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科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内科方面的疾病及治疗方法。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如下:
1.常见疾病及其分类:中医内科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痢
疾、黄疸、痹证、疟疾等。
这些疾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实证和虚证等。
2.病因病机:中医内科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
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
因此,理解病因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辨阴证阳证、定
病性、定位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治疗方法: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
对于不同的疾
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感冒可以采用解表法治疗,咳嗽可以采用宣肺止咳法治疗等。
5.方剂与药物:中医内科常用的方剂有很多,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麻黄汤等。
这
些方剂都有各自的功效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
此外,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也需要掌握。
6.其他:除了以上内容外,中医内科考试还可能涉及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如经络理论、
穴位按摩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内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和中医药的运用。
在中医内科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类内科疾病。
以下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的研究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中医药的运用原则。
二、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地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考生还需要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四、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用方剂。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常用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加减汤、柴胡疏肝汤、理中丸等。
五、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出现病案分析的题目。
考生需要根据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辨证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辨证论治意见。
通过病案分析,可以考察考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中医内科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中医内科考试中,还会涉及到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医法、中医药管理法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医德、医术、医风、医德等。
以上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实践的积累,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方剂,掌握病案分析的方法,同时了解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鉴别诊断:1.淋证答:⑴淋证与癃闭的鉴别⑶与尿浊的鉴别:尿浊⼩便混浊,⽩如泔浆,类如膏淋,但排尿时并⽆疼痛涩滞感,异于淋证。
⑷不同淋证的鉴别:①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便⾚热、溲时灼痛。
②⽯淋:以⼩便排出砂⽯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③⽓淋:⼩腹胀满较明显,⼩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④⾎淋:氵弱⾎⽽痛。
⑤膏淋:淋证⽽见⼩便浑浊如⽶泔样或滑腻如脂膏。
⑥劳淋:久淋,⼩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2.⽔肿答:⑴⽔肿与⿎胀:相同点:浮肿、腹⼤。
不同点:⽔肿有四肢浮肿,后见腹⼤。
⿎胀先有腹⼤,⽪⾊苍黄,脉络暴露,后见浮肿。
⑵⽔肿与饮证:相同点:⽔肿、⽓喘。
不同点:⽔肿是先肿,肿甚⽽喘。
饮证先喘,积年久喘延成⽔肿⑶区别阴⽔阳⽔3.⾎证答:⑴⿐衄①与外伤⿐衄鉴别:有明确的外伤史。
因碰伤、挖⿐等引起⾎管破裂⽽致⿐衄者,出⾎多在损伤的⼀侧,且经局部⽌⾎治疗不再出⾎,没有全⾝不适症状.②与经⾏衄⾎鉴别:其发⽣与⽉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期或经⾏前出现。
经⾏衄⾎⼜名倒经、逆经。
⑵齿衄齿衄与⾆衄相鉴别:齿衄为⾎⾃齿缝、⽛龈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衄为⾎出⾃⾆⾯、⾆边、⾆根或⾆系带处,有时在⾆⾯上有针眼样出⾎点。
⑶咳⾎※※①咳⾎与吐⾎相鉴别:、⾎⾊不同(咳⾎⾎⾊鲜红,常伴泡沫痰液;吐⾎⾎⾊暗红,常混有⾷物残渣)、⾎中夹杂物不同、前驱症状(咳⾎多伴有喉痒、胸闷之先兆,⾎常随咳嗽⽽出,⽽呕⾎常伴胃脘不适、恶⼼等症状,⾎随呕吐⽽出)及出⾎后症状不同(咳⾎之后常持续多⽇痰中带⾎,但⼤便不⿊;吐⾎则⽆痰中带⾎,⽽⼤便常为⿊⾊)、旧疾不同(咳⾎病⼈常有咳嗽、肺痨、喘证等旧疾;吐⾎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等病史)。
②咳⾎与肺痈相鉴别:肺痈咳⾎多由风温转变⽽来,常为脓⾎相间,⽓味腥臭,初期见风热袭肺的证候,咯脓⾎阶段多伴有壮热、烦渴、胸痛、⾆红苔黄、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
③咳⾎与⼝腔出⾎相鉴别:⿐咽部、齿龈及⼝腔其他部位出⾎的患者,常为纯⾎或随唾液⽽出,⾎量少,并有⼝腔、⿐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一)肺系病证感冒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
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2.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
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1.宋某,男,4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辨证分型:暑湿证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12 厚朴10 扁豆20 银花15连翘15 藿香10 佩兰15 鲜荷叶302.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感冒证型:气虚证证候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故反复感冒,卫气不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见恶寒重,无汗,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齿印,脉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人参15 茯苓20 甘草5 苏叶12葛根30 前胡15 枳壳15 桔梗15陈皮10 木香10咳嗽1.简述咳嗽与哮病、喘证的鉴别点。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中医内科学由于考点和难点众多成为了考生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很多考试被中医内科考试挡在门外,因此倒在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路上,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中医内科学考试,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
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
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
悬饮;邪犯胸肺;1、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溢饮:小青龙汤。
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八、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1.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
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中医内科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分为寒、热、湿、燥、风五种。
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3.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4.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感冒、胃炎、肠炎、肝炎、
高血压、糖尿病等。
其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5.中医内科常用中药:了解并熟悉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范围。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6.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穴位
选择、插针方法、操作步骤等。
同时,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针对不同的证型进
行特定的治疗。
例如,针对湿热病证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针对气虚
血瘀证型,使用益气活血的中药等。
8.中医内科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
理疗方法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9.中医内科的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内科的养生学说和调养方法,如养
心法、养肺法、养脾法等。
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和调养方案。
10.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积累一定的
临床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考试时间:1月9日15:00~17:00,考试地点:2309)一、名解1、肺脏P1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2、心悸P126: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3、鼓胀P280: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4、痹证P463: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5、水肿P329: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喘证P88: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即气喘、喘息。
7、胸痹P135: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8、腹痛P227: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淋证P339: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便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单选三、多选1. 咳嗽症状P73-74: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外感咳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2. 哮病病因P80: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体虚病后、肺脾肾亏虚、过敏)3. 肺痈不同表现阶段的病理症状变化P100-1014. 肺痨的致病因素和症候P104-105、P107-109: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肺阴亏损证、虚火灼肺证、气阴耗伤证证、阴阳虚损证。
5. 胸痹的病机P137:心脉痹阻,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6. 胃痛的治则、病因P190、P187: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doc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 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 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doc
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病名定义: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时行感冒是感冒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感受时行疫毒,病情重而多变,在一个时期、-•定区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考,且不限于季节,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咳嗽是指肺失宜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小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茨•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其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症。
5.肺痈是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6.肺捞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撈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育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Id 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组,脫腹胀满,肢体浮肿,英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8.肺萎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9.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屮悸动、惊惕不安,菇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同时并见。
病情较轻为惊悸,病情较重为怔忡。
10.胸痹是指胸部闷痛,萇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窣,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中医内科学复习指南重难点攻关
中医内科学复习指南重难点攻关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了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临床疾病诊治和药物应用等内容。
想要在中医内科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对该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攻关。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中医内科学复习的指南,并着重解析该学科的重难点知识。
一、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1. 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五行学说则探讨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则强调了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物质和能量。
2. 中医内科疾病常见病症中医内科疾病包括肝病、脾胃病、肾病、肺病等常见病症,其中每种病症都有其独特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例如,肝病常见的病症有脉络脱、肝郁、气滞等,治疗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
3. 中医内科常用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侧重于观察舌象、面色等外部表现;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来判断病情;问诊则是针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详细询问;切诊则通过手法等方式判断患者的脉象。
二、中医内科学的难点知识1. 中医内科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是该学科的难点之一。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在机体内发展演变的过程。
掌握中医内科病因病机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2. 中医内科药物的应用中药是中医内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中药种类繁多,功效各异,掌握其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是考生的难点。
需要了解常用中草药的药性、归经、功效等,并掌握处方和煎煮技巧。
3. 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判断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论治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脉象等综合信息,准确诊治疾病。
三、中医内科学的攻关技巧1. 建立知识框架在复习中医内科学时,首先要建立起知识框架,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和内在逻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正常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中医治疗方法对疾病产生的影响,致力于发掘和总结中医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准备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来说,中医内科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学科。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
1.中医内科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这些理论对中医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考生应该熟悉每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和应用,以及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治疗中医内科学的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溃疡、肝炎、肾炎、膀胱炎等。
对于每个疾病,考生需要了解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特点,考生需要理解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对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3.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内科学除了常见病之外,还涉及一些疑难杂症,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癌症、甲状腺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诊断和治疗就更加考验医生的能力。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便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
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治疗既能缓解病情,又能增强体质,对于某些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有着独特的疗效。
针灸治疗还包括了各种针刺方法和器械,考生需要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5. 食疗调养中医内科学还包括了食疗调养,即通过饮食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
考生需要了解食疗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注意食疗与药物治疗的搭配,避免不当的食物和药物相互干扰。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中医内科学重点一、概述1.1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1.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领域1.2.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2.2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诊断与辨证1.2.3 中医内科学的药物治疗1.2.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治疗1.2.5 中医内科学的内服和外用方剂1.2.6 中医内科学的预防与保健二、内科常见疾病2.1 心血管疾病2.1.1 高血压2.1.2 冠心病2.1.3 心绞痛2.1.4 心律失常2.2 呼吸系统疾病2.2.1 慢性支气管炎2.2.2 支气管哮喘2.2.3 肺结核2.2.4 肺炎2.3 消化系统疾病2.3.1 胃炎2.3.2 胃溃疡2.3.3 胃癌2.3.4 肝炎2.3.5 肝硬化2.4 内分泌系统疾病2.4.1 糖尿病2.4.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4.3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2.4.4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3.1 中医四诊合参法3.1.1 观察诊3.1.2 问诊3.1.3 摸诊3.1.4 切诊3.2 内科疾病的常见辨证3.2.1 病因辨证3.2.2 脏腑辨证3.2.3 病位辨证3.2.4 病机辨证四、中医内科药物治疗4.1 常用中药汤剂4.1.1 温中扶正类4.1.2 清热利湿类4.1.3 补虚安神类4.1.4 活血化痰类4.2 中成药的应用4.2.1 云南白药4.2.2 逍遥丸4.2.3 刘聪救心丸4.2.4 十滴水五、中医内科针灸治疗5.1 针灸治疗原理5.1.1 刺激穴位5.1.2 调节气血5.1.3 调整脏腑功能5.2 内科常用针灸疗法 5.2.1 穴位刺激5.2.2 艾灸治疗5.2.3 密刺六、中医内科预防与保健6.1 饮食保健6.1.1 清淡饮食6.1.2 合理搭配6.1.3 远离辛辣食物6.2 运动保健6.2.1 适度运动6.2.2 散步锻炼6.2.3 太极拳6.3 睡眠保健6.3.1 定时作息6.3.2 保持良好睡眠环境6.3.3 预防失眠附件:相关临床案例、药物名称解释、辨证论治方案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指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词解:屮医内科学:是运用屮医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川屮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咳嗽:是指外感六淫或内伤及肺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屮悸动,惊惕不安,茯则不能白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眩晕:是由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虚,饮食不节,跌仆外伤等因素,引起风,火, 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痰浊,瘀血, 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共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屮风:是因为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临床以上腹胃皖部进心贞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 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致,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传导失司,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澹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痹症:是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内因正气不足,导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导致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临床以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发生疼痛, 麻木,酸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英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感受外邪,或饮食劳欲体虚,导致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一)期中考试复习重点(一)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
重伤风:感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1.1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疫毒,病情重而多变,在一个时期一定区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且不限于季节,具有传染性。
2.2感冒之邪主要入侵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口鼻、皮毛2.3病因病机: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诊断1.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咽痒、周身酸楚不适等。
若风邪兼夹暑湿等其他病邪,还可见胸闷、脘痞、纳呆、便溏等其他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暴增,且病证相似,常表现为突然起病、恶寒、发热(高热多见)、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重。
3.病程一般3~7天,普通感冒不易传变,而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人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血常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本病的诊断。
辨证: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2.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者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肺,肺气不宣者。
3.暑湿伤表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
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
但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临床表现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
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1.气虚惑霄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枯梗宣肺化痰止咳。
2.阴虚德冒身热,微恶风寨,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爽,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十,舌红,脉数等症.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2.5辨证论治①辨虚实②辨风热与风寒③辨兼夹证④辨顺势与逆势治疗:实证感冒:辛温解表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二)咳嗽1.1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痰声并见,以咳嗽并称。
1.2外感咳嗽: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所引起的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之咳嗽。
1.3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伤于肺所引起的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之咳嗽。
2.2咳嗽的基本病理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的?肺失肃降,肺气上逆。
“咳嗽不止于肺”,是说咳嗽不仅是肺脏本身病变可造成,而其它脏腑功能失调时,也可发生,如肝火犯肺;“而亦不离乎肺”,是说无论何种原因,都必须累及肺脏,使其肃降功能失调,气机上逆才能引起咳嗽。
2.3咳嗽的治疗应注意什么?①咳必治肺,但须注意整体治疗,如肝火犯肺应配合泻肝降火;②外感切忌敛涩,敛涩则易恋邪,内伤切忌宣散,宣散则易伤正。
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寨,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江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宜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于,微有身热者。
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于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宜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萝子肃肺止咳; 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溃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瘠,苔腻者。
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
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
2.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3.肝火犯肺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丽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战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 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牌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4.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七)肺胀1.1肺胀:多种慢性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以喘息气促,咳嗽痰多,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喘脱、昏迷为主症。
2.1病因病机:病因:肺病迁延,六淫侵袭,年老体虚→使痰饮潴留,肺气壅滞,气滞血瘀,痰饮瘀血滞留心肺而成肺胀,并影响多个脏腑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心等2.2诊断1、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发病年龄多为老年,典型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痰多,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以咳、喘、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急症状3、常因外感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
4、鉴别诊断:哮病: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发作时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突然发病,迅速缓解。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2.3证治分类1.外寒内饮证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胀满,恶寒,周身酸楚,或口干不欲饮,舌体胖大,苔白滑,脉浮紧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代表方:小青龙汤2.痰浊壅肺证临床表现: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膩或浊腻,脉小滑。
证机概要:肺虛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笪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3.痰热郁肺证临床表现: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痰浊内蕴,郁面化热,痰热壅肺,清肃失司。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4.痰蒙神窍证临床表现: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睏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