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理解六侧面》读后小思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理解六侧面》读后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2be12a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5.png)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之《理解六侧面》读后小思为了加深对“理解”的认知,我跳过了第三章,直接读第四章。
第四章阐述了“理解”的六个侧面。
可以说是对“理解”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让人直面理解,获得更明晰的认知。
侧面1:解释,即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其实,侧面1涉及到关于“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知识。
如果学生能用事实+观念的方式来独立说明所学内容,那就达到了“解释”这一层面。
侧面2:阐明,就是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阐明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用通过强有力的故事传递见解。
用公式可以表述为:故事+意义。
这和“寓言”这一文体类似,用故事来暗含道理,而从让我们欣然接受道理,并获得新的共鸣与启迪。
这里需要指出:这里的启迪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获得的,而不是我们老师直接告诉的。
侧面3:应用,它是指: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是指向理解的核心区。
只有自然而然地应用知识,才是到达真正理解的层级。
这一点在数学课上尤为重要。
往往看似学生理解了知识点,可在运用时却错误百出。
这源于学生停留在知道这一层面,还没真正理解,所以导致无法迁移运用。
懂了,才能动呀!侧面4:洞察,即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思辨性”有极高的契合性。
我们在追求真正理解时要学会追问“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从另一个角度看会怎么样”等问题来转变角度思考问题,将隐性的假设和含意露出水面,而从获得与专家们在同一观点上的不一样的洞见。
侧面5:神入,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深入”不同于“洞察”的理性与冷静,它是有温度的,需要站到对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也就是我们讲的“同理心”。
读书时,我们能与书中人同喜同悲,感同身受就是一种感性的神入。
朗读时,我们能读出感情,真情流露也是一种神入。
侧面6:自知,即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看到这个定义,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fd90dc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b.png)
理解“理解”,理解学生----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这学期,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感觉收获较多。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而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该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的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同时,这本书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将具有多维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对教和学的设计具有关键的意义。
一、理解作为有意义的推断一个事物、事件或场景的意义,就是要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观察它的运作方式和功能、产生的结果和原因以及如何应用。
理解的目标是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挖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应用。
理解面临着对思维的挑战,理解是通过有效利用、分析、综合,来恰当地处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即能解释出“为什么”。
二、理解的可迁移性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
为了知道应用哪一个事实,就要了解更多的事实。
这个过程需要理解,即需要洞察本质、目的、方法。
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能力。
如在本周的一次单元独立作业中有这么一道数学题,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于“倍”的理解,但又超越了学生目前学的知识范围。
其实这是一个和倍问题,二年级的学生知识初步学习“倍”,理解除法的意义有两种:1、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倍数关系)。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b319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0.png)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整理的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了由美国学者格兰特。
威尔斯和杰伊。
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一书,个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线教师阅读的书籍。
细读此书,再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共有十三个章节,笔者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解释,指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只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此书提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很有启迪,特别是对于今天提倡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解概念的框架UbD,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提出了一个关于学生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协助教师设计课程以评估。
围绕大概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此书指出,教师帮助学生领悟到,期望学生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要在有问题的、隐性的地方发现意义。
也就是说,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9719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3.png)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0篇)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0篇)》,您浏览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0篇)》正文如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1《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格外有价值的书,特殊是对于“整体性教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下的学习设计有共同之处,都认为老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关注学习期望,产生适合的教学方式,总的来说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头逆向思考。
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日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查找老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对“理解”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进行了更加深化的阐述和解释,提出了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得学问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也就是综合应用,而不仅仅是学问的回忆和再现。
这本书还提出了一种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方法,旨在促使同学参与探究活动,提升学习迁移力量;为同学供应理解概念的框架,挂念他们理解一些零散的学问和技能,并揭示与内容相关的或许念。
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积累和总结,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同学理解的单元模板,以帮忙老师设计课程以评估;围绕或许念、基本问题和核心评估任务提出了如何把教学单元放在一个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课程和项目框架中进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在课程和评价中实现质量把握的设计标准。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才智”。
它提倡的是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进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
本书的精髓聚焦在一个问题上:我们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是更多的同学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学问?由于事实上大部分状况是那些说“懂了”的同学可能仅是凭运气理解了学问,所以我们的老师方案该如何制定,才能使每位同学都受到学问的影响,包括那些缺乏阅历的同学,有较高力量但缺乏学习动机的同学、力量稍逊的同学、具有不同爱好和风格的同学。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ef80d6a32d7375a51780ab.png)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本书围绕“理解”二字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和课堂教学都产生了新的认识。
一、教学联系实际在本书的绪论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道数学应用题,“每辆公共汽车能装36名士兵,运送1126名士兵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这道应用题用很简单的除法就可得出答案是“31余12”几乎三分之一的学生的答案就是31余12,但是我们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显然不能填31余12,虽然学生准确的计算出了结果,但是他们没有抓住这道题的题意,他们不懂得去联系实际得出正确答案32辆公共汽车。
在这道题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算式应用。
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从而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才叫做教学成功了,学生真正理解了。
二、教师是一名设计师在我的认知中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的职责便是教书育人,在这本书中作者说教师是一名设计师,让我对我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同建筑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从事设计职业的人一样,是一名设计师,我们设计的便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客户便是我们的学生,客户的满意程度在于他们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
拿我自己的音乐课来说,在备课时我便是一名设计师,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我进行设计,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这其中还要注意“客户”的不同需求,一堂课四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歌唱、音乐鉴赏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设计时便要因材施教。
三、进行逆向设计这本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逆向设计”这个大概念,这个词语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一个大转变,在设计课程时我们总是先去考虑如何教,这首歌曲我要如何进行教唱,导入要怎样去联系歌曲,在中间环节怎样带进歌曲,而现在我们要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然后进行逆向的教学设计,你想让学生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绪去完成整个歌曲,就要针对这个结果开展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的课堂都要围绕着这个预设结果去进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10bc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7.png)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设计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近日我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深受启发。
本书由教育学家杰森·C·尤马尔(Jason C. Yilmaz)撰写,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理解性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师生之间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
这一设计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作者强调了知识的内化与理解。
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次,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真正培养。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质疑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作者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
例如,他提出了“三以原则”,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合作为中心。
这些原则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作者还强调了评估的重要性,认为评估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并以鼓励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在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后,我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才能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95e826a4f61fb7360b4c6585.png)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篇1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
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
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871b8f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8.png)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一、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
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冶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
在教案中可以写出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只要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性”、“员”、“手”、“度”、“着”、“家”、“法”、“主义”、“思想”等字词,都会变成名词。
如果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一个“法”字,立即就会变成名词,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了。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会使用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没有认真地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上升到理论而已。
凡事不能偏颇,追风一哄而上。
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很好,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去感受、去归纳、去总结,这样会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
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1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
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
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
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
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
寒假期间,我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对其中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案例印象尤为深刻。
这位语文老师以“苹果”为主题,设计了多学科的各种教学活动。
站上讲台二十多年,从一开始的拼命三郎,执着勤恳地诲人不倦,到取得点成绩后逐渐开始的迷茫,迷茫于自己这样任劳任怨手把手地教,是救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这样的迷茫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曾几度让我想逃离这个我深爱的三尺讲台。
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后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我开始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但这仍然不是我心中向往的课堂。
我想看到的是孩子们真正能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能用自己的小手亲自实践,能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沉浸在学习中,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这样的愿望埋在心里一直不敢说,因为太过于理想主义。
可是,心没死,却又无路可走。
虽然知名教师的荣誉挂在头上,但是我很惭愧,只能在自己的教室里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但似乎也总让我快乐不起来。
离退休的日子越近越不安我的教学究竟带给了学生什么?他会自己学习吗?他会自己思考吗?我到底怎样教才能实现这些愿望呢?……
直到这个寒假读到这本书,看到这个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并不是基于学生理解上的设计,才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与矛盾。
当时,北京亦庄的校长说这样的课程是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正像这位语文老师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很少有评估手段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真正深入地理解了课程内容。
以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往往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围绕一个主题提供各学科的关联,但是这样学习的最终价值值得思考,学生在多样活动中多大程度上
反映了有价值的内容标准?在诸如创意叶子粘贴画、写作创意故事、完成信息检索等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怎样的理解? 也就是说离开课程体系设计这样的活动课程仍然无法实现学生对应学的知识的深度理解。
那么,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们理解教学设计呢?反复读了很多遍,明晰“学生理解”的目标,探究“好设计”的方法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双重目的。
结合书中设计
“苹果”课程的语文老师的做法,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楚每个单元的主题,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多学科、多样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既能够参与活动又能够实现课程目标。
当然,这样为理解而教的设计要想真正实现还有很大的难度,很多的困难如何克服还需更多的思考,但是至少它指明了一些方向,让我不再彷徨,遵循“计划——修订——教学——评估——反思——调整”这样的循环不断努力前行。