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液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案-江苏省句容市2021届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课时:第一课时班级:姓名: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溶质和溶剂,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2. 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3.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重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溶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解的物质叫。
2.溶质可以是体、体,也可以是体。
溶剂有多种,可以是水、汽油、酒精等,但在一般情况下都指的是,除特殊说明外。
3.人们把溶液中所含的量叫做溶液的浓度。
人们常用溶液中所含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与之比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常用表示。
二、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组成【阅读理解】1.溶液都是由和组成的。
【交流讨论】:你知道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归纳总结】:2.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当固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当气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当液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如果物质与水混合形成溶液时,通常作溶剂。
3.溶液的命名规律。
如:把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形成的溶液名称叫。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讨论交流】1.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后的溶液的体积是100毫升吗?为什么?2.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学生小结】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1.溶液的体积不能是和的简单相加2.溶液的质量= +【活动与探究】课本P11—12配制两份蔗糖溶液1.请你猜一猜,下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2.将实验数据填入【讨论】利用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归纳总结】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越高。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溶解的概念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的概念和单位的理解;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称量杯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等;
3. 实验操作流程。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溶液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4. 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加深理解;
5. 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 总结与应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六、课堂练习:
1. 什么是溶解度?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
3. 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了溶解度的单位和表示方法,认识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溶液的理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教案
第一章:溶液的基本概念1.1 溶液的定义解释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1.2 溶液的组成介绍溶剂和溶质的概念,解释它们在溶液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溶剂和溶质。
1.3 溶液的浓度解释溶液的浓度概念,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介绍浓度表示方法及其计算方法。
第二章:溶液的配制方法2.1 配制溶液的步骤介绍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包括称量、量取、溶解等。
强调注意事项,如准确称量、避免溶液污染等。
2.2 常用配制方法介绍常用的配制方法,如直接溶解、稀释、转移等。
示范具体的配制操作,并解释其原理。
2.3 配制溶液的技巧介绍一些配制溶液的技巧,如使用玻璃棒搅拌、避免气泡产生等。
强调这些技巧对于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重要性。
第三章:溶液的分析方法介绍溶液的酸碱性质及其分析方法。
示范使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工具进行酸碱分析。
3.2 溶液的沉淀分析介绍溶液中沉淀的形成及其分析方法。
示范使用沉淀试剂进行沉淀分析,并解释结果。
3.3 溶液的滴定分析介绍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示范使用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分析,并解释结果。
第四章:溶液的配制与分析综合练习4.1 练习配制溶液给定一定浓度的溶液配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溶液的配制。
检查学生配制溶液的准确性和操作技巧。
4.2 练习分析溶液给定一定酸碱性的溶液,学生使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进行酸碱分析。
给定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使用滴定分析法进行分析。
4.3 综合练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配制和分析方法,完成一个实际的溶液配制和分析任务。
第五章:溶液的配制与分析实验5.1 实验一: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溶液的浓度。
5.2 实验二:酸碱分析实验学生使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对给定的溶液进行酸碱分析。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解释实验结果。
5.3 实验三:滴定分析实验学生使用滴定分析法对给定的溶液进行浓度分析。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分类。
3. 能够正确描述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4. 了解如何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分类。
3.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理解。
2.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容量瓶、三角瓶、玻璃棒等。
2. 实验物质:NaCl、CuSO4等。
3. 课前准备:制作溶液并做好溶液浓度检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学习:简要讲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内容:
a.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稀释溶液等。
b. 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关系:明确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过程。
c. 制备溶液和测定溶液浓度:介绍溶质与溶剂的比例关系。
3. 实验操作:
a. 制备NaCl饱和溶液并用三角瓶测量浓度。
b. 制备CuSO4过饱和溶液并观察晶体生成情况。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理解。
六、课后作业:
1. 撰写制备溶液的实验报告。
2. 记录观察对比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点。
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和提问。
七、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八、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拓展对溶液的理解和探索。
自学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自学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时间:2节课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和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 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
3. 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5. 化学方程式中的溶液表示法
教学活动:
第一节课:
1. 简单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明白溶解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变化。
2.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溶解度的物质在水中的表现,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3.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式描述溶质和溶剂的比例关系。
第二节课:
4. 以饱和溶液的实验为例,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让学生了解温度、压力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5.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来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让他们理解溶解是一种化学反应。
评估:
1. 提问学生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看他们是否能清晰地表达。
2. 让学生解释化学方程式中溶质和溶剂的表示方法,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延伸活动:
1. 实验溶解度和溶解过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 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常见的溶液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
第六章 溶液及溶液的组成复习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 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 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 NaCl 的溶液度为 36g 含义: 在 20℃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36 克 NaCl 或在 20℃时,NaCl 在 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36 克
学生用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相溶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3)溶液中若有水存在,无论水的量多还是量少,水都是溶剂。 (4)在不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是水。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 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 质的 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 解的剩 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质量不再减少,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为 该溶质 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
注:①Ca(OH)2 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 NH4NO3 溶解 溶解放热:如 NaOH 溶解、浓 H2SO4 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 NaCl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试讲
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试讲
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常见溶液的性质。
一、概念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中的溶解现象,让他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
二、概念讲解
1. 溶液的定义: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所形成的 homogeneous mixture。
2. 溶液的特点:可见无色、均匀透明、不会因离心沉淀。
3. 溶液的分类:根据不同溶质和溶剂的组合,可分为气体溶液、液体溶液和固体溶液。
三、实验演示
1. 展示实验装置和所需物质:砂糖、水、试管、烧杯。
2. 操作步骤:将砂糖加入水中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3. 观察结果:砂糖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液体。
四、讨论与思考
1. 讨论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温度、溶质颗粒大小、搅拌程度等。
2. 思考为什么在溶解过程中需要搅拌?
五、案例分析
1. 给出常见的溶液实例:盐水、酒精等。
2. 分析这些溶液的特点和应用。
六、小结与作业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溶液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溶液的应用实例的小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溶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溶解过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巧。
同时,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化学的真实意义。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熟悉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4. 学会用溶液进行实验,并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
3. 溶液的分类
4. 溶液的性质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侧重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帮助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3.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溶液并观察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溶液的理解。
4. 拓展:通过讨论和补充知识,拓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知识检测:设计一份知识检测题目,检验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师资:
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 需要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愿本次教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其中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来表示其浓度。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溶液可以通过溶解固体、稀释液体或气体溶解于溶剂中制备。
2.2 溶液的纯化:溶液可以通过过滤、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纯化。
第三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3.1 溶液的性质:溶液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透明度、颜色、味道、气味等。
3.2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来表示其溶质的含量。
第四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4.1 溶液的稀释:溶液可以通过添加溶剂来稀释其浓度。
4.2 溶液的浓缩: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或使用蒸馏等方法来浓缩其浓度。
第五章:溶液的配制与使用5.2 溶液的使用:溶液可以用于实验、医疗、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溶液的分类与特点6.1 溶液的分类:溶液可以根据溶质的性质和溶解度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6.2 溶液的特点: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可逆性等特点。
第七章:溶液的相律与相图7.1 溶液的相律:溶液的相律是指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规律。
7.2 溶液的相图:溶液的相图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变关系的图表。
第八章:溶液的化学平衡8.1 溶液的化学平衡: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可以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溶液中反应物和物的浓度关系。
8.2 溶液的酸碱平衡: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可以达到平衡状态,pH值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酸碱性。
第九章:溶液的渗透压与沸点9.1 溶液的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差异会导致渗透压的产生,渗透压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渗透性质。
9.2 溶液的沸点:溶液的沸点会受到溶质的影响,沸点升高或降低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沸点性质。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特点1.1 溶液的定义1.2 溶液的特点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2. 讨论溶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区分溶液和其他混合物。
3. 讲解溶液的表示方法,如浓度、摩尔浓度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定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溶液特点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表示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方法2.2 溶液的纯化方法2.3 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2. 介绍溶液的纯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讲解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方法,如密封、冷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制备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纯化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储存与保鲜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概念3.2 溶液的稀释方法3.3 溶液的浓度计算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如添加溶剂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如C1V1=C2V2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浓度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稀释方法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溶液的化学平衡4.1 溶液的酸碱平衡4.2 溶液的离子平衡4.3 溶液的溶解平衡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酸碱平衡,如pH值的概念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离子平衡,如离子的共存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溶解平衡,如溶解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平衡的理解。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主题:溶液
目标:学生理解溶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描述溶液。
一、引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盐搅拌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水能否溶解盐。
二、概念讲解:
1. 溶解: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的过程。
2.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3.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浓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5. 稀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性。
材料:盐、烧杯、温水、冷水。
步骤:分别在温水和冷水中加入相同量的盐,观察盐的溶解情况。
2. 实验二:制备饱和溶液。
材料:饱和食盐溶液。
步骤:加入适量盐在水中,持续搅拌直至无法再溶解盐,制备饱和溶液。
四、讨论和总结:
1. 为什么在冷水中盐的溶解性会比在温水中差?
2. 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3. 什么是晶体水?
4. 什么是溶液的浓度?
五、拓展练习:
1. 有一杯水中加入一些结晶的糖,糖会不会溶解?
2. 如何制备一定体积的稀盐水溶液?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溶解、溶液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
溶液教案初中化学授课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规律。
3. 知道如何对溶解过程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2.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溶解度计算。
4.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溶解度的计算。
2.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实验器材。
2. 合适的示范实验。
3. 学生准备好笔记和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介绍溶液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通过实际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4. 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归纳: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总结溶液的特点和规律,确保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溶液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结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教学设计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考题:如何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需要精确称量和准确计量?
-学生讨论:探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原因及解决办法。
2.实践操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回顾溶液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基本概念: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教师示范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a.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氯化钠。
b.使用量筒准确计量水。
c.将氯化钠溶解于水中,搅拌均匀。
d.对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定性分析。
4.注重实验安全,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实验的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实验数据真实性的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家中实验与学校实验室实验在器材、操作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如何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腌制、医疗等,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溶质质量分数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思考如何将所学溶液配制知识应用于其他溶质的配制,如糖水、盐水等。
4.团队合作与分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溶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概念;
2. 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溶液;
3.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溶液的定义和分类;
2. 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
3. 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容量烧杯、玻璃棒、溴酸钾、氯化钠等;
2. 课件或教学板书;
3. 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溶液的颜色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
2. 授课:介绍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和溶度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和溶液的性质;
3. 实验:通过实验制备溴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观察其溶解过程和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溶液的溶解度和溶度特点,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溶质,哪些是溶剂:盐水、汽油、酒精;
2. 溶解度和溶度有什么区别?请举例加以说明;
3. 请解释下列现象:在加热溴酸钾溶液时,观察到白色固体溶解,冷却后结晶析出。
六、作业布置
1. 小结本节课内容,包括溶液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完成化学实验报告;
3. 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增强了他们对溶液概念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了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
需要进一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课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剂的概念.【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溶质和溶剂思路一【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 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 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演示】 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 溶剂 溶质 现象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 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乙醇【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试讲教案
一、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与特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理解溶液的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3.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产生的溶液,引出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讲解:依次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以及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有些则不能。
3.实验: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5.总结: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
六、板书设计:
1.溶液的定义和特性。
2.溶液的组成。
3.稀溶液与浓溶液的区别。
4.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围绕溶液的定义、特性和溶解度展开,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和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溶液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轮复习教案2008年月日总2课时撷秀中学化学组张永亮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溶液的特征和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认识物质溶于水时伴随能量的变化,了解水溶液的一些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2.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含义,会进行相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一般操作步骤有:计算、称(固体质量)量(液体体积)、溶解(稀释)、保存。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含义,会绘制和使用简单的溶解度曲线。
了解结晶现象和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构建知识网络,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探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系统认识溶液知识,发展合作、严谨、求实、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任务分析1、本章重点: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2、本章难点:涉及密度、体积等的溶液配制的计算;化学反应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3、课型:第一轮复习课4、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法第一轮复习,引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是必须的。
应从溶液整个知识体系上归纳整理使零散知识网络化,中考考点习题化,强化概念理解,注重思维训练。
四、学法课前预习:学生进行本章知识点归纳;课堂上:抓住基础,积极参与,根据老师设计由浅入深,思考——小组讨论----质疑-----理解讲评。
教学过程:[本章考点解析]分散体系:1、悬浊液乳、浊液溶、溶液比较[练习1] [2008常州]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练习2][2008.四川]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B.牛奶C.酒精 D.白醋2、乳化作用当在植物油中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就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
肥皂、洗涤剂等都具有。
说明:①不能将乳化作用与溶解混淆。
乳化之后的混合物中分散颗粒是细小的液滴,它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而溶解后的混合物中分散颗粒是分子或离子等。
②乳化后得到的混合物虽然比较稳定,但它不属于溶液,而属于乳浊液。
[练习][2007成都]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溶液一、物质的溶解:1、定义: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过程叫做溶解。
2、多数情况下,人们希望能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
若要用大粒盐配制盐水,为使大粒盐尽快溶解,可采用的两种方法是:方法一:把食盐研成粉末;方法二:搅拌或用热水。
3、少量固体溶于水后引起溶液凝固点沸点的变化在寒冷的冬季(假设-1℃),你若将分别盛有①开水、②冷水、③食盐水、④白糖水的器皿放在室外过夜,早晨起来可以看到结冰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物质溶于水的热量变化:小涛同学向下图所示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则加入的物质是( )A.苛性钠B.生石灰C.硝酸铵D.氯化钠5[2006徐州]2006年2月5日,我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
其原因是(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B.盐水的沸点较高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D.盐与雪发生反应6、[2006苏州]在室温下,将下列物质各5 g分别放入50 g水中,现象最相似的是( )A.CaO、CaCl2 B. CuS04、NaCIC.CaC03、BaS04D.NaOH、NH4N037.下列溶液能导电的是( )A.蔗糖溶液B.酒精溶液C.食盐溶液D.碘酒8.20℃时,向某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一定增加B.溶液质量一定增加C.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溶剂质量一定不变9、如图所示,把试管放人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人5 mL(1)(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3)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饱和石灰水温度升高,导致Ca(OH)2溶解度下降, 析出。
溶液二、溶液组成及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1. 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与液体形成溶液,一般将当作溶质,当作溶剂。
②由水形成的溶液,无论水的量是多少,水都是。
③根据溶液的名称判断,名称中前面的物质是溶质,后面的物质是溶剂,如碘酒中是溶质,是溶剂。
注意:①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是水。
如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②未溶解掉的物质不能视为溶质。
2. 10gNaCl完全溶于50g水中,m溶质:m溶剂:m溶液=(二)溶液组成表示方法1.溶质质量分数(ω)= ——x 100%m溶质=m溶液=[练习]下列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解释错误的是( )。
A.100g食盐溶液中含有10g NaClB.90g水中加入10gNaCl所得的溶液C.100g水中加入l0g NaCl所得的溶液·D.将NaCl与H20按1:9的质量比配制成的溶液(三)、溶液的配制[练习1] [2007烟台]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⑤②④①(C)①③⑤②④①(D)①③⑥⑤②④①[练习2](写出算式)(1)10gNaOH固体完全溶于9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KNO3溶液稀释成5%的KNO3溶液,需加水g ; (3)40g30%的NaCl溶液与60g10%的NaCl的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4) 现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g.cm-3)配制560g质量分数为14%的稀硫酸时,需量取浓硫mL .(1)10% (2)100 (3)18% (14)43.5[例题3]下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的生理盐水的全过程:(1)请指出上图所示操作中的错误:①②③;(2)如果配制的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于0.9%,则可能造成误差的原因有(至少举出三点):①②③。
温度计[例题4][2007威海]实验室要配制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 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多的硝酸钾晶体和蒸馏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讨论)方案二 10g 硝酸钾和40g 水;方案三 2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7g 硝酸钾和23g 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本节课小结:回顾本课时知识体系,指出学生本节课成功和不足地方,提出解决措施。
布置复习下课时内容及相关习题。
第2课时溶液三 .溶解度(一)1、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的 温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 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 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例题1][2008山东]天热的时候把半杯糖水(蔗糖已全部溶解)放进冰箱的冷藏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杯底出现了部分蔗糖晶体。
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未放人冰箱前的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B .降低温度可从糖水中获得蔗糖晶体C .放入冰箱前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比放人冰箱一段时间后大D .温度降低后蔗糖的溶解度随之变小[例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石灰水放置较长时间后(若水没有减少),表面 形成了一层白膜,该溶液仍是熟石灰的饱和溶液B .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 .在同一温度时,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例题3][2007黄冈] t ℃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下列做法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 A .往溶液中加入少量CaO B .将溶液升温 C .将溶液降温 D .恒温蒸发部分溶剂(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1、概念:在 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加溶剂或升温(多数)或减少溶质蒸发溶剂或降温(多数)或加溶质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主要是。
描述溶解度的含义,关键是说明清楚“一定温度”“100 g 溶剂里溶解” “达到饱和状态”“质量单位”这几个特征。
至于在语言描述上,不要求完全相同,可以有多种方式。
例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其含义是?(说说看)[例题]: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在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 )A.1 :5 :6 B.1 :4 :5 C.20 :1 :21 D.5 :1 :6 2、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内因:气体的性质;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
[例题]以下四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有一种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它是( )A.喝下一口冰爽的汽水后会打嗝B.夏天鱼经常会跳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C.开啤酒瓶盖,会有大量气泡逸出D.把一壶水放在炉火上烧,会往外冒气泡3、溶解度曲线(1)概念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2)含义①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②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质;(3)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4)应用:①查找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②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③选择使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练习1] [2008黄岗]如图所示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t1℃时,M、N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D.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练习2] [2007辽宁]图中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