斯库吉耶夫(Gorbachov)推出改革开放倡议之后出台的,旨在帮助苏联走向市场经济。

在这一新政策的指导下,苏联启动了一系列改革,以改善经济状况和促进经济发展。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苏联宣布了去集权化的政策,以鼓励经济活动的自由化和繁荣发展。

新政策授权企业自主经营,由政府支持,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财力支持。

此外,苏联还允许国外投资者在苏联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

其次,苏联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政策,以促进农业发展。

新政策包括政府提供农资补贴,给予农业土地承包期更长的优惠,加强农业贷款和农业团队的建设等改革。

同时,还放宽对贸易和出口的控制,便利农产品的贸易和出口。

再次,苏联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以改善劳动力组织和培训的管理系统。

其中,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职工在工厂协商劳动合同,消除了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现象,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和设施。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更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政策,为劳动力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以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新政策包括支持货币制度的改革,加强财政和税收制度的管理,改善会计制度和企业的监督管理等措施。

这些改革使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稳定和提高国内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苏联还推出了一系列开发实体经济的政策,以支持企业的投资发展。

新政策加强了投资开发的管理,改善了工业投资的政策布局,拓宽了对外融资的渠道,提高了投资的运营效率等措施。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新技术等,促进了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去集权化,鼓励农业生产,改善劳动力组织和培训,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和发展实体经济等。

这一新政策宣告了苏联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苏 联 经 济 的发展 中发 挥 了 过 度 的 作
1 9 3 4 年他 便 宣 布 苏联
” 。
在雷 厉 风 行 的 工 业 化 和

冲 锋式


的竭 泽而 渔 的 农业 集体 化之 后

已 经 建成 社会 主 义社 会 的 基础
,
1 9 3 6 年 正式 宣 布
基本上 建成社 会 主 义
,
但 从 生产 力 的 标
,
发 展 中 的社 会 主 义
科 学地 认识 社 会 主 义 所 处 在 的 发展 阶段 是 进 行 经 济体 制改 革 和 选择 经 济体 制新模 式 的 理 论基 础

从3 0 年 代初 0 年 代到 8
苏 联 对社 会 主 义 发 展 阶 段 的 认识 大体上 经历 了 斯 大 林 的 社 会 赫 鲁 晓 夫 的 全 面 建设 共产 主 义 论

但遗
憾 的是 制 模式
斯 大 林 却抛 弃 了 列 宁 的
,
0 年 代 建 立 了 以 高 度集 中为 特 征 的 经 济体 在3

后 来 的 苏联 历 届 领 导人 也 都在 僵 化
教 条 的 理 论 指 导 下 不 同程度 地继 承 了 斯 大 林模

式 的衣钵
从 而使这 种模 式 存在 了 长 达 半个 世 纪 之 久
就 本质 而 言 的 模 式特 征
,
传 统 的 计 划 经 济 模 式 和 改 良的 计 划经 济 模 式
,


尽 管 赫 鲁晓 夫 和 勃 列
日 涅 夫 衬 斯 大 林模 式 有 所 改 良

但 并 未真 正 摆 脱 高度 集权
,
只 不 过 是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变种 而 已
一 3 4一
革 命 以 及 其 他社 会 主 义 国 家改革 浪潮 的挑 战
不 能局 限 于 局 部 的 改 进

必 须 进行 根本 的 改革
建立


完善 的


有 效 的和 灵 活 的

经 济体 制新 模 式
,
经 过近
3
年 的理
论 探 索和 实践 倪
。 、
,
苏联 的
根本 改革
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 的 进 展
经 济体 制 的 新模 式 变 化渐 显 端

新 模 式转 换 的 理 论 基 础 :
主 要 参考 文 献
〔1 〕 S t
a n e v e n
o
H
o n e
,
Mie h
e e
l V
,
.
H y
n e
s
,
A
n
t ir n
a
t t
e
r
P
r o
p
u
ls io
n
:
S t
a
t
u s
d
P
r o s
P
e e
t
s
.
(L ANL )
t
a
一 N 87 1 7 793
19 86
.
.
〔2 〕 R o b
s o n o
e r
L l
a
.
F
n
o r
w
na rd,Br o
r
ie
g
e
e
N P
C
a
s s e
n
ti
n
,
D
s
a
r
i d
M il l
fo
r
e r
,
Co
s
t
Co m p
a
r
i

-
f

C h
e
m ie
,
d
.
A
t ih y d
n
r o
Pu l s i
o
S y
t
e n l
h i gh
△V
Mis
s
io
n
A IA A
85一 14 55

准 来 看他 所 说 的社 会 主 义 与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所 设 想 的 社 会 主 义 相 比相 差 甚 远
尽管 如此
,

过 了 几年
,
,
起 码 存 在 过 三 种 经 济体 制模 式 ①

:

军 事 共 产 主 义” 模 式





模 式 和 斯 大 林模 式 ②
,
而 其 中只 有 从

” ,

军 事共产 主 义 ” 到
新 经 济政 策

是 真正

的 经 济 体 制模 式 转换
苏 联 在 列 宁 的 领 导 下 创 造 出 一 个含有 市场 机 制 的 计划 经 济 模 式 新 经 济政 策
〔4 〕 G
8 5 4 81

t t i
,
A
n t
im
t t
Pu l sio
fo
r
Sp
a
e
e
Ex Plo
r
a
t io
n
.
IAA
-
( H 4 3769 )
19 86
苏 联 经 济 体 制新 模 式 初 探


( 吉林 大 学 国 际 经 济 系 )
在 苏联 7 0 年 的发 展历 程 中 经 济政 策
,
毫 克级 又 掌 握 了 储 存 技术
降 低 了 成本

建议 那
时 我 国应 当采 取 实 际 行 动
开 展 实验 方 面 的 跟 踪 研 究
中 国 工 程 物 理 研究 院

科 学 院理 论物
理 研 究所 及 高 能物 理 研 究 所 可 以 合作 起 来 承 担这 个 领 域 的 研 究 工 作
了 深刻 反省
, ,
,
戈 尔 巴 乔夫 上 台伊始
,
便 对苏联 历 次改 革进 行

.
看 到 了 产 生 阻 碍 机 制 的 根本原 因 就在 于 斯 大林模 式 已 远 远 脱 离 了 经 济 现实

” ,

,
, 此他 在苏 共 二 十 七 大 上 指 出 要冲 破 传统模 式 对僵 化 的经 济体 制
。 、
主 义 建成 并 向共 产 主 义 过 渡 论

勃列 日涅 夫 的 发 达社 会 主
,
义成 熟论 和 安 德 罗 波夫 的 发 达社 会 主 义起 点论这 四 个 阶 段
联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和 建设 的 重 任 时 用


0 年代 2
当 斯 大林 承担 起领 导苏
,
,
他的

,

军 事才 能
面 对 旧 体 制惯 性 的 束 缚 和 世 界新 技术
① 目前

,
有 些 学者 通 常 只 用


经 济模 式


一词
,
并 予 以 概 念 化 但 实际 上这 缺乏科 学 性
” ,

,
经 济模 式” 包括
经 济 体 制 模 式” 和
经 济发 展模 式

而 两 者 是不 同 的 概 念



② 国 内 外 一 些 学 者将 斯 大 林 模 式 分 为
生 产 用的 高能 质 子 加速 器 的 特性 研究 和 设 计研 究
( 软科 学研 究

,
不 是 建 造装 置 ) 冷却技术
,
,
,
储 存技 术
,
反 质 子 应 用 机 制 研究 等
,
跟 踪研 究 国 外的 发展
, 。
0 年代 9
如果 国外
,
( 如美 国) )
,

到计 划 预 期 的 水平
( 年 生 产 率 达 到微 克 级
1 98 5 m
〔3 〕 W i l l a
i
n u s e
B
.
Se Ce
,
o
t t t
,
U SA F
y
.
Pr
,
e
die t
s
A
r e
n
tim
,
a
t t
e
r
P
.
r o
p
e
l la
n
t
s
Co
u
ld
b
e
by
E
a r
l y V
u
2 1s t lp
e
n
u r
A
a
W
e r
ST P
r o
Ma
h

21
,
1 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