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
2024年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3篇)
2024年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我校初中部教导处与教科室密切协作,致力于提升教研及教学质量。
本教研组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围绕优化课堂教学这一核心,集中精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教研组拟定以下工作策略:1. 强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深入探讨教材的关键点、难点和疑问,精心处理和安排教材内容,积极展开教学实验,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
2. 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包括开设公开课、相互听课、集体备课等,以此促进教师间的教学方法交流和教学问题研讨。
3. 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备课及上课情况,对教学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并检查工作完成情况,确保教学活动符合既定目标。
4. 组织教师系统地研究最近一年的中考试题和会考大纲,强化与其他学校教学的交流,掌握最新的教学信息,以便及时补充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以期在中考和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5. 持续推动教学研究工作,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按期完成研究课题。
至于初中理综教研组作业量的分配,确保各年级学科作业次数适宜,七年级至九年级的生物、物理、化学学科均需每学期进行全批全改,以保持作业质量的均衡性和适度性。
在作业批改方面,采用规范的符号体系:答案完全正确的标记为“√”,计算错误的标记为“/”,审题不认真或列式错误的标记为“-”,书写不规范、单位使用错误的则用另一种符号标出。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不断提升教研组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年初中理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二)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初中理综教研组秉承“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教育理念,以学校成立六周年为契机,遵循“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原则,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深化教育改革,细化实施措施。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下,教师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发展,以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
为此,教师们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路径,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支持其个人和专业的成长。
本文将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通常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方法论发展。
学科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授特定学科中持续深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和学科竞赛等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并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此外,教育教学方法论发展是教师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为此,教师可以参加教师培训课程、专业论坛和研究活动,参与教师团队和跨学科项目等,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论。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
首先,教师需要建立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他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和教育教学前沿的最新资讯,并积极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
例如,他们可以定期阅读相关的教育杂志和学术期刊,关注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以获取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实践和反思。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与学生互动,收集教学数据和反馈,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实践和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和不足,并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还应该建立合作和共享的文化氛围。
他们可以与同事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并相互支持和鼓励。
这种合作和共享的文化氛围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成长,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都是动态的,需要根据时代需求和个人情况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现代社会,教师的教育使命和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发展伙伴。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价值观。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构建情境化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故事情节等方式,构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
在讲解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反应现象,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二、强化实践性学习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现象,体验化学知识。
在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性。
三、注重探究性学习化学是一门需要思辨和探究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机制。
四、促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涵盖了构建情境化教学环境、强化实践性学习、注重探究性学习、促进合作学习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案⼀、指导思想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于课堂教学,⽴⾜于教学策略的改变,⽴⾜于教学效益的提⾼。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组织、参与职能,充分发挥学⽣学习的⾃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师⽣教和学的激情,让课堂教学充满⽣机与活⼒,让师⽣共同体验教和学的快乐与成功。
⼆、主要⽬标1、强化对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认识,围绕⼀个主题——“探究有效教学,构建活⼒课堂”,形成“关注课堂,讲究效益,提⾼质量”的价值取向,把对学校中⼼⼯作的管理研究重点落实在课堂。
2、注重教学环节的落实和优化。
认真做好备课、上课、练习、作业批改与辅导。
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
3、着⼒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作,落实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核⼼作⽤,有效利⽤各类教育资源,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的研究。
4、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科学拟定教学计划,有效利⽤教学媒体,合理采⽤教学⼿段。
⾯向全体,有序互动,积极引导,有效调控,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思维,训练“动脑⼜动⼿”的学习习惯,构建充满活⼒的课堂。
5、认真做好学⽣作业的布置、批改、反馈及个别辅导的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统⼀筛选课外作业,确保“题量适中、质量提⾼”,作业全收全改,及时反馈,且对问题突出者进⾏个别辅导,分层要求,全⾯激励。
逐步建⽴、完善学科题库,提⾼训练的有效性。
6、扎实进⾏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坚持写好教学案例,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形成“⾃主探究有效教学,竭⼒构建活⼒课堂”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措施1、认真组织有效教学理论知识培训,研读《⾛进新课程》等专著,不断探究吸收“新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注重信息的积累、整合与更新,逐步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知识。
2、认真开展学科教研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分学科对各类课型拟订评价标准并逐步修订完善,形成“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者:闫家恩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25期摘要:地理学科不但重视对学科教育的普及,也更加专注于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关注。
地理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断丰富地理学科教学组织形式,重视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断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发挥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规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本文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讨论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策略,谋取为地理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教育既包括能够提高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
教育作为国之根本,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编纂的教材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适应当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使命题人员的工作有了依据,教育部门有了评价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这也是国家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由试点教学到普遍范围内实行的实施过程,其内在的可行性逐步得到了认可,必要性也逐渐显现。
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成人的知识渊博,无论是“天文”还是“地理”指的都是现在的自然科学,可见地理学科在我国教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也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使学科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特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达到内容、形式、方法的结合,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制定针对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需要在灵活变化的同时,保持知识的整体性不变。
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中的渗透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
一、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1. 唱儿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认知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唱儿歌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劳动相关的儿歌,如《洗红领巾》《校园多美丽》等,让学生在歌唱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 课外阅读: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课外阅读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劳动的故事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劳动的美好和必要性。
二、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学科融合1. 数学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数学实践任务。
例如,让学生统计家中一周的垃圾分类情况,或者计算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数学游戏: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数学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市场交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三、将劳动教育与小学科学学科融合1. 实验操作: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和清理工作中,让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
2. 观察与记录:在科学学习中,观察和记录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将劳动教育与小学其他学科融合1. 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劳动相关的活动,如搬运物品、搭建帐篷等,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艰辛。
2. 艺术创作: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与劳动相关的作品,如画一幅关于家庭大扫除的画作或者制作一个手工劳动工具等,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劳动的艺术美。
小学学科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小学学科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的学科教育来说,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学科教育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去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个性化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提供不同难度和形式的学习材料,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调整。
评价与反馈应该注重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策略发表时间:2012-08-20T16:33:09.96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延亭[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河北省清河县谢炉镇中心校区王延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心智刚刚开始“萌芽”,需要教师在学科教育中通过教育来开启学生的聪明才智。
教师要通过一些列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此简单谈谈在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和大家共勉。
1 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策略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道德品质。
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联系的桥梁,让教与学的距离更加接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提问,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育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没有理解,发现自己哪些知识点的教育策略需要改进等等。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学习变得主动,提高学习的注意力等等。
可以说,课堂提问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问题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如果问题设计得好,教师引导得好,那么就能起到提问的积极作用,否则,问题教学就会沦为为问题而问题,从而使问题教学变成教学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课堂提问,在课下做好提问的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方面有:淤搞好课堂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思考,消化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
于在提问时,要普遍关照,在学生看来,被教师提问是受到一种重视。
盂提问要浅显易懂,如果太深奥,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
关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策略的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策略的研究”的几点思考语文学科活动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种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模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语文学科活动化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活动模式。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设计生活化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运用语文知识。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中运用语文,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比如讨论、辩论、创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活动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批判思维等综合素养。
比如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撰写,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提高其综合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理念转变。
教师是语文学科活动化的主导者,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课题组为骨干 探索多学科教学策略
以课题组成员为骨干探索多学科教学策略黄陂区双凤中学我校2005年开始“学洋思”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但观点和行动方面尚存在一定距离,教学实践缺乏系统的策略。
因此我校选择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方向,旨在引导教师关注有效教学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去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组织理论学习,优化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对课题研究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学习材料8篇,并积极参加各级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24人次,提高了教师理论及业务水平,使课题研究有了理论支撑。
二、开展专题研究,提升实效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方案举办了多次主题研讨研究:(1)“课堂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我校现阶段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作出分析与研究。
(2)“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学习实效的调查研究”---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参与程度、学习实效,并进行分析与研究。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策略。
(4)“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研究”:探索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结构与教学过程,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还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倾听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要求,从而上不同的研究课。
三、加强学科研究,深化课题课题研究,关键在于落实深化。
在实践中,以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带动并指导同学科的课堂教学。
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教程中,与同学科老师积极探讨,以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个别指导等形式,发挥各自的骨干作用,并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一定要“先学后教”,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品味语言,自主发现,师生相互倾听,讨论交流,并采取激励性评价,树立坚定的学习自信心;数学课堂教学要求设置有效的数学情境,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更不要胡编乱造,既要题意明了,言简意赅,不拐弯抹角,又要符合现实生活问题设置要巧妙,要有层次感,更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课堂上精心设问、巧妙点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自我的人格魅力;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该能以情激趣,抓好入门教学,开展兴趣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学习的管理,要专心听同学的说、读,并默默作出反应和评价。
新课标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课题
新课标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策略。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新课标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课题》,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标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课题》篇1引言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同时,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也应该承担起德育的任务。
因此,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了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有力手段。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
同时,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德育目标,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初中教师开始关注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和素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核心素养的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表现。
本文将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是指通过情境体验、探究发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比较适合化学这一实验性课程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导入,设计相应的实验或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体验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融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融合,综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学科中,化学知识与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相互关联的部分,通过融合式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解酸碱性时,可以涉及到pH值的概念,结合数学中的指数运算等知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该知识。
三、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指将化学知识与实际情景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加以应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建立具有情境性质的实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认知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
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结合现实情景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探究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探究式教学五、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问题解答、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答辩等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等工具进行课堂扩展,让学生在学校外也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
以上为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素质,助力初中化学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作者:陈五甲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03期【摘要】长期以来,“题海书山”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生获得真知,教育部提出了“双减”的政策。
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改革,来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将根据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可行措施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双减” 小学数学课堂改革【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3-0106-03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话题讨论此起彼伏。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明确科学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组织课堂活动。
一、落实学生主体,全面参与知识探究“学生是主体”的观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思想。
动手动脑全面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才能生成深刻而丰富的认知经验,并获得品质和能力的无形渗透。
如此,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全面参与知识探究,是教师的重要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兴趣主观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程度,也影响学生主体探究的最终成效。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真正理解学习的价值,也尚未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具体的生活实践经历是学生情感和认知的根本来源,同时,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其中。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日常生活中人们用人民币进行商品交换的各种生活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生活现象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对人民币的价值和使用情况展开经验分享。
如此,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被充分调动,对人民币的探究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探究活动中。
又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现象,并让学生以制作者的身份来进行面积的计算。
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应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形成跨学科整合,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跨学科整合是指把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结合,把一些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等多方面入手,通过不同方法和方式进行研究。
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实现跨学科整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需要接受的知识越来越多,除了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就要做好跨学科教学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跨学科整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并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深入了解其他学科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跨学科整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他学科的内涵和特点,通过整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跨学科整合顺利开展。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确立整合目标跨学科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整合,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整合要注意教师在备课中要多学习有关跨学科整合的知识,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学科专业定位策略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定位策略研究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学科专业的定位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学科专业定位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于高校的整体形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前景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高校学科专业定位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确定学科专业定位的意义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发展战略的基础,决定了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特色。
同时,合理的学科专业定位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
此外,学科专业的定位也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对于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学科专业定位的因素1. 行业需求:学科专业的定位应立足于行业需求,预测未来的岗位需求情况,并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 学科基础:学科专业的定位应立足于学科的基础和优势,依托学校的研究实力和师资力量,构建有竞争力的学科体系。
3. 学生兴趣:学科专业的定位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使其在相关领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和激情。
4. 教学资源:学科专业的定位应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情况,确保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的储备。
三、高校学科专业定位的策略1. 面向市场需求:高校应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状况,根据市场的反馈情况,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
2. 建立优势学科: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培养并发展优势学科,形成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体系。
同时,需要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
3. 强化实践教学: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教师工作规划的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研究
教师工作规划的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研究引言:教师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他们承载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责任。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科教学研究密切相关,教师工作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前期准备教师工作规划开始于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位。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不足,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参加心理咨询,进行自我评估,并借助专家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认识。
第二:目标设定教师的目标设定需要具体可行。
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匹配。
目标设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建立学科教学研究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
建立学科教学研究团队是教师工作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与同事组建研究小组,共同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相互促进专业成长。
第四:参与学科研讨会和培训学科研讨会和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培训进修班来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并更新教学理念。
第五:持续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建立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同时,要注重积累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育理念。
第六:开展小研究项目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开展小研究项目。
通过深入学科教学探索和实践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七: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教师学科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通过学科教学研究和实践,为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广泛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环境。
新教师汇报课总结发言稿
新教师汇报课总结发言稿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新加入本校的教师XXX。
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共事,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的教学工作情况以及总结发言。
一、工作内容与进展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以教育教学为重心,努力融入校园,全心投入教学工作。
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调整:针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我认真研究并精心制定了教学计划。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解、示范、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生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我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我积极与他们进行个别交流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4.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如班级管理、社团指导等,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二、教育教学心得与体会在这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1. 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3. 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家长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者,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十分重要。
因此,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三、下一步计划与展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优秀8篇)2023年新课标心得体会篇一我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
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
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
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
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
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加强课程整合,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新高考改革突出了课程整合的理念,要求各学科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协作。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历史课上可以引入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在生物课上可以介绍地理环境对生物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识。
通过课程整合,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使地理知识更加综合和全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科应用能力新高考改革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学科作为以空间与地域为重点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空间分析和地域研究,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和实质。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地图绘制、空间分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应用能力。
三、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新高考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展示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分析实际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策略的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策略的研究”的几点思考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和实践素养等六大部分。
语文学科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其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通过活动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素养。
语文学科活动化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而活动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与现实生活结合。
语文学科教学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文学作品创作、跨学科项目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语文学科活动化需要倡导多元评价。
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注重学生的书面表现和语文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化教学应当倡导多元评价,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
可以通过平时表现、项目作业、实践成果、个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果。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活动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促进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创新和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要不断探索语文学科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重视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顾冷沅〔摘要〕为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策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文对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怎样从认知过程四要素的角度来改进策略,提出了基本的设想和方法。
1.为什么要提出教学策略这个问题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表明教育目标由此更为系统、更为综合、更为现代化,也就是更高了。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而一周五天工作日制度则使学校教育时间减少六分之一。
于是,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负担要减轻,教育质量要提高,这些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就是说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体对策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新的。
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数,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要像节约粮食一样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时隔360多年,这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它就是效率问题。
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直接关联到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由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止标的分类及表述目前常偏重于层次的划一与外显的行为。
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过于划一的目标会低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凭借外显行为的表征会掩盖教学活动的深刻性。
这是由于,第一,教学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与能力,并在生理、心理的其他侧面。
以及社会化等诸方面得到迅速成长。
但彼此间的成长速率并不相同,因而这种简单化的划分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第二,外显的行为目标一般不能准确提示出全部心理活动的内隐因素,制定教学目标如果仅是从知识内容出发,离开了教与学的具体行为,离开了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必将问题百出。
可以这样说,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学者效率问题研究的前提。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而是带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过程;它也不是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在教育观念指导下体现教学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的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2.怎样研究教学策略这里我想主要就如何发挥群众性教育研究的优势,提倡一下从经验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线。
本世纪初,最著名的理论家涂尔干(Durkhcim)曾论及教育科学“借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于是在纯历史和纯哲学的教育概念上出现了突破口。
这种突破导致了教育科学本世纪以来的重大进展。
然而这种进展本身却潜伏着尖锐的矛盾:一面是上前心理实验方法的现实价值观的无比深刻性、教育主体与环境变量的异常复杂性;另一面是目前心理实验方法的现实局限性,精密科学方法对人的心理研究尚处于比较肤浅和简单化程度。
矛盾的两方面共存于教育科学这个统一体之中,于是出现了大量盲点、误区和空白。
主要由于这些原因,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当代教育改革实验与研究的如下特征:①强调学校课程、教材、专利法的整体改革以及与社会紧密结合。
为使教育迎接时代生活的挑战,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内容的改革又不能不涉及方法的改革,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和试验加以检验。
国外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
众多的教育家则预言新的教育蓝图是:新的知识将迅速地应用于学习过程;新的教育媒体将被用来改善学校教育;合作将把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教育型、革新型的领导将成为未来管理者的主要特征。
②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包括科学、道德、审美等)三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这是由于社会要求教育对人的培养不单纯在于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还有生理素质的提高,良好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的形成,进而还有合科社会化要求的各种能力及个性心理品质的获得与完善。
而且,教育实验所设计的任何教育影响,总是要通过学生的头脑,引起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才能产生效果,所以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研究的教改实验势必会有心理实验的成分。
③重视改革实验的方法甚至研究路线的研究。
现代教育实验一方面要求有尽可能的控制,要求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和数据尽可能客观化,精确化;另一方面则要求进一步重视理论思辨的作用,建立假说时要有充分的科学论证,实验过程中要凭真实的客观材料检验假说。
至于研究路线,我想多说几句。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起,各经济发达国家都相继从宏观到微观对教育进行改革。
六十年代中期,欧美各国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信念:“教育研究达到促进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的改进反过来又说明国民经济得到实质性的和持续的发展”。
可是仅仅过了五、六年,整个七十年代反而成了“对教育研究失望的时期”(见〔瑞典〕胡森“教育研究的国际背景”一文)。
究其原因,除了以中东石油战争为起点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之外,在于教育研究本身。
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研究路线的深刻检讨。
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对当时从工业界移植过来、原先成功地用于技术开发的R.D.D(研究—开发—推广)模式的抨击。
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看,这种从学者到教师的直线式的单向过程,在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人为地设置了一道鸿沟,由此导致研究成果连同它所开发的新编课程在学校实施时倍受挫折。
人们开始放弃旧方法和寻找新的研究路线,并认为新的路线应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益于发挥实践者的作用。
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史坦豪斯(L.Sterhous)所说的:“教育要取得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教师接受又有助于教学研究的传统。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我们应当鼓励广大教师成为研究、开发的局内人,并在导找教学策略模式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研究路线。
我们还应当鼓励教师重视自己的经验,因为教学经验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一活动成败进止的体验。
它对改进教学策略有指导作用,又是理论研究的原材料。
由此应当提倡从经验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线(完整地说是从经验到策略和从理论到策略这两条路线的结合),当然这主要是针对侧重于改革实践的研究者而言的。
作为实践研究者的第一线的教师必须致力于使自己的研究从经验描述提高到理论假说水平,从自然观察深入到实证思辨水平,从追求成果表述扩大到传播物化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专家学者与教师的能力合作,以便仔细考虑革新的技术;还应十分注重总结自己的经剑、积极借鉴外来经验。
学习国外的思想和做法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而且址是有民族性的东西址容易走向世界,例如古代的《学记》就是我们民族在教育理论上的宝贵财富。
顾冷沅〔摘要〕为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策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文对如何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怎样从认知过程四要素的角度来改进策略,提出了基本的设想和方法。
1.为什么要提出教学策略这个问题自八十年代末以来,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表明教育目标由此更为系统、更为综合、更为现代化,也就是更高了。
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而一周五天工作日制度则使学校教育时间减少六分之一。
于是,教学时间减少,学生负担要减轻,教育质量要提高,这些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就是说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及具体对策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新的。
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数,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要像节约粮食一样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时隔360多年,这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它就是效率问题。
所谓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直接关联到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由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止标的分类及表述目前常偏重于层次的划一与外显的行为。
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过于划一的目标会低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凭借外显行为的表征会掩盖教学活动的深刻性。
这是由于,第一,教学的对象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与能力,并在生理、心理的其他侧面。
以及社会化等诸方面得到迅速成长。
但彼此间的成长速率并不相同,因而这种简单化的划分很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第二,外显的行为目标一般不能准确提示出全部心理活动的内隐因素,制定教学目标如果仅是从知识内容出发,离开了教与学的具体行为,离开了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必将问题百出。
可以这样说,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学者效率问题研究的前提。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来在教学设计领域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就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而是带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过程;它也不是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在教育观念指导下体现教学目的、原则、方法、手段的预设行为的综合结构。
2.怎样研究教学策略这里我想主要就如何发挥群众性教育研究的优势,提倡一下从经验上升到策略的研究路线。
本世纪初,最著名的理论家涂尔干(Durkhcim)曾论及教育科学“借用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于是在纯历史和纯哲学的教育概念上出现了突破口。
这种突破导致了教育科学本世纪以来的重大进展。
然而这种进展本身却潜伏着尖锐的矛盾:一面是上前心理实验方法的现实价值观的无比深刻性、教育主体与环境变量的异常复杂性;另一面是目前心理实验方法的现实局限性,精密科学方法对人的心理研究尚处于比较肤浅和简单化程度。
矛盾的两方面共存于教育科学这个统一体之中,于是出现了大量盲点、误区和空白。
主要由于这些原因,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当代教育改革实验与研究的如下特征:①强调学校课程、教材、专利法的整体改革以及与社会紧密结合。
为使教育迎接时代生活的挑战,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而内容的改革又不能不涉及方法的改革,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和试验加以检验。
国外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不在科学技术而在新型的学校教育。
众多的教育家则预言新的教育蓝图是:新的知识将迅速地应用于学习过程;新的教育媒体将被用来改善学校教育;合作将把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教育型、革新型的领导将成为未来管理者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