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周易_的美学观念

合集下载

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

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

读书育人文_申剑飞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摘要:《易经》博大精深,神妙莫测。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形象思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以及形神统一观等诸多理念,都源出《周易》。

如果说:古希腊的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最有系统的美学论文的话,那么,产生于我国商周之际的《周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关 键 词: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美学元素;解读《周易》是一部千古奇书,博大精深,奥秘无穷,神妙莫测。

它是中华文化之母,由此演绎出阴阳五行、天平地支等玄妙法门,孕育出中医、风水、术数、兵法、美学以及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艺术等诸多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首先,《周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提供了哲学依据。

《周易》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坤,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而反映在社会人伦上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表现出了人事与自然的吻合统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只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必须顺其自然,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统一,这是艺术和审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周易》既肯定自然的东西(天)必然合乎社会伦理(人),同时又肯定社会伦理的东西也必然合乎自然,首次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相通一致的亲密关系。

《周易》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为中国美学追求主体(人)与客体(天)浑化合一的审美心境和艺术境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艺术态势指明了方向。

其次,《周易》的“象论”对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

《周易》“白贲”美学思想研究《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集哲学、文化、卜筮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其中,白贲美学思想是其中一种值得借鉴的思想,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人的审美心态和理论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白贲美学思想,并将通过实例探究该思想的实际应用。

一、白贲美学思想白贲美学思想是周易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它主要指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种种形态和现象时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其中,白贲一词,指的是白云和贲鱼,这二者为形似而异的事物,却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白云被人们赞美为“有风自清、无风自止,凝而为雨,润而为露”,而贲鱼也因其“无骨之躯、其形状千变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因此,白贲一词就意味着周易中对于“形似而异”的美学的完美诠释。

二、实例探究1. 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白贲美学思想可以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绘画中,画家可以通过运用白色的空间感觉来表现空灵、悠远的美感。

而在场景布置中,电影工作者可以通过使用天空中的白云和池塘中的贲鱼,来营造出具有完美的环境氛围。

2. 服装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白贲美学思想也可以被借鉴。

例如,服装设计师可以使用柔和、飘逸的白色来表现优美的空灵感觉。

同时,贲鱼的独特形态也可以作为服装的图案来运用,以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3. 建筑设计白贲美学思想也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应用。

例如,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中,建筑师可以利用白色的主题色,来表现建筑造型的精致、优美感。

此外,动态的贲鱼形象也可以作为建筑装饰图案,在静态建筑中增加一种有趣的动感元素。

4. 书籍封面设计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白贲美学思想也有广泛的应用。

设计师可以利用白色来表现书籍内容的优美风格和精致质感。

同时,贲鱼图案也可以作为封面装饰,营造出一种有趣的图形体验。

5. 室内装修在室内装修中,白贲美学思想也可以被利用。

例如,在卧室的装修中,铺上轻柔、舒适的白色床单,来增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此外,利用贲鱼形象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为房间增加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

《周易》的文艺美学价值

《周易》的文艺美学价值

作者: 李南蓉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4页
主题词: 文艺美学;《周易》;和谐美;对立统一;中和之美;《易经》;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
文艺美学研究;六十四卦
摘要: 易为中华古代文化之滥觞,文艺美学之母体,人文智慧之渊薮。

和谐美是《周易》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文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它表现为阳刚与阴柔的对立统一,具象与抽象的对立统一.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产生和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性、流动性、辩证性。

由交易为动力,经历辩证的途径,所揭示的生命美,乃是《周易》和谐论的精髓。

《易传》“和合”美学思想的三重向度

《易传》“和合”美学思想的三重向度

第42卷第1期2021年1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42No.1Ja.2021[文章编号]1004—5556(2021)01—0015—05《易传》“和合"美学思想的三重向度徐蔚12,邵文佳1(1.哈尔滨学院文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摘要]《易传》借助于《周易》本经的框架,建立了!"和合”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这种哲学体系直接影响着它对于美的看法,由此形成了"和合”美学思'的三重理论向度。

微观层面而论,“阴阳和合”是灵魂,是其理论的逻辑起),揭示了宇宙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由阴阳相和的哲学观念而生发出刚柔相济的审美理中观层面而论,"天人和合”是"阴阳和合”理论的具象化与审美化表达,建立了!"三才”的统一与和谐为根本的宇宙观和审美观。

宏观层面而论,"保和太和"是归宿,即整体的和谐,也是最高的美的显现。

此三重理论向度互联、互渗,形成了独具特{的"和G”美学思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

[关键词]《易传》;和合;美学;度[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 Vol:10.3969/j.issn.104-5856.2021.01.004《易传》借助于《周易》本经的框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深度整合道家的天人观,建立了一个以“和合”学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它不是一部专门论述美及文艺问题的著作,亦不具备成熟的美学体系,但后世很多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皆滥觞于此。

特别是以“阴阳和合”“天人和合”“保合太和”为理论向度构建而成的“和合”之美学思想足以沾溉后世。

此种思想,究其形成原因,可以说纷繁复杂、见仁见智,大体而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观物取象。

阴阳观念形成于古人对自然界最直感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广泛地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如天地、昼夜、男女。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我在上课的时候偷闲重新读了读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感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又有新的收获,得到不少启发。

可能是由于久未读过书了,又或者是过于堕落,曾经并没有注意到与古代造物思想相关的问题。

我从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就不自信,并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此,就用电脑记下自己的一些稚嫩的观点或想法,以供日后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做点准备。

虽然没有读过原版的《易传》一书,对此也知之甚少,以前只知道《易经》和《易传》组合起来便是《周易》,但是今日读《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关于“《易传》的美学”一章,还是间接的了解了当中有关哲学和美学的部分内容,与此同时,也思索了些问题。

叶朗提到的《易传》中“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美学原则。

“言不尽意”须通过“立象”来“尽意”,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站在古代造物这一角度来看,“象”可以是具体的物件,也就是说借助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充分表达古代哲人的理念或者意念。

至于“象”如何取得,这就必须通过“观物”了,只有“观”外界事物,进而提炼、抽取,才能获得“象”。

写到这里,不由的想起杭间所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一书中对古代工艺思想的阐释,他认为古代哲学思想多是通过技艺来印证的。

翻翻先秦诸多的典籍,如《礼记》、《老子》、《庄子》、《列子》等,确实都有通过举技艺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托象以明义,因小以喻大”(韩康伯)似乎也是先秦时代表工艺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美学之影响

《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美学之影响
[ 收稿 日期 ]0 0— 6— 6 21 0 0
流 , 视 浮 云 翔 。 曹 丕 诗 : 俯 视 清水 波 , 看 明 仰 ” “ 仰
月光 。 曹 植 诗 : 俯 降 千 仞 , 登 天 阻 。 王 羲 之 ” “ 仰 ”
21 0 0年
殷 都 学 刊
l5 2
《 易》 学 观及 其对 中国 美 学 之 影 响 周美
祁 志 祥
( 海财 经 大 学 国 学 所 , 海 20 3 ) 上 上 0 4 3
摘 要 : 周易》 《 的美 学思想要言不烦 , 中体 现在《 集 易传》中。《 易传》 出“ 提 仰观俯 察” 的审美观 照方式、 立 “ 象尽意” 的审 美表达方 法、 参伍错综” “ 的文饰美规律 、 极饰返素 的形 式美理 想、 美在其 中”的心 灵美追 求、 刚 “ “
和卦爻 辞 , 卦爻 辞 是对 卦象 含 义 的解 说 和人 事 吉
凶 的判定 。而传 部则 是对 易 经 卦爻辞 的诠 释 和发 挥 。一 般认 为诞 生 于春 秋 时 期 , 孑 子 及 其 弟 子 是 L 所 著 02秦始 皇 焚 书 坑 儒 的 时 候 , 斯 将 其 列 为 [ 3 李
详备 , 由于 《 易》 儒 家 经 典 中 的 领 袖 地 位 , 但 周 在
如《 论语》 《 、庄子》 《 、左传》 只称《 。《 易》 周易》 之 名最 早见 于《 礼》 周 易 》 括经 和 传 两部 分 。 周 。《 包 经部 的作 者传说 是周 文 王姬 昌 。姬 昌原 为商末 诸 侯 首领 , 称 西北侯 。商 纣 时期 封为 西伯 , 国于 史 建 岐 山之下 , 积善 行仁 , 化大 行 。后 被纣 王 囚于羡 政 里 ,史记 》 载 “ 伯 拘 羡 里 而 演 《 易 》 , 周 《 记 西 周 ”《 易》 就是 时为西 伯 的周 文 王 被 囚禁 在 羡 里期 间根 据夏 代 的《 山》 、 连 易 商代 的 《 归藏 》 易精 心 结撰 的 部 易经 。 菱 里 城 位 于 安 阳市 区 南 十公 里 处 。 《 易》 周 的诞 生 地 就 是 现 在 的世 界 遗 产 城 市 安 阳 市 。唐代孑 颖达 《 易 正 义 》 为 “ ” 指 岐 阳 L 周 认 周 是 地名 , 是周 朝 的代 称 。经 部包 括六 十 四 卦 的卦 象

浅谈舞蹈中的《周易》之美

浅谈舞蹈中的《周易》之美

浅谈舞蹈中的《周易》之美《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经典,被广泛地运用于哲学、占卜、文学、音乐等领域。

而在舞蹈艺术中,也有不少作品受到《周易》的启发,以其哲学思想和神秘气质为舞蹈艺术提供了灵感和内涵。

本文将从舞蹈角度出发,探讨《周易》在舞蹈中的美感表现。

我们需要了解《周易》的核心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舞蹈中的美感表现。

《周易》是一部中国传统经典,内容主要是关于阴阳、五行和易经卦象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易”是变化的意思,它强调“变”而不是“静”,揭示了一种动态的世界观。

《周易》也强调观察和洞察事物的变化,以此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它强调了一种自然的美学观念,提倡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这种哲学思想在舞蹈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舞蹈创作中,《周易》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成为了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核。

舞蹈以人体为媒介,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周易》所强调的变化和动态思维,在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周易》的世界观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小但却又重要的整体,每个动作都能产生微妙的连锁反应。

而在舞蹈中,舞者通过每一个动作的变化,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舞蹈形态和内在情感,体现了《周易》所倡导的变化之美。

在一些现代舞蹈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易》对创作者的启发,舞者们以柔美的身体语言,展现出了“易”的变化之美。

《周易》所倡导的“易”之美,在舞蹈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它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受《周易》启发的舞蹈作品也为舞蹈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发。

通过舞蹈,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易》的内涵和哲学思想,从而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易”的美学观念。

在今后的舞蹈创作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周易》中的哲学思想,为舞蹈作品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结合《周易》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理论,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以此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视听享受。

《周易》“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文艺美学变异说

《周易》“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文艺美学变异说

J R L OF QI GHA A I OU NA N IN T oNA I I S UN VE S T LTE I R IY
(oil c ne sca i c ) se
Vo . 7 N o.2 L Leabharlann Ap . 01 r2 1
《 易》 万 物 化 生 ’ 成 思 想 与文 艺 美 学 变 异 说 周 “ ’ 构
的六 十 四卦所 携带 的信 息 与征 象 , 人类 的生 命 、 与 与 社会 、 宇宙 万 物 的化 生化 合 存 在 契合 。应 该 说 , 也 这 正是 《 周易 》 中表述 的众 多 的哲学命 题 所涉 及 到 的诸
如天 人一 体 、 时通 变 , 顺 以及 “ ” “ 变 ”、 中有 变 与 不 常
男 女 、 母 、 下 、 畜 、 物 、 泽 等 , 源 自于 乾 父 上 牲 作 色 均
柱, 是全 球化语 境 下研 究不 同 国家 文学 , 其 是 异 质 尤 文化 语境 下各 国文学 的横 向交 流 与联 系不 可 或 缺 的 方法 之 一 。在 文艺 美 学 变 异 学 看 来 , 了受 可 以 确 除 定 的实 证性 因素 的 影 响 之 外 , 文 化 过 滤 、 介 、 在 译 接 受 等作用 下 , 当前 新 的文 艺美 学 重 建 还 有 许 多难 以 确定 因素 的影 响 , 与今 、 古 国与 国 以 及 民族 、 域 之 地 间的文 化 与 文 学 在 传 播 和 交 流 的过 程 中会 产 生 变 异 。所 谓 “ 文律运 周 , 日新 其业 ” “ , 时运 交 移 , 文代 质 变 ”2。法 国著名 文学 史 家 朗松 亦 指 出 : 真 正 的影 l ] “ 响 , 当一 国文学 中的突 变 , 是 无法 用 该 国 以往 的文 学 传 统和 各个 作家 的独 创性 来 加 以解 释 时 在该 国文 学

略谈《周易》的美学价值

略谈《周易》的美学价值

略谈《周易》的美学价值
殷绍基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S2
【摘要】<正> 《周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其成书年代,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载:“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这话不一定可靠,但从中可以看出这部书是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增补,直至春秋末年才最后定型的。

它原是中国古人进行卜筮
之书,然从内容上着,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并对后代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想就《周易》美学价值中的几个问题,简略地谈谈个人看法。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殷绍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周易》生态美学价值探析 [J], 沈传河
2.略谈《周易》“数理”问题 [J], 黄玉顺;
3.《周易》的文艺美学价值 [J], 李南蓉
4.略谈小说中隐性人物的心理美学价值 [J], 包云锋
5.略谈小说中隐性人物的心理美学价值 [J], 包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

《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

新书架《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学智慧》王振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全书27万字,共282页。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从探读《周易》象数之学入手,以既诗性又智性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玄妙的易学世界。

全书由宗白华《美学的散步》为代总序,正文分为九章。

第一章“巫:从人文深处苏醒”。

作者认为,八卦之学本质上是一种巫术文化,其基础是数与数的运演。

第二章“美:灿烂的日出”。

作者指出,从《周易》古经到《易传》,实现了从原始巫学智慧向哲学、政治伦理学与美学等文化智慧的转换。

第三章“气:‘与时消息’”。

作者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气”,其内涵是“时”,“时”构建起了中华古代的人文时间美学观,即尚“变”美学观。

第四章“象:符号的‘宇宙’”。

作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系统是中华古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宇宙”,它包蕴着原始科学、原始巫术、原始艺术审美等萌芽因素。

第五章“生:天地之大德”。

作者讨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生命意识,指出《周易》以生殖崇拜原始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

第六章“阴阳:刚柔之大化”。

作者讨论了《周易》阴阳美学智慧,认为“阴阳”生殖观念是由“生”之观念派生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美学智慧层次的“阴阳”观,其基本内核是崇父(天)意识与恋母(地)情结。

第七章“和兑:尚‘中’的审美”。

作者讨论了《周易》的“和兑”之美,认为《周易》关于和兑的美学智慧,是在“中”与“和”的文化意识、观念的交和对应中体现出来的。

第八章“人格:从巫到圣”。

作者探讨了《周易》的人格美学智慧,指出《周易》古经重“巫”,《易传》尊“圣”,从经到传实现了人格美学智慧从巫到圣的文化转型。

第九章“太极:大圆之境”。

作者阐释了《周易》美学智慧的逻辑原点———太极,指出太极是自然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本体境界,是一种基于人之生命历程永恒流变的圆成境界。

(斯满红)《易纬文化揭秘》萧洪恩著,中国书店2008年8月出版。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首先,周易的艺术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上。

周易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作为基本符号,通过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这种符号系统的建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八卦和卦象的象征意义也使得周易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乾”代表阳刚之气,“坤”代表阴柔之气,“离”代表火,“水”代表柔顺等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周易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其次,周易的审美情趣体现在其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上。

周易中的八卦卦象,往往与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相对应。

例如,“乾”象征天,“坤”象征地,“震”象征雷,“巽”象征风等等。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周易表达了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同时,周易也关注人生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通过六十四卦的解读,揭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的特点。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使得周易具有了深邃的审美情趣。

此外,周易的艺术美学还体现在其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上。

周易强调“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追求道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了周易对于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

周易中的“道”和“德”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艺术美学的重要内容。

最后,周易的艺术美学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上。

周易认为,人类的命运受到宇宙规律的影响,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读,可以揭示人类的命运走向。

这种对宇宙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使得周易具有了超越个体的视野和境界。

同时,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成为了周易艺术美学的重要内涵。

总之,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体现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上,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上,体现在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上,以及体现在对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上。

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

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

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典范之一、其中,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其美学提供了深厚的依据。

骈体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指的是整篇文章或诗篇的句子以两句为一组,每组之间呈现对仗关系。

骈体文的特点在于文风较为庄重,句法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这种特殊的文体结构为《周易》思想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在《周易》思想中,骈体文形式特征可以凸显八卦哲学原理的对称性。

《周易》中的八卦包括乾、坤、离、坎、震、巽、艮、坤八个卦象,每个卦象由两个三爻组成,形成了左右对称的结构。

这种对称结构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原理。

而骈体文形式恰好与八卦哲学对称性相契合,以平衡匹配的方式展示了阴阳、动静、上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骈体文的排列方式,可以将《周易》中的八卦哲学原理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其深奥的哲学思想。

其次,在《周易》思想中,骈体文形式特征有助于凸显文中的对仗关系。

《周易》思想强调了各种对立的关系,如阴阳、刚柔、动静等。

骈体文结构的特点正好能够突出这些对仗关系。

通过将对仗词、对仗句放置在相应位置上,骈体文能够在形式上强调克制和平衡的美感,使得整篇文章或诗篇具有和谐、协调的节奏感。

这种对仗关系的表达方式给人以美的感受,也使得《周易》思想更加扣人心弦,更易于产生共鸣。

此外,在《周易》思想中,骈体文形式特征有助于传递信息和引发联想。

骈体文以明确的形式结构,整齐劲健的句式呈现,使得文章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而且,骈体文的排列方式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空间。

通过对对仗句与对仗句之间的对比与衔接,读者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骈体文的形式特征为《周易》思想的传播和理解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

《周易》“白贲无咎”美学观念的多维启示

《周易》“白贲无咎”美学观念的多维启示

《周易》“白贲无咎”美学观念的多维启示余安安【摘要】《周易》中“白贲无咎”的观念隐含着持正、尚朴、求空的哲学之道,这在儒释道传统思想中都可以寻找到对应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入到哲学、文艺乃至生存的精神方面,对当今社会文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171-174)【关键词】周易;白贲无咎;饰终反素;持正;尚朴;求空【作者】余安安【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1《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摇篮。

孔子认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系辞》)道出了《周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内涵价值。

当代著名学者成中英说:“就客观的一面说,卦爻辞具有认识论的性质及含义……就主观的一方面而言,它有价值的意义。

卦爻辞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宇宙、社会、人事、人的需求和意愿、人的理想的一种透视性的呈现。

”[1](P307)这部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经典不仅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与自然的规律,同时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衍生出重要的文艺美学观念,昭示了人类智慧的生存法则。

本文从周易中的贲卦着手,分析其“白贲无咎”所体现的哲学之道、文艺之韵以及生存之智。

《贲》为易经第二十二卦,卦象为离下艮上,离是火,艮是山,山有火光照耀,则是亮丽辉煌之态。

《序卦》:“贲,饰也”,所以贲有文饰之义。

《贲》卦最后一爻的爻辞是:“白贲,无咎。

”贲是文饰,“白贲”则是没有文饰,从有文饰至无文饰,是一个止而还素的过程,具体的经文是:“贲: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三爻和四爻的爻辞中“濡如”,“皤如”,“翰如”,分别是指鲜艳,繁盛,矫壮的状态,皆属于文饰的范畴,而上爻曲终奏雅,提出了素朴无害的道理,体现了事物演进由繁艳到清素的转变。

《周易》美学中的“中”-“和”

《周易》美学中的“中”-“和”

试论《周易》美学中的“中”\“和”摘要:《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不偏不倚,均衡适度的“中”处处渗透到中国古典建筑等艺术领域;“和”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和和谐匀称的美学诉求。

关键词:《周易》;美学;均衡;和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20-01《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儒家,道家都从中汲取营养,支撑自己的学说,被称为“万经之首”,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活水。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也曾主张“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

”传统的美学范畴,如阳刚与阴柔、交感、象与意等在《周易》中都得到充分地诠释,而“中”、“和”的美学观呈现出统领的姿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体系中,调和着“阴”、“阳”,使天地万物处于和谐地运动变化中。

一、“中”的含义和美学意义《周易》里多次出现“中”字,《彖传》有45处,《象传》有52处,如“正中”、“刚中”、“中道”、“时中”等。

“中”的含义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中”是指爻位,第二爻和第五爻都处中,是一个均衡的状态,大凡处于这两爻的,“吉”、“利”、“无咎”居多。

第二爻是以阴为正位,第五爻是以阳居正位,彼此呼应,则更为吉利,体现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差。

其次,“中”指中心或内心,如“中不自乱”(《履》),“中心愿也”(《泰》),“中心得也”(《谦》)。

再次,“中”是指行为的适度,不偏激,既“不过”和“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朱熹注《周易本义》)。

后来儒家发展了这一层涵义,强调节制欲望,约束行为。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所以,只有做到“大中至正”,“不偏不倚”才是合乎礼仪道德的。

从审美上看,首先,“中”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完美的均衡状态,不偏不倚,给人以视觉上的和谐,不会倾塌,容易获得安定的统一,具有整齐、单纯、寂静、庄严等优点。

分析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理论

分析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理论

分析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理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在古代典籍中,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观念和理论。

这些观念与理论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而且对现代的美学研究仍有很大的启发和价值。

首先,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强调“大我观念”,将个人创造的美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

例如,《论语》中有“君子者,吾未能也,尚德也”这样的观念,认为通过追求德行的优良品质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这种观念强调了美与道德的关系,指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其次,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注重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统一。

《论语》中有“乡愿,德之贼也”这样的观念,认为一旦个人追求美的时候离开了道德准则,美就会变为一种破坏力量。

这种观念提醒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保持道德的原则,避免美变为虚妄和浮华的形式。

再次,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倡导以自然为师、回归本真。

例如,《庄子》中有“有人以巧石为山,有人以真山为巧石”这样的观念,告诫人们应当用心去感知自然界的美,而不是被人为的艺术表达所束缚。

这种观念强调了审美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提倡从自然中获取美的灵感和启示。

最后,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注重以和谐、统一为美的标准。

例如,《周易》中“和者至也”,认为和谐是万物美的来源和根本。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认为美是一种动态的、与平衡有关的状态,只有通过整体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理论以其独特的深度和智慧对现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观念和理论不仅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与美的关系,而且强调了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以和谐统一为美的标准。

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论依然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创造美。

古代典籍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理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在古代典籍中,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观念和理论。

《周易》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周易》文艺美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十力和冯友兰等的《 周易》 研究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此一 阶段 的《 易 》 周 文艺 美 学 思 想研 究 涉 及 到 艺 术 内
9 O年代初期 , 刘纲纪的《 周易) ( 美学》 王振复的《 、 周易的美
学智 慧》 20 (06年修 订 , 易名 为 《 易之 美—— 周 易的 美 学 大 智慧》 两部专著 , 《 易》 学思想作 了系统的总结 ; ) 对 周 美
始 《 易》 是巫术 占筮 之 书 , 周 本 它拥 有 一套 用 以进 行巫 术 占 筮 的筮 符 系统 。它 以阴 爻 、 爻 、 作 为 其基本 构 成 , 阳 八卦 构 建 了一 个独 特的卦 爻符号宇 宙 。从符号学 的视野 来看 ,周 《 易》 的卦 爻符 号宇 宙乃 是 由 象 、 、 、 、 数 图 义 理所 构 成 的五 位

《 周易筮辞考》 中的“ 卦爻辞中的故事 ” 周易中的比兴诗 和“ 歌” 中涉及到了文学及诗论; 闻一多《 周易义证类纂》 有关 “ 心灵事类” 中的“ 乐舞” 考证了上古乐舞的审美现象 ; 宗白
华在 《 形上学 》 笔记 中对 《 易》 文艺 美 学思 想 进 行 了钻 周 的 研 。这 些都为 后来 的研究者提 供 了可 资借 鉴的范例 。 由于西学 东渐的 濡染 ,五 四 ” 潮的 激 发及 马 克思 主 “ 新 义的催 化 , 新中 国成立前 的 《 易》 艺 美学 思 想 的研 究呈 周 文 现 出一 种引进新 观 念整 理 旧 经典 的 学术 模 式 , 新 中 国成 为 立后 的研究打下 了比 较扎实 的理论基 础 。 ( )99年至 2 世 纪初 的《 易》 艺美学 思想研 究 二 14 l 周 文 新 中国成 后的 3 0年 , 由于 特 殊 的社 会历 史 原 因 , 使 即 曾 出现 过 5 0年代 的美学大 讨论 ,周 易》 《 文艺美学 思想 的研 究也 几乎处于 沉寂 状 态 。改 革 开放 后 , 打破 封 闭走 向世 在

周易的美学思想

周易的美学思想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

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阴阳;美学Aesthetics in Zhouyi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nd the categories of Yin & Yang, hardness & softness, spirit, sensation, image, connotations and so on in Zhouyi have been based on by aesthetic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manifestation of beauty, beauty of harmony, beauty of changes, beauty of masculineness and that of softness and so on, attempting to illustrate its profound and ever lasting influence o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stud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Key words: Zhouyi; Yin & Yang; aesthetics《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周易》鼎卦的艺术设计美学研究

《周易》鼎卦的艺术设计美学研究

《周易》鼎卦的艺术设计美学研究作者:杨晓华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着重对《周易》六十四卦中鼎卦的艺术设计美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鼎卦概况并就其艺术设计美学体现进行了探索,同时对《周易》鼎卦的设计美学给现代设计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周易;鼎卦;艺术设计美学研究一、《周易》第五十卦鼎卦的概述鼎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第五十卦,代号是3:5,主卦是3卦离卦,阳数是3;客卦是5卦巽卦,阳数是5。

由上巽卦和下离卦两卦相叠而成。

意为燃木煮食,转生成熟,推陈出新。

鼎为重宝大器,三足稳重之象。

鼎卦上接井卦和革卦,下接震卦和艮卦。

鼎卦利用“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和给鼎重新装上“黄耳金铉”“玉铉”来表现推陈后新局面的积极影响,也用“鼎折足” 来表明改革不当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鼎,不仅是一种炊具,也是一种礼器,更是一种政权的象征,自古每有“ 问鼎”“定鼎”之说,《周易》把鼎卦列为改革之卦,将更能体现它深远的意义。

二、鼎卦的艺术设计美学体现(一)鼎卦艺术设计美之“像”。

从鼎卦的卦象来看,其由象征木的“巽”和象征火的“离”组成,巽上离下的秩序代表着在木材上生火,其用途主要是烹煮食物,古代烹煮食物时承载的器皿就是鼎。

此外,鼎卦卦象的六个爻辞被形象的分为鼎足(初六阴爻)、鼎腹(九二、九三、九四三个阳爻)、鼎耳(六五阴爻)、鼎杠(上九阳爻),如图1所示。

鼎卦的卦象非常生动的表现出了鼎的这一形象造型美美。

(二)鼎卦艺术设计美之“形式”。

从鼎器的形式来看,其既具有动态美也具有静态美,鼎器的整体造型体现出了极其直观的稳重美和平衡、庄严美,而其器身又往往以生动的纹样进行装饰为其增添了几份轻松的动态美。

从鼎卦的形式来看,其二、三、四三个阳爻相叠也直观的体现了其厚重平稳感,充分表现出阳刚的力量美。

而鼎卦爻辞中的“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和“玉铉在上,刚柔节也”体现出的“阳刚”与“阴柔”概念是从卦爻的角度体现阴阳对立和谐的的美学思想。

传统美学观念

传统美学观念

传统美学观念记得乔治.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他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我们应该重视美的物质基础,也应该承认在自然的物质形式中潜存着美的因素。

”席勒也说过:“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他在个体身上奠基和谐。

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可见,美的重要性。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

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

这个体系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

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

与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性,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

中和之美:所谓“中和”,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中和”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中和”、“执中”、“尚中”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种“执中”、“尚中”的中和思维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演化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除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外,中和思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和思维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采取“适度”原则,反对“过”与“不及”。

从哲学视角看,中和思维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表现。

辩证法认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度两端的关节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3-20[作者简介]崔波(1965—),男,河南省邓州市人,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周易》与古代文明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论《周易》的美学观念崔 波(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通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的有益阐述,试图说明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阴阳;美学观念[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2)0620088203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这里仅就《周易》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美的表现与中和之美《周易》强调中和之美。

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

“大和”也叫“太和”。

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

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叫“中和”。

清代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

《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易例・上》)在《周易》的每一卦的六爻中,都以二、五为“中”。

二是阴之“中”位,五是阳之“中”位;二、五为“中”,相应为“和”,有“中和”之美。

在六爻的关系上,又确定了柔居二位、刚居五位,是刚柔得位得“中”又相应,体现着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胜,完全合乎规律性。

这种情况,一般都得“大吉”、“元吉”和“贞吉”。

如果柔爻居五位,刚爻居二位,虽未得位但却得“中”而相应,可以互补而协同,仍保持着对立面的和谐与稳定,同样可以得吉辞。

如果二、五之位的刚柔既不当位又不相应,虽然不协同,但按《易》例规定,“中”大于“正”,在一定卦时的制约下,柔得五之中又意味着柔有阳刚之助而不过柔;刚的二之中位又意味着刚有阴柔之助而不过刚,刚柔互补而适中。

同样可得吉辞。

据统计,《彖传》言“中”者共有45处,涉及到37卦。

《象传》言“中”者共有52处,涉及41卦。

对“中”的称谓又有39种之多,如:中正、正中、得中、刚中、柔中、中行、使中、在中、中直、大中、积中、中道、行中、未出中、久中、位中、中未变、中有庆、中不自乱、中心为正、中心为实等等。

最后,还强调“时中”,所谓“时中”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而执“中”,以便能达到灵活地运用。

这些足以说明,“中”即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谐,不单是理论的问题,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加以普遍的运用。

中行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保合太和,乃利贞”。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绝对的,它们都处于变化之中;但不否定事物相对稳定和对立面的统一。

《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变化本身已包含着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保合太和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保,即保持;合,即合成;太和,即阴阳二气会合;贞,即正。

把这句话完整的解释为:天道变化,阴阳二气交感会合,由此产生万物,并使他们保持各自的特性。

《系辞传上》的第一句话“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句话在变化的大前提下,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事物的规律性,而是事物的稳定性,三是事物的差异性。

[2]二、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系辞传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强调宇宙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对于艺术的启发就是反对固步自封、陈陈相因的模拟守旧,《系辞传上》说:“通在变,遂成天下之文”,艺术的长久生命即在“通变之中”。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维的日新。

《易传》在论述“通变”的同时,还提出了“神”的概念。

万物的发展变化,不是机械简单的过程,它自有其内在的规律。

《系辞传上》:“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也就是说,“神”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不易把握的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它不同于原始宗教迷信88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中统辖万物的鬼神上帝,所以《系辞传上》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文心雕龙・时序》:“故知文变染乎世表,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刘勰对文学发展变化规律的探讨,在思维形式上正同于《易》之因“神”而“知变化”。

虽然“神”微妙莫测,但还是有机可寻的,《系辞传下》:“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通过对“几”的观察利用,就可以预见事物变化的发展和结果。

《周易》不是针对文艺创作而言“神”,但“神”之妙和万物与文艺创作中主客体妙合无垠的极致,精神息息相通。

在艺术创作中,“神”的反面就是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的机械模仿,是失去活力的创作主体对丰富变化的世界万物的简单划分。

真正的艺术创作,不受约束的自有主体常常“唯变所适”(《系辞传下》),在不知不觉、“阴阳不测”中,与变化不居的万物客体达到了融合,从而创造出非程式格式化的“神品”。

《沧浪诗话》:“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司空图提倡“神似”,直至王渔洋的“神韵”说,从中可感受到与《周易》“通变入神”一脉相通的气息。

《易传》认为,爻象和事物变动不居、往来无常,其变化具有规律性,但并无一定模式。

如爻象于六位之中,可上可下,时居中位,时不居中位,有时有应,有时无应,并不是按照一个固定格式变化的。

《系辞传上》说:“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以乾象征天,以坤效法地,因筮草数目占问未来之事,以通事物的变化。

而数的奇偶和爻象的刚柔变化无穷,难以推测,如揲蓍求卦时不能实现预定某爻象的阴阳老少性质及其变化。

《易传》把事物变化莫测的这种性质称为“神”,即神妙不测。

《周易》的核心是变易,“生生之谓易”即是由变易而生,生命在变化中诞生。

《系辞传上》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设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天地、上下、刚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遍及于自然和社会。

所以说:“刚柔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1]此“象”,既是物象,又是卦象,始终贯穿着阴阳、刚柔、天地的消长变化。

表现在自然现象上,“动而明,合而章”。

[1]“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1]由此产生风、雨、雷、电;日、月、寒、暑;而天时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社会,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1]以及吉凶、悔吝等人事社会现象。

天地万物由于变化不辍,才能通达恒久。

无论从客观事物,还是易象来说,都是这样,即所谓:“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据而错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1]从自然万物来说,阴阳、刚柔的分合变化,才能有事物的形象,即是“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1]而易象乃通自然之变,所以说:“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这里的“文”、“象”已不是事物的原始形象,而表现有人文的色彩,使人们对变化中的自然现象认识的映相。

所以,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系辞传下》做了很好的概括,由“变通者,趋时者也。

”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这是说根据自然万物的四时变化、阴阳交替、寒暑更迭,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

进而就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此察其变易,观其会通,行其典礼,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才是恒久之道。

所以说,变乃易之体,通乃易之用。

总而言之,“变”是阴阳、刚柔、天地、牝牡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特性;“通”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变化更迭的认识,并抽象概括出六十四卦易象、易数、卦爻辞,又施之于社会人事,所以《周易》非常强调“观其会通”,由此而产生人类文化和审美意识。

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从《周易》的整个思想来看,它对阳刚之美是十分重视的。

尽管它并未明确提出“阳刚之美”这样的概念,但却对阳刚之美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描绘,并为“阳刚之美”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哲学的依据。

如《豫》卦中说:“雷出地奋,豫。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这种“雷出地奋”的乐,即充满阳刚之美的乐。

又《大壮》卦中说:“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并说“雷在天上,大壮”,也是壮美或阳刚之美。

而“雷在天上”这样的景象,也是颇能给人以壮美或阳刚之美的感受的。

《系辞传下》中把大壮同宫室联系起来,并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之‘大壮’。

”这里的“大壮”,也是具有壮美的意思,同宫室的高大、雄伟、壮丽相联系。

《周易》对阳刚之美论述最详地表现在对乾卦的解释中,因为乾代表天,具有纯阳至刚的特点。

因此,乾卦的美,实际是阳刚之美最集中的表现。

从它对乾卦的解释来看,所谓“阳刚之美”,大抵具有如下特征:一方面,阳刚之美是自然生命生生不息、坚不可摧的力量(包括人类道德精神力量)的表现。

《乾・文言传》中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这段话所讲的“乾”所具有的“以美利利天下”的伟大功能,同时又用了“大”、“刚健”、“中正”、“纯粹“、“精”,即可以说是乾之美或阳刚之美的具体特征或规定。

从这段论述来看,阳刚之美乃是一种“大”美和“刚健”之美。

而“大”、“刚健”的意思是指强大有力或天所具有的统帅万物、化育万物、周流不息、无往不复、不可遏止的伟大力量。

同时,《乾・象传》中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此,阳刚之美不仅表现在天的伟大力量之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伟大力量,即表现在君子或圣人教化万民、建立功业、“化成天下”的道德人格、精神力量之中。

另一方面,阳刚之美具有一种不可移易的整一性和纯粹性。

《周易》所讲的“刚健”或阳刚之美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那种“内容压倒形式”或“无形式”的力量,尽管具有不可遏止的趋势,但在形式上却又是高度完美的。

因此,98第6期 崔波:论《周易》的美学观念《周易》在讲乾之美时,把“刚健”同“纯粹”、“精”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纯粹”、“精”系指道德人格的高度完善和完美,同时在《周易》中也指宇宙生命运动、变化的整一性和纯粹性,即《系辞传上》所谓“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所以,“刚健”这个概念在《周易》中是同“大和”的观念相关的,或者可以说,“刚健”之美正是“大和”之美的一种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